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公示信息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站内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误入“找关系”陷阱 被诈骗后为追钱款入“新局”
      被诈骗后,有受害人为了追回钱款病急乱投医,急于“找关系”、寻“捷径”,以为是“高人”在帮忙追钱款,殊不知是被带入“新骗局”。  近日,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就审结了一起以“谎称可以帮助‘托关系’‘走后门’但需要支付费用”的方式实施诈骗的刑事案件。  被害人王某被一理财公司诈骗人民币100万元,该公司被立案侦查后,被害人王某的大额被骗款迟迟未被退回,王某病急乱投医,便动起了“花钱追款”的歪脑筋。  2021年11月,王某先是在自己的朋友圈子中寻找所谓人脉广的好友,再借好友面子组局,历经艰辛方得以结识自称有能力找有关部门追回钱款的“能人”——贾某、甄某。搭上关系线后,王某前后两次约饭局与二人详谈如何追回被骗款及所需具体费用。殊不知自己正在走入新骗子的圈套,万元款项又将落入他人腰包。  饭局中,贾某、甄某自称关系硬,认识不少领导,自己的亲戚也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有路子能追回款项,但需要王某事前支付费用人民币6万元,如若追款失败则退款人民币4万元。在二人一唱一和的忽悠下,王某逐渐放下戒心相信了二人的实力,遂按对方要求取现金人民币6万元交予贾某。  然而靠“托关系”“走后门”自然无法追回被骗款,贾某、甄某未能按承诺办事,也不向被害人王某退还费用。最终,被害人王某于2021年11月7日向派出所报案。经公安机关侦查得知,除王某外,被告人贾某还以谎称有关系找工作、办北京户口等类似方式,骗取被害人李某某、张某某钱款,三被害人共计损失人民币86万元。  通州法院于2023年10月12日,公开开庭审理贾某、甄某诈骗案,经审理认为,被告人贾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伙同他人骗取公民财物,数额特别巨大;被告人甄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伙同他人骗取公民财物,数额特别较大,二被告人行为均已构成诈骗罪。  经过法庭审理,二被告人在最后陈述时均表示深刻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向被害人道歉。  通州法院根据二被告人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及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等,判处被告人贾某有期徒刑十一年,剥夺政治权利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一万元;判处被告人甄某有期徒刑一年四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  宣判后,二被告人均表示服从判决,不上诉。  法官提示:本案系被告人以谎称“有关系”可以追欠款、找工作、办理户等类似方式,骗取多被害人钱款的诈骗案。近年来,各种因“托关系”“走后门”产生的诈骗案件屡见不鲜,不法分子往往以编造身份背景、人脉关系等方式,虚构办事能力,夸大自身能力,以能够帮助办理各种事项为由,反复以类似手段骗取多人钱财。不仅给广大人民群众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更损害了国家公职人员的声誉,影响国家机关的形象和权威。  此类案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系不法分子利用部分群众面对事关自身重大利益事项时病急乱投医的冲动心理,遂能以提供“捷径”为诱惑,轻易得手。在此提醒广大人民群众,千万不要相信所谓的“特殊渠道”“有关系”等说法,对通过“找路子”帮忙办事要提高警惕。事实上,骗子的身份一经核实很容易露馅,“能人”编造的天花乱坠的谎言也经不起推敲,如能按照正规渠道反映诉求,遵循合法途径解决问题,则可不给骗子可乘之机。
    11/21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当心!假扮“大师”进行诈骗
      王先生在上海经营着两家店铺,虽然生活中难免会有各种不顺心,但总体还算平稳。直到一位“大师”出现,说要帮他“转运”……最近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松江区人民法院)审理了这样一起令人匪夷所思的刑事案件。  2021年的某一天,王先生在和好友朱某的微信聊天中,朱某说到自己“最近出了车祸诸事不顺,多亏请了佛牌保佑,才能化险为夷”,并进一步询问王先生是否也要“求个佛牌保平安”。  恰好王先生也觉得自己最近生意不顺,身体还出了点问题,便经朱某推荐加了某“大师”微信。初一照面,“大师”仅凭王先生的生辰八字,便推断出了王先生的很多信息,甚至隐私情况,王先生从此对“大师”深信不疑。  之后,王先生多次向“大师”购买佛牌,共计花费40余万元,却并没有等来好运。是不够虔诚吗?再次求助后,“大师”说要有转运仪式:比如要在一小时内啃完三斤辣鸭脖、磕完五包香瓜子或者一晚上吃完五包热辣火鸡面等,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运气就会被“反噬”。  急于转运的王先生按照“大师”传授的方法一一尝试,尽最大努力却都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做到,只能再次求“大师”化解。“大师”遂以为王先生在泰国办“去晦气”仪式、点天灯、诵经祈福等为由,要求王先生支付点灯费等。王先生二话不说便转钱。“大师”还告诉王先生,朱某的磁场可以帮王先生去晦气,要多和朱某在一起,朱某听闻也非常乐意帮忙,二人几乎同吃同住,后经“大师”“提点”,还向朱某支付了一定“磁场利用”费,同时按大师要求把转账记录及聊天记录都删除。  就这样直到2022年底,王先生已经卖房卖店,还借了不少钱,运气没转,有车有房、家庭圆满的他早已“骗无可骗”。在身边好友的纷纷劝说下,王先生终于如梦初醒选择报警。  原来,所谓的“大师”就是好友朱某假冒的。佛牌其实就是其从网上低价购入高价卖给王先生,还故意设置了诸如规定时间内啃完鸭脖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诱导王先生继续“去晦气”骗财;至于删除聊天记录、转账记录,那都是为消除证据。“我不知怎么了,居然被这样的骗子搞到倾家荡产、妻离子散……”王先生此时对着警察追悔莫及。  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2021年12月至2022年9月,被告人朱某向被害人王先生谎称泰国“大师”可以帮助其转运,后假冒“大师”与王先生微信联系,并通过前述诸多封建迷信手段,骗取王先生共计200余万元。  被告人朱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被告人朱某到案后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可依法从轻处罚。被告人朱某自愿认罪认罚,可从宽处罚。最终,人民法院对被告人朱某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  利用封建迷信实施的诈骗犯罪,一般有哪些行为特征?  1.诈骗对象多为中老年人群体或弱势群体。诈骗犯利用封建迷信实施诈骗主要针对目标一般是中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或遭遇身心挫折的人群,利用该群体更为脆弱或思想保守、本身对封建思想较为相信等特征,引被害人上钩。  2.作案手法常常“反智”、反常识。消灾转运、看风水、转运符、看运势、算姻缘等都是骗子经常操作手法,有些往往“反智”特征明显,以挑战常识的言行震慑被害人。在一起案件中,被告人让深受情伤的被害人“泡澡”,通过在泡澡水中设置“机关”,让洗澡水变黑,以证明其身上“有不干净的东西”等;然后又通过各类有预谋、提前调查行为塑造被告人的“出世”“先知”人设,一步步让被害人陷入错误认知,取得被害人深信后骗取钱款。  3.被害人被骗程度深,报警往往不及时。封建迷信类诈骗犯罪的被害人往往陷入错误认知后,对对方形成较高的信任,常常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识破骗局。甚至有一些被害人害怕因迷信被诈骗的事情传扬出去而被人笑话,从而拒绝报警、拒绝取证,纵容了犯罪行为的发生和扩大。  如何预防遭受封建迷信类的诈骗?  首先,以科学、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困局,才不会被所谓的“大师”“高人”乘虚而入,骗取钱财。其次,即使要寻求心灵慰藉,也要在正规场所、通过正规组织参与。最后,切忌“头脑发热”,转账前应充分考虑;如发现已经被骗,建议立刻报警并注意保留证据。
    11/16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假靳东”诈骗事件为何屡发生?
      11月8日,演员靳东微博发文称,收到数十位朋友发来的关于“假靳东事件”的报道信息。“假靳东”屡屡行骗得手,也引发了很多人的反思。心理专家表示,这与中老年人的认知水平跟不上时代发展有关,需要多关注其精神需求。  靳东回应“假靳东事件”  靳东在文中提及,“不禁想问,这些年网络平台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生活、工作上的便利、信息沟通、交流上的方便、经济上的收入、资源共享,思维上的改变等等,好处多多,但带来的负面的问题呢?炮制流量、吸引眼球、真假难辨的碎片化信息,错综复杂满天飞的谣言,毫无实质内容的视频输出艳俗内容,垄断行业等等,无人问津。”  靳东表示,网络平台带来许多负面问题,任何进步都不应以牺牲一个国家的优良品质、传统、根基为代价。这不仅是一个个人问题,也是我们共同生活的社会问题,是起码要守住我们的底线的问题,是一个事关我们每一个人的问题。  此前,靳东以风度翩翩的形象走红。2022年热播的现实主义法治题材电视剧《底线》中,靳东曾饰演一个既严肃又风趣的基层法官:他在一桩桩案件中维护公平正义又不失温暖;和一群基层法院人以专业素养和高情商同老百姓沟通,接地气、办实事;同事之间志同道合又免不了“斗嘴”“拆台”。如此兼具正义和烟火气的法官,又一时间颇圈粉。  影视形象深入人心的同时,却令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10月27日,上海市静安区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对王某等人提起公诉,目前该案正在进一步办理中。以王某为首的犯罪团伙自2022年5月至今年6月间,共诈骗张阿姨等多名被害人30余万元。  据了解,张阿姨是演员靳东的忠实粉丝,闲暇之余喜欢在短视频平台发布有关靳东的照片或视频。2021年10月,张阿姨被拉入了一个名为“靳东明星”的粉丝群。从2022年2月开始,张阿姨就在群里不断给一个名字为“靳东”的用户充值打赏,不久后,“靳东”以谈恋爱的名义加上张阿姨的微信。聊天记录显示,对方发了很多含有“我会娶你”“我想你了”等字眼的信息,而张阿姨也在对方的一声声甜言蜜语中逐渐沦陷,直到案发,张阿姨都不相信对方是骗子。  中老年女性为何屡中招?  “假靳东”骗局曝光后,靳东工作室第一时间发布声明,称靳东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未开设账号,涉事账号是假冒,已涉嫌侵犯靳东肖像权、姓名权,工作室将通过法律途径追责。随后,抖音公告展示已将部分涉及“假靳东”的账号封禁。靳东理智剖析道:“首先让我看到的是社交网络管理的混乱,也让我们必须要思考中老年人的情感满足与社会规则之间的平衡。”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苏·南京12355心理专家智库成员、南京交通技师学院思政高级讲师韩宁告诉记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的记忆力衰退、求知欲也会降低,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认知水平也会跟不上时代发展,所以会出现被骗的事情。其实老年人不只被“假靳东”骗,可能其他人也会骗到老年人。  最需要关注的是,老年人的信任感缺失,或者是具有一定孤独感,他才会去相信他愿意相信的,弥补年轻的时候没能做到的事情。面对趁虚而入的“假靳东”们,就会产生崇拜心理。此外,老年人对于网络信息还有一种害怕错过的心理,也导致其被骗。
    11/13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当心!假借投资茶油诈骗
      近日,由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郗某甫、吴某英等集资诈骗案裁判结果生效,判处六名被告人有期徒刑七年到一年六个月不等,并处罚金一百三十万元到十万元不等。  2020年5月,廖某与郗某甫等人商定在宜章县开设湖南省某茶油公司宜章分公司,廖某为法定代表人,郗某甫为店长,并招聘刘某聪、吴某英等业务员。该公司通过发广告、打电话、授课推销等方式,以代销湖南某公司的茶油系列产品月利率2%的返利为诱饵,引诱老年人进行投资。期间,该公司与被害人段某春、欧某佳等50人签订会员合同。2021年4月底,廖某、郗某甫等人关闭公司出逃,造成多名被害人实际损失103.388万元。  经审理,六名被告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其行为已构成集资诈骗罪,审判机关依法作出如上判决。  检察官提醒:广大市民朋友尤其是老年人要警惕各种形式的集资诈骗行为,提高风险意识和骗局识别能力,树立正确的理财观,自觉防范、远离非法集资。
    11/13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网络诈骗花样多,不听不信不转账
      网络中有一种“高尚”的陌生人,有钱自己不赚,偏要手把手教你赚大钱,“稳赚不赔”的大项目,想方设法要分享给陌生的你。网络诈骗花样多,不听不信不转账。11月1日,株洲市石峰区公安分局向媒体通报,该分局民警通过主动识别、快速处置,成功劝阻了一起电信诈骗案件。  近日,居住在石峰区田心街道的一退休大妈收到一个陌生人添加微信好友,在通过好友验证后,对方自称是香港某证券公司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内部交易信息帮助大妈优先购买一些新发行的股票。有着多年炒股经验的大妈决定试试,添加了对方发来的QQ号并被拉进一个QQ群内,群聊里有“炒股大师”每天发布股票知识,群友每天分享盈利截图。  过了一段时间,老师说最近行情不行,开始给群友推荐虚拟货币,大妈看到群里不停有人发消息说自己投资虚拟货币后短时间就盈利,大妈颇为心动,于是大妈也按照群里老师的提示,注册了虚拟货币投资平台账号,一步一步进行操作,前后共计往该平台上打入45万元,此时大妈还没意识到自己被骗。  接到预警提示,石峰分局田心派出所民警第一时间来到大妈的家中,在家人的陪同下,一同对大妈进行劝阻,建议大妈立即报警,并向其讲解反诈知识。大妈态度很好,并且相信自己遭遇骗局,同民警一起去派出所报了案。民警见此情况,以为大妈已经幡然醒悟。  谁知,大妈不甘心自己被骗45万,见到“充值10万即可解冻提现”的提示,第二天一大早就前往朋友家中借钱,以赌一把的心态试试看是否真能解冻,把投入的钱再追回来。大妈的家人得知她还想继续投钱的想法后,立即拨通了报警电话,反诈民警迅速将大妈带到石峰区反诈中心又开启了“话痨式”劝阻。  经过长达7小时的反复沟通和专业分析,大妈又对照了自己的投资理财过程,越听越觉得套路如出一辙,这才真正意识到自己被骗。  反诈民警提醒大妈:天上不会掉馅饼,所谓的“内部消息”“稳赚不赔”往往是骗子的幌子,投资理财选择正规渠道,陌生APP、链接不要轻易点击,不要相信,更不要转账。同时反诈民警又讲解了其他常见的诈骗类型,分享了辖区内其他被骗的典型案例,提醒大妈近期很可能再次遇见电信网络诈骗电话,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联系民警,防止再次被骗。在民警苦口婆心的劝导下,大妈最终打消了继续转账的想法。  目前,该案正在进一步侦办中。下一步,石峰公安将不断加大追赃挽损力度,完善高效预警止付工作机制,以实际行动守护好群众的“钱袋子”。
    11/07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代办社保要小心,老年朋友需警惕
      近期,山东聊城临清警方经过缜密侦查,成功破获一起以代办“社保”为名的特大养老诈骗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0余人,查扣冻结涉案资金、财物600余万元,涉案总金额1000余万元。  接报警后,聊城临清警方经过细致梳理,犯罪嫌疑人王某和李某进入了警方的视野。王某、李某对外宣称“有退休指标”、可以代办“社保”,先后诈骗了200余名老人。  警方调查发现,这些老人都是听自己的邻居、朋友、熟人说,有特殊渠道或关系,能够办理这样的“补缴社保”业务。通过资金流分析,经过逐渐梳理清楚了这个诈骗团伙的架构:在这个诈骗团伙中,王某和李某按照每人4万元的标准收取代缴费和服务费,但是,中间人以及中间人发展的下线,却会根据受骗人的经济水平,从中加价,这导致200多名受骗人以6万到10余万元不等的价格,办理了同样的“补缴社保服务”。  近日,该案在临清市人民法院宣判。李某、王某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其他“中间人”也均已接受法律制裁。相关追赃挽损工作仍在进行中。  警方提示:  老年朋友要主动增强防骗意识!不法分子谎称认识社保局等部门工作人员,或冒充银行、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谎称可以代为补缴“社保”、代办“养老保险”等,在收取相关费用后,携款跑路。一定要拒绝听信所谓的“熟人”“有关系”等谎言,捂好自己的钱袋子。
    11/07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新型犯罪
     人工智能(AI)技术飞速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其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给网络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近期,公安机关破获多起涉人工智能案件。  今年6月,浙江绍兴上虞区警方发现有网民发布了关于上虞工业园区发生火灾的视频,浏览量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视频中,上虞区一工业园区内火势猛烈,整个园区被浓烟覆盖,现场不时传出爆炸声,场面惊心动魄。  民警核查发现,视频中的建筑、森林大火场景,并非该工业园真实场景,疑似源自其它视频。经分析,民警判断该视频是利用人工智能合成技术,将网络上多段不同视频剪辑拼接而成。警方经侦查,认定某网络科技公司员工有较大作案嫌疑,立刻赴该公司所在地抓获包括汤某在内的3名犯罪嫌疑人。  “犯罪嫌疑人首先在网上搜集热门话题,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自动生成脚本,在网上抓取相关视频片段,然后利用AI软件合成完整视频,配上音乐、字幕。不到一分钟,一段虚假视频便‘新鲜出炉’。”上虞区分局民警沈林丰介绍,为获得流量、博人眼球,自今年5月以来,该团伙不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制作虚假视频、散布谣言,在网上发布未经核实的虚假视频共3000多个。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越来越普及,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利用“AI换脸”等技术实施盗窃、诈骗等犯罪,引发了公众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担忧。  “我的App好像被黑了!”今年4月13日,朱女士到当地派出所报案,称有人登录某政务APP,擅自下载了朱女士公司的电子营业执照。接警后,当地公安机关迅速展开侦查,很快确认曾某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经审查,犯罪嫌疑人曾某某利用自己的手机号码注册账号,并通过朱女士的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进行实名认证,然后通过人脸识别进行绑定,最终成功登录账号进行作案。  “曾某某通过网购店铺引流,利用‘客户’提供的人脸照片,通过专业AI软件制作合成人脸动图,以人脸识别验证方式登录各类APP,非法获取相关信息。”办案民警介绍。  “每次交易价格不等,只是觉得这样挣钱比较容易,没想到已经触犯了法律。”曾某某悔不当初。据了解,曾某某通过此类手段共制作动态人脸1000多个,获利9万多元。目前,曾某某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办理中。  公安部网络安全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犯罪分子用于实施‘AI换脸’的物料主要为照片,特别是身份证照片,同时结合人员姓名、身份证号来突破人脸识别验证系统。为防范和打击此类新型犯罪,公安机关联合科研单位,开展人脸识别与活体检测技术安全测评,覆盖了境内用户量大、问题隐患突出的各类重点APP,及时发现人脸识别验证系统存在的风险隐患,通报运营主体升级安全保护措施和人脸识别算法。”据介绍,公安机关依托“净网”专项行动,组织专项会战,严打泄露身份证照片等图像信息的犯罪源头,破获多起“AI换脸”案件,抓获相关犯罪嫌疑人,有效遏制了该类犯罪势头。  “不法分子滥用人工智能技术,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也触犯了相关法律。”警方介绍,根据法律规定,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制作散布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可能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利用人工合成技术破解他人账号、窃取他人个人信息,则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此外,如果使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从事欺凌、恐吓、威胁等行为,就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等。  人工智能技术操作简单、可定制性强、应用场景广泛,降低了链条式犯罪的难度,被黑客等不法分子利用后危害性极大。据介绍,对人工智能技术产生的新应用、新业态,公安机关坚守价值引领与技术“纠错”并行,保护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的同时,防范打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侵犯公民权利、危害公共安全的新型案件,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全力保障网络空间安全。  办案民警提示,要警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新型犯罪,建议个人加强信息保护意识,防止信息泄露,不轻易提供人脸、指纹等个人生物信息给他人;管理好自己的“朋友圈”,尽量避免过多暴露隐私;警惕不明平台发来的广告、中奖等链接,不随意点击、填写信息,以免上当受骗。
    11/01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双11将至,扫码0元领商品?当心被骗!
      莫名其妙收到一个包裹,扫描二维码有奖。收到这样的“天降福利”,惊不惊喜?当心,这可能是诈骗分子的“新诱饵”。  近日,一位武汉市民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想以此提醒更多消费者:千万不要轻信“天上掉馅饼”,更不要因贪小便宜而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以防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收到快递可“0元领商品”  10月17日,武汉市民梁女士收到一个来自湖南省衡阳市的快递,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张彩色印刷的“双11万人团特邀卡”,下方的“主办单位”一栏,有天猫、淘宝、美团、拼多多、饿了么等多家电商平台的LOGO,右边左下角是“0元领取区”。旁边还有相关说明,声称刮开任意商品后扫描二维码领取,所有商品均由美团、饿了么同城免费配送,30分钟内送达。话费均由官方直充。梁女士刮开覆盖面后,显示中奖奖品为蓝月亮洗衣液和50元通用话费。  “我担心是骗子,没敢扫。”18日上午,梁女士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她当天拨打了相关平台的官方客服电话,求证该活动的真实性。客服人员均表示,平台方并未举办类似“0元领”的活动。  通过梁女士展示的这张“特邀卡”,极目新闻记者看到,这是一张纸质卡,外观以红色为主色调,写有“备战双11,全场0元领”字样,卡面翻过来,则是“大品牌0元领”的奖品列表,有云南白药牙膏、清风抽纸40包、消毒烘干刀架、50或100元通用话费等,每个0元领商品旁还有不同种类的赠送品,蓝月亮洗衣液赠送价值16元立白洗洁精,50元通用话费则送20元微信现金红包。  梁女士刮开的0元领取区下方,还有一行红色小字:“提示:刮开上方覆盖膜,刮出的任意商品均为0元领取。”然而,记者用微信扫描列表右上角的二维码,却显示:“网页包含恶意欺诈内容,被多人投诉,为维护绿色上网环境,已停止访问。”  多家平台客服:没有类似活动  18日上午11时许,媒体人士以用户身份致电淘宝天猫客服。客服人员称,该所有活动都会通过APP或官网页面来推送,不会通过线下扫码方式推广。“建议不要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不向陌生人转账,以免发生不必要的损失。”该客服提醒,用户如果担心自己的订单信息被泄露,可在登录淘宝APP,点击“我的淘宝”,在设置中开启订单号码保护,这样可以隐藏收件人的真实手机号、保护隐私。  饿了么客服人员在回复时也强调,一般情况下,该平台推出的活动以APP上显示的为主,不会通过小卡片推送,建议用户谨慎处理、不要轻信,以免上当受骗。  通过梁女士收到的快递包装显示,该快递的寄件方是“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俊飞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衡阳县分仓”的地址发出的,联系电话是区号为0731的7位数座机号码。但事实上,湖南衡阳区号为0734。极目新闻记者多次拨打该电话,始终提示无法接通。记者通过天眼查搜索查询,也无法查到该公司的任何信息。  每年双11之前,经常有不法分子通过虚假物流、预售商品、虚假红包、刷单返现、中奖免单等方式进行诈骗。几天前,阜阳市公安局就在其官网上发文《收到“双11”陌生快递?谨防新型诈骗》。文中称,诈骗分子先是以不法手段获取个人信息,再以“陌生快递+刮刮乐”作为引流方式,大量寄出快递撒网。当受害人扫码后,诈骗分子先是会予以小利,以几元红包、寄送小礼品等方式获得受害人信任,再引诱其下载App,以“刷单返利”为由将其骗入刷单骗局,诱导受害人向陌生账户转账,并在事发后迅速将其拉黑。  该文提醒,对待来历不明的快递包裹,一定要谨慎对待,面对“免费抽”“待领取”等“福利”要谨慎,不要轻易扫码;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在丢弃包裹前,要对包裹上的快递单进行处理,以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10/23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蟹券应节来诈骗,保持理性躲开风险
      随着品尝大闸蟹的最佳时节逐渐到来,电商平台上预售的大闸蟹礼品券供销两旺。由于螃蟹不耐储存、运输不便,蟹券的出现有助于更加精准的控制出货,实现客户分流,还能减轻商家销售和库存压力,也给消费者提供了自由的消费时间和处理方式。然而,围绕蟹券的各种问题逐渐暴露。  据媒体报道,有商家短时间内无法兑换或到手的螃蟹缺斤少两,名不副实。由于蟹券是别人送的,收券人还很难投诉和要求退款。同时,蟹券是提前收钱的,根据收入多少,商家按计划安排。有些商家把钱收来之后,因为经营不善直接跑路。此外,今年如果价格卖得好,就可以供应;如果今年亏本了,蟹商就可能赖账,今年不提了,明年再提。此外,还有“蟹券空转”的情况,即蟹券“证券化”,以至于让螃蟹券有了金融产品的属性。  今年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直接利用蟹券来钓鱼甚至诈骗了。某明星就发微博说,诈骗集团以赠送“螃蟹卡”为由,提示用户获奖或收到商家赠礼,诱导用户入群或到相关页面提交相关信息,进而实施诈骗。  收到螃蟹卡、顺手扫码、然后被诱导被骗,这个看起来并不高明的手法,却是商业现象中很常见的小群体消费的缩影。其实无论最后是诈骗,还是搞推销,其实都是套路。以至于涉事者最后都忘了究竟自己当初为什么会进了这个群,花了这些钱,还买了这些东西顺便还上了个当。不通过正规平台购物,又或者根本就分不清何为正规不正规,何为知名不知名,何为第三方链接。这,恰恰是许多上了年纪却又深度依赖和信任网络消费的群体特征。  如果单纯只是想坑人一笔,受害者可能还能忽略掉,怕就怕被贼惦记。由于大部分人都有贪婪心理,更愿意相信对方是正规商家送福利,那么只要在群里,就有被骗的一天。当下,个人信息严重泄露,诈骗集团掌握了个人身份证、手机号码和家庭住址,连我新微信都拿到了,就能对个人的行为轨迹锁定,还能放长线、钓大鱼来专门围猎这一个人。而我们身处互联网时代,每个地方都要填写个人真实信息,结果,实名制反过来又成了诈骗的利器。  蟹券只是套路的由头,更多的商业诈骗还会层出不穷,我们不能脱网而生,也不可能洞察所有骗局。但至少面对层出不穷的诱惑和外部刺激,至少可以保持多一分钟的钝感和冷静,少一些积极的好奇和贪心。无论对企业投资还是对个人消费,其实都是稳妥有用的心法。
    10/13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高收益还是高风险?谨防金融理财诈骗套路
      “还有这种好事?”50多岁的王阿姨一脸惊喜。原来,在小区门口参加免费领鸡蛋活动时,一家理财公司的业务员小李推荐了一款名为“以房养老”的理财产品。  “您将房子抵押给我们合作的银行,抵押出来的资金再投入我们公司的理财产品,理财收益就是您的养老金!比如您的房子价值450万,就可以贷出315万资金,获得8万多元的理财收益!”在小李的介绍下,王阿姨禁不住高息诱惑,办理了房屋抵押贷款,还将贷款资金委托小李购买理财产品。  迟迟等不到第3个月理财收益的王阿姨,再次拨打小李的电话,等来的只有“您拨打的电话为空号,请核实后再拨”,即使报案了,也无法追回300多万的本金。  这是一起典型的理财金融诈骗。  理财金融诈骗是指通过欺骗、虚假陈述等不正当手段,让客户在购买金融产品时遭受损失的行为。这种行为涉及证券、基金、保险等多种类型的金融产品,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冒充银行或金融机构,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或社交媒体向投资者提供虚假的信息,以骗取他们的钱财;向投资者介绍虚假的投资项目、推销虚假的保险计划,推销虚假的股票或期货交易,声称可以提供高额的回报,但实际上可能是骗局;成立虚假的慈善机构,向投资者募集资金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金融诈骗分子盯上了长者的“钱袋子”,广发银行在防范金融诈骗方面采取了以下多项举措,共同保护长者“钱袋子”安全。  强化技术手段。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安全防护措施,提高银行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通过对各业务渠道、业务场景部署策略、模型、规则、指标,实现对各类欺诈风险的预警、拦截,防止不法分子利用技术手段进行金融诈骗活动。  强化信息披露。加强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宣传和信息披露,通过广发银行官方网站零售金融专区,披露在售产品的产品类型、风险等级、产品期限等相关信息,让客户充分了解产品的风险和特点,增强客户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强化客户教育。加强对客户的教育培训,开展金融知识进万家、金融投资讲座等金融教育活动,提高客户的金融素养和风险意识,帮助客户识别和防范金融诈骗活动。  此外,在长者有金融需求时,广发银行会发出“一看、二问、三查、四不要”的提示:  一看:看理财收益率和存款的利息是否合理,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超过6%的要打个问号,超过8%以上的就很危险了,要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  二问:当遇到金融疑问或者不清楚的问题,一定要问正规的金融机构,不要随意信陌生营销人员。  三查:查签署的合同金融机构是否有业务资格执照、查金融产品是否合规、查金融广告是否违法违规  四不要:不要信不明信息、不要随意透露个人信息、不要打开不明的网络链接、不要轻易汇款转账。  客户在进入新型金融市场和投资市场时一定要谨慎,树立理性投资理财观念,不被“保本保息”“保证收益”等说辞迷惑,慎重对待合同签署环节,购买理财投资产品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从正规渠道核实所购买产品的真实性。  未来,广发银行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通过完善制度、加强培训、优化服务等方式,关注长者金融安全,切实防范金融诈骗,提高老年人的风险防范意识,保障客户的金融权益。
    10/09 风险提示
  •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