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不能让网贷乱象通过App借款“还魂”
开通借款功能,就送VIP会员——最近,上班族小时发现,手机中的一些App俨然都成了“金融App”,甚至打开个视频App,都以“VIP会员”为诱惑,鼓励用户开通借款功能。据《北京日报》报道,眼下不只是视频平台,不少社交、打车、旅行等生活中各类App都已植入借款入口,常以小恩小惠引诱用户开通,却忽视其中隐藏的风险,甚至故意宣传“低利率”“下款快”。 种种迹象显示,越来越多的App推出了借款功能,并以各种方式推广鼓励用户借款。有机构发布的2020Q3用户流量价值Top50App排行榜中,33个App都上线了金融产品(主要是贷款产品)。据悉,有金融牌照的App,自己上线金融产品和借款功能;而无金融牌照的App,通过上线借款功能为其他有牌照的App导流来赚钱。 从积极角度来说,很多App开通借款功能,能促进竞争,方便用户借款缓解差钱压力,也能促进消费增长。但从另一角度看,有诱导用户过度借款、过度消费之嫌。过度借款,容易给用户带来债务压力和失信风险;过度消费,会对用户的消费习惯、消费持续性等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不仅会给我国金融安全埋下隐患,而且还容易制造金融消费纠纷、暴力催收等社会问题。 “借款”功能之所以被众多App运营者看重,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App进入了金融变现期。有人指出,这些App经过多年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用户,如今想通过用户借款为自己带来业绩。另一个原因是,经过严厉整治之后,P2P网贷机构已经从高峰时段的5000家基本上归零,P2P网贷机构全面退出让拥有金融牌照的App看到商机,试图接手前者留下的市场。 当App集中进入金融变现期,无论是监管者还是App用户,都要提高警惕,防止过去某些网贷乱象再次上演。记者调查发现,App上面的借钱广告,大多宣称“审核快、放款快、低利率”,这与以前的P2P网贷乱象有些相似,审核快的背后可能有漏洞,容易引发纠纷;而低利率有可能存在虚假宣传。比如有App宣称最低年化利率只有7.2%,但记者填入信息后变成23.4%。 从监管角度来说,既要督促App运营商完善网贷审核机制,消除风险隐患,也要对借款广告加强监督,防止用户被虚假宣传误导。绝不能让之前上演过的P2P网贷乱象通过App借款“还魂”。作为App运营商,也要有规则意识和社会担当,不能为了商业利益扰乱金融秩序、制造信贷乱象、损害用户利益,否则App借款乱象很可能引发监管者对网贷的新一轮治理。 从App用户角度而言,面对蜂拥而来的App借款功能、相关诱惑,要保持理性。如果急需要用钱,非借款不可,可选择口碑较好的App借款。如果没有借款需求,则不要被忽悠、被诱惑,不能轻易过负债的生活。需要指出的是,App开通借款功能背后,实际放贷机构是否合规,包括是否有金融牌照,是否符合“地方法人银行不得离开所属注册地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 如果“App借款”存在违规之处,则应该坚决查处。总之,不能让P2P网贷乱象借App借款“还魂”,必须确保“App借款”合法规范。(丰收)
【风险提示】警惕网络鉴宝拍卖“套路拍”
不法分子打着“拍卖藏品”的幌子,层层设套骗取“上拍费”“鉴定费”“直播费”等,短短时间诈骗金额超过百万元! 2020年12月9日,市民金先生报警称,其于当年7月在网络贴吧留下拍卖藏品的讯息后,一自称“华夏微拍网”公司客服人员主动联系其并加其微信,还向金先生展示了该公司拍卖网站的“成交盛况”。于是,金先生将藏品委托该公司帮忙拍卖,对方以需要缴纳“上拍费”为名骗取金先生微信转账1万余元。此类案件,嫌疑人的诈骗套路说起来很简单,却设计得丝丝入扣。 第一步,精心包装。注册高大上的上市拍卖公司,制作有知名鉴定专家及成交记录等虚假实力的官方网站,再加上装修豪华的展厅和拍卖大厅,线上线下展示公司的实力。 第二步,撒网钓鱼。业务员利用各种渠道获取的藏家个人信息,按照编制好的话术,跟藏家进行沟通。从鉴别藏品的真伪,到藏品参加拍卖会,撒网钓鱼,力求让藏家交钱。 第三步,虚高估价以利相诱。并不值钱的藏品,在他们口中就成了估价几十万元的宝贝。通过这种虚高估价,诱惑藏家交纳“上拍费”“鉴定费”“直播费”,或者成为会员,签订协议委托拍卖。 第四步,藏品变现遥遥无期。交钱后,结果始终是您的藏品流拍了。如果藏家追问,他们会说藏品可以返还,但费用不能退。可实际上,那么多的藏品任意堆放,时间长了,藏品的主人是谁,都不知道,更别说返还了。对藏家来说,损失不仅是金钱,很多藏品都难以追回。 警方提醒: 当前利用虚假网站进行的诈骗案件层出不穷,“套路拍”是一种极为恶劣的诈骗手段,诈骗公司利用古董收藏家想要快速且高价成交藏品的心理,层层骗取巨额欠款。如果遇到此类招数,市民可要擦亮眼睛,不要被“套路”了。
【风险提示】谨防互联网“非法荐股”骗局
近期,不法分子利用微信、微博、网络直播室、论坛、股吧、QQ等互联网工具或平台进行“非法荐股”活动有所抬头。 这类非法活动的特点如下:一是不法分子通过微信(公众号、朋友圈、添加好友)、微博、论坛、股吧、QQ等,以“大数据诊股”“推荐黑马”“专家一对一指导”“无收益不收费”等夸张性宣传术语,或者鼓吹过往炒股“业绩”,招揽会员或者客户;二是投资者加入微信群、QQ群、网络直播室后,有自称“老师”“专家”“股神”“老法师”的人,以传授炒股经验、培训炒股技巧为名,实际上向投资者非法荐股,以获得“打赏费”“培训费”或者收取收益分成等方式牟利,也有的不法分子先免费推荐股票,然后借机邀请投资者加入“内部VIP群”或“VIP直播室”,宣称有更专业的“老师”提供更高端的服务,并以各种名目收取高额服务费;三是有一些不法分子以“荐股”为名,实际从事其他违法犯罪活动,如利用微信群、QQ群、网络直播室等实时喊单,指挥投资者同时买卖股票,涉嫌操纵市场,或者诱骗投资者参与现货交易(贵金属、艺术品、邮币卡等)或境外期货交易,牟取非法利益。 在此,相关部门提醒广大投资者,远离“非法荐股”,避免利益损失。
【风险提示】紧急提醒:这样的“打折优惠”要当心!
有车一族对油价都比较关注,3月17日24时,国内成品油调价窗口将再度开启。那么当打折的加油充值卡送上门,你是否会买呢? 近日,余杭区人民检察院就办理了一起贩卖加油卡的案子,给广大车主提了个醒。 去年6月的一天晚上,家住余杭的陈晓青(化名)正在家中上网,突然一个不太相熟的微信好友何某发来一叠中石化的加油卡照片,说是全国通用的加油充值卡,有3000元和5000元两种面额,八折出售,加油时可1:1折抵人民币使用。陈晓青很心动,她将这个“好消息”又发给了身边的车主朋友。 “你这么多卡是哪里来的?” “朋友送的,我自己用不完。”对方说。 经过再三确认,陈晓青和朋友们最终从何某那购买了20张加油卡,共计面值54000元。 之后,陈晓青陆续收到了何某寄来的加油卡,每张面值却只有500元,更让她生气的是,这个卡并不是1:1折抵人民币使用的,而是相当于优惠券,使用一张卡才优惠几十元,并且还要去特定的加油站才能使用。 陈晓青在网上搜了下,这类卡在网上售卖价格大多只要几十元一张。惊觉被骗,陈晓青立马向公安机关报了警。 同年9月3日,公安机关将犯罪嫌疑人何某抓获。据何某交代,从2020年6月开始,他就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中多次发布低价售卖加油充值卡的广告,称自己有低价的中石化加油充值卡出售,之后陆续有多人通过他买“打折”加油充值卡,但是实际上他并没有渠道弄到低价的加油充值卡。 收到钱后,何某便以各种理由推脱,说油卡还在办理当中,或者就发加油优惠卡予以冒充,除部分退款外,大部分被骗钱财未归还。 经审查,被何某以这种方式诈骗的被害人有10多人,诈骗金额达9万余元后。近日,犯罪嫌疑人何某因涉嫌诈骗罪被余杭区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 检察官提醒: 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要贪小便宜吃大亏。如办理加油充值卡业务,请到正规加油站及售卡充值网点办理。
【风险提示】警惕:“贷款中介”诱导购房者违规套取贷款存在巨大风险和陷阱
近期,“经营贷”“消费贷”违规进入楼市的现象又有所抬头。一些“贷款中介”冒用银行名义,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以“利率低”“时限长”“放款快”等诱导购房者,推销通过“经营贷”“消费贷”等方式从银行套取资金,让贷款“曲线”流入楼市,并从中谋取高额中介服务费用,甚至非法套取和不当使用个人信息等,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对此广东银保监局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警惕“贷款中介”诱导购房者违规套取贷款背后隐藏的风险或陷阱。 广东银保监局同时表示,将持续保持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整治市场乱象的高压态势,督促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贷款排查,严防贷款违规挪用流入楼市,多措并举强化房地产金融风险防控。 通过“贷款中介”违规套取贷款购房存在五大风险 一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前收回贷款。消费者应按合同约定的借款用途使用贷款,贷款应专款专用。如果消费者挪用贷款,一旦银行业金融机构跟踪检查和监控发现,将会采取提前收回贷款等措施,消费者也将承担违约责任。 二是情节严重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国家对居民购房资金的来源有明确规定,杜绝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消费者通过“经营贷”“消费贷”等方式编造虚假材料套取资金购房,一旦最终无法清偿、造成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损失等情节严重的,消费者和“贷款中介”将被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是消费者的信用记录将会出现“污点”。消费者将会因为其未按照合同履行义务、造假等行为而被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登记在案,作为与借款人后续合作的信用评价基础,并作为个人不良信息报送至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如其造假行为造成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损失等情节严重,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其信息还将录入最高人民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并通过该名单库统一向社会公布,实施联合惩戒。 四是“贷款中介”违规收取高额的中介服务费。有的“贷款中介”打着银行旗号,以低息为诱饵招摇骗市,消费者到了真正签协议的时候才发现,中介会收取很高的服务费用,折合贷款成本甚至超过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房贷利率,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五是存在个人信息使用不当和泄露风险。一些“贷款中介”罔顾消费者利益,非法套取个人信息,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个人信息向他人泄露,二次或多次进行出售来非法获取利益,有的“黑中介”甚至让消费者贷款后骗走其贷款,严重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消费者应从五方面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一是及时了解国家房地产调控及贷款政策。按照国家“房住不炒”的调控原则,从2021年1月1日起,两项房贷新规正式开始实施,其中,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对银行贷款中房地产贷款占比进行限制,相关指标设定充分考虑银行业金融机构实际情况,并采取了分类分档、差别化过渡期,区域调节机制等多种机制安排,目前,大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符合管理要求。对于真正的自住购房者和首套房而言,监管部门和各地政府的政策倾斜和优惠依然存在。 二是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消费者对于陌生来电、非正规网络途径诱导套取贷款,推销“低息快捷”“免抵押担保”贷款业务等行为,应保持警惕,不要轻信,要注意保护个人重要信息,防范上当受骗、资金受损。 三是维护良好的信用记录。消费者应诚实守信,爱护自己的信用记录,增强契约意识,依法依约参与金融活动,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而不能违反合同约定,更不能采取欺诈手段骗取贷款,以身试法。 四是通过正规渠道申请贷款。消费者如果有资金融通需求,应通过正规渠道从银行业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买房。如对金融业务存在疑问,可通过官方渠道向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咨询核实。 五是妥善应对并及时反映情况。消费者如与此类“贷款中介”性质的主体发生纠纷,可向当地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进行投诉维权。如“贷款中介”非法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活动的,可向银保监会派出机构举报。如遭遇此类“黑中介”诈骗,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提供线索,或向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址https://www.12377.cn)举报投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风险提示】要当心!这些行为都是诈骗
女子被“假民警”洗脑欲转钱 真民警上门制止揭开骗局 3月11日,武汉市公安局江岸区分局谌家矶派出所接到预警,称一名女子有可能遭遇到“冒充公检法”的电信诈骗。收到预警后,谌家矶派出所民警陈庆松立即展开调查处理。 经调查发现,闵女士不久前接到冒充“某地公安局”的工作人员电话,称其涉嫌洗钱已被通缉,需要配合调查以证明自己资金清白。对方还通过网络发送了“警官证”、“案件”查询网页和案件编号等图片。闵女士看完后深信不疑,按对方要求告知了自己的银行储蓄金额和银行账号,正准备将钱转到指定账户时,真民警找到了闵女士,帮助闵女士“躲过一劫”。 “幸亏你们民警找上门,不然我要损失20余万元了,这些钱都是从信用卡里借出来的钱。”闵女士告诉民警,听到自己被“通缉”后,就慌了神,直到民警找上门那一刻,她还是恍惚的,她说“自己就像做了一场梦”。 警方提醒:1、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的办案程序非常严格,不会通过网络传真或照片的方式向嫌疑人发送逮捕令、通缉令;2、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办案,更不会通过电话做笔录;3、公检法机关不存在安全账户或者核查账户,不会通过电话办案的方式让涉案人员去操作自己的银行卡,或者让其将资金转移到指定账户。 农民工师傅直播APP 民警当面提醒谨防诈骗 3月12日,武汉市公安局江岸区公安分局百步亭派出所民警黄祝华接到预警,对辖区王某开展防诈骗宣传。 58岁的王师傅是一位来自湖北蕲春的农民工,在武汉打工多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某视频直播APP,APP里充斥着“颜值高、多才多艺”的女主播。黄祝华提醒王师傅,千万不要为了得到女主播的关注而盲目打赏礼物,礼物是虚拟的,但购买礼物却需要不菲的“真金白银”。 随后,黄祝华通过王师傅的手机进行操作讲解。看到王师傅手机里还有求职类的app,黄祝华又提醒王师傅,要通过正规渠道求职,千万不要轻易缴纳费用,更不要相信那些不合常理的高工资招聘。最终,王师傅主动卸载了相关软件,并表示一定把民警的话放在心上,凡事会留个心眼。 独居老人酷爱古币收藏 民警上门关爱宣传防范被骗 79岁的杜爹爹是百步亭社区景兰苑一位独居老人,从年轻时便喜爱炒股和古币收藏的他,经常参与一些线下活动。近年来,由于杜爹爹患病不便外出,他便在网上加入很多炒股群和古币收藏群进行交流。最近,杜爹爹接连接到来自成都、天津等地的陌生电话,邀约他加入各类VIP协会,并且会费不菲。 百步亭派出所民警徐冰在3月15日收到预警后,第一时间前往杜爹爹家中了解具体情况。得知杜爹爹并没有缴费,徐冰松了一口气。杜爹爹称,对方要求出30多万元会费才能参加代销活动,自己并没有那么多存款,但联系自己的人还是很多。 民警提示,“代销古钱币”是电信网络诈骗的常用手段,很多防骗意识薄弱的老年人常被“忽悠”以缴纳合作费、保证金等理由进行转账汇款。希望老年朋友慧眼识珠,提高警惕,千万护好自己的养老钱。
宽甸满族自治县新华书店有限公司 信用承诺书
宽甸满族自治县冠达印刷厂 信用承诺书
丹东环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信用承诺书
丹东市振安区农业农村局信用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