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甸东桥康复医院 信用承诺书
【风险提示】千万注意了! “朋友圈”里的诈骗陷阱
轻信朋友圈里卖迷药的广告,天津一男子被骗后心有不甘,以同样的方式竟然骗取了10人一万余元。近日,高邮警方在固定证据后,赴天津成功将其抓获。关于利用微信实施诈骗的防诈宣传不断,为何还屡屡有人上当受骗呢? 在“朋友圈”买迷药被骗行骗者原来也是上当者 10月24日,家住高邮临泽的李先生(化名),来到辖区派出所报警求助,称自己被人骗走了3500元钱。民警了解详细情况后得知,原来前几日李先生看到有人通过微信发布了一则广告,称自己有迷药卖。好奇心一直比较强的李先生立即来了兴趣,他称总听人说迷药,也不知是不是真的,就想买一点来找个小动物试试看是不是真能迷住。就这样,他按对方要求支付了3500元钱。谁知,过去了好长时间对方也没货发出,也不退款,他估计是被骗了,只好来报警求助。 接警后,辖区派出所当即立案侦查。通过受害人提供的嫌疑人微信账号、微信聊天信息,以及微信转账记录。警方经过进一步侦查,迅速确定犯罪嫌疑人为高某禄,天津武清人。之后通过对其资金流水进行研判发现,一笔来自上海的3500元微信支付,疑似受害人转账,后与上海警方联系确定核实。 近日,在证据充分案件情况清楚的情况下,高邮警方办案民警前往天津联系当地公安将其抓获,后犯罪嫌疑人高某禄对其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经初步审讯得知,高某禄曾经因为同样的情况被别人骗过。后在2021年8月至10月期间,以同样的方式称自己有渠道购买迷药,用自己微信小号发布虚假广告,只收款不发货的方式进行诈骗,共计诈骗10人,涉案金额为16500余元。目前,此案还在进一步审理之中。 微信成骗子行骗的“工具”手段层出不穷 从警方了解到,现如今,微信使用率极高,所以诈骗分子也瞄准了这个“阵地”。很多用户常常参与的一些游戏、活动、互动等,都隐藏着被骗的风险,比较多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集赞换奖品,不少商家为了在短时间内积聚人气,用伪劣商品或虚假信息号召大家集赞抽奖,等到兑换时,又百般刁难,甚至直接消失不见,有人还因此泄露了个人信息,后果就严重了。 筹款治病,伪造重病、伤残或是家庭遭遇不测等信息,在互联网筹款平台上发起爱心捐款,实为诈骗。由于部分互联网筹款平台监管不到位,此类骗局多有发生,仔细甄别,多加核实,在正规渠道捐款,都可以避免上当。 投票得奖,先关注账号,然后绑定手机,提供姓名等信息后方可投票,其实是满满的套路,让参与者提供个人信息。等全部提交之后,骗子就会拿着你的信息,编造车祸、病重等各类谣言,向你的家人实施诈骗。 帮忙砍价,朋友间帮忙砍价,是微信上很常见的玩法,但来历不明的链接不仅买不到想要的东西,更可能被骗走个人信息,遇上要你填写姓名电话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的活动时,就要注意了,一旦你输入的姓名、电话、住址、银行卡信息被泄露,被不法分子盗取,威胁个人财产安全。 转发免费送,部分商家为了扩大自身影响,用转发免费送的噱头骗取用户转发,然而送出的东西,可能根本就是批发来的低价便宜货,不仅使用时不安全,你的转发甚至会让身边的朋友也上当受骗。 警惕!“朋友圈”不法分子“趁虚而入” 虽说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但提防诈骗的提示信息、新闻报道也不断,为何还是有人屡屡被骗呢? 相关专业人士表示,对于朋友圈各种诈骗手段,大家也并非毫无防范意识,而不法分子往往利用难以改变的心理定势,在受害人毫无察觉时趁虚而入。非常典型的表现就是贪小便宜的心理。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本身没有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多数人在提供自己的信息给“商家”时,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到那些是自己的个人信息,只是想对方要给自己邮寄礼品,询问住址和相关信息理所当然,而不去核实对方是否是真正的商家。另外,在朋友圈中点击一些来路不明的链接时,往往会弹出获取权限的页面,大多数人可能不加细想就点击同意,其实个人信息已泄露于无形。如此种种,在许多人看来理所当然、不需细想的瞬间,已经给不法分子提供了不小的漏洞。 对此,警方提醒广大群众,大家一定要格外警惕,不要相信动动手指就能赚大钱的把戏。需要预付保证金、先行垫付资金的兼职基本都是骗局。对于可以轻易获取高额回报的工作要保持高度警惕。不要轻易点开网上不明链接,防止泄露个人信息,万一被骗,一定要在第一时间保存证据并迅速报警。
【风险提示】“免流”套餐名不副实,警惕商家的“话术陷阱”
近年来,移动通信业快速发展,网络流量成为用户选择通信套餐的重要指标。于是,有的运营商推出“免流卡”等服务,宣称用户每月只需支付十几元,就可“免流量”使用多款手机程序。然而,有不少读者发现,使用这类套餐后,每月流量费用不仅没有下降,甚至“见底更快了”。 所谓“话术陷阱”,是指商家或营销机构为诱导消费创造更多消费的需求,精心“编织”一套消费主义话语体系,让顾客不觉不知地深陷其中,不由自主地按下“立即购买”按钮。 以通信套餐“免流卡”为例,产品宣传海报上称,月租只要19元,套餐内100余款手机程序都可以“免流量”使用,套餐外流量则按照1元1G的标准收费。然而,再往下翻页面,点击“资费详情”4个小字便会发现,所谓“免流量”并非不消耗流量,也不是免收流量费用,而是指所涉及的100余款手机程序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专属流量”,一旦流量消耗超出限值,就会按照套餐外流量收费。 明明是有严格限制的“专属流量”,却在宣传中声称“免流量”,这难免会对消费者产生误导。若免流量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商家或营销机构在宣传时,就应当在显著位置提醒消费者,来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否则,涉嫌虚假宣传与价格欺诈。 电信企业凭借“话术陷阱”,进行虚假宣传,能来带来可观的营业收入。但企业要想长远发展,是通过拼产品拼服务拼质量,一点一点打造出来的。而“话术陷阱”打造出的所谓“免流量”,是“一锤子买卖”的功利短视行为,如此骗人营销手法,很快会被人们识破,注定不会走远。 实际上,对于这种行为,我们有充分的法律条款依据来惩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价格法》也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若违反的话,依据《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等法相应条款,则会被处以相应罚款,情节严重的还会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对于名不副实的“免流”套餐,只凭媒体曝光,进行公开揭露的“软约束”还远远不够。职能监管部门要主动出击,积极介入,将调查情况等作为执法线索,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等法律法规,对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违规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不能总是让消费者“困在通信套餐‘话术陷阱’里”。
宽甸县供销社直属企业大众旧物市场信用承诺书
宽甸满族自治县玉祥矿业信用承诺书
宽甸县供销社直属企业联营公司信用承诺书
宽甸盛远石材有限公司信用承诺书
环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金赫时代影城信用承诺书
宽甸满族自治县利丰养鸡场信用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