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2022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成效显著
近日,从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管厅获悉,2022年,该厅联合宁夏党委网信办、宁夏公安厅等10家网络市场监管厅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开展为期3个月的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网络市场突出问题,靶向治理成效显著。 专项行动期间,宁夏市场监管厅聚焦重点领域,同步开展了直播带货、“平台点亮”、中宁枸杞、网售禁限售商品等专项监测,发现疑似违法违规线索413条,已核查处置369条。 宁夏市场监管厅聚焦“三无”外卖,开展网络外卖食品安全整治,各地市场监管部门通过行政约谈、实地督查、线上线下“双查”等方式,严查外卖平台企业各项义务履行情况。该厅共检查各类外卖经营户9884户次,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31份,联合检察院下发行政约谈书和检察建议书4份,下架网络外卖店铺16家,修改网店信息57家,现场督促整改328家,约谈外卖平台负责人10家(次)。 聚焦“三假”直播,宁夏市场监管厅严厉整治直播乱象问题,开展网络直播监管专项行动,共监测宁夏全区网络带货主播8043个、直播间1.42万个、直播带货商品17.39万个,发现违法违规线索28条,已核查处置24条,其中立案4起,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3起。市场监管部门在线下巡查时,发现并查办网络直播营销违法案件4起,罚款4.41万元,约谈10名违规主播。 宁夏市场监管厅聚焦“一老一小”用品,组织开展2022年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及儿童学生和老年用品质量专项监督抽查,对奶瓶、纸尿裤、胶黏制品、中性笔和笔芯、学生书包、老年手机、老花镜(含近视配装眼镜)、按摩器具等16个品类抽检301批次。其中,合格296批次,不合格5批次,不合格发现率为1.42%。 宁夏市场监管厅聚焦特色产业,开展“宁夏枸杞”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线上线下一体专项保护行动,共监测到线上违法违规线索26条,已核查处置23条;线下共收缴各种违法违规枸杞包装物8.6万余只(箱、袋、盒),查扣不符合质量标准枸杞86箱(袋)1640公斤,查办枸杞质量违法案件45件,收缴罚没款41.9万元,有力净化了枸杞市场消费环境。
国家知识产权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建设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创建示范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要求以促进知识产权有效保护和规范管理为目标,每年培育认定一批线上线下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示范带动更多市场主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工作,提高消费者满意度,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办法》规定,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创建重点开展的工作任务包括指导市场经营管理主体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系,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能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满意度。 申请认定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要求市场经营管理主体知识产权保护目标和方针明确,已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章制度;已建立或明确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熟悉知识产权业务的专兼职工作人员;已建立并有效实施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包括但不限于商品信息管理制度、商品日常检查管理制度、诚信管理制度、侵权处理制度、先行赔付制度等;与知识产权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建立协查协作机制,能够及时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知识产权管理、执法工作;已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评价和改进制度。 “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称号有效期为自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称号之日起3年。在有效期满60日前,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通知,各省(区、市)知识产权局组织相关市场申请复查。
丹东承鑫物流有限公司信用承诺书
辽宁三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信用承诺书
宽甸县供销社直属企业辽东大厦信用承诺书
宽甸县供销社直属企业大众旧物市场信用承诺书
【风险提示】谨防“以房养老”陷阱
近日,为防止不法分子打着“养老公寓”“以房养老”的旗号行骗,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就防范房地产领域养老诈骗做出温馨提示,提醒广大老年朋友增强防范意识。 防控范围主要包含在商品住房销售中以“养老”名义进行虚假宣传;捏造、散布“养老住房”“养老公寓”房地产虚假信息,恶意炒作,哄抬房价行为;为不符合交易条件的“养老住房”“养老公寓”房屋提供经纪服务、发布虚假房源信息、隐瞒住房出售信息,诱骗群众买房行为;违规在城市街面、住宅小区张贴养老产品宣传广告的行为。 常见骗局主要有:打着抱团养老、投资养老、销售养老房等旗号,经常出现在老年人聚集的场所,不断对老年人群“洗脑”。 利用小恩小惠博好感,降低老年人警惕性。不法分子通过组织旅游、参观、讲座、赠送礼品等手段,有意博取老年人信任和好感,等老年人降低警惕后,趁机对其情感绑架、道德绑架、虚假宣传,最终目的是骗取老年人钱财。 抛出高回报承诺吸引老年人。不法分子多用承诺高额分红、保本高息、预定养老服务等套路,诱骗老年人投资所谓“养老服务”项目,收费名目五花八门,如“贵宾卡”“会员费”“预付费”等。 为此,市住建局发布重要提示:谨记投资有风险。切勿轻易相信所谓的“稳赚不赔”“无风险、高收益”宣传,不要投资业务不清、风险不明的项目,别受高收益诱惑而冲动投资。 增强法治意识。心态乐观、积极,科学养生,平时可以多关注新闻媒体、社区宣传栏等,开阔视野,紧跟时代步伐,提高自身防骗能力。 购房必须看公示。购房者在购房时请注意现场查阅公示信息是否齐全、真实、有效,签订购房合同时认真查看合同条款,谨防掉入合同陷阱。 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提供身份证、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以防被冒用、滥用或非法使用。若发现诈骗行为,应及时拨打110报警,并反映至12337智能化举报平台。 常与亲友沟通。遇到拿不定主意的事情不急于决策,不固执己见,多听取亲友意见,重大事项请咨询专业人士和律师,或咨询业务主管部门。
京津冀晋共享“信用医疗”服务
记者从近日举行的2022信用北京(第八届)信用中关村高峰论坛暨京津冀(晋)信用协同交流会上获悉,京津冀晋四地共同推进了信用医疗便民应用,守信市民在四地所有开通信用医疗服务的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可享受“门诊先看病免排队”“住院免押金可分期”“急诊先救治后结算”便民医疗服务。 北京9个区已开通“信用医疗” 据悉,“信用医疗”正在京津冀晋四地有序推进。目前,北京市石景山区、东城区、通州区、丰台区、朝阳区、密云区等9个区,天津市南开区,河北省石家庄市、秦皇岛市、承德市,山西省太原市、大同市、忻州市等地均陆续开通了信用医疗服务。 “通过优化就医流程,免除挂号、检查、检验、取药等多环节的排队缴费。”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信用就医患者只需在诊疗结束48小时内通过手机支付医保以外的自费部分即可,解决了传统就医模式下患者排队缴费时间长、医疗费用压力大等痛点,缩短患者看病时长、减轻患者奔波缴费的痛苦。 国内首款数据保险产品上线 北京信用信息管理应用已实现新突破。市公共信用服务平台通过市大数据平台归集了企业信用信息10亿条,归集告知承诺等各类信用承诺信息216万条,归集自然人信用信息3.2亿条,建立教师、律师等14类重点职业人群诚信档案。通过支持社会机构开展“信用数据专区”试点建设,平台广泛吸引多领域社会信用数据,探索支持医疗、文旅等10多个场景化应用,已吸引数据企业20家、场景应用企业12家,培育信用大数据应用生态。 为此,国内首款数据保险产品近日在京津冀晋信用科技实验室正式上线。该款数据保险产品基于区块链、多方安全计算等底层技术,在数据合规安全、数据版权传递、数据多源协作、数据质量管理等方面,为接入实验室的数据提供方和使用方提供数据资产全生命周期的风险保障。 京津冀晋信用科技实验室揭牌 京津冀晋信用科技实验室在论坛上正式揭牌。实验室将对接公共信用数据、连接社会场景数据、融合金融科技数据,吸引各类场景企业、数据企业、信创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围绕政务数据、社会数据、金融数据进行跨区域、多场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互认,致力于打造国家级信用经济和数字产业的生态发展平台。 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阶段,北京将坚持以“风险+信用”为核心,全面推进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信用监管;大力推进信用创新应用,鼓励社会机构在养老、家政、购物等更多领域开拓“信用+”创新应用场景,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的信用服务创新模式。
银保监会:警惕不法中介诱导消费者违规转贷
针对近期一些不法中介向消费者推介房贷转经营贷,宣称可以“转贷降息”,诱导消费者使用中介过桥资金结清房贷,再到银行办理经营贷归还过桥资金的做法,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称,这种将房贷置换为经营贷的操作隐藏着违约违法隐患、高额收费陷阱、影响个人征信、资金链断裂、侵害信息安全等风险。 银保监会消保局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防范不法中介虚假宣传,提高风险识别能力,认清违规转贷背后隐藏的风险,防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咨询,警惕不法中介的套路陷阱;认真审核合同内容,按约定使用贷款;注意个人信息保护,避免造成财产损失。
【风险提示】警惕保健品直播误导老人
仅是普通糖果,却宣扬具有“脾胃调理功能”——据媒体报道,类似这样夸大、神化普通产品功效让观众误以为是保健品的直播不在少数,有的主播则直接带货保健食品,如复合维生素片、鱼油胶囊、钙片等,且在介绍时暗示观众其食品具有治疗功效。直播带货已是消费者选购商品的常用渠道之一。但保健品在直播间的“大行其道”,则让人感到一丝隐忧。不少主播那种不乏夸大、诉诸情感的带货方式,如果用到保健品上,恐怕会误导不少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 现实中,保健品直播确实存在一些乱象。有的产品明明是普通食品,主播们却使用“排毒养颜”“预防斑秃”“调理肠胃”等表述进行宣传,让消费者误以为具有特定功效。 就算确实是保健品,也不能夸大宣传。根据广告法规定,保健食品广告不得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等,并应当显著标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但主播夸大保健功效、暗示治疗功效的情况屡见不鲜。有的保健品功能是“辅助保护胃黏膜”,主播却说可以治疗胃病,有消费者使用后“被坑惨了”。 此外,各大短视频平台上还有大量养生保健类直播和视频,有的表面上讲授养生知识,实际只为兜售保健品。这同样涉嫌违反广告法规定。 保健品的目标人群,很大一部分是老年人。近年来,越来越多老年人“触网”,这有助于缩小数字鸿沟,让老年人也能享受到数字生活的便利。但网络直播诱导老年人盲目、过度消费,甚至实施营销诈骗的情况也需要警惕与治理。有报告显示,老年人最大的非理性消费风险由2017年的线下购买保健品,变为2021年的过度网络购物,其中最热衷购买的依然是保健品。有的老年人“触网”不久,甄别能力较弱,可能就会被主播的“感情牌”和夸大宣传迷惑。损失金钱是一方面,如果耽误了治疗、影响了健康,就更加得不偿失。 对保健品直播中的乱象,监管部门要坚决打击不法行为,直播平台也应加强审核与管理,及时下架停播。相关企业与主播更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凭良心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