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公示信息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站内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风险提示 > 正文
  • 风险提示
【风险提示】防范大数据杀熟,要让消费者有力可借
  • 发布日期:2021/6/7 8:25:52
  • 阅读量:1842
  • 来源:钱江晚报
  • 专栏:风险提示

  “最懂你的人伤你最深”,用这句话来描述“大数据杀熟”,既准确又生动。有些网络平台,利用收集到的用户个人资料、购买习惯等信息,为用户精准“画像”,并利用平台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专门让熟客吃亏。这教人情何以堪!

  当良心消失的时候,就需要法律站出来伸张正义。据深圳特区报报道,《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征求意见稿)》正在市人大常委会网站上公开征求意见。其中,针对大数据杀熟问题,条例明确规定,市场主体不得通过数据分析,无正当理由对交易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实施差别待遇。违反上述规定的,除没收违法所得外,违法所得不超过1万元的,5万元起罚。情节严重的,可处5000万元以下或者上一年度营业额5%以下罚款,并可以给予暂扣许可证件、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许可证件,限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责令关闭等处罚。

  这是国内首部数据领域综合性地方条例,明确了大数据杀熟要重罚,确立了数据公平竞争原则,旨在探索建立数据交易制度。征求意见稿一出,赢得一片叫好之声。

  当下,网络购物已成为很多消费者购物首选渠道,大数据杀熟随之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在传统的商品交易中,人们信奉的是“一回生,二回熟”,商家对熟客往往是有优惠的。没有想到,在网络时代,一些商家却反其道而行之,向经常购买的老用户给出的价格竟高于新用户。一些消费者发现,打车软件里,同样的距离,换一部手机就价格不同;购物网站,同样的商品却越买越贵……看人给价格,差别化推送,大数据杀熟可谓花样百出。

  大数据杀熟何以能屡屡得手?原因在于,平台方在提供相应服务后,能够方便地获取用户数据,追踪并自动分析用户偏好。有媒体总结过常见的三种“杀熟”套路:一是根据不同设备进行差别定价;二是根据用户消费时所处的不同场所定价;三是根据用户的消费频率差异定价。简而言之,手机越贵,所在场所越高档,消费频率越高,平台给用户推送的商品价格就越高。大数据被如此滥用,所谓的个性化服务异化为平台做手脚的工具,严重背离了公平诚信的交易原则。

  反观消费者这方,被大数据杀熟后,很难获得证据进行维权。当消费者看到价格差异的时候,无法确切地判断,这是正常的价格变动,还是有针对性的推送。由于数据掌握在平台的手中,消费者想要指控平台价格欺诈,很难拿出过硬的证据。因此,“取证难”,一直是消费者与大数据杀熟进行抗争的痛点和难点。

  好在,近年来,大数据杀熟成为监管重点,相关部门致力于打击此类价格欺诈行为,有了初步成效。此次深圳立法惩治大数据杀熟,最高可罚5000万元,能够对平台形成足够的威慑力,使商家不敢越雷池半步。该条例还规定在数据领域建立公益诉讼制度,让消费者维权有法可依的同时有力可借,也将促成平台服务环境更加健康有序。(陈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