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会见澳门特别行政区候任行政长官岑浩辉
11月1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新当选并获中央政府任命的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岑浩辉。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国家主席习近平11月1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新当选并获中央政府任命的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岑浩辉。在习近平的见证下,国务院总理李强向岑浩辉颁发了任命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的国务院第794号令。11月1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新当选并获中央政府任命的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岑浩辉。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习近平对岑浩辉获中央政府任命为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表示祝贺。习近平说,你曾长期担任终审法院院长,爱国爱澳立场坚定,依法履职、恪尽职守,为澳门繁荣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你参选行政长官以来,展现出务实亲民、敢于直面问题的良好形象,参选政纲和施政理念符合澳门实际,符合广大澳门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你在行政长官选举中获得高票提名、高票当选,表明澳门社会对你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中央对你是充分肯定、充分信任的。习近平表示,“一国两制”是符合国家、民族根本利益,符合澳门根本利益的好制度。澳门回归祖国25年来,在中央和祖国内地大力支持下,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接续奋斗,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宪法和澳门基本法确立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牢固树立,澳门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央将继续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确保不会变、不走样。11月1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新当选并获中央政府任命的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岑浩辉。新华社记者丁海涛摄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强调要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健全香港、澳门在国家对外开放中更好发挥作用机制。这为澳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自身更好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担任行政长官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承载着中央的重托和广大澳门居民的厚望。希望你勇挑重担、不负使命,带领特别行政区新一届政府,团结社会各界,勠力同心、守正创新,担当进取、善作善成,不断开创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实践新局面,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11月1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新当选并获中央政府任命的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岑浩辉。这是在习近平的见证下,国务院总理李强向岑浩辉颁发任命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的国务院第794号令。新华社记者申宏摄岑浩辉对中央政府任命他为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深感荣幸,决心在习近平主席和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更好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提升公共治理能力和管治水平,加快推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大力改善民生,推动澳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李强、蔡奇、丁薛祥、石泰峰、陈文清、夏宝龙等参加了会见。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11月1日出版的第21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文章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党对此历来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就业工作规律的认识,积累了许多经验,主要包括:坚持党对就业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依靠发展促进就业,坚持扩大就业容量和提升就业质量相结合,坚持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坚持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坚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等。这些经验十分宝贵,要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文章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文章指出,要始终坚持就业优先。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自觉地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要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是当前我国就业领域面临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要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务工收入,加强对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做好退役军人、妇女等群体就业工作。要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制约提升就业质量、扩大就业容量、优化就业结构的卡点堵点问题。要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有效治理就业歧视、欠薪欠保、违法裁员等乱象。文章指出,就业是家事,更是国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就业当作民生头等大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制度机制,增强工作合力。要加快建构中国就业理论体系,积极讲好中国就业故事,有效提升我国在就业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推动改革行稳致远李强主持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出席10月2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鞠鹏摄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29日上午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引向深入,引导全党全国人民坚定改革信心,更好凝心聚力推动改革行稳致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主持开班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国家副主席韩正出席开班式。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具有划时代意义。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重大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最壮丽的篇章之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续写“两大奇迹”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也为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宝贵经验。习近平强调,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都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要坚持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始终朝着总目标指引的方向前进,该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改。要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突出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全面协调推进各方面改革,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10月2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习近平指出,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讲求科学方法,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要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以改革之力完善法治,进一步深化法治领域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好发挥法治在排除改革阻力、巩固改革成果中的积极作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平等保护全体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要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破立并举、先立后破,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及时破,在破立统一中实现改革蹄疾步稳。要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外贸、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要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改革方案的设计必须把握客观规律,注重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增强改革取向的一致性,建立健全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强化跟踪问效,推动改革举措落实落细落到位。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担负着推进改革的重要职责。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以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政治勇气,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系统布局、谋定而动。习近平指出,广泛凝聚共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顺利推进改革十分重要。要切实做好改革舆论引导工作,加强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加强对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些重大理论观点的研究和阐释,特别是加强面向基层和群众的宣传、解读,及时解疑释惑,回应社会关切,广泛凝聚共识,筑牢全党全社会共抓改革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大局意识,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调整和个人利害得失。习近平最后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把各项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落实到位,打好组合拳,切实抓好后两个月的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10月2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出席开班式。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李强在主持开班式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邃、论述精辟、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针对性、指导性,对于全党特别是高级干部全面准确理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大原则、科学方法,坚定改革信心、把准改革方向、强化改革责任、汇聚改革合力,推动各项改革举措精准落地见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带着使命学、带着责任学、带着问题学,深刻理解把握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创造性地抓好改革任务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党员副委员长,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党员副主席以及中央军委委员出席开班式。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中央管理的金融机构、企业、高校,解放军各单位和武警部队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研讨班。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及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开班式。
-
我省精准高效下达超235亿元防灾减灾救灾重建资金
11月1日,记者从省财政厅了解到,今年以来,省财政已精准高效下达资金235.3亿元,全力为防灾减灾、救灾救助、灾后重建等工作提供保障。据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省充分利用增发国债等资金政策,以问题为导向优化支出结构,筹措超200亿元精准支持灾害隐患排查治理,重点支持包括水利设施、危旧桥梁、老旧小区和高危农房改造,以及矿山、危化和地质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治理,支持全省预置抢险救援力量,建立省级救援队伍,开展省级应急物资储备和救灾演练等,全面提高我省洪涝等灾害防御能力。同时,年初编制省本级预算时,足额预留省级应急资金、预备费、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专项资金。相关努力,在今年的灾害防治和救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年汛期,一系列灾情险情发生后,各级财政部门快速响应。省财政启动救灾和重建资金快速核拨机制,压缩各环节办理时限、容缺办理、增加拨付频次,做到收到上级资金后、相关受灾数据核准后、省启动应急响应后,即日下达资金,视情况将资金直拨到县(市、区)。在此期间,及时分配下达财政部下达我省的救灾和灾后重建资金7.25亿元,并快速下达和预拨省级救灾资金2.5亿元,高效精准支持灾区开展搜救受灾群众、抢通抢修、倒损房屋重建等应急处置工作。灾后重建工作关系百姓福祉。省财政厅成立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专班,加强与省直部门协调配合,会同应急、农业、水利、发改、交通等部门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全面梳理相关资金政策,对应灾后重建方案和规划任务,做好政策衔接,发挥财政资金政策叠加效益,并且分轻重缓急,归口筹措资金向灾区倾斜,形成各级各类资金合力。截至目前,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已筹措各类救灾和灾后重建资金41.5亿元,其中,省财政下达资金34.5亿元(中央资金22亿元,省级资金12.5亿元),市以下筹集7亿元。同时,针对葫芦岛、丹东等受灾地区救灾任务重,省财政加大对“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情况的监测调度力度,强化预警防控,定期调度,兜牢底线。
-
省政协举行“加强法治建设,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月度协商座谈会
10月31日,省政协以“加强法治建设,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为议题,举行月度协商座谈会。省政协主席周波主持会议并讲话。会上,省司法厅、省委政法委、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同志通报了我省加强法治建设,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总体情况。杨新立、刘政伟、刘为民、张鑫辉、马驰、何宜群、左佳等政协委员、省工商联会员、专家学者代表先后发言,提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惠企政策供给、持续优化产业园区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司法保护、有效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深化执行服务保障工作、破除市场准入“隐形壁垒”等建议。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周波指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法治环境建设作为事关辽宁振兴发展的重大问题来抓,扎实推进法治领域改革,持续推动法治环境改善,法治护航民营经济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切实提升法治思维,大力涵养法治精神,严格落实法治主体责任,努力打造更高层次、更有竞争力、更可持续的一流营商环境,全力支持保障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周波强调,要聚焦法治需求“稳预期”,着力打造完备管用的政策环境、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要瞄准法治问题“破壁垒”,坚持诚信留商、依法安商、平等护商,更好释放民营企业发展信心与活力。要立足法治服务“强功能”,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强化数字赋能法治服务,努力营造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要坚持系统观念“增合力”,强化部门间联动协作,畅通政企常态化沟通渠道,有效发挥统一战线优势作用,不断汇聚助力民营企业发展的智慧和力量。省领导郑艺、温雪琼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工信厅、省公安厅、省商务厅、省数据局、省法院、省检察院有关负责同志参加座谈。
-
全省政协专门委员会工作会议在沈召开
10月30日,全省政协专门委员会工作会议在沈阳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传达学习全国政协专门委员会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加强和改进全省政协专门委员会工作。省政协主席周波主持会议并讲话。周波指出,近年来,全省政协专门委员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取得了丰硕的履职成果。党的领导在专门委员会有效落实,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持续深化,调研和协商工作质量得到提升,团结联谊广度深度不断拓展,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得到加强,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周波强调,全省各级政协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新时代新征程专门委员会工作总体要求,把好政治方向,坚持问题导向,在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紧紧围绕中心大局深入推进协商议政,做深做实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工作,提高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更好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等方面下功夫、求实效,把专门委员会工作谋划好、推进好,切实发挥在政协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加强协同配合,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强工作统筹,在强化自身建设、加强上下联动等方面持续开展探索实践,努力将好的经验做法总结上升为规律性认识,推动全省政协专门委员会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省政协副主席王明玉、余功斌、温雪琼、邵林出席会议。各市政协负责同志参加会议。省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及阜新、辽阳、盘锦、葫芦岛市政协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
-
宋诚到重点企业调研
11月4日上午,市委书记宋诚率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调研部分重点企业。宋诚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全省冲刺四季度打赢攻坚战动员部署会议要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全力以赴冲刺四季度,以奋斗姿态打赢攻坚战。 孔雀表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功研制出了多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表机心。宋诚来到孔翎教育基地,详细了解教育基地办学模式、长远规划以及品牌建设等情况。他勉励企业继续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深度挖掘“老字号”承载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持续深耕专业领域,以实际行动坚守“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希望企业能够把孔翎教育基地打造成我市乃至全省校企合作的新样板,为钟表行业培养出更多具备专业技能与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为其他行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提供更多宝贵经验。 在克隆集团嘉隆工业园,宋诚走进新建成的车间厂房,与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详细了解项目产能产值、新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等情况。宋诚对企业敏锐把握市场趋势,持续变革寻求发展的做法给予肯定,希望企业继续以党建为引领,发挥好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延链补链强链,促进产业集群壮大,为推动丹东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贡献企业力量。 宋诚强调,四季度是全年工作的关键时期,是决战决胜的冲刺阶段,也是为明年发展谋计划、抢开局的重要时间节点。要进一步增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争分夺秒、尽锐出战,奋力夺取全年最好成绩。要抢抓用好相关政策,千方百计支持企业经营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和新增长点。要坚持兜牢底线保稳定,突出抓好安全生产,全力保障社会稳定。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提前谋划好明年工作,做好“十五五”规划前期工作,以实干实绩实效交出攻坚之年高质量发展答卷。 市领导杨松参加调研。
-
宋诚到合作区调研
11月4日,市委书记宋诚到合作区调研。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深化改革,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以决战决胜的态度打好四季度收官战,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丹东实践。 在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辽宁五一八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丹东国通电子元件有限公司,宋诚深入企业展示中心、车间厂房,与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详细了解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生产线运行等情况。宋诚对各企业深耕细分市场,以科技和市场为先导,攻关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希望企业着眼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抢抓行业风口,持续以技术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在细分领域赛道持续领跑,为丹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更大贡献。宋诚叮嘱属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畅通为企服务通道,当好“店小二”“急郎中”,精准制定、及时推送助企政策,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增加企业发展内生动力,让企业在丹放心投资、安心创业、舒心发展。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宋诚听取合作区和市直有关单位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合作区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宋诚对合作区在项目建设、对外开放、特色园区、城市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他强调,合作区要抢抓机遇、落实政策,持续推动项目建设,深入推进招商引资,不断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互市贸易、港产城融合发展和辽宁自贸区合作区创新联动区建设。要把行动跑在企业需求前,下好营商环境“先手棋”,打好政策支持“主动仗”,做好金融服务“强支撑”,建好规范执法“软环境”。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上持续发力,抓好市容市貌管理,全力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市领导刘永熙、杨松参加调研和座谈。
-
蒋冰会见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客人
11月1日,市委副书记、市长蒋冰会见了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幸福招商总裁邢玉彪一行。 蒋冰对邢玉彪一行来丹考察表示欢迎,感谢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对丹东振兴发展的关注与支持。蒋冰表示,丹东区位优势明显、文旅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营商环境优越,是投资兴业、合作共赢的理想之地。当前,丹东正全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在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产业项目建设、对外开放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强劲、日新月异。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领先的产业新城服务商,双方在城市建设、商贸物流、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合作空间巨大、前景广阔。希望华夏幸福在丹深入考察调研,精准对接交流,探索更多合作领域,助力丹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丹东市委、市政府将竭诚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实现共赢发展。 邢玉彪感谢丹东市委、市政府对企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并简要介绍了企业业务布局和发展情况。他表示,丹东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强劲,取得了一系列新成绩新突破,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势头。希望通过此次考察,进一步加深与丹东的互动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互利共赢,以实际行动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企业力量。 市领导黄学利参加会见。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证监会等部门《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证监会等部门《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24〕4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2024年9月30日 (本文有删减)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 期货市场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发现价格、管理风险、配置资源等功能,与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直接相关,对稳定企业经营、活跃商品流通、服务保供稳价发挥着积极作用。近年来,我国期货市场发展成效显著,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但与中国式现代化和金融强国建设需要相比,还存在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和价格影响力不强、监管规则和风险防控体系适应性不足等问题。为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加强期货市场监管,有效防范期货市场风险,有力促进期货市场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助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经济金融安全和社会预期稳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中国式现代化。 做好期货市场工作,要坚持政治引领、服务大局,加强党的领导,突出期货市场功能属性,将监管的政治性、人民性与专业性有机结合起来,坚决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部署和大政方针;坚持目标导向、系统谋划,围绕提升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力、建设世界一流期货交易所,明确期货市场发展目标、路径和重点任务,逐项抓好落实;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补短板、转方式、强弱项,切实解决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坚持统筹兼顾、稳中求进,高度重视期货市场复杂性和跨市场关联性,确保各项监管政策协同、有效、形成合力,努力实现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高质量发展有机统一。 到2029年,形成中国特色期货监管制度和业务模式总体框架,期货市场监管能力显著增强,品种布局与国民经济结构更加适配,市场深度和定价能力进一步提高,建成一支诚信守法、专业稳健、服务高效的中介机构队伍。到2035年,形成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期货市场体系,主要品种吸引全球交易者充分参与,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中介机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产品齐全、功能完备、服务高效、运行稳健、价格辐射全球的世界一流期货交易所,大幅提升期货市场服务国民经济、配置全球资源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和金融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严格监管期货交易行为 (一)加强对各类交易行为的穿透式监管。压实中介机构客户管理责任,严格落实账户实名制、交易者适当性等监管要求。按照“新老划断”原则,提高市场参与者准入门槛。加强对期货市场参与者尤其是中小企业和个人交易者的教育培训引导,增强市场参与者风险防控意识,维护中小交易者合法权益。优化实际控制关系账户管理方式,完善相关认定标准。强化持仓管理,完善持仓合并规则。改进大户报告规则,提升报告可用性。完善对异常交易行为的认定标准和处理流程。研究对交易行为趋同账户实施有效监管。密切关注新型交易技术和策略演进,做好前瞻性研究和监管政策储备。 (二)强化高频交易全过程监管。坚持从维护交易公平和市场稳定运行出发,加强高频交易监管。持续优化特定程序化交易报备制度。完善高频交易监管规则。根据市场发展变化,适时优化申报收费实施范围和收费标准。规范期货交易所和期货公司的手续费减收行为,取消对高频交易的手续费减收。加强期货公司席位和客户设备连接管理。规范期货公司使用期货交易所主机交易托管资源。 三、严厉打击期货市场违法违规行为 (三)坚决抑制过度投机炒作。督促银行机构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严防企业违规使用信贷资金从事大宗商品期货投机交易。不断完善监管规则,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抑制过度投机,防止资金异常进出和价格异常波动。加强期现价格偏离监测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置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四)从严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公开曝光,对严重违法违规者实施市场禁入。从严从快查办期货市场大要案件,着力实现精准执法、高效执法。加强央地、部门协同,提高非法期货活动查处能力。加大对以商品中远期交易名义开展“类期货”交易的地方交易场所的清理整顿力度。 四、加强期货公司全过程监管 (五)强化期货公司股权管理和法人治理。加强对期货公司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穿透式监管,严防不符合规定条件的机构和人员控制期货公司。督导期货公司建立清晰的治理结构和规范的治理体系。加强期货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监管,严厉惩处侵害客户利益的行为。密切监测期货公司关联交易,严禁关联方违规占用、挪用期货公司资产。 (六)规范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经营活动。完善期货公司功能定位,严格业务资质要求,实现对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经营活动的监管全覆盖。加强期货经纪业务监管,规范期货公司营销行为。加强期货交易咨询业务监管,规范研究报告发布行为。引导期货公司聚焦期货和衍生品领域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切实履行主动管理职责,推动实现客户资产实质性独立托管。加强期货公司做市交易、衍生品交易业务监管。督促期货公司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对子公司的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加强期货公司信息技术监管,督促期货公司严格交易信息系统外部接入管理,保障信息技术安全。 (七)健全期货公司风险出清长效机制。对不符合持续性经营规则要求、严重影响正常经营的期货公司,依法撤销期货业务许可。鼓励通过兼并重组平稳化解期货公司风险。加强舆情管理、风险处置、维护稳定等工作协同,稳妥出清期货公司个案风险。支持具备条件的期货公司拓宽资本补充渠道,提升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五、强化期货市场风险防范 (八)巩固期货市场风险预防预警体系。建立健全跨交易所跨市场跨境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完善期货保证金封闭运行和安全存管规则,保障期货市场资金进出看得清、管得住。加强对大额资金的监测管理。常态化开展期货市场压力测试,优化测试方法,加强定量分析,强化对风险的源头管控和早期纠正。 (九)提高期货市场风险应对和处置能力。压实结算参与人的风险管理和损失吸收责任。优化担保品管理。严格对期货交割库的资质审查,加强交割库日常管理,推动期货交易所共享交割库风险预警信息。优化多层次违约风险处置规则。探索实现期货风险准备金常态化、便利化使用。提高期货市场基础设施的网络和信息安全水平。加强期货市场信息技术服务机构备案管理。 六、提升商品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十)充分发挥商品期货期权品种功能。聚焦农业强国、制造强国、绿色低碳发展等,完善商品期货市场品种布局。立足于更好满足实体企业风险管理需求,丰富商品期货市场交易工具。推动商品期货市场持续贴合现货市场实际和产业发展需要,不断提升功能发挥水平,增强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加快建设贸易强国。 (十一)期现联动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实施产业客户提升行动计划,持续改善企业套期保值交易的制度环境。稳步推广组合保证金,完善做市商管理规则,降低企业套期保值成本。发挥期货公司专业优势,为实体企业提供更为优质的衍生品综合服务。深入做好重点商品价量指标的趋势性监测和前瞻性研判,建立期现货、场内外、境内外综合分析体系,提升从期货看宏观、从宏观看期货的能力,更好服务宏观经济管理。加强期货价格分析解读,引导企业根据价格信号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推动批发行业和企业高质量发展,规范商品现货市场交易,促进商品现货市场优化升级,提高商品现货市场信用水平,为商品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基础条件。 七、稳慎发展金融期货和衍生品市场 (十二)提高金融期货和衍生品市场发展水平。发挥股指期货期权稳定市场、活跃市场的双重功能,丰富交易品种,扩大市场覆盖面,提高交易便利性,加强期现货市场协同联动,助力增强股票市场内在稳定性。在国债期货跨部委协调机制下,稳妥有序推动商业银行参与国债期货交易试点。支持各类中长期资金开展金融期货和衍生品套期保值交易。 (十三)深化资本市场领域衍生品监管改革。完善资本市场领域衍生品监管规则,统一对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开展衍生品交易的监管尺度和强度。健全资本市场领域交易报告库,建立统一规范的机构、产品、交易识别体系,提高数据质量和可用性,推进报告库间数据互通,为强化系统性风险监测监控提供支撑。加强对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柜台衍生品业务的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 八、稳步推进期货市场对外开放 (十四)持续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有序推动符合条件的商品期货期权品种纳入对外开放品种范围,允许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更多商品期货期权品种交易。研究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纳入特定品种对外开放。支持境内外期货交易所深化产品和业务合作,允许境外期货交易所推出更多挂钩境内期货价格的金融产品。加大国际市场开发培育力度,吸引更多境外产业企业参与境内期货交易。 (十五)强化开放环境下监管能力建设。进一步发挥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功能,夯实大数据基础,增强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向数字化、智能化、实时响应转型,大力提升开放环境下期货市场运行监测水平。 九、深化期货市场监管协作 (十六)优化期货监管资源配置。强化中国证监会对期货市场的行政监管职能,完善期货交易所和期货业协会自律管理职能。充分运用科技手段赋能期货监管,提升非现场监测效能,优化现场检查资源配置。依托监管大数据仓库,加强期货监管与股票、债券、基金等监管的数据信息共享。 (十七)强化跨部门、跨地区监管协同。加强期货监管部门与现货市场管理部门、其他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沟通会商和协同联动,妥善应对期现货市场风险,促进期现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对产业企业的培训,推动产业企业充分利用期货市场提高经营水平和抗风险能力。金融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司法机关加强沟通协作,合力打击期货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和非法期货活动。中国证监会进一步强化与境外监管机构的跨境监管执法协作。 十、保障措施 各有关方面要按照本意见要求,细化职责分工,加强资源保障,强化工作协同,做好政策解读和人员培训,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加强基础制度研究设计,持续评估期货市场制度规则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执行效果,推动监管规则立、改、废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为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稳慎推进影响范围较大、市场较为关注的政策措施。要切实加强期货监管干部队伍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提升期货监管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实现监管理念和工作作风大转变。要引导期货公司加强队伍建设,弘扬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的行业文化,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
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以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加大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提升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实施保障四个方面提出19项重点举措。 《意见》明确,聚焦美丽中国建设实际需要,统筹谋划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项目,加大对接融资支持。按照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要求,围绕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生态保护修复等重点领域,搭建美丽中国建设项目库,有效提升金融支持精准性。 《意见》强调,要着力提升金融机构绿色金融服务能力,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要立足职能定位,通过完善工作机制、优化流程管理、推动金融科技应用、强化队伍建设等健全内部管理体系,提升绿色金融供给质量。持续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发展绿色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等绿色金融产品,强化绿色融资支持。聚焦区域性生态环保项目、碳市场、资源环境要素、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多元化气候投融资、绿色消费等关键环节和领域,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 《意见》提出,要强化实施保障,发挥各部门政策协同合力。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完善政银企对接平台和政策保障体系。完善配套基础制度,推动建立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健全碳核算标准和方法。优化激励约束机制,对绿色金融政策实施情况开展评估。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对重点领域项目融资情况的监测分析。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将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配套基础制度,指导金融机构抓紧落实《意见》要求,持续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全力服务支持美丽中国建设。 附件: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 发展绿色金融是支撑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决策部署,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现就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将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纳入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总体安排,坚持深化改革、政策引导、市场主导、系统推进,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金融市场资源配置与供给,拓展绿色金融新业态新模式,加强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健全金融支持美丽中国建设的政策体系,更好发挥绿色金融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功能,美丽中国建设融资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以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二、加大重点领域支持力度 (一)支持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引导金融机构服务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黄河流域等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加大对美丽省域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地方探索美丽城市建设投融资模式,系统谋划、统筹实施美丽城市项目建设。统筹支持乡村生态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支持打造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示范样板工程,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与生态旅游等绿色低碳产业一体化发展。按照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要求,统筹谋划金融支持美丽中国建设项目,制定指导目录,建设项目库,有效衔接现行绿色金融标准、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等。 (二)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远距离供热示范工程、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零排放货运车队发展。支持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实施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减污降碳改造、环保装备更新、工艺流程优化等项目。支持新兴固体废物(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退役及报废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等)综合利用,拓展二次利用市场化场景,支持区域回收利用基地建设。大力支持温室气体控排技术,新能源技术,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温室气体与污染物协同减排相关技术,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的绿色低碳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研发、示范与推广等。发展第三方治理模式,引导金融支持区域性和流域性环境治理整体解决方案、环保管家等生态环境综合服务。 (三)支持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加大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综合治理、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业企业环保绩效等级提升行动的支持力度。支持重点行业恶臭污染治理和交通运输噪声污染治理。进一步加大对工业园区、城市新区、城镇及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及升级改造的支持力度,推进重点河湖沿线管网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城市适度超前布局污泥集中处理处置设施。以“无废城市”建设为抓手,推动区域固体废物无害化治理与综合利用。支持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推进区域性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中心项目和特殊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项目建设。支持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类项目。加大对化学品环境管理、新污染物治理的支持力度。 (四)支持生态保护修复。积极支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开展生态状况评价和生态质量监测。支持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和海洋新能源、生态旅游等产业可持续发展。支持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鼓励运用市场化手段盘活矿区自然资源,开展矿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协同试点示范。鼓励地方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工作,推进金融服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建立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三、提升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 (一)推动金融机构立足职能定位优化绿色金融服务。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要突出功能属性,结合主责主业靠前发力,充分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对美丽中国重大项目建设的融资支持作用。国有大型银行要发挥领头雁和主力军作用,完善绿色金融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美丽中国建设融资对接效率。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禀赋培养优势和强项,做优做强绿色金融服务品牌。中小银行要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聚焦特定领域、重点行业,提升绿色金融业务质量。保险机构要健全绿色保险服务体系,建立绿色保险服务网络,推进产品创新,增加服务供给,提供一揽子风险减量与损失保障保险方案。证券基金类机构要遵循绿色投资理念,培养长期价值投资取向,树立绿色投资行为规范。 (二)健全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体系。完善工作机制,鼓励金融机构优化绿色低碳转型领域授信管理,探索建立生态信用行为激励机制,将企业降碳、减污、扩绿等表现作为贷款审批、额度测算、利率定价的重要参考因素。优化流程管理,鼓励将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相关金融风险纳入业务审批全流程管理,优化绿色金融业务审批管理,提高绿色项目审批效率。推动金融科技应用,探索搭建绿色金融服务平台,深入推进数据共享,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赋能碳核算、可持续信息披露、绿色识别、项目评估、风险管理,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和效率。强化机构设置和队伍建设,鼓励设置绿色金融专业部门或特色分支机构,出台专项激励制度,配置专项资源,组建专业团队,设置专岗专职,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 (三)强化绿色融资支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对接美丽中国建设重点项目融资需求,深入挖掘环境权益价值,合理确定资产评估价值和抵质押率。大力发展绿色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和转型债券,支持试点发行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主题债券,募集资金加大美丽中国建设项目投资。鼓励金融机构做好绿色债券发行和投资。支持信用评级机构充分运用企业依法披露的环境信息,为绿色债券发行提供评级服务。支持发行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流动性。积极发挥政府投资基金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美丽中国建设。支持符合清洁能源等条件的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合规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产品。 (四)推动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数字金融协同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探索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业务模式,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重大科学装置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提供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减污降碳、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生态环境安全等重点领域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支持生态环境监测监管智慧化平台建设、监测网络建设及升级改造、自动监测监控设备与数智化监测设备研发应用,强化数据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赋能美丽中国建设。鼓励地方政府综合利用贴息、补贴、奖励等多种优惠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产业数智化与绿色化融合发展,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四、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一)探索区域性生态环保项目金融支持模式。明确区域性生态环保项目的范围和标准,准确把握项目资金需求特点,突出服务支撑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关目标任务,支持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建设。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服务区域性生态环保项目建设,发挥金融专业优势,提供金融顾问、贷款授信、投资银行、支付结算等综合化、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二)发挥碳市场作用。在稳步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逐步丰富交易品种、交易主体和交易方式的同时,充分利用市场现有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体系,整合优化碳市场交易、清结算等制度安排,研究完善碳市场相关准入、交易、服务等技术规范,稳步推进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加快推动形成以市场为主导、充分体现要素价值、稀缺程度、供需关系、收益成本的价格发现和形成机制,促进重点排放单位和行业企业碳减排。 (三)稳妥开发资源环境要素融资产品和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开发与资源环境要素相关的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金融机构探索将资源环境要素作为合格担保品,鼓励探索资源环境要素担保贷款。完善碳排放权及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担保制度,加强注册登记机构与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业务合作,实时共享有关信息,做好碳排放权及CCER担保登记、公示和标识、冻结等工作。探索资源环境要素回购、保理、托管等服务,支持环境资产的综合利用。探索推广金融支持林业碳汇、海洋碳汇项目的方式、途径,完善相关配套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基于碳足迹信息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 (四)加强对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金融支持。加大EOD项目信贷支持力度,优化项目贷款条件,提高项目融资效率。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对生态环境治理内容和关联产业一体化实施的EOD项目给予整体授信。拓宽EOD项目投融资渠道,探索以EOD项目相关资产、权益等为抵押开展项目贷款,鼓励绿色股权投资基金参与绿色项目投资。建立健全EOD项目风险防范和监督机制,加强对EOD项目模式符合性、项目目标实现情况、实施效益等评估审查。 (五)拓展多元化气候投融资服务。支持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培育具有显著气候效益的重点项目,探索多元化气候投融资工具和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加强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支持发行气候主题绿色债券,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发挥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托基金等作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应对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 (六)发展绿色消费金融业务。支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探索建立个人碳账户,推进“碳普惠”体系创新。积极开展绿色消费信贷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围绕“衣食住行用”等日常行为,拓展绿色消费贷款应用场景,开发个人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纳入个人绿色低碳行为碳减排信息,形成可兑换的碳积分,在授信额度、利率及增值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 五、强化实施保障 (一)建立部门协调机制。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建立信息共享与工作协调机制。聚焦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生态环境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围绕污水处理设施与管网建设、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保护治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和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退役及报废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等新兴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研究谋划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项目,形成清单推送给金融机构。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和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完善政银企对接工作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及时总结先进做法,报送优秀案例,反馈困难问题。 (二)发挥政策协同合力。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有效衔接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和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要求,提高信息披露效率和质量。加快构建环境信用监管体系,建设环境信用评价信息平台,将企业环境信用信息纳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各类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平台,支持金融机构将融资项目信贷评价与环境信用评价挂钩。丰富完善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鼓励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因地制宜出台绿色金融支持政策。 (三)完善配套基础制度。推动建立统一的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标准体系,优化完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标准,健全绿色保险标准,强化统计监测。建立完善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项目碳减排量核算、产品碳足迹核算等标准、方法。中国人民银行与生态环境部加强合作,协同推进绿色金融标准相关工作,提高绿色金融标准的系统性、一致性、权威性和可执行性。加快完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立健全排污权、水权等资源环境要素确权登记和交易体系,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应用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开展环境权益担保登记。 (四)优化激励约束机制。健全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考核评价体系,对绿色金融政策实施情况开展评估,丰富评价结果运用场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金融机构、经营主体探索开展环境、社会与治理(ESG)评价。鼓励企业制定转型规划,对明确承诺绿色低碳转型且转型效果较好的企业,研究给予激励表扬。 (五)健全风险防控机制。生态环境部门结合日常监管向金融管理部门通报有关企业环境保护情况和重点项目环境效益,积极协调强化金融支持的可持续性,配合金融管理部门做好金融风险防控有关工作。金融管理部门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做好金融服务,加强对重点领域项目融资情况的监测分析,完善授信管理,严格管理资金投向,确保信贷资金依法合规支持重点领域项目建设,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2024年10月12日
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 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4〕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防灾减损、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守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充分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大力提升保险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金融强国建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大局。 深刻把握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涵,牢固树立服务优先理念,助力筑牢经济安全网、社会保障网和灾害防控网。必须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确保保险业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必须坚持人民立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专注主业,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险保障和财富管理需求;必须坚持从严监管,确保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实现监管全覆盖、无例外,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统筹好开放和安全,提升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到2029年,初步形成覆盖面稳步扩大、保障日益全面、服务持续改善、资产配置稳健均衡、偿付能力充足、治理和内控健全有效的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框架。保险监管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监管能力和有效性大幅提高。到2035年,基本形成市场体系完备、产品和服务丰富多样、监管科学有效、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保险业新格局。 二、严把保险市场准入关 严格审批保险机构。依法从严审批新设保险机构。优化机构区域和层级布局,稳妥有序推进减量提质。推进业务分级管理。 严格审核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健全保险机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机制。强化董事长和总经理履职监管。建立关键人员任职履职负面信息库,加大失职问责力度,防止“带病流动”。 严格审查股东资质。健全保险公司股权管理规则。严格股东资质、资金来源和行为穿透式审查。严禁违规跨业经营、杠杆率过高、存在严重失信行为和重大违法违规记录的企业成为保险机构主要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建立股东、实际控制人“黑名单”制度,加大对重大违法违规股东的清退力度。 三、严格保险机构持续监管 强化公司治理监管。促进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健全内控合规和风险管理体系。从严监管关联交易。严格并表监管。完善关键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加强长周期考核。 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监管。健全利率传导和负债成本调节机制。引导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提升跨市场跨周期投资管理能力。督促理顺委托人和受托人职责分工。加强投资全流程监管。依法合规运用金融衍生品。稳慎推进全球资产配置。 强化分级分类监管。健全保险机构监管评级制度,强化评级结果运用。推动保险销售人员分级分类管理。加强产品费差监管。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实行高风险高强度监管、低风险低强度监管。严防监管套利和监管真空。 强化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深化保险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产品适当性监管,增强产品供需适配度。强化客户信息安全保护。加强源头治理,优化承保理赔服务。加强宣传普及,提升全社会保险意识。引导保险机构切实维护行业信誉。 四、严肃整治保险违法违规行为 紧盯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稽查检查力度,坚决打击严重破坏市场秩序、严重损害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关键事、关键人、关键行为。依法建立股东不当所得追回制度和风险责任事后追偿机制。对监守自盗、内外勾结、搞利益输送的关键人员,从严实施取消任职资格、薪酬追索、行业禁入等措施;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加大市场整治力度。依法严厉打击股东或实际控制人违规持股、非自有资金出资、违规干预公司经营管理活动、违规占用资金等行为。严禁违规投资与保险主业无关的行业企业。规范销售行为,严肃查处销售误导、套取费用等行为。坚决打击保险欺诈犯罪、违规代理退保等行为。 优化行政处罚工作机制。细化各类违法行为处罚标准。严格落实应罚尽罚、罚没并举和“双罚”制度。坚持同案同罚、过罚相当原则,提高处罚精准度。推动处罚工作标准化。 五、有力有序有效防范化解保险业风险 建立以风险监管为本的制度体系。完善保险资产风险分类制度。强化逆周期监管。优化偿付能力和准备金监管政策。制定风险处置规程。健全保险保障基金参与风险处置机制。规范保险产品设计和利益相关方权利义务,研究完善与风险挂钩的保单兑付机制。 持续防范化解苗头性、倾向性风险隐患。健全风险预警体系,压实预警响应责任。强化风险监测分析,跟踪研判重点领域风险。加强久期和利率风险管理。建立风险早期纠正硬约束制度。 稳慎推进风险处置。拓宽风险处置资金来源,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保险机构改革化险。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对风险大、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的保险机构,收缴金融许可证,依法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落实地方党委和政府风险处置属地责任,强化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监管责任,协同推进风险处置。 六、提升保险业服务民生保障水平 丰富巨灾保险保障形式。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原则,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巨灾保险保障机制。拓展巨灾保险保障范围。扩大综合巨灾保险试点。研发运用巨灾风险模型。研究探索巨灾债券。合理运用再保险分散风险。发展气候保险。健全保险应急服务机制,改进风险减量服务,支持防灾减灾救灾。 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保障和跨期财务规划需求。鼓励开发适应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新产品和专属产品。支持养老保险公司开展商业养老金业务。推动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发展。丰富与银发经济相适应的保险产品、服务和保险资金支持方式。依法合规促进保险业与养老服务业协同发展。 提升健康保险服务保障水平。扩大健康保险覆盖面。丰富商业医疗保险产品形式,推动就医费用快速结算。将医疗新技术、新药品、新器械应用纳入保障范围。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持续做好大病保险服务保障。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鼓励面向老年人、慢病患者等群体提供保险产品。试行区域保险药械目录。探索建立第三方服务机构“黑名单”制度。 健全普惠保险体系。实现基础保险服务扩面提质。扩大保险服务区域、领域和群体,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覆盖广泛、公平可得、保费合理、保障有效的保险服务。更好满足农民、城镇低收入者等群体保险需求。优化新业态、新市民等保险保障供给。大力推广意外伤害保险。鼓励发展专属普惠保险。完善普惠保险评价指标。 七、提升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积极对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风险保障与融资需求。探索提供一揽子风险管理与金融服务方案,助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发挥共保体作用,服务国家重点支持领域。 服务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健全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体系。强化绿色保险顶层设计。提升农业保险和农村基础设施保险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海运保险,提高海运保障能力。研究探索国际道路运输风险分散机制。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助力培育外贸新动能。 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培育真正的耐心资本,推动资金、资本、资产良性循环。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力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引导保险资金为科技创新、创业投资、乡村振兴、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八、深化保险业改革开放 持续健全保险市场体系。支持大型保险机构做优做强。引导中小保险公司特色化专业化经营发展。提升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长期资金管理能力。推动保险中介机构规范提质发展。推动再保险公司加大产品、服务和技术创新力度。发挥保险行业组织和基础设施作用。 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健全产品定价机制,强化精算技术运用。推进产品转型升级,支持浮动收益型保险发展。以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为重点,深化车险综合改革。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及时规范理赔。探索责任保险和家庭财产保险创新。发挥人寿保险的家庭保障和财富传承功能。加快营销体制改革。稳步开展境内外币保单业务。 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优质境外保险机构来华设立法人机构及分支机构。支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入股境内保险机构。鼓励中资保险机构稳步拓展海外业务,持续提升经营管理和风险防范能力。深化国际保险监管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保险治理。 九、增强保险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提升产品定价精准性。强化保险业基础数据治理和标准化建设,推动与相关行业数据共享。探索推进医疗保障信息平台与商业健康保险信息平台信息交互。制定商业养老保险统计标准。健全健康保险数据指标体系。编制完善经验发生率表。 提高数智化水平。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大资源投入,提升经营管理效率。鼓励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高营销服务、风险管理和投资管理水平。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和数据安全管理,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灾备水平。依法依规维护数据资产权益。 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积极培育中国特色保险文化,塑造可信赖、能托付、有温度的保险业良好形象。树立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和风险观,加快由追求速度和规模向以价值和效益为中心转变。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经营效益,提升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健全资本补充监管制度。增加债务性资本补充工具。 十、强化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协同 健全央地协同工作机制。制定央地协同事项清单,明确工作流程。建立金融监管部门与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定期通报、信息共享和重大事项会商等制度。持续打击非法保险等活动。提升监管联动质效。 强化宏观政策协同。健全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合理安排中央、省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的保费补贴。加强责任保险领域法制建设。建立科技保险政策体系,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创新探索。符合规定的事业单位可按制度要求使用财政资金购买与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支持个人保险代理人按照灵活就业人员相关政策参加社会保险、办理居住证。 深化部际协调联动。推动保险领域法治建设。加大违法违规行为联合打击力度。强化行刑衔接、纪法衔接。健全重大违法违规线索双向通报机制,加大案件移送力度。在违法违规股东清退、问题机构风险处置等方面,推动发挥司法强制执行、集中管辖等作用。 打造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监管铁军。把政治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坚决惩治腐败与风险交织、资本与权力勾连等腐败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国务院2024年9月8日
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丽辽宁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发〔2023〕30号)精神,谱写美丽中国建设辽宁篇章,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辽宁,结合辽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履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使命,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持全领域转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设、全社会行动,科学合理规划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着力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辽宁新画卷,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振兴新突破、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厚植生态底色。到2027年,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降低,生态环境在“十四五”持续改善的基础上巩固拓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进一步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提升,生态安全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形成一批美丽辽宁建设实践样板,绿色成为辽宁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在“十五五”全面改善基础上实现根本好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形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生态安全更加稳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基本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辽宁。展望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重点领域实现深度脱碳,生态环境健康优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美丽辽宁全面建成。二、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坚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加强黑土地保护,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稳住农业生产空间。严格管控城镇开发边界,推动城镇空间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发展。严格河湖水域岸线、海洋和海岸带国土空间管控,落实低效用海退出机制,除国家重大项目外,不再新增围填海。健全省市两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科学指导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到2035年,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符合国家下达目标要求。(二)推动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支持建设绿色工厂,着力打造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加快石化、冶金、菱镁等行业工艺、技术、装备改进和提升,推进节能降碳、超低排放改造和精深加工。加快培育壮大绿色增长新动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继续严把准入关口,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推广绿色低碳建筑,鼓励建设零碳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加快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加快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宜铁则铁、宜水则水、宜公则公,持续优化货物运输结构,提升大宗货物清洁化运输水平。推广新能源汽车。推进铁路场站、民用机场、港口、物流园区等绿色化改造,重点推动超低和近零排放车辆规模化应用、非道路移动机械清洁低碳应用。到2027年,新增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力争达到30%,老旧内燃机车基本淘汰,集装箱海铁联运量保持增长。(三)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深入推动重点领域、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加强能源循环梯级利用,推广余热供暖、核能供暖等能源循环利用方式。持续推动具备条件的省级及以上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强再生水、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健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促进废旧风机叶片、光伏组件、动力电池、快递包装等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推进建设沈阳、大连市等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抚顺、阜新、朝阳市等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鞍山、本溪、营口市等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促进建筑垃圾、粉煤灰、煤矸石等综合利用。到2035年,能源、水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全面推进省碳达峰实施方案落实,推进沈阳、大连市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控制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安全有序推进徐大堡、庄河等核电基地建设,完善风电、光伏规划布局,重点支持辽西北建设陆上风电光伏基地,支持沿海地区建设海上风电基地,促进氢能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编制年度省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三、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五)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以降低细颗粒物浓度为主线,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等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实施应急减排措施清单化管理,规范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推进重点区域联防联控。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因地制宜实施清洁能源、集中供热替代等散煤治理措施,深入推进燃煤锅炉及玻璃、铸造、石灰、有色等行业炉窑综合治理。加强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着力消除臭氧污染,推进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和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实施工业涂装、包装印刷和胶粘剂使用等重点行业低挥发性有机物原辅材料源头替代工程。落实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及新阶段油品质量标准,深入推进柴油货车清洁化。持续加强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监督管理。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环境管理。到2027年,全省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到32微克/立方米左右,全省14个市稳定达标;到2035年,全省细颗粒物浓度下降到28微克/立方米左右。(六)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快“水润辽宁”工程建设,推进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扎实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备用水源地建设,深入开展水源地环境风险源排查整治,积极应对蓝藻水华等灾害。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加强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动建设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基本完成入河入海排污口清理整治,实现分类监测监管全覆盖。提升工业园区特别是化工园区污水处置和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对钢铁、石化等行业重点企业开展污水治理与排放水平绩效分级管理。巩固提升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排查整治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城乡黑臭水体并建立长效机制。强化辽河等重点河流生态流量保障,加强水源涵养区和大伙房水库等湖库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强化河湖长制。以海湾为基本单元,推进辽河口等河口海湾湿地和岸线保护修复,提升辽河口、鸭绿江口等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推进海水养殖环保设施升级改造,强化尾水排放监测监管。持续加强船舶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积极应对赤潮等生态灾害。建立江海河湖库垃圾清理长效机制。到2027年,全省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5%左右,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2%左右,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成率达到40%左右;到2035年,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基本建成。(七)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分类管理,逐步解决土壤和地下水严重污染问题。强化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以受污染耕地集中的县(市、区)为重点,整县推进重金属污染溯源整治。依法加强建设用地用途变更和污染地块风险管控联动监管,推进大型污染地块修复。全面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监测。按照国家要求,完成土壤污染状况普查和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强化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防控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环境风险。到2027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9%左右,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到2035年,地下水国控点位Ⅰ—Ⅳ类水体比例达到60%左右,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八)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推进城乡“无废”建设,支持沈阳、大连、盘锦市率先建成“无废城市”,其他市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城乡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物等源头减量,强化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强化危险废物监管、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和利用处置,严格管控填埋处置。建设国家区域(东北)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中心。强化尾矿库分类分级环境监管和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严格落实国家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及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到2027年,“无废城市”建设比例达到60%,固体废物产生强度明显下降;到2035年,全域建成“无废城市”,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九)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加快“绿满辽宁”工程建设,稳固全省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生态系统整体碳汇能力。开展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和荒漠化综合防治行动,加快实施沙化耕地精准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林草生态修复等措施,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提高植被综合盖度,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绿色矿山,科学开展抚顺西露天矿、阜新海州露天矿等矿坑综合治理。逐步实现废弃矿山复绿治理全覆盖。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辽河等生态廊道保护建设,持续开展辽河流域(浑太水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等工程建设。开展滨海湿地保护修复、海岛生态功能提升和渔业资源“三场一通道”保护。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修复,继续推进国家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全面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加强东部山区绿色生态屏障和“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和生态状况监测评估。到2030年,全面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高;到2035年,陆海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功能有效提升,全省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6.98%,水土保持率提高至83.26%,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十)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健全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对全省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修复。保障生态系统连续性和生物迁徙连通性,畅通滨海廊道、医巫闾山廊道、辽西北廊道、辽东廊道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以及候鸟迁徙通道。严格落实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建设现代海洋牧场。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创立辽河口国家公园,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落地。持续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加强对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的监督。统筹加强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到2035年,全省自然保护地陆域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不低于8.61%,典型生态系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全面保护。五、守牢美丽辽宁建设安全底线(十一)健全生态安全体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生态安全与经济安全、资源安全等领域协同,健全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开展生态系统、资源承载、自然灾害与突发环境事件等生态安全风险研判评估、重大问题会商,有效提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能力。完善与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周边省区生态安全共保、共治、共建、共享工作机制。(十二)确保核与辐射安全。持续推进监督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健全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开展管辖海域海洋辐射环境监测。加强红沿河、徐大堡等核电厂辐射环境监测,加强医院设备、通信基站等电磁辐射环境管理。常态化开展核与辐射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对矿产开发利用中伴生的放射性污染的监管,强化废旧放射源收贮。支持核与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设施改造、设备更新,提升事故应急监测和快速响应能力。(十三)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构建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应急处置、防控治理体系。强化口岸检疫查验,严防外来物种入侵。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和动植物疫病风险防控。健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十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要求,提升水资源、陆地生态系统、海洋与海岸带等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增强农业、健康与公共卫生等领域的气候韧性。强化城市气候风险评估,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气候变化观测网络建设,提升极端天气预报及系统应急能力。到2035年,基本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十五)严密防控环境风险。坚持预防为主,完善分级负责、属地为主、部门协同的环境应急责任体系,加强环境风险常态化管理。健全预防、预警、处置环境风险应急机制,围绕“一河(园)一策一图”实施一批环境应急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强化环境应急物资储备、队伍建设和应急演练,及时妥善科学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强化危险废物、重金属等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六、打造美丽辽宁建设示范样板(十六)建设美丽城市。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推进美丽城市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有序改造老旧小区,提级扩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强化噪声污染防治,推进餐饮油烟、恶臭气体等污染治理。鼓励引导绿色出行,加快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绿色出行服务体系。坚持治山、治水、治城一体推进,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效能,组织开展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评估。(十七)建设美丽乡村。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和黑臭水体,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健全运行管护长效机制。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系统治理,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持续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废旧农膜分类处置。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风貌引导,因地制宜开展乡村绿化美化。到2027年,美丽乡村整县(市、涉农区)建成比例达到40%;到2035年,美丽乡村基本建成。(十八)开展实践创新。发挥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示范带动作用,持续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扎实推进沈阳欧盟经济开发区等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阜新市和大连金普新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探索开展美丽辽宁建设重点领域标准规范制定。七、开展美丽辽宁建设全民行动(十九)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持续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宣传、实践推广,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结合“全国生态日”、“六五环境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展览馆、科技馆等场所宣传美丽辽宁建设实践。(二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积极引导绿色低碳消费,鼓励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推进“光盘行动”。提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水平,推进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全覆盖。(二十一)建立多元化参与体系。组织社会各界参与“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完善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引领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桥梁纽带作用,促进行业自律。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八、健全美丽辽宁建设支撑保障体系(二十二)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美丽辽宁建设法治保障,健全生态环境地方性法规和制度体系。加强生态环境领域司法保护,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强化环评源头预防管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依法披露企业环境信息,健全企业信用评价制度。深入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深化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二十三)强化政策保障。建立健全推进美丽辽宁建设政策措施,加强财政、价格、金融等领域政策协同。强化财政支持,确保投入规模与建设任务相匹配。落实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等制度,逐步构建覆盖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置成本并合理盈利的污水处理收费机制。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创新投融资模式。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探索生态综合补偿。稳步推进碳排放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二十四)加强科技支撑。围绕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环境污染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修复等领域,突出臭氧、新污染物等成因机理和控制研究,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和技术创新。支持高校和科研单位加强环境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二十五)实施重大工程。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工程,推进低碳化、清洁化、绿色化、循环化转型。实施环境品质提升工程,推进污染减排、流域治理、危险废物风险防控等项目。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支持沙化荒漠化综合防治、绿色矿山建设等。实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污水、垃圾、固体废物等处理设施设备补短板。实施生态环境管理支撑保障能力建设工程,建设覆盖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质量等监测网络,提升预测预报水平。加快形成智慧执法体系,强化执法队伍能力建设和装备配置,实行排污单位分类执法监管,大力推行非现场执法。九、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完善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研究制定美丽辽宁建设成效考核指标及考核措施,做好与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的过渡衔接。从严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推进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将美丽辽宁建设情况纳入督察范畴。各地区要一体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及本实施意见,结合实际细化目标任务,加强组织实施,科学谋划措施,分类施策、分区治理,解决实际问题。各有关部门要细化实化全面推进美丽辽宁建设的政策,按年度分解推进。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每年12月底前,将推进美丽辽宁建设年度工作情况书面送省生态环境厅,由省生态环境厅汇总后向省委、省政府报告。
国家医保局:将聚焦核查空刷医保等可能性
近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公告,首次通过药品追溯码对假药、回流药“亮剑”。公告显示,通过对各地上传的药品追溯码开展分析,发现11个省份46家医药机构疑似存在复方阿胶浆的药品串换、回流药、假药等线索情况,要求相关医保部门进行核查,11月20日前向国家医保局上报核查结果。 11月3日,国家医保局官微转发东阿阿胶声明,并在评论区作进一步说明。国家医保局表示,药品追溯码采集数据重复通常有三种可能性,一是生产企业赋码错误,不同的包装上印上了同样的追溯码,二是带有正常追溯码的药品被反复串换,空刷医保和回流,三是药品被不法分子假造,贴上了同样的追溯码。国家医保局感谢东阿阿胶公司的积极配合,发挥了打击欺诈骗保吹哨人的作用。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基本排除了第一种企业重复赋码和第三种大规模造假的可能性。国家医保局将聚焦核查串换药品,空刷医保和回流药的可能性,深入调查为什么同一盒药物能够被同一家医院诊所和药店数十次卖给不同的参保人,或者被不同的机构反复出售,坚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最后,国家医保局表示,坚决维护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和参保群众合法权益,坚决打击利用串换药品空刷医保和回流药品等方式欺诈骗保。
重庆:打响“治理欠薪冬季行动”
进入11月,天气日渐转凉,也越来越临近农民工一年工资结算的时间,同时也临近了欠薪问题的集中爆发时间。 10月31日,重庆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暨“治理欠薪冬季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举行,分析研判工作形势,安排部署重点任务。 工程建设领域欠薪风险依然突出,占四成多 市人力社保局负责人表示,1-9月,全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查处欠薪案件2825件,案件数量同比增长22%,为1.83万名劳动者追回工资2.41亿元。 这位负责人表示,欠薪案件有所增加的原因,是有关部门加大了欠薪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而在“全国根治欠薪反映平台”上,重庆1-9月共接收欠薪线索4.1万条,同比增长36%,核实后有效欠薪线索为1.1万条,在全国排名第22位。其中,中心城区和经济体量较大的区县欠薪线索数量较多。 分析欠薪线索不难看出,工程建设领域欠薪风险依然突出,占到总量的46.4%,涉及人数和金额的占比分别达68.7%、78.4%,而在商贸、零售、餐饮等行业,受经营不善、拖欠账款等因素影响,非工程建设领域的欠薪数量增长较快。 数字化治理和针对性制度设计推动欠薪治理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各区县的欠薪案件线索增加,但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并持续通过数字化治理和针对性的制度设计推动欠薪治理。 比如,已经在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初步贯通的“渝悦·根治欠薪”数字应用。通过该应用,实现了欠薪线索全量汇集、高效处置和闭环运行,欠薪线索办结率达99.6%,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力维护。 市人力社保局负责人还介绍,今年以来,通过“惠民强企·利剑安薪”制度落实专项行动,工程建设领域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农民工实名制、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制、农民工工资银行代发制“一金三制”运行质量明显提升,1-9月,全市新开工项目2145个,其中2124个已存储工资保证金,存储率达99%。 提升治欠质效,区县也在探索经验。万州区组建了500余人的劳资专管员队伍,切实保障和规范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有效避免挪用农民工工资的行为;渝中区通过设立一站式联调中心、街道劳动纠纷工作站,优化调处程序,为农民工讨薪提供一站式服务,减轻维权成本;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开通欠薪案件执行“直通车”,通过“人民调解+诉调对接+法律援助”方式压缩执行周期,欠薪问题办理时限平均缩短94%…… 重大欠薪问题落实“一案一专班”机制 据了解,重庆市现有农民工近800万人,切实保障这一群体的劳动报酬权益,关乎千万家庭的冷暖。针对当前形势,这个“围剿”欠薪的“冬季攻势”将如何展开? 会议要求各区县、有关部门落实欠薪隐患全覆盖排查机制,根据排查情况建立相应的欠薪隐患台账。对重大欠薪问题落实“一案一专班”机制,采取综合举措化解,防止隐患发酵升级。 工程建设领域是欠薪源头治理的重中之重。住建、水利、国资、交通等行业主管部门将加强行业治理,建立责任清单,依法查处违法发包、转包、分包和挂靠等行为,积极推行建设工程项目保障工资支付承包责任制。 围绕房地产等住建领域欠薪突出的问题,市住房城乡建委将围绕重点板块,有针对性组织区县开展拉网式排查,对欠薪隐患进行大起底,积极创新事前监管,加强动态核查纠偏。 重庆市国资委将指导管理企业全面落实农民工工资“一金三制”,加强实名制信息管理,加大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测力度,按月收集检查农民工本人签字后的工资表。 针对非工程建设领域欠薪线索激增,经信委、商务委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将加强对本行业企业监控预警,持续关注经营用工情况,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处置。 “所有查实的欠薪案件在2025年春节前全部办结。”会议发出了鲜明的信号。针对一些恶意欠薪的企业,还要求逗硬落实好信用资质降级、限制招投标等联合惩戒措施,形成强有力震慑。
中央网信办:重点整治制造网络谣言等5类突出问题
为集中治理同城版块易发多发问题,压紧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切实净化同城版块网络生态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同城版块信息内容问题整治”专项行动。 中央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次专项行动覆盖社交、短视频、直播、资讯、电商、搜索引擎、团购点评、婚恋交友、地图导航、旅游出行、本地生活、天气日历、运动健康等平台同城(本地)榜单、版块、栏目、频道,以及各类基于地理位置提供同城信息内容或服务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重点整治5类突出问题: 一是散播网络戾气。借本地住房、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等民生领域热点话题,肆意谩骂诋毁、抹黑攻击,污名化特定地域、职业、群体等,宣扬消极、恐慌等负面情绪,挑动群体对立。炒作本地偶发的极端案事件、热点事件、灾难事故,强行关联历史、地域等标签,散布偏激、歧视言论,挑动地域对立。 二是制造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散布涉本地公共政策、社会民生领域虚假信息,捏造灾难事故、案事件等谣言,引发群众恐慌。针对本地发生的突发热点事件,以虚构歪曲等方式炮制事件起因、细节和进展情况,发布耸人听闻的阴谋论,或者假冒事件当事人、亲属及相关人员发布虚假信息,博取网民关注。打造悲情人设,编造悲惨故事、摆拍卖惨视频,骗取网民同情。 三是呈现色情低俗信息。发布明显具有性暗示、性挑逗意味的帖文、图片、短视频、直播。以变体字、内嵌网址、行业黑话等方式,发布色情网址、APP链接,引诱网民点击、下载。在站内搜索环节、“搜索发现”“相关搜索”“大家都在搜”等版块,展现色情网站链接、色情低俗联想词。在笔记、帖文集纳,在评论区前置位发布色情低俗小说、动漫等信息。以真人大尺度摆拍图片等发布成人用品售卖信息。 四是为同城违法活动引流。以婚恋交友、线下陪玩、旅游搭子、上门按摩、租赁服务等名义,在低俗图文、短视频等信息中嵌入地理位置标签,以“茶”等暗语或者不合理高价售卖特定商品,打着“高薪”“包吃住”等幌子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在账号信息、评论、弹幕、直播等环节发布社交账号、群组号、手机号、二维码等,诱导网民私聊或加入群组,为线下色情、诈骗等违法活动引流。 五是提供网络水军服务。以兼职招聘、刷单做任务等名义招募刷单员、好评员。在同城社会榜、本地吃喝玩乐榜等热搜榜单,组织人员批量刷榜冲榜。以同城探店、种草笔记等方式,为本地餐饮、酒店等商家店铺虚构好评、制造虚假人气。 中央网信办有关负责人强调,各地网信部门要充分认识专项行动对于净化网络生态,维护网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意义,切实履行对同城版块的属地管理责任,不断完善工作方法,督导网站平台对照专项行动有关要求,严打违法违规行为,完善重点功能设置,优化同城信息内容推荐机制,做好整改落实。
海南:推行经营主体以专用公共信用报告替代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
日前,海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海南省推行经营主体以专用公共信用报告替代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实施方案》,明确今后在全省行政区划内,经营主体可以专用公共信用报告(以下简称专用信用报告),替代46个领域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和3类高频管理信息核查,破解经营主体在开具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中的“繁、难、久”等问题。 《实施方案》提出,要运用信用理念和方式推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按照依法依规、应替尽替、逐步拓展、便捷服务的原则,全面强化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应用。目前实施专用信用报告替代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的领域共37个,包括城市管理、自然资源和规划等,并集成人员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3类管理信息;后续将根据业务需要,拓展至退役军人事务、审计等9个领域。 专用信用报告应用场景包括:企业上市、挂牌、融资等金融市场应用;公共资源交易、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商务经营应用;办理政务服务事项、申请优惠政策等行政管理应用;以及其他需要经营主体提供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的场景。《实施方案》明确,专用信用报告仅用于替代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不需要提供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的事项,不得强制要求经营主体提供专用信用报告。已修复的违法违规记录在专用信用报告中体现,且标明已修复的情况。 专用信用报告海南省通用,各市县不再单独出具本市县专用信用报告。自2024年12月1日起,我省将按照公益免费、便捷高效的原则,采取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提供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专用信用报告服务,供经营主体自主选择。经营主体可登录“信用中国(海南)”网站、海南省政务服务网和“海易办”APP等,或前往省内各级政务服务大厅的信用服务窗口和一体化智能自助终端办理。 《实施方案》提出,2024年12月1日起,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在行政审批领域,全面推行专用信用报告替代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实现“应替尽替”;各级政府部门可直接通过海南自由贸易港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获取专用信用报告,不再要求经营主体提供专用信用报告或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实现“无感智办”。各级政府部门可围绕优环境、促发展,依法依规拓展专用信用报告的适用范围,在更多事项中推广应用。
广西:启动道路货物运输企业信用评价及分级分类监管
近日,广西交通运输厅印发《治理车辆超限超载领域道路货物运输企业信用评价及分级分类监管工作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进一步规范交通运输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 《办法》共六章二十二条,从管理职责、评价标准、评价程序、结果发布及应用等方面规范广西道路货物运输企业信用评价,逐步完善广西治超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根据治超领域信用状况,《办法》将道路货物运输企业划分为AA、A、B、C、D五个等级,每年进行一次评价工作,并进行记牌,AA、A、B等级记“绿牌”,C级记“黄牌”,D级记“红牌”。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将根据不同记牌结果,对道路运输企业实行差异化监管。对记“绿牌”的道路货物运输企业,以自律为主,守信激励为原则,每年治超执法检查不超过1次,在办理道路运输申请、超限运输许可等政务服务事项过程中给予优先办理等便利服务。对记“黄牌”的道路货物运输企业,以监督督促、行业自律为原则,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治超执法检查、警示约谈等其他措施。对记“红牌”的道路货物运输企业,以强化监管、失信惩戒为原则,采取增加监管频次、加强现场检查、约谈整改、审慎审批、吊销相关许可证件等措施。 《办法》实施后,将进一步规范广西道路货物运输企业经营行为,提高道路货物运输企业信用意识,营造公平诚信的运输环境。
北京:将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
北京近年来在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方面开展积极探索与实践,服务发展首都新质生产力。2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中共北京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消息称,多部门联合发文,发布了支持北京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 《关于推进北京市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找准定位,在普惠信贷领域开展错位竞争,实现差异化发展,要求推动银行持续加大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投放,推广随借随还的循环贷款模式,满足小微企业灵活用款需求,同时鼓励保险公司针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风险保障需求,开发专属保险产品,设计专属保险方案。 《关于促进北京市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和引导在京金融机构丰富个人养老金产品、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理财产品、养老保险公司商业养老金等第三支柱金融产品,支持鼓励开发针对退休人群的收入替代基金;探索开展以养老为目的,兼具养老消费、医疗支付等服务的特殊需要信托;聚焦“老老人”“以老养残家庭”等重点人群,开发养老金融产品,提供养老财务规划、资金管理、风险保障等服务;支持保险公司做好北京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承办工作,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优化提供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 此外,六部门近日印发实施了《北京市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加大核心要素供给、激发数字金融发展动能,创新产品和服务、提升数字金融服务质效,完善行业环境、优化数字金融发展生态,坚守风险底线、保障数字金融发展安全四方面提出15项任务。 近年来,北京持续推动在京各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普惠金融领域市场主体支持力度,截至三季度末,北京辖内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500余亿元,保持较高增速;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有贷户数超100万户,有效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持续下行,长期位居全国较低水平。 北京在全国首批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目前北京全域已转为试点地区。北京还高水平建设国家级金科新区,已引入头部或重点金融科技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200余家,并多措并举提升外籍来华人员支付服务便利化水平。
辽宁沈阳:推动文化和旅游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近日,为大力推动辽宁沈阳市文化和旅游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和旅游行业信用经济试点建立健全信用承诺制度的指导意见》《文旅行业失信修复与异议处理办法》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全市文化和旅游行业信用承诺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推进信用承诺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坚持以政府引导、协会联动,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为基本原则,持续规范文化和旅游行业信用承诺类型。通过协会组织向旅行社、星级饭店、A级景区、导游四类旅游市场主体下发签署线上信用承诺书通知,并利用“信易诺”微信小程序落实签署工作,有效地规范了市场秩序,优化了营商环境。 据了解,“承诺护航”是信用试点工作的一大亮点。游客可以通过“信易诺”综合服务平台查询四类市场主体信用承诺签署情况及内容,并参与平台举办的多种游客承诺活动兑换旅游优惠产品,构建了双向承诺制的创新模式。一方面,企业主动承诺遵守法律法规、诚信经营,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另一方面,消费者也通过参与承诺活动,增强了对文旅行业的信任和支持。这种双向互动的模式,不仅加强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也为文旅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信用承诺制度的建立,提高了企业的自律意识和诚信经营水平,促使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增强了消费者的信任和满意度,让游客实现了在沈“省心游”“放心游”,为文旅行业的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推动了文旅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未来,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将继续深化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加大文旅行业信用承诺制工作力度,拓展信用在文旅行业的应用场景,与市场主体一道,共同打造一个诚信、繁荣、和谐的文旅市场。
中国人民银行: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上线试运行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以下简称“资金流信息平台”)上线试运行工作会议。 会议指出,建设资金流信息平台是中国人民银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建立完善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互联互通机制,探索银行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进一步支持信贷资金精准直达中小微企业的积极探索和全新实践。资金流信息平台于10月25日上线试运行。 会议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和试点金融机构要扎实开展试运行工作,保障服务平稳、有序。做好统筹规划,稳步推进金融机构接入工作,切实维护信息主体权益,积极开展宣传引导,培育资金流信用信息应用意识。加强资金流信息平台与征信系统、动产融资登记系统服务效能的协同,做好基础征信服务工作。充分挖掘资金流信息平台信息价值,发挥资金流信息在贷前审核、贷中评估和贷后管理中的作用。 记者了解到,资金流信息平台为中小微企业建立了专属的数据账户,可为企业贷款提供一份全新的“征信报告”。资金流信息平台是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运营的金融基础设施,向中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免费查询服务。目前,资金流信息平台已接入包括18家全国性商业银行,部分城商行、农商行在内的31家金融机构。自10月25日早间上线后,截至10月25日17时,企业访问该平台次数已超过5万次。参加平台的金融机构目前主要是具有结算账户服务资质的银行类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信用联社等,目前共有31家金融机构参与试运行服务。
湖南长沙:全面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支撑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为建立全市统一的信用分级分类标准体系,全面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支撑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湖南省长沙市发展改革委近日印发《长沙市市场主体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办法》。《办法》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信用分级分类管理,是在充分掌握信用信息、综合研判信用状况的基础上,对监管对象进行分级分类,根据信用等级高低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 信用分级分类结果按一百分制计分,其评价结果由市发展改革委将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行业信用评价结果和市场信用评价结果分别按45%、45%和10%的比例综合计分。信用分级分类结果按照“即时更新、即时共享”的原则,市发展改革委通过“信用中国(湖南长沙)”网站提供信用分级分类结果查询服务。 信用分级分类登记如何划分?《办法》规定,全市各类市场主体统一按A、B、C、D四个等级进行分级,对应按优秀、良好、一般、风险进行分类。市场主体被行业主管(监管)部门依据法律、行政法规或党中央、国务院文件规定纳入严重失信行为的,信用分级分类结果直接判定为D级。 实施信用分级分类对市场主体有什么影响?《办法》明确,各级各部门将信用分级分类结果运用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中,作为实施差异化信用监管的依据。其中,对等级为A的市场主体,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在法定权限范围内采取激励措施,如在实施行政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中给予优先办理、信用承诺、容缺办理等便利措施;在财政资金支持和表彰奖励中,在同等条件下列为优先选择对象;在公共资源交易中,给予信用加分、提升信用等次;在日常监管中,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等。对D级市场主体,将在日常监管中列为重点监督检查对象,依法依规增加检查内容,加大检查频次;在开展相关治理专项行动时列为重点检查对象;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中,不支持优先办理、简化程序、容缺受理、告知承诺、保证金减免等便利优惠措施。对于被纳入严重失信名单的D级市场主体,将采取限制申请财政性资金项目、限制适用政府财政性支持措施等优惠政策、撤销所有荣誉并在一定时限内取消参加评先评优资格等惩戒措施。
国常会:研究部署深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关举措
国务院总理李强日前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深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有关举措,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修订草案)》。 会议指出,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一项系统性改革,实质上是为企业营造更加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以更有力举措推动改革走深走实。要把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实施一揽子增量政策结合起来,坚持从企业的实际关切出发,推动一批可感可及的改革事项,在深化改革中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各地要坚持在良性竞争中更好发展,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堵点卡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要推进违规返还财税奖补、政府购买服务、妨碍公平竞争等领域专项整治,让各类企业在公平竞争中成长壮大,以更高经济效率推动各地更好发展。 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修订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会议指出,要依法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增殖、开发和合理利用,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推广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新型设施装备,着力提高水产品产量、品质和附加值,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如何让诚信蔚然成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重庆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提出,要聚力打造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性成果。在当前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社会信用制度在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撑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促进高效能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征程上,我们要以更加科学、规范、高效的社会信用制度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基础保障。 坚持党建统领,加强党对社会信用制度建立健全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之首,也是新时代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是一项长期、重大、不断更迭的社会工程,加强党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事业的全面统一领导,将党和国家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充分融入社会信用制度的运行机制及相关规制设计中,能有效推动各行业、各领域信用建设,统筹各项任务协同推进。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信用制度建立健全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全面领导体现到社会信用制度建立健全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推动党建工作与社会信用制度建立健全工作深度融合、同频共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理顺、规范、优化相应机构和职能设置。要加强党对诚信文化宣传的领导,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做好诚信宣传、讲好诚信故事、树好诚信典型,让践行诚信理念根植于广大人民心中,提升全民“知信、用信、守信、立信”的意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立健全保障人民群众权益的社会信用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根本执政理念,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涉及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等方面,几乎涵盖了各类主体生产生活的各领域、各环节,无论是经济交易还是社会交往均与各类主体的各项权益息息相关,所以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健全应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相关权益。保障信用主体各类基本权益,包括对信息的知情权,即市场主体有权查阅掌握自己的记录,明确自身信用状况;包括对信息的异议权,即对认定错误的失信信息依法提供相应的渠道及时纠错;包括对失信的修复权,即不同严重程度失信主体在履行相应义务的前提下,应被给予积极向善、改过自新的条件和机会;包括对主体的隐私权,确保与其健康情况、财产状况及身份识别等相关的信息依法受到保护。确保守信增益权,在行政管理方面,通过“信用承诺”、“容缺受理”、简化办理流程等措施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通过建立健全信用监管机制实现“对守信者无事不扰,对失信者利剑高悬”,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在生产经营活动方面,通过“信易贷”“信易租”“信易投”等场景解决市场主体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坚持科技创新,以数智化赋能信用建设高质量发展。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迅猛发展。社会信用制度建立健全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助力,完整、准确、海量的数据是支撑现代信用体系建立健全的核心要素,新兴信息技术的广泛引入,在促进现代信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对信用信息管理和应用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优化信用数字化基础,从架构、算力、算法等方面全面提升信用信息管理平台的智慧化水平,充分发挥平台的核心枢纽作用,广泛整合社会信用信息,奠定预判区域信用风险、行业信用风险、主体信用风险的大数据基础。要谋划信用应用,运用云计算、大数据、AI(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优化评价模型,为各类主体精准画像,将信用评价结果应用于“信易贷”“信易租”“信易游”“信易阅”等场景,提升信用便企惠民服务能力,发挥信用服务机构创新信用服务产品和方式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信用服务产业发展。探索构建信用“元宇宙”,打通互联网商业平台、电子游戏、社交网络等虚拟环境,形成以主体身份为标识、以行为活动为主线、以信用为根基的信用世界,实现现实主体信用状态在线上线下清晰呈现,使失信失德者无处藏身。 坚持法治引领,提升信用制度建设法治化规范化水平。作为正全面影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社会信用制度也需要坚持法治引领,以提升信用制度建设法治化规范化水平,提高其安全性、有效性。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健全需要法治思维,在确定信用信息方面,要以目录或清单方式明确信用信息归集范围、治理标准、应用方式,以避免将信用信息的认定与记录泛化、滥化、扩大化的现象反复出现;在信用奖惩措施方面,各种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的设计和实施要依法依规,遵循失信危害程度与惩戒力度的比例原则,确保信用措施的规范性和权威性。社会信用制度的实施需要法治保障,通过立法、执法、法制宣传等方式,促进“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对严重失信者依法采取禁止性、限制性措施,对轻微失信行为保持包容审慎的态度,使信用与法治在功能上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作者:重庆市信用中心信用与经济实验室主任张锐
加强会计诚信建设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决定》,首次将信用记录写入会计法,在第四十七条中增加“因违反本法规定受到处罚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记入信用记录。” 新增本条规定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变化,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为加强会计诚信建设,推动信用记录互联互通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有利于严格会计人员自我约束,进一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会计诚信建设的重要意义 诚信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和重要特征,也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根本要求。会计工作是经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会计诚信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会计工作面临机遇和挑战,有必要进一步推进会计信用体系建设,弘扬诚信文化,营造行业诚信氛围、助力会计行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会计诚信建设是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诚信建设,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并曾对注册会计师行业作出要“紧紧抓住服务国家建设这个主题和诚信建设这条主线”的重要批示,为会计诚信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主要任务中,明确提出“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强调诚信建设在健全财会监督体系方面的作用,要求“加强行业诚信建设,健全行业诚信档案,把诚信建设要求贯穿行业管理和服务工作各环节”“强化行业日常监管和信用管理,坚决清除害群之马”。新会计法的出台,进一步夯实了会计行业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制度基础,明确了会计信用监管和诚信建设的主要方向。因此,持续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健全会计信用体系,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良性互动的重要举措。 (二)加强会计诚信建设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会计信息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高质量会计信息是引导资源有效配置的基本保障,也是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以及社会公众和政府都需要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为其合理决策提供支持。作为通用商业语言,会计在整个经济运行和经济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必然要求会计人员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然而,财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一直时有发生,不仅损害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利益,有些甚至带来严重经济后果。6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公安部、财政部等6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坚决打击和遏制重点领域财务造假,并要求加强联合惩戒与社会监督,强化失信约束。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强化自律约束,有助于从源头上防范财务造假,将失信行为记入信用记录,增强警示震慑,有助于提高违法成本,优化行业生态,是维护投资者合法利益和正常市场经济秩序的现实要求。 (三)加强会计诚信建设是发挥会计职能作用的基础保障。会计的发展历史表明,会计的内涵与外延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不断拓展的。核算与监督是会计的传统职能,在新的发展阶段,会计正在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形成对内提升单位管理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对外服务财务管理和宏观经济治理的会计职能拓展新格局。会计在有效实施企业经营战略、风险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在服务政府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债务管理、绩效管理,在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支撑,在评估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和财政税收政策效果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基础作用。这就更需要会计人员诚实守信,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完整,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数据库。 二、坚持探索创新,不断推进会计诚信建设的深度实践 近年来,财政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树立道德标准、深化教育引导和加大惩戒力度等方式,持续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持续建章立制,夯实会计诚信建设的法治基础。法律法规体现鲜明价值导向,会计法律法规直接影响人们对会计行业核心价值的认知认同和自觉践行。在推动会计法修改、注册会计师法修订工作中,财政部重视并坚持将会计诚信要求体现到相关法律条款中,以将其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2022年11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将会计作为商务诚信建设重点领域之一。同时,财政部先后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会计人员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建设纲要》,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会计行业人才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中将“加强会计诚信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点任务积极推进。相关法律的建立健全和有关政策的制定发布,为建立会计信用记录、提高行业诚信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完善道德标准,强化对诚信品质的价值认同。以核心价值构建职业道德规范,是强化道德认同、指引道德实践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深入实施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2023年1月,财政部印发《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提出以“坚持诚信、守法奉公”“坚持准则、守责敬业”“坚持学习、守正创新”(以下简称“三坚三守”)为核心表述的职业道德要求。《规范》印发后,财政部组织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学习活动,“三坚三守”成为会计人员耳熟能详的词汇,逐渐入脑入心。此外,2020年12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修订发布《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非执业会员职业道德守则》,以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注册会计师诚信和职业道德水平提出的更高要求,进一步提升审计质量。 (三)深化教育引导,引领会计行业树立诚信之风。一是注重以德育人。把诚信要求体现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使传授知识过程成为道德教化过程。2023年《会计专业学位类别简介及其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将恪守职业道德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和获得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培养单位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将《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列为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课程。二是注重评价引导。将会计职业道德纳入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和职称评价基本标准条件,在各级各类高端会计人才培养项目中,将职业道德水平作为选拔的重要标准,充分发挥考试评价对人才培养使用的指引作用。三是注重持续提升。2022年12月财政部印发《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专业科目指南》,将“会计职业道德”列为专业科目之一,把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信用建设与会计诚信,严重会计失信行为、财务造假与会计舞弊典型案例分析等作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重点学习内容。四是注重模范引领。1990年以来财政部先后10次依法组织开展了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共有1299人被评为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极大地激励了广大会计人员崇尚诚信、依法理财、锐意创新、敬业奉献的工作热情。 (四)加大惩戒力度,有效提升会计行业治理水平。诚信建设既要靠教育引导,也要靠有效治理。近年来,财政部坚持“强穿透、堵漏洞、用重典、正风气”,从严从重查处影响恶劣的财务舞弊、会计造假案件,强化对相关责任人的追责问责。同时,聚焦行业突出问题,对会计师事务所持续开展“无证经营”“挂名执业”“网售报告”“超能力执业”四类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工作;对代理记账机构持续开展“无证经营”“虚假承诺”两类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工作,加大典型案例曝光力度,困扰行业多年的痼疾顽瘴初步得到遏制,会计行业呈现出新气象新面貌。 (五)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加强会计管理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会计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是形成信用奖惩机制的基础和前提。财政部建设开通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统一监管平台、全国代理记账行业监管服务平台,启动建设全国会计人员统一服务管理平台,推动实现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时设置了诸如行业监管、分析预警、信用信息采集等模块。依托这三个平台,我们正在推动实现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从业人员、代理记账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单位会计人员信用信息的归集、共享和使用,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会计和其他领域信用信息之间的互联互通、共治共享。 三、立足改革需要,多管齐下促进会计诚信建设实现新突破 目前,我国会计诚信建设已从打基础、建框架、促应用向健全基本制度、深化应用创新转变,财政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决策部署,进一步完善制度安排,健全治理机制,加大教育宣传和实践养成,切实推动会计诚信建设融入新时代、取得新突破。 (一)健全法规制度,提升会计诚信建设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新会计法为推进会计诚信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财政部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相关制度建设,为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机制提供支撑。一是完善守信激励制度,完善会计人员管理办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管理制度、会计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制度等,将诚信执业情况作为会计人员选拔考核重要标准、职称评审重要条件、表彰奖励重要依据。二是建立失信惩戒制度,加快制定《注册会计师行业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管理办法》等,将严重违法失信单位和人员纳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依法依规实施联合惩戒。三是建立信用信息管理制度,研究制定《会计信用记录管理办法》,明确会计信用信息的范围、提供、收集、记录等要求,加强会计信用信息安全管理。 (二)坚持治理推动,构建共治共享会计信用体系。 按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扎实推进会计信用体系与社会信用体系各方面各环节深度融合,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同向发力、同步推进。一是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全面记录单位会计人员、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从业人员、代理记账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信用信息情况,建立健全标准统一、权威准确的会计信用记录。二是推动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支持行业协会开展会计信用评价工作,加强评价结果应用,提升共享质效。三是构建协同监管机制,加强会计领域信用监管的系统性、协同性,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信用管理制度的相互衔接,实现行政审批、财会监督和执法信息的数据共享,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对违法失信行为进行精准打击;综合运用行政监管、市场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多种方式手段,形成监管合力,提升监管效能。 (三)加大诚信教育,形成风清气正行业氛围。 诚信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诚信意识、推动会计诚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财政部将进一步充实诚信教育内容,将诚信教育贯穿会计人员职业发展全过程。一是强化会计诚信教育体系。将会计诚信作为重要内容,持续完善会计专业学位核心课程指南、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专业科目指南。加强会计诚信教育与高等教育、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会计资格考试的结合,不断地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会计诚信观念的灌输,教育引导会计人员增强会计诚信意识。二是完善会计人才评价标准。健全会计人才评价标准,既强调对专业胜任能力的评价,更突出对会计人才品德的评价,坚持凭能力、实绩、贡献评价人才。对会计人才品德的评价充分体现会计人才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基本职业素养。三是加强诚信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国家会计学院、会计行业组织在会计诚信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会计诚信文化。 (四)加强理论研究,促进诚信研究成果转化应用。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加强新时期会计诚信建设需要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诚信理论支撑。一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诚信理论体系。树立大历史观,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看待和研究新时代会计诚信,结合我国国情和特点,在守正创新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诚信理论体系。二是将诚信实践创新总结上升为理论。积极引导和支持加强会计诚信理论和实务研究,深入挖掘会计诚信建设鲜活实践,形成一批有分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会计诚信建设和信用监管提供学理支撑。三是加强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注重将优秀理论成果转化为相关政策制度,融入培训课程和教学内容,鼓励在教学交流活动中分享和交流会计诚信教学经验,积极研发会计诚信案例、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用先进理论更好指导会计诚信建设。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会计诚信建设关系到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新会计法的出台为会计诚信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各地各部门要以落实新会计法为抓手,协同发力、集思广益,不断夯实制度基础,提高行业道德水平,促进信用信息互通共享,为推动建设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风险提示】警惕这些求职陷阱!
应聘主播,没想到干了几个月想离职发现要补交培训费用;应聘销售助理,一进面试公司就发现大堂是培训区,还坐满了盯盘的现货交易员;突然收到某未投递简历公司的面试邀请,点开测评邮件,竟是一个不明软件的下载链接…… 招聘骗局花样百出,求职者该如何避坑?10月30日,BOSS直聘安全中心公布了一批虚假招聘典型案例,其中涵盖“招转培”、加盟收费、刷单等多种当前“以招聘为名,行引流之实”的典型问题。BOSS直聘相关安全负责人说,“招聘骗局有很多,但都万变不离其宗。关键是记住一点,凡是不符合常规的,都要格外小心”。 什么叫不符合常规?如明明可以通过招聘平台的功能交换联系方式,招聘者却使用变体数字、二维码等引导求职者在站外联系他;岗位标注的工资很高,但职位门槛很低,甚至居家可做。上述负责人向求职者提示:谨慎发送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尽量留在平台沟通。求职时如果遇到异常招聘者,一定要第一时间固定证据,向平台举报。“在求职过程中养成‘留痕’的习惯,保存和招聘者的聊天记录、来往的文件等。举报的内容越详细,平台判断越准确、迅速。” 案例一:培训骗局变身,花600元就能当老板? 今年7月,BOSS直聘线下职位审核团队“铁壁”在上门核验过程中,发现一家美容店以招聘“美容学徒”的名义,诱导求职者消费。 “铁壁”成员在实地探访过程中,发现该公司现场挂着“消费就能当老板,600元招股东,招合伙人”的标语。该公司负责人表示:交钱后,公司将免费培训无经验求职者做美容,学成后求职者可以使用公司床位设备,自己找客户,按单日结工资。相当于只需消费600元,即可成为公司的合伙人,“不用投资开店、交房租即可轻资产创业”。 公司以“美容学徒”的名义诱导求职者消费,可能构成虚假招聘。根据平台规则,BOSS直聘将该公司职位拦截。 BOSS直聘安全官提醒:求职收费骗局千变万化,不管是找你要“培训费”,还是“加盟费”,只要收费,就要谨慎。我们工作是来挣钱的,不是来花钱的。 案例二:“服装主播”合同陷阱多 近年来,直播带货成为电商新增长点,相应岗位需求随之快速上涨,随之该行业滋生了“浑水摸鱼”者,他们利用求职者对相关岗位的向往与信息差开展违规引流。 “铁壁”此前曾重点对直播类公司进行线下拜访,发现有少数公司会在入职时,诱导求职者签订存在“霸王条款”的主播经纪协议,而非劳动合同协议。如要求求职者需至少在职一定时间,或直播一定时间,若提前离职或直播时长不足,需缴纳培训费用或巨额违约金。求职者如果不仔细查看,签订了不公平的主播经纪协议,在后续解约时可能面临诉讼/仲裁风险。 BOSS直聘安全官提醒:首先,入职前一定要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其次,要注意合同里的约定。有些公司会让求职者签订合作协议而非受劳动法保护的劳动合同,协议里还常常存在“霸王条款”。 案例三:应聘销售竟成“现货交易员” 一类公司名义上是招“销售专员”“销售助理”,实际招聘的是无经验交易员。 在这类骗局中,公司通常会统一培训,让求职者在现货交易平台上入资操盘。也有公司会让求职者使用公司资金操盘,亏损超过一定范围需要掏钱赔偿。同时,在公司话术的诱导下,赚钱心切的求职者还可能赔上更多自有资金与所谓的“代理费”。 BOSS直聘安全官提醒:到达面试地点,多注意观察公司环境。如线上和线下公司的名称不符,一定要注意。如果公司实际业务和职位描述不符,更要打个问号。 案例四:天上掉馅饼小心被诱导下载不明App 今年10月,某求职者突然收到一封未投递过简历的公司发来的邮件。邮件邀请该求职者参加面试,并详细地写明了面试的岗位、薪资和福利等。该求职者按照要求回复了所在地区后,该公司又发来了办公地址。 该办公地址真实存在,但并非该公司所在地。在回复了第二封邮件后,该公司又发邮件邀请求职者下载App,进行“综合能力测评”,且仅支持手机打开。如果求职者下载App,可能会被引诱进行刷单等违法活动,更严重者则是会被套取银行卡账户信息。 需要警惕的是,除了用邮件发邀请外,这类诈骗公司还会用电话、短信等形式联系求职者。 BOSS直聘安全官提醒:首先,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没投简历主动邀请你面试甚至入职,就要多留个心眼。其次,不停诱导你下载不明软件的,千万不要信。 案例五:职位虚假还收费原是黑中介 今年6月,某求职者应聘一家传媒公司的文书助理工作,岗位仅要求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工资7-10k。交换简历后,招聘者表示实际薪资6k,试用期过后有五险。该求职者有点犹豫,对方又表示“有项目提成,纯文职,无销售性质”。之后,该公司发来面试地址,该地址和招聘平台上的地点不符。求职者提出疑问,对方表示:“平台上是上班的地点,面试的地点是总部。” 面试通过后,对方又表示,入职需要交600元定制工服,该求职者表示拒绝。之后,对方又提出,需要交六七百元参加公司统一安排的体检,后期可报销。该求职者表示自己去医院做,但体检报告出来后,招聘者以“不是三甲医院开的报告”为由,再次让求职者交钱去公司安排的医院体检。 实际上,这类公司为披着传媒公司皮的黑中介,常以“低要求,高工资”的文员类工作引流,骗取求职者的体检费、工装费等。 BOSS直聘安全官提醒:事出反常必有妖,警惕一切“低要求,高工资”的诱人岗位,更不能接受一切入职前还收费的岗位,无论是出于什么理由。
【风险提示】主播为博流量虚构学历经历,如此引流变现涉嫌虚假宣传
近日,一名拥有2000多万粉丝的网络主播被质疑学历造假——其主页个人简介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但遭到北大校友的否认。事件发酵后,该主播将个人简介中有关北大毕业的内容删去,称其账号的学历信息是账号注册之初随意填写的,自己从未伪造北大毕业证书,也从未在直播以及任何地方使用北大的标签进行营销活动。 主播给自己贴上虚假标签的行为并非个例。《法治日报》记者通过采访和梳理发现,一些主播为了制造话题、增加流量,给自己贴上了各种虚假标签,这些虚假标签五花八门,有的标榜学历,如“北大高才生”;有的强调身份,如“农村接地气大姐”;还有的突出经历,如“原生家庭伤痛”等。 受访专家认为,主播通过贴虚假标签增加公众信服度、扩大用户规模、提高用户黏性,以此获利的行为不仅构成虚假宣传,还侵犯了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相关部门应强化监管特别是对主播背后MCN(多频道网络)机构的监管,并通过法治宣传让主播和平台意识到虚假标签的法律后果;平台也应加强对相关内容的审核和监管。 学历经历都是编造 为流量贴虚假标签 主播被曝给自己贴上虚假“高学历”标签的事件还有很多。 短视频博主“我就是梁××”在社交账号分享从县城中专到伦敦留学的完美逆袭经历获得了热度与关注。他在视频中说:“读过中专,做过洗碗工,创过业,留过学,看过世界,我就是你远在国外的人脉。” 在他的视频中不仅自述了自己是“不一样的留学生”——无需拥有学士学位甚至高中毕业证书,就拿到了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学商业经济学院(NovaSBE)的硕士项目,还能去英国伦敦交流学习,而且还宣称可以帮助像他一样低学历背景的人进入NovaSBE,实现海外留学的梦想。 然而,今年4月NovaSBE在其官网中文页面发表声明称梁同学非该校学生,学校也没有他说的项目,同时校方还特意强调在官网公布的硕士课程申请条件中对不符合学历背景的申请者是无法被录取的。随着进一步深挖,发现其实梁同学当时拿到的是葡萄牙另一所大学米尼奥大学的语言班录取通知,但因为基础太差,上课经常听不懂,所以去了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进修英语。但在虚荣心作祟下,他编造出逆袭留学的经历博取流量,假借“留学经验分享”与“项目申请辅导”之名获取利益。 某平台游戏主播“××小桀”曾在直播中称自己为中南大学毕业。后在其电脑装机店收费过高割韭菜事件发酵后,在道歉时承认因虚荣心作祟,谎称自己是中南大学毕业的学生。 除了伪造学历之外,一些主播通过编造虚假人设,包括虚构的身份背景和经历等,以此赚取关注。 近期,一记录农村生活、粉丝人数超千万的网红被曝出其售卖的农产品成分有问题,其本人也并未真正居住在农村,“农村生活”这些标签误导了公众购买她所售卖的产品。 该网红以拍摄农村生活的短视频收获了大量粉丝,其短视频中主要的生活地点是一个小村子。当地村民说,该网红的徒弟们也在村里租了民房,专门用来拍摄短视频和直播。在村民看来,这些人并不是在记录农村生活而是在表演农村生活。目前,该短视频账号首页显示,该用户因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已被禁言。 主播“××爱吃猪蹄”在发布其吃播视频的同时,讲述了自己原生家庭的伤痛,给自己打上了“原生家庭伤痛”下艰难成长的标签,在视频中一边哭一边吃生日蛋糕、一边吃饭一边与母亲吵架等,通过这些行为塑造自己原生家庭不幸的形象以吸引流量、带货获利。在今年8月底被扒出其“表演痕迹过重”、有“剧本嫌疑”等,原生家庭的不幸为凭空捏造,与母亲吵架等也都是为了吸引热度故意设计。 MCN机构提供剧本 虚假宣传误导公众 主播的虚假人设从何而来? 一位MCN机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他们有不同的打造人设的剧本,一些主播身上的标签实际上都是剧本演绎。 记者加入一个名为“爆款直播培训营”的社交群,培训营的课程展示了如何通过打造虚假人设的方式获利,并建议培训营中的学员购买系统课程。 在“打造获利账号”的课程中,“老师”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虚假标签达到实现营销目的的操作方法:在注册账号后,上传几个自己悲惨经历的短视频吸引流量;有一定粉丝后立马开直播,并购买水军进行推广,让人气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上升;直播间进入“真网友”后,此时主播不要一味卖惨,而是要讲述自己的逆袭故事,以此获得更多推送机会;最后,通过卖课或带货让自己获取收益。 近日,网红“小小努力生活”因涉嫌编造虚假身世,在直播平台上卖惨牟利,严重扰乱公共秩序,被警方在直播过程中抓获。据警方通报,这位网红及其团队通过精心策划的虚假人设和情感营销策略,在直播间内博取网友的同情与支持。他们编造了一个被亲生父母抛弃、由精神失常的养母抚养长大的故事,以此来吸引观众的关注和打赏。在短短几个月内,该账号的粉丝数量增长至112.8万。最终,涉案的4名违法行为人,包括“小小努力生活”本人及其扮演养母的亲生母亲,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10日处罚。 接受记者采访的互联网营销专家认为,上述主播变现模式非常清晰,即通过贴虚假标签增加公众信服度,扩大用户规模,提高用户黏性。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文化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郑宁认为,如果标签内容真实,那么它只是一种个人表达方式,无可厚非。但如果标签内容虚假,就可能误导公众,尤其是对信息辨别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在实际操作中,虽然主播可能没有直接伪造学历证书等文件,但如果声称或暗示自己是某大学毕业,误导公众,同样涉嫌虚假宣传。 北京市伟博律师事务所主任、武汉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李伟民告诉记者,根据民法典规定,主播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使用虚假标签,属于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直播利用虚假标签从事的相关民事行为,可能涉嫌民事欺诈,导致无效或者撤销等后果。如果情节非常严重,还可能涉嫌诈骗罪。 在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教授任成印看来,主播背后的MCN机构同样应当承担相应责任。MCN机构为网红和自媒体提供内容策划制作、宣传推广、粉丝管理、签约代理等各类服务,作为一种商业服务模式本无可厚非,但其宣传推广行为本质上属于广告法中的商业广告活动,应遵守广告法的规定。如果MCN机构虚构剧本,为网络主播打造虚假的人设,从而扩大其影响力,以达到促销的目的,就触犯了广告法,构成虚假广告行为。相关部门应强化监督管理,净化网络信息环境。 记者注意到,除了主动贴虚假标签,还有一种情况是,主播自己没有主动营销自己的高学历、假经历,但是也不否认网上流传较广的与自身有关的错误信息,并因此获利。 “主播尤其是网红主播作为公众人物,应保证在直播活动中自己信息的真实性,包括严格使用自己真实的信息,同时,也要对粉丝或公众的错误信息认知进行解释和澄清,防止发生信息误导。”任成印说。 加强内容审核监管 畅通举报反馈渠道 近期网络主播乱贴标签、虚假人设的事件不仅暴露了主播虚假宣传的问题,也引发了公众对平台监管责任的探讨。 记者近日尝试在多个平台中修改自己个人资料中的学历信息,部分平台除了30天内仅能修改一次的要求外没有其他限制,可以随意填写。 个人资料中不涉及隐私的部分(例如学历等)是否也应对其进行规范? 任成印认为,应当明确个人资料和个人认证的区别。个人资料是用户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填写的关于自己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兴趣爱好、联系方式等。这些信息主要用于展示用户的个人身份和特征,帮助其他用户更好地了解用户。个人认证则是指社交平台对用户身份或资格的验证过程。通过提交相关证明文件或经过第三方审核,用户可以获得平台颁发的认证标识。这种认证通常用于确保用户身份的真实性,防止虚假身份或欺诈行为。 在社交平台上,认证用户通常享有更多的特权和信任度,例如更高的曝光率、更多的功能权限等。而对于普通个体而言,过度的资料准确性要求可能侵犯其隐私权。如果要求每个人必须提供绝对准确的个人信息,那么这些信息的收集和存储就可能引发隐私泄露的风险。并且,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非关键性场景(如日常购物、社交等)对普通个体的个人资料进行严格的准确性验证可能并不划算。这些场景通常不需要高度敏感的个人信息,否则验证成本可能超过其带来的价值。对普通个体的个人资料,现有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往往侧重于保护而非严格的准确性要求。 公众人物作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他们的言行举止和背景信息往往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准确的个人资料信息能够增强公众对他们的信任感,从而维护其公信力。作为公众人物,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提供准确的个人资料信息,包括学历背景,是履行这一责任的重要方面。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的言行和背景信息往往具有示范效应。如果他们的学历信息不准确,可能会误导公众,特别是容易受到影响的未成年人群体。他们在填写个人资料时,应当主动提供相关证明,由平台进行认证。已认证的平台要加上认证标识,没有认证的也应有提醒说明。 如何才能有效治理主播乱贴标签的行为? 任成印建议,平台应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可以利用算法、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视频内容进行智能识别和分析,及时发现并处理虚假剧本和虚假人设。对涉及敏感话题或可能引发争议的内容,进行人工复审,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还可以鼓励用户积极举报虚假剧本和虚假人设,为举报者提供便捷的举报渠道和反馈机制。对举报信息进行及时核查和处理,对举报属实的情况给予举报者一定的奖励或激励。对确认存在虚假剧本和虚假人设的主播,平台应采取下架视频、限制获利、封禁账号等处罚措施。对情节严重者,平台应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进一步调查和处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任成印说。 在郑宁看来,要解决网络主播随意贴标签的问题,还要通过加大法治宣传力度,让各方进一步了解虚假标签行为及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对于主播来说,他们需要认识到,虚假标签不仅违法,还会损害自己的声誉和商业利益。对于平台来说,他们需要意识到,对主播的标签行为进行监管,不仅是履行法律责任,也是维护平台公信力的重要举措。还可以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虚假剧本和虚假人设的识别能力,避免其被虚假信息所误导。 “网络主播随意贴标签的现象,折射出数字化时代信息真实性的危机。在追求流量和关注的同时,主播和平台不能忽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只有增强法律意识,加强行业自律,才能构建一个健康、有序、诚信的网络环境。”郑宁说。
【风险提示】自制药丸能药到病除?小心“神药”陷阱
男子自制药酒、药粉、药丸后,流窜到各偏远乡镇摆地摊兜售,向不明真相的老人吹嘘能“药到病除”。今年3月以来,湖北省恩施市公安局民警辗转多地,历时近6个月,逐步揭开这场骗局背后的秘密,侦破一起生产、销售假药案。 集市巡逻发现线索 “发现这起案件,源于一次常规性的街面巡逻。”恩施市公安局盛家坝派出所民警黄思宇告诉记者。今年3月24日,适逢盛家坝镇大集,不少村民趁着这个时候到集镇“赶场”,这个时段也是盛家坝派出所巡逻的重点。 当天10时许,当黄思宇一行人巡逻至集镇菜市场路口时,路边一个售卖药材的摊点引起了黄思宇的注意,摊位上摆放着瓶装药酒和若干药粉、药丸,摊位边围上来的几名老年人正听着摊主介绍药酒的功效,不时有老人递去几十元、上百元钱购买摊主的药酒。 “正规药品是不会通过摆地摊的形式兜售。”警觉的黄思宇立即叫停了摊主的售卖行为,并联系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同年5月,经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市场监督管理局认定,该摊主所配制、销售的药酒为假酒,销售药酒配套赠送的药丸为假药。因涉嫌销售假药,恩施州市场监管局将该案移交到恩施市公安局,而摊主也被“请”进了盛家坝派出所。 摊主自制“神药”行骗 面对民警讯问,摊主说出了实情。近年来,摊主张某瞄上了自制药酒“治病”赚钱的行当。张某把购买来的药物原料按照比例配制到食用酒精里面。 “我想着药酒外用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张某承认,为了让自己的药酒卖得更好,2023年4月,张某联系制作药丸的四川籍男子蒋某,多次在蒋某处邮购号称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小药丸,以买药酒送药丸、药粉的噱头,游走于恩施州各个县市的乡镇以及城区街道,向路人尤其是老人兜售。 73岁的杨大娘就是购买过张某药酒的老人之一。杨大娘在一次赶集时偶然遇到了正在路口卖药的张某。“他说‘神药’可以治疗很多疾病。”杨大娘说,她将身上仅有的80元钱给了张某,结果发现吃完药并没有任何疗效。 抓获售卖假药上线 随着侦查的深入,张某涉嫌生产、销售假药案脉络逐步清晰。“只有将向张某售卖假药丸的源头打掉,目前所收集的证据才能形成闭环证据链。”盛家坝派出所所长舒波表示。 在恩施市公安局森警大队和“情指行”一体化作战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侦查人员深入研判,掌握到蒋某在四川省资阳市的大体位置。7月上旬,抓捕民警赶赴资阳市,在当地警方的协助下将蒋某抓获。 经查,和张某一样,蒋某也没有生产、销售药品的任何资质,药粉系用自己购买的粉碎机将药材打成粉末,通过分装机分装打包后售卖。药丸是蒋某支付加工费后由某店铺加工成丸状,之后蒋某再自己分装打包,购买药丸和药粉的人以老年人居多。 9月底,随着蒋某被恩施市公安局移送审查起诉,这起打着“为老人治病”的幌子实则为售卖假药获取非法利益的生产、销售假药案告破。
【风险提示】搬运已公示个人信息构成侵权是一堂法治课
一些单位在招聘、录用人员时,会公示录用及候补人员的姓名、院校、专业、学历等信息。在社交媒体上“搬运”这些公示信息,是否会侵害名单上人员的隐私与个人信息权?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一起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件,判令被告删除涉案侵权文章,在涉案微信公众号发布致歉声明向原告赔礼道歉,并向原告支付维权合理支出。(10月24日《工人日报》) 原告的姓名、院校、专业与学历等个人信息已被招录单位公示,被告只是原封不动地将其“搬运”,却被法院判决侵犯了原告个人信息权。这种判决结果,或许会让一些人感到困惑。实际上,从法理逻辑看,被告的“搬运”行为已符合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权的法定要件,被判令删除涉案侵权文章、赔礼道歉,并向原告支付合理维权费用,并无不妥。据介绍,被告未用侮辱、贬低性语言对原告作出负面评价,否则还可能构成对原告名誉权的侵犯,须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对于热衷“搬运”个人信息者而言,上述案件的判决可谓一堂生动的法治课。 在信息时代,个人信息受到法律严格的保护。我国民法典规定,未经自然人同意,不得向他人非法提供其个人信息;处理自然人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向其他个人信息处理者提供其处理的个人信息的,应当向个人告知接收方的名称或者姓名、联系方式、处理目的、处理方式和个人信息的种类,并征得个人的同意。 从上述法律规定不难看出,信息主体对个人信息有行使拒绝权的空间,任何人都不得僭越法律底线随意处理他人个人信息。信息主体对个人信息拒绝权的行使,是不以个人信息是否公开为前置条件的。即使信息主体的个人信息已经被公开,其仍有权自主决定对该个人信息的进一步处理,保证已公开的信息不被扭曲。上述案件中,被告在社交媒体上“搬运”原告的姓名、院校、专业与学历等个人信息,是未经原告允许的自作主张,违背了处理个人信息须征得信息主体同意的法律规定,理当为此承担法律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现实中类似的“搬运”侵权案例并不鲜见,可见一些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尚未形成依法处理他人信息的法治意识。实际上,法院在网上公布裁判文书时,对涉及当事人的个人敏感信息都要作适当的遮蔽处理,没有个人信息处置权的机构或个人,显然更不能在这方面任性而为。 鉴于此,个人信息处理者在处理他人的个人信息时,正确的做法应当是首先甄别已公开的个人信息,在目的适当、手段合法等范围内合理处理,并充分尊重信息主体的事后拒绝权。如果处理已公开的个人信息存在对个人权益有重大影响的情形,应事先征得信息主体的同意。唯有严格依法依规行事,方能避免在个人信息处理中“一不小心”构成侵权。 个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任何机构和个人不能违法违规使用,这是基本法治常识。上述“搬运”已公示个人信息被判侵权的案件虽然不大,却具有突出的警示意义。相关职责部门应坚持以案说法,做好法治宣传,强化依法处理个人信息的法治共识,尽最大努力减少类似个案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