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公示信息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站内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风险提示 > 正文
  • 风险提示
【风险提示】非法的“测评中心”为何能行骗成功
  • 发布日期:2022/1/14 8:50:51
  • 阅读量:2084
  • 来源:光明日报
  • 专栏:风险提示

  又是冠名“全国”,又是打着“综合素质”的幌子,且命名非常之“权威”“端正”的“全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等级测评中心”,原来是一家没有在任何部门登记的非法社会组织。该“中心”谎称权威部门授权,通过开展相关等级测评来牟利。据媒体日前报道,该非法社会组织已被取缔。

  作为非法社会组织,“全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等级测评中心”不仅把经营范围扩张到多个省份,而且竟然存在了长达数年之久,其经营能力由此可见一斑。而究其“成功”的策略核心,也并不新鲜,就是复刻“权威”。

  从媒体报道的诸多细节中可知,该“中心”截取教育部之前印发的相关红头文件中与艺术素质或综合素质测评等有关的片段,并随意扭曲,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解释,将其作为机构自身存在合法性、测评权威性的依据。在网上流传的内部资料中,官方媒体的新闻报道截图也被其作为政策支撑的资源进行宣传介绍。这些手段无非都是为了制造得到“政府部门认可”的假象。

  不仅如此,在组织架构上,该“中心”也有样学样,任命了所谓“主任”“副主任”等领导职务,下设诸多分支机构,而且名字同样极具迷惑性。此外,该“中心”还很注重规范性与统一性,制作标识、私刻印章,搞活动宣传维护“人设”。连应对一些家长提出的资质质疑,都用让人产生诸多联想的“涉密”说辞来化解。这些细节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其权力属性的想象及确认。

  该“中心”如此全方位复刻“权威”,其结果就是“比真的还像真的”。也正是利用这份包装起来的权威性,该“中心”通过自己搭建的考证生意链大肆敛财。如此唬人骗财,不仅是对学生及家长利益的侵犯,而且编造出综合素质测评成绩挂钩升学的这种说法,不免干扰人们对一些教育改革新举措的认识,变相提高了公共治理的成本。

  在关于此事的公共讨论中,有一种略带揶揄的声音认为,该“中心”之所以能行骗成功,主要原因之一还是迎合并利用了“鸡娃”家长的焦虑心态。家长以为一纸等级证明能助力孩子升学,因而放松了警惕,并心甘情愿为此“买单”。可以说,该“中心”做的确实是“焦虑生意”,但就该“中心”展现出的包装水平来说,早已超出了一般家长的知识范围及甄别水平,就算家长不焦虑也未免就能认清其真面目。

  在一个复杂的现代社会,单靠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或各种技巧,完全不足以抵挡各色骗局。且不说,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总有盲区也有极限,更重要的是,资质认定、排查社会组织合法性等事项本就是相关政府部门的分内之责,类似查缺补漏的责任不宜也无法转嫁给个体来承担。排查并治理非法社会组织,根本还是要靠制度。

  近年来,民政部对非法社会组织重拳出击,先后公布了几批被依法取缔的非法社会组织名单。但由于失信获益高于成本,而且“隐身”“换身份”手段也多,不少人仍甘冒风险发起非法社会组织,类似“全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等级测评中心”等非法社会组织的屡禁不止,也侧面说明了其治理难度。排查治理非法社会组织,有必要借力公众监督,更为长远的,仍是要规范社会组织的运作,廓清行政与市场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