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甸满族自治县妇女联合会信用承诺书
丹东利丰硅镁有限责任公司信用承诺书
丹东市金龙彤宽耐火材料有限公司信用承诺书
宽甸满族自治县灌水镇卫生院信用承诺书
【风险提示】医美路上的陷阱你知道多少
医美有风险,整形需谨慎。这似乎是一句普遍意义上的“常识”,但仍然有不少爱美者掉以轻心。“做手术之前,都说是没什么问题,都在强调手术效果,没和我谈过手术风险啊。”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手术失败的求美者都有类似感受。作为消费者,在“求美”时,该怎样分辨风险、防范消费陷阱? 信息储备 了解医疗美容与生活美容的差别 随着颜值经济兴起,生活美容和医美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在真正下决心做美容前,要充分了解相关信息,不要轻易踏入美容机构,不要轻信推销人员的宣传。 什么是生活美容?是指运用手法技术、器械设备并借助化妆、美容、护肤等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人体表面无创伤性、非入侵性的皮肤清洁、皮肤保养、化妆修饰等方面的服务行为。 什么是医疗美容?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医疗美容机构必须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从事医疗美容的医生必须具有《医师执业证书》和具备医疗美容主诊医师资质。 二者最根本的区别是,医疗美容是医疗行为,往往要实施手术,只有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和具有《医师执业证书》与具备医疗美容主诊医师资质的医生才能实施,三者缺一不可。隆胸、隆鼻、抽脂、手术除皱、打美容针等都属于医疗美容项目,普通生活美容机构擅自开展医疗美容属于非法行医。 查询医美项目分级管理要求 如果你想做的美容项目已超过了生活美容的范畴,需要进行“医疗美容”,就要进一步了解医美项目的专业知识。医美项目国家有明确规定,需要分级管理。依据手术难度和复杂程度以及可能出现的医疗意外和风险大小,美容外科项目分为四级,一级至四级是从易至难。美容牙科项目、美容皮肤科项目、美容中医科项目三类暂不分级。具体美容项目分级情况可查询原卫生部印发的《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 对于具体的医美机构来说,不同规模、资质的机构,可以开展的项目级别不同,高级别的项目,需要高资质的医院才能开展。所以,了解自身的美容需求和相应项目所需的资质分类,是选择美容机构的第一步。 [常见“坑”]被美容机构的推销、广告吸引,自己对美容项目不做分辨与了解;被促销广告、熟人、朋友圈推荐美容项目时,不评估自我需求。 选择机构 一查二看,寻找有资质的机构 明确自己的需求后,通过正规渠道,寻找有相应资质的机构。选择机构时,建议“一查二看”。 查:首先查看和确认机构的资质,判断它可以开展的项目范围。例如,广东的医美机构可以登录广东省卫健委官网,在“开放广东(数据开放)”一栏中,有“医疗机构查询”一栏,点击进入该页面,即可通过关键词搜索查看到机构名称、登记号、执业地址、法人、诊疗科目、执业许可证有效期等信息。 也可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上查询,途径为:首页-服务-信息查询-医卫机构-医院执业登记,用关键字搜索的方式进行查询。 看:看机构的社会评价,包括司法评价和消费者评价。 司法评价,即机构是否有官司判例,可以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官网查询,如果机构官司缠身,就要慎重选择。 消费者评价,在各种网络渠道都有呈现,如果反复出现负面评价,就要谨慎。需要注意的是,网络世界信息良莠不齐,消费者评价也有造假情况,查看时需选择有公信力的平台、可信度高的评价信息。 [常见“坑”]现实中,不少美容机构采用熟人介绍、朋友圈推广的方式,这种情况会让人放松警惕、被虚假宣传欺骗;有的生活美容机构与医美机构有联络,把不需要或者不合适做医美的病人也介绍去做医美,也是需要警惕的;要警惕有些平台为了自身业务发展,低价引诱消费者消费,误导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的概念;对于一些互联网平台上低于200元的医美项目,要格外提高警惕。 甄别医生 别“不清不楚就开了刀” 选定医美机构后,在进一步接触中,对医生的资质也不能放松警惕。目前的医美市场上,会有其他专科医生冒充整形美容医生的情况。 整形医生的资质,也可以在国家卫健委或省级卫健委官网上进行查询。需要注意的是,医师资格证书查询需要医师姓名、身份证号,医师执业注册查询需要医师姓名和执业地点。 在正规公立医院的整形科室,不会出现进入手术室才见到主刀医生的情况,医生会跟患者进行提前沟通,确认手术方案。如果遇到期待值太高、求美观念不全面、对手术风险没有认识的患者,医生会通过沟通来改变患者看法,不会出现“不清不楚就开了刀”的情况。 [常见“坑”]前期沟通由医美机构的推销人员进行,主刀医生只出现在手术室里;主刀医生虽有行医资格证,但并不具备医疗美容主诊医师资质。 保留证据 注意保护隐私,并保留维权证据 就诊过程中,求美者要有意识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并保留维权证据。维护信息安全方面,对于医美机构的官网要仔细鉴别,目前仍有不少“假网站”骗局,以“影子网站”的方式留下虚假咨询途径,骗取消费者的联系方式、个人信息。 另外,网络上有不少用户吐槽登录医美平台后,随便浏览几个帖子,很快就会收到一些其他医美机构的私信,甚至有同一个城市的线下医美机构打来电话,询问是否有做医美的计划。消费者在选购医美产品时应注意保护隐私,不要随便留下电话号码或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 保留证据方面,对于机构的宣传资料要保留;签署文件时拍照;留心医生的名字、资质,甚至和医生合影;治疗完成后索要病历。文件资料与照片对后续维权、投诉都是重要的证据。 如果遇到需要维权的情况,比较现实的建议是:先协商,再投诉,再诉讼。协商是与美容机构进行协调,看是否能进行弥补;投诉是指向行政管理部门投诉;诉讼是走法律途径,周期长,在不造成伤残的情况下赔偿额有限,一般是最后一个维权办法。 [常见“坑”]在网络查询资料时,对各类网站真伪不加鉴别就贸然联系;宣传资料看过即扔;签署文件时不留证、不仔细辨别条款;对医生名字、信息不留意;不索要病历。 慎用“美容贷” 免费整形名额有“猫腻” 对于网贷产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免费”、“代还”等口头承诺。媒体记者披露过这种案例,有整形医院提供所谓的免费整形名额,只要消费者签订两年模特合作协议配合宣传,医院帮助网贷资金并每月帮助还款,但半年后,医院停止返款,患者被网贷平台追债,其间还发现,与医院签订的合同中并无保障每月返款的条款,也没有逾期保障条款。 [常见“坑”]美容机构与网贷机构有关联,帮助推销网贷产品;消费者听信推销者口头承诺,未仔细审核合同详细条款。 避免被“洗脑” 莫冲动消费、盲目面部测试 记者发现,一打开各类医美平台App,各种瓜子脸、大眼睛、高鼻梁的美女扑面而来,非常吸引眼球。与此同时,各类关于明星整容、动脸的八卦充斥在平台中,例如“曾经整到惊悚的她,整得比baby还美?”“花100万整容想整成杨幂结果变成杨颖”等文章关注度很高,医美平台这种利用明星博人眼球的方式很容易让消费者潜移默化地被“洗脑”,认为自己整了容也能跟明星一样,最终导致冲动消费。 另外,个别消费者会通过比如面部测试等各种方式,来了解自己是否需要面部调整。在此提醒,面部测试只是一个趣味小工具,消费者不要盲目听从医美拍照功能,还是要去往正规医美机构听取专业医师指导。 [常见“坑”]蹭明星热度,慢慢给用户“洗脑”;贩卖焦虑,为用户制造整容需求。
宽甸满族自治县志华化工有限公司 信用承诺书
丹东禾丰成三食品有限公司 信用承诺书
宽甸东信化工有限公司 信用承诺书
【风险提示】社区团购须谨防虚假促销
社区团购作为新消费模式,为居民购物带来便捷,也因发展不够规范,消费者对其虚假促销、商品质量等问题投诉不断。湖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2021年1号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在社区团购活动中要科学理性选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湖南消保委表示,社区团购的经营者形形色色,既有正规电商平台,也有微商、社交平台,还有一部分个人组织的微信团购群。消费者在选择前一定要认真甄别,查看平台资质,了解售后服务情况,选择信誉良好、售后规范的团购平台。 仔细查看供货渠道,关注食品安全。通过社区团购方式购买生鲜产品前,要询问供货商资质,了解供货渠道,仔细查看肉禽产品是否经过检验检疫、农副产品是否经过检测、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等;收货时,及时验收,查验产品优劣。 抵制低价诱惑,谨防合法权益受损。要根据自身需要理性消费,不要因团购平台的低价促销而盲目囤积产品,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谨防大数据杀熟。要抵制以低于成本价的倾销,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低价销售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保留消费凭证,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消费者可通过采取录频、截屏等方式保存产品的宣传介绍与服务承诺,保留与团购平台“团长”的聊天记录以及电子订单、支付页面等消费凭证。一旦遭遇合法权益侵害,应及时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举报或向消费者组织投诉。
【风险提示】不法分子近期借疫情诈骗 公安部网安局提示谨防五类陷阱
就近期不法分子借疫情诈骗的典型套路,公安部网安局近日提醒大家注意防范五类陷阱。 陷阱一:虚假预约疫苗接种短信诈骗。近期频繁出现不法分子冒充“疾控中心”发送假的新冠疫苗信息,引诱群众点击含木马网址的虚假链接,套取个人信息,以伺机实施诈骗。网警提醒大家,收到含有不明链接的手机短信,请千万不要随意点击。 陷阱二:虚假销售防疫物资诈骗。随着疫情形势的发展变化,口罩、消毒水等防疫物资需求量会增加。虽然现在各地物资充足,但仍有不法分子通过微信群、QQ群等发布虚假广告,诱骗网民购买。一旦买家转账后,不法分子就会给其发送假的快递订单号。当买家发现未收到货并尝试与“卖家”联系时,往往已被拉黑。网警提示,如需防疫用品,请选择正规购物平台,避免私下交易。 陷阱三:推销虚假特效药品诈骗。目前新冠肺炎并无特效药物,却有不法分子假冒政府部门、药物研究(医疗)机构等,以拨打电话、发送短信等方式推销,谎称有防疫“特效药”,诱导受害者前往“钓鱼链接”购买,从而实施诈骗。网警提醒大家,针对新冠肺炎研发的所有药品,均会由权威部门公布,勿轻信“特效药物”推销。 陷阱四:火车票机票退改签诈骗。因石家庄等地疫情骤起,很多人无法按原定计划出行,不得不改签或退票。有不法分子就借机发送改签或退票短信,诱导受害者点击病毒链接,或引导其拨打虚假客服电话,并要求提供银行卡账号、密码及验证码等敏感信息进行诈骗。网警提示,退票有正规平台渠道,切不可轻信陌生链接、短信。 陷阱五:冒充老师收取疫苗费用诈骗。疫情防控期间,有不法分子利用家长对孩子健康安全的关心,在家长群内冒充老师,以收取“疫情防控及保健费”“新冠疫苗费用”为由实施诈骗。网警提醒大家,新冠病毒疫苗全民免费接种,各级学校也不会收取什么“疫情防控保健费”。学生家长若收到此类缴费通知,要打电话向校方核实。老师及校方发现此类诈骗信息,应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渠道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