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顶尖名校无条件直录”“免GPA、免语言、免预科”……广告里,海外各大高校分别被贴上了价格标签。有学生表示收到录取后回看申请材料,竟然“平白”坐拥一份美国本科成绩单和学位证。
在国内“花钱上名校”走不通的背景下,“世界名校保录取”是否提供了另外一种捷径?中介机构利用托关系、找门路“内部推荐”的方式来引诱消费者,让他们心甘情愿支付不菲的费用。实际上,中介机构擅长的不过是移花接木、无中生有,通过弄虚作假为申请人包装一份漂亮的申请材料,海外一些大学基于诚信原则信任了中介机构提交的申请材料,让中介机构的如意算盘得逞了。
不论是伪造学位证书,还是虚构成绩单,抑或杜撰科研项目证明材料,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里,中介机构通过“钻空子”骗取了一些国外院校的信任,从而为自己荷包鼓鼓找到“生财之道”。说到底,“世界名校保录取”就是中介机构利用自己和申请者、被申请院校的信息不对称“两头骗”,一手欺骗学校,一手蒙蔽申请者。
面对中介机构“越俎代庖”虚假炮制的申请材料,部分海外院校选择了托付信任;这样的投机取巧,实际上隐伏着风险。失范行为既可能被抓住、被认定为失范者并接受规训与惩罚,也可能没有被抓住、没有被问责,中介机构玩的就是赌概率、“主要看运气”。至于弄虚作假被发现、被抓住会带来什么后果和负面效应,他们并不关心,也不会考虑得那么长远。
对于那些“保录取”的学生而言,即使通过“钻空子”去了和自身实力不匹配的学校,或许也得不到很好的过渡与适应,可能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弄虚作假或许能够让一些人短期内获利,从长远看终究要为自己的捷径心态付出应有的代价。与其通过弄虚作假的方式入读世界名校,还不如诚实守信地申请一所和自身实力匹配的学校;自欺欺人的虚荣心,有可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流动的渠道,容不得“保过”“保录取”的捷径。近年来,有不少 “世界名校保录取”的学生因弄虚作假而被退学和开除,生动地说明——那些看上去很轻松的捷径,只不过是充满诱惑的陷阱。迷恋“开后门”、热衷走捷径的人们,很容易撞到骗子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