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公示信息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站内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信用动态 > 省内动态 > 正文
  • 省内动态
辽宁振兴发展开新局
  • 发布日期:2023/10/13 10:47:44
  • 阅读量:1774
  • 来源:辽宁日报
  • 专栏:省内动态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的部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辽宁人民奋然而起,出台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世界级石化和精细化工、世界级冶金新材料3个万亿级产业基地,重点支持建设12个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扶持壮大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今年上半年,辽宁省GDP同比增长5.6%,自2014年以来增速首次跑赢全国平均水平。

(一)长子风采:改革与蝶变之美

“到铁西,看看共和国工业长子的模样。”这句当年的流行语,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仍然适用。

沈阳市铁西区曾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工业重镇。曾经,这里厂房稠密、烟囱林立,沈阳鼓风机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等一批金灿灿的名字,闪烁着夺目的光芒。

然而,20世纪末,铁西却历经了一场“生死考验”:国有企业90%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13万产业工人下岗……涅槃之变也由此开始:“东搬西建”,把240多家工厂从城里搬到市郊的新区。这一搬,不仅换来了城市的天蓝水清,也拓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

辽宁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王新伟告诉记者:“铁西区的成功转型,使企业活了、城市美了、百姓笑了,这几年有近22万人的净流入,铁西正起势腾飞。”

改革,是大方向;改革,也会有阵痛。

2019年,以生产鼓风机起家的沈鼓集团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一刀切下去,毫不犹豫:原班子成员全部辞去市管干部身份,过去的“企业领导”变成“职业经理人”,所有中层管理干部重新竞聘,以增资扩股方式引入国家战略投资者,关键岗位员工持股。

改革使这家国企老字号焕发生机。如今的沈鼓,是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名副其实的领军企业,在西气东输、石油炼化、核电等重大工程领域,接连突破“卡脖子”技术。

亲历者说——沈鼓集团董事会秘书金娜:我全程参与了企业混改。集团拿出9.35%股份让员工持股,劳动效率提升35.8%。相比改革之前的2019年,沈鼓利润总额增长了9倍,净资产收益率增长了15倍。

走进鞍山钢铁厂,就走进了中国钢铁史。高耸入云的烟囱、连绵交叠的高架管廊、一栋栋老厂房,都在诉说着它曾创造过的奇迹——生产的钢轨足以绕地球赤道20圈。但现在的鞍钢,已不是过去烟尘弥漫的样子。这里绿树成荫、空气清新,钢铁巨子换羽重生。

换羽,因为改革。鞍钢涅槃,既有大手笔的兼并重组,与一度负债90%的本钢集团重组整合,大大提升了实力,粗钢年产能达6300万吨,位居国内第二、世界第三;也有生产一线的变革,通过数字赋能走向“智慧钢铁”。

记者在鞍钢智慧炼铁中心的大屏幕上看到,高炉群的炉火正熊熊燃烧。过去“猫”在高炉边操作室工作的炉长们,此刻正通过远程监控,了解本高炉的温度、流量等各项生产指标。

亲历者说——鞍钢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聂振勇:近年来,鞍钢累计投资64.5亿元,以数据赋能,为场景赋智。这个智慧炼铁中心,将分布在厂区内的28个操作室、104个控制系统全部整合到数控大厅,成为全球最大的铁前一体化智慧炼铁中心。

(二)新亮点:“两个机器人”的启示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三省的谆谆嘱托。在辽宁采访,“两个机器人”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个是机器人中的“大力士”,在沈阳新松公司。

23年前,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一批业务骨干,“下海”创办了一家以已故老所长蒋新松院士名字命名的企业——新松机器人公司。今天,新松公司已成为国内行业龙头,拥有4000多名研发人员,旗下的多系列上百种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智能装备、医疗服务等多种场景。

在企业现场,身披“中国红”的机器人举重若轻,大负载时能完成细至微米的点焊作业;身着黄色“工服”的汽车底盘合装机器人,稳稳托举与精准装配一气呵成。这些高大帅气的“大力士”站在一起,动作协调、整齐划一,自有一种律动的美。据了解,北京冬奥会导演组张艺谋团队就是看到这一场景激发了创作灵感,在平昌冬奥会奉献了精彩的“北京8分钟”,赢得世界喝彩。

亲历者说——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总裁张进: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必须走自主研发、市场化发展的路子。我们已完成国家重要科技攻关800余项,拥有发明专利1300余项。我们还在沈阳建立了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超过500家。

另一个是机器人中的“小清新”,在大连蒂艾斯科技公司。人形机器人是机器人中的尖端科技,通过精确记录人体生物数据,一颦一笑,栩栩如生。

辽东湾畔的金普新区,海风习习。蒂艾斯科技公司研发中心,游人如织。1000多年前的“李白”“杜甫”仿佛穿过时光隧道,在这里与前来参观研习的家长学生们一起对诗吟诵,感知盛唐诗歌的魅力,其乐融融。

亲历者说——蒂艾斯科技总裁李博阳:我们在大连已深耕10年,拥有100余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国际领先的仿生皮肤制造技术,在软件硬件协同上握有核心技术,是全球首家具备量产能力的仿生机器人企业。

(三)“一枚印章”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

筑得安心巢,方有凤凰栖。

创新创业活力的迸发,得益于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浑南城市会客厅便是一个“窗口”。

所谓“城市会客厅”,就是沈阳市浑南区的涉企行政审批大厅。企业注册的所有事项,都在这里一站式办理:只进一扇门,只用一枚章,办成所有事。大厅中央,一张小圆桌上的玻璃罩内,封存着25枚曾经的审批用章。办事区域内,40多个开放式窗口,正接待着前来办事的商户。

亲历者说——浑南区营商环境建设局审批业务监督科科长王秀玲:现在,一枚印章管住了700多项审批,办事时限压缩了90%以上,真正实现了“最多跑一次”。我们审批局由原来的实权部门,变成了只管办事的服务部门。

一组数据很具说服力:今年上半年,浑南区新增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405家,累计注册的同类企业达3000多家,由此可见沈阳营商环境之变。

在沈阳,华晨宝马的生产线上,不同色彩、不同款型的宝马流水般涌来,不到60秒就下线一辆新车,全球每3辆宝马就有1辆出自沈阳。老工业之城积聚新动能,华晨宝马向“新”而生,正加紧布局新能源车,其沈阳研发中心二期19个新实验室,17个专门用于测试新能源车,2022年在中国市场交付的纯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91.6%。

亲历者说——华晨宝马总裁戴鹤轩:老工业基地完备的生产体系、务实的工匠精神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宝马在中国发展的底气和信心所在。沈阳已成为宝马集团在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年产新车83万辆;落户沈阳20年来,累计生产宝马500万辆。

从沈阳驱车东行40分钟,便到抚顺。这里曾经是中国的“四大煤都”之一,共和国的功劳簿上镌刻着其巨大的历史贡献:累计产煤10亿吨。现在,这里的煤资源几近枯竭,正谋求经济转型,聚拢新的经济业态。

位于抚顺东南郊的精细化工产业园,集聚了20多家有一定规模的新经济业态企业,其中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制造相关企业近10家,覆盖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四大行业板块,左邻右舍成为上下游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近百亿元。

亲历者说——抚顺东科公司总工程师徐仕睿:东科主攻锂电池电解液溶剂研发生产,已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实现专利成果转化20余亿元。我们搭上了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车,发展势头很好。

(四)振兴突围中的人才方阵

伴随着站台轻快的提示音,“兴沈英才号”专列缓缓驶入沈阳站。今年5月的一天,来自北大、清华、浙大等知名高校和海外的1309位博士齐聚沈阳,经过深入洽谈,其中400多位博士“孔雀东北飞”。

这是辽宁大力度引进人才的一个场景。同时,辽宁的114所高校、1600余家科研机构的人才潜力也正被激发。

东北大学是国家级“双一流”大学,久负盛名,是东北的人才高地,也是很多学子实现理想的学术殿堂。

今年59岁的冯夏庭,在东北大学度过本硕博连读的学子生涯,毕业后赴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成长为国际岩石力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受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感召,2016年在他学术生涯鼎盛时期毅然回到母校,任副校长、校长,并当选院士,致力于打造保障国家资源能源战略安全的“国之重器”——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

亲历者说——东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付俊:东大学子都有助力东北振兴的一腔热血。冯校长积极推动学校与一批高科技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培养未来智慧工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近两年,我们组建了未来技术学院,打造“沈阳-东大前沿交叉创新港”,让东大真正成为东北振兴的人才蓄水池。

在辽宁大学这所省属“双一流”高校,“校长让贤”的故事成为人才引进的一段佳话。

2022年8月,学校从北京大学引进了经济学家余淼杰教授。余淼杰是全球经管类前1%高引论文经济学者,他的到来让时任辽大党委副书记、校长潘一山如获至宝。潘一山主动向省委组织部提出,将校长的位置让贤于余淼杰。3个月后,潘一山由辽大党委副书记接任书记,与校长余淼杰携手走上助力东北振兴的新征程。

亲历者说——辽宁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兼人事处副处长李闯:潘书记高风亮节,余校长也没有辜负辽大师生的厚望,他们不仅引领学校应用经济学科迈上新的台阶,还引来了一批高端人才,其中,各学科领军人才30余人,国内外教授、博士244人。

沈阳工业大学是一所老牌工科院校,近些年来,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成果可圈可点。在这里,我们认识了两位既是学术“大咖”又是成果转化“大拿”的学科带头人。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理践身材不高,说话中气十足,一看就是不服输的“小老头”。他指着那些形似毛毛虫的机器人说:“它们是给深埋于地下的输油、输气管道做‘体检’的,我们研发的长输管道智能检测系统,打破了西方垄断,使检测费用大幅降低,只有国外标价的1/8。”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王德喜是个帅气的70后,他在干中学、学中干,由一个中专生成长为博士生导师,带着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百人科研团队,取得节能环保装备专利70多项。他说:“我们的成果大多成功进行了市场转化,在污染气体防治等方面形成了产业,年产值上亿元。”

亲历者说——沈阳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贾玉明:我们鼓励学科带头人以高科技企业领办者的双重身份创业,更好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同时推出“黄金股”制度,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权属等一揽子问题。这一举措,已累计为各方创造经济效益超过100亿元。

结束辽宁的采访,调研组坐上高铁继续北上。窗外的大地一片生机勃勃,我们感到,这片热土上的创业激情正不断迸发。今日之辽宁,犹如这高铁,正自信地向前奔跑。

(摘自10月12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