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件运输监管“信用+” 服务再提速
在国省干线、高速公路上,不时可以看见车辆运载着上百吨重的桥梁部件,或是超长的风力发电机扇叶,这些“巨无霸”一旦上路,就让人心有余悸。不仅产生道路基础设施维护压力,也为路面上正常的车辆带来一定安全隐患。 在道路运输中有一个专有名词——“大件运输”,特指货车对不可解体的物体进行超限运输,为了保障运载过程安全,“巨无霸”在上路前,负责运输的车辆需要先行向交通运输部门提交申请,经批准后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行驶。 安徽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区位优势明显,特别是近年来省内制造业发展迅速,大型机械、桥梁设备等大件运输办件量逐年增加,随之产生的事中现场核验、事后强化监管的压力巨大。 近年来,安徽省高速公路路政支队围绕大件运输事中事后监管工作,首创大件运输申请人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建设大件运输监管系统,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信息化监管为补充的新型监管机制在省内逐步建立健全。 “通常承担大件运输任务的车辆,都是在运输公司完成注册的车辆,我们以此为抓手对运输车辆进行监管。”5月22日上午,安徽省高速公路路政支队合枞大队大队长陶铖正在服务区对大件运输车辆进行检查。由于大件运输货物的特殊性,企业或项目通常都是与具有资质的运输公司进行长期合作委托,运输公司对于“大件运输”资格办理申请也非常熟悉。“现在审批速度很快,在省交通运输厅指导下,根据超限设备信息对运输路线进行规划,即使是三类件,审批时间已经压缩至5天以内,而绝大多数一类件都可以实现即时办结。”陶铖介绍。 对企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为了让市场中绝大多数行为合规的企业“畅通无阻”,2022年10月以来,安徽省在全省高速公路范围内实行开展大件运输申请人分类监管工作、建立大件运输申请人信用档案,依据“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原则,将申请人信用与行政审批相结合。 简单来说,路政部门依据申请人在大件运输许可办理和运输过程中的具体守信表现,在部门内建立申报大件运输许可申请人信用档案,将申请人依照AA、A、B、C、D五个信用等级进行分类。申请人在第一次办证时系统将统一认定为B等级,一次运输无违法则升级为A等级,一、二类大件将免于现场勘验,信用极好的AA级企业和申请人可以获得优先审批、容缺办理等服务,办理大件运输的审批进一步实现增速。数据显示,2023年,安徽省级大件运输许可办件量达25.7万余件。 不仅如此,安徽省高速公路路政支队还将开发出大件运输监管系统,以“信用+信息化”形式,对大件运输实施全天候监管。“以往大件运输许可路线多是文字信息,监管系统实现信息化后,通过卫星定位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等平台,路线许可就变成图示,可以与申请人实际行驶的路线进行自动比对,是否按照规定路线行驶,一目了然。”合安路政大队大队长李学武介绍。
九部门:健全地方知识产权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推进机制
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中央宣传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制定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印发。《实施方案》明确加强知识产权诚信体系建设。制定知识产权领域信用监管政策。健全地方知识产权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加大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应用。 记者了解到,《实施方案》设定的建设目标是,到2027年,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保护能力现代化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更加全面系统,严保护的政策和标准更加健全,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更加严格,授权确权更加优质高效,快速协同保护更加顺畅,知识产权领域国家安全治理基础进一步巩固,社会共治合力进一步增强,保护能力显著提升。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知识产权保护网络更加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基础进一步夯实,大保护工作格局全面形成。到2035年,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保护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形成政府履职尽责、执法部门严格监管、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经营主体规范管理、行业组织自律自治、社会公众诚信守法的现代化知识产权保护治理体系。 《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知识产权保护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出发,重点在七个方面开展。 一是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标准体系。以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标准研究为基础,以强化保护为导向,以保护政策和标准的实施为重点,通过试点带动和示范引领,构建系统完备、执行顺畅、动态调整的保护政策和标准体系。 二是知识产权执法司法体系。建设高水平知识产权审判机构,完善专门化审判体系,加强知识产权案件检察监督机制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专业指导和行政裁决。构建有机衔接、协同高效的知识产权执法司法体系。 三是知识产权授权确权体系。突出高质量创造导向,构建审查能力突出、代理服务规范、创新主体满意的知识产权授权确权体系。到2025年,发明专利审查周期压减至15个月,一般情形商标注册周期稳定在7个月,发明专利结案准确率95%以上,商标审查抽检合格率97%以上。 四是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体系。以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机构为主体,以知识产权快保护机构为支撑,建设横向协同、纵向联动、衔接顺畅、运行高效的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体系。 五是知识产权保护社会共治体系。坚持政府引导、行业自律,发挥知识产权纠纷调解组织、仲裁机构、公证机构的重要作用,加强知识产权领域诚信体系建设,提升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能力,营造良好保护氛围,构建便捷高效、解纷多元、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知识产权保护社会共治体系。 六是知识产权领域国家安全治理体系。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以知识产权安全相关政策法规为依据,以健全机制为手段,加强前瞻布局,强化监测预警,守好创新命脉,防范化解知识产权领域重大安全风险,切实维护知识产权领域国家安全。 七是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支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知识产权鉴定和技术调查,建设信息平台,构建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支撑体系。 其中,《实施方案》明确推广使用知识产权领域信用承诺制有关书式。研究制定企业、服务机构知识产权信用评价国家标准,培育信用评价第三方服务机构,探索开展面向经营主体的信用评价工作。健全地方知识产权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加大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应用。将知识产权领域公共信用信息纳入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并适时更新。依法依规对知识产权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进行惩戒,加大失信典型案例曝光力度。
四川成都:推行专用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
日前,四川成都正式推行专用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注册地在成都的市场主体,在申请上市、贷款融资、申报政策等时,只需在一个地方统一开具一份专用信用报告,便可代替一摞无违法违规证明,实现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记者从成都市发展改革委获悉,截至5月21日,成都市共开具专用信用报告1762份,意味着平均每天开具至少34份专用信用报告。 以前办理流程繁琐,现在网上即可申领 记者注意到,专用信用报告的主要用途之一是申请上市。 成都信用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监管机构的要求,在申请上市过程中,公司要为本公司和所有分公司、子公司、控股法人股东开具有无违法违规情况证明,“每家公司都要分别去注册地的市场监管、税务、公积金、社保等十余个单位办理,所有证明跑下来起码得几个月。” 而现在,对企业而言,只需网上申领专用信用报告,花几分钟打印,提交后就管用。 “在参与项目招投标时,很多时候需要提供无违法违规证明,按照过去的方式,办理流程既繁琐还很花时间,但投标时间是有限的,机会不会一直等我们。”成都汀兰会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晓说,专用信用报告的推行解决了很多企业的烦忧。 “没有信用,在市场上寸步难行。”作为受益者之一,中云汇(成都)物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巩宁宁说,企业在开拓省外市场时,会将专用信用报告作为“敲门砖”主动递上,“省外的政府部门、投资方对我们都不熟悉,一份专用信用报告可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提升信任度。” “专用信用报告就像一张多维度的名片,全方位展示我们的财务健康状况、历史信用表现及合规性等多个方面的信用情况。”作为一家专门为企业提供各类服务的企业,四川一企无忧企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碧不仅是专用信用报告的使用者,还是“推荐官”,“我给我们服务的每一家企业都推荐了专用信用报告,大家都给了很好的反馈。” 8月1日前有望实现39个领域全覆盖 “有没有违法违规记录,专用信用报告上一清二楚。假如企业产生了违法违规行为,对企业信用造成了影响,如何才能快速修复?”回访过程中,巩宁宁反映,在信用修复上,企业还存在一些信息“盲点”,希望可以得到政府部门的指导和帮助。 “目前我们正在一些区(市)县探索开展‘两书同送’工作。”成都市发展改革委财政金融和信用建设处工作人员回应,执法部门在向企业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也会将《信用修复告知书》同时送达,让企业第一时间就知晓信用修复的具体流程步骤,“在部分区(市)县探索开展这项工作的基础上,会尽快在全市推广。” 《成都市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实施方案》提出,将通过共享全市39个领域相关信息,形成市场主体专用信用报告。4月1日起,成都首批推出的专用信用报告已涵盖25个领域的相关信息。成都市发展改革委财政金融和信用建设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正积极对接科技、邮政、体育等14个部门,确保8月1日前专用信用报告覆盖全部39个领域;同时也在加快研发一码通功能,同步实现索证单位可通过扫描企业二维码查看其专用信用报告,更加便利企业办事。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提升这一举措的落地效果,成都市发展改革委还在积极扩展专用信用报告应用场景,逐步扩展专用信用报告覆盖上市主体实控人、董事监事高管等自然人,同时大力探索在成渝两地、成德眉资四市推动专用信用报告互认。
河南:启用诚信计量公开承诺动态管理平台
计量事关国计民生,计量发展水平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撑。日前,河南省市场监管局在郑州市举办“5•20世界计量日”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并正式启用诚信计量公开承诺动态管理平台。 记者了解到,此次启用的诚信计量公开承诺动态管理平台旨在对企业或经营者建立诚信计量自我承诺信息公开制度,推动建设河南省诚信计量体系统一监管模式。企业或经营者通过平台向社会作出诚信计量自我承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做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示范。申报主体自我承诺通过后,可生成诚信码,可在店内张贴,同时将在平台红榜实时公示,如发现非诚信行为,将其从红榜调整到黑榜,并报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处罚。同时,平台还将建立专业规范的计量诚信等级评审专家库,开展计量诚信等级评审和诚信计量示范活动。 目前,该平台将从眼镜制配、加油站两个生活性服务行业着手,后期延伸到公用事业、交通运输、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社区街道等领域,推动有关行业企业和经营者自主完善计量保证能力,确保商品量和服务量的计量准确,逐步建立“以经营者自我承诺为主、政府部门推动为辅、社会各界监督为补充”的诚信计量管理模式。 据介绍,近年来,河南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强化计量支撑,建成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河南基地、省环保计量检测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实验室11个、能效计量实验室10个,获批筹建农机装备、气体传感器、磨料磨具等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3家,计量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体系更加完善、基础更加坚实。在绿色计量方面,申请筹建国家碳计量中心,建立平原新区绿色低碳示范园。在长度计量方面,瞄准长度计量前沿,推动3个大长度计量项目向空间地理、无人机转型,服务低空经济发展,提升河南空间方位动态测量能力进入国内前列。在电学计量方面,融入光伏、风力发电,服务新能源发展,提升电学计量能力11项,技术服务足迹遍布20多个省份。在医学计量方面,向人体仿真、医疗器械远程运维转型,服务健康产业发展,守护近3万台件医疗设备准确可靠。在质量计量方面,向智慧农业机械补贴转型,承担农业部门农机核算计量技术研究,支撑中原农谷建设,助力“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目前,河南省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达3050项,每年为300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计量技术帮扶。 “计量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础,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河南省将进一步健全计量体系、夯实计量基础、优化计量服务、加强计量监管,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计量支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河南省政府副秘书长王晓伟表示。
商务部、中信保公司:用足用好出口信用保险 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
商务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近日联合印发《出口信用保险支持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指导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和中信保公司营业机构用足用好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工具,更大力度支持贸易高质量发展、贸易强国建设。 为进一步发挥出口信用保险防风险、补损失、促融资、拓市场等作用,《通知》提出6方面约30项举措。具体来看,《通知》首先要求中信保公司各营业机构积极响应企业诉求,做好2024年度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相关工作,积极保障出口前风险,用好进口预付款保险,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 其次,加大外贸供应链国际合作承保力度,完善跨境电商、海外仓专属产品服务,积极融入市场采购贸易、保税维修、外贸综服平台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 发展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方面,《通知》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快完善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创新发展政策,为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发展创造更加有利条件。结合服务贸易、数字贸易领域平台载体建设,深化保险业务对接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服务贸易纳入地方统保平台和政银保合作平台予以支持。中信保公司各营业机构则要完善国际运输、广告、文化、维护维修等领域承保服务,探索将更多数据要素纳入承保评审,加强银保数据合作。 《通知》还明确,要深化内贸险和出口险协同,拓展产业链承保范围,支持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发挥中长期险和海投险作用,保障标志性工程,优化简化业务手续,支持“小而美”项目,提供定制化风险解决方案,提升综合承保能力。
七部门:强化全链条监管 守好老年人“钱袋子”
近日,民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公安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机构预收费监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规范养老机构预收费,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指导意见》将于10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指出,《指导意见》规范了养老机构预收费行为,强化了全链条监管,有利于降低资金安全风险,更好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记者了解到,《指导意见》鼓励养老机构采用当月收取费用的方式,向老年人提供服务。要求采用预收费方式的养老机构做好公示。省级民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地情况,会同相关部门确定当地养老服务费最长预收周期和押金、会员费最高预收额度,但养老服务费预收的周期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对单个老年人收取的押金最多不得超过该老年人月床位费的12倍。对押金、会员费采取商业银行第三方存管和风险保证金等方式管理,确保资金安全。 《指导意见》还对养老机构预收费用使用用途进行规定。意见明确,养老机构预收费用主要用于抵扣老年人入住机构期间需要支付的费用、弥补本机构设施建设资金不足,或者发展本机构养老服务业务。会员费不得用于非自用不动产、有价证券、金融衍生品等高风险投资。养老机构不得以承诺还本付息、给予其他投资回报等方式,诱导老年人或者其代理人交纳预收费。 在退费方面,《指导意见》要求对符合服务协议约定退费条件的预收费用,养老机构应当按照约定及时退费,不得拒绝、拖延。养老机构因停业、歇业等原因暂停、终止服务的,应当提前30日在其服务场所、门户网站等醒目位置发布经营状况变化提醒,及时退还剩余费用,妥善解决后续服务问题。 李邦华介绍说,预收费监管制度设计,总体把握三个原则: 解决突出问题。认真梳理总结近年来群众关注的养老机构预收费问题。紧盯收取、使用、管理、退费等关键环节,对怎么收、怎样用、如何管、怎么退提出明确要求,实现全链条监管,压实养老机构资金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 抓住重点领域。结合当下养老服务机构的类型特点,聚焦体量大、资金多、矛盾纠纷突出、风险高的养老机构,作为预收费监管的重点对象;对发卡量少、资金额度小、问题隐患不突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坚持包容审慎原则,留出“观察期”,暂不纳入监管范畴。 兜住安全底线。坚持养老机构的床位是用来住不是用来投资炒作的定位,严密防范以养老服务预收费名义实施非法集资。明确三条“安全底线”:严禁养老机构超过床位供给能力“一床多卖”;严格限定养老机构预收费使用用途,只能用于抵扣老年人入住机构需要支付的费用、弥补本机构设施建设资金不足,或者发展本机构养老服务业务,不允许打着养老幌子集资挪作他用,将预收费异化为敛财手段;不得以承诺还本付息、给予其他投资回报等方式,诱导老年人及其家属交费。 “围绕这三个原则,《指导意见》采取开正门、堵偏门的思路,一方面加强养老机构预收费行为的风险管理,另一方面堵塞不法分子以预收费之名实施非法集资的空间,从而促进养老服务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李邦华说。
川渝两地构建共享律师行业信用监管机制
近日,记者从重庆市两江新区司法局获悉,《重庆两江新区律师行业信用评价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出台,旨在推动重庆两江新区和四川天府新区两地律师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两地共享的行业信用监管机制。 据介绍,今年3月,重庆两江新区与四川天府新区签约深化司法行政合作框架协议,该《办法》是签约协议的重要内容,现已落地。 《办法》中明确了律师行业信用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管理措施等内容,将律师事务所和律师的信用等级分为五级,并对不同等级的法律服务领域市场主体实行差异化激励或约束措施。 此外,该《办法》还将信用评价作为业务推荐、评先评优、“两代表一委员”推选、行业协会任职等方面的重要参考。根据《办法》,律师行业信用评价将实行每年一评、动态管理。两江新区司法行政机关将定期公开律师和律师事务所信用等级情况,以便社会公众查询。 两江新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按照《办法》要求,加强对律师和律师事务所信用监管,推动法律服务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同时将积极宣传和推广信用评价结果,提高公众对律师行业信用状况的认知度,为公众提供更加透明、可靠的法律服务选择,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法治保障。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警惕涉金融领域“代理维权”风险
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警惕涉金融领域“代理维权”风险的提示。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表示,近年来,以“减免债务”“代理退保”为代表的涉金融领域“代理维权”乱象持续蔓延,有的已形成有组织的黑色产业链、非法利益链,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金融市场正常秩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应通过正规渠道表达诉求,依法理性维权。 “代理维权”乱象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是宣传信息夸张不实。不法分子通过网站、自媒体平台等发布信息,声称可以“优化债务”“修复征信”“全额退保”。以“维权不成功不收费”“成功处理众多案件”等为宣传噱头,虚构成功案例,诱导消费者。 二是牟利方式花样繁多。不法分子常以各类“咨询公司”为伪装,向消费者收取高比例维权提成、手续费、咨询费。不仅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信息、联系方式等,还要求消费者将身份证、银行卡等交其“保管”,以便其非法出售个人信息牟利、截留维权退还资金,甚至擅自代消费者办理信用卡、小额贷款等套取资金。 三是“维权手段”涉嫌违法违规。不法分子教唆消费者或以消费者名义发起大量不实投诉举报,提供夸大或虚假的证据,如编造误导销售、暴力催收等情节,虚假报警谎称身份证丢失被冒名开卡或信用卡被盗刷等。 “代理维权”乱象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以下风险: 一是面临财产损失风险。消费者一旦签署所谓的“代理维权”协议,不但需支付高额维权费用,还有可能被非法侵占维权退还资金,甚至被套取贷款、信用卡资金,将面临资金损失。 二是面临信息泄露风险。消费者提供个人信息后,可能面临信息被泄露倒卖风险。消费者如想终止“代理维权”,不法分子可能根据掌握的信息,对消费者及亲友进行骚扰恐吓,干扰消费者正常生活。 三是面临法律责任风险。不法分子诱导消费者采用涉嫌违法违规的手段进行维权,甚至被诱导参与非法集资等,消费者一旦听信教唆,可能被卷入报假警、伪造证据资料、敲诈勒索等违法违规行为。 为保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示广大消费者: 一是理性选择适当产品和服务。请消费者根据实际需求、自身经济情况和风险承受能力,从正规渠道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勿受“更高收益”“全额退保”等诱惑,购买或换购超出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和服务,避免产生不必要纠纷。 二是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消费者因购买产品或接受服务与金融机构产生纠纷时,请通过与金融机构协商、向行业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向金融监管部门反映、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渠道提出诉求,不可轻信不法分子虚假承诺,切勿受怂恿参与违法违规活动,避免陷入法律风险陷阱。 三是注重保护个人信息及财产安全。消费者应妥善保管个人身份证件、银行卡、金融账户等,不轻易委托他人代为办理相关手续,避免个人信息被非法利用、泄露或买卖,避免个人财产遭受损失。如发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应保存相关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重庆:将建立“纳税信用账户” 让守信小微个体工商户融资更便利
今年5月是第四个“民法典宣传月”。5月9日,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司法局、重庆市普法办、重庆市税务局联合举办的“典护民企渝法同行”主题宣传月活动正式启动。启动仪式上,重庆市税务局发布《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提升纳税人满意度2024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推出四方面13条举措,提升税费服务质效,助力重庆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结合落实《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方案(2024-2027年)》,我们出台《方案》,聚焦经营主体诉求,从健全税费服务供给、优化征纳互动服务、构建多跨协同运行、融入数字重庆建设四方面着力,推出13条举措,持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重庆市税务局纳税服务处处长骆志高介绍。 在健全税费服务供给方面,聚焦优化税费优惠政策精准推送,重庆市税务局以“完善诉求闭环管理”为重心,畅通征纳互动、12366热线、电子税务局等信息化收集渠道,推出加强诉求分级分类管理、建立诉求解决典型案例库、开展面向新办纳税人的“开业第一课”活动、面向小微经营主体的“春雨润苗”专项行动等措施,精准推送其想要了解和需要掌握的政策、指引等宣传辅导产品,高效响应纳税人缴费人诉求,提高政策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优化征纳互动服务方面,聚焦建立征纳互动运营中心,重庆市税务局将推动办税服务厅和12366热线“辅导办理一体化、流转处理扁平化、税务服务场景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升级“跨域办”“跨境办”“一窗办”等集成式服务场景,推进涉企不动产登记办税“一件事一次办”上线,优化自助办税终端布局向园区、商圈、银行和邮政网点等场所延伸,丰富“税路通·渝税通”跨境服务品牌知识产品、优化跨境税费缴库退库办理方式、优化《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开具,持续推动税费服务提档升级。 在构建多跨协同运行方面,聚焦纳税信用提升,重庆市税务局将从“优化第三方评价机制”“优化涉税专业服务机制”“优化纳税缴费信用评价机制”入手,建立“纳税信用账户”,提高纳税信用A级纳税人年度起评分,加强部门间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助力提高守信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融资便利性,促进税法遵从度和社会满意度大幅提高。 在融入数字重庆建设方面,聚焦丰富涉税大数据场景应用,重庆市税务局将“推进数据互通共享”“加强数字技术运用”,进一步提升税费申报智能化水平和办税缴税便利度。拓展电子税务局“掌上办”服务,积极推广“乐企”平台,加强与退役军人、农业农村、医保等部门数据共享,落实落细支持创业就业、资助困难群众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政策,切实提高税费服务水平。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重庆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持需求导向、数据赋能、精准施策,打通堵点卡点,持续推动《方案》举措落实落细,降低经营主体的遵从成本,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鄂尔多斯:夯实暖城信用基石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实施诚信建设工程,是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确定的重点工程。今年开年第一会,全区招商引资暨诚信建设会议,对诚信建设工程作了全面部署。鄂尔多斯市认真贯彻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坚持以诚信建设工程为有力抓手,深度聚焦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四大领域,着力解决营商环境中的突出问题,为广大经营主体投资兴业创造营商“热土”。 一是聚焦依法行政,进一步提升政务诚信水平。全面推进13项“高效办成一件事”,打造“鄂尔多斯企业专属空间”。在市、旗(区)两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立“诚信建设投诉”举报窗口12个,现已实现政府违约投诉窗口、“蒙企通”平台与12345便民热线深度融合、高效运行。全面开展政府失信行为大排查大起底和16个领域专项整治工作,累计清偿民营企业账款219亿元,清欠进度居全区首位。 二是聚焦信用建设,进一步提升商务诚信水平。推进全市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收录各类信用信息2600万余条,累计获评自治区诚信企业3万余家。依托国家信用协同工作平台,累计为2100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在行政许可、资金扶持、招标投标等多个领域推开信用场景应用,形成“信用+审批”“信用+贷款”“信用+准入”等新模式,切实把市委、市政府承诺的各项便民利企政策落地落实。截至目前,鄂尔多斯市在内蒙古中小企业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入驻企业45933家,累计为全市企业提供授信余额1.1亿元。 三是聚焦树立导向,进一步提升社会诚信水平。依托“多多评·码上生活”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平台,建立诚实守信激励机制;组织市级媒体平台开设“诚信万里行”“唱响北疆文化品牌·鄂尔多斯在行动”等专题专栏,宣传推介一批诚信典型;在康巴什区中心公园打造“德耀暖城·榜样的力量”诚信主题宣传区。采取“线上+线下”的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在全市加大诚信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人人、事事、时时、处处诚实守信的浓厚氛围,真正把鄂尔多斯讲诚信、重承诺、守信用的形象立起来。 四是聚焦公平公正,进一步提升司法公信水平。深入开展暖城清“淤”、暖城融“雪”专项行动,助力企业主体依法依规屏蔽、撤销失信状态。建立“公安+法院执行”联动工作机制,有效解决了执行难的问题。采取联合惩戒措施,对失信人员、限制高消费人员进行曝光,集中力量侦破多起非法经营案件,切实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鲜明导向,让诚实守信蔚然成风。 诚信一直是鄂尔多斯的品牌形象。下一步,鄂尔多斯市将按照自治区、市关于诚信建设工程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以实际行动维护政府公信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