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公示信息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站内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信用动态 > 国家动态
  •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2023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新华社北京12月10日电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2023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华社记者2023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注定不平凡——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繁重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经济在爬坡过坎中前行,在攻坚克难中奋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指出。科学指引,勇毅担当。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推动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沿着高质量发展航道笃定向前。(一)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总结今年经济工作时作出重要判断:“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回望全年,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中国经济走出了一条复苏曲线:一季度经济回升向好,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总体延续恢复态势,但部分指标增速放缓,经济活跃度减弱;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进入四季度,宏观调控组合政策发力显效,经济回稳向上态势明显。事非经过不知难。驶入2023年,中国经济航船面对新的激流险滩:放眼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全球性问题加剧,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环顾国内,周期性结构性矛盾交织,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凸显,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一些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难度加大。不同于以往常态化、周期性的复苏,后疫情时代的复苏过程会有波动、时间更漫长。“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信心,来自思想的引领——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围绕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刻阐述,作出重要部署: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时隔一个多月,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今年首次地方考察来到广东,对粤港澳大湾区寄予厚望:“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2023年11月28日,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主线正式贯通,这是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东塔及西人工岛(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邓华摄东至长三角、西至新疆、南至广东、北至黑龙江……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跨越大江南北,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深入考察调研,提出明确要求:7月25日至27日,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推进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发展质量变革,开创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9月6日至8日,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要“扭住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10月12日,在江西南昌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要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中国经济坚定迈向高质量发展。信心,来自上下同欲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重要分析判断。针对今年经济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强调“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并就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等重大问题作出全面部署。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央深改委会议、中央财经委会议,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研究部署经济工作,着力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出台6方面20条具体政策举措恢复和扩大消费、稳妥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党中央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各地各部门扎实有效贯彻落实,不断巩固经济恢复向好基础。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并就此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与此同时,各地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多合力。信心,来自实实在在、得之不易的发展成绩——支撑经济大盘的“宏观四角”运行平稳: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前11个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3%;前三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外汇储备规模稳定在3.1万亿美元以上。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升至83.2%,其中三季度贡献率提升至94.8%;前10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民间投资降幅连续两个月收窄。三季度以来要素流动趋于活跃,产能利用率和产销率同步回升;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向纵深推进;一批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连续缩减,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加大,改革开放红利不断释放……横向对比,中国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仍名列前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史蒂文·巴奈特指出,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引擎,贡献全球增长量的三分之一。今年以来,诸多外企高管密集访华,加码在华投资。“中国经济展现出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2024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超过今年”……在全球经济面临多重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在内的诸多国际机构,近来密集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11月16日,美国旧金山,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举世瞩目。“现在,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不会变。”当日,习近平主席发表的书面演讲自信而坚定,向世人展现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二)“新质生产力”,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首次提出这一重要概念,引发海内外高度关注。在位于重庆市万州区的重庆长安跨越车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生产线上忙碌(2023年11月27日摄)。该企业近年来转变发展模式,持续推进工艺技术装备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积极探索并储备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及专用车前沿技术。新华社记者唐奕摄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巩固复苏基础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内生动力还不强,总需求仍然不足,推动高质量发展需克服不少困难挑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科技创新是关键之举。向“新”而行,依靠创新驱动积蓄发展动能——11月28日,在上海张江科学城的未来公园,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一走进展厅,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科技感和未来感:介孔材料、环形RNA、智能机器人、创新药械,还有“空天陆海能”的一个个大国重器,一张张科创名片熠熠生辉。展厅里,面对来自各行各业的科研人员代表,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上海在这方面要当好龙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2023年11月20日,参观者在2023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创新成果展上参观。新华社记者伍志尊摄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利用到地方考察调研的机会,一次次深入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区域,同科技工作者面对面交流,了解重大科研进展,研究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释放出始终聚焦科技创新的鲜明导向。今年3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印发,提出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聚焦科技工作前瞻性谋划、系统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023年11月4日,我国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正式命名交付。新华社记者丁汀摄今年以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命名交付,C919大型客机实现商业运营并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东数西算”工程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全部开工,一系列重大工程亮相,成为重点领域不断突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生动写照。工作人员在中国联通贵安数据中心对微模块机房运行状态进行巡检(2023年5月23日摄)。近年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贵州是全国八个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之一。新华社记者陶亮摄一组亮眼数据振奋人心: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纵横铺设,上半年合计产业产值超过10万亿元;全国已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3万家,大中小企业链式协同、融通创新;“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8000个,已建设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数字技术加力赋能实体经济。2023年8月9日,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浙江公元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操作全自动焊接机生产太阳能电池片。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中国经济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中不断发展壮大。向“新”而行,在绿色升级中不断显现新气象——“坚持绿色发展是必由之路。”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详细了解企业转型升级打造绿色智能工厂、推动节能减污降碳等情况,殷殷嘱托:“要再接再厉,坚持源头管控、全过程减污降碳,大力推进数智化改造、绿色化转型,打造世界领先的绿色智能炼化企业。”随后召开的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把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积极发展绿色技术、绿色产品,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这是中国能源结构的重大变化——截至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3.2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约占我国总装机的48.8%。预计今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将突破14.5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将突破10亿千瓦。2023年9月13日拍摄的辽宁大连庄河海上风电项目。新华社记者杨青摄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建成投用,每年可向北京输送140亿千瓦时的绿色电能;南方电网与上下游数千家供应商合作创新,拉动上下游近4000亿元的产能需求;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追“风”逐“日”,低碳转型,全国各地绿色发展势头正强。向“新”而行,人文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不断开拓发展新空间——12月的苏州拙政园,黄红相间的树叶和粉墙黛瓦的古建筑相互映衬,呈现出一幅古韵悠悠的江南风景图。10多公里外的苏州工业园区,以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为牵引,一批批企业正加速开展大模型开发,向着前沿技术迈进。苏州工业园区(无人机照片,2023年7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博摄传统与现代,一座城市的一体两面,正是人文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布置了这样一个题目:“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7月到江苏考察,总书记道出了他的苏州印象:“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为中国经济发展拓展新的视野、注入新的内涵。江西景德镇,千年窑火正旺。陶瓷文化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相得益彰,让这座古老的城镇焕发新意:2万多年轻人忙碌在制瓷一线;庞大而完善的陶瓷产业链;2022年陶瓷产业总产值达665亿元,出口额同比增长147.9%……在江西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的直播基地里,工作人员通过网络直播推介陶瓷产品(2023年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周密摄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景德镇,鼓励当地加强创意设计和研发创新,进一步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以人文赋能高质量发展,各地抓好自身传统特色,推动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融合互动:北京努力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武汉依托通达八方的地理优势、开放包容的人文品格奋进拓新;重庆以文化赋能经济,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海外学者认为,“人文经济学”抓住了当今中国最吸引人、最激动人心的特征之一,那就是一种永不停歇的奋斗求索精神,不断为中国和世界探索新的可能。(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2023年的民生获得,对四川温江市民王丹来说,是拿到公租房钥匙,有了安稳的“家”;对湖北黄石王家里社区居民李光明来说,是老两口的吃饭难题在家门口的食堂得到解决;对广西南宁的患者李慧来说,是必需药品的价格从每盒约16800元降到789元。“就业、教育、医疗、托幼、养老、住房、环境,这些老百姓的身边事、贴心事、具体事正不断融入中国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不断变成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主席11月15日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透出浓浓民生情。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经济形势越是复杂严峻,越要聚焦民生关切,兜住兜牢民生基本线。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听民声,赴回迁居民社区看变化,到受灾群众家中问冷暖,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察民情……习近平总书记一年来的考察调研,贯穿着人民至上的主线。深切的民生牵挂,体现在一幕幕温暖人心的场景中:5月10日,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南文营社区。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看望回迁群众,从党群服务中心到社区食堂,再到回迁群众的新居,关心老有所养,牵挂百姓衣食住行。这一趟,总书记细细叮嘱:“新区回迁群众首先要安下来,安居才能乐业,安下来才能大发展。雄安新区大开发大发展,以后机会是很多的,一定要把回迁人员的安居和乐业衔接好。”11月10日,北方入冬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北京、河北,看望慰问今夏遭受洪涝灾害的群众,检查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访居民、见师生、看商铺,入农户、进麦田、上大堤,总书记深情地说:“要继续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一件一件落实好,继续为推动人民生活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而努力,让老百姓今后的日子过得更好!”“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重点阐明了发展的价值旨归。深切的民生牵挂,落实在一项项惠民政策举措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强化民生保障、优化民生服务,以实绩实效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破难题,夯实就业这一民生之基——一边是2023届高校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达1158万人;一边是经济下行压力下就业受到影响。从全国两会上明确要求“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到6月内蒙古考察时提出“要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把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摆在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将就业作为保障民生的头等大事,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安排,立足外部环境变化和就业形势需要,多个省份推出优化调整稳就业一揽子政策。截至目前,各级政府直接支持就业创业的资金已超过2000亿元。随着经济持续恢复向好,政策红利加速释放,就业帮扶落实落细,自8月起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两个月下降,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1至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0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2%。强弱项,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各地在经济回升向好的关键时期,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加快补上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短板。聚焦新业态。北京等7省市的7家平台企业,试点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截至9月末,已为668万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提供“新型工伤保险”。利好新市民。今年全国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已完成约150万套(间),各地筹集建设进度不断加快。回应新期盼。前三季度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约3645万人次,减少个人垫付超413亿元;第九批国家组织集采41种药品,中选药品平均降价58%。提品质,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7月27日在四川考察时明确提出,“检验推动发展成效,要看高质量发展是否有新突破、人民生活品质是否有新提升”。印发《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强化旅游供给改善;加快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丰富百姓衣食住行;确定首批63个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鼓励“村BA”“村超”“村排”等基层体育运动广泛安全开展……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发展新篇章正加快书写。这是2023年3月27日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村拍摄的贵州省首届“美丽乡村”篮球联赛总决赛比赛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时,进一步分好‘蛋糕’。”习近平总书记2月7日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深刻指出。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新部署、新举措,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人民高品质生活,在努力推动共同富裕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我们将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让现代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新征程上的奋斗目标,也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四)今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核心位置考察调研。雄安城际站建设正有序推进,国贸中心等重点配套项目拔地而起,中国中化总部基地项目八角形造型轮廓初显,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雄安新区总部大楼进入二次结构施工阶段……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雄安新区总部(2023年9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朱旭东摄看着眼前塔吊林立的繁忙景象,习近平总书记勉励现场建设者:“这是百年不遇的历史机遇,你们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任务,要努力啊!”关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心中谋划着一盘大棋局。放眼全国,从东北平原到长江沿线,从黄河流域到华南大地,实施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基固本。4月在广东,就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明确要求;5月在河北,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9月在黑龙江,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10月在江西,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11月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贯通东中西,协调南北方。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今年考察调研的足迹看去,一系列事关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部署,正不断开辟中国经济发展的广阔新空间。“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的书面演讲,彰显大国的自信和担当。中国邀约、万商云集——一个月前闭幕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来自154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来宾齐聚一堂,短短6天,按年计意向成交金额达到784.1亿美元,创历届新高,成为中国与世界携手创未来的生动写照。“希望进博会加快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功能,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习近平主席向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致信,传递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积极信号。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今年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方向更加明确,路径更加清晰,发展蹄疾步稳。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社会再生产实现良性循环。”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明确部署。激发民间投资信心,举办“消费提振年”系列活动,出台促进汽车、家居、家电、餐饮等重点消费措施,实施“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一年来,各地各部门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力扩投资促消费。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3.2%,消费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的效能持续增强。14亿多人口,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稳居世界第二大货物进口国,超大规模经济体形成了超大规模市场。立足国内、扩大内需、畅通循环,是中国经济在新征程上攻坚克难、阔步向前的底气所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11月1日,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自此,中国自贸试验区升级扩容至22个,形成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发布稳外资24条政策措施;宣布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中国不断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初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鲜明强调。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劈波斩浪中前行。展望前路,我们不仅要应对西方大国“脱钩断链”“去风险化”的极限施压,还要确保始终端牢粮食饭碗,保障能源安全,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激发“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干劲,我们始终有底气和信心:中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奋进在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守正道而开新局,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大船将乘风破浪持续前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向全世界传递出中国经济稳健前行的坚定信心。(记者邹伟、韩洁、姜琳、魏玉坤、潘洁、严赋憬、张辛欣)
    12/11 国家动态
  • 国务院举行宪法宣誓仪式
    国务院举行宪法宣誓仪式李强总理监誓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12月8日,国务院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国务院总理李强监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务院及其各部门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组织办法》,国务院任命的52个部门和单位的73名负责人依法进行宪法宣誓。下午3时,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吴政隆宣布宪法宣誓仪式开始。全体起立,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随后,领誓人手抚宪法、领诵誓词,其他宣誓人列队站立、跟诵誓词。12月8日,国务院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国务院总理李强监誓。新华社记者刘彬摄宣誓后,国务院总理李强作了讲话。他强调,誓词虽短,但字字千钧,希望大家把铮铮誓言铭记于心、践之于行,忠于宪法、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当好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要倍加珍惜党和人民赋予的平台,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干事创业,紧紧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创新、改善民生,勇于打破常规,善于开辟新局,抓住主要矛盾综合施策,聚焦瓶颈制约持续攻坚,以实干实绩践行誓言。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权力、承担责任,始终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力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国务院领导同志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等参加。
    12/11 国家动态
  • 丁薛祥出席“77国集团和中国”气候变化领导人峰会并致辞
    新华社迪拜12月2日电(记者陈梦阳苏小坡)12月2日,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在迪拜举行的“77国集团和中国”气候变化领导人峰会并发表致辞。丁薛祥表示,在《巴黎协定》首次全球盘点的历史时刻,77国集团主席国古巴倡导举办此次峰会,意义重大。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路同行。习近平主席强调,“77国集团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重要合作平台。这些年,中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承担自身国际义务的同时,努力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帮助。中国扎实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受到发展中国家普遍欢迎。12月2日,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在迪拜举行的“77国集团和中国”气候变化领导人峰会并发表致辞。新华社记者燕雁摄丁薛祥强调,完善全球气候治理依然任重道远,77国集团和中国理应进一步发出共同声音,维护共同权益。要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强化绿色转型发展战略对接,加强互帮互助,探索发展和保护相协同的新路径;共同捍卫多边主义,坚定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和原则;共同促进公平正义,推动落实气候资金、形成全球适应目标框架等取得实质性进展,充分发挥新建立的损失与损害基金作用。中国愿与广大发展中国家风雨同舟、密切合作,携手迈向绿色低碳的美好未来。古巴国家主席迪亚斯-卡内尔、巴西总统卢拉、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等在峰会上发表致辞。当天,丁薛祥同纳米比亚总统根哥布进行了简短交谈,并会见了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主席、阿联酋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苏尔坦,美国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比尔·盖茨。会见苏尔坦时,丁薛祥祝贺阿联酋此次办会取得丰硕成果。他表示,中国与阿联酋两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同时分别为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公约的主席国,双方要加强沟通协调,共同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苏尔坦表示,感谢中方对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的大力支持,赞赏中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所作重要贡献,期待中国在应对气变国际合作中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会见盖茨时,丁薛祥表示,中美都是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参与方,双方共同推动了《巴黎协定》的达成、生效,近日达成《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中方愿同盖茨基金会加强合作,为全球绿色转型、全球发展事业作出更多贡献。盖茨表示,愿同中方在应对气候变化、农业、健康卫生等领域开展更加紧密合作,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取得更多务实成果。丁薛祥来到中国代表团在会场设立的“中国角”,参观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展览,与工作人员互动交流,勉励大家充分运用新媒体等方式宣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新举措和显著成效,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国际合作。“中国角”于11月30日开馆,将持续11天,举办100多场活动。
    12/04 国家动态
  •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情况汇报等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情况汇报研究明确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修订草案)》研究生物育种产业化有关工作新华社北京12月1日电国务院总理李强12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情况汇报,研究明确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修订草案)》,研究生物育种产业化有关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指出此次督查发现的问题集中反映了企业群众的急难愁盼和工作推进的堵点难点。要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督促有关方面对照督查发现的问题一项一项抓好整改,举一反三改进相关工作,切实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要高度重视、深入研究督查中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在制定出台有关政策措施时积极予以吸收。会议指出,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调整完善国内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促进内外贸标准衔接、检验认证衔接、监管衔接,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要聚焦企业需求和市场反馈及时优化政策,切实打通阻碍内外贸一体化的关键堵点,助力企业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顺畅切换。要优化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环境,落实好相关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共同促进内外贸高质量发展。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修订草案)》,决定将修订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会议指出,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根据形势变化适时修订矿产资源法,对于依法开发保护矿产资源、保障国家战略资源安全十分必要。要加快推进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深化国际合作,加强储备体系建设,夯实矿产资源保障基础。要大力开展技术装备创新,推进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提升矿产资源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会议听取生物育种产业化有关情况汇报,强调要进一步细化完善相关措施,在严格监管、严控风险前提下,稳慎有序推进相关工作。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12/04 国家动态
  •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返京途中在江苏盐城考察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返京途中在江苏盐城考察蔡奇陪同考察11月28日至12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这是11月29日下午,习近平在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向社区居民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王晔摄新华社上海/江苏盐城12月3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使命,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以城市治理现代化为保障,勇于开拓、积极作为,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11月28日至12月2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和市长龚正陪同下,先后来到金融机构、科技创新园区、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等进行调研。11月28日至12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这是11月28日下午,习近平在上海期货交易所考察。新华社记者王晔摄28日下午,习近平一下列车就前往上海期货交易所考察。他结合电子屏幕和重要上市品种交割品展示,听取交易所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等情况介绍,了解交易所日常资金管理和交割结算等事项。习近平强调,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目标正确、步伐稳健、前景光明,上海期货交易所要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交易所,为探索中国特色期货监管制度和业务模式、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作出更大贡献。11月28日至12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这是11月28日下午,习近平在上海期货交易所考察。新华社记者王晔摄习近平随后乘车来到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参观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他结合视频短片了解上海市科技创新整体情况,走进展厅详细察看基础研究、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并同科研人员代表亲切交流。习近平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上海在这方面要当好龙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要着力造就大批胸怀使命感的尖端人才,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11月28日至12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这是11月28日下午,习近平在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参观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11月28日至12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这是11月28日下午,习近平在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参观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时,同科研人员代表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鞠鹏摄近年来,上海市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为许多来沪新市民、青年人和一线务工人员提供了住房保障。29日下午,习近平到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考察。听了当地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建设力度、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的情况介绍,习近平给予充分肯定。他先后走进社区住宅型、宿舍型出租房源租户的住房和公共厨房、公共洗衣房等共享空间,仔细了解在此居住的城市一线工作者的生活状况。总书记无微不至的殷切关怀,让在场所有人感动。离开时,社区居民纷纷围拢过来欢送总书记。习近平说,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在这里安居乐业,感到很高兴。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我们的社会主义就是要走共同富裕的路子。外来务工人员来上海作贡献,同样是城市的主人。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11月28日至12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这是11月29日下午,习近平在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考察时,在社区宿舍型出租房源租户的住房,了解在此居住的城市一线工作者的生活状况。新华社记者鞠鹏摄11月28日至12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这是11月29日下午,习近平在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同社区居民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王晔摄12月1日上午,习近平听取了上海市委和市政府工作汇报,对上海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习近平指出,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上海要以此为主攻方向,统筹牵引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坚持整体谋划、协同推进,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和全球经济治理影响力。要加强现代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和共建“一带一路”。要深入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动国际贸易中心提质升级。要加快补齐高端航运服务等方面的短板,提升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要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营造良好创新生态。要加强同长三角区域联动,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11月28日至12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这是11月28日下午,习近平在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参观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新华社记者王晔摄11月28日至12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这是11月28日下午,习近平在上海期货交易所考察。新华社记者王晔摄习近平强调,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要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竞争力。要全方位大力度推进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扎实推进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在临港新片区率先开展压力测试,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入推进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高水平开放,提升制造业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能级,继续办好进博会等双向开放大平台,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和制度体系。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落实保障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政策措施,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增强对国内外高端资源的吸引力。11月28日至12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这是11月29日下午,习近平在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公共厨房考察。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习近平指出,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城市规划和执行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11月28日至12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这是11月29日下午,习近平在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同社区居民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习近平强调,要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各种文化交汇融合中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要注重传承城市文脉,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书香社会建设,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习近平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根本保证。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要用好一大会址等红色资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记“三个务必”,在新征程上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真抓实干。要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建设一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把握超大城市特点,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和模式,完善党的基层组织体系。要坚决反对和惩治腐败,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第二批主题教育临近收官,要坚持标准不降、劲头不松,把主题教育同各方面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12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结束返京途中,来到江苏省盐城市参观新四军纪念馆。新华社记者王晔摄12月3日上午,在返京途中,习近平在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和省长许昆林陪同下,来到盐城市参观新四军纪念馆。展厅里,一张张照片、一份份史料、一件件文物、一个个模拟实景,完整展现了新四军浴火重生、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习近平不时驻足察看、同大家交流。他强调,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要用好这一教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蔡奇陪同考察。李干杰、何立峰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分别参加上述有关活动,主题教育中央第五巡回指导组负责同志参加汇报会。
    12/04 国家动态
  • 习近平同乌拉圭总统拉卡列会谈
    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电(记者杨依军)11月22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乌拉圭总统拉卡列举行会谈。两国元首宣布,将中乌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1月22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乌拉圭总统拉卡列举行会谈。这是会谈前,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为拉卡列举行欢迎仪式。新华社记者刘彬摄习近平指出,2023年是中乌建交35周年和乌拉圭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5周年。建交35年来,两国始终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各领域交流合作蓬勃发展。特别是面对新冠疫情,两国守望相助、同心抗疫,中乌战略伙伴关系得到升华。中方愿同乌方一道,以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新起点、新坐标,提升双边关系水平,丰富两国合作内涵,将中乌关系打造成为不同体量、不同制度、不同文化国家团结合作的典范,更好服务各自国家发展,增进两国人民福祉。11月22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乌拉圭总统拉卡列举行会谈。这是会谈前,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为拉卡列举行欢迎仪式。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习近平介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意义,表示中方愿同乌方加强治国理政交流,增进政治互信,共享发展机遇,推动实现各自国家的现代化和世界现代化。双方要密切立法机构、政党、地方友好交流合作,以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为契机,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培育服务贸易、数字经济、清洁能源等领域合作新动能,推动中乌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欢迎更多乌拉圭优质农牧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进入中国市场,鼓励中国企业赴乌投资兴业,希望乌方继续为中国企业提供良好营商环境。双方要促进文化、体育等人文交流,为两国人员往来创造更多便利条件,中方愿向乌方提供更多奖学金名额。11月22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乌拉圭总统拉卡列举行会谈。这是会谈前,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为拉卡列举行欢迎仪式。新华社记者丁海涛摄习近平指出,中乌在很多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理念相近,拥有广泛共识和共同利益,双方可以进一步加强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机制中协调配合,为让世界变得更加和平、繁荣、公正作出共同努力。中方高度重视中拉关系发展,赞赏乌方一贯积极参与中拉整体合作,支持南方共同市场等地区组织同中方密切政治对话和经贸合作,希望乌方一如既往促进中拉和中南合作。拉卡列表示,很高兴在乌中建交35周年之际率重要内阁和经贸代表团访华。乌中建交35年来,两国关系发展始终秉持平等、尊重、互利、共赢原则,双方政治互信坚固,不断深化乌中关系是乌拉圭各界和全体人民的强烈共识。乌拉圭政府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和平统一是中国内政,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决定。乌中都坚定捍卫多边主义,维护自由贸易,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乌中关系已经超越经贸领域,呈现出多维度、高水平发展的良好态势。乌拉圭积极支持共建“一带一路”,赞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希望加强经贸、科技、体育、旅游等领域合作,欢迎更多中国企业赴乌投资兴业,支持在乌设立更多孔子学院,促进两国人员往来和人文交流。乌方期待同中方加快推进自由贸易合作,同时推动南方共同市场朝着这一目标迈进。乌方愿为推动拉中关系发展和拉中论坛建设发挥积极作用。11月22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乌拉圭总统拉卡列举行会谈。新华社记者岳月伟摄会谈后,两国元首共同见证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贸易投资、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农业、卫生、教育、文化、科技创新和海关检验检疫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文件。会谈前,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为拉卡列举行欢迎仪式。天安门广场鸣放21响礼炮,礼兵列队致敬。两国元首登上检阅台,军乐团奏中乌两国国歌。拉卡列在习近平陪同下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并观看分列式。11月22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乌拉圭总统拉卡列举行会谈。这是会谈前,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为拉卡列举行欢迎仪式。新华社记者岳月伟摄当晚,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为拉卡列举行欢迎宴会。王毅参加上述活动。
    11/23 国家动态
  • 李强主持召开中央金融委员会会议
    李强主持召开中央金融委员会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审议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相关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新华社北京11月20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央金融委员会主任李强11月20日主持召开中央金融委员会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审议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相关重点任务分工方案。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金融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扎实有效的工作举措,全面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更好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会议审议通过了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相关重点任务分工方案。会议强调,要着力提升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水平,在保持货币政策稳健性的基础上,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围绕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抓紧研究出台具体政策和工作举措,把握好时机、节奏和力度,扎实推动金融业开放行稳致远,促进金融业更好发展壮大。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压紧压实金融风险处置责任,加强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在持续加大存量风险化解力度的同时,强化源头管控,深化相关领域改革,完善风险防范、预警和处置机制,共同把防范化解风险任务抓实抓好。要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加强金融系统党的建设,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强化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分工方案要求严格履职尽责,全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何立峰、吴政隆参加会议。
    11/21 国家动态
  • 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通电话
      新华社北京11月20日电11月20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通电话。  习近平指出,总统先生今年4月对中国进行成功访问以来,中法各层级交往快速恢复,各领域合作扎实推进,取得不少成果。2024年,我们将迎来两国建交60周年。双方要传好历史的接力棒,坚守建交初心、赓续传统友谊,推动中法关系迈上新台阶。中方愿同法方保持高层交往,开好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新一次会议,推动教育、文化、科研等合作取得新进展,促进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中方赞赏法方积极参与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乐见更多法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欢迎更多法国企业来华投资,希望法方为中国企业赴法投资提供公平、非歧视的营商环境。中方愿同法方加强在联合国等多边机构合作。今年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面对当前变乱交织的世界,中欧应该坚持做互利合作的伙伴。希望法方为推动中欧关系积极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  习近平强调,中法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合作良好。即将在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将对《巴黎协定》进行首次盘点,总结评估实施进展,引导未来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应该维护《巴黎协定》制度框架,特别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国家贡献的自主性。中方愿同法方一道,对外发出中法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信号,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取得成功。  马克龙表示,我对今年4月对中国的成功访问记忆犹新,对近期两国各层级保持交往对话感到满意。当前国际形势下,法中保持战略沟通合作意义重大。法方愿以明年法中建交60周年为契机,同中方密切高层交往,深化经贸、航空、人文等领域交流合作。法方希望同中方就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密切沟通,继续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问题。法方愿推动欧盟和中国本着相互尊重、互利合作精神进一步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两国元首就巴以冲突交换了意见。两国元首都认为,当务之急是避免巴以局势进一步恶化,尤其是不能出现更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两国方案”是解决巴以冲突循环往复的根本出路。双方同意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地区问题继续保持沟通,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作出贡献。
    11/21 国家动态
  • 时时放心不下的牵挂——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新华社记者张晓松、朱基钗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万秀斌这份时时放心不下的牵挂,一直萦绕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头。今年7月底8月初,华北、黄淮等地出现极端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北京、河北等地重大人员伤亡。习近平总书记密切关注汛情,高度重视防汛抗洪救灾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关注着灾情,指导着救灾工作,心里一直惦念着受灾地区和受灾群众。”9月7日,正在黑龙江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受灾较重的哈尔滨尚志市老街基乡龙王庙村,看望慰问受灾群众,了解灾后恢复重建进展。从东北谈到华北,总书记说:“我牵挂着受灾的地方。那些地方我之后也会去看。”11月10日,北方入冬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北京、河北受灾较重的门头沟区、保定涿州市,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检查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一天时间,乘汽车、换火车,行程横跨京冀两地,足迹覆盖农村、社区、学校、市政设施、水利工程,访居民、见师生、看商铺,入农户、进麦田、上大堤,冒着严寒而往,沐着夜色而归。“一路走下来,听到了看到了,我心里感到踏实,也是欣慰的,恢复重建工作都在按照计划进行。”“要继续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一件一件落实好,继续为推动人民生活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而努力,让老百姓今后的日子过得更好!”“我心里一直惦念着灾区的人民群众”妙峰山镇水峪嘴村位于北京西部山区,永定河从村北蜿蜒而过。1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乘车通过水峪嘴桥,在村口下车。岸边展板上的照片,记载了今夏洪水肆虐、洪峰过境时的景象。“我们现在所站的地方,当时已被洪水淹没。大水漫过水峪嘴桥的桥面。”当地负责同志告诉总书记,因转移及时,全村群众无一伤亡,但87%的房屋受损。“恢复得怎么样?”总书记问。“受损房屋已经全部修完了。”沿着村道,总书记步行察看村容村貌。道路整洁,房屋修葺一新。村民李盟的房子就在路边,门口墙上悬挂着一个标识牌:“淹没水深2.6米”。走进李盟家,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察看。墙壁经过粉刷,已经看不出水淹的痕迹,一楼门窗和家具、电器也是新换的。阳光透过玻璃洒进两层小楼,亮堂堂的。李盟告诉总书记,当时洪水把一楼淹了,满屋都是淤泥。受灾后,政府给了补贴,一家人齐心协力恢复修缮,目前已经收拾一新。“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现在我们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更要为人民多做事情。祝你们生活越过越幸福。”总书记说。立冬刚过,燕赵大地,最低气温已在零摄氏度以下。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涿州受灾较严重的双塔街道永济秀园小区,首先察看了这里的热力站。得知小区已于11月1日提前半个月开始供暖,总书记十分高兴:“这是应该做的,你们做得很好!”习近平总书记随后来到小区居民董彩英家看望。她家住在一楼。一进屋,就感到了暖意。看了看温度计,又摸了摸暖气片,总书记笑着说:“这温度达标了。”指着白墙上的水迹,董彩英告诉总书记,当时家里也进了水,家具家电和一些衣服被褥被淹了。如今在党员干部帮助下,房子已完成清理修缮,温暖过冬没问题。“看到你们转危为安,大灾之后生活可以照旧,而且还能提高一点,我感到很欣慰。”总书记说。涿州市刁窝镇万全庄村位于兰沟洼蓄滞洪区,今年汛期全村311户全部受灾,不少房子被冲倒或严重受损。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子时,看到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村民付俊家新建的房子即将封顶。他热情地把总书记迎进未来的新居,详细介绍房屋内部结构:“这是朝阳的4间卧室,这是厨房,那边是卫生间……”付俊告诉总书记,房子受灾后,很快就收到了农房保险理赔款,钢筋、沙子、水泥等建材都有补贴优惠,政府还给担保联系了施工队,自己就下定决心尽快重建了。“党的政策好,赶上这个好时代,要不然就盖不起来了。”离开村子时,村民们聚拢到村道两旁,有白发老人,也有小孩子,纷纷热烈鼓掌、高声向总书记问好。总书记同乡亲们说:“我心里一直惦念着灾区的人民群众。今天,来这里看了看,心里踏实了,党中央的政策在各地转化为实际的举措,还是管用的。”听了总书记的话,大家又鼓起掌来。总书记接着说:“我从大家的表情看到了希望。我们灾后的生活比以前还会更好。希望乡亲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加快恢复重建、推进乡村振兴。”“大涝大灾之后,务必大建大治”今年8月17日,就在防汛抗洪救灾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要认真排查总结,抓紧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带着这样的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考察首站来到位于永定河官厅山峡出口处的三家店引水枢纽。通过这一控制性工程,永定河从山峦起伏的山区,奔流入一马平川的北京主城区。今年夏天北京遭遇极端强降雨,永定河也迎来罕见洪峰。北京市水务局负责同志介绍,当时三家店引水枢纽调节池的最高蓄水位已经超过110米,洪水已经满溢上岸,拦河闸开启了建成以来最大泄洪流量。今夏洪水过后,北京市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立足治本之策,着力加强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制定了有关总体规划,从河道疏浚修复、堤坝除险加固、布局建设水库等,致力于实现“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表示,经过一次灾害,就要总结经验,举一反三,使我们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有更完备的预案和更好的措施。我们现在的国力和经济实力也上来了,要用更强的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汛情发生之后,华北地区广大干部群众抢抓“窗口期”,开展了农业生产自救。在涿州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中途下车,沿着田埂,走进刁窝镇的一片农田。田里,上个月刚播种的冬小麦已经出苗,一片葱绿,长势喜人。“墒情不错。”总书记赞道。一旁的菜地里,一棵棵白菜饱满青翠,总书记俯身摸了摸菜心:“已经长实了。”村干部介绍,当地的大白菜比较有名,销售到了北京、天津等周边地区。洪水退后,村里组织大家一共抢种了1000多亩,“霜降萝卜、立冬白菜”,有的白菜已经开始收了,销路和价格都很好。总书记叮嘱:“灾后农业生产恢复不仅直接关系家家户户的收入,也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党的政策好就是要让老百姓高兴。要组织安排好今冬明春的农业生产,争取明年有个好收成。”田地里,孕育着丰收的希望。街面上,升腾起勃勃生机。在永济秀园小区门口,总书记先后走进一家药店和一家超市。“当时水淹到哪了?货品损失了多少?有什么补助政策?”问得十分仔细。得知政府给予贷款贴息,帮助两家商铺重新走上正轨、8月底恢复营业,总书记十分高兴,勉励道:“祝你们接下来经营得比以前还要好!”涿州城东的白沟河治理工程,机械轰鸣,上百名工作人员正进行堤坝加固等施工。习近平总书记走上大堤,现场听取灾后重建重大水利工程的谋篇布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展开一幅规划图,详细介绍下一步华北地区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设想。为期3年的规划,涉及江河堤坝加固提升、病险水库除险、蓄滞洪区建设、城市排涝工程等,将系统提升华北地区防洪抗灾能力。“大涝大灾之后,务必大建大治,大幅度提高水利设施、防汛设施水平。中国式现代化,也包括水利现代化、应急管理现代化。”站在大堤上,望着宽阔的河道,总书记思虑深远:“最近中央决定增发1万亿元国债,下大功夫,花大本钱,用于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项目建设。相信通过建设,我们国家特别是北方地区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会有一个大的提高。”“大力弘扬抗洪救灾精神”抗洪救灾中的感人故事,化作了最有说服力的现实“教材”。此次灾情期间,妙峰山民族学校因地势较高,成为附近受灾村民安置、救援人员休整、抢险救灾物资设备中转的“安全岛”。暑假经历了特大洪灾的孩子们,今天用他们亲手制作的黏土作品,感谢他们心中最可爱的人。教学楼一层的教室里,五年级一班学生在班主任老师带领下召开主题班会。黑板上写着“感恩”“立志”四个大字,班会的主题是“我身边的抗洪救灾故事”。习近平总书记也加入进来,认真倾听。一名女生站了起来:“我的作品是救援叔叔。当时我姥爷存放东西的地方被水淹了,救援叔叔很快就赶来帮忙,他们浑身都湿透了。”另一名女生也拿起自己的作品:“我觉得解放军叔叔是最可爱的人。他们早出晚归,满身泥水倒头就睡,第二天天还没亮就又出去了,特别辛苦。”手举白衣天使的黏土作品,一名男生讲述了自己在安置点看到的场景:“有一天,一位奶奶突发心脏病,几位医生赶紧取来仪器给奶奶做检查,还询问奶奶之前的身体状况,第一时间给奶奶治病。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名医生,帮助更多的人摆脱病痛。”看着这些懂事的孩子,总书记目光里充满温暖:“这次灾害,孩子们亲身经历,对一生都有重大影响。你们通过自己身边遇到的事,遇到的解放军、志愿者、村干部等等,就会看到,危难之际,我们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都会为人民冲在第一线。”学校操场上,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慰问了这次抗洪抢险救灾因公牺牲的烈士刘捷、熊丽的爱人和孩子。总书记紧紧握住他们的手,关切地说:“把家庭照顾好,把生活安排好,把孩子培养好。”习近平总书记叮嘱道:“我们要永远怀念在抗洪抢险救灾中牺牲的烈士,宣扬他们的英勇事迹,关心照顾好他们的家人。要大力弘扬抗洪救灾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到各个方面工作中。”精神,在斗争中升华;力量,在磨砺中凝聚。此次考察最后一站,白沟河畔的大堤上,“迷彩绿”“火焰蓝”“救援红”整齐列队。习近平总书记亲切看望慰问水利工程建设人员、曾经参加涿州抗洪救援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消防救援队伍等方面的代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和国家的强大政治优势。”面对士气高昂的“战士们”,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充满力量:“你们是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都是为人民服务的队伍。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人民群众感谢你们,党和政府感谢你们!希望同志们继续努力,再立新功!”
    11/13 国家动态
  • 习近平会见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入选单位代表
    习近平会见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入选单位代表蔡奇李希参加会见11月6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蔡奇、李希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入选单位代表。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6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入选单位代表,向他们表示诚挚问候和热烈祝贺,勉励他们再接再厉,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蔡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李希参加会见。上午10时30分,习近平等来到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习近平等向代表们挥手致意,同大家亲切交流并合影留念。11月6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蔡奇、李希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入选单位代表。这是习近平向代表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陈文清、王小洪、吴政隆、张军、应勇参加会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紧紧依靠群众探索创新,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央政法委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104个“枫桥式工作法”单位。
    11/07 国家动态
  •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