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市自来水公司信用承诺书
东港市煜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信用承诺书
东港市羽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信用承诺书
东港市鑫懿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信用承诺书
东港市鑫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信用承诺书
东港市万里工程有限公司信用承诺书
东港市万方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信用承诺书
【风险提示】一切为了“拉新”,一切为了续费,教培机构仍在疯狂“卖课”
近日,多家教育培训机构受到处罚,纷纷下架涉嫌违规的课程,修改违规的价格标识。在日益严格的政策监管之下,狂奔的在线校外教培放慢脚步了吗? 记者调查发现,作为关键招生节点,暑期仍然是培训机构“卖课”的必争时段,培训机构纷纷开辟新渠道、制造新话术,“拉新”、续费、价格战,一样都没少。 “卖课”转战直播间,整治之下仍有监管盲区 日前,北京市教委通报了部分校外培训机构低于成本价售课、提前招生收费等违规行为。随后,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也在近期对4家校外培训机构价格违法、虚假宣传等行为进行了顶格处罚。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教育培训机构的营销已经转战直播间,通过抖音、天猫旗舰店进行直播“卖课”,新渠道引流效果明显,也成了监管盲区。 在有百万粉丝量的某网校抖音直播间里,主播们仍在普遍使用诱导性低价策略吸引关注: “一年级到高三课程都有,8节直播课10元,平均一节课才1.25元!1.25元啊,这个价格到楼下买个包子,都只能买个素的买不到肉的……” 不仅如此,“拉新”方式也有了新玩法。过去,以老(学员)带新(学员)集中在线下,如今在一些线上平台上开始出现种草式“拉新”。例如,在带货网红聚集的“小红书”App上,高途课堂推出了招募学习体验官的活动,所谓的学习体验官也就是家长或学生,只要发布高途课堂课程学习打卡笔记,就有机会赢取丰厚礼品。 “为了圈粉、养粉、榨粉,我学了一堆的话术诱导家长” 如果说狂轰滥炸的免费、低价营销为的是“拉新”,主要靠营销人员;到了“续费”阶段,冲在前面的就是所谓授课“老师”。 多位受访“老师”告诉记者,满班率、续班率和退费率,是考核培训机构教师的重要标准。这三率像压在“老师”身上的三座大山,要做到续办率100%,没有点功力是不行的。 广州家长胡女士自从给六年级的孩子报了个小升初刷题班后,就被自称是班主任的潘老师拉到一个群里,不定期接到潘老师电话。潘老师贴心地给胡女士免费送各类小升初真题、升学政策解读、小升初的微讲座,随时在线答疑解惑。 通过一系列的情感铺垫后,潘老师在重要营销日5月20日推出“暑假新初一0元班”,当天报名即可免费领取“六下期末冲刺工具包”,内含“5天冲刺打卡营”、期末真题试卷等。“每天看着群里分享的各种升学文章,其渲染的严峻升学形势,让我越临近升学越睡不着觉。他们一抛出0元暑假班,我就毫不犹豫报名了。”胡女士说。 一位从广州某知名培训机构辞职的老师陈林(化名)告诉记者,一线老师的工作除了备课讲课,更多时间花在了招生运营,包括各种群分享、讲座、课后服务等。“圈粉”“养粉”“榨粉”模式运营的家长粉丝群,目的就是不断制造焦虑,让家长掏钱。 她透露:“要点之一就是对家长进行恐吓。我学了一堆的话术诱导家长。”比如,开家长讲座时,先盘点一下往年的升学形势,把情况说得越严峻越好,竞争越激烈越好;平时推送的文章看似是育儿故事,一般都是把牛娃与其培优背景结合起来,引导家长们怎么鸡娃,一步步入坑,目的则是维护客户关系和扩大客户群体。 谨防校外教培机构变异为“敛财机器”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校外教培机构的“老师”主要负责推销“卖课”是这个行业的普遍现象。南京某培训机构的一位“老师”坦言,现在市面上没有哪家培训机构不考核这些营销指标,“老师”业绩完不成,轻则扣奖金,重则辞退。 有关专家认为,资本入侵教育培训领域带来的最大恶果,就是造成了行业异化,已经从兴趣培养、提优补差、弥补校内教育不足,变成了面向全社会、无数家庭的“割韭菜”。 广东省教育督导室主任科员张志立建议,国家和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建立教育培训行业评估监测制度,出台星级或者等级评估标准,综合运用经济、法治、行政等手段,让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满足公众需求、具备教育情怀的教育培训机构能够获得认可,让那些存在唯利是图、错误言论、师德失范、虚假广告等不良行为的教育培训机构无所遁形,切实规范教育培训机构办学行为。 “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无序逐利的同时,还要坚持校内提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在为学生减负过程中,存在学校借减负之名推卸教育责任的问题,学生在校内“吃不饱”,转而寻求校外培训。学校教育要强化主体地位,要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做到应教尽教,提高教育质量,走出“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老套路,实现减轻校内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目标。
【风险提示】七类“消费陷阱”专盯中老年
近年来,一些不法商家针对中老年人防范意识薄弱、维权能力较低的消费心理弱点,对其进行洗脑式营销,致使大家不能理性购物、科学消费,导致心理、身体和经济上蒙受巨大损失。 对此,我们提示这些消费者在生活中应谨防以下几个消费陷阱。 1.有病切忌乱投医。当前,部分不法商家针对消费者对健康的渴望,常常做出不切实际的许诺和夸大的宣传,宣称能够做到“包治百病”“药到病除”。消费者遇到此类宣传,应当提高警惕,可以要求商家出示行医资格证和药物注册信息。同时建议,如遇到一些身体上的问题,要选择正规医院就诊,切不可有病乱投医,不能轻信一些“保健专家”夸大其词的宣传。 2.消费承诺别轻信。当前,商家有各种各样的优惠措施,包括免费赠送、半价促销等“大出血”的活动,部分无良商家也混杂其中,做出各种承诺,但实际上未予兑现。针对这种情况,大家一方面要经得住诱惑,不贪图小便宜,理性消费;另一方面也要留意商家资质和相关信息,一旦出现此类情况及时维权。 3.高利率诱惑要防范。大部分老年人把退休金与养老金存在银行,一些不法商家捏造虚假金融项目,抛出高利率诱惑。而老年人往往对互联网金融知识了解不多,被高额的回报率所吸引,放松了警惕,不断往里投钱,最后损失惨重、血本无归。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定要擦亮眼睛,了解情况后再谨慎投资,做好风险防范。 4.免费旅游“不免费”。打着“免费旅游”旗号的商家在市面上并不少见,一些保健品公司抓住人“贪图小便宜”的弱点,为推销产品组织“免费旅游”。而实际上“免费”才是“最贵”的,商家往往在旅游过程中给人免费做体检,夸大一些“问题”,诱导购买保健品。建议外出旅游时,尽量选择正规旅行社,不要贪小便宜吃大亏。 5.网购产品要留心。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老年人现在也选择使用智能手机进行购物。而当前网络上有部分不法商家,专门针对老年消费者打广告,以夸大的宣传、虚假的折扣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在此,建议老年消费者购物时选择正规的平台商家,不要轻信网上弹出的购物链接或陌生信息。 6.低价“体验”存陷阱。一些美容、保健机构常打着免费体验、低价促销的幌子吸引消费者进店,一旦进店体验后,店员极力推销、兜售保健项目。当发现老人资金不足又有办卡的意愿时,商家常以赊销或店员垫付的方式诱使老人办理预付费卡。建议大家在选择办卡消费的时候,注意保存支付凭据,如商家出现停业的情况,要及时告诉家人并进行消费维权。 7.警惕讲座“假专家”。市面上有不少针对中老年人的养生讲座,常常用各类小礼品吸引人去听。但一些所谓“养生讲座”中的“专家”并没有什么医学资质,而是专业的推销人员,目的是为了推销产品。大家要认清“专家”的资质,在讲座上不要轻信所谓“专家”的宣传,如需就医或者咨询,还是要选择正规的医院医生。
凤城市通远堡镇天上人间音乐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