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上线
8月8日,山西省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在山西股权交易中心正式上线。该平台是我省落实国家“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决策部署的重要成果,同时标志着我省金融区块链试点建设的重要突破。平台上线后,将通过“区块链+信易贷”融资场景,提升金融服务市场主体倍增质效,为稳经济、促转型注入更多金融“活水”。 2021年11月、2022年1月,山西股权交易中心先后获批“中国证监会区块链建设试点”和“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成为全省3家取得国家级试点资格的单位之一。在区块链试点申报建设中,该中心将山西省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建设作为应用场景,按照国家要求完成了平台建设,即将融入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接收国家“总对总”共享的信用信息和省级平台的各类涉企信用信息。平台上线后,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结合企业经营、纳税、信用等近百项指标数据,为企业多维度“画像”,在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之间架起“信息金桥”。 当天,山西股权交易中心同时上线了区块链试点的另一场景——区域股权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旨在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实现企业去中介化挂牌、非必要不信披及企业评价和信息查询,从而大大提高市场参与方信息获取效率和融资对接成功率。 目前,山西股权交易中心区块链试点建设取得一系列进展。其搭建的地方链与中国证监会监管链实现了数据对接,市场内全部企业、中介机构、投资者数据已完成上链。 山西省发展改革委、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山西证监局、山西银保监局、省小企业发展促进局、山西金控集团、省农信社等单位以及省内金融机构、山西股权交易中心会员机构代表等参加了平台上线仪式。
广东广州:加快提升社会信用建设质量和水平
日前,以“喜迎二十大做新时代诚信人”为主题的2022年广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诚信宣传月”主题活动在花都区新图书馆举行。活动通过故事分享、文艺节目等形式,广泛宣传诚信理念,营造诚实守信、重信守诺的社会风尚。 “示范性平台网站”建设全国领先 近年来,广州加快提升社会信用建设质量和水平,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开展信用惠企便民服务,助力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1年底获评国家第三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巩固信用数据支撑作用。广州建设完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与市级司法、行政部门和公用企事业单位信用信息的融合共享,以城市组第一名的成绩荣获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信用门户网站一体化建设“示范性平台网站”称号。为打造规范有序市场体系,广州围绕事前信用承诺、事中分类监管、事后信用奖惩和权益保障,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动让守信者“降成本,减压力”,让失信者“付代价、增压力”。在市场准入、资质审核、用地审批等环节建立信用承诺机制,累计归集并主动在“信用广州”网公示各类信用承诺超1000万份。以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行业信用评价结果等为依据,对监管对象进行分级分类并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细分领域达到150个,数量居全国前列,提升监管效能。 颂诚信:让诚信的种子开花结果 活动现场播出《我们谈诚信》视频,视频采访了学生、群众、行业代表、身边好人等对诚信的看法,餐饮、美妆、汽车等各行各业代表纷纷表达了自身对诚信的理解,分享诚信为本的职业守则,倡导诚实守信的价值理念。“用诚信守护初心,用匠心树立品质典范,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营造“人人知诚信,处处讲诚信”的良好氛围。 广州市公安局的赵晶璐警官,围绕“当前网络安全态势”“典型网络安全案例”等方面,为大家普及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等日常防范小窍门,让我们进一步强化个人信息保护与网络安全意识,共同营造诚信、清朗、安全的网络空间。 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举办本次“诚信宣传月”主题活动,继续聚焦个人、企业、重点行业深入开展诚信文化宣传教育,进一步弘扬重信践诺的传统美德,感召更多的市民群众认识参与构建诚信自律、文明守礼的社会风尚,形成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浓厚氛围,让“知信、守信、用信”凝聚成社会的广泛共识,共建“诚信广州”。
13部门:加快推进招标投标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公安部、住建部等13个部门近日印发《关于严格执行招标投标法规制度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主体行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快推进招标投标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衔接标前标中标后各环节的新型监管机制。 《意见》明确,坚决打击遏制违法投标和不诚信履约行为。加大违法投标行为打击力度。密切关注中标率异常低、不以中标为目的投标的“陪标专业户”。经查实存在违法行为的,行政监督部门严格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并按照规定纳入信用记录。 根据《意见》,要严格执行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行政处罚决定依法公开的规定,并及时推送至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同步通过“信用中国”网站依法公示。坚持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科学建立招标投标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指标和标准,推动信用信息在招标投标活动中的合理规范应用。对违法失信主体依法依规实施失信惩戒,情节严重的依法实施市场禁入措施。 《意见》要求落实合同履约管理责任。招标人应当高度重视合同履约管理,健全管理机制,落实管理责任。依法必须招标项目的招标人应当按照《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基层政务公开标准指引》要求,及时主动公开合同订立信息,并积极推进合同履行及变更信息公开。加强对依法必须招标项目合同订立、履行及变更的行政监督,强化信用管理,防止“阴阳合同”“低中高结”等违法违规行为发生,及时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同时,加强招标代理行业自律建设,鼓励行业协会完善招标代理服务标准规范,开展招标代理机构信用评价和从业人员专业技术能力评价,为招标人选择招标代理机构提供参考,推动提升招标代理服务能力。
央行:加大对企业信贷支持 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
8月1日,人民银行召开2022年下半年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经济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总结上半年各项工作,分析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对下半年重点工作作出部署。会议指出,下半年人民银行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保持金融市场总体稳定,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抓好政策措施落实,着力稳就业、稳物价,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大,稳经济大盘重点领域得到有效金融支持。谈及下半年重点工作部署,会议指出,保持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投放,保持贷款持续平稳增长。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发力支持基础设施领域建设。加大金融支持民营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力度。 会议提出,人民银行将落实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要求,出台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办法。把好金融控股公司市场准入关,对金融控股公司开展全方位监管。有序扩大数字人民币试点。
四川:探索根治欠薪“1234”工作法
“1234”工作法,是什么工作法?日前,记者从四川省人社厅获悉,四川省人社系统把根治欠薪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摆上突出位置,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引领,积极探索根治欠薪“1234”工作法,在多元共治、标本兼治、群防群治上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进展。 “1”,即形成一个闭环。坚持高位推动、高压督导、高效治理相结合,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执法相贯通,确保全省上下“一盘棋”、监管执法“一本账”、维权服务“一条龙”,推动形成覆盖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用工监管全流程全链条的根治欠薪工作闭环,最大限度凝聚攻坚合力。 “2”,即搭建两个平台。一是搭建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时监管工程建设项目落实工资支付制度及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推进数据信息集中共享,强化欠薪隐患监控预警,实现农民工工资支付全程动态监管、根治欠薪数字化转型。二是搭建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保函保险服务平台。着眼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实现根治欠薪源头治理,探索引入工程担保公司保函和工程保证保险,实现工资保证金缴存、保函开具线上“一网通办”和平台数据的实时交互共享,做好保后欠薪风险排查预警,指导金融、保险机构及时提供承保、理赔服务,确保欠薪问题及时清零。 “3”,即建强三支队伍。一是建强劳动保障监察干部队伍。稳慎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鼓励各地利用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充实执法力量。强化业务培训,抓实执法能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二是建强劳资专管员队伍。制定工程建设领域劳资管理专项职业能力培训大纲和考核规范,组织劳资管理专项职业能力培训和考核鉴定,鼓励培训鉴定费用从就业创业补助资金中列支,加强劳资专管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把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责任落实到最小工作单元。三是建强专家咨询队伍。选聘一批理念新、视野宽、业务精的律师、高校教授、监管部门业务骨干,建设四川省劳动保障监察专家库,为开展根治欠薪重大课题研究、重要政策制定工作提供智力和人才保障。 “4”,即创新建立四项制度。一是创新建立社会监督员制度。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团组织和新闻媒体等单位聘请两批次共50名根治欠薪社会监督员,宣传政策法规,收集社情民意,通报违法行为,传导工作压力,织密织牢社会监督网。二是创新建立重点项目“挂联包”制度。对川藏铁路、天府国际机场等184个国、省重点项目,实行厅(局)级领导挂帅、处(科)级干部联系、社会监督员包片。会同住建、交通、水利等成员单位组成工作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对在建项目进行“拉网式”排查,压实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三是创新建立“红黑榜”制度。以“红黑榜”方式按月通报各地根治欠薪工作情况,“红榜”对欠薪线索处置、监管平台应用排名靠前的市(州)予以表扬,对各地创新举措、先进经验进行总结推广;“黑榜”则对工作推进不力、发生政府项目国企项目欠薪、欠薪群体性事件或舆情的市(州)进行通报。四是创新建立舆情联动处置制度。会同宣传、网信、大数据中心等部门和单位建立重大舆情联动处置机制,实行欠薪舆情“2小时内预警通报、12小时内调查处理”,坚守不发生重大欠薪舆情的底线。
两部门: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改善和加强对文化和旅游企业信贷服务
日前,人民银行、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改善和加强对文化和旅游企业的信贷服务。 《通知》强调,要切实改善对文化和旅游企业的金融服务,稳定从业人员队伍,促进文化和旅游行业尽快恢复发展,发挥文化和旅游行业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通知》指出,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改善和加强对文化和旅游企业的信贷服务。鼓励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加大对受疫情影响的企业提供贴息支持,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在降低文化和旅游企业融资成本中的作用。 《通知》要求,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优势,制定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企业名单。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会同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了解企业融资需求,与名单中的企业对接。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抵御疫情影响,通过创新产品等多种方式,完善对文化和旅游企业的信贷供给体系。 《通知》提出,要进一步拓宽文化和旅游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大对符合条件的文化和旅游企业发行债券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文化和旅游企业资产及产品评估体系,支持盘活文化和旅游企业资产。鼓励采取多种措施稳定文化和旅游行业从业人员队伍,改善对文化和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征信服务。 《通知》强调,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沟通合作,创新工作方式,多措并举促进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实际,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切实做好对文化和旅游企业的金融服务工作。
四川成都打造市场主体信用积分管理平台
“截至今年6月底,成都市场主体信用积分管理平台已采集应用2.82亿条信用数据,每日自动更新350余万户市场主体的信用积分评价和信用风险等级。经过平台分析,成都市场主体整体信用状况良好。”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信用中心有关负责人在20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信用积分评价为正常和良好以上等级的市场主体,占成都全市市场主体的91%。 近年来,成都市深入开展公共信用综合评价,依托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建设成都市市场主体信用积分管理平台,在全国率先建立全覆盖、标准化、智能化的“静态信用评价+动态风险分析”信用综合评价模式,“1+2+3+N信用综合评价新体系”入选2020年四川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典型做法。 定标尺 36个市级部门共同制定 1000多项评价指标 “信用积分管理平台的建设,是基于成都市公共信息归集的良好基础。”据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信用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早在2017年,成都市就同包括杭州、南京、厦门等在内的12个城市,入选国家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以入选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为新起点,成都市将“建立企业信用积分体系”和“建立市场主体信用积分管理制度”作为市场监管治理创新的重点任务,建设市场主体信用积分管理平台,创新“静态信用评价+动态风险分析”信用综合评价标准,“1+2+3+N”的信用综合评价体系,用1套信用评价标尺、2个分析模型、3项制度清单,实现信用积分评价、失信风险预警、差异化监管等N项功能应用。 “在成都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下,我们联合36个市级部门,将部门职能涉及的信用评价进行定性分析,层层降维形成指标体系,再对每一级指标进行量化设计,共同制定一套‘定性+定量’的信用评价标尺,包括信用评价指标1490项、信用风险指标117项。”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有了评价指标,还在信用积分评价大数据模型基础上,深挖公共信用信息数据价值,增加信用风险分析模型进行失信风险预警,形成事前预警、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衔接和完整闭环。 促监管 350余万户市场主体 受到全生命周期精准监管 积分管理平台自2019年10月全面上线以来,已实现成都350余万市场主体公共信用信息采集全覆盖,信用积分评价和信用风险分析全覆盖,重点行业领域信用积分评价全覆盖。 20日下午,记者在成都市公共信用信息中心的积分管理平台看到,350余万市场主体实时的信用积分,分A、B、C、D四等六级呈现,信用风险分低、一般、中、高四个等级,而得出这些等级的数据源,则来自成都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归集的56个部门(单位),涉及法人基础信息、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用监管、司法和公用事业单位缴费等多类涉企公共信用信息。 “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标识,促进信用信息在职能部门间开放共享,为部门单一管理向多部门综合监管、协同监管提供施策靶向,让监管措施更精准精细。”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信用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积分管理平台还与成都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蓉易享”、市场主体智慧监管等政府信息化平台互通互联,为优先办理审批、容缺受理等提供信用参考。 “以市场主体信用积分管理平台为改革创新载体,用‘信用+智慧’为抓手推动信用监管方式创新、整合各项资源,建立健全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的新型信用监管机制,全面提升了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环节的质效。”第三方评估机构这样评价信用积分管理平台。 “截至今年6月底,成都市场主体信用积分管理平台已采集应用2.82亿条信用数据,每日自动更新350余万户市场主体的信用积分评价和信用风险等级。经过平台分析,成都市场主体整体信用状况良好。”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信用中心有关负责人在20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信用积分评价为正常和良好以上等级的市场主体,占成都全市市场主体的91%。 近年来,成都市深入开展公共信用综合评价,依托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建设成都市市场主体信用积分管理平台,在全国率先建立全覆盖、标准化、智能化的“静态信用评价+动态风险分析”信用综合评价模式,“1+2+3+N信用综合评价新体系”入选2020年四川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典型做法。 定标尺 36个市级部门共同制定 1000多项评价指标 “信用积分管理平台的建设,是基于成都市公共信息归集的良好基础。”据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信用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早在2017年,成都市就同包括杭州、南京、厦门等在内的12个城市,入选国家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以入选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为新起点,成都市将“建立企业信用积分体系”和“建立市场主体信用积分管理制度”作为市场监管治理创新的重点任务,建设市场主体信用积分管理平台,创新“静态信用评价+动态风险分析”信用综合评价标准,“1+2+3+N”的信用综合评价体系,用1套信用评价标尺、2个分析模型、3项制度清单,实现信用积分评价、失信风险预警、差异化监管等N项功能应用。 “在成都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下,我们联合36个市级部门,将部门职能涉及的信用评价进行定性分析,层层降维形成指标体系,再对每一级指标进行量化设计,共同制定一套‘定性+定量’的信用评价标尺,包括信用评价指标1490项、信用风险指标117项。”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有了评价指标,还在信用积分评价大数据模型基础上,深挖公共信用信息数据价值,增加信用风险分析模型进行失信风险预警,形成事前预警、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衔接和完整闭环。 促监管 350余万户市场主体 受到全生命周期精准监管 积分管理平台自2019年10月全面上线以来,已实现成都350余万市场主体公共信用信息采集全覆盖,信用积分评价和信用风险分析全覆盖,重点行业领域信用积分评价全覆盖。 20日下午,记者在成都市公共信用信息中心的积分管理平台看到,350余万市场主体实时的信用积分,分A、B、C、D四等六级呈现,信用风险分低、一般、中、高四个等级,而得出这些等级的数据源,则来自成都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归集的56个部门(单位),涉及法人基础信息、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用监管、司法和公用事业单位缴费等多类涉企公共信用信息。 “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标识,促进信用信息在职能部门间开放共享,为部门单一管理向多部门综合监管、协同监管提供施策靶向,让监管措施更精准精细。”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信用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积分管理平台还与成都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蓉易享”、市场主体智慧监管等政府信息化平台互通互联,为优先办理审批、容缺受理等提供信用参考。 “以市场主体信用积分管理平台为改革创新载体,用‘信用+智慧’为抓手推动信用监管方式创新、整合各项资源,建立健全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的新型信用监管机制,全面提升了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环节的质效。”第三方评估机构这样评价信用积分管理平台。
安徽:推行“智慧化+信用化+网格化”市场监管
为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市场监管,夯实基层监管基础,推进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安徽省市场监管局将在全省市场监管部门推行“智慧化+信用化+网格化”监管。 “智慧化+信用化+网格化”三位一体新型监管将从6个方面统筹推进。建设监管信息化系统,为网格日常监管、数据统计分析、综合指挥调度等提供技术支撑,推进监管更加规范高效。全面实施网格化监管,通过定网格、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定流程,实现日常监管、线索核查、问题上报等“清单化、全流程、闭环式”管理。提升信用监管全流程赋能水平,充分发挥信用监管基础性作用,推动信用监管与日常监管、重点监管深度融合,形成长效治本机制。推进事前事中事后闭环管理,加强“照后”核查,强化“证照联动”监管,建立“双随机+网格化”工作机制,对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等领域实行全覆盖重点监管。完善市场监管综合指挥调度机制,建设市场监管综合指挥调度模块,强化数据分析研判。推进市场监管协同共治,完善面向公众的数据服务,推行“一企一码”模式,引导市场力量、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市场秩序的治理。 据悉,自去年7月以来,宿州、芜湖、黟县等地已试点建立“智慧化+信用化+网格化”三位一体新型监管模式,有效整合了监管资源,改进了监管方式,提升了监管水平。此次在全省范围内推行,计划到2022年底实现全省市场监管部门“智慧化+信用化+网格化”监管模式基本建立,初步实现监管职责明、企业底数清、信用画像准、处置流程畅;到2023年底,基层监管实现“网格全覆盖、管理无盲区”,智慧监管、信用监管、网格化监管相互融合的监管新模式高效运行。
国务院:加强数字政府建设 完善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功能
为主动顺应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趋势,充分释放数字化发展红利,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平台建设,根据企业信用实施差异化监管。完善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提升信息查询和智能分析能力。 在构建协同高效的政府数字化履职能力体系方面,《指导意见》提到,大力推行智慧监管,提升市场监管能力。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支撑构建新型监管机制,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以有效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以数字化手段提升监管精准化水平。加强监管事项清单数字化管理,运用多源数据为市场主体精准“画像”,强化风险研判与预测预警。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平台建设,根据企业信用实施差异化监管。加强重点领域的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数字化追溯监管。以一体化在线监管提升监管协同化水平。大力推行“互联网+监管”,构建全国一体化在线监管平台,推动监管数据和行政执法信息归集共享和有效利用,强化监管数据治理,推动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协同监管,提升数字贸易跨境监管能力。以新型监管技术提升监管智能化水平。充分运用非现场、物联感知、掌上移动、穿透式等新型监管手段,弥补监管短板,提升监管效能。强化以网管网,加强平台经济等重点领域监管执法,全面提升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监管能力。 在构建智能集约的平台支撑体系方面,《指导意见》指出,加强重点共性应用支撑能力。推进数字化共性应用集约建设。依托身份认证国家基础设施、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国家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等认证资源,加快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统一身份认证体系。持续完善电子证照共享服务体系,推动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和全国互通互认。完善电子印章制发、管理和使用规范,健全全国统一的电子印章服务体系。深化电子文件资源开发利用,建设数字档案资源体系,提升电子文件(档案)管理和应用水平。发挥全国统一的财政电子票据政务服务平台作用,实现全国财政电子票据一站式查验,推动财政电子票据跨省报销。开展各级非税收入收缴相关平台建设,推动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全覆盖。完善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提升信息查询和智能分析能力。推进地理信息协同共享,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更好发挥地理信息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辽宁沈阳:以信用连接银企 赋能诚信企业高质量发展
日前,辽宁省沈阳市财政局近日积极搭建银企沟通桥梁,组织市科技担保公司、招商银行及试点企业代表,以“信用赋能企业发展”为主题,召开沈阳市政府采购信用保函培训推介会,针对“信用保函”和“政采贷”进行宣讲,帮助企业了解政策支持内容和详细办理流程。 为了切实为企业减负降本,市财政局实行信用免费担保试点,对接金融机构为参与政府采购项目的诚信企业免费出具投标保证金担保函,将保函业务与企业守信激励机制有机融合,切实帮助企业减负降本。目前,全市已有30家企业纳入首批政府采购信用保函试点企业名单,2022年均可享受免费政府采购信用担保。 为缓解融资难题,沈阳市财政局推广“政采贷”融资,为参与政府采购的企业开辟融资新渠道。企业可凭借政府采购合同向金融机构申请办理融资业务。截至目前,市财政局已与7家金融机构达成合作协议,实行降低融资贷款利率,缩短办理时限,提高贷款、授信额度等有力措施。目前,已累计有效释放企业流动资金4000余万元,为广大中小企业融资提供高效、便利条件。 沈阳市财政局还推出助企纾困增值服务,向与会企业介绍最新出台的政府采购领域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举措,并指导企业在采购意向公告中及时获取政府采购信息,利用电子投诉平台实现“指尖维权”,运用采购政策加快资金回笼、降低交易成本等。 下一步,沈阳市财政局将全面构建政府采购领域信用体系,探索信用管理数字化应用,加强信用信息共享,让诚信企业在政府采购活动中获得更多支持,更好服务,赋能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