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从“无门槛拿证”到“高薪挂靠” 新职业培训暗藏新骗局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近两年,一批新职业走进大众的视野。新职业意味着新的就业机会,不少人想抓紧考取从业证书,获得新的发展机遇。然而,一些培训机构以“山寨证书”诱导求职者缴纳高额费用。系列报道《网络招聘乱象调查》第二篇:从“无门槛拿证”到“高薪挂靠”,新职业培训暗藏新骗局。 廖先生对碳排放管理工作抱有兴趣。今年年初,他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看到,不少培训机构推广相关的就业机会。在咨询了几家机构后,他了解到,只要报名参加相关课程的培训,通过考试、拿到证书,培训机构就会介绍碳排放管理的兼职工作。一家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告诉他,参加培训、考取一本证书大约需要几千元,而拿到证书后,通过机构介绍的兼职,可以赚取5万元到10万元。 由于机构承诺考取证书后保证可以兼职,廖先生就缴费报了名,开始上课。不过,他参加的培训几乎就是走个过场。“就是刷一些课,他会给你一个网站,然后去里面刷课时,而且这些课不需要自己去听,把时间刷满就好了,走个流程。培训课很快,我们基本上半天就能刷完了。”廖先生说。 半天就能学完全部课程,这是怎么做到的?原来,秘诀在于同一时间打开多门课程的网页刷课时。相比之下,考试就更容易了。廖先生告诉记者,“线上考试,就会给我们发答案,我们带着答案去考试就好了”。 不用学知识、考试抄答案,这样的培训和考试靠谱吗?取得的又是什么证书呢?廖先生说,从4月份考完试到现在已经过去3个多月,传说中的证书迟迟没拿到。他每隔几天就会催问这家机构,对方拖延至今也没给出明确说法。 无门槛入学,短时间拿证,高薪“金饭碗”唾手可得,类似的话术在多家培训机构的广告语中屡见不鲜。刘先生交了近3000元报名费,准备考取培训机构所说的“含金量极高”的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被告知等待考试通知后,他在网上搜索关于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信息,发现这个所谓的极具含金量的证书,并不是人社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只是某些网站发放的培训证书。 刘先生说:“后来我才了解到,那证书主要是技能培训证书,不是职业资格证书。技能培训证书跟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根据他后来跟我说的内容,不用学习,他都可以给你发高级的培训合格证书。” 当前,市场上有关新职业的培训信息五花八门,其中一些宣称证书“可以挂靠”。实际情况如何?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说:“可能就是给您瞎保证的一些东西,比如证书下来说推荐公司包括帮你把这挂出去,其实真正能挂靠的就是资格类证书,其他类的也没什么太大的用。” 事实上,一些新的职业领域目前还没有设立职业资格准入。面对培训机构用“山寨证书”来招揽生意、诱导缴纳高额费用,求职者该如何分辨?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提醒,技能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有本质的不同。如果培训机构给出“保过、给证书、高薪挂靠”等说辞,求职者要格外警惕。 “这种职业培训证书,它不是一个资质,并不是说你一定具有哪一种能力,只是说你参加了这种培训而已,跟职业资格证书是有区别的。当然这种职业培训证书也不是说每个单位都能够下发的,只有一些国家权威部门颁发了办学许可证的学校或者培训机构才能够颁发职业培训证书。这样的广告宣传,实际上都是违反广告法的规定的。”陈音江说。 那么,如果求职者已经交了费、报了名、考了试,却没有拿到证书,这笔报名费还能要回来吗?陈音江说:“如果培训机构宣传经过了培训就可以拿到证书,但是考生如果交了报考的费用后又没有获得相应的证书,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虚假宣传的行为,消费者的知情权受到了明显的侵害,可以要求培训机构退还相应的培训费用。如果协商解决不了问题,也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或者主管部门投诉,请求他们调解。如果调解还解决不了,也可以通过申请仲裁或者到法院去起诉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风险提示】盗用信息注册微信?警惕此类网络诈骗
盗用女友身份信息注册微信账号,与追求者开展“婚恋交往”,在甜言蜜语中捏造“没钱用”,3个月骗取5万余元。 8月18日,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检察院通报一起涉婚恋诈骗案,被告人朱某被当地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二个月,并处罚金五千元。朱某表示认罪服判。 承办检察官介绍,2020年5月,朱某无意中发现被害人小王(化名)正在追求其女友,便趁女友不备,盗用其身份证信息注册微信号添加了小王,并以虚假身份与其聊天,两人很快成为网上恋人。没多久,朱某便操作微信号以“没钱用、购买化妆品、交房租”等为由,频繁向小王借钱、要钱用于自身消费。随着金钱和感情的投入,小王越陷越深。直到2020年8月,小王没钱转账时,朱某又以“双方不合适,还是分手吧”为由,将小王的微信删除,并注销了该微信号。 去年9月,朱某的女友回到咸宁老家,王某便上门讨要借款,“恋爱借钱”一事东窗事发。朱某坦承是假借女友的身份要的钱,但是自己没钱归还。小王于是向公安机关报案,朱某畏罪自首。 前不久,咸安区检察院以朱某犯诈骗罪向咸安区法院提起公诉。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朱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他人财物,数额巨大,其行为构成诈骗罪,依法作出以上判决。 “使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进行网络诈骗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危害性,骗子往往利用网友或者现实生活中亲朋好友之间的信任进行诈骗。”承办检察官提醒,在日常交友中,要树立正确的婚恋和交友观,对交往不深的人员提出的帮忙转账、借款、提供担保等要求要十分谨慎,避免遭受感情和钱财的双重损失。
江苏南京:四举措推动88项证明事项告知承诺落地见效
2022年以来,江苏省南京市司法局分两批推动制定88项证明事项告知承诺清单,采取四项举措积极推进减证便民工作,全面推进清单中证明事项告知承诺落地见效。 一是制定公布清单。将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推行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改革任务,并按照“减证便民、风险可控”要求,加快推进落实,先后3次召开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工作推进会,认真学习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工作要求,分两批制定全市证明事项告知承诺清单,并向社会进行公示。同时,督促相关实施单位将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工作规程、办事指南(流程图)、告知书、承诺书一并公示。各实施单位在门户网站向社会统一公示本部门实行告知承诺制的证明事项及相关材料,并通过政务服务大厅发放宣传资料,以电子大屏展示等形式宣传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内容及具体办事流程。 二是组织示范推进。市司法局率先在全市范围内针对“司法行政审批事项”和“申请法律援助事项”实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上半年共办理涉及法律服务、法律资格考试等司法行政审批事项2.1万余件,办件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40%;针对“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涉及的16项事项已于2月公布相关证明事项告知承诺清单目录,除在网站公示清单目录、办事指南和告知承诺书格式文本外,市法律援助中心服务大厅同步进行公示,并印制1万份手册发放至各区法律援助中心,安排专人现场宣传、解答,促进全市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工作的推行。 三是抓好协同落实。把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工作融入全市“办事减负”行动,督促各市级部门兑现“减负”清单。目前,在全面清理证明事项的基础上,已有10多个行政机关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科技手段实现“减证便民”,通过直接取消、数据查询、部门核验等多种方式代替群众和企业提交的相关材料,同时,通过加强监管等方式分类实施改革,最大限度降低市场主体办事成本,努力实现办事减负的目的。上半年,市公安局深入推进电子证照应用,线上核发机动车禁区通行证96万余件、危化品运输许可7300余件、线上办理公章刻制备案38.5万余件、“临时身份证明”4000余件。 四是优化办事流程。市交通运输局主动简化道路运输换证流程,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只需关注微信公众号“南京交通执法”,网上提交换证申请,提高群众的办事效率。市人社局在办理人力资源服务许可事项时,通过对业务类别、申请人类别进行分析,利用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网上办事大厅等多种途径进行线上审批。市教育局明确办理中小学教师许可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一次性告知申请人所申请事项的许可依据、许可条件、提交材料和办理流程,承诺时限由原来的12个工作日压缩为即办件,提高了公众对服务的满意度。市市场监管局实施食品经营许可告知承诺制,为急需食品经营许可证开业、订立商业合同等食品经营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将食品经营许可中现场核查环节改为告知承诺,先发证后核查,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
【风险提示】小心,这是捆绑式电信诈骗!
“疫情防控”人员和“公安机关”在“前后脚”打来电话,告诉你卷入一场诈骗案件,要求你转账进行“资金核查”,这是真的吗? 事实上,当你对此信以为真的那一刻起,你才真正地卷入一场为你谋划的诈骗案中。 典型案例: 为深入推进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辽宁省大连市警方加强打击整治电信网络诈骗的同时,多措并举加大预警防范力度,不断提升反电诈工作的成效。日前,西岗公安分局白云街派出所成功劝阻一起冒充“防疫”人员电信诈骗,为群众挽回损失,及时止付25万元。 日前,白云街派出所接到报警,报警人称其母亲王女士可能正在遭遇电信诈骗,请求民警帮助。民警孙鑫阳、袁子皓立即上门开展工作,并电话联系受害人,但电话一直打不通。几经周折,民警最终通过报警人联系上王女士。王女士对民警的话半信半疑,直到民警出现在她面前,她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原来王女士当晚接到自称是“疫情防控”人员和“公安机关”的电话,告知其卷入一场诈骗案件。王女士信以为真,在骗子的指导下,打开某视频软件,并按照骗子指示将筹集的30万元集中转去一张银行卡。通过该视频软件,王女士还向骗子泄露了自己数张筹款的银行卡卡号和密码。 了解情况后,民警立即带王女士赶往最近的银行进行查询和止付。由于及时,王女士几张银行卡里还有25万余元未被转走。王女士迅速与赶到的女儿商量,将泄露账号密码的几张银行卡内全部钱款转至其女儿名下银行卡内,确保了资金安全。 民警向王女士讲解了电信诈骗的常见手段和方式,并现场帮她下载安装了国家反诈中心App,提醒她以后不要轻信陌生来电和信息,不要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和银行卡信息。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 大连公安提醒: 1.疫情防控电话基本都是本地手机号或固话电话,可以回拨,诈骗电话多为境外电话不可回拨。 2.疫情防控电话会询问市民姓名和近期行程,不会索要银行卡或验证码。诈骗电话最终目的是骗钱,在电话中提到资金问题的是诈骗。 3.疫情防控电话会通知市民抓紧时间进行核酸采样等,但绝不会要求转账或“资金核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2021年度企业债券主承销商和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价结果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布2021年度企业债券主承销商和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价结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表示,本次企业债券主承销商信用评价的对象为2021年度作为主承销商参与过企业债券承销,或承销的企业债券仍在存续期内的85家承销机构;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价的对象为2021年度开展企业债券评级业务的7家机构。整体来看,受评主承销商、信用评级机构信用情况和勤勉尽责情况较好,对存量企业债券的信息披露和风险预警监测等工作完成度较高,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市场机构及各业务领域专家的认可。同时,在评价中也发现,部分主承销商对存续企业债券本息兑付风险排查及偿付资金摸排不到位,在风险监测、信息披露等工作环节存在未能充分履职尽责的情况;部分信用评级机构风险预警能力有限,评级结果分布区分度不足。 此次受评主承销商合计85家,按照评价得分由高至低排序,将受评主承销商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主承销商25家,平均得分86.81分;B类主承销商47家,平均得分78.08分;C类主承销商13家,平均得分69.03分。此次受评的7家信用评级机构平均得分为80.03分。 《通知》表示,要鼓励和支持评价结果优良的主承销商和信用评级机构积极参与企业债券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在政策研究、品种创新、业务指导等方面提供更多机会和条件。 鼓励债券发行人在遴选主承销商和信用评级机构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信用评价结果,发挥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作用。 对于存在失职失信、不专业行为的主承销商和信用评级机构,将记入企业债券中介机构信用档案,并在年度信用评价的相关指标评分中予以体现。对于在企业债券尽职调查、申报发行、存续期管理等环节存在失信失职行为或多次不专业行为的,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将要求审核机构约谈相关责任机构,并采取相应惩戒措施。 《通知》还提到,对于评价结果靠后的主承销商和信用评级机构,请各省级发展改革部门配合发改委加强日常监管,对其承销、评级的项目加大监管力度。
丹东绿野蓝湾娱乐有限公司信用承诺书
宽甸满族自治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院)信用承诺书
宽甸满族自治县审计局信用承诺书
宽甸金威矿业有限公司信用承诺书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宽甸县支行信用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