双公示信息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站内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信用 > 行业信用
  • 证监会:为民营科技型企业发行科创债券融资提供增信支持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更好服务科技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证监会日前制定并发布了《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从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私募投资等全方位提出支持性举措。其中明确,重点支持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债券融资,鼓励政策性机构和市场机构为民营科技型企业发行科创债券融资提供增信支持。  据了解,近年来,证监会在实施注册制改革过程中坚守初心使命,以支持科技发展为导向带动关键制度创新,支持科技创新的监管体系、市场生态逐步形成。  十六项《措施》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建立融资“绿色通道”。加强与有关部门政策协同,精准识别科技型企业,健全“绿色通道”机制,优先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  二是支持科技型企业股权融资。统筹发挥各板块功能,支持科技型企业首发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和境外上市,引导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完善科技型企业股权激励的方式、对象和实施程序。  三是加强债券市场的精准支持。推动科技创新公司债券高质量发展,重点支持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债券融资,鼓励政策性机构和市场机构为民营科技型企业发行科创债券融资提供增信支持。  四是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配套制度。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督促证券公司提升服务科技创新能力。践行“开门搞审核”理念,优化科技型企业服务机制。  证监会表示,将按照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强组织实施和统筹协调,督促各项制度工作措施落地落实落细,实行动态监测、定期开展评估,适时优化有关措施安排。
    04/24 行业信用
  • 沿黄九省(区)信用联盟成立
      4月17日,沿黄九省(区)信用联盟在山东泰安市正式成立。  据悉,该联盟由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九省(区)的信用建设牵头单位共同发起。这一创新性的合作旨在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沿黄九省(区)信用联盟的成立标志着黄河流域各省(区)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联盟以共建、共享、共赢为宗旨,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致力于搭建一个包容、合作、发展的平台,促进黄河流域各省区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信息共享、监管共为、市场共育、品牌共铸。  联盟将围绕五大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包括推动信用信息互联互通、信用标准互认共用、诚信品牌共建共享、信用工作协同联动以及高质量发展。这些领域的合作将有助于打破区域壁垒,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和互通,推动黄河流域的信用体系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在推动信用信息互联互通方面,联盟将探索建立跨区域公共信用数据共享交换机制,依托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推动黄河流域信用大数据云中心的建设。这将有助于实现信用数据的统一采集、深度加工、动态更新和广泛应用,推动信用数据资源在黄河流域的高效流动。  在推动信用工作协同联动方面,联盟将根据黄河流域九省(区)信用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多领域社会信用重点工作的联动机制,助力沿黄各省(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  联盟还将积极推动信用标准的互认共用,研究跨区域信用标准体系,加强信用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促进信用信息在黄河流域的跨区域应用。同时,联盟还将开展诚信品牌的共建共享活动,提升联盟的社会影响力,打造“信用黄河”的金字招牌。  此外,联盟还建立了轮值单位制度和联络处,联盟会议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和不断深化。  沿黄九省(区)信用联盟的成立是黄河流域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它将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未来,联盟将继续发挥平台作用,加强交流合作,推动黄河流域信用体系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04/23 行业信用
  • 山东省发布2024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近日,山东省印发《山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24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坚持系统谋划、突出重点、依法依规、守正创新,充分释放信用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性、融合性、赋能性作用,以深化信用监管、创新信用应用、信用惠民便企为主要着力点,推进全省信用体系提档升级,为塑造高标准营商环境和政务环境,推进高水平开放、高质量招商引资提供有力支撑。  《工作要点》包含六方面工作、25条具体细则,包含信用监管、创建信用应用场景、深化政务诚信建设等。  信用监管方面,提出推广信用承诺制、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开展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健全完善失信惩戒机制等六项具体举措,深入实施信用监管,提升精准化水平。  信用应用方面,要求开展信用应用创新“揭榜挂帅”行动、开展信用管理典型园区、街区(商圈)培育、持续丰富“信易+”惠民便企应用场景等5条具体措施,拓展信用应用场景,高效惠民便企。  信用服务方面,明确大力推进“信易贷”、促进数字化信用金融发展、持续深化“银税互动”、完善征信体系建设四项措施,推动信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提振企业信心。  政务诚信方面,提出完善政府立信守信机制、建立政务违约失信专项投诉渠道、持续开展政府违约失信清理整治、强化政府合同履约的全过程信用监管四项举措,深化政务诚信建设,提升政府公信力。  宣传教育方面,要求深化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加强教育诚信建设、加大信用宣传,注重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社会诚信意识。  信用环境方面,强调提升信用信息归集共享质效、深化城市信用体系建设、成立黄河流域省区信用联盟,加强联动协作,优化区域信用环境。
    04/23 行业信用
  • 七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 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工作目标,未来5年,国际领先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基本构建,金融基础设施、环境信息披露、风险管理、金融产品和市场、政策支持体系及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不断健全,绿色金融区域改革有序推进,国际合作更加密切,各类要素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有序聚集。到2035年,各类经济金融绿色低碳政策协同高效推进,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更加成熟,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功能得到更好发挥。  《意见》强调要不断提高环境信息披露和评估质量。研究完善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鼓励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健全针对绿色金融产品的评级体系,支持信用评级机构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纳入信用评级方法与模型。推动重点排污单位、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相关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依法披露的环境信息、碳排放信息等实现数据共享。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建立工业绿色发展信息共享机制,推动跨部门、多维度、高价值绿色数据对接。  要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利用绿色金融标准或转型金融标准,加大对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的信贷支持力度,优化绿色信贷流程、产品和服务。探索采取市场化方式为境内主体境外融资提供增信服务,降低海外金融活动风险。加强供应链金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绿色供应链创新与应用。  《意见》支持高排放行业和高排放项目绿色低碳转型。将高排放行业和高排放项目碳减排信息与项目信贷评价、信用体系建设挂钩。
    04/18 行业信用
  • 三部门: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信用贷款规模
      记者日前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获悉,为推动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先进制造,引导金融机构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化金融服务,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联合发布《关于深化制造业金融服务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银行保险机构要助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强化资金支持和风险保障,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信用贷款规模。  《通知》共十七条措施,明确了制造业金融服务的总体要求,围绕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任务,从优化金融供给、完善服务体系、加强风险防控等方面,对做好制造业金融服务提出了工作要求。  《通知》指出,把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制造业金融政策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协同发力,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任务,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优化金融服务模式,增强金融专业化能力,推动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通知》坚持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任务,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性有效性。在着力支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方面,《通知》指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大对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等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在着力支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方面,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承担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的企业等经营主体创新发展。  另外,在着力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通知》要求银行保险机构要加强对传统制造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的中长期资金支持,发挥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专项工作和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促进金融资源和产业转型融资需求高效对接。助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强化资金支持和风险保障,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信用贷款规模。优化制造业外贸金融供给,强化出口信用保险保障,支持汽车、家电、机械、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企业“走出去”。保险资金要在风险可控、商业自愿前提下,通过债券、直投股权、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等多种形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  《通知》还着力支持工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加大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支持力度,强化对智能装备、数字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新业态等领域的金融服务。大力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支持工业领域碳减排、绿色化改造、资源节约高效循环利用和绿色能源体系建设。  在提升制造业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方面,《通知》强调,一是优化金融供给,要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强化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支持,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发适应制造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二是完善服务体系,要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银行、保险、非银等各类金融机构协同发力。改善制造业金融服务机制,优化制造业金融激励约束,加强金融服务的科技支撑。三是加强风险防控,要树立审慎经营理念,加强内控合规建设和全面风险管理。坚持自主决策、独立审贷、自担风险原则,做实贷款“三查”,落实好还款来源,严格制造业贷款分类,真实反映风险情况。避免过度竞争和“搭便车”“垒大户”等行为,营造良好金融市场秩序。  《通知》还提出,各级金融监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发展改革部门、各银行保险机构要加强协调配合和对接服务,凝聚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合力。推动完善“政银企”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制造业政策信息、行业发展趋势、产能动态、企业生产经营信息、银行保险产品信息交流共享。加强制造业相关融资数据治理,提高数据报送质量。跟踪调度银行保险机构支持制造业举措、问题和成效,总结制造业金融服务的良好经验,加大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宣传力度。
    04/18 行业信用
  • 内蒙古:用数字助力商务诚信领域建设工作
      为全面贯彻2024年全区招商引资暨诚信建设会议精神,内蒙古发展改革委作为商务诚信建设领域牵头单位,不断推进全区商务诚信建设水平,为诚信建设工程高质量发展打下扎实的数字基础,让数字表达问题,做到工作流程平台化,工作结果可视化,数据结果应用广泛化。  一是信用信息归集水平不断提升。升级完善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建成了全区“上下贯通、横向联通、全面覆盖”的信息共享交换枢纽,建成了全区的信用信息汇集中心、信用信息交换共享中心和信用大数据应用中心。截至目前,信用平台共归集全区627.8万经营主体、3.04万机关事业单位、3.43万社会组织和2400万自然人的信用信息共计3.67亿条。  二是信用监管机制不断完善。构建以信用为基础,贯穿经营主体“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的新型监管机制,推动信用平台与自治区主要行业监管部门的业务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将信用查询嵌入日常监管环节。截至目前,信用平台累计归集全国和区内严重失信“黑名单”信息328万条,诚实守信“红名单”信息32万条,并实时推送共享至各地各部门对信息主体开展联合奖惩。各地各部门在行政事项办理过程中累计调用查询信用信息超过7980万次;累计为7800余个失信主体进行了信用修复,有效保障失信主体合法权益。  三是守信激励工作提质增效。修订印发《内蒙古自治区诚信典型企业选树管理办法》,优化了诚信典型企业的认定标准,细化了选树对象和激励措施。截至目前,我区共发布诚信典型企业超过21万家,其中诚信示范企业1304家、诚信标杆企业21家。落实《内蒙古自治区诚信典型选树对象目录(2023版)》《内蒙古自治区守信激励措施清单(2023版)》,推动诚信典型选树和守信激励措施的落地落实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  四是信用融资工作平稳发展。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工作方案》,进一步助力中小微企、民营企业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通过积极统筹协调辖区内资源,着力推动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内蒙古节点建设工作。截至2024年3月,自治区节点已联通辖区内5个自治区级、3个盟市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注册企业(含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52万家,发布金融产品超1800个,登记有融资需求的项目数量近18万个。全区通过自治区节点已实际发放信用贷款超450亿元,其中纯信用贷款近235亿元。  五是信用宣传教育深入人心。全区范围内持续开展信用宣传月活动,截至目前各盟市累计组织各类宣传活动超过6200场,受众人数超过1000万人。自治区各部门在各自领域开展了行业政策和信用政策相结合的宣传活动,覆盖多个重点信用建设领域,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下一步,内蒙古发展改革委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有序推进诚信建设工程商务诚信领域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信用信息数据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为提升我区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的数字保障。
    04/15 行业信用
  • 广东广州:积极推广“税信码”应用 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
      2021年3月,广州税务部门积极深化纳税信用结果应用,创新推出“广州税信码”(以下简称“税信码”),全力打造纳税人“税务信用电子名片”,为广大企业纳税人提供纳税信用“亮码”服务,有力提升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助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如今,“税信码”推广应用已有三年,白云区税务部门持续优化纳税服务,依托“税信码”将推进“税务+信用”作为提升该区税务领域信用建设水平的重要举措,助力纳税人缴费人实现纳税信用信息随身、随行、随时亮码可见。  “税信码”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将反映企业纳税信用的主要信息上链于“广州税务企业号”,纳税人可一键生成二维码,随时“亮码”展示,扫码后可展现企业基本信息、企业纳税情况、企业纳税信用级别三类信息,具有操作简便、权威实用的特点。  纳税人只需要打开微信,进入“广州税务企业号”的“税信码”模块,选择需要展示的信息,即可一键生成二维码,供对方扫码查阅。全部操作通过手机微信即可完成,是纳税人实时展示自身纳税信用情况的安全、便捷、高效的新渠道。  纳税信用不仅是企业信用的重要体现,也逐渐成为企业重要的信用资产。为了让诚信纳税企业充分发挥纳税信用的价值,税务部门把优质企业纳税信用作为解决资金短缺难题的“金钥匙”,直接“变现”为真金白银,帮助企业渡过融资难关。  近年来,税务部门与银行部门通过建立合作机制、搭建合作平台、共享交换信息、创新融资方式,将纳税人的纳税信用与融资信用相结合,推出“银税互动”金融产品,让越来越多企业借纳税信用解融资之渴。  广东某化妆品有限公司就通过“银税互动”项目解决了燃眉之急。该公司是一家从事化妆品及卫生用品生产批发销售的企业,由于公司厂房翻新装修,生产成本提高,资金未能及时回笼,造成流动资金短缺,有较为迫切的融资需求。白云区税务部门了解到企业的资金需求后,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其近三年纳税信用等级均为A级,具备优秀的信用资质,遂辅导其提交“银税互动”业务申请。建设银行广州白云钟落潭支行第一时间安排客户经理上门沟通,了解到企业多年以来都保持着诚信纳税记录以后,客户经理推荐了“云税贷”产品。该公司凭借其企业优良的纳税记录,获得了一笔建行“云税贷”低成本融资,这笔资金帮助企业渡过了暂时的困境,目前企业的生产经营也逐渐回归了正轨。  白云区税务部门结合企业涉税需求开展个性化、精细化的纳税服务,制定差异化的纳税税收政策宣传方式。2024年,白云区税务部门积极开展税费政策线下宣传辅导工作,走访纳税人并举办各类税宣会、座谈会,针对企业关注的热点政策开展宣传辅导,并收集处理企业在日常工作中产生的税费诉求,帮助企业完善日常管理,提升纳税信用等级。  此外,白云区税务部门还积极推进智慧税务建设,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整合12366服务热线、“粤税通”小程序、广东省电子税务局、V-Tax远程可视化办税平台等办税资源,大力推广“非接触式”办税缴费渠道。  白云区税务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加大与地方镇街、人社、医保、公安等部门合作力度,依托“税信码”,借助现有网格和线上渠道,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精细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打造新型政务服务生态圈,助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04/10 行业信用
  • 九部委:完善餐饮业信用体系 推进信用监管
      近日,经国务院批准,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要加快制定完善预制菜相关标准,持续开展预制菜风险监测和评估,进一步严格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同时引导金融机构提升风险定价能力,为餐饮经营主体发放信用贷款,完善餐饮业信用体系,推进信用监管。  据悉,《指导意见》主要从7个方面提出22项具体政策措施。在优化餐饮业营商环境方面,《指导意见》提出,规范清理涉企收费,严肃查处餐饮领域以安装设备、开展认证认定、购买指定保险等名义开展的各类涉企乱收费行为。  同时,拓展投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提升风险定价能力,为餐饮经营主体发放信用贷款。发挥商标质押功能作用,鼓励金融机构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惠及面。发挥行业协会等组织作用,健全银企对接机制,为餐饮经营主体融资提供便利。支持符合条件的餐饮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信用类债券,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在规范经营秩序上,《指导意见》提出,及时查处强制消费、强制“扫码点餐”等违规行为,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督促餐饮经营主体依法依规做好个人信息保护,保留人工服务和传统支付方式,不得拒收现金。加强反垄断监管,依法查处餐饮领域不公平竞争行为。完善餐饮业信用体系,推进信用监管。  此外,在监管层面,《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加强政策解读、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细化配套措施、做好统计监测,依法打击餐饮领域恶意“索赔”、敲诈勒索等行为,营造良好氛围,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
    04/07 行业信用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做好2024年普惠信贷工作
      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息,近年来,金融监管总局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深化对小微企业、涉农经营主体及重点帮扶群体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截至2023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9.06万亿元,同比增长23.27%,较各项贷款增速高13.13个百分点。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2.59万亿元,同比增长20.34%,较各项贷款增速高10.2个百分点。832个脱贫县各项贷款余额12.3万亿元,同比增长14.7%;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各项贷款余额1.9万亿元,同比增长15.85%。  为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部署要求,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印发了《关于做好2024年普惠信贷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2024年普惠信贷工作,要立足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牢牢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形成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普惠信贷服务体系,更好满足小微企业、涉农经营主体及重点帮扶群体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通知》明确了2024年普惠信贷总体目标,即保量、稳价、优结构。保量,即保持普惠信贷支持力度,分领域提出小微企业、涉农主体、脱贫地区贷款增长目标。稳价,即稳定信贷服务价格,指导银行加强贷款定价管理,合理确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涉农贷款利率水平,推动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优结构,即优化信贷结构。增强对小微企业法人服务能力,加大首贷、续贷投放,积极开发小额信用贷款产品,推广随借随还的循环贷模式;突出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专精特新和绿色低碳发展,强化对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外贸、消费等领域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保障,加大对粮食重点领域、脱贫人口等群体信贷投入。  《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体制机制,通过单列信贷计划、绩效考核倾斜、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等方式,保持普惠信贷业务资源投入力度。增强数字化经营能力,优化信贷审批模型,构建“信贷+”服务模式。不断拓宽农村抵质押物范围。保持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推动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提质升级。提高残疾人、老年人等特定群体享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细化尽职免责标准、机制、流程,提高可操作性。  《通知》围绕信用信息共享、融资对接、经验总结及宣传明确了工作要求,督促强化协同联动,提升小微企业、涉农经营主体和重点帮扶群体的金融服务获得感。
    04/07 行业信用
  • 国家发展改革等部门:深化家政信用体系建设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部等部门印发《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2024年工作要点》,将聚焦提高家政服务质量,实施家政服务质量提升“十大行动”。其中提到,将深化家政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家政企业、服务人员信息档案和信用记录,引导更多消费者使用“家政信用查”。  此外,引导更多家政服务员在“家政信用查”上进行实名认证,推进家政服务员信用评级赋码,探索推行电子版“居家上门服务证”,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做好家政服务人员的背景审查信息服务工作。依托“信用中国”“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网站,持续做好家政企业信用信息共享与公示。  记者了解到,“十大行动”包括建立巾帼家政服务团体标准和统一标识,举办巾帼家政职业技能大赛,建设“巾帼家政”服务品牌。开展工会家政就业技能培训、学历教育、劳务品牌、就业基地项目试点,选树100个家政服务单位并予以补助,建设“工益家政”服务品牌。  开展家政产教融合专项行动。支持建设一批家政领域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鼓励更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开设家政相关专业,强化高素质、专业化家政服务人才培养。  开展家政从业人员职业化水平提升行动。优化就业服务与职业技能培训衔接融通,提升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性实用性,组织开展家政相关领域职业技能竞赛。  完善家政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40个,强化家政服务标准实施应用。完善家政企业、服务人员信息档案和信用记录,推广“家政信用查”,持续开展家政企业信用信息共享与公示。  同时,加大家政劳务品牌宣传力度,加强有组织家政劳务输出,开展“生活服务招聘季”活动,强化跨省、跨区域劳务对接,提高家政劳务对接质量。推动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布局家政服务网点,鼓励家政“领跑者”企业优先参与运营管理。
    03/29 行业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