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振安区同兴镇,提起张克德和王波夫妻俩,可以说是人人羡慕。这几年,两口子种葡萄、学技术、扩规模,用勤劳的双手开辟出一条致富路。9月8日上午,记者来到同兴村张克德的家,老远就看到院落内开满粉色、红色的花,院子里干净整洁,除了树苗就是干活儿的工具。今年66岁的张克德和爱人王波正在自家的茉莉香葡萄大棚里忙碌着。
“今年受雨水影响较大,收益不如去年。”张克德停下手里的活计,向记者介绍。张克德以前一直在外打工,赚不了多少钱,还挺辛苦。“全家就靠他一人的收入维持。”张克德的爱人王波说,家里一双儿女那时候都上学,日子过得挺紧吧。
2015年,年近60岁的张克德回到家乡,在村里的帮助下,种植无公害小柿子,但是收益一般。后来,在经过多方考察后,他发现茉莉香葡萄生长周期短、果实价格高、市场需求稳定,于是决定转向种植葡萄。
种植新品种就需要学习新技术,张克德和爱人立刻与种植户取得联系,学习技术。张克德说,当时很多镇村都在大面积搞棚菜和无公害小柿子种植,茉莉香葡萄的前途到底咋样,他们夫妻也很迷茫。在考察完周边城市种植的茉莉香葡萄,掌握了相关技术后,张克德拿出积蓄,购买了1000棵葡萄苗。
这一年的清明节,他家的大棚里迎来了“新住户”——茉莉香葡萄。尽管都是在大棚里种植,但葡萄和西红柿在种植过程中的技术却不尽相同。夫妻二人除了向有经验的种植户请教外,还上网搜集、自学种植要点。第二年春天,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那年葡萄的市场价是每公斤40元左右,收益比种植小柿子翻了好几番。”张克德说。
看着张克德一家有了收益,振安区陆续有130多名农户开始种植葡萄,张克德经常到种植户家免费传授种植技术。“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许多人没有坚持下来。”张克德说,目前据他了解,丹东市现在种植茉莉香葡萄的农户非常少,但是市场需求量却很大,如果种植户能够形成产业,茉莉香葡萄有可能与草莓和蓝莓一样,成为我市小浆果的又一个地标性产品。
这几天,张克德家的第一茬葡萄刚刚下架,收获了1500多公斤葡萄,收入7万余元。夫妻二人看着自家两栋大棚里葡萄架上绿油油的叶子和地上零星散落的葡萄粒,脸上堆满喜悦的微笑。张克德说,尽管现在是农闲时间,但是他们夫妻二人根本闲不住,忙活着给葡萄剪枝,又购置了100株大樱桃,今年准备给种上。
这几年,夫妻二人还成为当地“党支部+农户”新型农业模式的带头人,带领周围的党员群众,用好品种、好管理获得好收益,以产业带动采摘业、娱乐业、民宿业的兴起。记者 姜慕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