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消费警示:警惕美容店与助贷公司联手诱导消费者办网贷
日前,宁波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宁波市消保委)发布2021年1号消费警示,披露了一起医疗美容诱导消费者办网贷,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案例。在该案例中,预付式美容经营运作手法由圈钱跑路的1.0版“升级”为悄然灭失法人资格的2.0版。 在该案例中,消费者黄女士向宁波市消保委投诉,2020年10月5日,她在网上看到“芊馥国际妊娠纹修复”广告,广告宣称修复妊娠纹效果极佳。次日,黄女士根据广告指引来到“婧纹美容”,服务人员表示可以修复80%,并出示了签约合同,还表示可以代为办理贷款,利息很低。 黄女士立即刷卡支付了3052元(总价21800元),并进行了网贷签约。然而,到了2021年3月,由于每次修复,仪器点扎妊娠纹处异常疼痛,伴有红肿与渗血,修复后不见效果,黄女士提出不再进行修复,要求停止借贷,美容店不予正面回应。她原以为事情就此暂停,没想到收到催款信息,要求尽快还贷,否则不良记录会影响征信。 这时,黄女士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她于3月27日还款并支付逾期费用近300元后,在停止美容无回馈、无法停止借贷的情况下,向宁波市消保委求助。 接诉后,宁波市消保委工作人员经过初步调查发现,与黄女士签订“婧纹国际签约合同”的主体为“宁波纹研美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纹研美容),该公司在合同上标称“芊馥国际妊娠纹修复中心”,已于2021年3月3日注销。 宁波市消保委工作人员试图联系纹研美容一直未果,与助贷公司即科公司取得联系后,对方表示会协助黄女士按贷款合同约定退贷销账,最终黄女士于4月8日完成还款,并取得结清凭证。 “与头一天还在疯狂办卡,第二天就关门失联的经营手法不同,涉案公司正常成立与注销。然而,其快速、高频、短暂、多地的开业、关闭,目的仍是敛财,但手法更隐蔽,承担的法律责任与风险更小。”宁波市消保委工作人员介绍说。 与此同时,美容店与助贷公司合作,助贷公司与金融公司合作,美容店提供客源,金融公司提供无需担保抵押的贷款,助贷公司撮合双方达成借贷。作为引流的纹研美容注册地在宁波,助贷公司即科公司注册地在上海,金融公司盛银金融注册地在辽宁沈阳,一旦产生借贷纠纷,消费者向相关方主张权益势必有跨越地域的成本。 对此,宁波市消保委提醒,消费者应谨慎选择美容服务机构,谨慎选择美容网贷。要明确自身美容需求与对方美容服务是否匹配,确认美容服务是生活美容还是医疗美容,并了解美容服务机构的资质,然后再决定是否做美容手术,以免遭受损失。
宽甸金桥南沟石材有限责任公司信用承诺书
丹东市众达田径俱乐部信用承诺书
丹东市启舞体育舞蹈俱乐部信用承诺书
丹东市扑坊棋牌俱乐部信用承诺书
【风险提示】中消协发布“五一”消费提示:“机票盲盒”需理性看待
随着“五一”假期临近,不少消费者都筹划着出行游玩。在境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国际旅行严格受限的情况下,国内旅行将是多数消费者的首选,预计今年“五一”期间将会迎来一波出行高潮。多家OTA平台(在线酒店、旅游、票务等预订系统平台的统称)公布的数据显示,消费者在“五一”假期出行、消费等需求旺盛,机票、酒店、门票、租车等订单量均较2019年同期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但是,消费者在假期集中“玩玩玩”“买买买”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景区、酒店、道路交通等供需不平衡的压力与矛盾,或是不良商家采取不正当经营手段“浑水摸鱼”从中获利,从而引发消费纠纷。 那么,今年“五一”消费者应该如何防范“人在囧途”?怎样避免被不良商家“宰客”?遇到消费纠纷怎么办?面对这些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为消费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在安排“五一”长假期间出行时,应将出行的目的地尽量选择在国内低风险地区,提前了解目的地防疫规定并配合做好防护措施;确有出国(境)旅游需求的,务必及时了解我国疾控机构、出入境管理部门、驻外使领馆等发布的相关提示信息,谨慎确定出行规划。 此外,消费者在出行前一定要下足功夫,做好出行规划。有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机票预订量已经大幅超过2019年同期,与2020年同期相比增长超过25倍,一些热门旅游城市甚至出现航班经济舱售罄、高星酒店一房难求的情况。因此,消费者务必提前了解目的地景点的限流制度、往年景区人流状况、天气情况以及是否需要提前预约等,合理规划出行时间和线路,避免将游山玩水变成看“人山人海”,降低出行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中消协提示,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名为“机票盲盒”的产品,有商家表示针对“五一”假期还将推出新一轮的升级版“机票盲盒”活动,消费者购买后,会得到一张指定出发地、随机目的地、随机日期的国内单程机票。对此,中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要理性看待,“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可取,一定要通盘考虑出行时间、用餐住宿、目的地情况、返程安排以及售后退换限制条件等因素后再做决定。 中消协还表示,通过旅行中介跟团出行的,一定要选择资质齐全、信誉较高、口碑较好的旅行社,签署旅游服务合同时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内容,明确行程安排、食宿标准、双方权利义务等重要信息,切勿贪图便宜而选择“低价旅游团”或者“0元旅游团”,以防落入“黑中介”“黑导游”精心设计的“陷阱”。 最后,中消协敦促经营者要做到明码标价、明码实价。经营者应当禁止采用不明码标价、坐地起价、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等违法手段坑害消费者,杜绝“天价大虾”“天价石斛”“酒托欺诈”“合影收费”“陷阱厕所”等各类黄金周“宰客”恶性事件的再次发生。
【风险提示】滥用人脸识别,重罚才能震慑
近日,终于有地方政府对滥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全面整治。据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客户端报道,4月21日,浙江宁波市场监管局通报,通过房地产领域人脸识别专项执法行动,宁波市场监管综合执法队已对非法摄取消费者人脸信息行为立案16件,并对其中3件案件作出行政处罚,分别处以罚款25万元,并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据悉,今年3月,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正式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亮剑2021”消费安全综合执法行动,人脸识别数据非法采集问题被列为该行动重点之一,而“宁波经验”被编入行动通用的“消费者个人信息案件执法手册”供全省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参考。 在看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售楼处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对顾客进行偷拍,使得顾客的个人信息如同“裸奔”一般被非法获取,这无疑损害了顾客的隐私权。 宁波在房地产领域人脸识别进行的专项执法行动,开了个好头,值得肯定。宁波开出25万元罚单,这样的程度足够罚痛违法售楼处,产生威慑力。这会让相关企业反思,为企业私利而损害他人的正当权利,该不该,值不值?进而做出正确的抉择。 当然,这并不是否定人脸识别系统。人脸识别技术本身是无罪的,关键要看如何使用。它可以广泛应用在现实中的很多场景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比如,购物时刷脸支付、进小区时刷脸开门等。 但如果像那些售楼处那样,为了私利而不惜违规抓取人脸信息,就是人脸识别技术的滥用,不为法治社会所容忍。这样的行为是在挑战法治的底线、文明的底线。 此次全省专项行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对滥用人脸识别技术的整治结束,而是一个开始。除了专项整治,日常监管也不能放松。 另外,非法摄取消费者人脸信息的其实不止售楼处,其他行业也有这类违规行为,比如央视3·15晚会曝光的科勒门店、宝马门店等,也要一视同仁进行监管,不可顾此失彼。只有监管范围全面,处罚果断有力,这类侵犯隐私权的现象才能真正得到遏制。
【风险提示】交了押金再上岗?找工作当心“高薪陷阱”
商务司机月薪8000元到11000元,不过想工作得先交1290元押金;同样是找工作,自称从事劳务推荐的公司老总承诺,只要交10多万元,就能安排去机场上班,结果交完钱便没有下文……最近很多人在忙着找工作,都想找到一个高薪的好岗位,甚至不惜花钱,但是交了钱却往往被“套路”…… 案例一 找工作先交1800元押金 云南临沧的严先生在手机App上找工作,工作地点在临沧,经过联系,对方要他到昆明签合同。根据对方提供的地址,严先生专程赶到昆明与对方签订劳动合同,还交了1800元的押金。 “今年3月的时候,我在58同城上面看到一则招聘信息,说是可以安排工作,按照对方的要求到昆明签了合同,根据要求说是要交1800元的押金。”严先生说,“当时心里想着既然已经签了合同,那马上就有工作了,于是也没多想就把这笔押金给交了。” 可是没想到的是,现在已经过了快一个月,对方却一直没给严先生安排工作,每次打电话询问,对方都以“再等等”等各种理由推脱。 “当时说这个押金是如果正式安排工作我不来,就退不到押金,现在却是连工作都没有。”严先生怀疑自己可能是被对方“套路”了…… 案例二 交10万就可以安排工作! 2019年小李大学毕业,为了找个好工作,她在同乡介绍下认识了一位自称从事劳务推荐的公司老总宁先生。见面后对方承诺只要交10多万元,就能安排小李去机场上班。小李和家人合计之后便交了钱,可对方的承诺却迟迟没有兑现。 从小李提供的这份就业推荐服务协议上可以看到,在2020年8月24日,小李与“云南某某投资教育有限公司”签订了合同,合同还约定小李在开班培训前应支付完毕培训费用。“当时他说让我去培训考证,培训费我自己又交了4000元,到考试他让我再交4000元,就可以稳妥拿证、安排工作,后面我又交了4000元,前前后后一共交了108000元。” 对方保证小李最终进入的岗位为某机场集团正式编制岗位,并承诺为小李取得国家初级安检证。协议中还明确,如果甲方未能做到以上条款内容,甲方需主动在七个工作日退还小李所交的所有款项。于是小李交了钱就等着培训和安排工作,但转眼到了2021年,一切都还没有下文。 一怒之下,小李找到了这家公司,结果却傻眼了——公司已经搬走了…… 案例三 交1290元押金安排“月入过万”司机工作 市民吴先生是一名司机,近日,他通过58同城网站寻找司机的工作,看到一则招聘信息让他动心不已,“商务带车司机月薪8000元到11000元。工作时间大约8个小时,包吃包住,还有五险一金,住房补贴和饭补都是单独给的,不在工资之内。” 看到如此诱人的条件,吴先生当即按照招聘信息上提供的电话打了过去,“对方表示,公司需要进行简单的面试,试用期一个月。不过,工作需要正式的工装,由公司统一提供。工装费是不要钱的,不过应聘司机需要交纳1290元押金。” 吴先生决定先去考察一下,按照地址,杨先生来到了某工业园区。一进门只看到一个物流园区,来往的基本上都是大型的物流车。而吴先生应聘的是高端商务司机,他感觉公司不正规。“要想工作还要先交押金,感觉有点套路,我就没有继续联系这家公司。”随后,吴先生又在58同城上找了其他司机工作,却都要求交纳工装费。 调查 应聘成功退在工资里 中途辞职押金不退 记者通过吴先生提供的信息,找到了这家公司的电话,并拨打电话咨询,工作人员表示,驾驶证需要满三年,并通过面试。司机试用期是一个月,合格以后签订一年的正式合同。不过商务司机需要正式的工装,工装免费,但需交纳1290元的押金。“这笔钱不用担心,只要应聘成功,第一个月放在工资里发放。如果中途辞职,是因为个人的原因,这笔钱是不退的。” 据记者了解,《劳动合同法》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证件。 平台 发布信息要对综合资质进行审核 对此,记者电话联系了58同城的客服,工作人员表示,在平台上发布信息都需要通过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以及手机号、人脸识别、身份证验证、芝麻信用认证、银行卡等综合资质审核。 “如果确实出现诈骗,我们会把这部分信息记录报警。”工作人员表示,平台将保障求职者人身、财产、信息安全,同时平台推出的求职者保障计划、放心企业服务,也将更好地解决求职者的后顾之忧,同时平台还将联合公安司法部门,严厉打击“网络黑产”,不计成本,坚决保障和维护用户权益。同时,呼吁求职者一起,重视求职安全,重视平台防骗提示,对于平台外的欺诈行为不要抱有侥幸心理,积极留存证据并投诉举报。
【风险提示】警惕“免费午餐”理性参团旅游
通过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渠道招徕顾客甚至私下办理旅游年卡,以免费旅游、购物(会员)送旅游、旅游赠礼品等名义或者以俱乐部、康养活动等形式招揽旅游者……针对这些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不久前市文化和旅游局部署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多个典型案件被曝光。 私自揽客办年卡 当事人黄某某在未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的情况下,通过“窗户外”微信公众号发布旅游信息,招徕组织36名游客,租赁大客车进行蓟州狐狸岭一日游活动,获利1950元。对此,相关部门依法给予当事人罚款20000元的行政处罚。无独有偶,在处理旅游投诉过程中,执法人员发现天津市某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在未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的情况下,通过其“丁丁旅行”微信公众号招徕游客2名,参加斐济出境旅游活动。相关部门依法给予该公司罚款50000元的行政处罚;给予直接主管人员丁某某罚款10000元的行政处罚。 此外,某国际旅游(天津)有限公司在未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的情况下,招徕组织游客3批187人赴河北保定2日游,还采取办理旅游年卡的方式,预先收取游客旅游费用,相关部门依法给予当事人罚款12000元的行政处罚。 不签合同有风险 除了私自揽客办卡以外,不签订正规合同也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隐患。 天津市滨海新区某旅行社有限公司自2019年3月成立以来,共组织几百人参加旅游活动,但从未与游客签订旅游合同,只与游客签订旅游专用报名表和承诺书。相关部门依法给予该公司罚款80000元的行政处罚。无业人员刘某为北京某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分公司招徕游客2名。公司在未与这2名游客签订旅游合同的情况下,组织其泰国出境旅游活动。相关部门依法给予该公司罚款20000元的行政处罚。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也提醒广大市民和旅游者,参团旅游一定要选择证照齐全的正规旅行社,网上报名要选择正规的旅游网络平台,签订规范的旅游合同并索要发票、行程单。切勿轻信微信群、微信朋友圈和小广告等渠道发布的旅游信息,很多“免费午餐”的背后是强迫购物和自费活动等诸多陷阱。此外,在旅游过程中要理性消费,不要轻信导购洗脑式宣讲,对强迫或变相强迫购物等行为可通过拍照、摄像和购物凭证等保留证据,以备返程后维权。旅游过程中发生纠纷或旅行社违反合同约定的,旅游者要依法理性维权,切不可采取“罢游”“擅自离团”“拒绝登机”等过激行为,避免扩大损失,使自己由受害者变为利益的侵害者。
东港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信用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