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免费体检”实为推销 年关将至老年朋友守紧钱袋子
年关将近,诈骗时有发生,而围绕老年人的常见骗术多围绕着“健康”,打着免费体检、健康讲座或者“知名专家”上门问诊等旗号,盯着老人手里的“钱袋子”。那么,具体骗术都有哪些?老年人该如何提高防骗意识? “免费体检”实为推销“保健品” 2021年7月25日,海淀分局花园路派出所接到事主王大爷报警,称前几天在家中接到一自称是某康复中心的工作人员的电话,可以免费提供体检,于是就约定好于次日一早来家中接王大爷及其老伴到名为“北京某中医医院”参加免费体检,并在体检之后向其推销产品,称能够治疗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效果显著。王大爷对此深信不疑,花了5万余元购买了,回家服用后并无效果怀疑被骗,于是报警求助。 经过侦查,8月10日,办案民警迅速出击,对“医院”开展抓捕,一举抓获潘某等11名犯罪嫌疑人,并成功阻拦在场参加体检的4名老年人,避免了财产损失。经审查,犯罪嫌疑人潘某等11人对以“免费体检”为由头,后以患病为由销售假冒保健品诈骗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警方提示:老年人大多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治病还需到正规医院开处方药,保健品不是药品,不要相信有能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家中有老人的,要多关心老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多和老人讲一讲社会上常见的骗局,避免老人上当受骗。如果发现被骗,请保留证据后第一时间报警。 “健康讲座”让掏腰包都是骗子 2021年3月底,孙阿姨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对方自称保健品公司工作人员。在询问孙阿姨近期的身体状况和是否购买过相关的保健品后,对方便称孙阿姨前段时间购买的保健品是假的,可以向厂家申请补贴,而且到现场还有免费的“健康讲座”。第二天,孙阿姨参加了“健康讲座”后,在对方的忽悠下又花了1万余元,买了一份声称可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口服液。 4月初,该人又联系到了孙阿姨,称上次提到的假保健品补贴已经申请下来,但需要先交一部分个人所得税,孙阿姨没有多想便交了2万余元。直到4月中旬,孙阿姨并没有收到所谓的“补贴”,感觉有点不对劲,才报警求助。 接到报警后,海淀分局中关村西区派出所办案民警在掌握大量证据后,于5月14日在某写字楼内,将10余名团伙成员控制,并在现场起获大量口服液保健品。据嫌疑人交代,他们以事主购买到了假保健品可以申请补贴、免费小礼品等名义吸引老人参加“健康讲座”,之后进行“看病问诊”,推销可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等老年常见病的“特效”保健品;如果老人购买过其他保健品,便谎称其买到了假的保健品,自己可以向厂家申请补贴,但需要缴纳一部分的个人所得税。大多老人经不住哄骗,被骗取了钱财。 警方提示:老年人应增强防骗意识,提高识骗能力,不轻信、不参加不法人员组织的所谓健康讲座、健康公益等活动,不轻信所谓保健品能“包治百病”的谎言,不轻信虚假演示“神奇疗效”的伎俩,不要陷入不法人员设下的“申请补助”的圈套和骗局。 “知名专家”上门问诊却被高额收费 海淀区中关村街道辖区居民王阿姨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称可以联系医院专家免费上门问诊。在了解王阿姨的身体状况后,打电话的男子和医院的“专家”很快便上门了。 简单地号脉、拔罐后,“专家”给身患风湿关节炎的王阿姨打了一针,并称如果想要治好其风湿关节炎和心血管疾病,需要交5万多元进一步治疗。王阿姨交了钱,却发现自己的病症并没有得到缓解,她意识到可能遭到了诈骗,于是选择报警。 办案民警经过侦查,发现嫌疑人作案没有固定区域,每次上门问诊都会有一人在外放哨。在掌握大量证据后,办案民警将四名嫌疑人抓获。经查,嫌疑人之前从事过保健品相关行业,了解一些老人身患的病症。为了多挣钱,他们联系老人,谎称可以请来知名专家上门看病,通过简单的号脉、拔罐等治疗后,嫌疑人向事主索要高额的费用。 警方提示:通过电话了解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谎称可以联系医院知名专家上门问诊,实则只是简单的号脉、拔罐、打针等,继而收取数万元“治疗费”。广大群众特别是老年人,购买药品或者保健品应当认准国家相关认证字号;就医要到正规医院;如果遇到专家上门问诊、热心人推销等情况,要提高防范意识,多和家人沟通交流,多方查证辨识真相。子女或亲友应多关心家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情况,定期带老年人去正规医院体检,并向其宣传防骗知识,避免落入诈骗分子的陷阱。 延伸:其他常见骗术社保欠费需要补缴 2021年4月6日,市公安局海淀分局曙光派出所辖区的张女士急匆匆地来到社区警务室:“警察同志,我刚刚接到一个电话,说我社保卡欠费15万,您能帮我核实一下吗?”社区民警阿芒一听,便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判断老人很有可能遇到了电信诈骗。 原来,张女士刚刚接到了一个自称是“北京医保中心”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称她的社保卡在上海使用过并欠费15万元,现在需要补缴,但是张女士根本没有去过上海。 阿芒警官断定这是一起冒充社保中心的电信诈骗,告知老人不要相信,更不要汇款。叮嘱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不要泄露个人信息,接到陌生电话要求汇款时千万不要直接汇款,谨防上当受骗。 警方提示:遇到此类情况要坚决做到“不听、不信、不转账”,要求把资金转到指定账户或提供银行卡号和密码等信息的都是骗子。如果您接到类似电话请直接挂断或立即拨打报警电话核实,以免中了骗子的圈套。 自称“公检法”人员要求转账 2021年3月24日12时,在朝阳区农展馆附近的中国光大银行里,一位神色慌张、不知所措的老人,称自己急需用钱要将自己银行账户内现有的50万理财产品赎回。因怀疑老人被骗,银行工作人员立即向属地派出所反映此情况,派出所民警火速赶到了现场。 经了解,3月19日,老人接到自称是天津市公安局民警的电话,称其被卷入一场违法犯罪活动中,名下的银行卡也涉嫌违法,均要被冻结处理,要求她将个人账户中的所有资金全部转入对方提供的“安全账户”中配合调查,并要购置一台能“监测位置”的新手机,到酒店房间进行沟通,不能与家人、亲戚等讨论“国家机密”。慌乱之下,老人便来到银行办理转账汇款业务,并且不听从周围人劝说,执意转账。 “你来,我在派出所门口等你。”为了让老人快速认清骗局,民警多次拨通电话与“骗子”对话,凭借一句掷地有声的“邀约”,吓退了机关算尽的假警察,老人50万元养老钱“安然无恙”。 警方提示:凡是自称“公检法”要求汇款的;凡是叫你汇款到“安全账户”的;凡是通知中奖、领取补贴要你先交钱的;凡是通知“家属”出事先要汇款的;凡是在电话中索要个人和银行卡信息的;凡是叫你开通网银接受检查的;凡是自称领导(老板)要求汇款的;凡是陌生网站(链接)要登记银行卡账号、密码等敏感信息的,都是诈骗。
海南推进家政服务业信用体系建设
近日,海南省发改委会同相关单位以信用体系建设等方式积极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为促进就业、保障民生提供有力支撑。 据悉,海南省发改委会同省商务厅、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等成员单位按照《海南省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重点任务清单》推进任务落实,27项任务已完成23项,剩余4项正在稳步推进。 其中,海南省不断加快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全省家政服务业信用信息平台及“椰岛家政”APP传播普及,目前录入平台的家政企业176家、从业人员62550人。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社会信用条例》,为家政服务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法律保障。摸排全省失信问题家政企业,定期核查信用修复情况并督促整改。 海南省不断规范家政服务行业标准。推行家政服务合同示范文本,保障三方权益;推进为信用认证的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免费制发“椰岛家政服务上岗卡”,目前申领企业102家,制发11773张。同时,还推进家政兴农行动计划。
安徽:加大“专精特新”信贷支持
安徽省发展民营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专门印发通知,明确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具体事项。通知指出,根据安徽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批示,该办公室会同安徽省有关单位制定了34项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具体事项,要求有关部门认真抓好落实,分别于2021年底、2022年底将落实情况反馈安徽省发展民营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 通知要求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及时拨付国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奖补资金,支持91家重点“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支持28家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点对点”服务。2021年底前,安徽省财政安排不少于1.5亿元资金奖补157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安排不少于1.3亿元资金奖补250户左右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同时,建设推广税企直通互动平台,“点对点”为“专精特新”企业精准推送税费政策、提示提醒信息等,一户一档、一企一策,助力实现税费政策直达快享、应享尽享。 通知同时要求完善信贷支持政策,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推送共享机制,定期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推送金融机构。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信贷投放,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专精特新贷”“无还本续贷”“信用贷”等信贷产品。持续开展“十行千亿万企”融资服务专项行动,2022年鼓励合作银行安排不少于4000亿元专项信贷资金,重点支持“专精特新”等优质中小企业。同时,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用金融科技手段,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信用评价和风险管控能力,拓宽金融客户覆盖面。支持商业银行综合运用行内交易结算以及外部征信、税务、市场监管等信息,打造线上线下、全流程的中小微金融产品体系,开展应收账款、存货、仓单融资等业务,满足中小微企业信贷、支付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需求。 与此同时,实施“专精特新”企业信用担保贷款担保费补贴,对符合条件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按照担保贷款实际发生额的1%/年对融资担保机构予以担保费补贴。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以应收账款担保融资,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应当自中小企业提出确权请求之日起30日内确认债权债务关系。通知还要求畅通市场化融资渠道,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培训,摸排省内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报上市意愿,充实完善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提供上市政务服务绿色通道。建立与北交所战略合作关系,设立北交所安徽服务基地,推动安徽四板与新三板精准对接,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在北交所上市。发挥安徽省“三重一创”“专精特新”和十大新兴产业等政府性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作用,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在我省设立子基金,吸引集聚社会资本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搭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私募基金投融资对接平台。
宽甸满族自治县城镇神话会馆 主动公示信用承诺书
宽甸满族自治县城镇艺都歌厅信用公示承诺书
宽甸德隆园服务有限公司信用承诺书
宽甸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信用承诺书
丹东津源镁业有限公司信用承诺书
丹东鑫邦有机硅材料有限公司信用承诺书
【风险提示】谨防“征信修复”对征信的损害
“个人征信报告修复价格,一条1000元至2000元。如果修复不成功,可以退款。”当你因征信记录上有逾期信息而发愁时,恰好有人打出这样的广告宣传,你会相信吗?在大数据时代,一部分机构或个人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利用银行与征信报告主体的信息差,混淆征信异议、信用修复概念,以“征信洗白”“征信修复”为噱头,形成一条集征信修复培训、加盟代理、个人信息售卖于一体的灰色产业链。 近年来,由于信息主体的修复需求旺盛,“征信修复”市场非常火爆。而所谓的“征信修复”不是一种正规的征信权利救济路径,并不被法律、法规和相关监管部门认可。尽管《征信业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赋予了信息主体针对错误、遗漏征信信息的异议权,但这种异议只是纠错程序,对本不该记载的错误信息或漏记信息进行修正,而非对信用污点进行事后修复。况且,只有经征信机构核查,确认相关信息确实有误、遗漏的,才能被予以更正。 然而,一些机构或个人以牟利为目的,把征信异议包装成商业性质的征信修复,忽悠信息主体,甚至通过一些违法失信的手段滥用征信异议权利,让征信异议变了味,走了形。或许,一些信息主体得到了想要的信用修复结果,但这种结果很可能是靠伪造数据、虚构事实、提供虚假材料,甚至是通过恶意投诉、施压银行等征信机构得来的。如果因银行等征信机构审核不严、无底线地对投诉让步“修正”数据或辅助造假,致使有问题的信用被“修复”,那么征信报告或征信惩戒机制就被注入了水分,在某种程度上失去其真实性,征信的公信力也会受到损害。这不仅会影响征信管理秩序、妨碍征信管理公平,也会直接降低征信管理的社会效果,产生一系列负面效应。比如,征信报告被广泛应用于商业银行贷款、申请信用卡、升学就业、人才引进、积分落户、高消费等多个领域,一旦问题信用被虚假修复、违规修复、不当修复,就会给相关应用领域埋下隐患,增加风险,影响到相关环节或行为的准确性、公正性、公平性,让一些人得到不应该得到的机会,享受不该享受的便利。实际上,以弄虚作假、恶意投诉等手段实施“征信修复”的服务机构、个人以及信息主体,已经触碰了法律底线、诚信底线,不仅可能面临民事责任、行政处罚责任、刑事责任,还会给己方的信用增添了新的问题和污点。 作为一门生意的“征信修复”很容易对征信构成二次损害,对此,社会各界需严加警惕和防范。公民、企业等信息主体应该增强法律意识、诚信意识,不要走“征信修复”的旁门左道,而要准择走征信异议的合法路径。银行等征信机构有必要加强对征信相关规则的宣传,畅通多元化征信异议路径,引导信息主体合理行使异议救济权。同时,对信息主体易出现违约问题的还贷、消费等环节,积极进行风险警示,做好常规常态的信息提示,从源头减少失信行为。相关监管部门还应加大对虚假征信修复、违规征信修复的监管查处力度,提高其违法违规的成本,打掉这一灰色产业链条,为征信管理与应用营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