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警惕以卖饮水机的名头实施诈骗!
自称公司在北京、饮水机产品是高科技,忽悠消费者花上千元购买后便不见踪影。近期,北京市海淀区消费者协会接到多起外地消费者投诉,称他们被推销购买的饮水机出现漏水、不出水等问题,想退货却联系不上商家或遭到推脱。 89岁老人被忽悠买饮水机第二天就漏水销售人员玩失踪 山东一位89岁的消费者投诉称,今年5月29日上午,他在包子铺吃包子时,一个自称为北京中创惠泽水处理设备科技有限公司销售人员的人和他聊天,推荐其公司的多功能活性细胞直饮水机,他被其描述的饮水机功能吸引,便来到该公司在山东省平度市某宾馆的售卖点。 当时,宾馆里有几个顾客正在参观,听完服务人员再次介绍后,老人和其他顾客一样,当场填写了《多功能活性细胞直饮水机试点领用申请表》,安装人员立刻到他家安装饮水机。之后,又和他一起到银行取了9000元,随后离开。第二天老人用饮水机时,发现设备坏了,漏了满地水。老人到宾馆找销售人员,发现他们早已离开,也没有售后维修人员。该公司的服务电话也经常打不通,好不容易拨通后,一个自称姓董的女士回复说销售负责人不在,没法处理这件事。 因无法联系上商家,老人的家人于6月24日致电北京市消协投诉。由于北京中创惠泽水处理设备科技有限公司涉及多起投诉,北京市消协将投诉线索移交给市场监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调查发现,该公司未在注册地经营,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遂将其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北京市消协建议消费者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警惕打着“高科技”名号的租地推销、上门推销 常警戒。务必警惕外地公司的租地推销、上门推销等形式的推销,不要被打着“首都北京”“高科技”的名号所迷惑。此种推销,经营场所是临时租借的,售后服务会面临异地沟通的困难,甚至难以找到商家。特别是老年消费者上网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差,信息获取的渠道有限,因此建议到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相对有保障的大型电器卖场购买家电产品。 多查验。购买前可上网查验商品品牌、经销商、网上评价及商家信用情况,老年消费者可以请亲朋代为查验。输入企业名称,系统可以显示营业执照、变更以及企业年报等自报信息,以及行政处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黑名单)等信息。消费者可以重点关注行政处罚信息、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信息,如果已经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请不要进行交易。 懂维权。遇到消费纠纷,理性维权。首先与商家协商,协商不成,可以向企业注册地的市场监管局或消费者协会投诉,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若发现涉嫌诈骗,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
【风险提示】警惕网络贷款的陷阱
“高额度、低利息、实时放款,只需要提供身份信息就能拿到贷款。”如今,浏览网页或是手机短视频App,这样的网络信贷产品广告十分常见。对于急需用钱的人而言,网络贷款确实方便快捷。但同时,因网络贷款而上当受骗的人也比比皆是。很多人对此也有疑问:网上申请贷款靠谱吗?我们该如何分辨贷款是否正规呢? 网络贷款要当心 对于急需用钱的人而言,贷款无疑是一个好办法。但向银行申请贷款步骤烦琐,还需要等待审核。相比而言,网络贷款更加方便快捷。但是,这往往是骗局的开始。 前不久,市民郭某报警称,他在网上贷款时被骗了41888元。原来,郭某想给儿子在市区开一家快餐店,但是手头钱不够,就想到了贷款。他玩手机时看到一则网贷广告,就点击广告链接下载了一个贷款App。在申请网络贷款过程中,客服人员以贷款需要办理VIP、银行卡填写有误要办理相关手续才能退回办理VIP的费用等为由,让郭某通过手机银行分三次向其指定账号转账41888元。约定的时间到后,郭某并没有拿到贷款,意识到被骗,于是报警。 从市公安局反诈中心了解到,像郭某这样在网上办理贷款被骗的不是个例。从宝鸡市发生的电信诈骗案件来看,排名第一的是刷单诈骗,排在第二位的就是贷款诈骗。 据介绍,网络贷款常见的套路是,诈骗嫌疑人通过互联网、手机App,频繁发布办理小额贷款、代办信用卡等虚假网站链接及“客服电话”,并承诺“无抵押、无担保”低息快速放款,待受害人点击链接或者下载贷款App后,嫌疑人冒充银行或贷款公司工作人员,以缴纳服务费、保证金、税款、年息等为由,要求贷款人转账汇款。等贷款人“上钩”后,这些贷款平台就随之关闭、“客服人员”也随之消失。 民警提醒,“低利息”往往是诈骗嫌疑人设下的“诱饵”,选择网络贷款时,面对低利息,一定要提高警惕,谨防掉入骗子的陷阱。 擦亮眼谨慎选择 现在市面上的网络信贷产品确实是良莠不齐。那么,如何分辨出贷款是否正规呢?建行宝鸡分行东风路支行工作人员介绍,正规互联网贷款都有比较完善的风控系统,对于贷款人的年龄、信用记录都有要求。而且,正规贷款是不会提前收取费用的,借多少到账就是多少。部分借款人在网上借款的时候,被提示需要先交一笔手续费或者保证金,才能放款,这些很可能是诈骗行为,一定要警惕。此外,正规贷款的息费都是透明的,可以在借款页面和协议里查询到所有相关费用,不会乱收费。 此外,从宝鸡市各大商业银行了解到,近年来,银行“线上化+纯信用”趋势也愈加明显,纷纷推出了纯信用贷款产品,申请手续进一步简化、额度高、利息低,部分产品也做到了实时放款,解了贷款人的燃眉之急。
【风险提示】当心金融创新掩盖下的非法集资陷阱
近年,非法集资形式愈加多样,手段更加隐蔽。近期,一些以金融创新为名进行集资诈骗的案例相继被曝光,个别不法分子以金融创新为掩护、以高额回报为诱饵从事非法集资活动,市处非办提醒市民对此应谨慎辨别。 陈某在四川省成都市经营某科技公司,为吸引顾客,陈某打着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旗号,利用该公司的网络购物平台推出“买商品送积分”投资项目。该公司对外宣称,投资者从公司购买商品后,可获得与商品“等值”的积分,积分每周可获得最低9%的收益,最高增长到3倍为止。为了扩大集资规模,陈某还成立多个销售团队,销售人员推荐新人投资即可获得现金奖励。 截至案发,该公司共向140多名社会不特定对象非法吸收资金近1000万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陈某个人投资。法院以集资诈骗罪判处陈某有期徒刑11年,并处罚金20万元。 法院审理认为,陈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实施不以销售商品为主要目的、许诺返还高额利息等方式的非法集资,且数额巨大,其行为构成集资诈骗罪。 市处非办工作人员表示,此类非法集资活动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实质是“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资金运转难以长期维系。由于依托网络,此类非法集资活动成本低、蔓延速度快,作案手段更加隐蔽。 此类非法集资活动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迷惑性强。不法分子假借迎合国家政策,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以高额回报迷惑投资者。二是发展迅速。不法分子往往依托互联网,通过网站、微信等方式公开宣传,传播速度较快。三是利诱性强。宣称投资门槛低、周期短、收益高,参与者发展他人加入,还可获得额外收益。 市处非办提醒,虽然非法集资形式不断变化、手段不断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突出的特点还是以高额回报来吸引投资者。“丰厚回报”的背后往往暗藏投资风险,投资者一定要理性判断,不要被高收益迷惑,做到不盲目投资、不跟风投资,以免上当受骗。
【风险提示】接到大平台客服电话?小心骗局
“您好,这边是京东金融客服,近期您有资金周转的需求吗?” “您好,这边是360借条客服,查询到您有在我平台申请额度没有审核通过对吧?” “我们这边平台有新开通的特邀渠道,今天办理,可享优惠政策,并可以马上提现……” 名字听上去是不是很正规?大平台借贷解燃眉之急,应该很靠谱吧?怎料,这竟是假客服的骗局,分文未借到,反而散尽钱财,还欠下巨额债款…… 广东省兴宁市公安局全力推进“净网2021”专项行动,深化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近日,在梅州市反诈联勤作战中心指导支持下,成功捣毁一假冒“京东金融”“360借条”客服实施网络借贷诈骗的犯罪团伙。 目前,打着“低息、无抵押、秒放款”幌子的网络贷款骗局“层出不穷”,还有些诈骗分子为提升可信度,伪装成一些大平台客服,层层布局,引人上钩,骗尽钱财。 今年4月20日,兴宁市坭陂镇戴某下载“360借条”注册账号进行贷款操作,按客服指引转账解冻费等费用被骗9000元;今年5月,坭陂镇史某接到自称贷款专员电话,根据指引下载“360借条”进行贷款操作,转账所谓“会员费”“资金解冻费”共被骗12万余元…… 据了解,这些诈骗分子假冒“京东金融”“360借条”平台客服,以“快速、优惠办理短期无抵押贷款”为诱饵,采用以收取高额服务费、会员费、刷流水提升信用额度以及操作超时、操作有误需缴纳保证金等套路,逐步侵吞被害人财产,甚至使被害人陷入犯罪分子精心设计的诈骗套路,不惜借款操作,高筑债台。 今年6月,根据梅州市反诈联勤作战中心下发的涉电诈线索,兴宁市公安局成立专案组,充分运用智慧新警务深入研判分析,发现该线索涉案手机号,涉嫌实施网络借贷诈骗。 办案民警对涉案手机号及其相关信息流进行分析,逐步排查出由石姓兄弟组织管理的多个诈骗窝点。同时发现,每个诈骗窝点有5到8人不等的团伙成员。经过进一步梳理涉案人员的资金、信息流向,警方随即掌握了该组织团伙作案工具、手机卡以及话务业务提供者李某等信息。至此,一个由业务及工具供给、人员组织、话务运营三方组成的“网络借贷”诈骗犯罪团伙浮出水面。 警方发现,该团伙组织架构清晰,分工明确,由李某提供手机卡等作案工具及话务业务信息;石姓兄弟购入手机卡等,同时在本地网站、公众号招聘“客服话务员”;黄某彬、赖某彬等人负责工作指派,组织话务员在窝点内进行诈骗操作。 通过对涉案人员的严密排查,兴宁警方全面掌握所有窝点所在位置和嫌疑人相关信息,发现该犯罪团伙成员分布省内外,窝点主要集中于兴宁城区一些小区、自建房出租屋里。 9月24日上午,兴宁市公安局在梅州市反诈联勤作战中心支持下,集中警力,组成8个抓捕小组,兵分七路赶赴浙江、兴宁黄陂以及兴宁城区多地开展统一收网行动。在当地警方的全力配合下,一举端掉6个诈骗窝点,抓获以石姓兄弟等人为首团伙成员23人,成功捣毁该网络贷款诈骗团伙,查获大批手机卡、银行卡、手机、电脑以及POS机等作案工具。 据了解,大部分团伙成员是通过朋友介绍、网络兼职加入犯罪团伙,通过短暂培训后,就开始根据“剧本”,假装“京东金融”“360借条”平台客服,电话诱骗目标添加“放款专员”为好友,提供一对一“服务”,进行进一步诈骗。部分成员甚至觉得自己只是打个电话,未直接进行交易,并不涉嫌违法犯罪。 警方提醒,挑选兼职工作时一定要擦亮眼睛,避免成为不法分子的“帮凶”,充当诈骗团伙“话务员”,将涉嫌诈骗、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罪名,必将受到法律惩罚。 目前,该犯罪团伙中21名团伙成员因涉嫌诈骗罪,已被兴宁市公安局依法刑拘,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风险提示】当心这些“电诈陷阱”
11月20日,甘肃省公安厅发布一周典型电诈案件预警,提醒广大市民防范网络游戏、冒充购物客服、其他非接触性、贷款办卡等类诈骗。网络购物需谨慎,退款是假,骗钱是真,凡是接到电话自称要为你理赔退款的,不论是购物平台客服或快递服务客服,都是诈骗。一旦被骗,请立即拨打96110报警。 网络游戏类诈骗 11月12日,榆中县N学生在某平台找人一起打游戏,不久便有人添加他,自称是一名主播,可以带N学生玩游戏并送他皮肤,N学生添加对方QQ账号后,对方通过视频通话让其在其母亲手机上注册新QQ账号,并添加了新注册账号进行视频通话,对方让其打开第一部手机上的微信,点击“我”-“支付”-“收付款”进行操作,输入支付密码就可以领取皮肤,N学生在对方的引导下重复输入了10次支付密码。其母亲发现后,对方以退款为由让其母亲用其父亲的手机进行了相同的支付操作,N学生父亲发现被诈骗后立即报警,被诈骗金额共计13000余元。 省反诈中心提示:一些不法分子以游戏代练,免费送皮肤等幌子诱骗未成年人落入他们设计好的陷阱,只有家长和学校日常对学生积极进行电信诈骗案例宣传和反诈意识的教育,才能避免孩子尽可能少上当受骗。如遇诈骗,可拨打96110报警。 其他非接触性诈骗 11月13日,秦安县R先生报案,称自己的孩子在上网课时用手机在网页上下载了一应用程序,下载后该应用程序显示需要注册账号并输入支付密码,其儿子遂将父亲的微信绑定于该账号,并且输入了微信钱包的密码,保存后R先生的手机突然黑屏,并且一段时间内无法开机。等R先生开机后发现,自己的手机已恢复出厂设置,并且微信绑定的银行卡及零钱包内的几万元全部被转走,R先生立即报警。 省反诈中心提示:不要随意在网页上下载来历不明的软件,一旦涉及填写支付密码,账号绑定时需要相关联账号的登录密码等都请谨慎对待。如有疑问,请拨打96110咨询。 贷款办卡类诈骗 11月14日,兰州市红古区W先生在刷某短视频平台时看到一则贷款广告,就填写了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随后便接到自称是该平台“客服人员”的电话,在其指引下W先生被拉到某付宝群聊并下载了某联金融APP,之后对方以需要购买会员才能拥有额度、需要刷银行流水才能放款为由,W先生分五次将10万余元打进了该“客服人员”提供的银行账号内,W先生始终无法提升该金融APP内的额度,发现被骗后前往派出所报案。 省反诈中心提示:如需贷款或者办理信用卡,不要随便相信短信上的广告或自己在网页上办理,在正规银行及金融平台办理既保险又安心,凡是要求收取保证金、刷流水及办理费用的都是骗子,如遇诈骗,可立即拨打96110反诈专线。 杀猪盘类诈骗 11月1日,兰州市A女士通过某聊天软件认识一名男子,通过几天的网聊后A女士与对方确立恋爱关系。11月5日,对方称其表哥在某网络平台上班,知道该平台的系统漏洞可以理财返利,A女士便按照对方发送的二维码进入网页并进行注册,A女士通过手机银行向该男子提供的指定账户转账一万余元,连本带利获得一万两千元。A女士见操作简单,赚钱方便,连续按照对方指导进行操作,共转账近七万元后无法提现,发现被骗后报警。 省反诈中心提示:网络交友需谨慎,杀猪盘类诈骗案例往往骗子都以交友为名义,建立起男女朋友关系后诱骗受害者在虚假网站投资,此类诈骗往往耗时较长,被骗金额高。如有疑问,可立即拨打96110反诈专线进行咨询报警。 冒充购物客服类诈骗 11月15日,天水市K女士接到一通电话,对方询问K女士近期是不是在某短视频平台上购买过化妆品,K女士回复对方购买过,对方称该化妆品里面含有激素和化学物质,让K女士停止使用该化妆品,现在平台进行假一赔三的理赔,让K女士加"客服"微信,具体理赔流程将在微信指引操作,后K女士添加对方发来的“客服”微信,在"客服"引导下进行理赔,“客服”人员以K女士微信中病毒为由,分两次将K女士绑定在微信上的钱转走,K女士发现被骗遂报警,共计被诈骗5000元。 省反诈中心提示:网络购物需谨慎,退款是假,骗钱是真,凡是接到电话自称要为你理赔退款的,不论是购物平台客服或快递服务客服,都是诈骗。一旦被骗,请立即拨打96110报警。
【风险提示】“杀鸟盘”陷阱?沈阳警方公布最新骗局!
“杀猪盘”已经被我们所熟知,可是“杀鸟盘”您听说过吗?11月22日,沈阳公安反电信网络犯罪查控中心,公布了这种比较新的诈骗手段。 所谓“杀鸟盘”,取“笼中鸟”之意,指无稳定工作,收入不高,长期生活在家中或相对封闭空间的人员,例如宝妈、全职太太、学生等群体。该群体与外界接触较少,又想通过互联网来获得一定的收入,因此“杀鸟盘”大多是指利用“刷单返佣”这样的高回报诱惑,让你入套。 市民林女士(化名)在抖音上看到一条刷单兼职广告,只要“添加订单员微信就可以轻松刷单赚钱”。 林女士在添加了订单员微信后,经过简单交流,订单员便把林女士拉进了一个5人的微信群,在群内林女士看到了其他成员发出的接单以及高回报相关信息。 在订单员的指引下,林女士完成第一单501元的小额刷单,三分钟之内便收到了本金及佣金。于是,林女士又刷了第二单,金额3001元的单子,林女士又收到了本金及佣金。随后,订单员向林女士推荐了一个30001元的大单,称这个单子完成后可以获得6000元的佣金。这时,订单员指出林女士没有看清任务,3万元的单子分成了二笔转账,导致后台数据对不上,必须要补单再刷3万元才能提现。此时,林女士已经没钱了,便找朋友小李求助,小李了解完情况后,意识到林女士被骗,遂报案。 警方分析: “杀鸟盘”诈骗者容易使人决策出现偏差。很多受骗者对骗子产生初始信任,是源于诈骗分子提供了可以获得“金钱报酬”的信息,使受骗者处于高动机的心理状态中,其决策和判断往往就呈现出简单化的特征,直接选择相信骗子。 当受骗者得到小额的回报之后,与诈骗分子建立的初始信任,变成了深度信任,进而对骗子开始言听计从,步入更大陷阱中。 当受骗者准备提现时,骗子往往会制造一些危机情境或事件,如“账户异常”“未遵守刷单规则”“刷十连单解冻账户”等。在危机中,规避风险是人进化来的本能,此时个体能够利用的认知资源变少,因此会更加依赖直觉和本能来进行决策。
【风险提示】警惕“天降大奖”坑害消费者
点击抽奖按键,瞬间弹出“你中奖了”!偶尔参与平台抽奖就被“大奖”砸中,有机会用10%的钱购买原价成千上万的高端商品……看到这些场景,很多人会羡慕那些中奖的“幸运儿”。然而,这种“一抽就中”式抽奖营销,背后可能暗藏玄机。 据媒体报道,有消费者使用完共享充电宝后,平台页面弹出一个抽奖提示,点开后随即出现一则“恭喜你获得一等奖,获得高端智能AI扫地机器人2300元优惠券,限时领取”的提示,只需再支付380元即可领取某品牌的扫地机器人。消费者完成支付一周后,收到了从广东深圳发货的扫地机器人。有受骗的消费者表示,这款扫地机器人特别轻、质量一般,“充电几小时,工作十几分钟”。业内人士指出,这些商品在电商平台上的高价都是虚标的,商品的成本实际上很低。 归纳类似事例的特点,一是中奖易,只要参与就能中奖。二是机会多,随时都能碰到。三是门槛低,零成本参与。四是奖额高,奖品原价动辄几千。最后一点,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中奖者需要支付一定费用才能拿到奖品。当然这笔费用和奖品所标示的价格相比差距巨大。这类低配置、高价位,通过抽奖等方式诱惑消费者购买“高价值”商品的促销方式,本质上是虚假的“有奖销售”行为。 商家之所以设计这样的套路,就是利用了人们贪图便宜的心理。其实人人都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但面对“天降大奖”却未必都能保持清醒。互联网时代,薅商家羊毛似乎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行为,但是也可能羊毛没薅到,自己的“手套”甚至“外衣”却被无良商家薅走了。 警惕消费陷阱,避免交“智商税”,最根本的一条是保持理性。商家是要图利的,赔本的买卖没人干。面对突如其来的“幸运”,消费者要多个心眼,问问自己“凭什么”,以免让虚假的利益冲昏头脑。 以“抽奖”为名进行促销活动,且销售的是质次价高的产品,商家应已构成消费欺诈,依照《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的相关内容,应由市场监管部门查处。如果商家在电商平台上架抽奖中涉及的商品且以较高的标价展示,并没有依据和实际交易,则构成了价格欺诈,消费者可以向物价部门及平台进行举报。与此同时,消费者也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在购买“中奖”商品时擦亮眼睛,避免上当。
【风险提示】千万注意了! “朋友圈”里的诈骗陷阱
轻信朋友圈里卖迷药的广告,天津一男子被骗后心有不甘,以同样的方式竟然骗取了10人一万余元。近日,高邮警方在固定证据后,赴天津成功将其抓获。关于利用微信实施诈骗的防诈宣传不断,为何还屡屡有人上当受骗呢? 在“朋友圈”买迷药被骗行骗者原来也是上当者 10月24日,家住高邮临泽的李先生(化名),来到辖区派出所报警求助,称自己被人骗走了3500元钱。民警了解详细情况后得知,原来前几日李先生看到有人通过微信发布了一则广告,称自己有迷药卖。好奇心一直比较强的李先生立即来了兴趣,他称总听人说迷药,也不知是不是真的,就想买一点来找个小动物试试看是不是真能迷住。就这样,他按对方要求支付了3500元钱。谁知,过去了好长时间对方也没货发出,也不退款,他估计是被骗了,只好来报警求助。 接警后,辖区派出所当即立案侦查。通过受害人提供的嫌疑人微信账号、微信聊天信息,以及微信转账记录。警方经过进一步侦查,迅速确定犯罪嫌疑人为高某禄,天津武清人。之后通过对其资金流水进行研判发现,一笔来自上海的3500元微信支付,疑似受害人转账,后与上海警方联系确定核实。 近日,在证据充分案件情况清楚的情况下,高邮警方办案民警前往天津联系当地公安将其抓获,后犯罪嫌疑人高某禄对其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经初步审讯得知,高某禄曾经因为同样的情况被别人骗过。后在2021年8月至10月期间,以同样的方式称自己有渠道购买迷药,用自己微信小号发布虚假广告,只收款不发货的方式进行诈骗,共计诈骗10人,涉案金额为16500余元。目前,此案还在进一步审理之中。 微信成骗子行骗的“工具”手段层出不穷 从警方了解到,现如今,微信使用率极高,所以诈骗分子也瞄准了这个“阵地”。很多用户常常参与的一些游戏、活动、互动等,都隐藏着被骗的风险,比较多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集赞换奖品,不少商家为了在短时间内积聚人气,用伪劣商品或虚假信息号召大家集赞抽奖,等到兑换时,又百般刁难,甚至直接消失不见,有人还因此泄露了个人信息,后果就严重了。 筹款治病,伪造重病、伤残或是家庭遭遇不测等信息,在互联网筹款平台上发起爱心捐款,实为诈骗。由于部分互联网筹款平台监管不到位,此类骗局多有发生,仔细甄别,多加核实,在正规渠道捐款,都可以避免上当。 投票得奖,先关注账号,然后绑定手机,提供姓名等信息后方可投票,其实是满满的套路,让参与者提供个人信息。等全部提交之后,骗子就会拿着你的信息,编造车祸、病重等各类谣言,向你的家人实施诈骗。 帮忙砍价,朋友间帮忙砍价,是微信上很常见的玩法,但来历不明的链接不仅买不到想要的东西,更可能被骗走个人信息,遇上要你填写姓名电话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的活动时,就要注意了,一旦你输入的姓名、电话、住址、银行卡信息被泄露,被不法分子盗取,威胁个人财产安全。 转发免费送,部分商家为了扩大自身影响,用转发免费送的噱头骗取用户转发,然而送出的东西,可能根本就是批发来的低价便宜货,不仅使用时不安全,你的转发甚至会让身边的朋友也上当受骗。 警惕!“朋友圈”不法分子“趁虚而入” 虽说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但提防诈骗的提示信息、新闻报道也不断,为何还是有人屡屡被骗呢? 相关专业人士表示,对于朋友圈各种诈骗手段,大家也并非毫无防范意识,而不法分子往往利用难以改变的心理定势,在受害人毫无察觉时趁虚而入。非常典型的表现就是贪小便宜的心理。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本身没有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多数人在提供自己的信息给“商家”时,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到那些是自己的个人信息,只是想对方要给自己邮寄礼品,询问住址和相关信息理所当然,而不去核实对方是否是真正的商家。另外,在朋友圈中点击一些来路不明的链接时,往往会弹出获取权限的页面,大多数人可能不加细想就点击同意,其实个人信息已泄露于无形。如此种种,在许多人看来理所当然、不需细想的瞬间,已经给不法分子提供了不小的漏洞。 对此,警方提醒广大群众,大家一定要格外警惕,不要相信动动手指就能赚大钱的把戏。需要预付保证金、先行垫付资金的兼职基本都是骗局。对于可以轻易获取高额回报的工作要保持高度警惕。不要轻易点开网上不明链接,防止泄露个人信息,万一被骗,一定要在第一时间保存证据并迅速报警。
【风险提示】“免流”套餐名不副实,警惕商家的“话术陷阱”
近年来,移动通信业快速发展,网络流量成为用户选择通信套餐的重要指标。于是,有的运营商推出“免流卡”等服务,宣称用户每月只需支付十几元,就可“免流量”使用多款手机程序。然而,有不少读者发现,使用这类套餐后,每月流量费用不仅没有下降,甚至“见底更快了”。 所谓“话术陷阱”,是指商家或营销机构为诱导消费创造更多消费的需求,精心“编织”一套消费主义话语体系,让顾客不觉不知地深陷其中,不由自主地按下“立即购买”按钮。 以通信套餐“免流卡”为例,产品宣传海报上称,月租只要19元,套餐内100余款手机程序都可以“免流量”使用,套餐外流量则按照1元1G的标准收费。然而,再往下翻页面,点击“资费详情”4个小字便会发现,所谓“免流量”并非不消耗流量,也不是免收流量费用,而是指所涉及的100余款手机程序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专属流量”,一旦流量消耗超出限值,就会按照套餐外流量收费。 明明是有严格限制的“专属流量”,却在宣传中声称“免流量”,这难免会对消费者产生误导。若免流量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商家或营销机构在宣传时,就应当在显著位置提醒消费者,来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否则,涉嫌虚假宣传与价格欺诈。 电信企业凭借“话术陷阱”,进行虚假宣传,能来带来可观的营业收入。但企业要想长远发展,是通过拼产品拼服务拼质量,一点一点打造出来的。而“话术陷阱”打造出的所谓“免流量”,是“一锤子买卖”的功利短视行为,如此骗人营销手法,很快会被人们识破,注定不会走远。 实际上,对于这种行为,我们有充分的法律条款依据来惩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价格法》也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若违反的话,依据《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等法相应条款,则会被处以相应罚款,情节严重的还会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对于名不副实的“免流”套餐,只凭媒体曝光,进行公开揭露的“软约束”还远远不够。职能监管部门要主动出击,积极介入,将调查情况等作为执法线索,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等法律法规,对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违规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不能总是让消费者“困在通信套餐‘话术陷阱’里”。
【风险提示】警惕假冒快递客服的种种骗局 以快递“丢失”之名行诈骗之实
你有没有接到过自称淘宝、拼多多等平台或某快递公司的客服电话?以购买的物品出现质量问题或丢失之名,要给受害者进行理赔甚至多倍赔款,随后要求当事人扫描二维码,填写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利用退款赔偿名义实施诈骗。在“双十一”前后,“网购”类相关诈骗现象进入高发期。 冒充网站购物平台和快递公司工作人员诈骗有很多套路,为何这种手段屡屡得逞?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又如何被泄露?深圳警方和法律界人士详解诈骗陷阱并为你支招。 “我卡里的1.2万元被扣走了” “我银行卡里的1.2万元就这样被盗刷,在联系对方的时候发现,对方迅速把我拉黑了。”深圳市民陈女士在谈及自己因购物被诈骗一事,至今仍气愤难平。她说,自己前一段时间在网上购买了物品,11月6日11时许,有人给她电话,自称是韵达公司的客服人员,说其快递由于物流的原因导致丢失,现在要进行理赔。 面对这种情况,陈女士没有多想,就在对方的要求下添加了自己的微信和支付宝账号。“对方还发了他的工作证给我看,我也深信不疑。然后他就教我如何操作,他问我银行卡有多少钱,我就告诉他有1.2万元,他还让我把微信余额发给他看,随后就被告知理赔的金额会退款到余额通里面,半个小时就到账。之后,他用支付宝发了一个代付码给我,让我点进去付款,还让我放心,说这个是保证金,等理赔结束就退回给我。”陈女士说,很快她的银行卡里就收到了840元的理赔金额。 就在陈女士以为一切都是“正常”时,在当天午饭期间,她就发现银行卡里的1.2万元被扣了,她形容当时完全“晕头了”,随后她就意识到自己被骗,等再联系对方时已被拉黑。 这类“网购”电信诈骗活动,诈骗分子首先通过非法途径获取当事人电话和购物信息,比如快递信息和订单信息等,随后冒充电商或物流客服详细说出相关购物信息,从而获取信任。 “刚开始就知道是骗局了” 林女士说,11月4日,她接到某快递公司电话,告知其快递丢失主动提出理赔195元,并准确地报了快递单号。随后,林女士在核实后发现,两者信息完全吻合,于是她就相信了对方。这是首要的步骤,林女士完全防松了警惕。接下来,她在添加了对方微信后被拉进一个群里。“随后,对方和我语音通话,让我搜索下载一款飞书app,我下载后利用自己的手机号码注册账号,对方就让我打开共享屏幕,而后对方通过微信电话报了银行卡给我,说向里面转一笔钱,并承诺按照对方操作,金额是不会转过去的,我觉得对方是在给我理赔,就完全按照对方操作,并输入了支付密码,最后被骗了3500元才意识到上当了。” 从深圳警方获悉,在每年“双十一”前后,遭遇冒充电商客服的网络诈骗进入高发期,“受害者多以网购的年轻人为主。” 但在这类实施诈骗活动中,也有一些人可以及时识破对方的企图从而避免了上当受损。市民游先生说道,前段时间,他接到一个自称“中通”快递人员说,由于快递中间环节出现问题,游先生的网购物品丢失,主动来核实信息并进行理赔。 “刚开始的时候,我就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骗局。”他说,他接到的来电显示是境外号码。其次,他已经查询到邮寄商品正在途中,属于“正常状态”,怎么可能货品已经“丢失”?在被识破“骗局”后,对方准确地报了游先生的家庭住址,并威胁称,“我要和你上门谈谈。”随即,游先生果断地挂断了对方电话。 网购个人信息泄露为何屡禁不止 冒充网站购物平台和快递公司工作人员诈骗有很多套路,在诸多环节中形成一条黑色利益链条。其首要的因素是,作为消费者的个体,他们个人信息是如何被泄露出去的? 游先生认为,假冒快递人员能准确地掌握他的电话和家庭地址,很可能是问题出在了邮寄商品的商家。也有一种情况是,“在中间的某个环节,我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出去了,肯定是有一方出了问题,但信息如何被交易,则不得而知了。” 深圳基层民警孙警官说道,“现在很多人收到快递后,直接就把外包装扔掉了,在其上面,都会贴一张‘快递面单’,用来记录发件人、收件人及货物种类等信息,其中还包含收件人的姓名、电话、家庭住址等隐私信息。在你随手丢掉这些包装的时候,这可能被不法分子成批地出售。”他说,一张看似简单的快递单背后,可以延伸出很多个人信息,进而可以找到消费者的个人微信、支付宝等账号,还有家庭或工作地址,甚至可以分析出他们的消费能力。 孙警官说,诈骗分子在获取个人快递信息后,通常冒充“电商客服”或“快递员”,有的用电话打听到当事人不在家,随后谎称有到付快递放在家门口,通过短信发送收款码收取钱财实施诈骗。他说,其中“网购理赔类”是目前比较高发的诈骗类型。他坦言,在网购快递中,出现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十分复杂,涉及到的环节过多,这些因素都给打击信息交易犯罪活动带来了很大难度。 泰和泰(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肖润谈到,以“异常订单处理”为代表的网购理赔诈骗之所以无法根除,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网购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屡禁不止,这些原因是复杂的,个人信息保护环节繁多,往往涉及到多个企业,难以形成完整的保护链条,以淘宝为例,一次完整的交易涉及到消费者、淘宝平台、淘宝卖家、支付宝、快递公司五个角色,排除消费者,其他四个角色都是独立的企业,他们对信息安全保护都有自己的做法。 “在这其中,究竟是哪个企业泄露了消费者个人信息都无法得知。”肖润说,消费者受骗后往往面临着维权难的困境。但他相信,随着今年11月1日《个人信息保护法》生效后,会有所改观。基于该法第69条的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如果消费者在网购后遭遇个人信息泄露,电商平台应当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否则将应承担责任。“这一规定有助于解决消费者举证困难的问题。” 同时,他还表示,该法畅通了消费者维权通道,对企业及相关责任人罚款上限的规定也是一大亮点,它大幅提高了个人信息泄露的违法成本,能够产生一定的威慑作用。 警方和律师为你支招 深圳警方表示,在冒充客服类电线网络诈骗中,诈骗者精心策划,带有很大的“迷惑性”。他们通过不法渠道骗取当事人信任,添加理赔客服微信,诱导他们入群,扫描二维码,让当事人下载不知名软件,点击链接,填写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联系方式,进行身份验证。孙警官说,诈骗者快速查询到当事人支付宝或银行卡有没有钱,如果有钱就直接转走,此时当事人会收到验证码,说确认后就可以退款,当他们把验证码发给诈骗者,卡里的钱就会被系统自动划入对方账号。 他提醒,遇到这类问题时,当事人首先要核实对方身份,可以联系电商或网店的客服进行确认是否有货品丢失。“电商平台的官方客服不会主动添加消费者的微信,一切操作都应该在正常的渠道进行。同时,千万不要下载或点击不明网站链接。” 广东省瀛尊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余祖舜律师说,发生快递丢失延误时,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或短信等信息,如果不慎陷入不明链接的网络诈骗,消费者要在第一时间报警拨打反诈骗专线(0755---81234567);其次,消费者要及时保留证据,在资金已经被支付转移的情况下,尽快报警。 他还说,由于网络诈骗源头复杂,有些犯罪团伙甚至在境外,给警方侦查带来很大困难。“目前警方在处理此类网络诈骗上,已经加大对为网络诈骗提供银行卡、手机卡等信息犯罪的刑事侦查力度,从网络诈骗的‘工具’上遏制此类活动。”余祖舜谈到,同时,从事电商平台和快递的企业应该按照要求,对从业人员加强职业操守、服务规范、作业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采取有效技术手段保证用户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