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租金贷”都有哪些风险?这份租房风险防范请查收
近日,长租公寓“爆雷”事件引发广发关注,部分长租公寓“高进低出”“长收短付”,资金链断裂后携款跑路,让不少业主和租客成为了受害者,导致业主丢了租金无处可寻,租客付了房租却被迫搬家。 此外,随着租房市场的不断变化,“租金贷”这一模式也开始常见,为暂时资金短缺的青年人提供了方便,但其中的法律风险同样不可小觑。对此,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的法官梳理了当前租房市场的相关热点涉法问题,为你逐一解读。 问:“高进低出”的房子能租吗? 答:“高进低出”是指长租公寓作为中间商,高价从房东手中租来房子,却以低价租给租客。 表面上看,房东和租客都“占到了便宜”,但长租公寓经营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等问题,最终房东及租客利益将双双受损。法官提示,房东将住房委托给中介公司时,应多加了解周边住房的市场租金价格,对委托价格明显高于市场租金水平的,要提高警惕。租客租赁住房时,对租金明显低于市场租金水平的也要慎重。 签订住房租赁合同时,建议使用正规的住房租赁合同示范文本,出租方作出的口头承诺应写进书面合同,双方应签字盖章。 问:支付房租时应当提防哪些潜规则? 答:当前长租公寓还存在着“长收短付”的现象,即租客交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租金给长租公寓,长租公寓则按月向房东支付房租。 对此,法官建议,签订住房租赁合同时,双方应约定不超过3个月的支付周期,通常为“押一付三”,避免一次性支付一年及以上的房租,以防租赁中介公司因经营不善跑路进而无法继续履行合同,造成“房钱两空”。 租客支付房租和押金时,应向合同约定的公司账户(出租方为公司)、个人账户(出租方为个人)支付款项。当出租方为公司时,应在合同中约定具体的账户账号,租客切勿向合同约定之外的公司账户、业务员个人账户或其他账户(包括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款项。转账支付时,应保留转账凭证,现金支付时应要求收款方出具收据。 问:“租金贷”都有哪些风险? 答:“租金贷”是指租客在与住房租赁企业签订租赁合同的同时,与该企业合作的金融机构签订贷款合同,通常由金融机构替租客支付全年房租,租客向金融机构按月偿还租房贷款,同时还要另行支付一笔服务费。 然而,部分租赁企业却利用种种优惠诱导租客签订贷款合同,并借助“租金贷”业务急速扩张,形成资金池。一旦长租公寓跑路,租客往往面临被房东驱逐又要偿还“租金贷”的窘境。 9月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方发布通知,就《住房租赁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第二十三条规定,住房租赁企业不得以隐瞒、欺骗、强迫等方式要求承租人使用住房租金贷款,不得以租金优惠等名义诱导承租人使用住房租金贷款,不得在住房租赁合同中包含租金贷款相关内容。商业银行发放住房租金贷款,应当以备案的住房租赁合同为依据,贷款期限不得超过住房租赁合同期限。 因此,租客承租房屋时,要注意查看房屋租赁合同中有无“租金贷”“租房贷”“房租分期”等相关条款,是否需要额外签订贷款补充协议等。如果需要使用“租金贷”,应合理评估自身还款能力,租客应自愿申请“租金贷”,住房租赁公司和经纪机构不得诱导或强迫租客使用“租金贷”,对租客使用“租金贷”应当尽到提示注意义务。
【风险提示】大学生频频受骗该如何防范?警方列出“诈骗清单”
实施诈骗的人都认为,大学生的钱不但好赚更加好骗。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涉世未深、年少懵懂都不重要,对诈骗的忽视才是主因。 案例1、网购退款诈骗退款之前验资金 10月18日,某大学在校生小玉接到一个自称淘宝客服的电话,对方称其在网购的衣服有质量问题,可能会致癌,并主动提出给予赔偿。 小玉听从客服的指示,下载了“退款理赔软件”,同时在应用中输入了自己的银行卡账号、密码,以及验证资金流水的4999元。但随后客服又称小玉操作错误,资金被冻结,需要重新打款才能解冻。无奈之下小玉将卡内剩余的钱都转给了对方。 所幸在朋友的劝说下,小玉发现自己被骗,及时止损,最后共计被骗6000余元。 防骗提醒:网购退款诈骗在年轻女性群体中尤为高发,需要记住的是,接到客服退款电话的,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平台核实。 案例2、贷款诈骗放贷之前先交费 10月25日,某高校学生小杨接到一个自称贷款公司的电话,因为手头拮据,他便与对方添加了微信,对方通过微信发来了一张虚假借贷平台的二维码。 小杨不知其中有诈,扫码安装后,在APP内上传了本人身份证、银行卡等进行注册。 然而,客服称贷款前先要缴纳会员费、保证金、解冻费等一系列费用,但小杨累计转账9000余元后,也未收到一分钱的贷款,这才如梦方醒发现被骗。 防骗提醒:因为急需用钱才去贷款,没想到雪上加霜,如果绕过这个坑呢?记住:放贷之前要预交手续费、保证金、解冻费的100%诈骗。 3、游戏交易诈骗赔了账号又折兵 某大学学生小骆平时喜爱游戏,10月24日,一名游戏好友提出以320元的价格收购小骆的游戏账号,互加QQ好友之后,对方要求小骆通过“达岑购”游戏交易平台进行交易。 显示交易成功后,小骆遂对钱款进行提现,因小骆账户输入错误被平台客服告知账户已被冻结,需充值相同金额进行解冻。 小骆转账之后却又被告知转账备注错误,再次被冻结,需要充值5倍资金进行解冻,没有办法,小骆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充钱为之前的资金解冻,毫无例外,每次新充的钱又会被冻住。 就这样,当小罗发掘自己被骗时,已经损失了11000余元。 12月19日,西安警方对大学生群体发布防骗提醒:你无法控制自己不玩游戏,但可以想办法不让自己被骗。需要切记的是,游戏交易上正规平台,切勿私下交易,先交钱后提现的100%是诈骗!
【风险提示】“刷单吗? 无本万利那种!” 千万别动 那可是吞金陷阱
“警察叔叔,我在网上被人骗了好多钱啊……”12月14日,在高新区含谷镇某高职院校就读的女孩小莉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含谷派出所报警,称自己在网上刷单,本来想挣点零花钱,谁知不但没挣钱,反而被诈骗了10000多元。 原来,小莉是该校新生,前不久有人在自己所在的新生QQ群里发消息,称可以刷单挣钱。一番犹豫后,小莉还是加了那人QQ,对方在QQ上给了小莉一个网址链接,并称自己可以免费当小莉的“师傅”,手把手教小莉挣到钱。 “师傅”让小莉点开链接下载某APP,小莉将该APP下载下来注册后,便准备开始刷单,但APP却弹出2条提示,一是要刷满30单才能提现;二是不能刷价格高于账户余额的单子。小莉的账户一分钱没有,根本刷不了单。此时,“师傅”十分贴心地帮小莉出主意,说自己今晚有事刷不了单,提出把自己的账号给小莉,让其帮忙刷30单,完了给她提成。小莉心想这样正好,反正不用自己投钱进去,欣然同意了。不一会儿30单便迅速完成,此时“师傅”的账户上瞬间返现了400多元钱。随后,“师傅”发来一张银行转账截图,显示的是自己的银行账户转账给APP客服35元。“师傅”让小莉将这张截图发给该APP客服,当小莉再次登录自己的账号时,发现自己账户上果真多了35元“启动资金”。 这一系列操作下来,小莉觉得这次遇到了“无本万利”的好“兼职”,于是便放心地用自己的账户在APP上刷单,前几次刷单,系统派送过来的都是10几块、20几块的单,很顺利地,小莉的账户上多了几毛的返现。可刷到十几单时,系统派过来一个42元的单子,小莉的账户上却只有32元不到,“师傅”告诉其往里面充值10块钱,让账户余额和刷单金额对等便又可以刷了。想着金额也不大,小莉便往账户充值了10元。随后系统又派过来几个小单,小莉也顺利地刷了。谁知越往后,越接近30单时,系统派单的价格越来越贵,有1000多的,小莉犹豫了一下,便充值了;不多一会又派过来一个4000多的,小莉咬咬牙也充值了;最后再派过来一个1万的,小莉犹豫了,可看着自己账户上“即将可以提现”6000多元时,小莉便向室友借了6000多块充进去了。这一来二去,小莉前前后后竟往里打了1万多元。 事后,室友发现有异常,便询问起她借钱缘由,小莉这才说出事情真相,并在老师的陪同下来到了派出所报警。现此案正进一步调查中。 民警提醒:凡是刷单都是诈骗,陌生链接不要点开,更不能随意下载各类来路不明的APP。
丹东市城乡安全生产服务协会信用承诺书
丹东市工信局荣获全国纺织行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12月24日,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获悉,12月22日在山西太原召开了2020年中国纺织大会,会议对全国纺织行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全国纺织行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年初新冠疫情发生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第一时间启动对具备生产条件企业的摸底排查、组织动员、资质认定和生产准备,先后20余次到隔离衣生产企业研究隔离衣生产事宜,沟通解决生产隔离衣原材料、无菌生产、生产标准等问题。同时,组织相关部门深入防护用品生产企业帮助现场办理备案、核发临时生产许可,并启动了多年停产企业的恢复生产工作。向华洋纺织、海合谷服装等9户重点企业指派驻企特派服务员,逐个企业落实产能、产量、复工情况,帮助企业解决原材料供应、物资调运等生产困难。疫情期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还协调有关部门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物资重点生产企业生产要素保障,累计为防护服、隔离衣、口罩等重要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出具原材料运输通行公函百余份。面对隔离衣原料紧缺的困局,1月25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派专人前往上海接收、押送由江苏企业捐赠的隔离衣原料,空运至丹东,交给首批转产防护用衣的华洋、海合谷、兰光、大安4户企业联盟进行生产。为解决众业服装、华洋纺织压胶胶条急缺难题,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联系国家工信部,保障了15万米压胶胶条按时发货,确保企业生产不断档。此外,还通过多种渠道协调国家工信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北部战区空军医院和多家外贸企业,帮助企业找原料、找销路,不断扩大产能,提高产量……积极动员企业累计捐赠防护服、隔离衣40余万件,口罩200多万片。“今后,我们会继续发扬不怕吃苦、敢为人先的精神,坚定不移地做好疫情防控物资生产各项工作,为全市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说。
【风险提示】警惕“1元购”背后的网购陷阱
打开一些网页和网购App,“1元购”广告让人眼花缭乱。用户只要忍不住点击,就可能掉进不良商家设置的陷阱里。有的被诱骗下载了购物App,有的虽抢购成功却买到劣质“三无”产品,还有的个人信息被套取转卖……“1元购”背后套路多多。 1元钱就可以买一部手机,或者是一件名牌羽绒服……看到这样的广告,很多网友难免心动不已,然后便积极行动。结果点进广告才发现,要么被要求下载某个购物APP,操作半天却发现要满足苛刻的条件才能抢购成功;要么什么都没有抢到,所填写的个人信息却被泄露。当然也有人花1元钱买到了商品,等待支付运费以后发现,自己拿到的商品和广告中所说的商品大相径庭,质量低劣,根本无法正常使用。 很多网友终于明白,所谓的“1元购”不过就是一种新型骗局。而“1元购”之所以如此火爆,从某种角度来说,其实是消费者和一些无良商家“合谋”的结果。消费者认为反正就是1元钱,万一真的买到东西了呢,于是在一种贪图小便宜的心理下积极参与其中。而在商家看来,即便自己的伎俩被识破,套路了消费者,对方损失的也不过是1元钱,不会和自己计较。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最终让“1元购”大行其道。 殊不知,“1元购”打着“电商优惠”“电商放价”的旗号,迷惑、忽悠消费者,已经涉嫌多重违法违规。比如涉嫌虚假宣传,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广告法》关于禁止虚假广告等法律规定;再比如其销售给消费者的假冒伪劣产品,不但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同时违反了《电子商务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规定。如果商家利用“1元购”为幌子骗取和倒卖消费者个人信息,更是严重的违法行为。 由此可见,网络“1元购”问题多多,隐患多多,不应该任由其野蛮生长。要想遏制和抵制“1元购”乱象,首先需要消费者要认清“1元购”等网购陷阱背后的猫腻,理性消费,避免上当受骗,尤其是不要在一种贪图小便宜的心理下盲目参与其中,既不要相信天下可以掉馅饼这回事,也不要相信网络有真正的“1元购”这回事,两者都是骗人没商量;二是相关部门要依法用好用足法律赋予的市场准入、行政监管、行政指导和行政处罚等权限,进一步加强对平台及商家的监管力度,督促平台履行好自身的管理责任,同时净化网购环境,促进电商健康有序发展;三是电商平台要加强行业自律,做好对商家的遴选和对商品质量的把控,对入驻商家加强监督,对于无良商家要予以清除,不断完善平台的交易规则和维权渠道,积极受理处理消费者的维权诉求。
【风险提示】定制家具陷阱多 细签合同详约定
广西南宁市市场监管局12315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南宁市涉及家具的消费投诉已达到654起,纠纷原因涉及价格、质量、款式等方面,并且大部分投诉都与定制家具有关。南宁市场监管部门表示,目前,定制家具标准缺乏,消费者在选购定制家具时,还需多方留意,以防掉入陷阱。 今年9月,黄女士在南宁市经济开发区友谊路48-6号保利建材家居市场一家全屋定制店订购衣柜,支付订金500元。黄女士与商家约定10月1日前完成设计稿,但商家直到10月8日才提交草图。消费者要求商家进行修改,商家直接不再回复消息。 11月,陈先生在南宁市西乡塘区园艺路中段的一家具中心购买原木沙发,消费5280元。陈先生购买的是乳胶垫的原木沙发,但商家送上门的是海绵垫原木沙发,陈先生与商家协商更换,被告知需要增加价款。 据统计,截至12月15日,南宁市市场监管局12315中心今年以来共接到家具类商品投诉654起,主要反映家具尺寸、样式、材料与选购约定款不符,商家逾期交付,变更计价方式、临时加价,家具存在质量问题、甲醛超标、承诺退款未退、尾款纠纷等。经过调解,有300起纠纷得到妥善解决。 南宁市场监管局有关人士表示,定制家具陷阱多、纠纷多发的原因是标准缺失,部分消费者缺乏合同意识,或者在签订合同时对没有对家具细节进行约定,导致货不对板时商家不承认,消费者举证难。 南宁市场监管局建议消费者在定制购买家具时,将内容细化并写到合同中,包括家具的材料、用料范围、颜色、尺寸、规格、计价方式、交付时间、质保期限、售后服务标准及违约责任等内容。比如,要的是哪款花纹,哪个标号的颜色,什么时候交尾款,楼层高的搬运费由谁来承担等,都应该尽可能在合同中进行约定。消费者在收货时,应当仔细查验家具的样式、颜色、材质等是否与合同约定、设计图相符,是否有相关质量检验证明、零部件是否缺损、板材是否开裂,另外,收货后要留好相关合同、票据等证据,以便在事后发现问题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风险提示】斩断骗保黑手守住患者救命钱
近日,据《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在安徽省太和县,多家医院利用“免费”套路拉拢无病或轻症老人住院,涉嫌套取医保基金。中介专门搜罗老人专车送往医院,医生“量身定做”假病历。一位住院老人直言,自己一年在3家医院免费住院9次,“在家无聊才来住院,像游玩一样。” 从记者调查的情况看,太和县这些医院的骗保手法已相当娴熟——以“管吃管住、免费体检”作为诱饵,由中介物色对象并专车接送,进入医院后开始流水线式地走流程,患者象征性地交纳少量费用,医院则从医保费用中套利,用很少的治疗费用去骗取大量医保差额。结果众多假病人把医院当成疗养院,免费给身体进行保养,医院则以骗保而中饱私囊,让本就稀缺的医保资金被非法侵吞。 令人担忧的是,类似骗保行为并非孤例。比如2018年,央视《焦点访谈》曝光沈阳两家医院大肆骗保的惊人内幕,沈阳济华医院和沈阳友好肾病医院上演了一场“病人是演的、诊断是假的、病房是空的”的荒唐闹剧。透过这些典型案例,不难看出医疗领域骗取医保行为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以及治理此乱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正如相关业内人士所说,坚决防范和打击违规违法使用医保基金行为、确保基金安全是国家医保局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近年来,随着典型骗保事件被媒体曝光,相关部门也采取了重拳整治的态势,相应的专项行动也不断开展,但每次严肃处理和严厉打击后,骗保行为仍然不时出现。究其原因在于,在利益驱使下,违法成本太低而未能形成震慑效应。通常情况下,医院骗保行为被发现后,若未产生社会负面效应,通常只会承担被取消定点医院资格,退还骗取的医保费用,或者被处以一定数额的行政罚款的后果,鲜有“吊销医疗机构许可证”或“吊销执业医师许可证”等触及骗保者根本利益的惩戒,更遑论给予刑罚。而由于骗保的核实和追溯较难,行政责任也往往停留在“就事论事”层面,威慑力和惩戒力远远不够。 事实上,骗取医保本质上是一种违法行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解释指出: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金或者其他社会保障待遇的,属于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相关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266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简单来说,骗取医疗保险金额一旦达到3000元,就可以追究刑事责任。这是一个很低的门槛,但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却很少有医院医生因此被追究刑责,而一旦处罚方式过于轻描淡写,就会形成纵容之势,让一些医院心存侥幸继续铤而走险,导致骗保行为难以得到根治。尽管骗保的手法越来越多样且越来越隐蔽,但只要坚持存在违法事实就依法查处,让骗保的决策者、参与者、实施者付出应有的代价,那么医院等相关各方就不敢触碰法律红线,逾越法律底线。 目前,太和县多家医院骗保疑案,经过媒体调查已浮出水面,当务之急是有关部门要迅速介入调查和作出处理,给公众一个交代,这不仅是对公众关切和舆论期待的积极回应,更是对其他类似行为的警示警告。同时,还要从此案中举一反三,以点带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标本兼治,彻底斩断伸向患者救命钱的黑手。
【风险提示】加油卡充值返利可能是“陷阱”!
随着持卡加油消费群体日益增多,市场上出现打着“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官方平台合作”旗号,提供所谓高质量、低折扣加油卡在线充值服务的APP平台,以充值打折、返利优惠、多存多送等为诱饵,吸引消费者一次性缴纳套餐费用。这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还是让你入坑的“陷阱”? 近期,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12315指挥中心共接到有关加油卡在线充值APP平台的投诉、举报共计11件。 11月10日,洪先生反映,其于9月8日通过一款加油卡在线充值APP平台充值4850元,商家承诺分12期(一年)每月返600元到其中石化加油卡,商家仅充值2期后未再返钱;10月22日与客服沟通,对方承诺扣除3%手续费后退还余款,15个工作日内处理好,但之后商家失联。 柳州市市场监管执法人员核实发现,平台方已搬离原登记住所且预留登记的联系方式也无法联系。执法人员依法终止调解,并告知投诉人可通过司法途径维权。 为此,柳州市12315指挥中心提醒消费者谨慎参与类似加油卡优惠活动,并发出消费提示: 谨慎选择购买:对于商家利用微信、QQ等社交媒体宣传的“打折加油卡”,很多人会买小面额尝试,尝到甜头后放松警惕,但“馅饼”背后往往隐藏风险。如果购买一个周期12个月按月返的套餐,这12个月中的变故难以预料。执法人员建议消费者查询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官网发布的信息,或致电核实此类平台或活动是否真实,了解详细信息后再考虑购买,以免权益受损。 此类“套路”无一例外都是利用了消费者“贪小便宜”的心理。 正规渠道充值:中国石化官网发布过相关声明,称未在任何中国石化以外的网站销售过加油卡和充值卡,中国石化自有售卡充值网点及加油卡网上营业厅为唯一正规销售渠道,在以外场所购买、使用中国石化加油卡充值卡所造成的损失,中国石化及售卡单位不予承担责任。 折扣过大需谨慎:要特别警惕折扣大的加油卡优惠信息,这往往意味着风险更高。尤其注意,充值金额不能立即到账或分期到账的,都可能是商家设置的“陷阱”。尤其像手机话费充值、油卡充值、公交卡充值等这类刚需品,很少打折或者打折力度较小,消费者要擦亮眼睛。 索凭证留证据: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发现自身利益受损,除了要掌握商家的名称、地址、发票或其他购买凭证,还应注意留存网页广告的内容(有条件的可以复制、记录下来)等证据,以备遇到纠纷时举证。而且应在最短时间内与商家交涉,也可拨打商家所在地的12315电话投诉,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辽宁政润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信用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