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别被“抗幽”牙膏忽悠
最近,市场上出现声称可以抑制甚至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的牙膏。多家网购平台显示在售,每支牙膏价格从十几元至上百元不等。有商家称,该款牙膏对消除口腔和胃内的幽门螺旋杆菌均有作用,一支就可见效。 果真有如此奇效的牙膏吗?对此,有专家直言,口腔内从未培养出过幽门螺旋杆菌,胃才是最适合幽门螺旋杆菌居住的地方,通过刷牙治疗胃里的幽门螺旋杆菌可能性不大。可见,这又是一款收割消费者“智商税”的伪产品。 “抗幽”牙膏之所以能有市场,源于普通民众对幽门螺旋杆菌的了解有限,甚至部分还存在错误认识。有些商家正是利用消费者的认知有限,夸大产品效果,是典型的虚假宣传行为。据报道,2019年上海市嘉定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就曾立案对一家销售“抗幽门螺旋杆菌中药牙膏”的公司涉嫌虚假宣传进行调查。 防止类似行为,需综合施策,多方发力。其一,加强市场监管。市场监督、消协等职能部门要积极承担起监管责任,形成联动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其二,严把检测关。相关审核部门应对商家资质、商品证书等严审核、严把关,绝不能轻易地让其蒙混过关。其三,处罚要从严。相关执法部门应对该类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将其列入“黑名单”。最后,加强消费警示,对消费者进行必要的科普教育。消费者面对商家的宣传要避免盲从盲信,要理性消费、科学消费。
【风险提示】警惕披着“消”字号外衣的“神药”招摇过市
据1月10日新华社报道,为了不使用激素药品,不少新手爸妈喜欢给孩子购买号称无激素的护肤“神药”。但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所谓“神药”其实违规添加了激素,却披着“消”字号的外衣,在市场上大行其道。日前,一位微博博主就曝光了一起疑似婴儿护肤品引发“大头娃娃”的事件。相关视频显示,五个月大的宝宝在使用某品牌的抑菌霜后,发育迟缓、脸部肿大。经相关检测机构检测,该产品激素超标,但涉事企业对此结果提出质疑。目前,当地有关部门已介入调查。 虽然上述事件尚在调查中,相关产品与婴儿的症状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和必然联系,尚不能定论,但某些“消”字号产品的乱象恐怕一直存在。按照有关规定,标注“消”字号的产品只能宣传其消毒杀菌作用,不得添加激素并宣传其医疗功效。而这次的“大头娃娃”,其症状在医学上叫“满月脸”,是长期、超量使用激素的典型表现。孩子家长在看到产品宣称具有“皮肤表面抑菌及日常护理功能”后,容易误认为其是一款“护肤品”。也就是说,如果“消”字号产品在效果宣传上打“擦边球”,就会误导消费者将其当作具有某种医疗功效的产品来使用。 本是“消”字号,却不安分守己,不仅涉嫌碰瓷“妆”字号产品,还揩了“国药准”字号的油——根据有关规定,面霜等“妆”字号产品不允许添加激素,而将激素类药品加入“消”字号产品当中,某种角度上就可以偷梁换柱,因为此类产品的审批监管门槛较低、市面上产品多,被抽检到的概率小。近年来,“消”字号与“妆”字号相互混淆、消毒产品与药品的界线模糊,以及保健品被宣传成药品等现象比较常见。在上述事件中,一款消毒产品同时披上“化妆品”和“药品”两个马甲,使得这起个案更具警示意义。 首先,消费者不能认为只要对治疗起作用就可以用,而不去探究起作用的究竟是什么物质和成分。比如大量使用激素,虽然可以让皮肤过敏或炎症迅速得到缓解,但长期过量使用激素,很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其次,有关企业和产品类似浑水摸鱼的做法,给监管部门提了个醒。2019年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第九十八条规定,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为假药。这是否意味着,上述产品既可按照夸大宣传、虚假宣传来处置,也可以当成假药论处?须知,二者之间的处罚力度相差很大。如何把握处罚的分寸,如何将防范关口前置到“神药”产生危害之前,需要监管部门认真研究、审慎对待。 消毒产品非法“跨界”,伪装成了“神药”,假如监管仍然“各扫门前雪”,恐怕难免出现一些监管的真空地带,定性和处罚时,也会因界线模糊而难以确定。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做好配合,研究应对策略,用严密细致的规范,倒逼消毒产品、化妆品、药品等“各守本分”,最大限度地保障不同人群的健康、安全甚至生命。
【风险提示】当心网络代理充值骗局!
“宝塔桥派出所的民警为我追回了10万元,真是太感谢了!”1月4日,从民警手中拿回被骗走的10万元现金后,受害人季女士非常激动。为了表示感谢,季女士特意订做了写有“敬业正直无愧标兵优质服务为民解忧”字样的锦旗,送到了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宝塔桥派出所,并且拨打了12345热线,对警方表示感谢。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2020年8月,家住南京鼓楼某小区的季女士通过手机交友软件认识了网友马某。马某自称是某公司员工,向季女士推荐公司最新研发的充值积分业务,并称如果季女士通过该平台注册成为代理后,只要发展了下线,她代为充值进平台,就可以分到10%的好处费。 季女士心动了,过了不久,有五名网友先后加了季女士为好友,他们主动提出要成为季女士的下线,但是手上暂时没有钱。季女士想赶紧赚钱,于是自己出资10万元,帮每一位下线网友代充值2万。让季女士想不到的是,她不但没有收到10%返现,很快五名下线和马某都将其拉黑,季女士这才发觉被骗。 接到季女士报警后,鼓楼公安分局宝塔桥派出所第一时间开展涉案资金的落地追查工作。通过三个多月的努力,民警赴云南、福建、广西等地,抓获11名嫌疑人,最终为季女士追回被骗资金10万元。 目前,涉案11名嫌疑人被鼓楼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此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之中。 警方提醒,天上不会掉馅饼,大家在进行网络汇款时,一定要了解清楚对方账户或者平台的可信度,多问问身边的人,多咨询专业的人,以免上当受骗。一旦发现被骗,应第一时间报警求助。
【风险提示】警惕“山寨食品”障眼法
“大白兔”变身“小白兔”,“康师傅”换成“康帅博”,“六个核桃”改为“六个纯核桃”……近年来,“山寨食品”以高度相似的包装,迷惑性较强的名称、广告词等吸引消费者,在农村市场扎堆横行,逢年过节尤为明显。 消费者如何辨识并避免购买“山寨食品”?买到“山寨食品”,怎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日前,湖南省市场监管局发布辨识“山寨食品”的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理性消费、科学维权。 根据提示,消费者应到正规商店、商场或超市购买食品,警惕不具备经营资质的商家出售的食品。在购买食品时,应索要并妥善保管购物小票、发票等凭证,以及适当保留产品包装和剩余产品等。 细认名称辨真伪。食品名称是辨识“山寨食品”的要素之一。消费者在选购时,应仔细辨别食品名称,认准正规企业生产的产品。 标签要素要齐全。按照相关国家标准和法规要求,直接向消费者提供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标示应包括: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生产者和(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存条件、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代号等。消费者应仔细辨识食品标签标识。 科学常识助辨别。消费者要警惕配料表与营养成分表明显不符的情况。如配料表中含有牛乳、奶粉等蛋白质原料,而营养成分表中蛋白质含量却为0g/100mL(或0g/100g)。遇到类似标签问题的产品,消费者不要购买。 如果发现误购“山寨食品”,消费者应当立即与商家交涉,或拨打12315进行举报投诉,向市场监管部门反映,通过申诉等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风险提示】谨慎围观金融直播带货
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型营销不仅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而且在促进服务创新、拉动消费增长、振兴乡村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些金融机构也在积极试水线上直播业务。然而,鉴于金融产品的特殊属性,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日前发布了2020年第5号风险提示,提醒社会公众注意甄别金融直播营销风险,树立科学理性的金融投资、消费观念。 辨明直播主体资质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目前,大部分直播营销更倾向于发挥流量引导作用,通过直播吸引消费者兴趣后,以提供购买链接或线下引流的方式,促使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消费者如有意购买,应弄清发布营销广告、提供金融产品或服务的主体,注意相应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或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质,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和渠道。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在正规金融机构销售渠道以外的页面随意提供个人重要金融信息、身份信息,防范欺诈风险和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看清直播内容警惕产品套路 金融营销在直播场景下,容易出现由于直播时间限制或消费者中途观看等原因导致的信息披露不足、消费者信息获取不全等情况。建议理性对待直播营销行为,在购买前充分了解金融产品或服务的重要信息,如借贷产品的息费标准、实际年化利率,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除外责任、缴费要求,理财产品的投资风险等,树立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坚持科学理性的投资观。警惕一些金融直播营销中信息披露不足、风险提示不到位、明示或暗示保本无风险、保收益等销售误导问题,避免自身权益受到侵害。 知悉金融消费或投资风险莫要冲动下手 金融产品与普通商品有所不同,一般需要根据消费者或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针对性推介,而直播带货模式下无法有效识别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做不到一对一地充分沟通。公众应对此有理性、清醒的认知,不被直播营销所营造的氛围煽动而盲目消费或冲动投资,在了解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合同内容、息费标准、免责条款、风险等级等重要信息后,审慎评估自身是否能够承担或接受,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 认清品牌软件标识消费信贷防“李鬼” 不管是网红发布短视频广告,还是以直播的方式营销贷款或者分期产品,一定要擦亮眼睛认清品牌软件标识,如果点击了不明链接错误下载了仿冒App,不但没有享受到优惠,反而由此引发包括个人信息被盗、钱财受损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此外,有些不法分子也会打着正规金融公司的旗号,声称可向用户提供高返利理财活动、贷款额度等,引导消费者通过非正规渠道下载虚假App。一定要通过正规消费信贷服务公司的官方网站下载APP,并通过官方认证的客服电话、微信服务号来进行核实校验,切莫把“李鬼”当李逵,酿成财产损失。
【风险提示】不能让消毒产品“挂羊头卖狗肉”
日前,一位微博博主曝光了一起疑似婴儿护肤品引发“大头娃娃”的事件,引发网友热议。为了不使用激素药品,不少新手爸妈喜欢购买号称无激素的护肤“神药”。然而,据新华社报道,不少“神药”其实违规添加了激素,它们披着“消”字号的外衣在市场上大行其道,这些产品未经药品监管部门审批,安全隐患大。 对微博博主曝光的疑似婴儿护肤品引发“大头娃娃”事件,涉事产品生产企业所在地的福建漳州监管部门已启动调查程序,对于流入市面的产品正在召回检测,相关信息将及时公开,但这一事件却让“消”字号产品的诸多乱象浮出水面。 “消字”和“国药准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产品批准文号,前者指向消毒产品,包括消毒剂类、消毒器械类、卫生用品类三类产品,后者指向药品。按照传统认知,有些消毒产品和药品有些相似,具有一定的杀菌治疗作用,为了防止消毒产品越界,相关法律法规已为消毒产品的功能和宣传作出了明确的限制。 《消毒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消毒产品的标签(含说明书)和宣传内容必须真实,不得出现或暗示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第三条规定: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标注的有关内容应当真实,不得有虚假夸大、明示或暗示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和效果的内容。《广告法》第十七条更是明确规定:除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外,禁止其他任何广告涉及疾病治疗功能,并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使推销的商品与药品、医疗器械相混淆的用语。 然而,一些企业偏偏针对法律法规禁止和防范的环节大做文章,虽披着“消”字号外衣,却利用消费者不注意“消字”和“国药准字”的区别,对“消字”做隐蔽模糊处理,对消费者进行误导,打“抗菌、抑菌、治病”的擦边球,给消毒产品戴上“药品”乃至“神药”光环。 一家专业做护肤品成分查询的平台“美丽修行”提供的一份检测报告显示,他们从某电商平台采购了8款热卖的宣称“纯天然”可治疗湿疹的宝宝霜,其中6款为“消”字号,两款为“妆”字号;送至第三方检测机构SGS检测,结果显示,这8款产品中有4款明确含有激素,两款检测到激素,但无法检测出具体含量。 新闻中曝光“大头娃娃”事件的微博博主将“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及同厂家的另一款婴儿霜“开心森林”送给专业机构检测,结果显示,两款产品均含有超过30mg/kg的激素“氯倍他索丙酸脂”。 一些企业之所以对消毒产品情有独钟,主要是因为消毒产品相对于药品审批门槛低、审批速度快、监管标准低、运营成本低,但企业非法添加、涉医宣传、虚假宣传害人不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生命健康权,逾越了商业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很多消毒产品的消费人群指向婴幼儿,给婴幼儿带来了极大的健康安全隐患。 不能让消毒产品“挂羊头卖狗肉”,监管部门有必要给消毒产品消消毒。针对直接接触人体皮肤、黏膜的消毒产品,应提升审批监管标准,可参照药品进行审批监管。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部门应加强对消毒产品的质量监管,增加抽检频次,并加强对企业涉消毒产品营销行为的关注,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依法遏制打击涉医宣传、虚假宣传等行为。监管部门与网络平台共建诚信机制,对有污点信息的经营者进行标记、惩戒。还有必要对一些违法企业和案例进行曝光,对消费者进行警示教育,引导消费者增强维权意识。
【风险提示】银保监会发布风险提示!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
中国银保监会网站近日消息称,一些网络平台为获取海量客户,通过各类网络消费场景,过度营销贷款或类信用卡透支等金融产品,诱导过度消费。对此,银保监会发布风险提示,要树立理性消费观,合理使用借贷产品,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背后隐藏的风险或陷阱。 一是信息披露不当,存在销售误导风险。一些机构或网络平台在宣传时,片面强调日息低、有免息期、可零息分期等优厚条件。然而,所谓“零利息”并不等于零成本,往往还有“服务费”“手续费”“逾期计费”等,此类产品息费的实际综合年化利率水平可能很高。 二是过度包装营销,陷入盲目无节制消费陷阱。一些机构在各种消费场景中过度宣扬借贷消费、超前享受观念。这种对贷款产品过度营销、过度包装的行为容易诱导无节制消费。 三是过度收集、滥用客户信息,存在个人信息使用不当和泄露风险。一些网络平台的网贷营销罔顾消费者利益,利用“土味”“奇葩”广告吸引流量,套取客户信息。 四是无序放贷,导致过度负债。一些网络平台宣称贷款手续简单,诱惑消费者点击办理,有的机构甚至给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低收入人群等过度放贷,进行暴力催收,冒充司法机关恶意催收,针对借款人亲属朋友进行催收,引发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 针对这些过度借贷消费营销行为,银保监会提醒,要坚持从实际需求出发,树立量入为出的理性消费观,远离过度借贷消费营销陷阱。 一是理性消费,量入为出。要认真看清借贷产品内容,某些营销过度宣扬的“借贷消费”“超前享受”“借贷追星”行为不值得提倡,不值得效仿。 二是合理使用借贷产品,切勿“以贷养贷”“多头借贷”。消费者应了解网络平台贷款、类信用卡透支及分期等借贷产品,知悉借贷息费价格、期限、还款方式等与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警惕一些机构或平台所谓“免息”“零利息”的片面宣传。 三是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借贷。要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注意查验相关机构是否具备经营资质,防范非法金融活动侵害。
【风险提示】过度借贷营销背后隐藏陷阱
银保监会近日发布《关于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风险提示》,剑指一些网络平台的网贷营销罔顾消费者利益,利用“土味”“奇葩”广告吸引流量等乱象。这也回应了近期某些土味借贷广告把奇葩当流行、博眼球所引发的强烈社会关切。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很多提供线上服务的平台都在极力拓展自己的金融业务,提供外卖服务的可以借钱给你,从事打车服务的也在借钱给你……一时间给公众一种幻象:仿佛全世界都等着借钱给你,仿佛只要借钱就能过上好日子。前段时间,一些互联网公司更是发布了“打工者借钱给女儿过生日”“农民工借钱给患病的母亲升级头等舱”“老汉借钱追求空姐”等一系列土味借贷广告,内容恶俗胡编乱造,令人极度反感。 这些刷屏的借贷广告,以农民工、快递员等底层群体作为主角,以动辄十几万元的借款额度作为诱惑,一边突出借贷之前的生活困窘,一边美化借贷之后的上层生活,刻意弱化还钱压力,夸大免息福利,以土味情节营造虚假场景,以奇葩人设吸引大众眼球,极尽哗众取宠和低俗营销之能事。在歪曲的价值导向下,溢出这些广告画面的,是满满的欺骗和诱导。 综观这些土味广告,都在片面强调可零息分期等优厚条件,但所谓零利息却并不等于零成本,这背后往往还有服务费、手续费、逾期计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此类产品息费的实际综合年化利率也会很高。由此观之,土味借贷广告不仅只是夸大宣传,更涉嫌欺诈,明显违反了广告法,同时还涉嫌不正当竞争,应该受到多重处罚。换个角度来看,这些网络平台之所以选择农民工、快递员等群体拍广告,将他们当作目标人群,正是利用了这一群体对网络借贷缺乏认知和对借贷规则一知半解的弱点。而通过广告轰炸的形式,不断传播过度借贷消费、超前享受观念,必然导致一些高风险产品被错位地推介给大量承受风险能力有限的群体。 任何产品都不容夸大宣传和虚假宣传,凡诱导客户甚至误导客户的行为,都必须受到重拳惩治,互联网金融产品自然不能例外。在舆论炮轰之下,停掉土味借贷广告或许很容易,但要停掉某些网络平台经营理念中诱导用户过度消费的思维恐怕很难。因此,要治理的不只是土味借贷广告本身,还有平台为了赚取利润疯狂无底线宣传,无序放贷导致用户过度负债的乱象。 目前,监管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些乱象。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发布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就旨在从规章层面规范网络小贷业务。该暂行办法规定,网络贷款公司应根据借款人收入水平、总体负债、资产状况等因素,合理确定贷款金额和期限,使借款人每期还款额不超过其还款能力。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网络小贷从业机构要对照相关要求做好自查和整改,并特别强调,“禁止诱导借款人过度负债、多头借贷”。这一通过完善法律规章对网络小贷公司进行严格规制的举措,及时而必要。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过度借贷营销背后,隐藏的是风险和陷阱。合理使用借贷产品,能够解燃眉之急,能够便利日常生活,但以土味借贷广告为典型代表的恶俗借贷营销,不仅不利于消费者树立理性的消费观,还可能导致借款人过度负债,甚至让他们身陷沉重的债务泥潭,毁掉本来的正常生活和整个人生。 人性是脆弱的,在貌似不劳而获的好事面前,很多人禁不住诱惑,尤其是在严重缺乏相关金融知识的背景之下。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目标客户正在日益下沉,很多原本借不到钱的人现在可以借到钱,这或许是好事,但如果风险把控不严,宣传过度消费,诱导过度负债,危害的不仅是借贷者的资金安全和生活安宁,还可能增加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和社会不稳定因素。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及时出手,规制违规行为,正是要把风险化解在苗头之中。相关规定正式出台后,也要确保其得到切实贯彻落实,从而最大化地保障借贷者的合法权益,确保金融安全。
【风险提示】揭秘黑中介融资骗招
“贷不到款怎么办?找中介啊。”对于不少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来说,这是他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融资中介不是新生事物。一方面,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服务触角有限,需要第三方市场渠道的助力;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不熟悉银行贷款流程,或无法制定科学合理融资方案的小微企业贷款人而言,可靠的助贷服务可以帮助他们便捷高效地获得适合自己的资金。因此,不管是对银行还是对于贷款人而言,融资中介都有其独特作用。然而,《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不久前走访成都、北京、深圳等地了解到,一些游走于灰色地带的黑心融资中介,利用企业对资金的渴求心理,打着能帮助融资的旗号行欺骗之实,让不少小微企业上当。手段一:“助贷帮手”竟是“骗子公司”近段时间,不少小微企业主到位于成都市中心的西御河派出所报案,他们都曾是成都优联易迅金融外包服务公司的客户。该公司自称为商业银行第三方贷款服务平台,但在收取大量服务费、担保金、定金、资料包装费等费用后,却直接跑路了。一位受害企业主介绍,该公司在营业期间打着“战疫贷”的名号,以月息低至2.8厘先息后本的5年期无抵押物贷款为诱饵,收取贷款金额3%~5%不等的费用,承诺10个工作日放款,否则退费。然而,不少小微企业主在交费之后迟迟拿不到贷款,公司以各种借口一拖再拖。更令人没想到的是,这家7月初开门营业的公司,竟然在9月底失联了。据受害企业主描述,该公司在3个月内成交客户约600人,目前有180多人报案,涉案金额400多万元。该公司还曾找人蹲守原营业场所,以帮助客户退款为由骗取客户合同,诱导受害者签下谅解书,降低客户报案率。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除了这家公司,还有四川启汇泰鑫、四川嘉裕捷程、成都智涵溪和等数家融资中介公司,因为类似原因被投诉。手段二:借“共享办公”造“黑贷窝点”作为商业银行和小贷公司等的获客渠道,融资中介的组织模式主要是聘用贷款经理。但今年以来,一种新的“贷款独立经纪人”模式快速涌现。所谓“贷款独立经纪人”模式,就是平台公司以共享办公的形式为从事贷款中介的业务员提供工位,业务员只需每月缴纳1000元左右的工位费,就可以使用平台资源招揽客户,并获得比聘用模式更高的提成。平台与业务员之间没有劳务合同,只有租赁合同。一位接触过该类经纪人的小微企业主告诉记者,“贷款独立经纪人”是以平台的名义接触客户,但单子谈成之后的后续服务是由另外的公司提供。有业内人士分析,这种“贷款独立经纪人”表面上是平台模式创新、业务员抱团取暖,实际上是陷入困境的融资中介公司压缩管理成本、剥离经营风险的举措,游走在灰色地带,其中潜藏多重风险。具体来说,这种模式以共享办公的方式给没有经营资质的业务员个人披上了正规合法的外衣,但如果借贷人与“贷款独立经纪人”发生纠纷,后者一旦“跑路”,监管部门又难以对平台公司追责,致使借贷人利益受损。“某种程度上,这就是‘贷款串串’的窝点。”上述人士说,“贷款串串”是四川人对融资中介领域一类特殊人群的说法,他们或为缺乏担保手段的客户提供地下高息贷款,或利用不法手段帮助客户从银行骗取贷款,其行为往往会扰乱金融市场。手段三:借口“挂牌融资”挖“帮扶陷阱”去年,普力海达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仁普接到一家名为中联双创(北京)企业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的电话。“对方称有资质为小微企业提供双创板挂牌服务。”刘仁普说,双创板全称为中国青年创新创业板,由共青团中央与中国证券业协会联合发起。普力海达科技有限公司是几位退休工程师创办的企业,有核心技术。刘仁普前去参会,对方承诺挂牌成功后企业可以得到各级政府的补贴和中联双创的资金支持,共计约五六十万元。对方称,普力海达科技有限公司完全符合双创板挂牌条件,愿意协助企业完成双创板挂牌,并保证如果挂牌不成可以退钱,刘仁普便交了1万多元的定金。但不久之后,刘仁普了解到,双创板挂牌对企业负责人有年龄小于40岁的限制,自己已经70多岁,全体员工没有人小于65岁,显然不符合要求。但当刘仁普索要定金时,对方以“你怎么知道我办不成”为由拒绝退款。经查,该公司根本没有组织挂牌的资质,出示的授权书连同授权书上的公章都是伪造的。直到现在,刘仁普的企业既没有挂牌成功,也没有要回退款。手段四:“孵化基地”暗藏“挖坑设局”2019年4月下旬,正在重庆出差的深圳光绘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梁鹏远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深圳“大唐孵化基地”的工作人员,正在遴选优质项目投资,请他携带商业计划书参加5月初的路演。成立不久的深圳市光绘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工业软件与智能制造企业,当时,企业正面临两三百万元的资金缺口。梁鹏远听到这个消息后,匆忙于路演前一日晚上飞回深圳。次日在会议现场,会议组宣称央企大唐电信有40亿元中小企业扶持基金要投资给小微企业,条件是必须入驻孵化基地,需要交5.8万元经办费用,如果审核不通过就全额退款。梁鹏远向考评官展示商业计划书,只简单介绍了三五分钟情况后,对方就说:“通过了。”去年6月至8月,梁鹏远又参加了几次微信群里的线上路演(对项目语音介绍几分钟)。但到9月时,梁鹏远发现微信上的基地工作人员都已离职。梁鹏远与几个参会企业沟通后,发现了更多疑点。比如大唐孵化基地的工商注册地找不到人,活动地点并非注册地。此后,报案企业越来越多,基地的员工也在告基地欠薪。去年11月,该“大唐孵化基地”已人去楼空。到2020年2月,收款公司华创(深圳)企业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也注销了。记者了解到,在“大唐孵化基地”受骗的企业至少有100家,每家受骗约四五万元。截至目前,这起案件已经立案,但后续侦查进展缓慢。灰色地带监管难度大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贺立龙说,当前监管机构对融资中介行业的规范比较少。从实践来看,该行业发生纠纷和风险的概率不低,但公安机关进行查处的成本较高、难度较大,小微企业维权困难。对于“挂牌融资”和“孵化基地”等骗局,律师张冬光认为,这些中介机构的行为具备一些诈骗的特征,但是隐藏得比较深。“其中一些套路利用了政策和执法方面的漏洞。如果公安机关没有接触过类似情况,可能接到案子就觉得不是诈骗,只是合同纠纷。”张冬光说,资本市场纷繁复杂,即使金融人士也不敢一上来就说这是个骗局。专家指出,一方面,对融资中介行业需要投入更多监管资源、制定相应行业规范;另一方面,各类金融机构也要进一步加强对小微企业的产品开发和宣传引导,用便捷精细的融资产品和服务让黑心融资中介没有生存空间。
【风险提示】大学生频频受骗该如何防范?警方列出“诈骗清单”
实施诈骗的人都认为,大学生的钱不但好赚更加好骗。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涉世未深、年少懵懂都不重要,对诈骗的忽视才是主因。案例1、网购退款诈骗退款之前验资金10月18日,某大学在校生小玉接到一个自称淘宝客服的电话,对方称其在网购的衣服有质量问题,可能会致癌,并主动提出给予赔偿。小玉听从客服的指示,下载了“退款理赔软件”,同时在应用中输入了自己的银行卡账号、密码,以及验证资金流水的4999元。但随后客服又称小玉操作错误,资金被冻结,需要重新打款才能解冻。无奈之下小玉将卡内剩余的钱都转给了对方。所幸在朋友的劝说下,小玉发现自己被骗,及时止损,最后共计被骗6000余元。防骗提醒:网购退款诈骗在年轻女性群体中尤为高发,需要记住的是,接到客服退款电话的,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平台核实。案例2、贷款诈骗放贷之前先交费10月25日,某高校学生小杨接到一个自称贷款公司的电话,因为手头拮据,他便与对方添加了微信,对方通过微信发来了一张虚假借贷平台的二维码。小杨不知其中有诈,扫码安装后,在APP内上传了本人身份证、银行卡等进行注册。然而,客服称贷款前先要缴纳会员费、保证金、解冻费等一系列费用,但小杨累计转账9000余元后,也未收到一分钱的贷款,这才如梦方醒发现被骗。防骗提醒:因为急需用钱才去贷款,没想到雪上加霜,如果绕过这个坑呢?记住:放贷之前要预交手续费、保证金、解冻费的100%诈骗。3、游戏交易诈骗赔了账号又折兵某大学学生小骆平时喜爱游戏,10月24日,一名游戏好友提出以320元的价格收购小骆的游戏账号,互加QQ好友之后,对方要求小骆通过“达岑购”游戏交易平台进行交易。显示交易成功后,小骆遂对钱款进行提现,因小骆账户输入错误被平台客服告知账户已被冻结,需充值相同金额进行解冻。小骆转账之后却又被告知转账备注错误,再次被冻结,需要充值5倍资金进行解冻,没有办法,小骆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充钱为之前的资金解冻,毫无例外,每次新充的钱又会被冻住。就这样,当小罗发掘自己被骗时,已经损失了11000余元。12月19日,西安警方对大学生群体发布防骗提醒:你无法控制自己不玩游戏,但可以想办法不让自己被骗。需要切记的是,游戏交易上正规平台,切勿私下交易,先交钱后提现的100%是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