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面对面 只需“屏对屏”
今年一季度,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我市闯出了“云招商”新路径:一次“云连线”,一间“空中会议室”,一批重点招商项目,以不碰面的形式,实现招商引资百亿开门红——3月31日,2020年重点招商项目签约仪式在“云端”拉开帷幕,短短半小时内,总投资359.12亿元的56个重点招商项目以视频连线的形式顺利完成签约。
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更是成为当前破解地方经济发展受疫情影响的重要手段。以“云招商”“云推介”等数字化招商方式带动百亿项目签约落地,集中体现出疫情防控期间,我市招商工作马不停蹄的事实。
今年的《丹东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牢固树立“项目至上”理念,大力弘扬“五皮”招商精神和“五心”留商精神,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让丹东成为投资热土、兴业沃土。
元旦过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开展经贸交流活动,加快在谈重大项目推进步伐,促进项目在丹加快落地。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有的工作部署。为应对招商引资的新挑战,市经济合作发展服务中心千方百计克服疫情冲击,按照全市统筹两项任务推进“项目年”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坚持做到疫情防控和招商引资两手抓、两手硬,努力做到工作不停歇、联络不放松、任务不耽误、热情不降温,心中有“数”,手中有“术”,脚下有“路”。
创新招商方式,实现“不掉线”。针对疫情期间招商人员无法外出、客商无法来丹考察等制约,市经合中心敏锐地抓住招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契机,加快招商“云平台”和推介洽谈展示平台建设,运用数字化传媒手段宣传丹东、推介项目:将原计划的招商活动全部转为网上招商,按照特殊时期、特殊应对原则,全面摸排重点在谈项目和投资客商,逐一梳理对接,利用网络、电话、微信等多种手段开展线上洽谈;以在线视频为主要手段,开展线上产业招商对接行动,变“面对面”为“线连线”“屏对屏”,改“见面签”为“在线签”“邮寄签”,确保特殊时期招商不松劲、项目不断档、服务不停摆、投资不受阻,获得了企业的一致认可。
精确招商服务,实现“不停摆”。“不见面”签约,靠的还是精准服务。围绕我市融入国家、省发展战略以及自身发展定位,市经合中心认真组织学习研究国家和省“三个重要文件”,盯住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临港产业、应急防护等产业园集聚型、集群式大项目策划包装,增强全市项目储备,完成包装项目120个,为招商引资工作准备充足的“粮草”。组织召开年度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与各县(市)区、开发区共同分析研判重点项目落地存在问题,研究解决方案。组织工信、科技、商务等部门,联合调研哈曼、日天纳米科技、邮政公司、五龙金矿等地方企业,接洽对接外地企业80多家,洽谈项目58个,形成鸭绿江工业园等调研报告,为精准招商提供高质量的“靶子”。凤城老窖新厂技改扩能项目、宽甸精酿啤酒厂和度假酒店项目被列入省“重强抓”重点招商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截至4月底,各县(市)区、经济区以及经合中心共有在谈项目175个,总投资额1284.05亿元。
示范引领转型,推进项目落地“不停工”。疫情只能阻止见面,不能阻止合作;只能阻止握手,不能阻止签约。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市经合中心设立8个部门专班,“项目管家”全部上岗,负责对口的县(市)区、经济区筛选、跟进项目。针对落地项目,组织“专人专班”主动靠前服务,从项目引进到工商注册、立项、落地提供全程代办服务。3月4日,我市今年首个落地项目“军生科技应急防护产业园”通过视频会议形式签约。市经合中心启动重大优质产业项目管家服务,5个工作日办结注册、营业执照、税务登记、外汇管理、进出口商务、海关登记备案、银行开户等手续,3月27日实现达产,跑出了招商与服务的“丹东速度”,也创造我市项目落地历史纪录。
4月伊始,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稳定向好,我市掀起了项目开复工建设热潮。全市招商系统闻令而动,始终抓住项目引进这个“牛鼻子”,努力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加快发展的氛围燃起来,把精准服务的导向立起来,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高质量发展的“双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