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2023年“诚信之星”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诚信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诚信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弘扬诚信文化,积极推进诚信建设,持续推动诚实守信、履约践诺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向社会发布了2023年“诚信之星”。 记者了解到,此次发布的“诚信之星”分别是:安踏(中国)有限公司、陈克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原场长金万昆、吉林省白山市林源春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建友、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辅警侍东亮、江西省绿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凌继河、山东省新泰市龙廷镇将军堂村村民李学武、广东省佛山市三水李保安龙舟厂厂长李保安、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忻城县古蓬镇龙利村党委书记秦远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七十一团退休职工张忠敏。 发布现场播放了“诚信之星”先进事迹视频短片,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颁发了“诚信之星”证书和奖杯。“诚信之星”讲述了自己的诚信追求和人生感悟:他们有的坚持诚信经营、质量为先,着力打造有品质有实力的国货品牌;有的扎根乡村、科技兴农,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挥洒汗水;有的恪守承诺、敬业奋进,矢志不渝把一份事业做到极致;有的以诚立身、自强不息,身处困境仍然不忘履约践诺。他们坚定守护诚信理念,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以诚立身、诚信为本的时代风貌和崇高精神。 据悉,“诚信之星”发布特别节目将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频道于近期播出,相关融媒体作品《致敬“诚信之星”》届时也将同步推送。
吉林长春:推进“信用共享+财金融合” 共建数字普惠金融新生态
近日,吉林省长春市金融办、市财政局、市政数局等在东北亚国际金融中心召开长春市“信用共享+财金融合”共建长春数字普惠金融新生态推介会,本次会议以“信用共享+财金融合”共建数字普惠金融新生态为主题。围绕服务长春市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长春市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信易贷平台)与长春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的深度合作,通过打造统一的金融信用共享机制,联手“财政政策+金融工具”升级,协同金融机构,进一步激发金融科技平台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活力和动能。 推介会上,市信用信息服务中心、市金融控股集团分别展示了长春市中小微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长春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进展和服务成效。中国邮储银行长春分行、吉林银行长春分行、长春农商银行介绍了服务中小微企业普惠金融的最新政策和融资产品情况。市信用信息服务中心、市综合金融服务有限公司签订了《支持长春市中小微企业信用融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进一步统筹融资服务资源,在强化信用信息共享、开发融资产品、推进普惠金融示范区建设、争取财政政策支持等方面开展合作。市信用信息服务中心、市金融控股集团分别与中国邮储银行长春分行、吉林银行长春分行、长春农商银行签订了《共建长春数字普惠金融合作框架协议》,各方将进一步深化信用信息应用,创新“财政政策+金融工具”金融产品和服务,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共同推动构建数字普惠金融新生态。 下一步,长春市将按照国家、省有关部署要求,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强化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开发利用,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强化与金融工具的协同联动,为市场主体提供全方位投融资服务,全面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水平,为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贡献“长春智慧”。
央行:全面加强支付监管 强化监管能力建设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4年支付结算工作会议。会议全面总结2023年支付结算工作,深入分析当前形势,部署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 会议认为,2023年人民银行支付结算条线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行党委工作要求,始终坚持“支付为民”,监管法制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支付服务市场监管成效显著,风险防控与优化服务统筹兼顾,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不断完善,支付领域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会议指出,人民银行支付结算条线要紧密围绕金融强国建设目标,深刻认识、把握支付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处理好发展与安全、公平与效率、国内和国际的关系,立足国情、民情推动支付体系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 会议要求,做好2024年支付结算工作,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做好巡视审计整改后半篇文章。要坚持“支付为民”,聚焦堵点难点,持续提升支付服务便利性。要认真落实《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全面加强支付监管,强化监管能力建设,牢牢守住备付金监管红线,构建健康有序的支付市场。要平衡风险防控与优化服务,稳妥推进涉诈涉赌“资金链”精准治理。支付基础设施要聚焦主责主业,保障央行履职,守住安全底线。要深化支付领域国际合作与开放,优化人民币跨境支付服务。
国家发展改革委 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召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决策部署,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4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召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国家发展改革委李春临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张青松副行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学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要论述,李强总理系列批示,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署要求;审议通过水利部、国家疾控局加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的申请;研究讨论《社会信用建设法(草案稿)》和《2024-2025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等文稿。各成员单位和其他有关部门对下一步更好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出意见建议。 会议指出,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成员单位和各有关方面共同努力,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础制度框架基本成型,法治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信用信息共享公示水平大幅提升,信用奖惩机制初步形成,信用监管助推政府管理和服务效能显著提升,“信易贷”工作步入机制化轨道,征信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作用持续增强,诚信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会议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采取务实举措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再上台阶,重点做好六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快推进信用立法。尽快推动出台《社会信用建设法》,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治化水平。二是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信用体系主要内涵和总体框架研究谋划,明确下一阶段建设的目标任务。三是强化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加快推动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整合,统筹发挥好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功能,做好部门间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共用,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水平。四是健全信用修复制度。研究统一信用信息公示和修复渠道,统筹信用信息分类标准和修复规则,构建统一规范、协同共享、科学高效的信用修复机制。五是提升信用监管效能。完善信用评价机制,规范失信惩戒措施,建立健全各行业信用监管制度。六是拓展守信激励应用。在行政审批事项中推行信用承诺制,推广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拓展“信易+”应用场景,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信用红利。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其他有关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市场监管总局:加快建立健全经营主体信用监管标准体系
日前,市场监管总局在京召开经营主体信用监管标准体系重要标准研制推进会,决定深入推进经营主体信用监管重点国家标准研制工作。 会议指出,推进经营主体信用监管标准化,是引导和推动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抓手,是构建新型监管机制的重要支撑,要以《经营主体信用承诺实施指南》等6项信用监管国家标准立项为契机,加大信用监管标准研制力度,加快建立健全经营主体信用监管标准体系。 会议强调,要以标准化为手段固化信用监管长效机制、强化信用监管规则统一、优化信用监管制度供给,巩固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成果。要系统谋划,加强信用监管标准体系的规划设计;把握关键,积极推进信用监管重点标准研制;务求实效,不断提升信用监管标准体系建设水平。 据了解,根据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审查结果,目前《经营主体信用承诺实施指南》《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指标》《企业信用档案信息要求》和《经营主体失信信息分类指南》四项信用监管国家标准通过立项评审。市场监管总局将抓紧开展标准起草工作,构建法制健全、机制完备、运行畅通、监管高效的经营主体信用监管标准体系,以信用监管标准化推动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助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证监会:为民营科技型企业发行科创债券融资提供增信支持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更好服务科技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证监会日前制定并发布了《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从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私募投资等全方位提出支持性举措。其中明确,重点支持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债券融资,鼓励政策性机构和市场机构为民营科技型企业发行科创债券融资提供增信支持。 据了解,近年来,证监会在实施注册制改革过程中坚守初心使命,以支持科技发展为导向带动关键制度创新,支持科技创新的监管体系、市场生态逐步形成。 十六项《措施》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建立融资“绿色通道”。加强与有关部门政策协同,精准识别科技型企业,健全“绿色通道”机制,优先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 二是支持科技型企业股权融资。统筹发挥各板块功能,支持科技型企业首发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和境外上市,引导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完善科技型企业股权激励的方式、对象和实施程序。 三是加强债券市场的精准支持。推动科技创新公司债券高质量发展,重点支持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债券融资,鼓励政策性机构和市场机构为民营科技型企业发行科创债券融资提供增信支持。 四是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配套制度。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督促证券公司提升服务科技创新能力。践行“开门搞审核”理念,优化科技型企业服务机制。 证监会表示,将按照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强组织实施和统筹协调,督促各项制度工作措施落地落实落细,实行动态监测、定期开展评估,适时优化有关措施安排。
沿黄九省(区)信用联盟成立
4月17日,沿黄九省(区)信用联盟在山东泰安市正式成立。 据悉,该联盟由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九省(区)的信用建设牵头单位共同发起。这一创新性的合作旨在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沿黄九省(区)信用联盟的成立标志着黄河流域各省(区)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联盟以共建、共享、共赢为宗旨,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致力于搭建一个包容、合作、发展的平台,促进黄河流域各省区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信息共享、监管共为、市场共育、品牌共铸。 联盟将围绕五大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包括推动信用信息互联互通、信用标准互认共用、诚信品牌共建共享、信用工作协同联动以及高质量发展。这些领域的合作将有助于打破区域壁垒,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和互通,推动黄河流域的信用体系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在推动信用信息互联互通方面,联盟将探索建立跨区域公共信用数据共享交换机制,依托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推动黄河流域信用大数据云中心的建设。这将有助于实现信用数据的统一采集、深度加工、动态更新和广泛应用,推动信用数据资源在黄河流域的高效流动。 在推动信用工作协同联动方面,联盟将根据黄河流域九省(区)信用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多领域社会信用重点工作的联动机制,助力沿黄各省(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 联盟还将积极推动信用标准的互认共用,研究跨区域信用标准体系,加强信用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促进信用信息在黄河流域的跨区域应用。同时,联盟还将开展诚信品牌的共建共享活动,提升联盟的社会影响力,打造“信用黄河”的金字招牌。 此外,联盟还建立了轮值单位制度和联络处,联盟会议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和不断深化。 沿黄九省(区)信用联盟的成立是黄河流域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它将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未来,联盟将继续发挥平台作用,加强交流合作,推动黄河流域信用体系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山东省发布2024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近日,山东省印发《山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24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坚持系统谋划、突出重点、依法依规、守正创新,充分释放信用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性、融合性、赋能性作用,以深化信用监管、创新信用应用、信用惠民便企为主要着力点,推进全省信用体系提档升级,为塑造高标准营商环境和政务环境,推进高水平开放、高质量招商引资提供有力支撑。 《工作要点》包含六方面工作、25条具体细则,包含信用监管、创建信用应用场景、深化政务诚信建设等。 信用监管方面,提出推广信用承诺制、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开展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健全完善失信惩戒机制等六项具体举措,深入实施信用监管,提升精准化水平。 信用应用方面,要求开展信用应用创新“揭榜挂帅”行动、开展信用管理典型园区、街区(商圈)培育、持续丰富“信易+”惠民便企应用场景等5条具体措施,拓展信用应用场景,高效惠民便企。 信用服务方面,明确大力推进“信易贷”、促进数字化信用金融发展、持续深化“银税互动”、完善征信体系建设四项措施,推动信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提振企业信心。 政务诚信方面,提出完善政府立信守信机制、建立政务违约失信专项投诉渠道、持续开展政府违约失信清理整治、强化政府合同履约的全过程信用监管四项举措,深化政务诚信建设,提升政府公信力。 宣传教育方面,要求深化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加强教育诚信建设、加大信用宣传,注重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社会诚信意识。 信用环境方面,强调提升信用信息归集共享质效、深化城市信用体系建设、成立黄河流域省区信用联盟,加强联动协作,优化区域信用环境。
七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 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工作目标,未来5年,国际领先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基本构建,金融基础设施、环境信息披露、风险管理、金融产品和市场、政策支持体系及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不断健全,绿色金融区域改革有序推进,国际合作更加密切,各类要素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有序聚集。到2035年,各类经济金融绿色低碳政策协同高效推进,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更加成熟,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功能得到更好发挥。 《意见》强调要不断提高环境信息披露和评估质量。研究完善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鼓励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健全针对绿色金融产品的评级体系,支持信用评级机构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纳入信用评级方法与模型。推动重点排污单位、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相关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依法披露的环境信息、碳排放信息等实现数据共享。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建立工业绿色发展信息共享机制,推动跨部门、多维度、高价值绿色数据对接。 要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利用绿色金融标准或转型金融标准,加大对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的信贷支持力度,优化绿色信贷流程、产品和服务。探索采取市场化方式为境内主体境外融资提供增信服务,降低海外金融活动风险。加强供应链金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绿色供应链创新与应用。 《意见》支持高排放行业和高排放项目绿色低碳转型。将高排放行业和高排放项目碳减排信息与项目信贷评价、信用体系建设挂钩。
三部门: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信用贷款规模
记者日前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获悉,为推动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先进制造,引导金融机构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化金融服务,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联合发布《关于深化制造业金融服务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银行保险机构要助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强化资金支持和风险保障,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信用贷款规模。 《通知》共十七条措施,明确了制造业金融服务的总体要求,围绕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任务,从优化金融供给、完善服务体系、加强风险防控等方面,对做好制造业金融服务提出了工作要求。 《通知》指出,把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制造业金融政策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协同发力,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任务,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优化金融服务模式,增强金融专业化能力,推动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通知》坚持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任务,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性有效性。在着力支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方面,《通知》指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大对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等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在着力支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方面,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承担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的企业等经营主体创新发展。 另外,在着力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通知》要求银行保险机构要加强对传统制造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的中长期资金支持,发挥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专项工作和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促进金融资源和产业转型融资需求高效对接。助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强化资金支持和风险保障,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信用贷款规模。优化制造业外贸金融供给,强化出口信用保险保障,支持汽车、家电、机械、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企业“走出去”。保险资金要在风险可控、商业自愿前提下,通过债券、直投股权、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等多种形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 《通知》还着力支持工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加大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支持力度,强化对智能装备、数字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新业态等领域的金融服务。大力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支持工业领域碳减排、绿色化改造、资源节约高效循环利用和绿色能源体系建设。 在提升制造业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方面,《通知》强调,一是优化金融供给,要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强化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支持,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发适应制造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二是完善服务体系,要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银行、保险、非银等各类金融机构协同发力。改善制造业金融服务机制,优化制造业金融激励约束,加强金融服务的科技支撑。三是加强风险防控,要树立审慎经营理念,加强内控合规建设和全面风险管理。坚持自主决策、独立审贷、自担风险原则,做实贷款“三查”,落实好还款来源,严格制造业贷款分类,真实反映风险情况。避免过度竞争和“搭便车”“垒大户”等行为,营造良好金融市场秩序。 《通知》还提出,各级金融监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发展改革部门、各银行保险机构要加强协调配合和对接服务,凝聚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合力。推动完善“政银企”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制造业政策信息、行业发展趋势、产能动态、企业生产经营信息、银行保险产品信息交流共享。加强制造业相关融资数据治理,提高数据报送质量。跟踪调度银行保险机构支持制造业举措、问题和成效,总结制造业金融服务的良好经验,加大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宣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