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公示信息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站内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项治理
  • 山西省级征信平台建设迈出新步伐
      日前,人行太原中心支行发布公告,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及《企业征信机构备案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太原企业征信服务有限公司已通过企业征信机构备案,标志着山西省级征信平台建设和发展迈出了重要步伐。  据记者了解,太原企业征信服务有限公司是由山西省金融办、人行太原中心支行、太原市政府按照“政府+市场”的建设模式,推动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作为山西地方征信平台——“信通三晋”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融资服务平台(简称“信通三晋”征信平台)的运营机构,该公司通过备案正式运行,将进一步促进企业信用信息跨部门、全省域依法共享,进一步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促成更多信用贷款方式的融资并提高首贷成功率,为山西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提供多元化、集成化的征信信息支撑。  据介绍,地方征信平台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在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加快推进地方征信平台建设,《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全省的征信系统,加快推进行业和市县信用体系建设”;《山西省关于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的意见》提出“将太原征信平台打造培育成省级征信平台,加大各部门信息归集、共享与应用的力度”。在此背景下,明确由山西省政府金融办、人行太原中心支行与太原市政府共同推进山西省地方征信平台建设,并由太原企业征信服务有限公司具体承担“信通三晋”征信平台建设和运营工作。  来自人行太原中心支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末,“信通三晋”征信平台已归集共享税务、工信、人社、供水、天然气、城乡管理等11个部门和单位的各类涉企信用信息1644万条,覆盖了全省91.6万户企业,其中86.9万户为中小微企业;辅助1686户企业提出融资申请需求,服务19家金融机构累计查询信用报告1436次,促成771户企业获得授信融资,授信额度23.42亿元,融资余额19.9亿元,其中,中小微企业融资18.9亿元。
    02/07 专项治理
  • 江苏出台开展信用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
      争取到2022年底,严重失信主体数量退出全国前三,占比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日前,江苏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印发了《江苏省信用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标志着全省范围内的信用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将全面启动。  《工作方案》提出,针对部分信用领域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建立教育帮扶服务机制,完善有利于自我纠错的信用修复机制,建立健全严重失信约束机制,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推进诚信江苏建设,为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现代化新篇章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和软环境保障。  《工作方案》提出了江苏省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的目标任务。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信用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要求,综合运用教育督促、信用修复、失信约束等措施,全面降低全省严重失信主体数量和占全省注册企业数量比重,持续提升全省社会信用总体水平。争取到2022年底,严重失信主体数量退出全国前三,占比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工作方案》提出了江苏省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的基本原则。一是条块结合,合力共治。根据省统一部署和工作职责,按照“谁认定、谁指导、谁整治”工作思路,落实专项治理责任,加强部门协调推进,全力减少严重失信主体和受行政处罚企业存量。二是依法依规,分类施策。信用领域问题突出的行业部门要遵照法律法规,坚持实事求是,分类制定政策措施,完善制度标准。三是建立机制,长效管理。按照“边清理边建制”要求,建立健全组织协调和协同治理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部门互动的长效管理制度。  《工作方案》提出了江苏省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的主要举措。一是退出一批,有序清理异常经营主体。严重失信主体认定部门应通多渠道、多方式督促严重失信主体名单中被吊销企业依法依规办理注销登记。各设区市、县(市、区)人民法院会同相关部门对符合条件的失信被执行人(企业)启动破产程序,进入破产程序后退出失信被执行人(企业)名单。各设区市发展改革委(信用办)负责协调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支持。各级法院、省和市市场监管部门、省信用办分别负责撤销相关平台网站的公示信息。二是帮扶一批,助力企业信用修复。各级严重失信主体认定部门应公开信用修复条件、办理流程,提供线上线下办理信用修复便利化措施。各设区市发展改革委(信用办)统筹推进全市企业信用修复培训工作,严重失信主体认定部门和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组织企业信用修复培训,提高信用修复、异议处理效率。三是惩戒一批,依法依规开展失信约束。省和设区市、县(区、市)相关部门对严重失信主体,依法依规通过采取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增加抽查检查频次,取消财政性资金补助和项目支持,限制参与公共资源交易、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撤销相关荣誉等措施,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失信联合惩戒。四是持续推进,强化制度建设。完善行业信用修复制度,严格失信行为认定制度,建立健全信用监管制度。  《工作方案》对工作进度和组织保障予以安排。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挂帅的专项治理行动小组;强化系统支撑,实现对严重失信主体在线分发、源头治理、实时跟踪、同步更新;开展督查考核,将专项治理工作纳入营商环境评价指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年度考核;强化宣传教育,分批组织开展信用修复培训。
    02/07 专项治理
  • 国家知识产权局:严打非正常专利申请、恶意商标注册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2022年全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就全年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作出部署安排。《方案》明确,持续严格规范专利、商标申请行为,严厉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和恶意商标注册行为,提高发现和打击非正常申请的精准度。  《方案》从四个方面部署14项主要任务。一是夯实行政保护工作基础,强化检查考核评估和满意度调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政策体系,持续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和恶意商标注册行为,深化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机制建设。  二是突出行政保护主责主业,加强专利侵权行政裁决,强化商标保护业务指导,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监管。  三是聚焦行政保护重要环节和时间节点,护航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突出关系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食品药品、种业、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聚焦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电子商务平台等关键环节,紧盯春节、五一、中秋、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强化保护。  四是创新行政保护工作机制,优化快速协同保护机制,积极推动智能化保护监管,深入推进试点示范。《方案》要求,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业务指导,加强协同联动,加强宣传培训。  其中,“夯实工作基础”方面,《方案》要求,强化检查考核评估和满意度调查。制定实施2022—2023年贯彻落实《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推进计划。推动开展各层级各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检查考核,有效发挥检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压实工作责任。做好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调查,以满意度调查查找工作中的不足。探索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评估,以水平评估明确工作发展方向,稳步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立体化评价体系建设。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政策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商标侵权判断标准》和《商标一般违法判断标准》,制定相关标准的理解与适用,促进知识产权执法标准与司法裁判标准的协调衔接。推动出台知识产权鉴定规范标准。加大地理标志保护相关技术标准制定工作力度。制定商品交易市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和维权援助规范。积极响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领域新业态发展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新需求,积极探索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  持续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和恶意商标注册行为。持续严格规范专利、商标申请行为,严厉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和恶意商标注册行为,提高发现和打击非正常申请的精准度。建立重点监控名单,严防非正常申请外溢造成国际影响。协同市场监管、科技、财政等部门,按相关政策规定逐步减少并最终取消对专利授权的各类财政性资助。及时处置上级交办的恶意商标注册等违法行为线索。  深化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执法部门、司法行政机关与人民法院协作,深入推进知识产权纠纷仲裁调解工作,做好诉调对接和维权援助,便利权利人依法合理维权。出台知识产权信用管理规定,依法依规开展知识产权领域失信行为认定和惩戒。推进知识产权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试点,编制知识产权领域公共信用信息条目。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对外转让审查制度,依法严格管理涉及国家安全的知识产权对外转让行为。建立完善技术调查官制度和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检验鉴定工作体系。
    01/29 专项治理
  • 九部门:加强和改进信用监管 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
      近日,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平台经济的战略部署,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聚焦平台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要求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加强和改进信用监管,强化平台经济领域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  记者了解到,《意见》从完善规则制度、明确监管重点、提升监管能力等方面入手,推动完善平台经济治理体系。在完善规则制度方面,重点是围绕反垄断、不正当竞争、平台价格行为等社会关切问题,出台意见或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合规管理、信息公示、公平竞争监管、协同治理等制度规范。在明确监管重点方面,重点在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金融等方面,改进提升监管技术手段,补齐监管漏洞。在提升监管能力方面,提出加强数字化监管支撑,加强和改进信用监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平台等多方力量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意见》强化技术支撑赋能监管。建立违法线索线上发现、流转、调查处理等非接触式监管机制,提升平台监测、分析预警、线上执法、信息公示等监管能力,支持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数字化试点创新。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互联网企业间加强对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等相关信用评价互通、互联、互认,推动平台企业对网络经营者违法行为实施联防联控。同时,建立互联网平台信息公示制度,增强平台经营透明度,强化信用约束和社会监督。  在加强金融领域监管方面,《意见》明确强化支付领域监管,断开支付工具与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连接,依法治理支付过程中的排他或“二选一”行为,对滥用非银行支付服务相关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加强监管,研究出台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  同时,规范平台数据使用,从严监管征信业务,确保依法持牌合规经营。落实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制度,严格审查股东资质,加强穿透式监管,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和关联交易管理。严格规范平台企业投资入股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督促平台企业及其控股、参股金融机构严格落实资本金和杠杆率要求。  在探索数据和算法安全监管方面,《意见》提出严厉打击平台企业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超权限调用个人信息等违法行为。从严管控非必要采集数据行为,依法依规打击黑市数据交易、大数据杀熟等数据滥用行为。在严格保护算法等商业秘密的前提下,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算法评估,引导平台企业提升算法透明度与可解释性,促进算法公平。严肃查处利用算法进行信息内容造假、传播负面有害信息和低俗劣质内容、流量劫持以及虚假注册账号等违法违规行为。推动平台企业深入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探索开展数据安全风险态势监测通报,建立应急处置机制。  下一步,为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各部门将与地方积极联动,在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政策保障和开展试点探索这3方面开展工作。
    01/25 专项治理
  • 公安部:集中开展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药劣药犯罪重点攻坚专项工作
      日前,全国公安机关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药劣药犯罪重点攻坚专项工作动员部署视频会议召开,公安部党委委员、副部长杜航伟出席并讲话。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和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采取有力措施,集中开展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药劣药犯罪重点攻坚专项工作,切实维护药品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会议要求,要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迅速行动、重拳出击、全力攻坚,对制售假药劣药犯罪发起强大攻势,集中侦破一批大要案件,打掉一批犯罪链条,严惩一批犯罪分子,整治一批重点部位,消除一批药品安全隐患。要紧盯与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紧密相关、日常用量大的药品领域,严厉打击风险隐患多、危害巨大的黑窝点制售假药劣药等犯罪。要紧盯制售假药劣药源头地、药品集中中转地、医院周边等重点区域、重点场所,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专项打击整治。要加强情报线索搜集研判,广泛发动群众举报,不断提高线索发现和精准打击能力。要用足用好法律武器,对团伙性、系列性、跨地域案件开展“全环节、全要素、全链条”破案攻坚,务求打深打准打透,实现“打源头、端窝点、摧网络、断链条、查流向”的打击目标。对重大典型案件要挂牌督办,一查到底,依法严惩。要加强专业队伍建设,集中全警力量资源,强化跨区域协作和警种配合,创新完善打击犯罪机制,着力打好整体战、合成战。要加强与药监、卫生健康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健全行刑衔接机制,推动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切实形成打击整治工作合力。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导推动、法制保障和宣传引导,确保专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019年以来,按照公安部党委统一部署,全国公安机关持续深入开展“昆仑”专项行动,重拳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等犯罪,共侦破制售假药劣药、非法经营药品等犯罪案件1.2万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7万名,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01/25 专项治理
  • 公安部:对3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告知承诺
      记者日前从公安部获悉,全国公安机关大力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去年将12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纳入“证照分离”改革方案,对旅馆业特种行业许可等3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共通过告知承诺方式办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信息网络安全审核事项380余项等,有效压缩了审批时效、优化了审批流程,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在全国范围内直接取消典当特种行业许可证核发,将保安培训许可证核发由审批改为备案。自2021年7月1日起在自贸区试行公章刻制业特种行业许可证核发由审批改为备案,截至去年年底,各自贸区已备案公章刻制业180余家。  对旅馆业特种行业许可等3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告知承诺,保安服务许可证核发等7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优化审批服务。2021年,共通过告知承诺方式办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信息网络安全审核事项380余项,通过告知承诺方式审批旅馆业2万余家、公章刻制业2600余家。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检测由中介服务调整为技术性服务,产品检测机构停止收取首次检测费用,技术检测费用由国家财政承担。共颁发销售许可证2200余张,为企业节省检测成本6000余万元。  探索实行网上审批,推动部分涉企行政许可事项全流程网上审批,最大限度为企业提供方便。通过网络核查、核验爆破作业业绩证明3300余次、技术负责人从业经历证明1600余次、从业人员资格证明1.9万余次、设计施工和安评安监单位持有的《爆破作业许可证》2.4万余次、培训证明7.6万余次、工作业绩证明1.4万余次。  一年来,公安机关通过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方式,分类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在公安领域更大范围和更多行业推动照后简证和简化审批,让“证照分离”改革惠及更多企业群众。同时,公安部与最高法、工信部、自然资源部等34个单位建立了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
    01/21 专项治理
  • 银保监会:评估结果为E级的银行保险机构不得开展授信类等关联交易
      为进一步加强关联交易监管,银保监会近日起草了《银行保险机构关联交易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对公司治理监管评估结果为E级的银行保险机构,不得开展授信类、资金运用类、以资金为基础的关联交易等措施。  《办法》共七章六十八条,包括总则、关联方、关联交易、关联交易的内部管理、报告和披露、监督管理、附则等。《办法》顺应行业发展需要,注重借鉴国内外制度经验,覆盖银保监会监管的各类银行保险机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统筹规范监管。吸收整合银行业保险业两方面制度优势,既统一关联交易管理规则,又兼顾不同类型机构特点,力争实现监管标准一致性基础上的差异化监管。二是明确总体原则。银行保险机构应当维护公司经营独立性,提高市场竞争力,控制关联交易的数量和规模,重点防范向股东及其关联方进行利益输送风险,避免多层嵌套等复杂安排。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对通过复杂交易结构或借助通道业务向关联方进行利益输送、规避监管等违规行为,设置禁止性规定,要求机构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和穿透监管原则,优化关联方和关联交易识别,加强对表外、资管、同业等重点领域关联交易管理。四是明确管理责任。压实机构在关联交易管理方面的主体责任,建立层层问责机制,强化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职能,在管理层面设立跨部门的关联交易管理办公室,明确牵头部门、设置专岗,落实关联方识别和关联交易日常管理工作。五是丰富监管措施。明确对机构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违规行为的处理措施,对公司治理监管评估结果为E级的银行保险机构,不得开展授信类、资金运用类、以资金为基础的关联交易。对违规人员可以采取行业通报、责令机构予以问责等措施。  《办法》的发布实施,是银保监会进一步健全银行业保险业关联交易管理的重要举措,对强化银行保险机构关联交易管理、推动关联交易乱象整治、防范利益输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指导督促各银行保险机构认真做好《办法》的贯彻落实,不断提升我国银行保险机构关联交易管理水平,努力构建中国特色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机制,促进银行保险机构高质量发展。  据悉,《办法》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近期将配发实施通知,明确过渡期安排。
    01/18 专项治理
  • 市场监管总局:2021年全国查处计量违法行为6534件
      记者从日前市场监管总局获悉,结合市场监管系统“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将计量惠民落到实处,2021年全国查处计量违法行为6534件,切实将计量惠民落到实处。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总局组织编印了“市场监管2021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计量篇”宣传彩页,向各省级市场监管部门免费发放2万余张。重庆制作4部“诚信计量”宣传片和短视频,利用电视台、商圈屏幕、网络自媒体等播放2万余次,推送计量知识短信、微信3万余条。  持续开展眼镜制配场所计量专项整治。各地持续规范眼镜制配行业计量行为,共检查眼镜制配场所44835家,眼镜制配计量器具136671台,查处不合格计量器具2920台,确保“验、配”计量精准。甘肃举行“光明进校园”活动,为困难学生捐赠眼镜,在保护青少年视力的同时,也在他们心中播下了“计量”的种子。  集中开展电子计价秤专项整治。各地充分发挥市场监管部门综合执法的作用,严厉打击缺斤短两和计量作弊等违法行为,共检查商场超市、集贸市场170421家,电子计价秤1000170台,查处不合格计量器具14282台,查处计量违法行为5514件,真正把“黑心秤”变成“放心秤”。浙江台州等地积极探索农贸市场电子秤精准监管新模式,配置具有防作弊功能的智慧溯源电子秤2400多台。  提高加油机、加气机计量精准度。各地严格执行《加油站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对加油(气)机实施计量监督检查,共检查加油(气)站60159家、加油(气)机349449台,查处不合格计量器具968台,切实保障加油、加气的计量准确和安全可靠。湖南建立加油机“上下联动、三位一体”(省市县联动,交叉飞行检查;技术机构、主管部门、执法稽查协调联动三位一体)和检、管、查、修“四分离”监管机制,加油机计量违法行为查处量较去年同比增长57%,日常监管与执法稽查协同力度有效提高。  推进电动汽车充电桩强制检定制度研究。各地集中专业力量摸清本地区在用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基本情况,探索建立大数据监管新模式。杭州在试点过程中,提出了“远程在线监测大数据监控平台”“可铅封、防作弊充电桩”“线下虚负荷检定技术”三位一体的智慧监管新体系,受到专家肯定。  推进诚信计量自我承诺行动。各地积极建立“经营者自我承诺、政府部门推动、社会各界监督”三位一体的诚信计量运行机制,广泛宣传诚信计量理念,采取监管与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强化经营者主体责任,促进计量诚信体系建设不断深入,全国经营者开展诚信计量自我承诺累计达292562家。  此外,各地积极拓展民生计量工作领域,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广西组织开展“健康计量百千万行动”,组织计量技术专家1697人次,为2554家卫生健康相关单位提供计量技术公益服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5000余台(件)电子计价秤、4000余台眼镜制配计量器具、2000余台加油加气机等提供上门送检服务,减少了计量器具运输路途中的不便,维护了市场计量秩序,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放心的消费环境。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以问题为导向,研究建立民生计量长效监管机制,推动民生计量工作再上新台阶。
    01/14 专项治理
  • 国家档案局:不得要求统计人员伪造、篡改统计资料
      据国家档案局消息,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印发《关于防范和惩治档案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规定》明确,防范和惩治档案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要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统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对防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工作,各级档案主管部门领导班子负主体责任,各级档案主管部门承担统计职能的内设机构主要负责人负直接领导责任,统计人员负直接责任。  《规定》要求,各级档案主管部门负责人不得自行修改统计人员依法搜集、整理的统计资料,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统计人员伪造、篡改统计资料,不得对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拒绝、抵制统计违法行为的统计人员打击报复。  此外,各级档案主管部门依法对档案统计调查数据真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统计法律法规及本规定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01/04 专项治理
  • 市场监管总局:明年将加强对多领域侵权假冒行为的监管整治
      日前,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办公室主任视频会议召开。  记者从会议了解到,2021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安排,各地、各成员单位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违法犯罪行为,在法治建设、行政执法、司法保护、监管效能、协作配合、宣传引导、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国际社会给予积极评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创新能力排名第12位,持续保持创新引领积极态势。  会议要求,各地、各成员单位要聚焦民生需求和社会关切,强化节假日市场重点治理,严密组织打击侵权假冒绩效考核,多措并举打好2021年收官之战;要统筹谋划2022年重点工作,加大对互联网领域、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市场、进出口环节监管整治,强化线上线下一体化执法;要大力推进协作机制建设,强化跨区域跨部门执法联动,以更严格的标准、更加务实的举措,统筹推动打击侵权假冒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会上,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来小鹏教授围绕“做好新时代保护知识产权、打击侵权假冒工作”作专题讲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及黑龙江、河南、湖南、广西等地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作经验交流。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络员等参加了会议。
    12/28 专项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