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振兴区金牌新概念英语培训中心信用承诺书
丹东市振兴区宏翔学法指导培训中心有限公司信用承诺书
丹东市振兴区菡瑜学法指导培训中心有限公司信用承诺书
丹东市振兴区博喻学法指导培训中心信用承诺书
丹东市振兴区博通学法指导培训中心有限公司信用承诺书
丹东市振兴区博识学法指导培训中心有限公司信用承诺书
宽甸满族自治县县政府办公室信用承诺书
宽甸满族自治县审计局信用承诺书
【风险提示】校外培训这些骗局需警惕 谨防四大陷阱
近几年,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涉及的诸多培训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虚假宣传、无办学资质、退费难……培训机构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令人担忧。在此,人民网“求真”栏目就对教育培训机构常见骗局做一期案例盘点,提醒家长们谨慎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 案例一:“名师”实为在校大学 小关是某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自考生,正在某培训机构兼职。据她透露,这些机构招聘兼职老师的要求非常低:只需填张表格,写篇作文,讲几句英文,就可录取。“这种机构教师流动量非常大。”小关表示,大学生时间比较充裕,口语也不差,所以只要去面试,一般都能成功。许多培训机构所谓的名师也大多是大学生。 提醒:业内人士透露,一些广告中所称的“名师”“专家”其实根本不存在,不少培训机构为降低成本,往往找那些拥有教师资格证的年轻人,这些人经验相对缺乏,费用也不高。消费者在报名时,一定要对其任课老师的来历仔细探清。 案例二:培训机构“承诺进名校” 2019年8月,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法院宣判一起涉教育培训类案件,法院认定培训机构虚假宣传,判决其退还培训费用,并支付违约金。 法院经审理查明,原告马某、李某、王某、杨某等4名家长为子女报名参加了校外培训机构,并分别与该机构签订合同,约定机构为4人的子女提供升学培训,并保证4个孩子能进入重庆知名中学学习。 合同签订后,4名家长分别向该机构缴纳了9.5万元至17.8万元不等的费用,但4人的子女均未能进入指定名校就读。后4名家长和机构就退款问题签订协议书,约定机构分8期退还费用,但该机构在退回首期款项后,再未退款。 提醒:首先,家长们要选择证照齐全(证照包括但不限于社会组织登记证明或工商营业执照,教学人员教师资格证、校长证,文艺类项目对应的有关资格证等)、管理规范的白名单校外培训机构,同时要多渠道了解该培训机构的口碑,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其次,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意见》要求,严肃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纪律,坚决禁止中小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招生,坚决查处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 案例三:报班容易退班难 2019年底,浙江省临海市市民张女士通过朋友推荐给6个月大的女儿报了一家早教机构。在付费之前张女士也试听了课的内容,加上一次性付费优惠力度大,张女士便决定一次性付费13712元,参加2年半的早教课程。 可是,学了3节课后,张女士发现,这些课,她女儿在家自己都教过。后来,她才知道自己试听的是给10个月孩子安排的课程。每个孩子的敏感期不一样,她报的是6个月到12个月孩子的小班课,可里面孩子月份不等,老师没有针对各个孩子制定教学方案,这就造成了不适合。为此,张女士多次要求退款,可早教机构没有同意,并声称签订的合同补充条约里,有说明概不退款。2020年5月26日,在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陪同下,张女士再次与该机构协商。对方最终同意按每节课180元,扣除3节课后,剩余费用分两次返还。几番周折,张女士的费用总算是拿回来了。 提醒:报班容易退班难是教育培训又一现象。选择培训机构千万要理智,不要轻易听信推销人员的劝说,充电是好事,但还是要按需求和财力理性消费,同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尤其对于承诺性条款要逐一看清。必要时多设想在学习过程中将会遇到的问题,并向工作人员咨询清楚,不要莫名其妙掉进“陷阱”。 案例四:“保过”“保提分” 2019年,李女士因侄子小李高考成绩不理想,决定为他报名参加某校外培训班,备战第二年的高考。总共算下来,培训总费用李女士共付款66.7万余元。一年过后,小李再次参加高考,然而成绩最终还是不理想,比上一年仅提高49分(423分),未达到二本分数线。李女士提供了培训机构制作的《冲刺方案》,以证明存在虚假性宣传。《冲刺方案》中称,“本次做的方案分别是一年学习计划……目标稳住本科,冲击211学校!!!”最终,法院依据《合同法》作出判决,判令被告退还李女士学费134205元。 提醒:一些家长在选择培训机构的时候,切不可急功近利,盲目相信那些宣称“保过”“提分班”“培训没有效果则退款”的培训机构。家长因理性分析,每次考试的因题目不同、难易程度不同,学生临场发挥也有所不同,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考试分数。因此,培训机构所谓的“保过”“提分班”等也只是个概率问题,这是一种典型的概率骗局。
【风险提示】代销乱象难解 “李鬼”信托扯出诈骗产业链
金融行业、产品“触网”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第三方社交平台也逐渐成为一些信托行业代销人士展业的“阵地”。北京商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有一些自称为信托机构代销中介的相关人士打着信托产品买卖的旗号在社交平台揽客,目前已有五矿信托、安信信托、中原信托、紫金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发布声明,提醒投资者警惕“李鬼”信托风险。信托代销灰色产业链屡禁不止,也从侧面凸显了信托行业的直销之困,信托公司如何通过有效手段改善财富管理业务前期投入大、见效慢等问题仍有待市场检验。“抱团取暖”的幌子今年以来,信托行业违约、“爆雷”潮渐起,投资者在社交平台“抱团”进行信息对称也成为常态,这就吸引了一些信托机构代销人士的目光。北京商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这些人士利用投资者维权的迫切心态,先行对投资者进行搭讪,在交谈中向投资者推介产品,存在获取投资者个人信息的情况。北京商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发布“想要了解某信托产品逾期情况”“信托行业最近有哪些产品”的相关信息后,立刻就有自称“抱团取暖”的“投资者”前来搭讪,记者进一步了解后发现,这些自称了解信托产品逾期情况的并非是真正的投资者,而是信托代销平台人士。这样的现象不是孤例,北京商报记者随机添加了几位代销平台中介人士的联系方式,他们并未向记者提供信托产品逾期的最新信息,而是向记者推介起信托产品,其中有中介人士邀请记者填写风险测评。该中介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自己代销的都是正规信托公司的产品,投资者想要购买只有做过风险测评后,才能根据测评信息推介信托产品。记者注意到,风险测评主要要求投资者填写个人可支配年收入、投资经验、投资目的等内容。投资者购买信托产品就要开启高净值认证,这一步则需要投资者填写身份证、详细住址、账户控制人、职业、学历等更为私密的个人信息。对此类风险测评,北京寻真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德怡分析认为,金融产品的卖方必须对买方进行基本的了解,并进行合格投资者教育,这个做法本身没有问题,有些公司借风险测评功能,对投资者的资产、信用和实力进行评测,从而实现精准营销。但信托产品有专业销售渠道,不得通过公众媒体发布广告,不允许拼购,只有合格的投资者才可以购买。投资者应当到有资质的机构,签署正式的交易合同,方可参与交易。北京商报记者根据流程完成了风险测评后,该中介人士向记者推介了某信托公司的信托产品。为了验证真伪,记者随后致电这家信托公司进行求证,该公司客服人员告诉记者,双方不存在合作关系,公司代销的渠道一般为银行或证券公司,未在其他渠道销售。“认购产品做风险测评本身没有问题,因为要做产品风险匹配,投资者符合对应产品的风险等级匹配。”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指出,此类平台存在以“风险测评”为幌子,在客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利用虚假信息套取投资者个人信息,甚至诈骗,都会给投资者资产带来潜在威胁。高净值客户的诈骗产业链信托代销乱象一直饱受市场诟病,临近年底,金融诈骗现象也开始不断滋生,“李鬼”信托再次卷土重来。据了解,信托产品销售渠道大体可分为三类,即公司直销、金融机构代销、自营垫付和其他销售渠道。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代销平台的费率相对较高,所以市场上就衍生出了一些代销机构,它们打着“特殊渠道佣金打折”“购买成功返利”的噱头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目光,也逐渐成为虚假信托产品的“集散地”。为了澄清“李鬼”信托存在的风险,近一个月以来,已有五矿信托、安信信托、中原信托、紫金信托、中信信托、中航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发布声明表示,有不法分子冒用公司名义进行金融诈骗,提醒广大投资者提高警惕。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多家信托公司发布公告澄清的“李鬼”信托,一类是假借App、LOGO等信息,虚构信托公司名称或虚假信托产品;另一类则是借信托公司名义进行欺诈活动。对“李鬼”信托屡禁不止的原因,用益信托研究员帅国让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信托产品的投资回报相对较高,在投资者中声誉较高,但投资者相关理财知识较为缺乏。且行业内对App的监管比较粗放,种种原因导致“李鬼”信托的出现。廖鹤凯强调称,“李鬼”信托公司层出不穷的主要原因还是利益巨大,不但可以获取高净值客户信息贩卖,还可以衍生出一整条针对高净值客户的诈骗产业链,造假成本低获益却巨大是推动各路骗子不断加入手段翻新的动力。对投资者来说,防范信托代销行业诈骗乱象仍要擦亮眼睛。廖鹤凯提醒称,正规的信托机构募集账户都有信托公司的全称,但凡是打着信托产品旗号,让客户转账到其他账户的都是诈骗,此外,当遇到信托公司披露有问题时,可以直接反馈给信托公司的主管单位银保监会,会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复,切不可轻信不明来源的小道消息。信托行业的直销困局信托代销行业灰色产业链的兴起,也凸显了信托的直销之困。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2019年信托业专题研究报告》,截至2018年末,61家信托公司在全国52个城市共设立了347个财富中心,配备财富管理人员4899人。从各家信托公司来看,财富管理部门人数超过1000人的仅1家,超过100人的有13家,占比21.31%;40家信托公司的财富管理部门人数不足50人,占比65.57%。财富管理中心建设缓慢,迟迟跟不上节奏也让信托市场代销乱象钻了空子,留给投资者和信托公司“一地鸡毛”。中国信托业协会指出,随着大资管时代的来临,在同业竞争与监管收紧的双重压力下,客户稳定性受到极大影响,信托财富管理面临客户流失风险。廖鹤凯直言,信托公司直销团队成本高企,信托公司直销需要考虑品牌形象等诸多因素,导致更多的成本花费在形象工程上,成本较高。其次,产品线跟不上、人员冗余情况时常存在,特别是资产端和资金端时常有不匹配的情况,更是加剧了这一情况。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何通过有效手段改善财富管理业务前期投入大、见效慢等问题,从而提升获客能力也成为摆在信托公司面前的问题。在帅国让看来,信托公司应加大资金投入和专业人才引进,弥补信托公司在金融科技安全方面存在的不足。“对信托公司来说,应提升产品线的丰富度,以及直销人员的资金匹配度和工作效率。或者推出细分领域独特优势的产品线,让直销人员有的放矢,专供优势领域。对优势细分领域的深耕,让营销人才更深入到公司的运营领域中去,提升对应领域的技能和专业分工,同时及时更新匹配同领域有竞争力的薪酬,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优势,提升人才稳定度。”廖鹤凯如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