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监管总局:大力开展信用修复 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市场监管总局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积极创新制度机制,大力开展经营主体信用修复,助力经营主体提升信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全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3年11月底,全国市场监管部门累计为各类经营主体修复行政处罚信息85万条,修复经营异常名录信息480万条,修复个体工商户经营异常状态1708万户。依法解除这些经营主体在招投标、投融资、授予荣誉称号等方面的限制,释放经营主体活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市场监管总局制定出台《市场监督管理信用修复管理办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和行政处罚公示信息信用修复管理程序规定(试行)》,构建分级分类管理、梯次退出的信用修复格局。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指导地方建设完善线上信用修复系统,实现全国各地信用修复“一网通办”,为经营主体提供高效便捷信用修复服务。广泛开展宣传解读,提升企业对信用修复政策知晓度,引导企业积极开展信用修复,提升经营主体信用水平。积极指导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建立完善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信用中国”网站信息共享和互认机制,推进实现信用修复结果互认和同步,助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创新修复机制,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水平。山东、江西、云南、西藏建立“两书同达”机制,同步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和信用修复告知书,及时告知失信主体信用修复途径和方式。北京、云南缩短信用修复办理时限,高效助力经营主体重塑信用。江苏开展信用修复“一对一”提醒服务,提升信用修复服务精细化水平。安徽探索实施“承诺容缺”“承诺免查”“即申即办”三种信用修复模式,以承诺助力信用修复,同时设立“信用修复驿站”,提供“注册登记”“信用修复”一站式服务。积极指导地方创新工作机制,提升修复效率。
12/25 行业信用
- 交通运输部:2022年度公路建设市场全国综合信用评价结果发布
近日,交通运输部公布2022年度公路建设市场全国综合信用评价结果,涉及公路设计企业358家、公路施工企业900家、公路监理企业501家以及存在扣分行为的公路工程监理工程师1492名。评价结果将应用于市场准入、招标投标、行业监管等方面,引导市场主体合法守信从业。 近年来,交通运输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公路建设领域信用建设,组织开展年度综合信用评价,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公开,深化信用管理成果应用,市场主体诚信意识不断增强。 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完善信用制度、优化信用系统,积极为市场主体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12/25 行业信用
- 四川:持续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2023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要求推动健全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多样化农贷需求 四川省持续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农村信用信息共享力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农村“融资难、融资贵、风险高”等问题,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我省评定农村信用户1304.1万户,已有143.65万户获得贷款支持,当年贷款余额1979.33亿元。省委、省政府印发《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并创新推出“天府粮仓贷”专项产品予以对接,满足耕地提质增效、农业生产机械现代化、粮食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集群打造多样化金融需求。在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首批试点县彭州落地“天府粮仓贷”,11个工作日内完成8.1亿元“天府粮仓贷”贷款审批,支持彭州市濛阳、敖平片区天府粮仓项目建设,助力这两大片区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业收益,激发粮食生产积极性。除此之外,还推出“农贷通”、“巴山红色贷”、“牦牛贷”、“富民贷”等特色农业贷款,撬动乡村振兴。自贡市创新融资渠道,试点推广“强村贷”“振兴贷”等金融支持模式,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信用贷款5000余万元,撬动社会资本8.2亿元,变输血扶持为造血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2.3亿元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广元市用好用活“832平台”,建立信用管理机制,将上架农副产品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监管区和监管巡查对象,严肃处理产品质量不达标、虚假开具合格证等行为,将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经营主体列入“黑名单”。 信用赋能县域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阿坝州九寨沟县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作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对标九寨沟县“核心景区+乡村农文旅”的发展思路,创设主办银行制度,推动建立县发改局、县乡村振兴局、县金融工作服务中心“四牵头”、县乡村“三级联动”的信用体系建设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县委目标考核,把信用示范村和信用乡(镇)以及村集体、具有带动示范效应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产业基地纳入县级乡村振兴财金互动奖补贴息范围,走出了财金互动助力乡村蝶变发展的新路子。全县符合条件的10个信用示范村、3个信用乡(镇)、36户贷款主体获得了县级乡村振兴财金互动奖补贴息70.61万元。泸州市泸县用好用活金融政策,大力发展“水稻+”产业模式,做好“田”字文章,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原有模式上创新推广多元种养模式,让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截至今年9月,全县贷款余额393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295亿元,占比95%,推出纯信用的线上贷款“惠农e贷”,养殖户通过办理惠农贷款,将稻虾产业发展壮大。
12/20 行业信用
- 重庆:聚焦重大改革成效 让“信用”越来越有用
打造“信用重庆”升级版改革,是2023年重庆市“加快实施一批”重大改革项目重要内容。 据了解,本项改革以数字化为引领,针对企业、自然人、个体工商户、社会组织、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6类主体,建立“公共信用指标体系和共享开放机制、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3项机制,迭代升级一体化信用应用数字底座,形成“631”改革整体架构。 截至目前,本年度实施的18项改革举措已全部完成。5项改革核心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年度目标值,形成改革配套文件8份。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第四批68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名单,重庆市涪陵、九龙坡、长寿、綦江、大足、璧山6区入选,数量西部第1、全国第3。 建立完善公共信用指标体系和共享开放机制 “信用重庆”升级版改革工作,重点之一便是重塑公共信用信息指标体系。重庆在全面落实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基础上,制定出台《〈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市内分工(2023年版)》,重塑覆盖6类主体,涵盖基础登记、行政管理、司法判决、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等11个大类4971项的公共信用信息指标体系。依托全市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设信用基础库,形成《重庆市信用基础数据库数据规范(试行)》。 重庆还出台《关于建立完善信用信息归集长效机制的通知》,对照国家公共信用信息管理要求,形成数据抽查、修正、考核等工作机制,运用智能查漏、风险预警等智能化数字工具不断提高数据质量,实现信用信息“多渠道归集、集中管理”。目前,全市信用基础数据库归集信用数据超7.6亿条,“双公示”数据合规率、及时率达99.9%。 目前,重庆已构建信用信息全量共享分类开放体系。建立信用信息依法公开、依职权查询、信用主体实名认证查询、授权查询使用机制。以“信用中国(重庆)”网站和“信用重庆”微信公众号为载体,依法依规公开经营主体信用信息。截至目前,年度信用信息查询量已达29万次,“信用中国(重庆)”网站日均访问量达6400余次。 建立完善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 为完善守信激励,重庆全面推广“信易贷”模式,依托“信易贷·渝惠融”信用融资服务系统,实现全市71家中资商业银行、1000余个普惠金融专营分支行全部入驻,为信用优良的经营主体建立“申请有额度、办理有时效、拒单有原因、服务有监管”的信用融资“四有”服务体系。“信易贷·渝惠融”平台累计向银行提供信用数据服务达1680余万次,发布融资订单超1万笔,成功授信44亿元,发放贷款30.2亿元。 在云阳等11个区县开展的“三农”信用体系建设试点,累计归集、治理涉农主体基础数据、资产信息数据及各类补贴数据等涉农信用数据近6000万条,为试点区域内的10.34万家农业企业、3.7万家农村专业合作社、120.07万个农户等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信用档案。出台的《重庆市“信易+”应用场景创建指南》,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场景共育机制,信用惠民便企场景不断拓展。 在规范失信惩戒长效机制修复方面,重庆编制《全国失信惩戒措施清单市内分工》,有效推动失信惩戒依法依规落实,在行政审批、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290个事项中,触发并实施信用奖惩超60万次。开展信用惩戒专项审查,对115件涉及信用惩戒规范性文件进行专项审查,推动修改和废止规范性文件20件,进一步推进失信惩戒依法依规实施。 建立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与此同时,重庆积极开展公共信用评价分等级,出台《重庆市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指标》,实现对重庆市110余万企业法人公共信用评价全覆盖。评价结果划分A、B、C、D四个等级,按需推送至相关单位作为行业信用评价参考,助力行业精准监管,提升行业风险识别能力和行政管理效能。 针对“与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使用频次高、获取难度大的证明事项”,以及“通过事中事后监管能够纠正和有效防范风险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重庆深化告知承诺制改革,全市累计办理告知承诺事项超58万件,相关事项使用告知承诺制办理平均办件时长压缩80%以上。 全市多个部门也积极携手推动信用修复机制和渠道:市发展改革委还进一步规范信用修复流程,创新开展信用修复智能短信提醒服务,引导企业及时改善自身信用状况,信用修复及时率达100%;市市场监管局修订出台《重庆市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实施细则》,印发《关于做好农民合作社信用修复相关工作的通知》,信用修复机制进一步完善;重庆市税务局优化纳税信用复评机制,畅通纳税人信用修复渠道,帮助超16万企业实现纳税信用修复升级。 全面提升信用体系数字化水平 今年4月,随着数字重庆建设大会的召开,吹响了数字重庆建设的“冲锋号”。借此东风,重庆正全面提升信用体系数字化水平。 市公共信用信息应用平台作为全市首批应用迁移系统,率先完成数据迁移工作,建设完成“信用基础库”“信用专题库”等底层数据库,覆盖249万个体工商户、118万企业法人、2.3万事业单位、2.3万社团法人、5000多机关单位信用信息。为各方提供信用综合查询、信用评价、城市信用监测、联合奖惩、数据在线填报等服务,平台日均信用信息调用量超10万条。 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基本建成信用目录管理、信息归集共享、数据清洗比对、信用信息查询、“红黑名单”触发反馈、信用大数据分析等核心功能。依托IRS系统,上线信用评价、信用奖惩等能力组件,实现与“渝快办”、人力社保、规划自然资源、市场监管等业务系统融跨。 据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还将持续推动打造“信用重庆”升级版改革走深走实,进一步发挥社会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基础作用,通过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制度化、数字化、场景化发展,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2/20 行业信用
- 国务院:鼓励保险机构开展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业务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共提出五大举措十八条具体措施促进经济发展。 《措施》明确要完善内外贸信用体系。发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作用,推动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帮助企业获得更多信贷支持。鼓励内外贸企业使用信用报告、保险、保理等信用工具,防范市场销售风险。推动电商平台、产业集聚区等开展信用体系建设试点,营造有利于畅通国内国际市场的信用环境。 《措施》提出要更好发挥信用保险作用。加强出口信用保险和国内贸易信用保险协同,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内外贸一体化信用保险综合性支持力度,优化承保和理赔条件。鼓励保险机构开展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业务,推动保险机构在依法合规前提下,通过共保、再保等形式,提升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承保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以市场化方式支持内外贸一体化企业投保国内贸易信用保险。 《措施》强调要充分利用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强化金融机构对内外贸企业的服务能力。
12/13 行业信用
-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信用论坛在穗举行
日前,由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广东省商务厅、广东省税务局、广东省贸促会、广东省工商联指导,广东省信用协会、香港信贷及收账管理协会、澳门信用及商账管理专业协会共同主办的2023粤港澳大湾区信用论坛在广州举行。 本届论坛以“以信用为桥,连接粤港澳”为主题,吸引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机构、信用服务机构、工商企业界代表、专家学者等250余人参与。论坛围绕大湾区生产、贸易企业在新发展格局下,如何加强风险管理,扩大出口,依托外部信用服务防范投资风险、信用评级助力企业参与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等议题开展讨论。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信用建设处四级调研员邹金秋代表论坛指导单位致辞,她认为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信用论坛的举办,标志着大湾区信用交流合作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为探讨粤港澳三地信用规则互认模式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希望粤港澳三地信用协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建立一个信用人才和技术交流的长效机制。 广东省信用协会会长吴列进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拥有世界级的创新能力和多元化产业结构。协会将提升信用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希望借粤港澳大湾区信用论坛汇聚行业力量,发挥专业优势,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放眼全球的信用经验交流和智库成果发布平台。 港澳信用相关领域协会分享了对信用行业发展现状的思考,以及对搭建大湾区信用体系的看法。香港信贷及收账管理协会会长罗柏表示,香港信用行业将努力提升数字化水平,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提高信用服务效率。澳门信用及商账管理专业协会创会会长余智辉指出,粤港澳三地信用行业合作将有助于提高大湾区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希望加快建立统一的信用和商账管理制度。 活动现场,粤港澳三地信用协会签署了“建立粤港澳信用协会联席会议制度”,就促进行业交流、产业对接达成共识。 大会现场还搭建了信用产业对接展廊,展示和推介粤港澳信用服务机构及长三角信用创新案例机构品牌和产品,吸引各行业领域企业家与信用调查、信用评级、信用担保、职业信用、商账催收等机构进行“一对一”咨询和对接洽谈。
12/11 行业信用
- 市场监管总局:助力企业重塑信用
为进一步健全完善信用修复机制,开发完善信用修复信息化系统,强化政策措施宣传解读,支持大型企业信用修复,市场监管总局积极回应大型企业信用修复需求。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比亚迪、苏宁易购、青岛海信、唯品会(中国)、科大讯飞等十余户大型企业的信用修复,助力大型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5月底,市场监管总局印发《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和行政处罚公示信息信用修复管理程序规定(试行)》,进一步明确有关司局职责分工、规范信用修复流程,建立健全权责清晰、运行顺畅的信用修复工作机制;9月,市场监管总局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开通运行信用修复系统,实现信用修复全程网上办理,为企业申请信用修复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进一步明确了信用修复的办理程序和工作时效,提升信用修复规范化水平。 此外,市场监管总局还广泛开展信用修复政策法规宣传解读,发布信用修复指南,提升企业对信用修复政策知晓度,引导企业积极开展信用修复。
12/06 行业信用
- 八部门:着力畅通信贷、债券、股权等多元化融资渠道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引导金融机构树立“一视同仁”理念,持续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全国工商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支持民营经济的25条具体举措。明确着力畅通信贷、债券、股权等多元化融资渠道。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首贷、信用贷支持力度。 记者了解到,《通知》明确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目标和重点。总量上,通过制定民营企业年度服务目标、提高服务民营企业相关业务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等,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逐步提升民营企业贷款占比。结构上,加大对科技创新、“专精特新”、绿色低碳、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等重点领域以及民营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通知》强调要从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出发,着力畅通信贷、债券、股权等多元化融资渠道。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首贷、信用贷支持力度,积极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主动做好民营企业资金接续服务,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同时抓好促发展和防风险。优化民营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注册机制,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作用,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规模。鼓励和引导机构投资者积极科学配置民营企业债券,加大对民营企业债券投资力度。支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和并购重组,发挥区域性股权市场、股权投资基金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服务作用,扩大优质民营企业股权融资规模。加大外汇便利化政策和服务供给,通过提升经常项目收支便利化水平、完善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政策、优化跨境金融外汇特色服务,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引进来”。 《通知》提出,要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财政奖补和保险保障等措施,提升金融机构服务民营经济的积极性。加强部门合作,完善信用信息共享、融资担保、便利票据贴现、应收账款确权、税收等配套政策和机制,增强民营经济金融承载力。金融机构要加强宣传解读,主动将金融支持政策、金融产品和服务信息推送至民营企业。各地金融管理、发展改革、工信、财税、工商联等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强化督促指导,提升政策实效。
12/04 行业信用
-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线“信誉信息”板块
为进一步加大对守信企业的正向激励,满足企业对于信誉信息通过政府部门网站向社会广而告之的需求,日前,市场监管总局决定将“中国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中华老字号”等企业信誉信息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以下简称公示系统)中进行记名标记,并集中公示。社会公众要查询企业相关信誉信息,可实名登录公示系统,在查询栏输入企业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或注册号,查询进入“基础信息”栏目,下拉页面至“信誉信息”板块,即可查询。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场监管总局逐步建立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但强调信用惩戒多,实施信用激励少,尤其是对守信企业的正向激励不足。此次上线“信誉信息”板块,将企业信誉信息在公示系统中进行公示,旨在通过正向的信用激励稳定市场预期,增强企业发展信心,激发企业活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未来,市场监管总局还将结合工作推进情况,继续扩大信誉信息公示范围。
12/04 行业信用
- 江苏省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规范18周岁以上自然人信用记录和共享使用,完善个人信用信息安全、隐私保护与信用修复机制,大力实施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积极营造知信守信用信的良好社会氛围。 《实施意见》提出,依托省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完善个人信用管理功能,推动与省人口信息库、省公共数据平台、有关行业信息系统的个人信用信息共享。制定统一的个人公共信用信息目录,以重点职业人群信用信息归集为突破口,规范开展个人资格资质、表彰奖励、公共事业费欠缴、金融活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用承诺及履诺等信用信息的归集共享。加快推动省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与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个人信用信息共享。 在广泛开展守信激励方面,实施“信用+”工程,在多领域打造信用惠民场景。对信用状况良好的行政相对人和诚实守信道德模范、优秀志愿者,行业协会商会推荐的诚信会员,以及新闻媒体挖掘的诚信主体等建立优良信用记录,提供更多便利服务和政策支持。深化税银合作,创新提供更多信用类金融产品。鼓励社会各方对信用状况良好的个人在公共交通、购物、租借租赁、旅游门票等方面提供优惠服务。 对有失信行为的个人,各地各部门在日常监督检查、行政许可、投资融资、政策扶持、考核表彰、高消费等方面依法依规采取限制措施,限制被招录(聘用)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限制被推荐为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候选人。在对失信企事业单位进行惩戒的同时,对相关责任人员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推动严重失信主体名单信息公示。
11/23 行业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