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证书假、管理乱,育儿嫂市场不能鱼龙混杂
简历有水分,证件是假的,做不久就离职……近日,媒体报道了育儿嫂市场的乱象,揭开了这一行业管理不规范、技能与工资实际脱节等漏洞。 随着人们工作节奏的加快和对专业育儿服务需求的增加,育儿嫂市场日益火爆,服务行情也水涨船高。但与此同时,育儿嫂行业的管理却似乎停滞不前,没有跟上市场发展的脚步。 早在2017年,央视315晚会就曝光了多家家政公司花钱买月嫂上岗证的行业乱象。月嫂行业的执业资格证书五花八门,很多培训中心报名参加培训就能拿证。近日,在媒体采访中,一位从业8年的月嫂则明确表示:“证书都是假的,给中介几千块钱,参加十几天管吃管住的培训,就能参加资格证考试。考试的时候都是开卷,有答案的。” 此外,媒体也曾多次报道过家政中介的不负责任。比如,介绍家政服务人员的时候把简历做得非常漂亮,但在实际服务过程中却漏洞百出,出了问题概不负责,消费者的权益无法保障;育儿嫂频繁离职,中介公司并不会从中调解,甚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每换一次育儿嫂就要交一次中介费……种种问题,让寻求育儿服务的家庭心力交瘁。 育儿嫂是深入客户家庭、与客户亲密接触的服务人员。尤其是,她们服务的是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婴幼儿。因此,这一行业的从业者素质就显得尤其重要。不管是专业能力还是道德素养,一旦出了问题,后果都不堪设想。 规范育儿服务市场,首先要规范家政服务中介的管理。中介“一手托两家”,是这一行业的关键节点。混乱的中介管理让“雇主用得不放心,保姆干得不开心”,管理机制健全的中介机构不但能保障客户的合法权益,也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家政服务者的价值,推动家政市场的专业化。 去年年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通知,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同时建立健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贯通机制。企业按规定颁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纳入各级人社部门建设的证书查询系统,向社会公开。家政服务企业不妨以此为契机,严格育儿嫂的技能培训,建立起育儿嫂的“职称”管理制度,依靠专业素质和美誉度推动企业和行业共同成长。 此外,家政服务的发展也不能全靠行业“自治”,相关部门的监管同样重要。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提出建立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系统,优化家政服务信用信息服务,加大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力度等措施。此外,健全家政服务标准体系,推广使用家政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加快建立家政服务人员持证上门制度,开展家政服务质量第三方认证,建立家政服务纠纷常态化多元化调解机制,也有利于推进家政服务标准化,提升家政服务规范化水平。早日推动这些措施落实到位,育儿嫂市场便能早日走上规范化、专业化“轨道”。 (土土绒)
【风险提示】“好事”从天降 您可要当心
快递丢失可以获得双倍赔偿,有这样的“好事”吗?为了得到所谓的双倍赔偿,兰州市居民余某付出了惨痛代价,34万元被骗走。4月11日,兰州市反电诈中心发布电诈案件预警并提醒市民:如遇客服主动来电,要求办理退款、理赔手续,请务必通过网购平台直接联系商家,查看物流信息或拨打快递官方客服电话咨询。这样的“好事”其实是陷阱。 网络兼职刷单诈骗 4月5日,兰州市榆中县居民王某报警称,其在“找到”APP上看到兼职刷单信息添加客服后,对方让其下载“凤凰”APP。下载后,王某与该平台客服联系获得了刷单任务。王某分多次完成系统分配的刷单任务后,发现不能提现。客服告知王某是因为所刷单数不够,需要继续完成刷单才可以提现。王某又通过“花呗”“蚂蚁借呗”等平台贷款后继续完成刷单任务,共计刷单9万余元,但仍无法提现,才发现上当受骗。 兰州市反电诈中心提示:刷单本身就是违法行为,不要轻信网络上“高佣金、先垫付”等兼职刷单信息,不要被蝇头小利所迷惑。 网络贷款诈骗 4月6日,城关区居民史某报警称,其收到一条贷款短信,称其在某贷款平台额度已达到20万元,让其点击短信链接进行申请,即可放款。登录后,在放款过程中,该平台客服称其银行账户存在异常,需缴纳保证金、风控保险费才可放款。石某便在该客服人员的指导下,向对方提供的银行卡转账14万元,发现被骗后报警。 兰州市反电诈中心提示:贷款务必到正规的国家金融机构申请办理,凡是没放款之前就收取任何费用的网络贷款都是诈骗。 冒充客服退款诈骗 4月7日,兰州市居民余某报警称,其接到一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某快递公司客服,称其购买的物品在运输过程中不慎丢失,要对其进行双倍赔偿。在赔偿过程中,对方称余某账户流水不足,让其充值1万元,之后流水金和赔偿金会一并返还,余某便向对方账户转账1万元。后对方又以验证金、保证金、会员费等为理由,诱骗余某多次向对方账户转账共计34万元,余某后发现被骗后报警。 兰州市反电诈中心提示:如遇客服主动来电,要求办理退款、理赔手续,请务必通过网购平台直接联系商家,查看物流信息或拨打快递官方客服电话咨询。 网络交友诈骗 4月7日,兰州新区居民郭某报警称,其在交友平台上认识一好友,加微信联系后确定了恋爱关系。之后对方称知道一博彩网站内幕,可以稳赚不赔。郭某信以为真,扫描对方发来的二维码后,下载了一款名为“五粮液”的APP。郭某看到平台里五粮液股票的涨跌正如对方所说,于是向对方提供的银行账号分多次转账共计15万元用于购买股票,后微信被对方拉黑,才发现被骗。 兰州市反电诈中心提示:网络交友需谨慎,凡是以“有内幕、知道系统漏洞”为由诱导投资或赌博的都是诈骗。 网络购物诈骗 4月8日,七里河区一医疗公司法人李某报警称,其在一微信群看见有人在发布出售医疗防护物资的信息,便添加对方微信进行联系。对方给李某发来所需物资的价目表,与市场价格相比,对方的价格更便宜。多方对比后,李某便向对方预定了货品。之后,对方称要支付定金,等收到货品后再支付尾款。李某便通过微信向对方转账9万元,后迟迟等不到发货,再与对方联系时,发现微信已被拉黑。 兰州市反电诈中心提示:网上购物务必去大型的、有知名度、信誉度和安全保障的购物平台交易,不要贪图便宜私下交易。
【风险提示】靠“炒鞋”“炒熊”暴富?警惕背后套路
近日,一则“90后炒熊,一只最多赚数万元”的消息冲上了热搜。这只熊可不是北极熊也不是棕熊,而是一只正在火速出圈的积木熊,一种潮玩。 在浙江杭州的一家小众咖啡馆内,记者看到了一整面墙的“积木熊”。积木熊是一款来自日本的潮玩,共有三种尺寸100%、400%,以及1000%。 这家咖啡店的老板是一位资深积木熊爱好者。10年前的一趟日本游,他花了不到5000元买下一只与日本某潮牌联名的积木熊,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随着积木熊的爆火,出现了炒熊的现象。比如积木熊联名不二家款,尺寸1000%,发售价37,000日元,折合人民币2200元左右,但在国内某购物平台上挂价31,009元,溢价超14倍,而在该平台上最贵的一只熊接近15万元。 潮玩积木熊溢价夸张,按照它的价格定位早已不再是一款玩具那么简单,那这个熊的价格到底是怎么上去的? 记者随后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在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上会发现,不管是普通人、网红大V还是明星都有涉足积木熊。不少明星网红有意无意地秀出自己的积木熊,这些现象直接导致了网购平台上积木熊的售价暴涨。 同时,网上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博主分享积木熊的“套现秘籍”,引人蠢蠢欲动。 网络博主:我上半年买了一只梵高(积木熊),当时是7000元在(网络平台)上询问,在家里放了没几天,这熊就上一万元了。我就给卖了,现在19,000元了。 名人效应、逐利原则再加上积木熊母公司打出的所有产品仅此一批,“一旦错过,就永远不再”的标签,供远小于求,黄牛、二手商贩闻声而动,这也就加剧了一熊难求的状况。 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杜群阳:积木熊这类有一定投资属性的商品的价格会出现高于真实价值的情况,对于消费者来讲,要有理性消费、不盲目跟风的理念。 广州:价高离谱国货运动鞋遭热炒 近日,一些国货品牌运动鞋频频遭遇热炒,很多爆款不是断货就是涨价,甚至有的价格超过了原价的30倍。这“炒鞋”的背后暗藏着哪些玄机呢? 中午时段,在广州市江南西路附近的某国内品牌运动专卖店,不少顾客在购买运动鞋。店员说,近段时间爆款运动鞋早已断货,想调货要慢慢等,什么时候到货还不知道。 记者在某购物APP上搜索发现,国内某品牌的银白款球鞋官方发售价1499元,但平台售价却高达48,889元,涨幅达到31倍,而另外一对粉色限量款售价8999元,目前已被平台下架,标明价格波动过大,平台禁售。另一品牌的卡通人物联名款球鞋发售价499元,实际价格为4599元,涨了8倍多,品牌官网上的价格虽然没涨,但也显示没货。 随着炒鞋的人越来越多,其中的风险悄然而生。 从官方购买是一级市场,从卖家手里买就是二级市场了,平台上显示的价钱一般是二级市场的卖家自己加上去的。有球鞋爱好者说,购鞋平台的初衷是提供球鞋爱好者之间相互交易,但后来就变成鞋贩子进平台垄断货源,操纵市场。 对于一些消费者来说,球鞋不仅是消费品,更是“收藏品”。某些限量发售的鞋款,成为买家的“集邮”对象。每当球鞋发售之后,就会有大量资金入局。鞋贩子大批量收购、囤货之后,再通过某平台抬价出售,赚取差价。甚至有不少人通过社交平台将“炒鞋”的收益广而告知,并建立“散户球鞋群”,在群里集资以达到囤货抬价的目的,操控市场价格。律师表示,这种行为可能涉嫌违法。 律师马俊哲认为,其实,这种通过几个大“炒鞋”商“炒鞋”的行为,在行政上属于提高价格的行为,但实际上,更深层次的是他们也可能通过这种行为去“洗钱”或者是吸收公众存款,这种就是违法犯罪行为。
【风险提示】当心!网络诈骗套路“上新了”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刑事警情数占比不断增大,其中网络诈骗增长迅猛,贷款、刷单、“杀猪盘”、冒充客服4类高发网络诈骗案件占70%以上。新的诈骗手法随着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的出现不断演变升级。3月18日,南宁警方通报多起典型案例,提醒市民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非官方“淘宝客服”?别轻信! “网购平台客服类骗局由来已久,其内核变化不大,但方式、方法会有所变化。大家千万不要轻信和汇款。”南宁市地铁公交公安分局民警玉明说。 3月22日,广西大学一名学生接到自称“淘宝理赔客服”的电话,对方称其所购物品有质量问题,可退货并理赔。该同学在收到理赔金后,“客服”称理赔金给多了,要求退还,该同学便将多余的理赔金通过银行转账至“客服”指定账户。“客服”又称系统卡单没收到,要求其进行“微信及银行认证”,需要刷流水达100%的额度,才能完成理赔。在“客服”诱导下,该学生从自己微信及银行卡上转出3.6万余元,又在花呗、借呗、分期乐、微博等多个借贷平台上贷款5万余元转给对方,共计被骗8万余元。 广西大学保卫处提醒,不要理会“客服”要求退款理赔的电话。电商退款有一定流程,如果商品出现问题最好自己向商家咨询,并通过平台进行理赔,不要轻易相信主动联系的“客服”。 网上贷款要交钱?小心是诈骗! “凡是网上贷款需要交钱的都是诈骗。”玉明指出,诈骗分子通常使用虚假APP作案,利用人的欲望,一步步引诱,交的钱相比贷款得到的钱只是九牛一毛,容易使贷款人放松警惕,慢慢地落入圈套之中。 2月19日,一位自称是“浦发信贷员”的人添加南宁横县的李先生的微信,询问贷款事宜。李先生决定申请贷款10来万元,并下载了其推荐的金融软件APP。注册后,软件提示需要升级会员才能提现,李先生花了999元开通中级会员。客服称中级会员提现不多,建议开通高级会员,李先生又花了1799元开通高级会员。再次申请提款时,软件提示发生异常冻结。 李先生一下子慌了,赶紧打电话咨询客服。客服称这是李先生银行卡号输入错误导致的,让其转钱过去由他们公司帮助处理,如果不要贷款要付违约金。由于担心要付违约金,李先生转了1.8万元手续费。紧接着,客服又以银行卡存在风险以及交保证金为由,致使李先生先后转账2万元、3万元。李先生转完钱后发现APP打开不了,才意识到自己被骗。 “任何声称无抵押、低利率的网贷平台都有极大的风险,大家不要轻信网络上的那些虚假信息,只要涉及钱的,都要提高自己的重视程度。一旦发现被骗,请及时报警。”玉明说。 “公检法”找上门?可能来自境外! 记者还发现,冒充“公检法”诈骗,是目前较为高发的诈骗类型之一。 3月13日,南宁某高校退休教职工接到来电显示为“10086”的移动客服电话,对方称有人利用其身份证在外地某网点办了一个手机号,并用该号发送了2万多条诈骗短信,因涉及一起经济诈骗案,属违法行为,现需联系某公安局“刘队长”配合调查。该教职工在3月13日至3月19日期间,按“刘队长”要求每天电话报告个人情况,还将所有存折拍照下来以短信方式发送给对方“备案”。3月26日下午,该教职工按对方指令先后两次通过银行转账12.4万余元,又向保险公司借款13万元转给对方,后因联系不上对方才知道被骗。 玉明表示,冒充“公检法”这类骗局连环性强,诈骗分子主要利用受害人急于证明自己清白的心理进行诈骗。受害人一旦相信,就很容易造成经济损失。不少诈骗分子来自境外,抓捕上存在困难,市民要谨防上当受骗。遇到此类骗局,可以询问其姓名、警号,拨打本地的公安局电话进行核查。
丹东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嘉集老年公寓信用承诺书
【风险提示】当心“公检法”来电诈骗!
4月5日,记者从广州警方获悉,3月31日,广州市反诈中心连续接到拦截两宗冒充“公检法”的诈骗预警,民警马上对事主进行耐心劝阻,共保住22万元。 3月31日18时许,广州反诈中心接到预警,一事主疑似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反诈中心值班员快速反应致电事主,打断事主与骗子的操作,成功保住事主12万元。 经了解,事主当天接到“清远清城派出所”转接“重庆公安”的诈骗电话,称事主涉及某诈骗案,要求事主加微信配合调查,事主轻信并加微信,且在对方提供的网站上填写自己的银行账号、密码、验证码。正当对方指引其将12万元归集到自己的银行账户时,事主及时接到反诈中心的劝阻电话。 经过值班员的耐心劝阻,事主才意识到自己被骗,表示不会继续相信骗子,并到派出所报警处理。事主向广州反诈中心表达感激之情,成功避免其资金的损失。 无独有偶,当日19时许,另一事主接到自称“法院”后又转接“公安”的诈骗电话,称事主涉嫌一宗逃税案件,要求缴纳10万元保证金并做好保密工作,事主轻信并按照对方的指引登录一网站,正准备填写银行卡信息的时候接到反诈中心的劝阻电话,才意识到是骗局,得以保住10万元资金。 广州反诈中心提醒: 一、接到电话,对方称你“个人信息泄露”“涉嫌刑事案件”等为由,并主动帮忙转接“公安机关”,都是诈骗,请马上挂掉电话。 二、遇事无需过于惊慌,遇到自己无法分辨的事情可以与家人、朋友商量,更可以拨打96110或者到就近公安机关进行咨询。 三、单单记住一句“警察没有安全账户”并不足够,警察不会通过网络、电话做笔录,凡是提到“资金审查”“归集资金”,要求你开通网银,询问你银行账号、密码、验证码的,都是诈骗。
丹东市中医药学会信用承诺书
丹东市中医药学会信用承诺书
丹东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信用承诺书
【风险提示】民政部:防范非法社会组织以公益慈善之名行骗敛财
民政部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3月29日发布提示:防范非法社会组织以公益慈善名义行骗敛财。 当前,一些非法社会组织假借扶贫、济困、救助突发事件等公益慈善名义,通过公开募捐的方式从事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伤害了人民群众的爱心,损害了慈善事业的声誉和形象。 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民政部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就有关事项提示如下: 非法社会组织是未经民政部门登记,擅自以社会组织名义进行活动的组织,以及被撤销登记或吊销登记证书后继续以社会组织名义活动的组织,还包括筹备期间开展筹备以外活动的组织。其中,“以社会组织名义”指的是以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名义开展活动。从名称上看,有使用“基金会”的,有使用“协会”“学会”“研究会”“联合会”“促进会”“委员会”的,也有使用“中心”“学院”“研究院”“俱乐部”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等法律规定,登记或者认定为慈善组织且取得公开募捐资格的社会组织以及依法可以开展公开募捐活动的其他组织,才能开展公开募捐活动。其他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展公开募捐活动。非法社会组织无论是在公共场所设置募捐箱,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发布募捐信息,还是举办“义演”“义赛”“义卖”“义展”“义拍”“慈善晚会”等,所开展的任何形式的公开募捐活动均属违法。 社会公众遇到“社会组织”开展公开募捐活动的,可通过“中国社会组织政务服务平台”(www.chinanpo.gov.cn)或者“中国社会组织动态”政务微信,查询该组织身份的真实性、合法性。同时,还可通过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慈善中国”(cishan.chinanpo.gov.cn)查询该组织或者相关组织是否具备公开募捐资格。 社会公众发现涉嫌非法社会组织开展公开募捐活动,或合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含慈善组织)与非法社会组织勾连开展公开募捐活动的,可及时向民政部门举报,也可通过“中国社会组织政务服务平台”或者“中国社会组织动态”政务微信举报,并同时向公安机关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