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管”促“放”,上海三年内信用监管全覆盖
企业信用评价将成为上海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手段。根据一份新近发布实施的文件,上海将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形成全领域广覆盖的信用监管体系。对于诚信守法的“优等生”,政府监管将突出“无事不扰”,并优先提供服务;而那些存在较严重失信问题的企业,则将面临更高频、更有力的监管。 该文件全称是《关于本市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8月1日起正式施行。乍一看,信用监管似乎是增加了一道约束企业的手段,但事实上,“管”的主要目的是“放”。在昨天举行的相关通气会上,市发展改革委社会信用推进处处长魏雪表示,信用监管作为一种创新机制,有助于政府简政放权,更好地从市场准入的审查者,转变为维护市场秩序的“啄木鸟”,以及服务市场主体的“店小二”。 为诚信企业带来更多获得感 信用监管已在上海一些地区和部门先行试点,试点成果证明,信用的确能让政府“退后一步”,为诚信企业带来更多获得感。 在上海海关推行的AEO(经认证的经营者)制度中,目前共有400多家公司通过“高级认证”,成为海关体系内信用等级最高的企业,其货物接受海关查验的比例只有不到1%,远远低于普通公司的20%。上海海关企管处副处长任海青表示,信用监管使得海关不再“平均用力”,而是根据企业信用状况,推动精准监管。除此之外,“高级认证企业”在通关方面还具有获得优势,以振华重工为例,该公司在获得“高级认证”之后,通关耗时缩短了一半以上。 不难看出,信用监管机制,实际上就是在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分级分类后,根据结果实施差异化管理,并建立相应的激励、预警和惩戒机制。如果说“分类”和“差异化”是信用监管的关键,那么比起上海海关,嘉定区税务系统信用评价体系的“分类”更细。 嘉定区税务局副局长张淳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每年对纳税人的纳税信用级别进行评价,全区18.5万家企业被分成A、B、M、C、D五个类别。由于A、B类企业可以得到更大的办税便利,实际上引导了企业诚信纳税。同时,这套机制也帮助税务部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能及时发现并阻断发票虚开行为。此外,疫情期间,利用税务信用大数据,银行还为嘉定区一批陷入困境的信用A级企业雪中送炭,提供信用贷款。 从“点状”探索向各领域铺开 上海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国内位居前列,特别是近年来,在全国首创了信用数据、行为、应用“三清单”的管理制度,发布了全国第一部地方性的综合性信用法规,并依托公共信用信息,上线了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 信用监管是重要的信用应用场景。根据市发展改革委梳理的试点经验,较之传统监管,信用监管能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大幅提升市场准入便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对政府而言,信用监管能把监管资源精准聚焦于风险对象,并最终支撑政府管理方式从严格的前置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 在全国层面,信用监管的热度快速提升。去年全国两会,它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年底又出现在《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指出,“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失信行为认定、失信联合惩戒、信用修复等机制”。 在这种背景下,上海为贯彻国家要求,结合本市实际,研究制定了信用监管的《意见》,共提出了14项任务、39条举措。可以说,《意见》的出台,表明上海全面提升了信用监管覆盖面,将过去的“点状”探索向全市各领域铺开,并突出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市场主体感受度的价值取向。 分两步实施信用监管体系建设 根据新出台实施的《意见》,上海的信用监管体系建设,将分两步实施:第一步是从现在到2021年底,将选择市场监管、社会服务、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司法鉴定、文化执法等重点领域,基本建立信用监管体系,实现分类监管、动态监管、精准监管;第二步是到2023年,实现全市信用监管领域全面覆盖,使得信用成为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据市发改委介绍,在“事前、事中、事后”三大监管环节,上海都提出了信用监管体系建设目标和改革举措。在“事前”,上海将全面推行“政务服务信用承诺制”,包括推广证明事项的告知承诺制,以促进企业办事时能够减材料、减证明;在“事中”环节,上海提出要全面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等六方面任务,并对企业开展公共信用评价,建立企业的诚信档案;围绕“事后”,上海不仅将完善联动奖惩机制,还将为失信企业建立信用修复机制。
在线政务让你“一次都不跑”
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即可在线办理各类事务,享受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在线政务平台的蓬勃发展为人们带来很多便利。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底,中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6.94亿,较2018年底增长76.3%,占网民整体数量的76.8%。 “不接触”更高效 “公司在线提交了复工申请材料,一两天就审批通过。员工持‘健康码’上岗,我心里一下子踏实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浙江省丽水市绿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寿福谈起了前段时间高效率复工的经历。卢寿福的感受,正是防疫期间在线政务大显身手的一个缩影。 今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强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以“远距离、不接触”最大限度隔绝病毒的传播途径。 在政策引导和现实需求的双重作用下,从中央到地方,各类在线政务服务平台迅速发展,最大程度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出门”,在保证政务服务“不打烊”的同时,大大提高了为民服务的工作效率。 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府服务平台共享信息,多省市“健康码”实现互通互认,有效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在广东,数字政府在线平台“粤商通”主打涉企政务服务,推出“中小企业诉求响应平台”,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在江西,在线政务平台“赣州通”包含医保缴费等数百个便民服务事项,使人们足不出户轻松办事;在北京,首都之窗的一系列便民政策解读在“百度知道”上线,权威解答网民关心的各类问题。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互联网政务服务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用户规模也在此期间显著提升。防疫期间,“零走动”“掌上办”成为企业和群众的办事首选,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整体办件量378万件,其中线上办件133万件。分地区来看,22个地区省级行政许可事项网办率超过50%。 直击“办事难”痛点 目前,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实名注册用户数突破1亿人、总访问人数超过8亿人,累计用户使用量超过45亿人次。上线试运行近一年,作为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的总枢纽,该平台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近年来,“互联网+政务服务”在中国各地深入推进,数字政府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其中浙江、广东、山东等多个省级地方政府陆续出台相关发展规划或管理办法。 “中国政务服务即将步入一个新的时期。”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电子政务中心研究员顾平安指出,随着线上审批范围逐步扩大,传统行政审批方式将发生重大改变;随着全国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的深度应用和不断完善,政务服务建设环境将发生重大调整;在办理方式上,“一网通办”成为政务服务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移动政务将成为最具活力的政务服务方式;以区块链、人工智能审批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后,政务服务智能化建设将成为新趋势。 业内人士认为,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直击企业和群众办事“程序多、效率低”等痛点难点。除门户网站外,各地各部门还积极探索移动客户端、小程序等新平台,不断建立符合群众需求的服务渠道,打造“指尖上的政务服务”。此外,政府部门通过在线政务平台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有利于破除虚假谣言,架起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还开辟了社会监督的新路径。 仍需规范化建设 “政务APP(应用程序)太多,办理不同的事项要来回翻找”“偶尔会遇到网页卡顿、APP闪退的情况”“在不同省市,平台各异,要求也不同,带来了一些麻烦”……记者采访时,几位用户提出了在线政务平台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实践来看,提高在线政务平台间的协同治理水平、推动政务服务一体化尤为关键。分析认为,要加强不同平台间、横向部门间及纵向部门间的协同,提高数据共享水平,避免平台重复建设、资源无法对接等问题。 《国务院关于在线政务服务的若干规定》去年4月30日实施,提出政务服务事项全国标准统一,规范化、标准化编制办事指南,实现电子证照跨地区、跨部门共享和全国范围内互信互认。专家认为,规定有望实现“一处办理、处处认可”“一份资料、全国公认”,给企业和群众办事带来更多便利。目前来看,规定仍待进一步落实,各地在线政务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有待继续完善。 顾平安认为,未来政务服务的建设要从审批“便利化”转向审批“极简化”、审批方式要逐步从“窗口办”转向“移动办、网上办、自助办”、政务服务信息化建设要从重“系统”转向重“平台”、从重视“人工服务”转向重视“智能服务”,加快实现让企业、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的目标,全面提升政务服务的便捷。
隐瞒疫情者将纳入征信“黑名单”
2月11日下午,深圳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依法全力做好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下称《决定》),并从公布之日起实施,为实施疫情防控措施提供法律支撑。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文智主持会议。 根据《决定》,故意隐瞒、编造、泄露疫情相关信息的,将被依法予以处罚,甚至追究刑责,其失信信息将纳入公共信用信息系统。 可对小区、城中村、办公楼封闭管理 作为流动人口大市,随着部分企业陆续复工,我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又一轮关键期。市人大常委会就我市疫情防控事项作出决定,以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形式,依法支持并授权政府采取必需的临时性应急管理措施。 《决定》明确各级疫情防控指挥机构的法律地位,授权其可以代表本级人民政府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制定政策措施。市、区疫情防控指挥机构在必要时可以依法向辖区内单位或者个人征用疫情防控所需要的设备、设施、场地、交通工具和其他物资。 《决定》提出以最严格的要求规范封闭管理,规定市、区疫情防控指挥机构可以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对新冠肺炎患者的居住场所、办公场所、住宅楼、小区等进行隔离管理,对辖区内所有小区、城中村、停车场进行封闭管理等。 禁止活禽交易和野生动物经营 疫情发生后,社会各界踊跃向抗疫一线捐赠各类物资。《决定》规范了社会捐赠工作,市疫情防控指挥机构可以指定机构负责疫情防控捐赠工作。捐赠人直接向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等疫情防控单位捐赠的,受赠单位应当将情况报政府指定机构备案。 《决定》还授权政府有关部门适当简化应急防控物资政府采购流程,以提高防控物资采购效率,保障相关物资供应。 为更好防控疫情,《决定》要求市场监管部门应当加大市场供应保障、监管和执法力度,禁止活禽交易和野生动物经营活动,全面推行肉品冷链销售。 不得泄露疫情相关人员隐私信息 近段时间,市民通过多个渠道针对防控疫情申报了个人信息,《决定》要求加强疫情相关人员信息管理。因疫情防控需要通报相关人员个人信息的,对姓名、地址、联系电话、工作单位等个人隐私信息应当进行加密处理。 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后,密切接触者及其他相关人员集中或者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期满后,相关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或者街道疫情防控指挥机构出具相关证明文件。证明文件可以作为正常入学、返岗、就业、出入公共场所等证明文件。 给予抗疫一线人员适当补助 《决定》明确,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参加疫情防控一线工作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工作人员,根据实际给予适当补助,对于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对于党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不力的,不服从统一指挥和调度、本位主义严重的,对不敢担当、作风漂浮、推诿扯皮的,追究相关责任人员责任;对失职渎职的,要依纪依法惩处。
东港市正宇食品厂信用承诺书
丹东市振兴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信用承诺书
丹东瑞升科技有限公司信用承诺书
丹东市模特协会信用承诺书
丹东市药用滑石粉厂信用承诺书
宽甸满族自治县振江镇浑江村新兴商店信用承诺书
宽甸满族自治县硼海镇兴华商店信用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