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公示信息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站内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信用 > 行业信用
  • 国家发展改革委:全面推动基础设施REITs常态化发行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发布《关于全面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项目常态化发行的通知》,部署推进基础设施REITs常态化发行工作,并自2024年8月1日起实施。由此,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设施REITs正式迈入常态化发行新阶段。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负责人称,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抓紧出台基础设施REITs申报格式文本、评估工作指引等配套制度规范,进一步提高申报推荐各环节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申报推荐工作质量和效率。  从2020年4月份基础设施REITs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到2021年6月份首批9个基础设施REITs试点项目挂牌上市,再到过去三年REITs市场初步经历的完整周期,无论是规模、资产类型,还是市场表现,基础设施REITs均具备了开启下一个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基础与条件。  截至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向中国证监会推荐67个项目(含扩募项目),其中44个项目发行上市,共发售基金1285亿元,用于新增投资的净回收资金超过510亿元,可带动新项目总投资超过6400亿元。据统计,上市基础设施REITs项目已累计向投资者分红超130亿元,2024年上半年中证REITs全收益指数上涨8.65%。  记者了解到,《通知》在深入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以构建常态化发行机制为目标,以市场化、法治化为遵循,以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为原则,全面改进和优化申报推荐制度,进一步明确审核内容和申报要求,优化政策空间,简化申报推荐程序,压实各方责任。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负责人介绍,与试点阶段政策相比,《通知》主要有四方面重大变化。一是进一步聚焦重点,明确审核内容和把关标准。常态化发行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不再对项目未来收益率提出要求,更多交由市场自行判断、自主决策;不再对国资转让等法律法规已有明确规定的转让事项作出要求,改由企业依法依规自行办理。  二是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申报推荐效率。《通知》简化工作流程,取消前期辅导环节,改为由省级发展改革委或中央企业直接申报;明确各环节时限要求,严格限定省级发展改革委的退回或受理时间、咨询评估机构提出问题次数以及项目方反馈时间,进一步提高申报推荐效率。  三是进一步压紧压实各方责任,确保权责一致。严明惩戒纪律,对于申报时敷衍塞责、隐瞒事实、弄虚作假等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视情况采取暂停受理、函告中国证监会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等监管措施。  四是进一步优化政策空间,激发市场活力。《通知》在征求各方面意见基础上,回应有关方面的实际诉求,适当扩大发行范围,增加了清洁高效的燃煤发电、养老设施等资产类型。调整优化规模要求,明确对于行业共性原因导致缺乏可扩募资产的项目,以及首次发行规模超50亿元的项目,可适当放宽可扩募资产的规模要求。提高回收资金使用灵活度,取消用于存量资产收购的30%比例上限,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的比例上限从10%提高至15%。
    07/31 行业信用
  • 内蒙古呼和浩特:提升信用软实力,夯实发展硬支撑
      今年以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力实施诚信建设工程,全面启动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对标国家考核要求,制定了《呼和浩特市第五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方案》,细化分解工作举措55项,构建“4321”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模式,即: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四大领域,持续推进部门、行业、区域三方联动,依托呼和浩特市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和“信用中国(呼和浩特)”网站两大载体,织密织牢数据汇集、惠民便企、社会共建的信用一张网。  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呼和浩特市大力实施“行政执法质量三年提升行动”,清理行政规范性文件179件,公布市本级行政执法事项清单4835项,审核认证行政执法主体40家单位3000余人。动态调整160项处罚事项纳入免罚、轻罚清单,开展包容性执法697次。推动“进一次门、查多项事”跨部门、跨地区互认式联合执法、交叉执法3093次。  今年,呼和浩特市政务服务中心进一步深化了政务服务改革,优化了服务效能。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立“一件事一次办”窗口49个,全市首批下放政务服务事项236项,第二批拟取消和下放政务服务事项189项,形成集约高效的“1+5+9+N”政务服务体系,最大程度便企利民。  围绕立信、管信、用信环节,呼和浩特市出台了《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实施方案》,编制了《呼和浩特市公共信用信息目录(2024年版)》,梳理6大类219类子项信息,归集不动产、水电气等各类信用信息1935.1万条,提供公共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服务。  呼和浩特市积极拓展评价应用,创新开展“信易阅”“信易行”等15个“信用+N”激励场景,依据信用评价报告实施差异化监管。特别是“信用+电子保函”聚焦节本增效,一季度降低企业投标成本1.46亿元,占投保企业工程保证金总量的34%。“信用承诺+视频勘验”助力审批提速,压缩勘验环节时限90%以上。探索建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档案,近6万家诚信企业实现“亮码经营”。  同时,依法开展失信惩戒集中整治行动,归集公示“红黑名单”信息2万余条,在各领域实施联合奖惩,目前共采取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措施3673人次,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9305人次;1至6月份,“助保贷”业务已为45户企业融资3.49亿元,“银税互动”为2836家民营企业发放贷款20.63亿元,是去年同期的4.5倍。“信易贷”平台累计为136家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3.43亿元。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已刊播诚信建设公益广告7650万条(次),发送诚信公益短信300余万条,发布《诚信经营倡议书》,开设“诚信青城”等专题栏目,刊播发新闻报道690余篇。  目前,呼和浩特市共选树青城好人、诚信示范企业、示范街区等诚信主体99个。向社会披露失信被执行人信息517条、曝光失信案例78个。同时,持续开展诚信典型上媒体上新闻、进公园广场和街道社区、进各行各业光荣榜活动。“信易阅”向5.5万名市民读者办理免押金读者证。“信易行”向守信市民推出乘车优惠服务,惠及64.25万人次。  以公开促公信,推动执法司法流程信息点对点公开。目前,法院系统公开裁判文书7930件,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率99.51%;检察系统公开程序性信息2303件;公安系统公开行政处罚5230人次;推进司法公正,严格执行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等,各政法单位记录报告信息6456条。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开展各类监督、陪审、听证活动2635件次。  为进一步提升司法公信力,呼和浩特市加入“呼包鄂乌司法公信建设联盟”,出台政法机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22条措施,设立全区首个知识产权法庭,成立了诚信建设工程法律服务团。同时,集中执行攻坚,纵深推进“法院+N”执行联动机制,政法各单位协同配合,破解查人找物堵点。全市受理执行案件2.2万件,执结1.2万件,实际执行到位66.27亿元。
    07/26 行业信用
  • 关于“信用”和“诚信” 《决定》提及6次
      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记者梳理发现,关键词“信用”“诚信”共提及6次,其中包括加快建立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环境信用监管体系等。  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多措并举,不断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决定》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强调,要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和拖欠企业账款清偿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建立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  同时,《决定》提到,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健全企业破产机制,探索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推进企业注销配套改革,完善企业退出制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  记者关注到,近年来,信用监管助推政府管理和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决定》在“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方面,也都提及了“信用”的字眼。在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方面,《决定》提出,健全预算制度,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在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方面,《决定》提出,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构建环境信用监管体系。  关于“诚信”,《决定》也提及了2次。  在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方面,《决定》表示,健全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机制。完善中介服务机构法规制度体系,促进中介服务机构诚实守信、依法履责。  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决定》则指出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健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体制机制,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教育引导全社会自觉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07/24 行业信用
  • 四川资阳:拓展“税务+”模式,助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四川省资阳市税务局坚持以纳税人缴费人为中心,以满足服务市场主体多元化、涉税诉求多样化、非接触式办税需求常态化为导向,通过积极实践拓展“税务+”服务模式,以更加便利化、精细化、智能化的税费服务,为纳税人缴费人办税缴费成本做“减法”,助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税务+网络”,升级办税缴费新体验。积极推广“资阳税务”微信公众号,整合“办税服务、社保缴费、税法查询”等功能,支持纳税人缴费人“微办税”“微缴费”,实现办税缴费“指尖”体验,吸引粉丝12.58万人。运用征纳互动平台,实时为纳税人缴费人提供智能咨询及在线辅导,实现申报提醒、缴款提醒、个性化税费政策精准推送,搭建起征纳良性互动桥梁。打造“资税云厅”直播平台,以“现场直播答疑+系统操作演练”方式,将课堂从线下搬到线上,业务骨干化身政策主播开展答疑解惑。  “税务+邮政”,打造便民办税新体系。积极响应纳税人缴费人需求,深挖税邮合作潜力,在全面整合双方资源的基础上,发挥邮政“点多面广”优势,在全市高质量打造3个旗舰店、12个示范点、80个便民服务点,作为实体办税缴费服务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满足纳税人缴费人“就近快办”的现实需求。丰富税邮合作职能,合力构建“代开发票代征税款+文书送达+税法宣传”的服务机制,实现高频业务“全覆盖”,为纳税人缴费人打造家门口的“办税服务厅”。同时畅通日常联系交流渠道,落实好双向沟通交流,优先解决直接影响纳税人体验的问题,研究改善服务措施,实现税务、邮政、纳税人三方共赢。  “税务+银行”,做优以信换贷解难题。“出新”信贷产品,联合银行推出“云税贷”“银税通”等优质信贷产品,同时积极推广“税电指数贷”,实现“税电指数”向“信贷资本”的有效转化。“升温”金融服务,立足“银税互动”聚焦小微、服务小微的功能定位,在全市建立起金融主动服务企业发展的公益性机制,为纳税信用评级高、经营管理规范、融资需求迫切的企业提供政策咨询、融资服务、风险防范等个性化服务。“升值”纳税信用,定期向合作银行提供企业纳税信用信息,做好潜在优质客户推送,实现纳税信用评价结果的增值运用。
    07/22 行业信用
  • 国家知识产权局:将从多方面推动专利开放许可制度高效运行
      记者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为推动专利开放许可制度高效运行,拓展专利转化运用的模式和渠道,该局近日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实施工作的通知。  专利开放许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四次修改新设的一种专利特别许可,是专利转化运用的制度创新,有利于实现简便快捷的“一对多”专利许可,提升对接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通知要求从指导专利权人规范提交开放许可声明、推动试点项目便捷转为开放许可、指导专利权人合理估算许可使用费、加强开放许可声明信息的开放共享、充分发挥各方作用促进供需对接等多方面推动专利开放许可制度高效运行。  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许可制度,专利权人自愿提交专利开放许可声明,对专利许可使用费“明码标价”,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向全社会“广而告之”,任何单位或个人书面通知专利权人并按照标价付费即可获得实施许可,对所有被许可方“一视同仁”。
    07/22 行业信用
  • 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16.9%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3.27万亿元。6月末,我国本外币贷款余额255.32万亿元,同比增长8.3%,人民币贷款余额250.85万亿元,同比增长8.8%。  总体看,信贷结构仍在延续优化态势。6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8.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6.5%;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5.2%;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16.9%。均高于同期全部贷款的增速。  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1.46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76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18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11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8.08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3440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3889亿元。  数据显示,上半年,实体经济贷款利率继续保持下行态势,1—6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分别为约3.7%和3.6%,利率环境对实体经济总体是支持性的。  存款方面,上半年我国人民币存款增加11.46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27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45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243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21万亿元。6月末,我国本外币存款余额301.68万亿元,同比增长6%,人民币存款余额295.72万亿元,同比增长6.1%。  据初步统计,上半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8.1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46万亿元。6月末,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95.11万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47.93万亿元,同比增长8.3%。  上半年,我国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7.71万亿元,其中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分别为5.89万亿元、1.82万亿元。
    07/16 行业信用
  • 财政贴息政策聚力支持设备更新
      近日,财政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实施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经营主体实施设备更新行动,纳入相关部门确定的备选项目清单,且银行向其发放的贷款获得人民银行设备更新相关再贷款支持的,中央财政对经营主体的银行贷款给予贴息。  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运用再贷款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中央财政对符合再贷款报销条件的银行贷款给予一定贴息支持。此后,中国人民银行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总结此前财政贴息政策经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财政部制定了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聚力支持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财政贴息能够让经营主体获得“真金白银”的支持,是一项惠企利民的积极财政政策。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认为,实施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是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部署的重要举措,通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的协同发力,可以有效放大政策激励和引导效果。  对于贴息标准,《通知》规定,银行向经营主体发放的贷款符合再贷款报销条件的,中央财政对经营主体的银行贷款本金贴息1个百分点。按照相关贷款资金划付供应商账户之日起予以贴息,贴息期限不超过2年。  在期限条件方面,2024年3月7日至12月31日期间,经营主体签订贷款合同、设备购置或更新改造服务采购合同,且相关贷款资金发放至经营主体并划付供应商账户的,可享受贴息政策。结合中国人民银行设备更新相关再贷款额度使用情况,可视情延长政策实施期限。  为推动财政贴息政策落到实处,早见成效,财政部坚持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联动,强化财政、货币、产业政策协同,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撬动作用,与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形成政策合力。  财政贴息资金实行“两个预拨”机制,提振经营主体积极性。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财政部向各省级财政部门提前下达预算,预拨贴息资金;省级财政部门通过21家商业银行落实贴息政策,定期向其省级分支机构预拨贴息资金,后续根据实际贷款情况据实结算。21家商业银行在收到财政部门拨付的贴息资金后,在向经营主体收取利息时扣除预拨部分的利息,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更好提振经营主体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信心和积极性。  同时,财政部明确贴息要求,提升财政资金使用质效。此前有关贴息政策实施过程中,有少数优惠信贷资金沉淀在经营主体账户中,未及时划付至供应商账户,影响政策实施效果。此次,中央财政完善贴息标准,明确按照相关贷款资金划付供应商账户之日起予以贴息,对沉淀的优惠信贷资金不予贴息,更好引导经营主体及时划付资金,加速资金流转,加快经济循环,加力形成投资和消费。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财政部门将主动履责,会同发展改革、行业管理以及金融管理部门,加强对相关政策的宣传解读,帮助经营主体了解贴息政策和操作流程;21家商业银行作为落实贴息政策的重要执行者,将积极作为,下沉服务,落细落实各项支持措施,主动对接经营主体,有效满足合理融资需求。  何代欣表示,此次财政贴息政策对加强资金管理、提高审核质效等进行了明确部署,并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有助于压实各方责任,提升资金使用绩效,促进政策精准直达微观主体,对稳增长、强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07/16 行业信用
  • 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迈向法治化、规范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指引下,新时代改革开放取得历史性成就。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在北京召开,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值此之际,本报特以系列报道呈现文化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鲜活实践、经验做法。  打开微信小程序“行游大连”,在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民宿的相关展示页面,能够看到标注有“大连旅游信用品牌”的相关企业情况、常用设施、游客评价等详细信息,为消费者出行决策提供了有效参考。这是大连市文化和旅游局为培育信用品牌进行的创新实践之一,该做法被纳入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典型经验做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社会信用纳入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发展信用经济将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贡献。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健全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以落实法规为引导,以评估评价和试点为手段,以信用系统为支撑,以培训和宣传为保障,日益健全文化和旅游信用体系机制,稳步提升信用监管效能,并结合地方实际创新信用手段,形成了一些颇具特色且卓有成效的信用体系建设经验做法。  制度为基,健全信用体系机制  制度建设决定着信用体系的基础架构。随着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迈向法治化、规范化新阶段,信用管理制度与规章持续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管理规定》印发,进一步明确文化和旅游市场失信主体的认定与管理制度、信用信息的采集归集公开与共享制度、信用修复制度、信用评价制度、信用承诺制度和权利保障制度,为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管理夯实了基础、提供了依据。同时,通过印发《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修复工作指南》、发布《关于印发〈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管理规定〉有关文书格式的通知》和《关于启用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管理系统的通知》等,形成了“1部专门规章+多项制度”的信用体系基础架构。  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整体引导和推动下,各地积极探索和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体系相关制度建设。据统计,从2022年至2023年8月,全国已创新出台省级信用体系建设配套制度40项,其中包括行政规范性文件38项、地方标准2项,涉及信用体系建设、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信用承诺、信用评价、信用修复、信用信息管理、信用品牌培育、信用消费、信用激励等类型,基本覆盖了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领域,形成了整体推进与单领域突破并行的制度建设局面。  在各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的持续努力下,信用加快入法入规,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体系的法治基础不断增强。与此同时,依托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管理系统,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依法依规通过系统开展失信主体认定、信用信息归集、信用修复等业务。各地还立足实际,先行先试,在文化和旅游市场各领域研究制定相关信用标准,强化标准对信用监管的支撑作用。  试点为先,释放信用体系效能  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是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的创新举措。2021年,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启动,确定首批14个试点地区。2023年2月,试点验收结果公布,试点地区全部通过验收,其中4个试点地区验收结果为优秀。2023年6月,为期一年的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再次启动,目标是建立完善多项信用体系建设的配套制度,培育一批诚信企业,发展一批信用经济试点地区。  截至目前,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在形成一批制度性成果的同时,提升了试点地区信用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为健全信用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夯实了基础。试点工作还积极推动相关地区文旅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随着各试点地区积极探索信用交易模式,拓展信用应用范围,进一步发挥信用在有效衔接供需、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其形成的良好信用环境持续促进文旅市场发展繁荣。如山东省日照市通过组建“诚信旅游联盟”,吸纳大量服务平台、酒店、旅行社、景区试点单位,推动与周边城市信用分互通互认。游客在“先游后付”的模式下对产品和服务更加信任,消费体验得到提升,为整个城市营造了更诚信、安全的旅游生态。重庆市武隆区在试点过程中,着力拓展信用在文化和旅游市场中的应用场景,打造“信易游”等品牌,保障文化和旅游品质,推广信用消费使用,保障游客权益。  随着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有序推进,信用体系进一步健全,信用基础更加坚实,信用监管效能稳步提升,信用共建格局初步形成。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创新应用信用手段,持续释放文化和旅游市场消费潜力,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实施“信用+”工程,不断深化信用经济试点工作、优化行业信用环境,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体系。
    07/09 行业信用
  • 江苏:101项任务清单促民营经济发展,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
      为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江苏省市场监管局近日出台市场监管部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年度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梳理制定了16大重点工作、101项任务清单,涉及“优化外部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提升内生动力,推动民营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破除发展障碍,为民营经济松绑减负纾困解难”等内容。  聚焦“快准入、优环境”,省市场监管局推进登记注册规范化、标准化、便利化,在提升办事“速度”的同时,让服务对象切实感受到“温度”。今年,重点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持续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实现经营主体“一照通行”;不断完善审批方式,试点开展检验检测资质认定远程评审,积极推进药品领域服务资源融合,为企业提供“一站服务”。  聚焦“降成本、减负担”,省市场监管局指导直属检验机构对省内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委托的特种设备检验、计量器具检定和校准、产品质量检验费用减半收取,减免药械注册检验费用。加强水电气暖等公用事业领域价格监管,督促退还涉企违规收费。组织大型企业年报公示信息跨部门联合抽查,重点检查逾期尚未支付中小企业款项公示情况。出台3.0版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轻罚免罚规定和清单,对于违法行为轻微、社会危害性较小的案件,在督促整改到位后实行免罚轻罚,强化跟踪指导,让经营主体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聚焦“真公平、破隐性”,极力破除地方保护行为、深化公平竞争治理,让民资、国资等各类企业在公平竞争赛道上你追我赶、共同发展。深入推进妨碍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政策措施清理,有效破除“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联合江苏省发改委出台《关于保障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参与招标投标竞争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意见》,消除招标投标过程中对民营企业设置的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组织民生领域反垄断执法、反不正当竞争专项行动,有力保障民营企业各项权益。  聚焦“提信心、增服务”,今年,实施深化信用提升三年行动,打造便捷高效“助企塑信”模式。开展“苏质贷”“苏质融”等融资增信服务,为民营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加强品牌培育,聚焦“1650”产业体系和“51010”产业集群体系,遴选培育“江苏精品”。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交流机制,分行业、分区域举办民营经济市场监管“会客厅”,推动各项惠企政策落地落实。
    07/01 行业信用
  • 两部门:对资产评估机构设置诚信情况等九方面备案要求
      近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联合发布了《资产评估机构从事证券服务业务备案办法(征求意见稿)》。办法突出从严监管,把紧备案入口、强化持续监管、畅通备案出口,通过严格备案管理穿透证券评估业务监管全过程,提升资产评估机构服务资本市场的质量和能力;突出问题导向,集中解决证券评估机构未备案执业、违规提供报告、超出胜任能力执业等关键突出问题,助力提升证券评估业务整体质量,发挥中介机构“看门人”作用。  办法强调,禁止未备案执业,明确未按规定备案的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报告,不得用于证券业务活动,严禁未备案机构在资本市场“无证驾驶”。同时对资产评估机构设置了涵盖内部管理、质量管理、诚信情况等九个方面的备案要求,要求机构具备与证券评估业务相匹配的专业胜任能力、质量管理能力、风险应对能力等,如强化了评估机构内部治理和质量控制的有效运行,增加了申请备案评估机构包括质控负责人在内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权责要求等;规定提取职业风险基金或购买职业责任保险,鼓励职业风险基金余额或职业责任保险累计赔偿限额不低于500万元;对于证券类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师人数以及评估工作经验、连续执业经历等作了具体要求,打击了行业存在的评估师挂靠乱象。  在衔接备案要求方面,办法还规定,在提升备案材料要求的基础上,新增现场核验等备案材料审核方式,同时增加备案注销机制,明确依法终止营业、自行申请注销、虚假骗取备案、未持续满足备案条件且整改不到位等注销条款,推动不合规机构出清,同时设置再次备案要求,完善证券评估机构“能进能出”机制。  相关人士表示,办法的发布意味着评估行业全面科学监管的常态化、评估机构备案高质量发展公信化、证券评估机构精简规模专业化。随着外在监管和内在提质的双重要求提升,此前证券评估机构和人员规模短期快速增加的状况将得到缓解,一些专业基础薄弱、市场敬畏意识不足的机构将退出或被整合,专业胜任能力强的证券评估机构和人员将得到更多发展机会。
    07/01 行业信用
  •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