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当心那些以“低价游”“免费游”为幌子的旅游诈骗
近年来,以低价游、免费游、政府补贴、优惠券为名的旅游诈骗花样百出,一些不法分子诱骗旅游者参团,给旅游者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为便于旅游者选择优质旅游产品,昆明市旅游行业协会推出“品质旅游”云南旅游路线产品,相关路线产品在线上及线下的商品销售页面都印有“品质旅游”路线标识。旅游者可通过“昆明旅游质监网——优质产品”栏目或质监网上认证过的产品所属旅行社官网,选择正价旅游产品。 昆明市旅游监察支队建议旅游者,不要通过抖音、小红书、微博、快手等平台咨询、选择云南旅游产品。遇到引导游客添加微信、QQ等详谈旅游产品,有政府补贴、售卖旅游券等诱导宣传或要求通过微信、支付宝、收钱吧、个人银行账户等方式支付旅游款时,要提高警惕,很有可能是假冒的无资质人员。旅游者可登录“昆明旅游质监网——企业、网址、人员查询”栏目,核实旅行社及旅游从业人员资质,未查到备案信息的旅行社和从业人员均为假冒。 旅游者通过在线旅游平台选择网络旅游产品时,与商家协商服务内容时,切勿添加其他聊天软件或线下商讨,旅游款要通过在线旅游平台进行转账,不要通过个人账户进行私下转账或现金交易。 在网络报名参团时,旅游者不要轻信短视频平台、公众号、微博、朋友圈等发布的低价游信息,拒绝“不合理低价游”。参团旅游时,选择有资质的旅行社,签订正式的旅游电子合同,并通过旅行社对公账户进行交易。交费时,务必索取发票、收据等凭证,拒绝私人账户转账交易。旅途中,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应通过正当的渠道,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免造成损失扩大。 旅游者在线上报名参团时,如果发现旅行社存在上述违法行为,注意留存、保管好相关证据材料,及时拨打昆明市12345热线,合理合法维权。如发现假冒旅行社涉嫌犯罪的,可拨打110报警。
【风险提示】老年人谨防旅游体检“套路”
近日,有消费者向青海省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某健康管理咨询公司,称该公司组织老年人前往四川旅游期间进行免费体检,建议查出“问题”的老人接受治疗,仅这位消费者就支付治疗费7.4万元。 执法人员调查证实,该公司通过免费测量血压,赠送米、面、鸡蛋以及上门提供免费服务等方式吸引老年人成为会员,借助疾病预防、健康养生等名义进行授课,销售其经销的保健品。 在取得消费者信任后,该公司以组织老年人旅游的名义,进一步实施其他涉嫌违法行为。目前,多名涉案人员已被采取强制措施。 中国消费者协会提示,老年人应警惕各类商家提供的讲座、免费旅游、免费茶话会及免费参观等活动。面对商家承诺的“免费赠送”“半价促销”,消费者不要贪图小便宜,以免掉入诈骗陷阱。面对各种营销宣传,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轻信他人,牢记“没有免费的午餐”。 面对保健品、保健器材、理财投资、养老公寓产业等广告,要提高辨别意识,必要时咨询相关部门,以辨别真伪。
【风险提示】大学生暑期打工须远离4类陷阱大学生暑期打工须远离4类陷阱
为增加人生阅历并赚取一些经济收入,时下有不少大学生都在利用暑假兼职打工。然而,一些用人单位或不法分子却趁机对他们设下骗局,待其上套后再将他们变成榨取非法利益的目标或工具。本文结合小潘、小坤、小陈、小许等人的经历,通过以案说法的方式,详细解析了大学生打工时经常遇到的4类风险,告诫学子们在暑期打工过程中要远离这些陷阱。 陷阱1收取工作押金 2021年7月,大一学生小潘经职介中心介绍到一家服装公司打工。报到时,她按照公司人事经理要求缴纳了3000元工作押金。谁知,仅仅过了一周,小潘就被公司以多次上班迟到、严重违反规章制度为由予以辞退,并拒绝退回押金。最后,经派出所民警调解,服装公司退还了一半押金。 现实中,有的用工单位在招聘广告中宣称有文秘、公关等轻松体面的岗位,或以优厚报酬为诱饵,许诺求职者只需缴纳一定数额保证金或者培训费、服装费、建档费等费用即可上班。一旦交完费,要么“工作”安排遥遥无期需耐心等待,要么因职位已满、培训不合格等理由被用工单位一再搪塞。此外,还有一些“黑中介”打着找工作的幌子骗取学生中介费,或者虽然介绍了工作却将学生的大部分工资据为己有。 针对上述陷阱,在暑假兼职的大学生应优先考虑学校、政府提供的官方招聘平台和信息,运用网络求职时一定要通过正规大型招聘网站并且选择有相关企业认证的招聘信息,同时可以通过招聘企业的官网、官方热线等核实招聘信息是否真实。 另外,通过中介机构求职时,应查看该机构是否持有职业介绍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办公地点是否固定等。正规的职介公司不会收取明码标价之外的任何费用。 陷阱2口头约定薪资 2021年暑假期间,在高职院校就读的小坤与3名同学到一家旅游公司开展实习性质的打工。上班当日双方口头商定:小坤等人参加顶岗实习劳动,满勤每人每月工资3000元。可一个半月后,在他们结束打工时,公司只发给小坤及同学工资2800元。因没有书面依据加之返校在即,他们只好自认倒霉。 有的大学生找到兼职工作后,觉得上班时间较短,签不签合同无所谓,因而对用人单位的口头薪资承诺深信不疑。从表面上看,口头约定虽然简便灵活,但发生争议时打工者往往口说无凭,难以举证。 本案中,小坤等人的教训再次证明,大学生如果在暑期打工遭遇侵权,其维权的最有效方式是与用工单位签订书面的劳动协议或劳务协议。这样做的好处是虽然双方未形成劳动关系,但可以民事劳务关系依法解决争议。值得注意的是,签订这样的协议,起码应具备以下五项最基本内容:1.工作内容,即打工或实习期间做些什么工作。2.工作时间,即每天需要工作几个小时,每周需要上几天班,是否需要加班等。3.报酬是多少,怎样支付,是按小时计算还是按日或按月计算。4.相关福利,比如单位是否提供免费住宿、就餐,交通费是否可报销等。5.有无保险,如果从事有危险的工作作业,一定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相应的人身意外保险。 陷阱3网上刷单承诺高回报 “在家上网,动动手指即可轻松赚钱!”大二学生小陈看到这一兼职刷单广告后,未加思索便网投了简历。没多久就有人与她取得联系,表示该项工作只需关注一些抖音号,给主播点赞就能拿到佣金。小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点赞了5个对方指定的主播账号,很快就收到了99.9元的佣金。随后,对方提出下载一个指定的APP,并要求她向APP充值了300元后,很快她又获得500元的佣金。紧接着,对方又表示只要继续投钱“做联单”佣金还会翻倍。于是小陈又接连转账3笔合计1.6万元,但始终没能收到佣金。 本案中,小陈遭遇的是典型的兼职刷单类诈骗。这种骗术,骗子往往以“低门槛高回报”的兼职为诱饵,通过“步步深入”的手段,待受害者初尝甜头、小小获利后,再要求其下载指定的手机程序,目的就是让受害者往账号里不断充值。骗取信任后,诈骗分子往往会以任务升级、做大单任务产生连单赚取更多佣金、操作有误需继续刷单才能一起提现等话术,诱导受害人一步一步跟着操作,最后不仅没有赚到佣金,甚至连本金都打了水漂。 除此以外,暑假期间兼职的大学生还要警惕低价买卖游戏装备、账号类诈骗以及冒充电商客服类诈骗,不要因为贪小便宜而上当。一旦发现自身遭遇诈骗,要尽可能保存证据并及时报警,依法维权。 陷阱4名为销售实则传销 2021年7月,大学生小许在暑假打工时误入传销组织。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直至走上法庭,他都自认为“无辜”,表示其只是一个产品直销业务员,不知为何会触犯刑律。实际上,许某销售的净水机并无销售资质,其“公司”更是以向他人销售产品和发展下线的数量来划分等级,并以此作为返利依据,从而引诱“新手”继续发展下线。最终,许某因犯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并处罚金。 《刑法》规定,组织、领导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加者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等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引诱、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传销活动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时下,随着骗术升级,误入非法传销组织的受害人已经不再局限于文化程度低的人群,很多高学历、信息获取能力强的大学生逐渐成为传销组织的目标。尽管非法传销形式多样,但其牟利方法无非就是以交纳入门费、拉人头发展下线、以下线的人头数量或者销售业绩获取收益报酬。因此,打工者应擦亮双眼,面对不明来历的高报酬承诺、不常联系的亲戚朋友游说以及陌生人介绍高薪工作“诱惑”时,要保持理性和冷静。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搜索方式查询单位的背景资料,例如市场监管部门官网、天眼查、企查查等平台;另一方面要对工作内容以及公司的业务模式有所了解,对于那些工作难度低、业务模式简单却能够快速赚钱的岗位,要提高警惕避免“入坑”。如果发现自己加入了涉嫌传销犯罪的工作,一定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寻找时机报警并配合公安机关调查。
【风险提示】“低价充值、高价收购”是骗局 这些典型电诈手段要当心
7月24日,甘肃省兰州市公安局反诈中心发布一周典型电诈案件预警,提醒广大市民防范冒充军人采购、网络游戏虚假交易等类诈骗。买卖游戏道具、装备一定要通过官方渠道进行,切勿私下或在对方提供的陌生链接、APP上进行交易,千万不要被“低价充值、高价收购”的说法所迷惑。 冒充军人采购诈骗 7月21日,城关区个体户卢某报警称:其接到一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武警某部的军人,他是通过其生意伙伴介绍过来的,需要其帮忙采购一批自热火锅。双方沟通后,对方称部队采购程序特殊,需要采购指定公司的产品,并提供了“供货商”的电话,让其联系。经联系其与“供货商”谈好价格后,该“供货商”以提前支付“订金、运输费”为由,骗其向对方指定账户转账2.5万元。后打电话与该“供货商”联系时,发现其电话已被拉黑,怀疑被骗。遂报警。 兰州公安提示:部队采购物资程序严格,绝不会仅通过一个电话就进行采购,任何部队、消防等单位均不会轻易与个体商户合作,更不会要求转账,凡是自称部队、消防等单位以“采购”为由要求转账的就是诈骗! 网络游戏虚假交易诈骗 7月20日,兰州市居民赵某报警称:其在玩游戏时收到一条陌生信息,对方称想要高价购买其游戏账号。其添加对方QQ号,双方协商好价格后,对方以方便交易为由,推荐其下载一游戏交易APP。登录后,在交易过程中显示交易失败,与平台客服联系,客服称非会员交易导致其游戏账号被冻结,需交会员费和解冻费才可正常交易,并保证等交易完成后所交费用全额退还。其信以为真便向客服提供的账户转账8000元,后发现被骗,遂报警。 兰州公安提示:买卖游戏道具、装备一定要通过官方渠道进行,切勿私下或在对方提供的陌生链接、APP上进行交易,千万不要被“低价充值、高价收购”的说法所迷惑。 网络兼职刷单诈骗 7月19日,兰州市居民田某报警称:其在微信上认识一好友,对方称有轻松兼职赚钱的工作,只需一部手机,利用闲暇时间给淘宝店铺点赞、刷信誉,一单少则赚10元多则赚50元,询问其是否想参与。居家隔离无所事事的田某想找点事做,便向对方了解了工作流程。对方让其扫码下载一款刷单APP,登录后,在平台客服的指导下刷了第一笔,获利10元。尝到甜头后,其又连续刷了15笔,共计1.8万元,但本金、佣金均无法提现。与客服联系,对方称其任务超时,需要重新完成任务才可提现,其怀疑被骗,遂报警。 兰州公安提示:切勿相信网上“足不出户、日进斗金、轻松赚大钱”的兼职广告,任何要求垫资的兼职和刷单都是诈骗!
【风险提示】“花钱上名校”当心“两头骗”
“世界顶尖名校无条件直录”“免GPA、免语言、免预科”……广告里,海外各大高校分别被贴上了价格标签。有学生表示收到录取后回看申请材料,竟然“平白”坐拥一份美国本科成绩单和学位证。 在国内“花钱上名校”走不通的背景下,“世界名校保录取”是否提供了另外一种捷径?中介机构利用托关系、找门路“内部推荐”的方式来引诱消费者,让他们心甘情愿支付不菲的费用。实际上,中介机构擅长的不过是移花接木、无中生有,通过弄虚作假为申请人包装一份漂亮的申请材料,海外一些大学基于诚信原则信任了中介机构提交的申请材料,让中介机构的如意算盘得逞了。 不论是伪造学位证书,还是虚构成绩单,抑或杜撰科研项目证明材料,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里,中介机构通过“钻空子”骗取了一些国外院校的信任,从而为自己荷包鼓鼓找到“生财之道”。说到底,“世界名校保录取”就是中介机构利用自己和申请者、被申请院校的信息不对称“两头骗”,一手欺骗学校,一手蒙蔽申请者。 面对中介机构“越俎代庖”虚假炮制的申请材料,部分海外院校选择了托付信任;这样的投机取巧,实际上隐伏着风险。失范行为既可能被抓住、被认定为失范者并接受规训与惩罚,也可能没有被抓住、没有被问责,中介机构玩的就是赌概率、“主要看运气”。至于弄虚作假被发现、被抓住会带来什么后果和负面效应,他们并不关心,也不会考虑得那么长远。 对于那些“保录取”的学生而言,即使通过“钻空子”去了和自身实力不匹配的学校,或许也得不到很好的过渡与适应,可能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弄虚作假或许能够让一些人短期内获利,从长远看终究要为自己的捷径心态付出应有的代价。与其通过弄虚作假的方式入读世界名校,还不如诚实守信地申请一所和自身实力匹配的学校;自欺欺人的虚荣心,有可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流动的渠道,容不得“保过”“保录取”的捷径。近年来,有不少“世界名校保录取”的学生因弄虚作假而被退学和开除,生动地说明——那些看上去很轻松的捷径,只不过是充满诱惑的陷阱。迷恋“开后门”、热衷走捷径的人们,很容易撞到骗子怀里。
【风险提示】隐私面单让个人信息不再“裸奔”
近日,国家邮政局、公安部、国家网信办联合召开主要电商平台企业涉邮政快递个人信息安全治理专项行动视频推进会,强调强化信息安全源头治理,推广普及隐私面单,同时明确提出了年内实现邮政快递全覆盖的时间表。 对于许多人来说,网购和快递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随着快递实名制全面普及,一张小小的快递面单上,姓名、电话、地址等个人信息一应俱全,快递面单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据悉,一张小小的快递面单,几经转手后,最终会以5.5元至7元的价格成交。快递面单何以如此值钱?实是因为它们是网络诈骗等电信违法活动的“武器弹药”。 防止快递面单成为商品,最好的应对之道,就是推广隐私面单。然而,隐私面单已经出现5年,却迟迟难以得到普及。其中的原因,并不复杂。实行隐私面单,会增加快递企业的成本,也会增加快递员额外查验的负担,大大影响投递效率。因此,隐私面单对于许多快递企业来说,都是备选项而非必选项,一些快递企业将隐私面单列为增值服务,用户想要把个人信息隐藏起来,需要额外付费。 保护个人信息,打击各种非法快递面单个人信息交易,打击网络电信诈骗,推行隐私面单、虚拟号码等个人信息去标识化技术,是从信息源头阻断不法分子犯罪的重要手段。相关部门全面推广普及隐私面单,明确时间表,推动隐私面单从“可选项”变成“必选项”,将对各种利用快递信息的违法犯罪活动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全面发挥隐私面单的作用,还需从更多方面努力。比如各电商平台等要与寄递企业打通信息瓶颈,及时共享有关数据;快递企业要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内控机制;要加强信息系统的权限管理,仅向员工分配满足工作需要的最小操作权限和最小的可访问信息范围等。
【风险提示】警惕“征信洗白”骗局 花上万元学的课程暗藏风险
当前,社会上出现一些以“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等名义招揽生意的机构和个人,他们大肆宣传可删除信用报告中的不良信息,甚至堂而皇之办起了培训班,开班“授课”,让人瞠目。比如,笔者注意到,某微信群中就有“广告”宣称,花19800元便可获得“如何修复征信”的“品牌课”。学员“上课”后,不仅能把自己的征信记录“洗白”,日后还能靠“征信修复”手艺赚钱。 值得警惕的是,所谓的“征信修复”“征信洗白”不仅是骗局,还暗藏其他风险。那些所谓的“征信修复课程”,实际上是通过私刻假章、伪造虚假材料等方式进行恶意投诉,妄图达到修复征信的目的,实际上反而可能对个人征信造成新的损害。此外,一旦信息主体被要求提供身份证件、联系方式、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在此过程中,个人信息存在被恶意使用、泄露甚至买卖等风险,可能危害信息主体人身及财产安全。如果个人信息被转卖给犯罪分子用来从事电信诈骗、洗钱、冒名网贷等违法行为,还将给个人带来更多无法预判的风险。 征信业的有序发展对于构建诚信市场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征信修复”等黑灰产业通过伪造虚假材料,并向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等平台恶意投诉,不仅占用了监管资源,还扰乱了金融机构正常的业务,必须重拳治理。有关部门应加强协作,严格管控清理网络上各类“征信修复”虚假广告,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对于金融消费者来说,一定要清晰地认识到,任何商业收费模式的“征信修复”均为骗局。通过正规渠道反映征信诉求,妥善解决征信纠纷才是正确的途径。 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信息主体认为自身合法权益被侵害的,可向所在地的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派出机构投诉。受理投诉的机构应当及时进行核查和处理。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征信机构或信息提供者受理投诉和异议均不收取任何费用。另外,目前,个人不良信用记录的保留时间是5年。《征信业管理条例》第16条明确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 未来,个人征信情况将更加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广大消费者应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好自己的个人信用记录,比如要养成良好的金融消费习惯,量入为出,理性借贷,到期足额还款等。一旦发生逾期记录,应尽快还款,积极采取措施避免再次发生,不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风险提示】@同学们,骗子套路多!暑期请当心这几类骗术
据厦门警方统计,每年暑期是针对学生诈骗的高发期。近日,厦门警方针对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梳理三个案例,提醒广大学生在暑假提防各类常见骗术。 游戏“免费陷阱”一位四年级学生被骗1万余元 6月25日,四年级小学生小李拿母亲的手机玩起“迷你世界”游戏。不一会,有陌生人发来消息,称可以免费领取游戏皮肤,小李便添加对方的QQ进行联系。不一会儿,小李发现自己母亲的微信钱包里竟多出1万余元。 对方告知小李,这个钱是他的,现在必须转还给他,否则就报警,小李吓得赶紧将微信钱包中的1万余元分多次转给对方。收到钱后,对方让小李将他的微信删除,一会他将用新的账号添加小李,并送小李游戏皮肤,小李信以为真,删除对方后却等不到对方新的好友添加信息,免费的游戏皮肤也未得到。 购物“抽奖陷阱”一学生付款“缴税”后被拉黑 6月26日,初二的林同学刷微博时,有人发私信,称林同学是其公司抽取的第4个粉丝,在他这里购买一个商品后就有机会参加抽奖,林同学赶紧添加了对方的微信。随后,林同学下单支付了一双399元的AJ球鞋。接着,对方发给林同学一个二维码,让林同学用微信扫码抽奖。林同学扫码进入一个链接,抽中一部苹果手机,对方称林同学这个奖品可以折现,但需要再买一单东西。于是,林同学又挑了一款香水,通过支付宝扫码向对方支付了400元。对方又发来抽奖二维码,林同学这次抽中6666元"现金红包"。这时,林同学却被告知,要领取现金红包,需要支付10%的“个人所得税”。当林同学转完666元之后,发现自己被对方拉黑了。 租房“定金陷阱”有人网上求租遭遇骗局 6月2日,在新加坡留学的小姜发布了求租信息。6月7日,有个叫“风吹雪”的陌生人添加了小姜的微信。小姜看房子不错,就准备租下来。经商定,小姜要先交给他200新币(约等于1000元人民币)的定金。 6月16日13时许,“风吹雪”通过微信语音电话联系小姜,说他在新加坡买不到双卡的苹果手机,想在淘宝买手机寄到小姜家,再由小姜帮他带到新加坡,小姜答应了。谁知,对方又说自己卡里的人民币不够。等他之后把新币转成人民币,再还给小姜。小姜就转了3009元给对方。 几天后,小姜在留学生微信群里看到有人说“风吹雪”是骗子,已有人被他骗走租房定金,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提醒这些骗术暑期高发: 1、骗子通过招聘平台、QQ、短信、抖音等渠道推广兼职广告,利用话术诱骗被害人,在其提供的链接或者App上进行购物付款操作,承诺在交易后返还购物费用,并额外提成。一般在被害人刷第一单时,骗子会小额返利让被害人尝到甜头,当被害人刷单交易额变大后,骗子就会以各种理由拒不返款并将其拉黑。 2、骗子利用QQ、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发布信息,称有发红包返利活动,拉人入群,诱导被害人转钱;或拉人入明星、网红粉丝福利、返利群等,让被害人认为是追星活动,诱导被害人在群内发红包或者点击群内链接付款充值等;或骗子谎称和男(女)朋友分手并获得一笔赔偿金想要报复对方,让被害人发红包将会返还更多,从而实施诈骗。 除此之外,学生在假期期间还容易遭遇冒充客服、贷款类骗术。
【风险提示】填报志愿时这5种骗局要当心!
随着各省市陆续公布高考成绩,考生们先后开始填报志愿,有的不法分子也瞅准了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时可能存在的焦虑,为考生和家长们布下了重重陷阱。7月4日,重庆市沙坪坝警方专门梳理了针对高考考生及家长的5种诈骗类型,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们注意防范。 沙区警方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高考考生或家长的诈骗类型几乎都离不开志愿、招生、录取、学费这几个关键词,虽然骗局的具体细节都各有不同,但主要套路都大同小异,大致可以分为五种诈骗类型: 一、填报志愿指导骗局 不法分子假冒“权威专家”,自称掌握“内部大数据”,通过各种非官方渠道发布广告信息,以收取“指导费”的名义骗取钱财。 二、特殊招生渠道骗局 不法分子自称是高校或招生办某领导的熟人、亲戚、朋友,有“内部指标”、“机动指标”、“高校自主招生指标”、“点招”等名额,称有办法“低分高录”,或争取到特长生加分,能让低分考生进高分学校,以此实施诈骗。 三、特殊补助骗局 骗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考生信息后,假冒“教育局”“财政局”等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主动与考生、家长联系,并准确报出考生的信息,骗取信任,以符合“奖学金”或“高考补助金”资格为由,骗取押金或手续费。 四、伪造录取通知书骗局 骗子冒充高校招生办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将学杂费打入指定的银行账号,以骗取钱财。此外,骗子还会制造虚假的钓鱼网站,诱导学生点击、缴费,以此实施诈骗。 五、生活费、培训费骗局 骗子会冒充学生本人、学生的同学或老师,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留言等方式,骗取家长学费、生活费、培训费。 警方提醒:以上所有骗局都围绕一个“钱”字,凡是涉及钱财,一定要高度警惕。请通过官方渠道查询考试分数、招录指标、助学贷款申请方式等信息。陌生链接不要点,收到可疑信息,一定要先向当地公安机关或教育部门核实。
【风险提示】冒充防疫工作人员?新诈骗来了!
女子突然接到自称某部门电话称其身份被人冒用去过外省,且办理的银行卡里有大量来历不明资金,需要将钱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接受调查。被吓懵的女子正欲依令而行、屏幕共享输入银行卡和密码时被及时赶来的民警当场拦截,保住了9万元。 6月29日13时许,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大桥派出所接反诈中心预警,辖区居民女子丁某与诈骗电话联系近30分钟,疑似遭遇“冒充防疫工作人员”诈骗。民警易聪立即与丁某联系,但电话始终占线,民警迅速前往其居住地,与其丈夫黄某联系,并通过社区民警发动社区力量多方共同行动,迅速上门劝阻,5分钟后,民警与小区保安赶到丁某家中,却只有其母亲在家带小孩。其母亲表示丁某接到神秘电话,便拿上车钥匙出门了。易聪顿感不妙,立即向分局指挥中心申请查询丁某地理位置,发动黄某及小区物业人员共同寻找。15分钟后,民警小区汤逊湖内环湖路边将丁某找到,发现其正在与冒充防疫工作人员的骗子通话,并通过屏幕共享操作手机银行App,准备将微信内9万余元转提现转账时,被易聪及时拦下。 经了解,骗子以丁某的身份证被人冒用办了一张手机卡显示其去过长沙,丁女士辩解并未去过长沙,骗子让其去长沙报警,并提示丁某的身份证被人办了银行卡,卡里有大量来历不明资金,让其下载聊天软件,输入银行卡号和密码,并将其卡里资金转入“安全账户”。丁某虽然此前接受过民警的反诈宣传,但看到对方语气威严,一时吓懵了,幸得民警及时拦截。 民警提示:公检法及防疫部门不会只通过电话、视频方式办案办事,更不会索要当事人的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不会让当事人进行转账操作,更没有所谓的“安全账户”。凡是“00”或“+”开头的、显示境外的电话号码自称国家公务人员或客服的,均是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