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公示信息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站内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信用 > 行业信用
  • 市场监管总局:提高事中事后监管效能 为经营主体营造良好环境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国家认监委主任蒲淳在会上表示,要提高事中事后监管效能,为广大经营主体营造无事不扰、有需必应的良好环境。  蒲淳表示,将持续完善准入准营规则和市场退出机制,为经营主体办理业务提供更多便利;综合运用信用监管、智慧监管等方式,提高事中事后监管效能,营造无事不扰、有需必应的良好环境。  蒲淳表示,将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大力破除行政性垄断和地方保护,推动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保障经营主体自主经营权。  近日新修订的《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已经公布实施。新申报标准将有利于降低企业投资并购交易成本,有利于提高整体经济运行效率。  近期,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开展元旦春节期间重要民生商品稳价保质工作,坚决杜绝销售过期、腐败变质、假冒伪劣等问题食品。  蒲淳介绍,食品安全领域立案数量2681件,已处罚案件数量2197件,罚没金额1074.51万元。
    02/04 行业信用
  • 金融监管总局: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日前,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发布文章《过渡期三年来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成效显著》。其中提到,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打造金融党建联盟,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文章指出,党中央明确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自2021年开始,设立5年过渡期,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金融监管总局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监管引领,突出工作重点,发挥行业优势,扎实做好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金融监管总局明确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目标任务,建立数据统计、监测分析、实地调研、定期通报、督促指导等工作机制。各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大型保险公司均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脱贫地区法人银行保险机构,坚守定位、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  二是不断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先后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入扎实做好过渡期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的通知》《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要求持续增加脱贫地区金融供给,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贷款实施3个百分点的不良容忍度,督促金融机构认真落实尽职免责要求。  三是着力提升重点区域和重点群体金融服务质效。大力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大中型银行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分支机构,将70%以上的新增可贷资金用于当地,助力补齐发展短板。不断提高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金融服务质量,努力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切实减轻家庭经济困难高校学生负担。三年来,银行机构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累计发放贷款超3万亿元,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5%;国家助学贷款累计发放1696亿元,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758万人次。  四是切实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降低贷款利率,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促进脱贫地区巩固提升优势特色产业。鼓励银行机构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努力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扎实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支持脱贫群众发展生产持续增收。三年来,银行机构向脱贫地区累计发放贷款19.7万亿元,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4.4%;农业保险为脱贫地区累计提供风险保障4.3万亿元,年均增长7%;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累计发放2778亿元,支持脱贫户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651万户次。  五是推动基础金融服务提质增效。构建“物理网点+自助设备+普惠金融服务点+流动金融服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拓展普惠金融服务功能,指导金融机构配合地方政府,在脱贫地区推广金融村官、金融副镇长等经验做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打造金融党建联盟,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目前,全国县域实现银行机构100%覆盖;乡镇银行机构覆盖率达97.93%;行政村基本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三年来,银行保险机构累计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新设分支机构407家。
    01/29 行业信用
  • 商务部:建立健全家政服务信用信息体系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就《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有关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负责人朱光耀表示,家政服务业是促消费、稳就业、惠民生的重要领域,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据行业协会测算,目前我国家政从业人员超过3000万。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  一是不断完善家政服务业政策支持体系。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税费优惠、培训补贴、创业扶持、金融支持等系列支持举措,按年度印发《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工作要点》和《家政兴农行动工作方案》,明确行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不断完善促进家政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推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  二是持续推动扩大家政服务供给。家政服务这个行业是这么多行业中,比较少见的供不应求的行业。据行业协会测算,目前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大概3000万左右,实际需求超过5000万,这个缺口还是很大的。老年人照护是家政服务的一个重要工作。这些年,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综合施策,连续7年接续推进家政扶贫和家政兴农,送政策下乡、送培训下乡、送岗位下乡,千方百计吸引人才,扩大和优化家政服务供给。自去年10月起,商务部组织各省市区开展家政服务招聘季活动,通过“直播招聘”这个互联网招聘新渠道,助力家政企业精准推介家政服务岗位,提高招聘效率,提升家政服务供给能力。目前,四川、安徽、河南、天津、湖南等20多个省市区已经开展直播招聘活动,企业参与活跃,有意从事家政服务业的人员也有了更多、更便捷的就业渠道。同时,商务部还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了家政服务员技能提升行动,为家政行业一线从业人员提供高效、便捷的线上培训课程,涵盖养老照护、母婴护理、家庭服务等内容,助力全行业提升服务技能,提高服务质量。  三是建立健全家政服务信用信息体系。商务部牵头建立了全国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手机版叫“家政信用查”App,可以查到家政企业和家政服务员相关信息,支持家政企业为家政服务员建立信用记录,开展职业背景信息验证核查,为消费者提供信用信息的查询服务,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推动放心消费。截至目前,全国家政信用信息平台已经归集了2万多家家政企业,1500多万条家政服务员的信用信息,累计访问量超过2亿次。
    01/29 行业信用
  • 广东广州:公务员、教师等重点人群将建立职业信用档案
      为了规范公共信用信息管理,保护信用主体的合法权益,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1月13日,广州16届59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规定(修订草案)》(以下简称《规定》)。  《规定》从拓展公共信用信息的应用场景、完善信息管理制度、强化信用监管机制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进一步提升公共信用信息服务支撑政府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效能。《规定》指出,公务员、教师等重点人群将建立职业信用档案。  建立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信用支持  《规定》要求拓展公共信用信息的应用场景。  在政府应用方面,《规定》提出,在实施行政许可、公共资源交易、政府采购、政府投资工程招投标、财政资金补助等工作中,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应用公共信用信息。  同时,《规定》引导鼓励以“信用+”模式拓展公共信用信息的社会应用场景。根据《规定》,将广州市在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建设、公共信用信息数据产品与服务开发等方面的创新经验上升为规章制度,鼓励在开展市场交易、企业管理、治理、融资贷款等活动中查询、使用公共信用信息。  特别是在融资方面,广州将建立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按照公益性原则,完善与市场监管、海关、司法、税务、不动产登记、公积金等公共信用信息的对接机制,依法依规向金融机构提供基础性信息服务,为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市场主体提供信用支持。  此外,《规定》提出推动公共信用信息与国内其他城市的跨区域互认共享,并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信用建设,在标准共建、市场主体登记、商品溯源、跨境信用等方面探索涉企公共信用信息互联互通。  公务员、教师等重点人群将建立职业信用档案  规范公共信用信息管理,一套完善的制度必不可少。《规定》强调完善信用信息归集、开放、查询等相关制度。  根据要求,相关部门将根据公共信用信息目录,编制本市公共信用信息归集指引,公共信用信息归集指引应当明确公共信用信息提供单位、信息名称、信用主体类型、信息类别等内容。  《规定》指出,公共信用信息开放应当充分评估数据泄露、数据篡改、数据滥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数据安全风险,并采取相应安全防范措施。  同时,相关部门还将根据管理职责,建立重点人群职业信用档案。根据《规定》,重点人群包括公务员、企业法定代表人及相关责任人、律师、教师、医师、执业药师、税务师、注册消防工程师、会计审计人员、房地产中介从业人员、导游、社会工作师以及其他重点人群。  依据信用评价结果确定抽查比例和频次  强化信用监管机制,是《规定》的重要内容。根据《规定》,完善告知承诺制与信用监管的联动机制,要求有关部门积极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建立告知承诺信用信息记录、归集、推送工作机制,将承诺人履行承诺情况纳入公共信用信息。
    01/16 行业信用
  • 国家医保局:推动医药企业价格行为更加公平诚信
      国家医保局日前发布《关于促进同通用名同厂牌药品省际间价格公平诚信、透明均衡的通知》,明确到2024年3月底前,基本消除通用名、厂牌、剂型、规格均相同的药品在省际间的不公平高价、歧视性高价,推动医药企业价格行为更加公平诚信。  通知要求,在统计全国现有挂网药品监测价的基础上,以省为单位对本地区挂网药品价格分类采取协同治理措施。  其中,国家组织集中带量采购中选药品在供应省份执行协议价格,在非供应省份合理协同并执行协议,挂网价格偏高的,企业按集采标书要求调整至不高于本企业中选价1.5倍或同品种最高中选价。医保谈判或竞价药品执行全国统一的医保支付标准。如有与谈判药品同通用名的药品上市,其挂网价格不得高于谈判确定的同规格医保支付标准。以竞价方式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药品,参与现场竞价的企业药品挂网价格不高于现场报价。  专项治理期间,为防范通过撤网方式做价、洗价、固化不合理高价的风险,医药企业在低于挂网监测价的地区申请撤网的,专项治理期间暂停受理。无充分正当理由断供的,按照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相关规定实施信用评价和处置措施。  通知明确,排查发现不公平高价、歧视性高价的,要及时与医药企业做好沟通,提醒指导医药企业主动调整挂网价格,正式约谈提醒后医药企业仍推诿、拒绝纠错的,可按规定给予信用评价。
    01/11 行业信用
  • 国家知识产权局:规范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管理
      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从规范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的注册和使用,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角度出发,引导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人注册有德、行权有度、维权有效;明晰权利边界,兼顾商标依法使用与他人正当使用;推动行政机关管促结合,综合施策,助力地方产业发展。  记者了解到,《规定》强化对注册人和使用人的管理要求:一方面注册人应当按照使用管理规则实施日常管理,包括准许成员、他人使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及时公开集体成员、使用人信息以及使用管理规则,检查他人的使用行为是否符合使用管理规则要求和使用商标的商品是否满足品质要求,及时取消不符合使用管理规则的使用人的使用资格等。集体商标注册人不能许可非集体成员使用该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人不能在自己提供的商品上使用该证明商标。同时为管理和运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的需要,注册人可以基于公平合理的原则收取合理费用,协商确定收费金额、缴纳方式、缴纳期限等事项。另一方面使用人履行使用管理规则规定的手续后,可以使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而且应当保证使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的商品符合使用管理规则的品质要求。使用人可以将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与自己的注册商标同时使用。地域范围外生产的商品不得使用作为证明商标、集体商标注册的地理标志。  《规定》增加含地名商标的注册和正当使用规定。考虑到地名属于公共资源,规定含地名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聚焦人民群众关切,细化他人正当使用商标中含有地名的情形,包括在企业名称字号中使用、在配料表、包装袋等使用表明产品及其原料的产地等使用方式,并明确应当以事实描述为目的且符合商业惯例,不得违反其他法律规定等原则性要求。对于他人在特色小吃、菜肴、互联网商品详情展示等以事实描述方式使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中的地名、商品名称且未导致误导公众的,也属于正当使用情形。
    01/08 行业信用
  • 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正式发布
      1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福建晋江市组织召开“创新发展‘晋江经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会上正式对外发布了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展示了全国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等服务平台,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投融资支持。  如何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间投资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进一步强化民营经济融资支持?记者从会议上了解到,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的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着力于打造面向经营主体、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三位一体”的全流程融资综合服务体系,联通各省、各地市,形成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  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具备多项功能。一是可实现融资需求对接,智能匹配经营主体需求和银行机构、融资产品,实现银企快速有效对接。二是惠企政策直达,设置专区汇集惠企政策,实现自动精准推送。三是信用信息查询,机制化归集涉企信用信息,分级分类供金融机构使用。四是融资增信服务,引入融资担保机构和风险缓释基金,实现经营主体增信授信全流程“一站办”。同时,平台还设置了最新政策动态和金融产品超市板块,及时发布相关政策文件和金融产品。  此外,为帮助民间资本更便捷地获取项目信息,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项目、聚焦使用者付费的特许经营项目等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依托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会同各地全面梳理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的项目清单,并持续向社会公开推介。  全国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公开推介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地点、主要建设规模和内容、总投资金额、项目回报方式、联系人及联系方式等在内的多项信息,为民营企业参与项目投资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更畅通的渠道。截至2023年12月底,各地方通过该平台公开推介项目共6067个,项目总投资规模5.97万亿元。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的项目共1509个,项目总投资规模1.95万亿元。  在此次会议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带来了一批向民间资本重点推介的项目,涉及交通运输、农林水利、新能源、社会事业、仓储物流等多个领域。  会议指出,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建立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正在请各地报送重点民间投资项目。欢迎全国民营企业家积极跟进参与,各地发展改革部门将做好政策解读、业务对接、条件落实等工作,为项目落地创造条件。还将筛选确定一批符合条件的项目,协助解决用地保障难题,加大向银行推介力度,并在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公开发布。
    01/04 行业信用
  • 最高检:召开“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 依法服务保障金融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日前,最高检召开“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依法服务保障金融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依法服务保障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并介绍主要情况;通报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惩治和预防金融犯罪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最高检新闻发言人李雪慧主持发布会。  坚决防止检察办案不当干预合法金融活动  最高检副检察长葛晓燕对《意见》主要情况进行说明。葛晓燕介绍,《意见》旨在解答检察机关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中如何更好发挥检察职责作用这一重大问题,从政治站位、价值取向、履职目的、履职方法四个方面提出了金融检察工作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检察机关在具体办案中要落实好这四个原则,准确领会金融法治精神,妥善把握民事纠纷、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的界限,坚决防止检察办案不当干预合法金融活动。  重点加大对金融领域逃废债、“砍头息”、“套路贷”的打击力度  葛晓燕介绍,《意见》围绕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这个重点,立足检察职责提出了“四大检察”的履职重点。刑事检察重点加大惩治金融风险高发领域金融犯罪力度。民事检察重点加大对金融领域逃废债、“砍头息”“套路贷”等虚假诉讼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行政检察将结合刑事案件办理积极推进与行政机关“反向”衔接工作。公益诉讼检察积极探索拓展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公益司法保护。  坚持治罪与治理并重6个工作措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葛晓燕介绍,《意见》提出检察机关要坚持治罪与治理并重,优化金融生态,提出了6个方面的工作措施:一是主动参与金融法治建设;二是结合办案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预警处置;三是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等方式促进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四是协同依法规范金融创新活动;五是大力推进金融领域市场化、法治化建设;六是探索建立检察机关金融犯罪法治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  8条措施完善惩治预防金融违法犯罪体制机制和加强组织领导  葛晓燕介绍,《意见》对完善惩治和预防金融违法犯罪体制机制和加强组织领导提出8条措施,重点内容包括:完善检察机关金融案件办理机制。强化与公安机关、人民法院等部门间的配合制约机制建设。加强金融检察专业队伍建设。加强数字检察赋能金融检察专业化建设。  今年1-11月共批准逮捕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诈骗犯罪嫌疑人11060人  最高检第四检察厅厅长张晓津介绍,总体上,当前金融犯罪案件数量有所下降,但仍高位运行。2023年1-11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诈骗犯罪嫌疑人11060人,提起公诉22529人,起诉人数同比下降10%,涉及罪名相对集中。  全链条惩治金融犯罪及其关联犯罪是今后的重要方向  张晓津介绍,金融犯罪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非法集资犯罪居高不下;二是中小银行、信托、票据等金融信贷领域案件时有发生;三是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及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等犯罪增多;四是洗钱、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非法买卖外汇案件增多。此外,在各类金融犯罪背后,资金掮客、技术黑客、股市“黑嘴”、造假中介等黑灰产业链问题日益凸显,全链条惩治金融犯罪及其关联犯罪是今后的重要方向。  创新工作机制全面加强惩治和预防金融犯罪各项工作  张晓津介绍,围绕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工作主线,聚焦金融犯罪办案主责主业,创新工作机制,全面加强惩治和预防金融犯罪各项工作。一是坚持为大局服务,以高质效履行金融犯罪检察职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二是依法惩治重点领域金融犯罪,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三是积极参与金融法治建设,助力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四是健全金融犯罪检察工作机制,全面提升金融犯罪检察办案专业化水平。  今年1-11月共起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犯罪15590人  张晓津介绍,依法办理红岭创投、合星系等非法集资案件,2023年1-11月共起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犯罪15590人,同比下降5.6%。进一步加大证券犯罪打击力度,依法办理獐子岛、回天新材、龙力生物等一批有重大社会影响的财务造假、操纵证券市场、内幕交易案件,起诉证券犯罪316人,同比上升11.7%。依法打击涉私募基金犯罪,起诉430人,同比下降36.7%。严肃惩治涉金融机构信贷犯罪,起诉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和贷款诈骗罪2106人,同比下降11%。持续加大反洗钱力度,起诉洗钱罪2301人,同比上升10%。  持续协同落实“三号检察建议”结合办案加强溯源治理  张晓津介绍,坚持治罪与治理相结合,持续协同落实“三号检察建议”,结合办案加强溯源治理。今年10月,最高检针对基金、外汇、股票、期货、保险等主要金融领域投资骗局发布7件典型案例,向社会公众提示风险。此外,还健全金融犯罪检察工作机制,充分借助外力强化金融检察专业化队伍建设。  两年来,民事检察受理与公司、证券、保险、票据等有关民事纠纷类案件4800余件  最高检第六检察厅厅长冯小光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民事检察部门聚焦金融重点领域,加大案件查办力度,取得积极成效。一是高质效办理金融领域民事监督案件。近两年来,受理与公司、证券、保险、票据等有关民事纠纷类案件4800余件,提出抗诉240余件,提出再审检察建议270余件;二是充分利用数字手段,为推进金融民事检察发展提供信息化、智能化路径;三是坚持溯源治理,推动办案效果向社会治理转化。  重点惩处利用金融资源权力大搞幕后交易、侵吞国有资产的腐败分子  最高检第三检察厅副厅长张希靖在答记者问时表示,近年来,全国检察机关职务犯罪检察部门依法严惩金融“巨蠹”与“蛀虫”,主要有以下具体举措:一是高质效办理金融领域职务犯罪案件,重点惩处利用金融资源权力大搞幕后交易、侵吞国有资产的腐败分子;二是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防范金融腐败引发的“次生灾害”;三是强化业务指导;四是贯彻落实“一案双查”机制。  行政检察“一手托两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最高检第七检察厅厅长张相军在答记者问时表示,行政检察监督职能简单概括就是“一手托两家”,在促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行政检察部门以“行政检察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活动为依托,聚焦证券期货、银行保险、金融借款、委托理财等领域依法履职。一是以“小专项”加强重点问题监督;二是强化大数据赋能,以类案监督助推行业治理;三是统筹金融监管领域行刑反向衔接和行政违法行为监督,形成执法司法合力。  加大金融检察公益诉讼监督办案力度保障金融高质量发展  最高检第八检察厅厅长徐向春在答记者问时表示,近年来,最高检依托涉金融法定领域,主要在金融检察公益诉讼方面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加强金融账户敏感个人信息保护;二是加强涉电信网络诈骗金融领域治理;三是加强预付卡消费领域金融乱象整治。下一步,将依托法定领域进一步加大金融检察公益诉讼监督办案力度,并积极探索拓展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公益司法保护。  检察机关将多管齐下努力铲除滋生金融投资诈骗的土壤  最高检第四检察厅厅长张晓津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在加大对金融犯罪惩治力度的同时,要积极培育金融消费领域法治风尚,提高社会公众的识别防范能力。下一步,检察机关将多管齐下努力铲除滋生金融投资诈骗的土壤:一是依法严肃惩治各类金融犯罪;二是协同金融监管部门依法规范金融创新活动;三是探索建立预防金融犯罪法治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
    01/02 行业信用
  • 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快推动《社会信用建设法》《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出台
      12月26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工作进展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坚持标本兼治、长短结合,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确保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各项任务如期完成,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更大实效。  一是把有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各项制度规则立起来。研究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标准指引,加快推动《社会信用建设法》《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出台,优化标准供给结构、强化政府制定标准管理,进一步完善统一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简而言之一句话,就是明确规矩讲清楚什么事情能干、什么事情不能干。  二是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助力扩大内需。推动构建东中西部产业梯度转移格局;充分发挥全国土地二级市场交易服务平台作用,促进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盘活存量资源;加快多式联运标准化建设;深入实施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行动和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目的就是要更好发挥统一大市场对扩大内需的支撑作用。  三是积极稳妥推进财税、统计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入研究完善地方税税制,完善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财税体制。研究修订关于统计单位划分、跨省分支机构视同法人单位统计审批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规则。  四是加大先行先试探索力度。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等率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在健全市场制度规则、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共享物流发展成果、强化跨区域市场监管协作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为全国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也就是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中,既要拆篱笆,还要换泥土,好的经验、好的做法,争取在这些地方先行先试成功后在全国推广。  五是破除不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各种障碍。组织各地抓好问题线索核查、政策措施清理等工作,深入开展重点领域市场分割、地方保护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持续通报典型案例,发挥警示震慑作用,着力打通制约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堵点卡点。
    12/29 行业信用
  • 国家知识产权局:启动商标代理信用评价管理试点工作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商标代理信用评价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继全面推进专利代理信用评价管理工作后,又启动开展商标代理信用评价管理试点工作。  试点地方包括河北、辽宁、江苏、安徽、湖北五省。信用试点评价对象覆盖试点地方辖区内全部商标代理机构和其备案的商标代理从业人员。信用评价实行百分制,对应设置A、B、C、D等四个等级,并根据荣誉奖励、社会贡献等因素,设置附加加分项,增设A+等级。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涵盖荣誉奖励、社会贡献、不规范代理行为、受处罚或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行业惩戒五个方面,共涉及二十余项信用信息采集项。评价结果通过试点地方政府网站向社会予以公示,并与监管措施、政策支持、评优奖励等相联动。试点期限1年,自2024年1月1日起开始采集商标代理信用信息,2024年7月1日对外公布评价结果。  国家知识产权局将根据试点情况,适时推广施行商标代理信用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信用监管机制对规范知识产权服务业健康发展的作用。
    12/29 行业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