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公示信息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站内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风险提示 > 正文
  • 风险提示
【风险提示】来源不明的快递暗藏玄机,是“惊喜”还是“惊吓”?
  • 发布日期:2025/1/14 8:46:49
  • 阅读量:4707
  • 来源:浙江在线
  • 专栏:风险提示

  如果收到陌生快递,你会怎么办?年关将近,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启动“年货节”活动,快递行业迎来年货寄递高峰,这也让骗子有个可乘之机。

  这段时间,不少市民收到来自各大电商平台寄来的陌生快递,打开一看是购物卡和小礼物。不久前,记者同样收到了类似的陌生包裹,这是来自远方的“惊喜”,还是潜藏风险的“惊吓”?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陌生快递送来“购物卡”暗藏玄机

  1个多月来,杭州接到了31起类似案件

  记者收到包裹外观简单——纯土色的纸盒上没有任何标志,寄件人名为“李三”,寄件地显示为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但没有具体街道或门牌号。包裹里是一份新年红色调、印刷精美的硬质广告单,封页上印着京东的Logo和“京东年货节”五个字。下方标注了支付宝、淘宝、抖音、奥克斯等合作商家。

  广告单内夹着一张价值50元人民币的京东购物卡,卡上标明了领取编号、领取方式,并附带一个二维码。附页是以京东名义给用户写的一封信,表示为回馈用户的信任与支持,准备了50元京东购物卡和奥克斯破壁机等精美礼品,并再次强调了领取方式——使用支付宝、淘宝、抖音扫描京东购物卡背面的二维码领取。

  有这么好的事情?记者意识到不对劲,打开社交平台搜索“京东购物卡”发现收到类似陌生快递的网友不在少数。内容大同小异,都是印有电商平台Logo以各类大促为名义的购物卡和小礼品,领取方式也都是通过扫描二维码领取。

  2024年12月下旬,网友“幸运”(化名)也收到了所谓的京东购物卡。“我几年前的地址收到了这个快递。因为我是从事电商行业的,一开始还以为是商家搞的促销活动。”她告诉记者,自己按照购物卡标注的领取方式用抖音扫描了二维码,成功与客服取得了联系,“客服很专业,会直接给你的支付宝转20元,然后引导进了QQ群。群里会有人引导做一些关注店铺的任务,每关注一个店铺奖励3元钱。”

  根据“幸运”的描述,她大概做了两天简单任务,然后,群管理员开始暗示,QQ群会屏蔽广告,继续做任务要下载一个叫“京东放心购”的APP,佣金也会更高。陌生的APP让“幸运”提高了警惕,马上停了下来,但群里有不少人仍深陷泥潭。

  网友“小树”(化名)是其中之一。她告诉记者,她被引导下载的APP名叫“欣鑫优品”,下载后,管理员就开始引导大家做金额任务,“金额任务需要先垫钱,一开始金额不大,也确实是全额退回还给了奖励,之后他们故意发误导性的话让我们做错,然后套着钱不还。”

  “小树”回忆,最后一次,骗子告诉她,因为“小树”操作错误影响了一起做任务的人,必须交付更大金额,才能将垫付出去的金额返还。

  由于无力承担,“小树”被迫放弃已被“套”进去的钱,尽量减少损失。至此,“小树”共被骗了500多元。

  与“小树”一样没有识破骗局的民众不在少数。杭州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民警罗永此告诉记者,这是非常典型的陌生快递类诈骗案件,2024年12月1日至今,整个杭州地区接到了31起类似案件,最高的被骗取了25万元人民币。

  返利陷阱下的层层套路

  每逢大促、节日就极易出现

  为了更加清晰地搞清楚诈骗分子的诈骗方式,记者按照“幸运”描述的流程扫描了自己收到的购物卡二维码。首先跳出的是一个安全提示,写明该链接是抖音短视频外部的第三方网址,提醒用户注意财产安全。点击继续访问,一个自称“京东人工客服”的对话框弹出。

  客服首先要求记者提供收到快递的手机号码,核对是否为邀请用户。记者先提供了一个错误的手机号码,对方反馈该手机号非受邀账户,不具备领取资格。在记者报了正确的手机号后,客服才开始了后续行动。对方声称,记者可以领到20元现金、奥克斯破壁机和50元额度京东卡三项礼品。为建立信任,对方直接将20元转入了记者的支付宝,过程中并未询问过记者支付宝账号。

  随后,客服告诉记者,要领取剩下的礼品,必须QQ扫描二维码,进入礼品登记群聊。这个所谓的群聊并不是传统认知中QQ群,而是腾讯频道中群聊。群聊人数不多,约20人。除了群管理员外,还有一群看似参与任务实则负责营造氛围的“气氛组”。

  正如“幸运”所描述,群聊管理员会发布店铺关注的简单任务,每关注一家店铺即可获得3元“报酬”。这些简单任务维持了约24小时后,管理员以提高佣金以及群聊屏蔽广告为由,要求群成员下载专属APP,且强调APP无需用户提供个人信息,下载链接无法直接通过QQ打开,需复制到浏览器进行下载。

  记者尝试通过QQ点来了该链接,QQ系统提示:“网页包含不安全内容,被多人投诉,为维护绿色上网环境,已停止访问”。

  当被记者询问APP为何不能在应用商店下载是否存在安全风险时,管理员回应,如果害怕可以不做,并强调APP中所做的任务与QQ群中一致,非常简单,只需关注商铺即可获得佣金。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诈骗过程中,只要未能跟上诈骗罪的任务节奏,便会接到来自不同号码和地区的提醒电话。在记者进入诈骗群聊的24小时里,共接到3个提醒记者“及时做任务”的电话。

  当记者直接在群聊中指明这是诈骗后,管理员第一时间将记者踢出群聊,且群聊和聊天记录在记者QQ账号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罗永此分析,每逢大促、节日,这种骗局就极易出现,包括之前出现过的“蟹卡”,虽然受骗量不大,但属同类手法。

  “这种诈骗手段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购物卡、礼品卡为诱饵,诱导受害者去刷单以实现诈骗目的,另一种是利用‘红头文件’形式,声称受害者被选中享受国家补贴政策,但需先支付一定费用。”罗永此表示,诈骗者常通过初步赠送现金或礼品建立信任,随后运用精心设计的对话逐步掏空受害者积蓄。

  当前,诈骗分子又升级了诈骗手法。不仅卡片变得更加精美,诈骗分子为了规避账户冻结风险,躲避警方追查,还会使用“线上诈骗,线下取现”的作案方式,说服受害者采取线下转账的方式,比如交给指定的工作人员,或是将现金邮寄到指定地点。

  “诈骗往往从贪小便宜开始,所以对于所谓的‘免费礼品’‘高额补贴’,大家一定要理性判断,避免因小失大。”罗永此说。

  利用骗子套路“反薅”骗子?

  警方提醒:存在账号冻结风险

  浏览社交平台,记者发现,基于反诈宣传的广泛深入,民众反诈意识和防骗能力不断提高。不少民众能第一时间识别诈骗行为,还利用诈骗分子漏洞“反薅”骗子,甚至有网民尝试通过收购诈骗者邮寄的诱骗性卡片以图获利。这么做值不值得提倡?

  北京盈科(合肥)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李永光分析,从法律角度来说,诈骗分子为了实现其诈骗目的而投放的“诱饵”被薅了,属于其犯罪成本被收割了,非法(当然包括犯罪)利益不受法律保护,故不涉及违法。

  然而,“反薅”骗子的行为并不值得提倡。“诈骗所得资金源于非法途径,且其转账使用的银行卡往往为非法购买,即‘诈骗嫌疑卡’。将诈骗分子的钱打到个人账户,相当于被动参与了骗子的洗钱行为,个人银行卡也成了‘嫌疑卡’,存在被冻结的风险。”罗永此解释。

  李永光也进一步提醒,反薅骗子的钱款源于诈骗分子诈骗所得的“赃款”,属于违法犯罪分子应被国家没收的罚没款项,随时可能受到公安机关的追缴。以此图利,并不可取。

  总之,来源不明的快递包裹往往暗藏风险。市民在收到陌生快递时,特别是内含扫码领奖、补贴等信息的,应高度警觉。避免扫描未知二维码或将信息提供给陌生人,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活动的真实性。同时,在处理诈骗卡片时,建议先进行物理销毁再丢弃,以规避潜在的二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