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发展新天地、不断创造新辉煌”——习近平主席视察澳门特别行政区纪实
“澳门是祖国的掌上明珠,我一直惦念着这里的发展和全体居民的福祉。”一番真情流露,让南海之滨绽放的盛世莲花,更加暖意融融。12月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临澳门,出席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并视察澳门特别行政区。2024年12月20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隆重举行升旗仪式,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新华社记者朱炜摄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的喜庆时刻,回顾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丰硕成果,擘画澳门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更好发展的宏伟蓝图,指引澳门乘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浩荡东风,打开新空间、实现新飞跃、创造新辉煌。(一)非凡之历程——“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实践取得巨大成功”1999—2024年,岁月划出一道耀眼的轨迹。盛世华诞,莲城欢动。“莲花宝地”的城市风景,充溢着节日的气息:耸入云端的澳门旅游塔,披上了红色的灯影;大三巴牌坊矗立,如织的人群在庆祝海报前流连……游客在澳门大三巴牌坊庆祝布景旁留影(2024年12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程一恒摄阳光洒在金莲花广场。12月20日一早,澳门各界人士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静静等待。清风徐徐,海波荡漾。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人们抬头凝视高高飘扬的旗帜,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这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迈上新征程的时代,这是澳门与祖国内地共繁荣共奋进的时代。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内,灯光璀璨,气氛热烈。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隆重举行。2024年12月20日,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在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隆重举行。这是嘉宾热烈鼓掌。新华社记者陈铎摄上午10时许,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步入会场,全场起立,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习近平主席走上主席台监誓。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岑浩辉首先宣誓就职。接着,习近平主席监誓,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主要官员在岑浩辉带领下宣誓就职。之后,岑浩辉监誓,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会委员宣誓就职。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主席健步走上主席台,发表重要讲话——“澳门回归祖国25年来,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大力支持下,特别行政区政府团结带领社会各界接续奋斗,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实践取得巨大成功。澳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25年前,漂泊无依的游子重回祖国母亲怀抱。在新千年前夕,澳门洗尽历史风尘,迈进新的纪元。25年来,祖国始终把澳门作为掌上明珠,始终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的最坚强后盾,始终为澳门发展提供最大机遇。正如习近平主席在抵达澳门时,对中外记者所言:“国家的发展日新月异、势不可挡,澳门的发展厚积薄发、未来可期。这是澳门居民的光荣,也是全国人民的骄傲。”历史性成就,蕴藏着宝贵的经验启示。“澳门回归祖国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向世人证明,‘一国两制’具有显著制度优势和强大生命力,是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好制度,是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好制度,是实现不同社会制度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好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习近平主席强调:“‘一国两制’蕴含的和平、包容、开放、共享的价值理念,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值得共同守护。”站在继往开来的重要节点,习近平主席深刻指明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继续推进“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的4条原则——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维护高水平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独特优势、强化内联外通;弘扬核心价值、促进包容和谐。凝聚家国相依的深情,传递砥砺前进的力量。“我坚信,只要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有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有伟大祖国作坚强后盾,澳门一定能打开发展新天地、不断创造新辉煌,一定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会场内,一次次响起热烈掌声,回应着习近平主席对澳门、对澳门同胞的深情厚爱,表达着澳门社会各界携手同心共建美好澳门、共襄复兴伟业的满腔热忱。置身会场,聆听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刚刚宣誓就职的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岑浩辉在备受鼓舞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他表示:“我将不负习主席的期望,带领特别行政区新一届政府,团结社会各界勠力同心、守正创新、善作善成、接续奋斗,不断开创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实践新局面。”3天时间,10多场密集活动,习近平主席同澳门各界广泛深入交流。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里,“澳门厅”“路环厅”“西湾厅”“会见厅”“牡丹厅”“宴会厅”……场景不断转换。一场场会见,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中,习近平主席同大家亲切握手,交谈勉励,合影留念。这是2024年12月2日拍摄的东亚运动会体育馆外景。新华社发(张金加摄)从澳门国际机场迎接的少年儿童,到澳门科技大学校园里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从其乐融融的欢迎晚宴,到精彩纷呈的文艺晚会……面对可亲可爱的澳门同胞,习近平主席总是笑容满面。一句句亲切问候,温暖人心。“澳门是镶嵌在南海之滨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伟大祖国的一方宝地。”“时隔5年,再次来到澳门这块美丽的土地,和大家共同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感到十分高兴。”言语之间,饱含深情。宝地更辉煌,明珠更璀璨。“澳门拥有‘一国两制’这一独特优势,已经打下坚实发展基础,乘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浩荡东风,完全有条件有能力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实现更好发展。”这是澳门前行的历史方向,这是澳门奋进的历史机遇。(二)青春之朝气——“让青春在建设强大祖国和美好澳门的广阔天地中绽放光彩”青春之年的澳门特别行政区,灼灼生华。“青年是澳门的希望和未来,是建设澳门、建设国家的有生力量。”在庆祝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寄语澳门青年,并谈到了视察澳门期间的体会:“这两天,我接触了不少澳门青年朋友,他们有的成为特别行政区优秀管治人才,有的在创新创业道路上取得骄人业绩,有的在教学科研岗位上一展风采,有的在国际舞台上演绎人生。”19日上午,习近平主席来到澳门科技大学考察,亲切看望在校师生和科研工作者。这是澳门科技大学外景(资料照片)。新华社发这是一所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成长共发展的年轻大学,目前已经成为澳门在校学生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综合教学大楼里的展板上,展现澳门高等教育近年来学科优化布局的图表,吸引了习近平主席的目光。澳门特别行政区教育部门负责人介绍:“澳门高校围绕澳门‘1+4’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策略布局学科体系,近5年,学科从280多个增加到390多个。”习近平主席听了十分高兴:“紧紧围绕国家和澳门发展的需求布局学科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这很重要。教育的学科布局,对得上号,才是有用功。”澳科卫星科学与应用数据中心的大屏幕上,“澳门科学一号”卫星数据正在动态显示。这是首颗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也是国际首颗低纬度地磁场与空间环境的科学探测卫星。2023年5月21日,“澳科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参与卫星研制的澳门科技大学18名师生代表满怀激动心情,写信向习近平主席汇报喜讯。令他们惊喜的是,几天后就收到了习主席的回信。“你们好!来信收悉。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你们投身国家科技事业和航天强国建设的热情与担当。”习近平主席在回信里热烈祝贺师生们,亲切勉励大家继续传承爱国爱澳的优良传统,为“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作出新的贡献。此次,习近平主席特意来看望“澳科一号”项目团队的师生们。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可可介绍了卫星实时运行情况、代表性科研成果和未来应用前景。习近平主席肯定:“你们的工作很有价值,这个项目转化以后的实用意义很大。”参与项目的科研人员围拢到习主席身边。“都是年轻人啊!”习近平主席笑着说,“这是我们国家现在航天领域科技人才队伍的一个显著特征。”“都来自哪里?”习主席问。大家纷纷自报家门,青年才俊来自大江南北。听闻团队里一名助理研究员是甘肃定西人,博士毕业后来到澳门,习近平主席听了十分欣慰:“多不容易啊。甘肃定西,当年是我们国家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苦瘠甲天下’。现在,那里同样可以培养出人才来。这说明了我们国家扶贫开发事业的成就,我们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习近平主席再次勉励这群逐梦苍穹的青年人:“我看好你们,一定会作出更大的贡献!”青春之澳门,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未来。“同学们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不仅要有求学求知的热情,而且要有心系国家、心系特区的担当”,10年前,在澳门大学参加主题沙龙,习近平主席鼓励大家增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骨气和底色;“我坚信,澳门年轻一代必定是有为的一代、值得骄傲的一代,将来一定会成为澳门乃至国家的栋梁”,5年前,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观摩了中国历史公开课,习近平主席勉励同学们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知所从来,方明所往。在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习近平主席参观“全球地图中的澳门”粤港澳大湾区与澳门古地图展。从16世纪末比利时人绘制的“亚马港城图”到19世纪中叶土生葡人创作的《澳门城图》,从气势恢宏的《澳门至香山城山水长卷》到清代澳门同知编撰的《澳门记略》插图……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风貌次第铺展。习近平主席细细观看,不时驻足。历史的长视距里,百年凝于一瞬。地图的纵横变迁,直观地浓缩沧海变为桑田、天堑变为通途的壮阔历程。书桌上,摆放着一本清光绪年间出版的《盛世危言》。彼时,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启蒙思想家郑观应在澳门写下“富强救国”的思索探寻。习近平主席停下脚步,仔细察看书中文字,念出其中一段,“‘地方之治乱,视官吏之贤否为转移’……这体现了吏治的重要性啊!”图书馆里,习近平主席同正在查阅资料的同学们亲切交流。澳门本地学生吴一怡是一名历史学博士生,她正在电脑上查询博士论文相关资料,选题聚焦清代澳门赵氏家族父子登科的故事。吴一怡告诉习主席:“赵氏家族有句话,‘人可死,书不可死也’,让我很感动,这反映出我们澳门人对中华文明的坚守和传承。”习近平主席鼓励道:“你这个选题很好。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正是要通过书籍,通过文字。我们要有这个文化自信。”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图书馆大厅,掌声、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面对热情洋溢的师生,习近平主席说:“看到澳门教育兴旺,大家朝气蓬勃、充满自信,我感到很高兴。澳门是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这是一个战略意识。一个地方发展有没有后劲,关键在人才,要培养人才,就要抓教育。发展教育,要从底座抓起,幼教、普教、高教,一层一层地抓。”“我们要得天下之英才而育之,鼓励内地和澳门学生之间双向交流,知识的交流,思想的交融。泱泱大中华啊,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要好好地团结在一起。祝愿并相信澳门科技大学明天会更好,澳门明天会更好。”菁菁校园,澎湃着希望和力量。(三)广阔之空间——“澳门一定能打开发展新天地、不断创造新辉煌”历史有其时间,实践有其空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一国两制’实践也进入了新阶段。实现香港、澳门更好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是新时代‘一国两制’实践的重要使命。”立足宏阔的时空经纬,习近平主席对澳门未来发展作出战略部署、提出明确要求,掀开濠江故事的崭新篇章——在庆祝大会上,提出4点希望:着力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着力提升特别行政区治理效能;着力打造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着力维护社会祥和稳定。在欢迎晚宴上,提出3点期许:登高望远、海纳百川、锐意进取。三句寄语,意涵深刻,四个“着力”,路径清晰,既指明认识论,也给出方法论。横琴,无疑是濠江新篇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横琴与澳门血脉相连、水脉相通,最近处仅隔着187米,正担负起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使命,成为“一国两制”创新实践的活跃平台。19日上午,习近平主席从澳门来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考察。车窗外,海波不兴,镜海长虹,轮船往来,一派通江达海、面向世界的湾区气象。横琴天沐琴台,将古琴抽象取形,对沧海、传“琴韵”。这是2024年11月26日拍摄的横琴天沐琴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邓华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琴澳两地的新景观正演奏出波澜壮阔的时代交响。习近平主席走进天沐琴台“琴澳和鸣——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主题展”,仿佛步入一条“时光隧道”,澳门与横琴的地标渐次呈现:妈阁庙、金莲花雕塑、澳门旅游塔;横琴口岸、横琴文化艺术中心、天沐琴台……有历史的积淀,更有发展的动能。澳门旅游塔、西湾大桥一带的景色(无人机照片,2024年12月11日摄)。新华社发(张金加摄)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大潮中,琴澳并蒂之莲正精彩绽放。“这是我时隔6年再一次到横琴,也是15年来第5次到横琴。”习近平主席感慨系之,“这一路走来啊,我是参与者、决策者、见证者。”仅有30多平方公里土地,澳门的发展曾受制于“小”。由于历史的原因,澳门经济结构长期“一业独大”。面对发展规律、时代变迁,无论从地理面积还是经济安全的角度,澳门都面临拓展发展空间的现实命题。2009年1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曾到横琴考察。从蕉林绿野、农庄寥落的边陲海岛,蝶变为大道纵横、高楼林立的开放前沿,15年来,横琴的发展,倾注着习近平主席对澳门同胞福祉一以贯之的深情牵挂,体现着中央为澳门长远发展计的高瞻远瞩。2021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发布。今年3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正式封关运行。截至今年10月底,在合作区生活居住的澳门居民超过1.6万人,就业人数5000多人,更多澳门人在横琴乐业、安居。位于横琴大桥北端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标志(2024年2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澳门新街坊是横琴首个为澳门居民打造的综合民生工程。在项目展区前,习近平主席同居住在这里的澳门市民代表亲切交谈。“过关没有什么繁琐的手续吧?”“全天24小时都可以通关吗?”习近平主席问得很细。“通关非常方便。交通时间就是15-20分钟,就像在内地城市坐地铁一样。生活在这里也感到很习惯。”今年开始在横琴居住的澳门大学员工汪淇,向习近平主席分享快捷通关的感受。“在澳门都是做什么职业的?横琴创业条件怎么样?”习近平主席很关心横琴营商环境建设。“我是做中成药的执业医师。在横琴,能够把内地和澳门的优势结合起来,事业空间开阔多了。这里还有衔接澳门教育制度的学校,我很放心孩子在横琴成长。”致力于中医药发展的澳门创业青年黄滋才,激动地对习近平主席说。澳门创业青年黄滋才(右)和家人在“澳门新街坊”的家里合影(2024年12月6日摄)。新华社发“这里也是新的桃花源啊。桃花源里可耕田。”习近平主席微笑着说,“祝大家工作顺利、生活愉快!希望更多澳门同胞、更多澳门青年在横琴演绎精彩人生!”位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横琴口岸作为“一线”口岸,专门为符合条件的澳门居民设置“新家园便捷通道”(2024年2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横琴开发建设15周年,合作区成立3周年……从“琴澳同源”走向“琴澳一体化”,每一步都孕育新的希望。2024年前三季度,横琴澳资产业增加值26.3亿元,比2021年同期增长318.6%。目前,横琴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8户,累计引进院士和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129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合作区开发建设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是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巩固提升的关键阶段。“一定要牢记开发横琴的初心就是为了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习近平主席语气坚定,“要坚定落实规划,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久久为功。”在20日上午的庆祝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需要注意的是,中央决定开发横琴,目的就是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这个定位要把握好,不能发展一些与这个定位不一致的产业项目。”传承有继的蓝图,生生不息的画卷。“广州诸舶口,最是澳门雄”。展望未来,登高望远、海纳百川、锐意进取的澳门,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作为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和区域发展核心引擎的澳门,正在拉开更大发展场域,打开新的发展空间。随着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互鉴重要窗口的中国澳门,将更好扮演内联外通的桥梁角色,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投身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2024年12月20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隆重举行升旗仪式,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这是人们在观看升旗仪式。新华社记者姚琪琳摄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维护安全和推动发展都要坚定不移。20日下午,习近平主席视察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向驻澳门部队全体官兵致以诚挚问候。他强调,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全面加强部队建设,全面提高履行防务能力,发挥好定海神针作用,为继续开创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实践新局面作出更大贡献。壮美的画卷已经展开,澳门的前景无限光明。2025年,将制定中央“十五五”规划建议,这将给澳门发展提供新的广阔机遇。面对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等各方面代表,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催人奋进:“有外国领导人对我说,中国有一大优势,你们总是制定各种规划,而且各种规划总是能实现。现在,大家对中国式现代化充满信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一定会有澳门更为精彩的篇章!”
-
习近平出席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欢迎晚宴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澳门12月19日电(记者刘刚、赵博)国家主席习近平19日晚出席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欢迎晚宴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过去5年是澳门历史上很不平凡的5年,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和世纪疫情严峻考验,第五届特别行政区政府团结带领澳门社会各界迎难而上、务实有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谱写了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崭新篇章。12月19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欢迎晚宴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鞠鹏摄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宴会厅内,气氛喜庆热烈。18时许,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和夫人郑素贞陪同下步入大厅,全场起立,鼓掌欢迎。在热烈掌声中,习近平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首先代表中央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向全体澳门居民和关心支持澳门发展的国际友人致以诚挚问候和良好祝愿。习近平表示,过去5年,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取得新成效,民生福祉水平迈上新台阶,爱国爱澳政治社会基础日益巩固,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幅提升。这5年澳门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得益于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得益于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大力支持,得益于国际社会积极参与,是特别行政区政府团结社会各界拼出来、干出来的。习近平表示,澳门拥有“一国两制”这一独特优势,已经打下坚实发展基础,乘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浩荡东风,完全有条件有能力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实现更好发展。习近平对澳门提出3点期许,一是登高望远,更加积极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更大作为。二是海纳百川,在爱国爱澳旗帜下更加开放包容、团结聚力,广纳天下英才,共建美好澳门。三是锐意进取,展现更大魄力,勇于变革、敢于创新,更好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开创澳门发展新局面。习近平表示,有伟大祖国作坚强后盾,澳门特别行政区一定能够再接再厉、奋发有为,实现新飞跃、创造新辉煌。贺一诚在致辞中表示,在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再次亲临澳门,这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大事、喜事和盛事。习近平主席对澳门的深情牵挂、深切关怀,令澳门同胞深受鼓舞、倍感荣光。澳门作为祖国大家庭一分子,要在新时代新征程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我坚信,在习近平主席亲切关怀和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第六任行政长官岑浩辉先生必将带领新一届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谱写出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实践新篇章。蔡奇、李鸿忠、何卫东、何立峰、王小洪、王东峰、夏宝龙等出席欢迎晚宴。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澳门特别行政区候任行政长官岑浩辉、前任行政长官崔世安,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主要官员、澳门各界代表等也出席晚宴。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习近平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新华社北京12月18日电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部署2025年“三农”工作。党中央高度重视这次会议。会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就开好这次会议,做好“三农”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指出,2024年,我国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做好2025年“三农”工作,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严守耕地红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繁荣乡村文化,推进移风易俗,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夯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政治责任,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积极性,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朝着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重要指示,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讨论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今年“三农”工作取得的成绩,对做好2025年“三农”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科学指引“三农”工作从战略上布局、在关键处落子,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坚决抓好贯彻落实,结合实际转化为具体行动和举措。会议强调,要聚焦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重点实事,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要坚决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确保粮食稳产丰产。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健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扶持畜牧业稳定发展,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要毫不松懈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提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效能,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要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要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顺应人口变化趋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要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维护农村稳定安宁。要全面落实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任务,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探索闲置农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的有效实现形式,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会议强调,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走深走实,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改进工作方式方法,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改革创新,不断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吴政隆主持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有关金融机构和企业、中央军委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
辽台青年交流活动在沈举行
本报讯记者徐铁英报道12月16日至18日,以“天辽地宁·热‘雪’燃情”为主题的辽台青年交流活动在沈阳举行。活动期间,来自台湾岛内的50余名学生和青年参访了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辽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辽宁省博物馆等地,通过实地参访、亲身体验、深入交流,领略辽宁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受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体验冰雪之趣,共绘青春华章。参加活动的台湾青年代表表示,此次辽宁之行深刻感受到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成果,深入了解了辽宁为台湾青年来辽交流、学习、创业提供的便利条件,希望通过本次活动,促进辽台两地的交流合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下一步,省委台办将积极搭建平台载体,拓展辽台青年交流交往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促进辽台文化交流、经贸合作,让更多台湾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中展现风采。
-
省政协召开委员座谈会征求意见建议
12月18日,省政协召开委员座谈会,征求部分界别委员对省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省政协党组、机关党组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的意见建议。省政协主席周波主持会议并讲话。会上,省政协委员王强、张东平、周琪、丁宗皓、赵仁宏、原阳、乔春雷、孙长江、乌春雷先后发言。大家高度评价一年来省政协围绕打好打赢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攻坚之年攻坚之战履职尽责取得的成绩,并就进一步聚焦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文化强省等议题加强协商议政,增加调研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持续提高提案整体水平,加强履职平台载体建设和委员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委员读书活动和讲好“辽宁故事”界别组活动等提出意见建议。周波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并一一回应,要求省政协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充分吸纳委员提出的意见建议。周波指出,明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胜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省政协将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围绕中心履职尽责。希望政协委员积极投身履职工作实践,以高质量履职服务高质量发展。周波强调,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紧扣全省中心工作,聚焦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谋创新之举,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要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引导委员积极参加省政协各项协商议政活动,积极撰写提案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要努力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引导委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察实情、谋实策、出实招,切实做到参政参到关键处、议政议到点子上,为实现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贡献力量。省政协副主席邵林出席会议。
-
今年全省建成一事一议村内道路5523.4公里
12月15日,记者从省财政厅了解到,截至11月底,全省共建设一事一议村内道路5523.4公里,提前完成了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2024年度5500公里建设任务。修好路,资金保障很关键。今年以来,省财政厅精心组织、综合施策,为全年建设任务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积极筹措资金方面,我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补助,并在省级预算安排存在缺口时,组织符合政策要求的地区,通过提级论证方式将地方债券资金用于村内道路建设。截至目前,省财政多渠道筹集下达省以上村内道路建设奖补资金7.6亿元。今年初,我省下发《关于做好2024年村内道路建设工作的通知》,结合各地实际测算分配2024年村内道路建设目标计划,要求各市对年度目标任务实行项目化、清单化和工程化管理,确保高质量完成。在组织实施方面,省财政厅督促各市指导所属县(市、区),通过招投标等程序确定项目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并按时完成路基改造等前期准备工作,同时规范组织项目建设按计划施工。加强项目建设调度,从6月起每月对各市及所属县(市、区)一事一议村内道路项目建设及资金拨付情况进行调度,对个别工作推进较慢的地区进行实地督导,确保完成节点任务。修好路,维护养护环节也要跟得上。我省建立了村内道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明确县(市、区)可结合实际,区别轻重缓急,安排省以上财政奖补资金(不超过10%),用于对以前年度村内道路破损路面的维修维护。
-
中国共产党丹东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公报
中国共产党丹东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公报(2024年12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丹东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丹东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于2024年12月23日召开。 出席会议的有,市委委员45人,市委候补委员11人。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中部分基层代表列席会议。 全会由市委常委会主持。会议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市党的建设工作和2024年工作,部署2025年任务,聚焦打好打赢决胜之年决胜之战,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和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团结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力夺取新时代“辽沈战役”丹东战场全线胜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丹东新篇章。会议听取和审议通过了市委书记宋诚受市委常委会委托作的《市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全市党的建设工作报告》,市委书记宋诚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作了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蒋冰就经济工作进行总结和部署。 全会充分肯定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以来市委常委会的工作。一致认为,在党中央及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常委会带领全市上下奋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推动全市发展态势向上向好,发展质效明显提升,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攻坚之年攻坚之战胜利在望。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扎实做好环保督察整改,常态化推进巡视整改,把抓落实作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实践体现。推动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扩大有效需求,抓项目、扩投资,挖潜力、促消费,加快补齐“三大短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推进工业强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积极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兴市取得新成效。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边境海上形势总体稳定,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加强,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抓实干部队伍、基层组织、党风廉政各项建设,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 全会强调,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胜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做好明年工作至关重要。全市上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保持向上向好态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和三年行动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全会强调,要坚定不移促消费扩投资,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文体旅融合发展,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抓在建项目“稳存量”,抓招商引资“扩增量”,抓政策机遇“谋变量”,在持续扩大内需上实现决胜突破。要强化创新赋能,放大传统产业优势促进转型,引育新兴产业带动转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服务转型,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在产业转型升级上实现决胜突破。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县一策”发展县域经济,在加快乡村全面振兴上实现决胜突破。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开发区、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以东北亚五国为重点的对外开放,加强与辽宁沿海经济带、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等区域合作,在激发振兴发展活力上实现决胜突破。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改善人居环境,用心用力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实现决胜突破。要全力防范化解风险,坚决维护政治安全、边境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公共安全,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上实现决胜突破。要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坚强保证。要继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支持政协依章程履行职能,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为法检两院依法工作创造条件,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创造性开展工作,扎实做好党管武装、“双拥”、民族和宗教工作,形成加快推进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 全会高度评价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市党的建设工作。一致认为,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一手抓高质量发展、一手抓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持之以恒净化政治生态,有力推动丹东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强化党的思想理论武装,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振兴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充分调动全面振兴积极因素;发扬自我革命精神,正风肃纪反腐取得扎实成效。 全会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全市上下落实讲政治要求自觉性不断增强,“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重要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党的全面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能力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干劲斗志更加昂扬向上,比学赶超、争先进位氛围日益浓厚;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更加巩固提升,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市党的建设实践,有力促进了丹东振兴发展,日益清朗的政治生态正在转化为昂扬向上的发展状态。 全会强调,做好2025年工作,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严的标准,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持续巩固团结奋斗良好局面,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确保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切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新时代丹东全面振兴。 全会指出,丹东振兴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三年行动目标任务,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推动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全市上下要一鼓作气、一拼到底,全面抓好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必须强化进取意识、努力拼抢争先,必须锤炼过硬作风、积极主动作为,必须强化组织领导、汇聚振兴合力,切实把经济搞上去、把产业兴起来、把民生保障好、把风险降下来、把腐败遏制住,奋力冲刺决胜之年,打好打赢决胜之战。 全会强调,要在扩大内需上决战决胜,打好政策“组合拳”、掀起消费“新热潮”、牵住项目“牛鼻子”。要在工业强市上决战决胜,着力促进工业稳增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要在改革开放上决战决胜,狠抓重点领域改革、强化营商环境建设、不断深化开放合作。要在城乡融合上决战决胜,抓好粮食稳产增收、提升农业竞争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在文旅产业上决战决胜,塑造旅游新形象、打造旅游新场景、培育旅游新业态。要在民生福祉上决战决胜,抓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社会保障这个最基础的民生福祉、安全稳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福祉。 全会号召,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决胜“冲锋号”已经吹响,全市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咬定目标不放松、加压拼搏再奋进、决战决胜显担当,以不甘人后的执着,以不输于人的自信,奋力收官“十四五”,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谱写新时代丹东全面振兴精彩篇章。中国共产党丹东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公报(2024年12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丹东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丹东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于2024年12月23日召开。 出席会议的有,市委委员45人,市委候补委员11人。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中部分基层代表列席会议。 全会由市委常委会主持。会议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市党的建设工作和2024年工作,部署2025年任务,聚焦打好打赢决胜之年决胜之战,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和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团结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力夺取新时代“辽沈战役”丹东战场全线胜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丹东新篇章。会议听取和审议通过了市委书记宋诚受市委常委会委托作的《市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全市党的建设工作报告》,市委书记宋诚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作了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蒋冰就经济工作进行总结和部署。 全会充分肯定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以来市委常委会的工作。一致认为,在党中央及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常委会带领全市上下奋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推动全市发展态势向上向好,发展质效明显提升,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攻坚之年攻坚之战胜利在望。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扎实做好环保督察整改,常态化推进巡视整改,把抓落实作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实践体现。推动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扩大有效需求,抓项目、扩投资,挖潜力、促消费,加快补齐“三大短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推进工业强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积极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兴市取得新成效。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边境海上形势总体稳定,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加强,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抓实干部队伍、基层组织、党风廉政各项建设,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 全会强调,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胜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做好明年工作至关重要。全市上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保持向上向好态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和三年行动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全会强调,要坚定不移促消费扩投资,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文体旅融合发展,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抓在建项目“稳存量”,抓招商引资“扩增量”,抓政策机遇“谋变量”,在持续扩大内需上实现决胜突破。要强化创新赋能,放大传统产业优势促进转型,引育新兴产业带动转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服务转型,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在产业转型升级上实现决胜突破。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县一策”发展县域经济,在加快乡村全面振兴上实现决胜突破。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开发区、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以东北亚五国为重点的对外开放,加强与辽宁沿海经济带、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等区域合作,在激发振兴发展活力上实现决胜突破。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改善人居环境,用心用力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实现决胜突破。要全力防范化解风险,坚决维护政治安全、边境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公共安全,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上实现决胜突破。要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坚强保证。要继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支持政协依章程履行职能,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为法检两院依法工作创造条件,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创造性开展工作,扎实做好党管武装、“双拥”、民族和宗教工作,形成加快推进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 全会高度评价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市党的建设工作。一致认为,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一手抓高质量发展、一手抓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持之以恒净化政治生态,有力推动丹东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强化党的思想理论武装,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振兴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充分调动全面振兴积极因素;发扬自我革命精神,正风肃纪反腐取得扎实成效。 全会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全市上下落实讲政治要求自觉性不断增强,“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重要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党的全面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能力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干劲斗志更加昂扬向上,比学赶超、争先进位氛围日益浓厚;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更加巩固提升,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市党的建设实践,有力促进了丹东振兴发展,日益清朗的政治生态正在转化为昂扬向上的发展状态。 全会强调,做好2025年工作,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严的标准,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持续巩固团结奋斗良好局面,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确保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切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新时代丹东全面振兴。 全会指出,丹东振兴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三年行动目标任务,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推动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全市上下要一鼓作气、一拼到底,全面抓好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必须强化进取意识、努力拼抢争先,必须锤炼过硬作风、积极主动作为,必须强化组织领导、汇聚振兴合力,切实把经济搞上去、把产业兴起来、把民生保障好、把风险降下来、把腐败遏制住,奋力冲刺决胜之年,打好打赢决胜之战。 全会强调,要在扩大内需上决战决胜,打好政策“组合拳”、掀起消费“新热潮”、牵住项目“牛鼻子”。要在工业强市上决战决胜,着力促进工业稳增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要在改革开放上决战决胜,狠抓重点领域改革、强化营商环境建设、不断深化开放合作。要在城乡融合上决战决胜,抓好粮食稳产增收、提升农业竞争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在文旅产业上决战决胜,塑造旅游新形象、打造旅游新场景、培育旅游新业态。要在民生福祉上决战决胜,抓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社会保障这个最基础的民生福祉、安全稳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福祉。 全会号召,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决胜“冲锋号”已经吹响,全市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咬定目标不放松、加压拼搏再奋进、决战决胜显担当,以不甘人后的执着,以不输于人的自信,奋力收官“十四五”,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谱写新时代丹东全面振兴精彩篇章。中国共产党丹东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公报(2024年12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丹东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丹东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于2024年12月23日召开。 出席会议的有,市委委员45人,市委候补委员11人。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中部分基层代表列席会议。 全会由市委常委会主持。会议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市党的建设工作和2024年工作,部署2025年任务,聚焦打好打赢决胜之年决胜之战,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和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团结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力夺取新时代“辽沈战役”丹东战场全线胜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丹东新篇章。会议听取和审议通过了市委书记宋诚受市委常委会委托作的《市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全市党的建设工作报告》,市委书记宋诚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作了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蒋冰就经济工作进行总结和部署。 全会充分肯定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以来市委常委会的工作。一致认为,在党中央及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常委会带领全市上下奋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推动全市发展态势向上向好,发展质效明显提升,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攻坚之年攻坚之战胜利在望。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扎实做好环保督察整改,常态化推进巡视整改,把抓落实作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实践体现。推动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扩大有效需求,抓项目、扩投资,挖潜力、促消费,加快补齐“三大短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推进工业强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积极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兴市取得新成效。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边境海上形势总体稳定,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加强,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抓实干部队伍、基层组织、党风廉政各项建设,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 全会强调,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胜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做好明年工作至关重要。全市上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保持向上向好态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和三年行动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全会强调,要坚定不移促消费扩投资,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文体旅融合发展,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抓在建项目“稳存量”,抓招商引资“扩增量”,抓政策机遇“谋变量”,在持续扩大内需上实现决胜突破。要强化创新赋能,放大传统产业优势促进转型,引育新兴产业带动转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服务转型,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在产业转型升级上实现决胜突破。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县一策”发展县域经济,在加快乡村全面振兴上实现决胜突破。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开发区、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以东北亚五国为重点的对外开放,加强与辽宁沿海经济带、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等区域合作,在激发振兴发展活力上实现决胜突破。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改善人居环境,用心用力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实现决胜突破。要全力防范化解风险,坚决维护政治安全、边境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公共安全,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上实现决胜突破。要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坚强保证。要继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支持政协依章程履行职能,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为法检两院依法工作创造条件,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创造性开展工作,扎实做好党管武装、“双拥”、民族和宗教工作,形成加快推进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 全会高度评价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市党的建设工作。一致认为,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一手抓高质量发展、一手抓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持之以恒净化政治生态,有力推动丹东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强化党的思想理论武装,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振兴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充分调动全面振兴积极因素;发扬自我革命精神,正风肃纪反腐取得扎实成效。 全会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全市上下落实讲政治要求自觉性不断增强,“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重要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党的全面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能力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干劲斗志更加昂扬向上,比学赶超、争先进位氛围日益浓厚;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更加巩固提升,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市党的建设实践,有力促进了丹东振兴发展,日益清朗的政治生态正在转化为昂扬向上的发展状态。 全会强调,做好2025年工作,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严的标准,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持续巩固团结奋斗良好局面,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确保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切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新时代丹东全面振兴。 全会指出,丹东振兴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三年行动目标任务,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推动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全市上下要一鼓作气、一拼到底,全面抓好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必须强化进取意识、努力拼抢争先,必须锤炼过硬作风、积极主动作为,必须强化组织领导、汇聚振兴合力,切实把经济搞上去、把产业兴起来、把民生保障好、把风险降下来、把腐败遏制住,奋力冲刺决胜之年,打好打赢决胜之战。 全会强调,要在扩大内需上决战决胜,打好政策“组合拳”、掀起消费“新热潮”、牵住项目“牛鼻子”。要在工业强市上决战决胜,着力促进工业稳增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要在改革开放上决战决胜,狠抓重点领域改革、强化营商环境建设、不断深化开放合作。要在城乡融合上决战决胜,抓好粮食稳产增收、提升农业竞争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在文旅产业上决战决胜,塑造旅游新形象、打造旅游新场景、培育旅游新业态。要在民生福祉上决战决胜,抓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社会保障这个最基础的民生福祉、安全稳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福祉。 全会号召,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决胜“冲锋号”已经吹响,全市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咬定目标不放松、加压拼搏再奋进、决战决胜显担当,以不甘人后的执着,以不输于人的自信,奋力收官“十四五”,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谱写新时代丹东全面振兴精彩篇章。中国共产党丹东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公报(2024年12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丹东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丹东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于2024年12月23日召开。 出席会议的有,市委委员45人,市委候补委员11人。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中部分基层代表列席会议。 全会由市委常委会主持。会议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市党的建设工作和2024年工作,部署2025年任务,聚焦打好打赢决胜之年决胜之战,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和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团结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力夺取新时代“辽沈战役”丹东战场全线胜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丹东新篇章。会议听取和审议通过了市委书记宋诚受市委常委会委托作的《市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全市党的建设工作报告》,市委书记宋诚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作了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蒋冰就经济工作进行总结和部署。 全会充分肯定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以来市委常委会的工作。一致认为,在党中央及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常委会带领全市上下奋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推动全市发展态势向上向好,发展质效明显提升,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攻坚之年攻坚之战胜利在望。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扎实做好环保督察整改,常态化推进巡视整改,把抓落实作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实践体现。推动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扩大有效需求,抓项目、扩投资,挖潜力、促消费,加快补齐“三大短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推进工业强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积极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兴市取得新成效。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边境海上形势总体稳定,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加强,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抓实干部队伍、基层组织、党风廉政各项建设,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 全会强调,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胜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做好明年工作至关重要。全市上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保持向上向好态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和三年行动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全会强调,要坚定不移促消费扩投资,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文体旅融合发展,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抓在建项目“稳存量”,抓招商引资“扩增量”,抓政策机遇“谋变量”,在持续扩大内需上实现决胜突破。要强化创新赋能,放大传统产业优势促进转型,引育新兴产业带动转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服务转型,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在产业转型升级上实现决胜突破。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县一策”发展县域经济,在加快乡村全面振兴上实现决胜突破。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开发区、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以东北亚五国为重点的对外开放,加强与辽宁沿海经济带、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等区域合作,在激发振兴发展活力上实现决胜突破。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改善人居环境,用心用力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实现决胜突破。要全力防范化解风险,坚决维护政治安全、边境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公共安全,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上实现决胜突破。要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坚强保证。要继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支持政协依章程履行职能,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为法检两院依法工作创造条件,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创造性开展工作,扎实做好党管武装、“双拥”、民族和宗教工作,形成加快推进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 全会高度评价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市党的建设工作。一致认为,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一手抓高质量发展、一手抓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持之以恒净化政治生态,有力推动丹东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强化党的思想理论武装,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振兴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充分调动全面振兴积极因素;发扬自我革命精神,正风肃纪反腐取得扎实成效。 全会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全市上下落实讲政治要求自觉性不断增强,“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重要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党的全面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能力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干劲斗志更加昂扬向上,比学赶超、争先进位氛围日益浓厚;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更加巩固提升,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市党的建设实践,有力促进了丹东振兴发展,日益清朗的政治生态正在转化为昂扬向上的发展状态。 全会强调,做好2025年工作,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严的标准,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持续巩固团结奋斗良好局面,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确保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切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新时代丹东全面振兴。 全会指出,丹东振兴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三年行动目标任务,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推动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全市上下要一鼓作气、一拼到底,全面抓好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必须强化进取意识、努力拼抢争先,必须锤炼过硬作风、积极主动作为,必须强化组织领导、汇聚振兴合力,切实把经济搞上去、把产业兴起来、把民生保障好、把风险降下来、把腐败遏制住,奋力冲刺决胜之年,打好打赢决胜之战。 全会强调,要在扩大内需上决战决胜,打好政策“组合拳”、掀起消费“新热潮”、牵住项目“牛鼻子”。要在工业强市上决战决胜,着力促进工业稳增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要在改革开放上决战决胜,狠抓重点领域改革、强化营商环境建设、不断深化开放合作。要在城乡融合上决战决胜,抓好粮食稳产增收、提升农业竞争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在文旅产业上决战决胜,塑造旅游新形象、打造旅游新场景、培育旅游新业态。要在民生福祉上决战决胜,抓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社会保障这个最基础的民生福祉、安全稳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福祉。 全会号召,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决胜“冲锋号”已经吹响,全市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咬定目标不放松、加压拼搏再奋进、决战决胜显担当,以不甘人后的执着,以不输于人的自信,奋力收官“十四五”,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谱写新时代丹东全面振兴精彩篇章。中国共产党丹东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公报(2024年12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丹东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丹东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于2024年12月23日召开。 出席会议的有,市委委员45人,市委候补委员11人。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中部分基层代表列席会议。 全会由市委常委会主持。会议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市党的建设工作和2024年工作,部署2025年任务,聚焦打好打赢决胜之年决胜之战,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和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团结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力夺取新时代“辽沈战役”丹东战场全线胜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丹东新篇章。会议听取和审议通过了市委书记宋诚受市委常委会委托作的《市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全市党的建设工作报告》,市委书记宋诚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作了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蒋冰就经济工作进行总结和部署。 全会充分肯定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以来市委常委会的工作。一致认为,在党中央及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常委会带领全市上下奋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推动全市发展态势向上向好,发展质效明显提升,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攻坚之年攻坚之战胜利在望。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扎实做好环保督察整改,常态化推进巡视整改,把抓落实作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实践体现。推动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扩大有效需求,抓项目、扩投资,挖潜力、促消费,加快补齐“三大短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推进工业强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积极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兴市取得新成效。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边境海上形势总体稳定,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加强,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抓实干部队伍、基层组织、党风廉政各项建设,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 全会强调,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胜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做好明年工作至关重要。全市上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保持向上向好态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和三年行动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全会强调,要坚定不移促消费扩投资,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文体旅融合发展,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抓在建项目“稳存量”,抓招商引资“扩增量”,抓政策机遇“谋变量”,在持续扩大内需上实现决胜突破。要强化创新赋能,放大传统产业优势促进转型,引育新兴产业带动转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服务转型,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在产业转型升级上实现决胜突破。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县一策”发展县域经济,在加快乡村全面振兴上实现决胜突破。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开发区、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以东北亚五国为重点的对外开放,加强与辽宁沿海经济带、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等区域合作,在激发振兴发展活力上实现决胜突破。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改善人居环境,用心用力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实现决胜突破。要全力防范化解风险,坚决维护政治安全、边境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公共安全,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上实现决胜突破。要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坚强保证。要继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支持政协依章程履行职能,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为法检两院依法工作创造条件,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创造性开展工作,扎实做好党管武装、“双拥”、民族和宗教工作,形成加快推进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 全会高度评价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市党的建设工作。一致认为,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一手抓高质量发展、一手抓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持之以恒净化政治生态,有力推动丹东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强化党的思想理论武装,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振兴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充分调动全面振兴积极因素;发扬自我革命精神,正风肃纪反腐取得扎实成效。 全会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全市上下落实讲政治要求自觉性不断增强,“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重要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党的全面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能力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干劲斗志更加昂扬向上,比学赶超、争先进位氛围日益浓厚;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更加巩固提升,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市党的建设实践,有力促进了丹东振兴发展,日益清朗的政治生态正在转化为昂扬向上的发展状态。 全会强调,做好2025年工作,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严的标准,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持续巩固团结奋斗良好局面,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确保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切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新时代丹东全面振兴。 全会指出,丹东振兴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三年行动目标任务,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推动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全市上下要一鼓作气、一拼到底,全面抓好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必须强化进取意识、努力拼抢争先,必须锤炼过硬作风、积极主动作为,必须强化组织领导、汇聚振兴合力,切实把经济搞上去、把产业兴起来、把民生保障好、把风险降下来、把腐败遏制住,奋力冲刺决胜之年,打好打赢决胜之战。 全会强调,要在扩大内需上决战决胜,打好政策“组合拳”、掀起消费“新热潮”、牵住项目“牛鼻子”。要在工业强市上决战决胜,着力促进工业稳增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要在改革开放上决战决胜,狠抓重点领域改革、强化营商环境建设、不断深化开放合作。要在城乡融合上决战决胜,抓好粮食稳产增收、提升农业竞争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在文旅产业上决战决胜,塑造旅游新形象、打造旅游新场景、培育旅游新业态。要在民生福祉上决战决胜,抓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社会保障这个最基础的民生福祉、安全稳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福祉。 全会号召,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决胜“冲锋号”已经吹响,全市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咬定目标不放松、加压拼搏再奋进、决战决胜显担当,以不甘人后的执着,以不输于人的自信,奋力收官“十四五”,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谱写新时代丹东全面振兴精彩篇章。中国共产党丹东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公报(2024年12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丹东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丹东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于2024年12月23日召开。 出席会议的有,市委委员45人,市委候补委员11人。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中部分基层代表列席会议。 全会由市委常委会主持。会议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市党的建设工作和2024年工作,部署2025年任务,聚焦打好打赢决胜之年决胜之战,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和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团结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力夺取新时代“辽沈战役”丹东战场全线胜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丹东新篇章。会议听取和审议通过了市委书记宋诚受市委常委会委托作的《市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全市党的建设工作报告》,市委书记宋诚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作了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蒋冰就经济工作进行总结和部署。 全会充分肯定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以来市委常委会的工作。一致认为,在党中央及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常委会带领全市上下奋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推动全市发展态势向上向好,发展质效明显提升,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攻坚之年攻坚之战胜利在望。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扎实做好环保督察整改,常态化推进巡视整改,把抓落实作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实践体现。推动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扩大有效需求,抓项目、扩投资,挖潜力、促消费,加快补齐“三大短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推进工业强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积极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兴市取得新成效。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边境海上形势总体稳定,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加强,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抓实干部队伍、基层组织、党风廉政各项建设,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 全会强调,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胜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做好明年工作至关重要。全市上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保持向上向好态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和三年行动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全会强调,要坚定不移促消费扩投资,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文体旅融合发展,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抓在建项目“稳存量”,抓招商引资“扩增量”,抓政策机遇“谋变量”,在持续扩大内需上实现决胜突破。要强化创新赋能,放大传统产业优势促进转型,引育新兴产业带动转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服务转型,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在产业转型升级上实现决胜突破。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县一策”发展县域经济,在加快乡村全面振兴上实现决胜突破。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开发区、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以东北亚五国为重点的对外开放,加强与辽宁沿海经济带、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等区域合作,在激发振兴发展活力上实现决胜突破。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改善人居环境,用心用力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实现决胜突破。要全力防范化解风险,坚决维护政治安全、边境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公共安全,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上实现决胜突破。要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坚强保证。要继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支持政协依章程履行职能,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为法检两院依法工作创造条件,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创造性开展工作,扎实做好党管武装、“双拥”、民族和宗教工作,形成加快推进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 全会高度评价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市党的建设工作。一致认为,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一手抓高质量发展、一手抓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持之以恒净化政治生态,有力推动丹东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强化党的思想理论武装,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振兴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充分调动全面振兴积极因素;发扬自我革命精神,正风肃纪反腐取得扎实成效。 全会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全市上下落实讲政治要求自觉性不断增强,“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重要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党的全面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能力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干劲斗志更加昂扬向上,比学赶超、争先进位氛围日益浓厚;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更加巩固提升,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市党的建设实践,有力促进了丹东振兴发展,日益清朗的政治生态正在转化为昂扬向上的发展状态。 全会强调,做好2025年工作,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严的标准,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持续巩固团结奋斗良好局面,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确保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切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新时代丹东全面振兴。 全会指出,丹东振兴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三年行动目标任务,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推动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全市上下要一鼓作气、一拼到底,全面抓好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必须强化进取意识、努力拼抢争先,必须锤炼过硬作风、积极主动作为,必须强化组织领导、汇聚振兴合力,切实把经济搞上去、把产业兴起来、把民生保障好、把风险降下来、把腐败遏制住,奋力冲刺决胜之年,打好打赢决胜之战。 全会强调,要在扩大内需上决战决胜,打好政策“组合拳”、掀起消费“新热潮”、牵住项目“牛鼻子”。要在工业强市上决战决胜,着力促进工业稳增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要在改革开放上决战决胜,狠抓重点领域改革、强化营商环境建设、不断深化开放合作。要在城乡融合上决战决胜,抓好粮食稳产增收、提升农业竞争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在文旅产业上决战决胜,塑造旅游新形象、打造旅游新场景、培育旅游新业态。要在民生福祉上决战决胜,抓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社会保障这个最基础的民生福祉、安全稳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福祉。 全会号召,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决胜“冲锋号”已经吹响,全市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咬定目标不放松、加压拼搏再奋进、决战决胜显担当,以不甘人后的执着,以不输于人的自信,奋力收官“十四五”,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谱写新时代丹东全面振兴精彩篇章。
-
市委召开各县(市、区)委、市委直属党(工)委党建工作汇报会
12月22日下午,市委召开各县(市、区)委、市委直属党(工)委党建工作汇报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落实12月6日省委党建工作汇报会和12月7日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集中展示和检验全市党建工作,引导全市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增强从严管党治党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更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新时代丹东全面振兴。市委书记宋诚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蒋冰出席会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于兵,市政协党组书记陈福茂出席会议。 会上,7个县(市)区和7家市委直属党(工)委依次汇报党的二十大以来本地区本系统党建工作的亮点和成效,剖析差距不足,提出努力方向和具体措施。在认真听取汇报后,宋诚指出,各县(市)区委、市委直属党(工)委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切实把管党治党责任扛在肩上,党建工作可圈可点、亮点纷呈。市委对各县(市)区委、市委直属党(工)委党建工作充分肯定。 宋诚指出,当前全市上下正处在收官攻坚年、迈进决胜年、谋划“十五五”的关键时期,越是在关键的时候,越要充分发挥高质量党建的引领保障作用,越要靠全市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去拼去干。在这个关键时刻,市委将召开十三届九次全会,审议市委党的二十大以来党的建设工作情况,目的就是要亮明我们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和鲜明态度,进一步增强抓好党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一刻不停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丹东实践提供坚强保证。 宋诚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扛起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压紧压实管党治党责任,推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推动良好政治生态转化为昂扬发展状态。要牢牢盯紧“关键少数”,从严从实抓好队伍建设,坚持抓班子、带队伍,抓一把手保决策、抓一班人保执行、抓考核评价保落实,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激励干部敢闯敢干加实干。要弘扬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推动“两个作用”充分发挥,持续深化“鸭绿江畔党旗红”“共产党员先锋工程”活动,不断加强边境地区基层党建工作,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坚决纠治“四风”,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高质量开展好“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践活动,严防节日期间作风问题、腐败问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市委常委,各县(市)区、合作区、高新区主要负责同志,市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12月22日上午,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召开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有关事宜。市委书记宋诚主持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蒋冰出席会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于兵,市政协主席宋立跃,市政协党组书记陈福茂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明确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具有极强的思想引领力、实践指导力、战略动员力,是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经典文献,为我们做好当前关键时期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是在全省上下打赢攻坚之年攻坚之战、奋力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做好明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工作、经济工作等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一体学习领会、一体抓好落实,并充实到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的工作报告中。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积极应对风险挑战,抓紧补齐短板弱项,稳中求进,打好打赢决胜之年决胜之战,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 会议强调,要抓“三驾马车”稳存量,进一步梳理提炼丹东特色资源禀赋,广泛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投资、消费、进出口共同发力,做好项目建设、“两新”政策实施、旅游消费、边境贸易、境内外展会、商会企业合作、企业服务等工作。要抓政策机遇扩增量,完善工作机制,做好任务分解,强化跟踪问效,不断完善政策图谱,聚焦“两重”“两新”、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等政策支持方向,积极“跑部进京”争取支持。要抓改革创新促变量,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持续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整合盘活资源,发展临港经济,依托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要抓民生改善保质量,持续强化管边控海,不断提升城市品位,深入排查化解各领域风险,守牢安全发展底线。要抓党的建设汇力量,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管党治党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立足收官“十四五”、谋划“十五五”,开展好“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践活动,坚持抓一把手保决策、抓一班人保执行、抓考核评价保落实,以扎实作风确保实现新突破目标。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的意见(2024年8月17日) 数字贸易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和经济的新增长点。为促进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为塑造对外贸易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建设数字中国、贸易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按照创新为要、安全为基,扩大开放、合作共赢,深化改革、系统治理,试点先行、重点突破的原则,促进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主要目标是:到2029年,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规模稳中有增,占我国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数字贸易基础设施布局进一步完善,适应数字贸易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数字领域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高,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全面加强。到2035年,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规模占我国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有序、安全、高效的数字贸易治理体系全面建立,制度型开放水平全面提高。 二、支持数字贸易细分领域和经营主体发展 (一)积极发展数字产品贸易。加强数字应用场景和模式创新,提升数字内容制作质量和水平,培育拓展跨境数字交付渠道,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持续优化数字服务贸易。促进数字金融、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数字化交付的专业服务等数字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提升品牌和标准影响力。发展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服务外包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服务外包加快数字化转型。 (三)大力发展数字技术贸易。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通信、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卫星导航等领域对外贸易。 (四)推动数字订购贸易高质量发展。鼓励电商平台、经营者、配套服务商等各类主体做大做强,加快打造品牌。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跨境电商+产业带”发展。推进数字领域内外贸一体化。 (五)培育壮大数字贸易经营主体。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数字贸易领军企业。积极培育外向度高、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中小型数字贸易企业。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支持数字平台企业有序发展,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推进数字贸易制度型开放 (六)放宽数字领域市场准入。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动电信、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鼓励外商扩大数字领域投资。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提高数字贸易领域外商投资企业在境内投资运营便利化水平。 (七)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健全数据出境安全管理制度,完善相关机制程序,规范有序开展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在保障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促进数据跨境有序流动。 (八)打造数字贸易高水平开放平台。高标准建设数字服务出口平台载体,打造数字贸易集聚区。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鼓励数字领域各类改革和开放措施在有条件的数字服务出口平台载体、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开展先行先试和压力测试。发挥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等平台作用,推进数字贸易领域交流合作。 四、完善数字贸易治理体系 (九)积极参与数字贸易国际规则制定。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多双边和区域数字贸易相关规则制定,营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数字发展环境。积极推进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进程。参与应对经济数字化国际税收规则制定,探索建立税收利益分配更加合理、税收负担更加公平的数字贸易相关税收制度。参与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和海牙国际私法会议数字经济商事规则谈判。 (十)深化数字贸易国际合作。推动建立数字领域国际合作机制,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跨境结算、移动支付等领域国际合作,深化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与东盟国家、中亚国家、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等数字贸易合作。 (十一)加快构建数字信任体系。加快数字贸易认证体系建设,促进数字信任前沿技术的开发创新与应用推广,培育数字信任生态。推动数字证书、电子签名等国际互认。鼓励数据安全、数据资产、数字信用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国际化发展。 (十二)加强数字领域安全治理。优化调整禁止、限制进出口技术目录。持续推动全球数字技术、产品和服务供应链开放、安全、稳定、可持续。发挥各类专业法院法庭作用,推动数字领域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多元化发展。 五、强化组织保障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数字贸易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结合实际抓好本意见贯彻落实,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为数字贸易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商务部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推动形成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的工作合力。各地区可因地制宜制定数字贸易发展相关配套文件。 (十四)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推进数字贸易领域相关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出台数字贸易地方性法规。加强数字贸易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加快数字贸易领域标准制定修订。 (十五)建立完善统计体系。建立健全数字贸易统计监测预警体系,适时发布数字贸易统计数据。支持与有关国际组织、重点国家及研究机构开展统计交流与合作。编制发布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报告和相关指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十六)加强多渠道支持保障。加强数字技术研发支持,促进成果转化及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资数字贸易领域。 (十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构建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加强对源代码、算法、加密密钥、商业秘密以及其他专有信息的法律保护。加快推动数字产品标识化。加强数字贸易领域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加强涉及数字贸易的商标注册和保护。拓宽知识产权海外维权和争议解决渠道。 (十八)强化人才智力支撑。加强数字贸易相关培训,提高领导干部专业素质。发挥数字贸易专家作用,加强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支持高等学校设置数字贸易相关学科。创新数字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深化校企、政企合作,支持企业加强专业人才培训。 政策文件:https://www.gov.cn/zhengce/202411/content_6989831.htm 政策解读:https://www.gov.cn/zhengce/202411/content_6990212.htm
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数据局、国家外汇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为关键驱动,加快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夯实数字金融发展基础,完善数字金融治理体系,支持金融机构以数字技术赋能提升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务质效,推动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行动方案》提出,系统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加强战略规划和组织管理,强化数字技术支撑能力,夯实数据治理与融合应用能力基础,建设数字金融服务生态,提升数字化经营管理能力。推动数字技术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实融合等“五篇大文章”服务领域的应用,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提升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质效。夯实数字金融发展基础,营造高效安全的支付环境,培育高质量金融数据市场,加强数字金融相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金融治理体系,强化数字金融风险防范,加强数据和网络安全防护,加强数字金融业务监管,提升金融监管数字化水平,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与有关部门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加强政策协同和信息共享,建立健全数字金融统计和监测评估制度,总结推广有益经验和典型模式,推动《行动方案》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全力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巩固和拓展我国数字经济优势。 附件: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数据局国家外汇局关于印发《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加快金融业数字化转型,高质量服务数字经济和促进数实融合,对于建设金融强国、巩固和拓展我国数字经济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决策部署,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以人民为中心,把握机遇、重视安全,以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为关键驱动,加快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竞争力,保留必要的现金等传统金融服务方式,完善数字金融治理体系,提高数字化监管能力和金融消费者保护能力,积极稳妥推行数字人民币,助力金融强国建设,支持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二)工作目标。到2027年底,基本建成与数字经济发展高度适应的金融体系。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取得积极成效,数字化经营管理能力明显增强。形成数字金融和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数字化金融产品服务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适配度和普惠性明显提升。数字金融治理体系基本形成,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基本齐备,相关金融管理和配套制度机制进一步健全。 二、系统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三)加强战略规划和组织管理。指导金融机构制定全方位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明确目标路径和实施策略。建立数字化转型“一把手”负责制和统筹协调机制,指定牵头工作部门,加强经费保障,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步伐。建立健全与数据驱动下智能化战略决策、运营决策、创新决策相适应的运营管理机制。建立数字化转型成效评价体系,完善激励考核机制。 (四)强化数字技术支撑能力。合理评估金融机构数字化进程,指导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建立跨科技部门和业务部门的任务型团队,建立前端业务部门需求驱动的数字技术开发模式,提高科技开发敏捷响应能力。落实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加快重点领域专利布局,持续提升科技核心系统自主可控能力。建设证券期货业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为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五)夯实数据治理与融合应用能力基础。指导金融机构健全数据治理体系,完善数据治理制度和数据质量管控机制,积极参加数据管理国家标准(DCMM)贯标评估。加强数据资产积累,全面整合内外部数据,实现全域数据的统一管理、融合共享。强化数据挖掘分析和数据可视化能力建设,形成对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基础数据支撑。推进金融领域“数据要素×”试点,运用大数据、隐私计算等科技手段,融合应用多维数据,优化金融产品和风控模型,提升金融服务和风险管控质效。 (六)建设数字金融服务生态。鼓励金融机构合理布局数字生态场景体系,构建数字生态运营体系。坚持人民至上,以服务大众为价值目标,构建零售数字金融生态,在做好金融消费者适当性管理的基础上,有效提高金融产品服务的可获得性和普惠性。支持金融机构参与数字政府建设,助力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水平。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数字化转型,加快数据资源整合运用。推动互联网保险规范发展,增强线上承保理赔能力。 (七)提升数字化经营管理能力。支持金融机构提高数据驱动的业务决策和资源配置能力。利用流程机器人、数字化客户营销触达工具、集约化作业模式等数字化手段,赋能高强度操作性岗位提质增效。健全数字化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机制,完善数字化人力资源考核激励机制。运用数字技术优化风险管理系统,实现风险智能预警和动态捕捉,推动风控从“人防”向“技防”“智控”转变。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支持有能力、有意愿的中小金融机构结合自身定位探索数字化转型特色模式,优先选取影响程度深、范围广、价值高的业务领域或环节加快转型,实现成本可承担、业务可持续。 三、运用数字技术提升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质效 (八)助力科技金融提质增效。鼓励金融机构充分运用内外部数据和大数据技术对科技型企业全景画像,提升客户筛选和营销对接效率,促进金融服务触达更多初创期、成长期企业。支持金融机构依托创新积分、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等“技术流”信息,借助数字手段,提高对科技型企业的风险评估能力。建立科技金融风险监测模型,动态掌握科技行业趋势和企业市场变化,开展智能化风控和监测。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依托智能算法模型更好支持制造业发展。 (九)赋能绿色金融深化发展。推动金融机构基于企业碳账户、碳排放数据以及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评分等,探索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运用数字技术开展定性定量分析,提高绿色企业、绿色项目智能识别能力。加强与外部机构合作,运用数字技术探测收集碳足迹信息,提升碳减排计量、核算和披露水平,提高绿色金融风险管理能力。 (十)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深入推进“信易贷”工作,完善以信用信息为基础的普惠融资服务体系,优化中小微企业信贷服务。有序推进全国中小微企业支付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支持银行在有效防控风险基础上,探索运用交易数据创新“脱核链贷”业务模式,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数字化水平。深化实施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建立健全乡村振兴领域数字一体化平台,推动涉农信息整合,打造金融综合应用场景。加强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建设应用,支持金融机构探索运用数字技术加强对活体、生产设备等押品管控,拓宽动产融资业务范围。 (十一)持续丰富养老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加强金融科技应用,深度挖掘信息数据资源,对养老企业精准画像,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开发养老专属纯信用信贷产品,充分满足普惠养老服务机构的合理融资需求。聚焦老年人群日常生活中的高频金融场景,持续健全金融无障碍服务体系,加快数字服务的适老化改造,推出“关怀模式”“长辈模式”,加强相关产品服务的宣传普及和推广应用,提升老年人群享受数字金融服务便利度。 (十二)支持提升数实融合水平。加快数字金融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将金融服务嵌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产业”等数字化场景,助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持金融机构搭建数字化金融服务平台,围绕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和重要产业链,加强场景聚合、生态对接,实现“一站式”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发挥金融科技优势,输出技术、平台等服务资源,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金融机构搭建跨境金融数字平台,助力航运贸易数字化。 四、夯实数字金融发展基础 (十三)营造高效安全的支付环境。提高应对特殊情景的支付系统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支付系统业务连续性管理,确保支付系统安全、稳定、连续运行。完善系统功能,丰富业务场景,提升支付系统服务质效,持续完善广泛覆盖、高效安全的现代支付体系。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持续完善数字人民币受理环境,丰富数字人民币使用场景。强化数字金融业务反洗钱监管。 (十四)培育高质量金融数据市场。发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各自功能,加大涉企信用信息归集力度,进一步优化信用信息的开发应用机制。推动各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按照公益性原则依法依规向金融机构提供信息共享服务,降低金融机构数据收集运用成本。加强金融领域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探索开展金融行业数据空间建设。积极稳妥推动市场化征信和信用评级机构发展壮大,为金融“五篇大文章”提供多元化征信和信用评级产品服务。健全覆盖各金融市场的交易报告制度与交易报告库。在依法安全合规前提下,支持客户识别、信贷审批、风险核查等多维数据在金融机构间共享共用和高效流通,建立健全数据安全可信共享体系。促进和规范金融数据跨境流动,统一监管合规口径,给予金融机构规则指引。 (十五)加强数字金融相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有条件的金融机构规划建设绿色智能金融数据中心,推动新增算力向国家枢纽节点集聚,支持海量数据存储和实时数据调用。建设优化高可靠冗余的网络架构,提高金融网络健壮性和服务能力,为金融数字化转型架设通信高速公路。布局先进高效的算力体系,加快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规范应用,探索运用边缘计算和量子技术突破现有算力瓶颈,为金融数字化转型提供精准高效的算力支持。 五、完善数字金融治理体系 (十六)强化数字金融风险防范。指导金融机构加强数字金融业务合规管理,实施创新业务合规审查并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多维度开展新技术应用适配测试与安全评估,强化技术风险管理,保障业务连续稳定运行。完善激励和容错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持续提升信息系统安全可控水平,化解核心技术“卡脖子”风险。强化模型和算法风险管理,健全模型安全评估和合规审计体系,及时披露算法信息,提升算法可解释性、公平性和安全性。督促金融机构加强外包风险管理,建立外部合作方准入管理、持续评估和退出机制。 (十七)加强数据和网络安全防护。指导金融机构严格落实数据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完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强化数据安全的商用密码保护,建立健全全流程数据安全管理机制。组织金融机构定期进行数据和网络安全风险评估,识别潜在风险,接入金融行业相关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推动相关平台互联互通。开展网络安全相关压力测试,提升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水平。搭建证券业数据和网络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基础、共性安全支撑。 (十八)加强数字金融业务监管。密切跟踪数字金融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按照功能监管和穿透式监管的原则,依法依规全部纳入监管。持续完善数字金融相关业务规则和监管制度,及时补齐监管制度短板。落实“管合法更要管非法”“管行业必须管风险”责任,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数字金融相关非法金融活动。充分运用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和监管工具,强化金融科技创新行为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数字金融创新提供包容审慎、富有弹性的真实市场环境。积极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金融稳定理事会、国际证监会组织等国际机构组织的数字金融监管国际合作。 (十九)提升金融监管数字化水平。推动监管流程数字化再造,增强关键监管活动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加强智能分析工具研发,提升风险监测预警和识别研判能力。推进监管大数据建设,加强工商、司法、舆情等外部数据引入,完善监管数据和执法信息共享机制。打造兼具信息展示、智能分析、流程管控、智慧决策功能的数字化监管平台。 (二十)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督促金融机构结合数字金融业务模式和特点,健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畅通金融消费者投诉渠道,建立健全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组织开展针对数字金融的教育培训和知识普及,增强消费者金融素养,提升数字金融产品使用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督促金融机构保留现金等传统服务模式,提升现金服务水平,弥补数字鸿沟,保障老年人等公平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 六、做好统筹协调和组织保障 (二十一)建立工作联动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数据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等部门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在数字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下召开专题会议,加强政策协同和信息共享,共同推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组织开展常态化融资对接,支持数实融合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密切监测和防范相关金融风险。各金融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推动本行业领域的数字金融工作。 (二十二)强化监测评估。组织开展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评估,对金融机构数据挖掘能力和数字技术应用水平进行评价。探索建立数字金融相关统计标准和制度,指导金融机构开展常态化数据报送,做好统计监测工作,研究将相关统计结果纳入金融机构评价体系。 (二十三)加强总结宣传。探索建立数字金融业务试点,加大对数字金融政策的宣传和培训力度,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及时总结推动数字金融发展工作情况,梳理提炼发展数字金融的经验做法、典型模式,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形成良好数字金融发展氛围。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数据局国家外汇局2024年11月21日
关于深化家政服务业产教融合的意见(发改社会〔2024〕1521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深化家政服务业产教融合的意见发改社会〔2024〕15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教育厅(局)、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商务主管部门: 提高家政服务质量,是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迫切任务。深化家政服务业产教融合,有利于促进家政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相衔接,是优化家政人力资源供给质量和结构,提升家政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深化家政服务业产教融合,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制定以下意见。 一、加强家政人才教育培养 (一)发展家政相关专业学历教育。普通高校、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增设市场急需的家政相关专业,合理安排招生规模,增加办学层次,构建梯次有序的人才培养体系。普通高校与职业学校要推动课程资源共享,探索学分互认。鼓励设有家政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扩大面向中职学校家政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原则上每个省至少建设1个职业教育高水平现代家政类专业群,全国建设2个以上国家级职业教育高水平现代家政类专业群。鼓励各地在家政相关专业招生计划分配上给予倾斜。 (二)完善家政相关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发挥家政专业教师培训基地作用,加大专业师资培训力度,扩大家政教育专业教师队伍规模。修订完善家政“双师型”教师分类聘用及评价标准,招聘一定数量持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家政从业人员,鼓励学校与家政企业师资按规定互聘兼职。鼓励将家政企业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建立家政“双师型”教师定期培训机制,明确教师在企业参加实践实训的时间要求。加强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推广“岗课赛证”四位一体、育训结合的家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 (三)大力发展家政继续教育。支持各类高等院校发展家政相关专业学历继续教育,促进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融通,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各类非学历成果与学历教育学分互认,提高技能类课程学分比例,试点完全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有序推动家政相关专业纳入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健全举办者和学习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经费筹措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家政从业人员接受学历继续教育。 (四)加强家政服务通识教育。鼓励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普及生活劳动知识与实用技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适宜的生活劳动教育,支持学校聘请家政专业教师兼职授课。鼓励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向普通中学开放,支持学校与家政企业合作建设一批家政教育体验基地。鼓励老年大学开设生活兴趣爱好课程,教授家庭沟通技巧和健康养生知识。 二、强化家政从业人员技能提升 (五)健全家政企业培训制度。指导家政企业建立包括岗前、在岗、转岗等全链条全员培训制度。岗前培训应根据服务项目类别,明确最低培训时长,做到培训合格后上岗。在岗培训要落实每两年至少1次“回炉”培训要求。鼓励家政企业通过转岗培训、职业经理人培训等方式,畅通人员横向流动和纵向晋升的职业发展通道。支持有条件的员工制家政企业和家政龙头企业,建立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培训体系和培训设施。鼓励中小家政企业向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购买培训服务。 (六)健全技能提升工作体系。完善家政服务业职业分类体系,推进家政服务业相关职业(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制(修)订,强化家政服务标准实施应用。持续推进家政(家庭)服务职业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开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的职业学校、民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等面向家政从业人员开展培训。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在教材开发和课程设置上提高职业道德内容比例。持续开展家政服务员技能升级行动。引导更多家政企业组织家政服务员在“家政信用查”平台进行实名认证并参加线上培训,通过“家政信用查”向消费者展示培训信息。深化以赛促训,支持举办各级各类家政职业技能大赛,鼓励在综合性职业技能竞赛中设置家政服务类竞赛项目。 (七)加强家政培训品牌建设。实施“巾帼家政”提质扩容技能提升工程,每年培训家政从业人员20万人以上。实施工会家政培训行动,每年培训家政从业人员10万人次。实施“国开家政”培训行动,每年培训家政从业人员30万人次,家政培训师资3万人次,家政职业经理人1万人次。支持和鼓励各地按照“一地一品”,打造家政培训精品工程。 三、完善家政产教融合载体 (八)培育家政产教融合型企业。指导各地建立健全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标准,大力培育家政领域产教融合企业。支持将符合条件的家政企业列为国家级或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各地要严格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细化“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举措,支持家政产教融合型企业发展。 (九)支持建设家政实训基地。鼓励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共建共享家政实训基地,探索“联合体”“分基地”等多种合作模式。支持实训基地增加家政相关的场景、功能和模块。支持家政企业参与院校建设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政府建设的公共实训基地运营。对符合条件的家政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中央预算内投资予以积极支持。 (十)打造家政产教融合新型载体。支持家政供应链和产业链上下游领军企业、家政龙头企业、高水平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牵头,联合有关行业组织、学校、机构、企业等共同组建家政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重大战略,发挥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主体作用,以家政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一批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家政市域产教联合体。 四、赋能家政企业高质量发展 (十一)促进人才培养匹配市场需求。支持家政企业深度参与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的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创新点对点、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家政企业设置一定比例的职业学校学生学徒岗位。鼓励家政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支持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主动服务家政行业人才需求,及时调整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专业设置。 (十二)促进行业升级和融合发展。鼓励智能制造、家政等领域开展校企合作,加强智能家居、家庭服务机器人等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家政领域应用。开展家政智能化教育培训,培养新型家政服务人才。推广家政数字化培训方式,鼓励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等制定统一的线上培训标准接口,促进数据互联互通与培训资源开放共享。支持具有家政运营和数字化能力的龙头企业,构建社区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平台。鼓励各地吸引养老、托育、物业、酒店等相关领域大型企业进入家政行业跨界经营。 (十三)深化供需对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支持家政产教融合型企业、家政龙头企业、员工制家政企业等,与开设家政相关专业的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建立稳定对接机制,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进入家政行业。鼓励各地对农村劳动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登记失业人员加强职业指导,提供多种形式就业推荐。鼓励退役军人等群体投身家政行业创新创业,努力实现创业带动更多高质量就业。 五、组织实施 (十四)加强工作保障。各地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协调机制把深化家政服务业产教融合作为重要议程,压实责任,细化举措,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要统筹各类政策和资金,在提供低收费培训场地、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床位)供给、强化金融资金支持、保障家政从业人员权益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 (十五)形成多方合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参与家政服务标准制定推广,协助开展产教融合成效评估,及时发布行业信息。鼓励各级政府、社会团体等以项目委托方式调动各方积极性,建设教育、培训、评价、就业一体的人才供应链。 (十六)营造良好环境。积极挖掘宣传家政服务人员先进事迹,选树表彰先进人物,增强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认同度。加强生活观、劳动观与职业观教育,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正确就业观,提升对家政服务行业的正确认识,营造“职业无贵贱、劳动受尊重”的良好舆论氛围和包容社会环境。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2024年10月18日
我省公布4起食品安全典型案例
本报讯记者赵铭报道日前,省市场监管局发布2024民生领域“铁拳”行动(第四批)暨食品专项典型案例,涉及虚假标注生产日期、无证经营、使用过期食品原料等违法行为。这4起案例分别是:沈阳国润食品有限公司于2024年5月30日生产的“汆悦麻椒油”标示生产日期为2024年6月5日,构成生产标注虚假生产日期的食品的违法行为;丹东臻麦原谷时代食品有限公司在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冷冻饮品)的情况下制作销售冰淇淋,构成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从事食品生产活动的违法行为;阜新市细河区大嘴麻辣四绝特味烧烤店使用过期辣椒精油辣味液体调味料,构成使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生产食品的违法行为;盘锦市双台子区留恋鱼之蛙餐饮店使用过期“内酯豆腐”“魔芋黑板”“青芥辣调味酱”“某高汤”,构成使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生产食品的违法行为。我省市场监管部门已对上述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
三部门:开展查处涉研考违法有害信息专项工作
研考是重要的国家教育考试,关系教育公平和广大考生切身利益。为积极营造清朗健康的全国研考网络环境,根据国家教育统一考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部署,日前,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公安部联合开展查处涉研考违法有害信息专项工作。 教育部、中央网信办、公安部郑重提醒,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编造、散布网络谣言须承担法律责任。有关机构企业要认真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加强内容审核和网络谣言清理整治,全面排查清理有关贩卖所谓“试题答案”、组织考试作弊、招生诈骗等各类涉考违法有害信息,勿将社交信息平台变成滋生违法犯罪的温床,共同维护研究生招生考试秩序,营造清朗网络环境。 同时,提醒广大考生擦亮眼睛,从教育部门和招生单位的官方渠道获取研究生考试招生权威信息,切勿心存侥幸、投机取巧,切勿轻信“免考入学”“内部指标”等不实信息,勿入“助考”骗局,以免上当受骗。如发现涉考涉招违法违规行为,可向考点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举报并提供有效线索。如遇诈骗,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此外,教育部提醒,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是法律规定国家考试,凡在考试中作弊的考生,其作弊事实将依法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考生诚信档案》,并通报其所在学校或单位。广大考生应知法守法,严格遵守考试考场规则,切实履行诚信考试义务,以诚取信,以信取胜,莫拿个人诚信当儿戏。遵守考试纪律,不携带手机等违禁物品进入考场,不心存侥幸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不参与涉考违法犯罪活动;服从监考人员管理,主动接受身份核验和考试违禁物品检查。
生态环境部: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统计责任制
近日,生态环境部党组举行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论述,系统学习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以下简称《统计法》)。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主持集体学习并讲话。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作书面发言。 国家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毛盛勇应邀作专题报告,重点围绕《统计法》修法过程、重要意义、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的解读。 在交流发言时,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统计工作,就完善统计体制、防治统计造假、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全面深化统计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大家一致表示,这次《统计法》的修改,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深化统计现代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自觉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不断增强做好生态环境统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统计保障。 孙金龙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对统计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彰显了统计工作在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新修改的《统计法》,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计工作各项部署和实践中成熟有效的做法上升为法律规定,为深入推动统计改革任务落地、净化统计环境、提升统计公信力提供了有力保障。生态环境部系统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严格执行统计法律法规,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确保生态环境统计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孙金龙强调,《统计法》是统计领域重要的基础性法律,贯彻落实好《统计法》是全面推进依法统计、依法治统的根本前提。生态环境部系统要充分认识统计工作的政治属性,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要求,落实到生态环境统计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要坚持以真实性为标尺,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统计工作质量,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要加强生态环境统计科学研究,强化现代化技术手段运用,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提供服务支撑。要密切关注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统计指标,做到生态环境统计数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惠及于民,并切实减轻基层与企业负担。 孙金龙指出,生态环境部系统要将贯彻落实新修改《统计法》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深化改革创新,夯实工作基础,加强统计管理,持续提升生态环境统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要坚持依法统计、守住底线,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统计责任制,坚决反对和抵制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要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生态环境统计工作。
大连开展重型车污染控制装置弄虚作假排查整治专项行动
12月17日,大连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交通运输局赴甘井子区辽港集团大连港散杂货码头公司开展运输行业重型车专项检查工作,现场共检查车辆23台,未发现违法违规行为。 此次重点查验车辆污染控制装置使用情况,包括是否存在拔出或改动氮氧化物和温度传感器、不正常使用车用尿素、燃气车后处理装置不正常使用、刷写车载OBD系统、使用OBD和尿素屏蔽器等违法行为。“平时23台重型运载车主要完成港内散杂货捣载作业,我们会采购正规的尿素,对尾气排放系统、氮氧传感器等定期进行保养维修,确保尾气排放合格。”大连申嘉物流安全员安家新介绍。 现场检查的同时,执法人员还向各企业负责人传达重型车管控相关要求,并发放《致重型车车主的一封信》,呼吁大家提高法律意识,坚决抵制拆除、闲置、改装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装置及刷新OBD程序等违法行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市重型车保有量急剧增长,截至目前,我市重型车数量已超过3.7万辆,保有量急剧增加的同时对空气质量影响也日益凸显。今年11月,我市启动重型车污染控制装置弄虚作假排查整治专项行动,连日来,大连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公安交管、交通运输部门开展路检路查及停放地入户查验,聚焦港口、物流园区、重型柴油货车运营企业、物流公司等重型车集中停放点,严查尾气排放超标、拔除或改动氮氧化物及温度传感器、不正常使用尿素、后处理装置设置旁路、加装OBD作弊装置、破坏污染控制装置等违法行为。严格执法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针对重型车超标排放带来的污染、对车辆造成的危害及违反的法律法规进行宣讲,引导企业和车主自觉守法。此次专项行动将持续到2025年3月。 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建立长效机制,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完善联合查办机制,将重型车污染控制装置排查整治纳入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计划,利用三部门大数据手段加强穿透式监管、非现场监管,引导车辆所有人提高守法意识,提升守法能力。
公安部开展打击“换钱党”及衍生违法犯罪专项工作 查明涉案资金流水800余亿元
公安部13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国公安机关依法打击整治“换钱党”及衍生违法犯罪举措成效情况。 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局长陈士渠介绍,2024年5月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打击整治“换钱党”及衍生违法犯罪专项工作以来,各地共打掉263个涉嫌非法经营、组织偷越国(边)境、诈骗、非法拘禁等衍生犯罪团伙,捣毁地下钱庄100余个,查明涉案资金流水800余亿元。 一是加强组织指挥,统筹推进专项工作深入开展。公安部在珠海设立前方指挥部,从六个省份抽调精干警力组建工作专班,指挥各地公安机关统一开展打击整治工作。行动以来,公安部对16起重大案件挂牌督办;国家移民管理局指导珠海、深圳、广州等地边检机关,积极协同工作专班开展核查处置和人员移交工作,专项行动以来,共依法查获并向工作专班移交“换钱党”人员142名。二是加强专案攻坚,有力遏制“换钱党”犯罪蔓延势头。公安部前方指挥部进一步加强线索研判,组织相关省份开展5次集中抓捕行动,共抓获犯罪嫌疑人846名,破获了一批重大案件。三是突出专项治理,落实打防管控各项措施。有关地方公安机关统筹推进专案攻坚和源头整治,落实打防管控各项措施,推动整体打击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陈士渠指出,在内地公安机关和澳门警方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随着“非法汇兑”在澳门立法入刑,“换钱党”及衍生违法犯罪得到有效遏制,但打击整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比较复杂。一是“换钱党”人数多、分布广,曾长期在澳门从事非法买卖外汇的“换钱党”人员数量较大,且多为同乡、亲友等熟人串联作案,地域性、团伙性特征较为突出;二是衍生违法犯罪种类多、危害大,由“换钱党”非法换汇诱发的盗窃、诈骗、抢劫、非法拘禁、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多发,危害澳门社会治安稳定;三是作案手法隐匿性强,幕后“金主”遥控指挥,各层级人员分环节配合,具体交易多选择在酒店房间内进行,打击难度增加;四是与电信网络诈骗洗钱行为交织趋势愈发明显,部分换汇对象被电信网络诈骗“水房”(也就是提供洗钱服务的地方)当做洗钱“工具人”,在支付港币现金后,银行卡内转入的却是涉诈资金。 陈士渠表示,下一步,公安部将部署各地公安机关继续强化与澳门警方的协作配合,依法严厉打击“换钱党”及衍生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共同维护内地与澳门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秩序。
辽宁沈阳:推出三十条重点举措优化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
近日,沈阳市知识产权局联合相关部门围绕市场、法治、政务、信用四大环境,推出优化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三十条重点举措。 据沈阳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兼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张巍介绍,2024年,沈阳市知识产权局进一步夯实沈阳市作为“知识产权指标国家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工作基础,会同全市相关部门完成四大类27项改革举措,全力打造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升级版”。为全面巩固提升前期工作成果,沈阳市知识产权局联合相关部门推出《沈阳市优化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重点举措》(三十条),围绕市场、法治、政务、信用四大环境,以推动知识产权领域政府职能转变为目标,以创新主体和社会公众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期盼为导向,持续优化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 在优化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市场环境方面,深入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提升专利质量、加强政策激励,打通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关键堵点,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和转化动力;在优化支撑知识产权高效保护的法治环境方面,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保护环境;在优化实现知识产权普惠服务的政务环境方面,高水平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城市,通过高质量的政务服务引领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协同发展,构建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体系;在优化引导知识产权规范管理的信用环境方面,推进知识产权领域诚信体系建设,实施知识产权领域分级分类监管,开展信用约束激励和信息修复,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
北京:“诚信兴商”主题日活动举办
“诚信是商业发展的基石,是市场经济的血脉。”近日,在2024年“诚信兴商”北京主题日活动上,主办单位北京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据悉,本次活动以“诚实守信利企惠民”为主题,旨在全力推动诚信宣传热潮,打造“讲诚信、重诚信、守诚信”的浓郁社会氛围,共同探讨和推动北京市商业领域的诚信建设。 多措并举聚焦“诚信兴商” 记者了解到,在刚刚过去的“诚信兴商宣传月”中,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曾公开表示,应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培育诚信理念、弘扬诚信文化,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全面掀起诚信宣传的热潮,营造“讲诚信、重诚信、守诚信”的浓厚社会氛围。 对此,北京市商务局二级巡视员丁剑华在主题日讲话中表示,“诚信兴商”是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自2005年以来,在商务部等部门的指导下,市商务局联合相关部门持续开展“诚信兴商”系列活动,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持续营造崇信守法的营商环境,对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指出,近两年相关活动征集发布“诚信兴商倡议企业”498家、“诚信兴商典型案例”48个,吴裕泰、燕京啤酒、小熊美家、华天饮食集团、华冠集团先后入选全国“诚信兴商典型案例”。此外,相关部门更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诚信兴商”宣传活动,采取各种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讲好诚信故事、弘扬诚信文化、传播信用管理知识,引导市场主体树立“诚信兴商”经营理念,提高信用管理能力。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处副处长张铭指出,北京市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结合优化营商环境、“两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数字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等工作,持续稳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政府”,提升市场监管效能,优化金融服务,加大诚信宣传力度,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为北京市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积极探索共筑企业诚信基石 企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主体,企业诚信是企业立业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诚信是市场的‘第一诚信’,是整个社会信用大厦的顶梁柱,也是社会诚信文化建设成效的‘晴雨表’。”业内人士表示。 记者了解到,此次活动不仅发布了2024年北京市社会信用状况市民问卷调查结果,还发布了2024年诚信兴商典型案例20个。活动现场,启元茶叶、洁希亚洗染、瑞吉咖啡等19家企业代表上台发出诚信兴商倡议,倡议广大企业建立诚信原则,发挥诚信的示范和领导作用,增强商业服务行业的服务水平,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作为企业代表,值得买科技在搭建诚信管理体系方面,将诚信管理贯穿公司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更坚持技术创新驱动,铸牢诚信发展之基。例如,为切实解决消费信息过剩所带来的连接效率低下问题,该公司全力拥抱AI,通过自研AI购物助手“小值”等创新应用,帮助用户更准确、更高效地做出购买决策,提升消费信息触达效率和信任度,有效减少虚假信息和误导性内容,进一步增强消费者对于品牌、平台的信任与认可,为行业的诚信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作为一家承载286年历史底蕴的“中华老字号”肉制品生产企业,北京天福号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福号”)将“诚信为本质量是天”作为企业文化,在原料选择、工艺生产、冷链物流、质量追踪等方面牢筑诚信防线。例如,在原材料方面,天福号在与中粮、双汇、五肉联等行业内大型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同时,更在内部制定严格的原料内控标准,从源头抓起,实施预防性管理,对供应商执行“日检测”“月总结”“季评估”的考核评估模式,构建出完善的供应商评价体系,确保原料质量的持续稳定。此外,天福号完善的质量追溯体系也成为诚信经营的重要体现。当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追溯体系可以迅速定位问题源头,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降低安全风险,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产品。 作为扎根社区的区域零售企业,北京华冠商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冠”)也在诚信经营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据悉,其在2013年挂牌成立北京商超领域第一家“消费纠纷多元调节工作站”,推出无障碍退换货承诺,设立了30万元的“先行赔付”保证金,用于即时解决顾客投诉。所有门店服务中心对外公示监督电话,实行24小时售后服务处理机制,坚持“三急四为主”原则,快速解决顾客投诉或争议,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在食品保质期的管理上,我们始终坚持超过三分之一保质期到期的商品坚决不收,还差五分之一保质期到期的商品坚决不卖,并在所有门店创新设立‘临期商品专区’,上述举措获得了有关部门的认可和推广。同时我们积极参加‘放心肉菜示范超市’评选并入选,主动用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商品质量。”华冠相关负责人表示。除此之外,华冠持续加强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完善追溯体系建设,建立风险管理机制,主动开展定期自查,制定错收价款退赔制度,给予顾客无理由退换货或者错收价格的2倍赔偿,及时化解纠纷。 多方联动推进行业、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除了企业在“诚信兴商”方面做出的诸多尝试,记者看到,协会作为联系政府和行业的纽带,也在“诚信兴商”的道路上不断创新探索。 针对近年来预付卡市场屡屡出现的乱象,北京市商业单用途预付卡协会会长曾涛表示,协会设立了投诉调解机制,旨在快速处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纠纷和问题,目前已有四百多家企业进行了预付卡备案。这些备案企业需将一定比例的资金存管,以保障消费者预付卡资金的安全。此外,协会还积极配合执法部门查处问题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协会还通过参与制定《北京市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备案及预收资金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对发卡企业开展一系列专项培训,帮助企业通过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网上备案系统快速完成备案流程等举措,建立诚信经营的制度基础。同时,协会通过探索建立会员企业的信用档案,记录企业的预付卡备案情况、投诉处理表现以及消费者评价等内容,为消费者提供了更透明的信息,增强了他们对预付卡的信心。 “诚信不仅是对企业的要求,也是我们对消费者的承诺。”该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行业正逐步构建出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行业生态——企业合规经营意识显著增强,市场秩序日益规范;消费者对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的接受度显著提高,投诉量明显下降,市场满意度逐步提升。
湖北大冶:“诚以立身 信以兴商”,力推诚信经营典范
诚信,如清泉流淌于社会肌体,润泽万物,滋养人心。它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璀璨明珠,更是公民道德的坚固基石,社会和谐运行的灵魂所在。近年来,湖北省大冶市商贸系统全面加强诚信教育,引导企业共同构建了言行一致、诚信有序的社会环境。 湖北桑楚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是一家根植于大冶农场的农产品电商销售公司,以梨为媒,将家乡的甜蜜与温情通过网络传递给千家万户。他们坚守诚信,视之为生命之源,只售卖当天采摘的新鲜果实,让每一颗梨都承载着自然的馈赠和时间的印记。 在梨的旅途中,他们深知运输的不易与挑战。因此,他们郑重承诺:“坏果包赔”,让每一位客户都能安心品尝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一次,广州客户的梨在快递中受损,面对大额订单的损失,客户心存疑虑地联系了桑楚影视。然而,他们却以最快的速度、最真诚的态度,无条件为客户重新补发了优质新鲜梨。这份坚守与担当,赢得了客户的由衷赞叹,也树立了企业诚信经营的金字招牌。 商道酬信,诚信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近年来,大冶市商务局作为商贸行业的主管部门,深知诚信经营的重要性。他们积极行动起来,通过举办电商直播带货、诚信经营理念宣教等活动,将诚信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位商户的心田。仅2024年一年,就督导企业开展了11场诚信经营主题电商直播带货活动,为企业带来了220余万元的销售额;同时,还在大型商超显著位置滚动播放《宣传诚信理念弘扬诚信文化》诚信主题倡议书不低于300小时。这些举措犹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商贸行业的每一寸土地。 在大冶市商务局的推动下,以桑楚影视为代表的诚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他们不仅坚守诚信经营之道,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文明风尚。这些企业的蓬勃发展为市场营造了浓厚的诚信经营氛围,也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
金融监管总局: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加快落地见效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启动以来,各地方、各银行快速响应,及时启动机制各项工作,摸排企业经营情况和融资需求,积极提供贷款支持,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11月底,各地依托工作机制累计走访1207.2万户小微经营主体,其中194.2万户纳入“申报清单”,130.3万户纳入“推荐清单”。银行对“推荐清单”经营主体新增授信2.2万亿元,新发放贷款1.2万亿元。 今年10月,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从供需两端发力,搭建银企精准对接的桥梁,成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新探索新路径。据了解,多家银行建立审批绿色通道,对“推荐清单”小微企业加快授信审批流程。农业银行对“推荐清单”内的小微企业,优先使用线上信贷产品对接,对线下信贷业务,建立绿色审批通道,提升办贷效率。光大银行开发并优化专项服务平台和管理平台,支持名单分发、审批时效监测、结果反馈等功能。中国银行苏州分行以项目批量会商、审批人现场尽调等形式进一步前置风控环节,提升审批效率,加速贷款资金投放。 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强对各地、各银行机构的指导,进一步摸排各行业、各领域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按照标准做好小微企业筛选、推荐工作,搭建信贷资金直达小微企业的“桥梁”。
“信用专家谈”| 企业参与信用承诺制有利于品牌信用价值提升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做好知识产权领域信用监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强调了信用信息归集的重要性,并要求建立健全知识产权领域信用承诺制,推进知识产权领域分级分类监管,依法依规开展信用约束激励工作,以及做好信用信息修复工作,并加强重点环节信用监管。这些措施旨在推进知识产权领域诚信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深入探讨如何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领域的信用监管体系,以有效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整体水平,本网特邀请中国政法大学品牌与社会信用研究中心主任、北京信用学会副会长兼知识产权信用专委会主任刘瑛教授,就这一议题接受专访。 中宏网记者:在《通知》的背景下,您和我们聊了很多关于企业诚信建设和信用监管的内容。了解到您在企业品牌建设和信用法治领域耕耘多年,颇有见解,也想请您结合多年的研究心得,多分享些您的看法。 以下是刘瑛教授的访谈: 企业品牌建设和信用法治密切相关。构建品牌信用体系,提升品牌信用价值,对国家、企业都至关重要。在新发展格局下,加强我国企业品牌建设和信用法治可以采取两个层面的措施。 一是国家层面 首先,要建立健全品牌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制度完善为品牌信用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要完善信用监管措施,全面构建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用信息归集共享为基础、以信息公示为核心、以联合惩戒为主要抓手、以信用信息深度开发利用为补充的信用监管长效机制,根据市场主体信用状况实施差异化的监管手段,从而实现精准监管、智慧监管,让品牌信用建设在法治的轨道中平稳运行。最后,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完善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体系。由政府牵头,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对企业品牌信用认证的申请、办理、审批、公示等各个流程进行细致规定,让品牌信用建设有法可依。 二是企业层面 作为品牌信用建设的主体,要在品牌信用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加强信用教育,在企业内部形成企业品牌信用文化。企业要明确品牌信用的理念内涵,不断加强全体员工的信用教育,让管理者和员工形成诚信经营的各项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融入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中,让企业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用信用理念引导企业经营发展。其次,要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产品信用、销售信用、服务信用、竞争信用等各项制度。此外也要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制定相应的信用规则和规范的责任追究制度,规范企业自身行为,做到产品和服务的透明化。最后,要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学习其他企业的先进经验,企业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构建品牌信用联盟,形成品牌信用建设的规模效应。 企业参与信用承诺是加强自身信用管理、提升品牌形象、促进公平竞争的重要途径。根据《通知》,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积极参与信用承诺: 1.主动签署信用承诺书。一方面明确承诺内容。企业在签署信用承诺书时,应明确承诺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特别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承诺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不从事假冒伪劣产品生产销售等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公开承诺。将信用承诺书在企业官方网站、办公场所等显眼位置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2.建立健全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一方面制定信用政策。企业应制定详细的信用政策和管理制度,明确信用管理的目标、职责、流程和奖惩措施。另一方面培训员工。定期对员工进行信用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 3.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一方面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等各类知识产权的申请、维护和使用。另一方面主动维权。对于发现的侵权行为,企业应及时采取法律手段进行维权,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4.参与信用评价和评级。一方面配合信用评价。积极配合政府部门或第三方机构开展的信用评价工作,提供真实、准确的信用信息。另一方面争取良好信用等级。通过规范经营、诚信履约,争取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5.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一方面参与公益活动。企业可以参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公益活动,如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公益诉讼支持等,展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公开透明。定期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公开企业的信用状况和履行承诺的情况,增强社会信任。 6.接受社会监督。一方面设立举报渠道。企业应设立专门的举报渠道,接受社会各界对自身信用状况的监督和反馈。另一方面及时回应。对于收到的举报和投诉,企业应及时调查处理,并公开处理结果,增强透明度和公信力。 7.利用信用信息平台。一方面注册信用信息平台。企业可以在国家或地方的信用信息平台上注册,主动申报信用信息,提高自身的信用透明度。另一方面利用信用信息。企业可以利用信用信息平台查询合作伙伴的信用状况,降低交易风险。 通过上述措施,企业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信用水平,还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势,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信用监管体系如何打破数据“孤岛”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规范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公共信用信息归集范围,今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公共信用信息目录(2024年版)》(以下简称《目录》)。《目录》的出台不仅是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补充,更是推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信用监管迈向新台阶的关键一步。本报邀请青岛理工大学城乡建设信用和风险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晓冬,从背景、目的、内容、意义等方面深入解读《目录》,探讨信用监管体系如何打破数据“孤岛”。 细化梳理公共信用信息为统一归集提供支撑 中国建设报:发布《目录》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李晓冬:自2014年国务院发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以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为统筹推进相关工作,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牵头,各有关部委参与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其中,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是社会信用工作的重点领域之一,住房城乡建设部是部际联席会议的重要成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社会信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制度之一,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将社会信用和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共同定义为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制度,为社会信用工作明确理论定位。 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明确要求,重点行业应加强信用管理,公共信用管理应界限清晰、目录完善、过罚相当。在此背景下,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在2024年年初牵头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共同发布《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2024年版)》(以下简称《基础目录》),对各个领域包含的13大类公共信用信息做出明确界定。在此基础上,住房城乡建设部对涉及本领域的信用信息进行细化梳理,发布了《目录》,清晰划定公共信用信息的范围界限且列明信息的种类和条目,为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公共信用信息统一归集提供目录支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当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时期,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社会信用的典型特点是充分采集市场主体的信用大数据开展分析。在此背景下,采集好、管理好、应用好社会信用信息数据对于数字经济时代建立高质量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有重要意义。 中国建设报:请您谈谈统一归集全国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公共信用信息的原因。 李晓冬:归集共享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公共信用信息,是推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例如,在一些地区积极探索开展重点行业信用评价,取得一些成效,丰富了事中事后监管手段。 以建筑市场领域信用体系建设为例,绝大多数省份都建立了以建筑企业信用评价为代表的信用监管模式。信用评价工作的核心是采集建筑市场主体的守信信息、失信信息再进行综合评级。守信信息如企业资质信息、履约表现信息、质量安全表现信息、获奖情况等,失信信息如违约、违规被责令整改情况、受行政处罚情况、失信被执行情况、异常经营名录等,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综合评定,作出信用评级,再将结果推送至招投标等市场环节,即实现建筑现场表现与建筑市场表现“两场联动”,从而引导建筑企业重视信用表现,自觉自愿地规范自身信用行为,有效地改善建筑市场经营秩序、提升建筑品质。 但仍有不足。各地区、各行业尚未实现公共信用数据的打通共享,存在信用数据“孤岛”、“信用不出省、市”情况,不利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比如,一个在外地注册的建筑企业若参与信用评价,往往只能采用在本地的信用记录信息,而其在外地积累的良好信用无法转化为本地市场优势。再比如,有些建筑企业在北京可能信用评价为A级,因为数据采集系统的区别,在其他省份可能被评为B级。这令人不禁发问:都是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开展的评价,如何给这家企业进行信用定位呢?这都是数据“孤岛”带来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有些地方住房城乡建设部门陆续暂停了建筑市场信用评价,目的是改善、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其中最关键的工作是从全国范围内采集、应用信用信息。在此背景下,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目录》,后续也必然会加快建设覆盖全系统的信用信息归集平台,实现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的公共信用信息统一归集共享。 9大类85项信息条目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中国建设报:《目录》中主要涉及哪些公共信用信息? 李晓冬:公共信用信息是指国家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履行法定职责、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产生和获取的信用信息。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共涉及9大类85项信息条目,包括登记注册基本信息、行政管理信息、职称和职业资格信息、严重失信主体名单信息、信用承诺及履行情况信息、信用评价结果信息、遵守法律法规情况信息、守信相关荣誉信息、经营主体自愿提供的信息。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可以在日常监管中采集《目录》中信用信息,记入市场主体信用记录。未列入的不可以作为公共信用信息来使用。 中国建设报:为什么一些失信被执行人、企业异常经营名录等信息未纳入《目录》? 李晓冬:《基础目录》定义了13大类公共信用信息,其中司法裁判及执行信息、经营异常名录信息、合同履约信息、知识产权信息未出现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目录》中。 在公共信用信息管理领域,坚持“谁产生、谁认定、谁负责”的原则,上述4类信息的产生、认定不在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的职权范围内,因此也不被列入《目录》中。但需明确的是,这些未列入《目录》的信息也是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市场主体的公共信用信息,在对企业开展信用评价的时候,是需要被考虑的。 《目录》对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内的信用信息也没有归纳完整。一方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在社会关注度高、认识尚不统一的领域慎重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因此,《目录》所列的信息条目,是现阶段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已经普遍达成社会共识的公共信用信息,未达成共识的暂不列入。随着更多行业信用管理工作不断深入,《目录》的后续版本会不断完善。 另一方面,地方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特有的区域性公共信用信息,由于缺乏普遍性、通用性,也未列入《目录》。为了便于未来归集相关信息,《目录》中列了一些扩展项目。如第2大类行政管理信息中的行政许可信息,在第41项明确列出“地方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实施的其他行政许可信息”,这也为未来归集此类地方性行政许可信息留有余地。 中国建设报:《目录》有哪些特点? 李晓冬:公共信用信息的管理坚持审慎适度、保护权益的原则。在编制《目录》过程中,每一条公共信用信息的认定、列入都是经过深入研究、反复论证、多轮征求意见的。这是住房城乡建设部第一次发布《目录》,我认为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目录》坚持“依法依规、保护权益、审慎适度、清单管理”原则,对于涉及市场主体切身权益的信用记录,严格落实列入必须“有法律法规或党中央、国务院政策文件作为依据”。在《目录》的最后一列,也梳理了每条目录信息被认定的公共信用信息的法律法规依据。 其次,《目录》涉及行业众多,覆盖了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城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造价咨询、园林绿化、住房保障、住房公积金、物业管理、工程消防、城市管理等行业。85项信息条目看似不多,但涉及了“衣食住行”“安居乐业”,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都息息相关,确实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最后,《目录》考虑了信用监管的实际需求。例如,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个典型问题,就是守信成本高、失信成本低,单一行政处罚难以发挥震慑作用,影响了政府公信力。 以城建档案移交环节为例,这是建设项目审批、验收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为推进工程审批制度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实施信用承诺等制度,加快了工程审批速度,但也存在一些负面问题。如参建单位履行承诺的情况并不理想,而管理机构却缺乏有效的惩戒手段。为此,《目录》在第7大类“遵守法律法规情况信息”中列入了“城建档案移交方面违法违规信息”,为档案管理机构提供工作抓手。另外,建设工程抗震责任企业及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信息列入《目录》,也是类似情况。 《目录》第7大类还列入了6条住房公积金领域违规信息。依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对住房公积金业务中的违约失信行为,能够实施行政处罚的情形并不多。例如,对缴存单位不为本单位职工办理住房公积金账户的,一般是“责令办理”,对于个人住房公积金住房贷款违约的则是“逾期催还”。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行为都属于典型的失信行为,严重损害了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公信力。因此《目录》列入了相关信息,将为住房公积金行业推行信用监管、为每个人每个企业开展信用评价奠定坚实基础。 用好信用手段助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建设报:请您介绍一下,近期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还有哪些重要的信用工作? 李晓冬:“十四五”规划对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有专门章节进行部署,其中与住房城乡建设行业主管部门密切相关的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重点内容:一是建立健全信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二是制定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和失信惩戒措施清单;三是完善失信主体信用修复机制;四是推广信用承诺制度;五是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公开和应用;六是加强信用信息安全管理,保障信用主体合法权益等。 近年来,围绕上述重点工作部署,住房城乡建设部一直在积极推进“两个基础”工作。 一是加强立法基础。如推动《物业管理条例》《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设立信用管理规定,研究起草住房城乡建设重点领域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管理暂行办法、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信用修复暂行办法、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办法等,将为行业开展信用监管提供依据。 二是夯实数据基础。近年来,住房城乡建设部加快有关项目立项,主要目的是为实现数据统一归集共享。《目录》发布后,明确了信息的归集范围,提供了目录支撑。以此为基础,我建议住房城乡建设部加紧建设覆盖全系统的信用信息归集平台,为打通共享信用信息提供平台支撑。平台建成后,按照《目录》范围,不仅可以从基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动态归集信用信息数据,还可以从国务院的其他部门,包括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等国家级平台,共享从其他渠道归集住房城乡建设信用信息。这两个方面信息归集汇总后,形成全领域公共信用信息数据池,再按照地方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的需要进行推送,并提供相应的服务。为此,我也建议住房城乡建设部加快编制发布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数据标准、系统标准等行业标准,为归集共享提供标准支撑。 中国建设报:请您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分析住房城乡建设部门需要关注的信用工作要点。 李晓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在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时期,应完善信用监管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自从党的二十大以来,社会信用和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一起被定义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制度。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在参与相关工作时,不应把信用仅作为加强监管的手段,而是应该从经济体制角度考虑建立能引导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基于信用的新型监管机制。新型监管机制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监管过程中应引入信用手段,用来精准识别、预警相关行业风险,优化配备本就不足、匮乏的监管资源;另一方面,拓展公共信用信息在市场中的应用,利用信用手段完善现代市场体制、机制的改革过程,引导市场主体重视诚信经营,促进形成高质量的市场经济环境。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中介服务机构诚实守信、依法履责”。工程勘测、工程设计咨询、工程造价咨询、工程监理、工程质量检测等是工程建设领域的中介服务行业,其诚信经营对于建设“好房子”关系重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用好信用手段,特别是对部分取消了资质许可的行业,加强以信用为基础的事中事后监管。 另外,《决定》还提到“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虽然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不是为企业增信的牵头部门,但这可以启发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积极拓展公共信用信息的市场应用路径。信用不仅是行业监管抓手,还可以为诚实守信的中小企业赋能,为其在市场推广、招投标、融资、保险、担保等领域授信,创造良好营商环境和公平发展机会,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也可以为建设项目识别、化解、规避风险提供保障。 中国建设报:《目录》会产生哪些具体影响? 李晓冬:《目录》发布将更好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目录》清晰了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公共信用信息的界限,有效避免信用滥用问题,未列入《目录》的信息不可以作为公共信用信息随便使用。信用信息统一归集共享后,依托信息归集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及时、规范地开展信用修复工作,为市场主体提供自我修正的机会,保障其合法权益。在这个管理框架下,“信用手段”将对构建诚实守信市场秩序发挥正向引导作用。 《目录》的发布旨在推进全国公共信用信息的统一归集共享,进而提升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监管能力现代化水平。一方面,各地区及时、动态归集信用信息,有利于实现对关键行业、重点企业信用风险的动态预警,有利于及时化解、避免系统风险,实现“数据跑在监管前面,监管跑在风险前面”。另一方面,各行业信用信息的归集共享,有利于以“信用信息流”为纽带串联建设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环节,避免出现“管审批的不管监管,管监管的缺乏手段”问题,有利于构建“宽进、严管、重罚”的新型监管模式。 《目录》的发布,有利于构建全国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化营商环境。其中最重要的结果是,各地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在开展行业信用评价时,可以从部级平台采集全系统的信用数据,从而解决数据“孤岛”的问题。 构建全国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有利于我国建设企业“走出去”。国内统一的信用评级制度有利于为实力雄厚、信用优良的中国建设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赋能。同时,在建设企业走出去的浪潮中“乘潮出海”,把中国信用标准推向国际、打破国外信用评级垄断。通过中国信用标准的国际化,既可以规范中国企业海外行为,又可以提升中国企业风险识别防范能力,提升其在国际竞争和纠纷处理中的话语权。
专家解读之二丨抓住关键点 进一步深化家政服务业产教融合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深化家政服务业产教融合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家政服务业产教融合的关键点,从5个方面系统提出16项务实举措,以加快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提高家政服务质量,加速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扩大重点群体就业和增收,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关键点之一: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 全国开设有家政服务类相关专业的普通本科学校23所、高职学校107所、中职学校已超过45所,但从市场需求看,家政服务业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明显不足,迫切需要构建我国自主的多层次、多规格、多阶段的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意见》鼓励校企深度合作共同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探索与订单式、社区联合培养、学徒制等新型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更加开放、灵活的“完全学分制”制度,创新教、学、训、赛、证一体化教学模式;建设多元化、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强调要引进行业专家、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参与教学和指导,提供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实践经验,将企业的实际操作经验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人才培养成效。 家政服务类专业属于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意见》鼓励建设多学科交叉的国家级和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地方学校开设符合区域发展特色的家政类专业。同时,要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类学历继续教育,探索学历继续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相互融通与学习成果互认,进行体系化、规模化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导大、中、小学校开设家政劳动教育通识课程。培育从通用能力到基础技能再到高级管理的能力,形成完整的人才梯队。 关键点之二:构建行业急需的从业人员培训发展体系 据统计,我国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已超过3000万人,预计到2027年中国家政服务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3万亿元。然而家政服务业在发展模式、工作方式和劳动关系上具有行业特殊性,专业化、标准化、数字化程度不高,高质量从业人员有效供给不足,急需通过规范化、专业化的培训来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充分利用学分银行等机制促进大规模家政从业人员职业能力与学历双提升,有效支撑家政提质扩容行动,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家政服务的紧迫性需求。 《意见》强调,家政企业要建立全链条、全员培训制度,为从业人员提供职业化、终身化技能培训,进一步畅通横向流动和纵向晋升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推动龙头企业建立内部培训体系,加强技能培训领域的产教融合,鼓励中小微企业购买培训服务。《意见》强调健全技能提升工作体系,进一步细化完善家政服务业职业分类体系,推进职业标准制(修)订,强化家政服务标准实施应用和职业培训示范基地建设,采用“以赛促训”等多种方式,提升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并通过“家政信用查”建立培训信息公开机制。 《意见》鼓励加强家政培训品牌建设。实施“巾帼家政”“工会家政”“国开家政”等品牌培训等行动,每年培训家政从业人员不少于60万人次、家政培训师资不少于3万人次、家政职业经理人不少于1万人次,促进家政培训产教融合和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双向融通。支持和鼓励各地服务区域发展,“一地一品”,打造家政培训精品工程。 关键点之三:搭建体现家政行业特点的产教融合载体 自“家政36条”印发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多个政策文件促进家政服务业的发展。截至2023年底,我国共认定家政领域产教融合领跑企业175家,成立区域性产教融合共同体3个、职教集团1个。一方面,家政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正成为推动消费升级转型、解决贫困地区人口就业、破解老龄化社会痛点的重要引擎。另一方面,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家政服务业也面临供需结构失衡、规模化程度低、龙头企业缺乏等问题。《意见》针对家政服务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特点,围绕产教融合天然的跨界性,从政策层面支持和鼓励家政行业龙头型企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行业产业链条上、中、下游的共同联动,推动行业规模化,加强供需对接,减少供需市场信息失衡。 《意见》强调了“产教融合新型载体”的作用,通过发挥家政行业地域聚集性的特点,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发挥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主体作用,打造一批“家政市域产教联合体”。“家政市域产教联合体”对接区域发展战略,整合养老、托幼等泛家庭服务业以及社区网点资源,对促进行业高质量就业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点之四:数字化赋能家政行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是继蒸汽革命、电力革命、通信技术革命之后又一次产业级别的技术革新,必将带来产业、商业、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巨大变革。《意见》高度重视家政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强调要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家政领域的应用,全面增强家政从业人员的数字化素养,构建社区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平台。《意见》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家政企业,推动家政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步伐。 家政服务关乎千家万户,一头连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头连着高质量充分就业。《意见》的出台,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指明了紧密衔接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家政服务业产教融合一体化发展方向,明确了央地联动、部门协同、行业企业与教育体系等多元互动共同实践产教融合的发展路径,对于推动家政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作者:国家开放大学杜若李曙光)
专家解读之一丨以产教融合开启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新篇章
产教融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重要着力点。深化家政服务业产教融合,是优化家政人力资源供给质量和结构,提升家政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深化家政服务业产教融合的意见》,在家政人才教育培养、从业人员技能提升、产教融合载体建设、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出了16条指向明确、含金量高、操作性强、针对性准的举措,为深化家政服务业产教融合、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一、聚焦专业人才培养,全链条系统化构建家政人才教育培养体系 人才是第一资源。提高家政服务质量,关键在人才。高质量的家政人才是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重要资源。目前,我国家政人才培养刚刚起步,尚未建立系统的全链条家政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家政学历教育的高校、职业学校少,家政继续教育与学历教育融通存在堵点。 《意见》聚焦家政人才培养,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家政相关专业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加强家政通识教育。学历教育方面,鼓励普通高校、职业学校增设市场急需的家政相关专业,原则上每个省至少建设1个职业教育高水平现代家政类专业群、全国建设2个以上国家级职业教育高水平现代家政类专业群;继续教育方面,支持各类高等院校发展家政相关专业学历继续教育,有序推动家政相关专业纳入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通识教育方面,鼓励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向普通中学开放,支持学校与家政企业合作建设一批家政教育体验基地。 二、注重技能提升,全方位全过程提升家政从业人员职业技能 家政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一支稳定、高素质、专业化的从业人员队伍是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随着家政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家政服务人员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但受家政服务供需格局、行业发展惯性、企业组织方式等因素影响,当前我国家政从业人员供给与行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从业人员专业素质高低不一,优质家政从业人员“不好找”,“口碑好、能力强的阿姨档期难排”等现象较为普遍。 《意见》聚焦从业人员技术技能,明确提出健全家政企业培训制度,完善技能提升工作体系,加强家政培训品牌建设。企业培训制度方面,指导家政企业建立包括岗前、在岗、转岗等全链条全员培训制度,严格落实每两年至少1次“回炉”培训要求。技能提升工作体系方面,持续推进家政服务职业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家政服务员进行实名认证,支持举办各级各类家政职业技能大赛;培训品牌建设方面,实施“巾帼家政”提质扩容技能提升工程、工会家政培训行动工程和“国开家政”培训行动,每年分别培训家政从业人员20万人以上、10万人次和30万人次。 三、突出载体建设,高质量高标准打造家政产教深度融合载体 产教融合型企业是校企合作办学和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的重要主体,实训基地建设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家政领域产教融合供需对接平台和载体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和实训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组建了家政产教融合共同体。但与其他行业相比,结合家政产教融合需求,仍需加快推进家政产教融合平台载体建设。 《意见》聚焦家政产教融合载体,明确提出培育家政产教融合型企业、支持建设家政实训基地、打造家政产教融合新型载体。产教融合型企业方面,指导各地建立健全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标准,支持将符合条件的家政企业列为国家级或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实训基地方面,支持家政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运营,中央预算内投资对符合条件的实训基地予以积极支持。新型载体建设方面,支持组建家政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鼓励各地打造一批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家政市域产教联合体。 四、赋能家政企业,多渠道提升家政服务业发展能级 目前,我国家政服务业企业达100多万家,行业规模超过1.1万亿元。长期以来,在中介制占主导的发展模式下,行业进入门槛低、企业规模不大、综合竞争力不强,急需通过赋能家政企业,推动家政企业规范化、标准化、职业化发展,提升家政服务业发展能级。 《意见》聚焦家政企业,明确提出促进人才培养匹配市场需求、促进行业升级和融合发展、深化供需对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等。人才培养匹配市场需求方面,支持家政企业深度参与家政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行业升级和融合发展方面,鼓励家政企业与智能制造企业合作开展智能家居、家庭服务机器人等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鼓励养老、托育、物业、酒店等大型企业进入家政行业跨界经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方面,支持家政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建立高校毕业生稳定对接机制,鼓励各地开展多形式家政技能培训、提供多种形式就业推荐。 深化家政服务业产教融合,加强家政人才教育培养、提升家政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完善家政产教融合载体、赋能家政企业,促进家政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相衔接,能够有效提升家政服务质量,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多样化家政服务需求。(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研究所范宪伟)
【风险提示】彩票不中奖包赔,号码可预测?当心掉入诈骗陷阱
日前,广西柳江的熊先生(化名)在网上刷到彩票中奖的视频,便关注了该视频上的企业微信号。聊天中,对方告知他,按照平台预测的号码去买彩票中奖概率特别高。如果中奖,奖金低于2000元就全额归熊先生,超过2000元,平台只收15%的经费作为“报销基金”;如果没有中,可以找平台报销本金。 熊先生信以为真,按对方提供的链接下载了一个App,并使用平台提供的号码买了彩票,结果没有中奖。客服按约定报销了购买彩票的资金。后来熊先生又多次购买“内部彩票号码”,都没有中奖,当他准备继续报销时,却被客服告知报销额度已用完,需要先给账户充值,再以兑换红包返利的方式报销。 熊先生按客服要求充值了98元的红包,发现竟可以提现158元。第二次也是正常提现。第三次提现时,客服称熊先生操作失误,账号被锁定,需要转账12000元才能解锁。熊先生向客服转了12000元,客服却让他继续转38000元才能解决问题。此时熊先生意识到被骗,遂报警。 类似诈骗的案例还有许多。其实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大同小异,他们先以中奖视频吸引受众,随后引导其下载来源不明的App或加入群聊,并承诺“彩票号码可预测,中奖率高,不中包赔”等,之后以蝇头小利麻痹受众,等其降低防备心后再以各种理由要求大额转账,往往受众意识过来时为时已晚。 若在互联网、社交网络、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不中奖可报销”“彩票号码可预测、不中包赔”“彩票工作人员承诺知晓号码稳赚钱”等话术,请立马警觉起来,这一定是场彩票骗局,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通过这种方式购买的彩票,很有可能与私彩、赌博、诈骗等不法活动有关,轻则对自身财产造成损失,重则参与违法犯罪活动。 近日,为维护彩票市场,保障购彩者权益,中国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连续两次发布声明,强调中国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要求,从未通过任何平台、自媒体、网页等开展互联网销售彩票活动,也没有通过与任何单位和个人合作的方式开展互联网销售彩票活动;从未通过与个人或“合作会员”签署协议的方式开展投资活动,亦从未签署任何形式的所谓“包赔保障协议”或出具“包赔”承诺。 福彩实体店是购买福利彩票的正规合法渠道。任何通过互联网、手机App、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形式售卖的彩票均属于非法彩票。彩票是一种概率游戏,每次开奖都是独立的随机事件,开奖号码均随机产生,没有任何规律可言。所谓“彩票号码可预测”都是骗局,不要听之信之,更不要心存侥幸,因为一点甜头就钻入骗子的圈套,要提高警惕保护好手中的“钱袋子”。 彩票是国家特许发行、依法销售,为筹集社会公益资金,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一项慈善事业,是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方式,是奉献爱心的一次公益善举。坚定对彩票的正确认知,便不会落入骗子的圈套,不给违法犯罪分子可乘之机。长期以来,中国福利彩票倡导健康的购彩理念:多人少买、寓募于乐、理性购彩、量力而行。不过分纠结选号、不过度沉溺购买彩票,做一个平和理性的购彩者,享受小彩票的大乐趣,开启一段美妙的公益之旅。
【风险提示】当心!别“薅”失业保险“羊毛”把自己“薅进去”
“不满足条件也能申领,复杂手续全包一个月到账”……有所谓的中介及个人会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打类似的广告。事实上,失业保险金“专人代办”很可能涉嫌诈骗,寻求“代办”者也面临多种风险。 “代办领取失业保险金,不看离职原因都可以领取。”这靠谱吗? 近日,辽宁沈阳市大东区人民检察院对一起骗取失业保险金的案件提起公诉。孔某、侯某二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公司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在短期缴纳保险后,通过开除方式解除与“客户”的劳动合同,为“客户”领取失业保险金,累计骗取失业保险金90余万元。二人被以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 这种找中介“代领”的行为违法吗?辽宁省劳动人事争议研究会法律专家孟宇平表示,如果中介仅仅是提供咨询或协助办理失业登记等合法服务,而申请人本身符合领取失业金的条件,那么这种行为通常不被视为违法;如果中介通过虚构劳动关系、伪造资格认证等手段帮助不符合条件的人员骗取失业金,则涉嫌违法。 对失业保险金动起歪脑筋 “不满足条件也能申领,复杂手续全包一个月到账”“不要错过这笔钱,代领代办比个人申领高一成”……记者调查了解到,有所谓的中介及个人会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打类似的广告。 事实上,只要具备相关办理条件的失业人员就可以自行申报领取失业金。大连市人社局发布相关指南,明确不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专人代办”也办不下来,并且很可能是伪造信息进行诈骗。失业保险金标准和期限是统一的,“专人代办”的金额并不会比本人办理的高。而且失业保险金申领业务灵活方便,不会收取任何“服务费”,劳动者可以根据便捷情况选择线上或者线下办理。 根据侯某供诉,他发现只需动动手指发下朋友圈、虚构一份合同、邮寄一份材料,就可以轻松赚钱,于是陆陆续续为40多人办理了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业务,共“代领”90余万元。 实际中,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会定期对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员进行资格审核,包括查看个人的就业状态、失业登记情况等。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确保其按照规定发放失业保险金。然而,在侦查过程中,因该类案件往往涉案人数众多、证据体系繁杂,罪与非罪的把握和法定数额还存在困难。 “代领”1万多元失业金最后退回 张勇(化名)之前在沈阳一家食品加工厂上班,现在则是灵活就业人员。他告诉记者,两年前,他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个代人办理失业保险手续的广告,当时刚刚失业,看到只要提供证件,缴纳佣金及一个月的社会保险费用,就可以拿到失业保险金。“本来以为找人‘代领’只是钻政策空子,问题不大。”他说。 像张勇这样的,以为“问题不大”的行为实则涉嫌违法。失业保险金是对失业人员在失业期间失去工资收入的一种临时补偿。一些和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失业人员因对相关政策不熟悉,选择寻找所谓的“专业人士”代办失业保险金。有的心存侥幸以为“事小”薄惩、法不责众;有的认为中介虚构信息与己无关,实则入了“坑”而不自知。 孟宇平分析说,张勇本身不符合申领条件,应该明白中介会有伪造证明材料的风险。这种非法手段,劳动者也将受到法律追究。同时,这种提供虚假材料、误导劳动者的中介,提供服务时未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或行业规范操作,导致劳动者遭受损失,也应承担相应责任。 《失业保险条例》第14条规定了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包括“失业人员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等。张勇没有办理失业登记,并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续缴了社保。第一次个人通过系统申请失败后,他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发了一条“代办失业保险金”,联系了过去。 客服要走了张勇的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银行卡等信息,收取了800元服务费和1个月2013.4元的“社保补缴”。接下来的操作流程,张勇没再过问,始终与中介没见面,也没在任何材料上签过字。直到今年3月,公安机关联系到他,要求他退还“代领”8个月的失业保险金,他共退了12920元。 “专人代办”风险高可能获刑 《失业保险条例》第28条规定,不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条件,骗取失业保险金和其他失业保险待遇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责令退还;情节严重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处骗取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孟宇平介绍,中介将面临行政处罚,如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违法行为若触犯刑法,如诈骗、伪造公文等,将承担刑事责任。劳动者找“专人代办”会面临多种风险,遇到打着代办失业保险金的幌子实施诈骗行为的中介,提供个人信息后存在泄露风险,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诈骗,此外,还可能被列入社会保险严重失信人名单。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磊表示,相关部门加强信息共享和比对,当下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越来越完善,通过比对税务、工商、公安等部门的信息,很容易发现骗取失业保险金的行为。比如,如果发现某人在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同时,还有其他的收入来源,那么就可能存在骗取失业保险金的情况。某些公司在同一时间段内存在多人短期缴纳保险后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有可能涉嫌骗取失业保险金。 孟宇平提醒劳动者,失业保险是为失业者提供的经济援助,帮助他们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减轻经济压力。不要心存侥幸,试图“薅羊毛”。劳动者不仅面临罚款,还有可能面临刑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解释》规定,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失业等社会保险金,属于诈骗公私财物行为。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风险提示】黄金首饰“平替”走红,当心“金包银”背后有“坑”
“只要金价的1/10”“挑战1克金打造40克金手镯”……近期,网络上火了一类珠宝饰品,俗称“金包银”,号称是年轻消费群体的黄金“平替”,是珠宝行业的新未来。网上出现了许多“金包银”首饰直播间,全国各地也陆续出现了“金包银”专卖店。有媒体调查发现,“金包银”的火爆与争议并存,部分“金包银”首饰可能暗藏消费陷阱。 “金包银”变“镀金银” 闽南歌《金包银》中唱道“别人的性命是框金又包银”,说的是“金包银”显富贵。时下,“金包银”首饰在网上很是火热,商家宣称“‘金包银’爆火”“1000元预算就可以做个几万元纯金效果的首饰”“足金999包裹足银999,佩戴效果跟纯金一样,不剪开谁也不知道”,网上还出现许多“金包银”代购、探店视频。 事实上,“金包银”首饰的制作工艺存在已久。“金包银”首饰是在银的表面覆盖一层薄薄的黄金,从其外观看与纯金饰品一样。今年以来,随着金价一路走高,“金包银”首饰开始受到关注,与纯金首饰相比,其价格要低很多,也满足了年轻消费者对个性化配饰的需求。 调查发现,经营“金包银”饰品的品牌珠宝商很少,大多是网络公司或传媒公司。一个标称“福祥‘金包银’珠宝”的微信账号自称是专业“金包银”厂商,主营“足金包足银”的高品质饰品,其所属企业为中山千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今年11月19日刚完成企业微信认证。12月11日,记者根据对方发布的一条视频,询问视频中标称43克的心经手镯的价格。对方称价格是2500元。记者问43克是指什么重量,对方回复称是“金和银的总重量,金有1克多不到2克”。记者要求看证书,对方出具了一份贵金属制品珠宝玉石首饰鉴定证书,鉴定单位为国家珠宝玉石首饰检验集团有限公司,检验结论为“镀金足银手镯”,总质量41.59克,表层覆盖金含量大于千分之999,标称净金/银重1.17克/40.42克。记者问:“不是说43克吗?”对方称:“手工包的有一点点误差。”记者注意到,检测证书结论明确是“镀金足银手镯”,但商家仍声称是手工包的。 据了解,包金和镀金在材质、制作工艺和耐久性等方面有明显区别。包金是将一层金箔覆盖在基底材质上,制作工艺相对复杂,通常采用真正的金属材质进行加工和覆盖,需要经过熔炼、压制、镶嵌等工序,这使得包金的首饰质感更好,具有更高的价值和耐久性;镀金则是将金属溶液通过电流或化学反应的方式沉积在基底材质上,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成本也较低。 从业14年的珠宝零售商张磊透露,一些“金包银”商家在网上发布的“包金”视频都是博主们的摆拍,事实上消费者购买时,商家给的都是成品,金重和银重究竟多少全靠商家说。市面上所谓的“金包银”产品,不论是线下店还是网络渠道销售,99%以上都是镀金的产品,不是手工“包金”。“如果说‘金包银’是给银穿上‘黄金外衣’,那‘镀金银’就是给银表面涂了一层金粉,其金重银重分别是多少,连珠宝行业专家也难以分辨,更何况是普通消费者。”张磊说。 手工费占售价近一半 据悉,为了突出“金包银”饰品的保值增值功能,一些商家宣称可“随时按时价回收”“可终身回收置换”。 一个标称“水贝陈师傅金包银”的微信账号自称是“金包银”源头工厂,有400多种款式,其发布了多个“金包银”宣传推广视频,并标注“需要金包银首饰,点击下方客服”。12月17日,记者点击客服后,出现另一个账号“柏丽珠宝手工‘金包银’”,号称是“专业金包银厂商”,所属企业为惠州市惠爆网络科技工作室(个人独资),地址在惠州,并非引流账号中所称的深圳水贝。记者看了对方提供的“微购相册”后,询问一款卷草纹手镯的价格,对方回复:“总重27克,含1克左右的金,剩下的都是银,总价1700元,其中工费30元/克。”这样一算,27克手镯工费要810元,占产品售价的近一半。对方给记者提供的产品鉴定证书显示,鉴定机构是深圳市深国检珠宝检测有限公司,检验结论是“足金/足银手镯”,备注“包金工艺”,总质量27.54克。客服人员称,产品都是纯金包纯银,假一赔三,终身回收置换。记者询问回收价。对方称金价银价不变的情况下,按售价的一半左右回收。 福州珠宝商俞经理表示,从回收角度看,“金包银”产品是“黄金消费坑”。如果是真正的“金包银”首饰是可以回收的,但由于其主体材质是银,因此回收价值较低,而“镀金银”产品回收时折损较大,基本没有回收价值。而且,黄金首饰的回收价格通常受纯度和当日国际金价的影响,回收店铺会根据市场情况设定纯金部分的回收价格,通常会低于市场价,回收时还要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因此整体回收价将远远低于购买价。 俞经理提醒,如果将“金包银”产品作为一种首饰使用并无不可,但如果指望回收或者投资则要保持足够的谨慎,即便是商家允诺回收置换,消费者除了要了解回收置换规则外,还要考察商家的诚信度和经营的持久性,避免掉入消费陷阱。
【风险提示】警惕“内部优惠”话术,看好“钱袋子”
“员工福利价格”“名额有限”“错过就涨价”……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有些耳熟?日前,在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一起诈骗案中,犯罪嫌疑人王某某正是以此为名,在离职后隐瞒事实、冒充公司销售人员,通过虚构内部低价课程,陆续骗取十数名被害人的钱款。 2020年12月底,张先生与朋友闲聊时得知,该朋友认识甲公司课程工作人员,对方称有内部折扣,课程优惠力度很大。张先生想到自家孩子有这方面需求,便添加对方微信并付费购买课程。然而,到了约定发货日期对方却杳无音信,张先生遂向该公司投诉,这才发现有此遭遇的不止他一人。随后,公司报警。 经侦查发现,被害人添加的微信账号使用者是王某某,王某某任职的乙公司曾与甲公司有过合作。侦查人员由此怀疑王某某在离职后,利用自己掌握的客户信息,冒充甲公司工作人员实施诈骗。2024年1月19日,侦查人员电话联系后,王某某主动投案,到案后其基本如实供述了犯罪事实。 2024年9月6日,案件移送至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承办检察官仔细审查全案证据材料,并依法讯问犯罪嫌疑人王某某。据王某某交代,他于2017年8月入职乙公司,担任电话销售。2018年12月至2021年9月间,乙公司接受甲公司委托,由乙公司提供电话销售服务,推销甲公司热门课程。2020年7月,王某某因对收入不满而离职,但在离职后的一段时间里,仍有客户向他询问课程内容。起初,他通过其他在职工作人员渠道发货并赚取差价。后来,由于手头拮据,王某某便想出了这个骗钱的办法,用“员工福利价格”“名额有限”“错过就涨价”等话术引诱被害人。 经审查查明,2020年11月至2021年9月间,犯罪嫌疑人王某某通过网络共计骗取19名被害人支付课程费用达人民币3.3万余元。检察官认为,王某某的诈骗对象是不特定的网络用户,整个诈骗行为均通过互联网实施,依据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规定,属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王某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假冒乙公司员工,虚构低价课程骗取他人钱款,犯罪金额已达数额巨大的标准,构成诈骗罪。 2024年9月26日,静安区人民检察院以诈骗罪提起公诉。鉴于王某某具有自首、全部退赃等量刑情节,日前,静安区人民法院判处王某某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缓刑二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在此,静安区人民检察院提醒,市民在网络购物时,对于主动联系自己并提供异常优惠的陌生人,要保持警觉。切莫轻信那些所谓的“内部福利”“限时优惠”之类的说辞。若对方声称是某公司员工,可以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其身份信息;在进行网络交易时,尽量选择正规且有保障的平台;避免私下转账交易,确保资金安全。一旦发现被骗,要第一时间报警,并保存好相关支付凭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