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诚信建设万里行
诚信建设万里行
从吃不起方便面到年收入6万多元
  • 发布日期:2020/9/8 7:41:55
  • 来源:丹东新闻网

9月6日,天刚放亮,凤城市边门镇建设村的齐增荣便从炕上爬了起来,简单做了点饭菜,扒了两口饭,便来到自家的蚕场。趁着朦胧的雾霭,齐增荣不断穿梭于山间蚕场的柞树间,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

这个以前连吃包方便面都困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成了村里的脱贫典型。短短5年时间,他是如何完成这个转变的?老齐嘿嘿一笑,点上一支“老旱”,打开了话匣子。

今年57岁的齐增荣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曾经是村里种田的好把式,养蚕的“土专家”,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家里吃穿不愁。后来因为妻子身患重病,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了一大笔外债,最终,妻子永远地离开了。“媳妇去世那段时间,我感觉整个天都塌了,觉得一个人活在这个世上没有意思,自暴自弃了。”齐增荣说。从此,齐增荣饮酒度日,也不专心种田养蚕,生活水平急转直下,最后成了一名“连吃包方便面的钱都拿不出”的贫困户。

“我能够脱贫,真的要感谢党、感谢政府对我的帮扶!” 说起现在的生活,齐增荣感激地说。2015年,全市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边门镇政府在入户调查后,将齐增荣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指派包村领导和包村干部进行帮扶。帮扶人员与建设村的村干部一起上户了解齐增荣的家庭情况,令他们感到棘手的是,齐增荣不但没有脱贫信心,更没有致富意识。要从根本上解决他的贫困问题,必须激发他的内生动力。于是,镇村干部频频登门,不断与齐增荣唠嗑谈心。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别人可以,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为齐增荣讲述致富典型的故事,以身边人、身边事激励其重拾信心,帮助他树立致富意识。经过村镇领导讨论,结合齐增荣自身的优势和意愿,最终确定他家发展养蚕业。“人心都是肉长的,人家拿咱当自己人,咱也不能不知好坏,不懂冷暖。”齐增荣说,从那时候开始,他就下定决心,要重新生活,努力向上,积极致富。

齐增荣始终将包村干部那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牢牢地记在心里,时常以此鼓励自己。2016年,他在村里承包了一大片蚕场,从仓库里翻出满是灰尘的养蚕工具,拿出仅有的1300块钱,打响了脱贫致富的“第一枪”。他购买相关书籍刻苦自学,还在上级单位的帮助下,多次参加市农业农村局举办的养蚕技术培训班,在养蚕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很大进步,养殖柞蚕的经济效益一路飙升。2019年,齐增荣通过养蚕收入6万多元,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是党和政府让我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接下来我要进一步扩大养蚕规模,提升养蚕技术,用奋斗换来更好的生活!”谈起未来,齐增荣信心满满。 李旭东 记者 王洪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