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公示信息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站内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风险提示 > 正文
  • 风险提示
【风险提示】花几百元就能“克隆”,假网页为何大行其道?
  • 发布日期:2024/10/21 7:42:00
  • 阅读量:528
  • 来源:正义网
  • 专栏:风险提示

  日前,一篇带有“人民网”标识的评论文章《低俗炒作博眼球,爆“瓜”文化不可取》在网上传播,然而警方发现,该文章系不法人员假冒媒体名义杜撰。有媒体进一步调查发现,此类仿冒正规网站的行为并非偶发事件。

  甚至,这背后已然发展出一条成熟的“产业链”:只需花费几百元、几千元,无需提供任何个人身份信息、无需备案,技术人员即可按照客户需求制作违规网站。记者随机联系到的一位网页开发人员,半小时内就根据要求完成了仿冒网站页面的设计,与原网站相似度近乎百分之百。

  假冒网站居然如此容易,服务如此“贴心”,价格如此“亲民”,实在让人震惊。那么,这样的黑灰产业为何大行其道?

  根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的《2020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当年我国共发现约20万个针对境内网站的仿冒页面,同比增长约1.4倍。而在现实中,这个数字可能更大,很多人都或多或少遭遇过仿冒网站的欺骗。

  细看这一领域的顽疾,关键还是在于搭建网站技术门槛不高、成本也低。据专业人士表示,扒个源代码就能复制一个网站的主页面。而为了绕过国内ICP备案制度,不法分子更是直接将服务器设置在境外。一般人若不留心查看,很难发现端倪。

  除了技术层面的因素外,仿冒网站让人眼花缭乱,也与“需求”较为旺盛有关系。随便检索一下,在网上公开招徕“克隆”网站生意的比比皆是。可见,正是因为有着强劲的“需求”,此类黑灰生意才会呈现出畸形的繁荣。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类仿冒网站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据相关部门披露,有的仿冒网站引诱网民注册充值、提供个人信息,有的假冒政府网站售卖假证书,还有的通过设置虚假客服系统,以售后、协助解决订单问题为名,诱导网民打款转账,已经成了诈骗“利器”。可见,仿冒网站看似简单而廉价,但危害巨大,背后对应着一个个领域的造假欺诈行为。

  对此,一方面,监管机构要发挥技术优势进行日常巡查,一旦发现疑似仿冒网站,及时通报被仿冒主体、进行确认,最后由工信部门、公安部门等严肃查处;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官方、权威信息的展示推动力度,对于疑似仿冒网站做分类提醒,提高大众的辨别力。

  很多时候,仿冒网站之所以泛滥并让部分网民信以为真,利用的就是专业信息差、部分网民的鉴别能力不强,以及“知假买假”者心存侥幸。线上也好,线下也罢,贪图利益、爱走捷径的心理,始终是骗子和造假者的阶梯。

  因此,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也要认识到自己同样是治理仿冒网站工序上的一环。既要擦亮眼睛,注意辨别,不扫描来源不明二维码,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不轻易向陌生人转账汇款;也要杜绝侥幸心理,不要总想着投机取巧、一夕暴富,而应该踏踏实实去考证、去致富。不然,只能沦为骗子们的韭菜和工具。

  而从治理渠道的角度来讲,既然媒体记者可以发现线索、深入调查,管理部门也不妨顺藤摸瓜,加强治理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只有让仿冒网站不那么轻易,并产生执法的震慑力,才能有效遏止假冒网站的泛滥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