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险提示
风险提示
【风险提示】千万注意了! “朋友圈”里的诈骗陷阱
  • 发布日期:2021/11/19 10:22:08
  • 来源:扬州晚报

  轻信朋友圈里卖迷药的广告,天津一男子被骗后心有不甘,以同样的方式竟然骗取了10人一万余元。近日,高邮警方在固定证据后,赴天津成功将其抓获。关于利用微信实施诈骗的防诈宣传不断,为何还屡屡有人上当受骗呢?

  在“朋友圈”买迷药被骗 行骗者原来也是上当者

  10月24日,家住高邮临泽的李先生(化名),来到辖区派出所报警求助,称自己被人骗走了3500元钱。民警了解详细情况后得知,原来前几日李先生看到有人通过微信发布了一则广告,称自己有迷药卖。好奇心一直比较强的李先生立即来了兴趣,他称总听人说迷药,也不知是不是真的,就想买一点来找个小动物试试看是不是真能迷住。就这样,他按对方要求支付了3500元钱。谁知,过去了好长时间对方也没货发出,也不退款,他估计是被骗了,只好来报警求助。

  接警后,辖区派出所当即立案侦查。通过受害人提供的嫌疑人微信账号、微信聊天信息,以及微信转账记录。警方经过进一步侦查,迅速确定犯罪嫌疑人为高某禄,天津武清人。之后通过对其资金流水进行研判发现,一笔来自上海的3500元微信支付,疑似受害人转账,后与上海警方联系确定核实。

  近日,在证据充分案件情况清楚的情况下,高邮警方办案民警前往天津联系当地公安将其抓获,后犯罪嫌疑人高某禄对其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经初步审讯得知,高某禄曾经因为同样的情况被别人骗过。后在2021年8月至10月期间,以同样的方式称自己有渠道购买迷药,用自己微信小号发布虚假广告,只收款不发货的方式进行诈骗,共计诈骗10人,涉案金额为16500余元。目前,此案还在进一步审理之中。

  微信成骗子行骗的“工具” 手段层出不穷

  从警方了解到,现如今,微信使用率极高,所以诈骗分子也瞄准了这个“阵地”。很多用户常常参与的一些游戏、活动、互动等,都隐藏着被骗的风险,比较多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集赞换奖品,不少商家为了在短时间内积聚人气,用伪劣商品或虚假信息号召大家集赞抽奖,等到兑换时,又百般刁难,甚至直接消失不见,有人还因此泄露了个人信息,后果就严重了。

  筹款治病,伪造重病、伤残或是家庭遭遇不测等信息,在互联网筹款平台上发起爱心捐款,实为诈骗。由于部分互联网筹款平台监管不到位,此类骗局多有发生,仔细甄别,多加核实,在正规渠道捐款,都可以避免上当。

  投票得奖,先关注账号,然后绑定手机,提供姓名等信息后方可投票,其实是满满的套路,让参与者提供个人信息。等全部提交之后,骗子就会拿着你的信息,编造车祸、病重等各类谣言,向你的家人实施诈骗。

  帮忙砍价,朋友间帮忙砍价,是微信上很常见的玩法,但来历不明的链接不仅买不到想要的东西,更可能被骗走个人信息,遇上要你填写姓名电话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的活动时,就要注意了,一旦你输入的姓名、电话、住址、银行卡信息被泄露,被不法分子盗取,威胁个人财产安全。

  转发免费送,部分商家为了扩大自身影响,用转发免费送的噱头骗取用户转发,然而送出的东西,可能根本就是批发来的低价便宜货,不仅使用时不安全,你的转发甚至会让身边的朋友也上当受骗。

  警惕!“朋友圈” 不法分子“趁虚而入”

  虽说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但提防诈骗的提示信息、新闻报道也不断,为何还是有人屡屡被骗呢?

  相关专业人士表示,对于朋友圈各种诈骗手段,大家也并非毫无防范意识,而不法分子往往利用难以改变的心理定势,在受害人毫无察觉时趁虚而入。非常典型的表现就是贪小便宜的心理。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本身没有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多数人在提供自己的信息给“商家”时,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到那些是自己的个人信息,只是想对方要给自己邮寄礼品,询问住址和相关信息理所当然,而不去核实对方是否是真正的商家。另外,在朋友圈中点击一些来路不明的链接时,往往会弹出获取权限的页面,大多数人可能不加细想就点击同意,其实个人信息已泄露于无形。如此种种,在许多人看来理所当然、不需细想的瞬间,已经给不法分子提供了不小的漏洞。

  对此,警方提醒广大群众,大家一定要格外警惕,不要相信动动手指就能赚大钱的把戏。需要预付保证金、先行垫付资金的兼职基本都是骗局。对于可以轻易获取高额回报的工作要保持高度警惕。不要轻易点开网上不明链接,防止泄露个人信息,万一被骗,一定要在第一时间保存证据并迅速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