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公示信息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站内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高额返利”“一夜暴富”……小心伸向未成年人的“黑手”
      “高额返利”“一夜暴富”……这样的词汇很多成年人一听就能生出警惕之心,然而未成年人却对这种“诱惑”缺乏防范意识。山东的小成(化名)就被骗子盯上了。  3月21日深夜11点,一对母子走进兰山公安分局枣园派出所报案,称被骗了20多万。经民警了解,男孩叫小成,14岁,是名初中学生  3月21日,小成在家用手机上网,在一个QQ群里看到这样一条信息:只要有人发红包,就可以获得10倍高额返利。这条“一日暴富”的信息顿时让14岁的小成嗅到了“商机”  小成马上咨询对方,对方肯定了消息属实后,给小成发来一个二维码,让他扫描先充值50元,并称“返利”的500元需要后台按程序进行操作。随后,此人又推荐小成联系上了一个“后台管理人员”。这名“后台管理”人员称小成是未成年人,参加这款“返利活动”需要用家长的手机操作  恰巧,小成的妈妈在家,小成顺手拿过妈妈的手机,那名“后台管理”人员通过QQ视频指导小成操作妈妈的手机。当对方发现小成妈妈微信里还有31万余元时,便告诉小成购买某款电子购物卡也有10倍返利,一步步授意小成修改了妈妈的微信支付密码,然后分多次将妈妈微信钱包里的10余万元转到小成个人微信里,指导小成在网络上购买了某商务平台的电子购物卡,让小成分多次共充值了8万元  此时,小成仍没意识到危险,还忙于向对方讨要10倍高额返利。对方称,按后台程序,小成还要参与一个微信发红包活动,然后统一将10倍返利送给小成。小成深信不疑,按对方授意继续操作着手机程序。对方又让小成用妈妈的微信加入一个微信群,每次向群里发送6000元额度的红包,设置成30人接收(每人200元)。小成“一鼓作气”,一个小时左右往这个微信群里共发送了22个红包。  待小成的妈妈拿回手机发现问题时,小成已经花掉了21.2万元,一分钱返利也没得到。见小成不再发送红包,对方瞬间将小成妈妈从微信群里踢了出来。此刻,小成才意识到遇上了骗子。  接案后,兰山警方组织精干力量侦破。经侦查,嫌疑人的活动范围均在湖南。3月31日,民警找到了嫌疑人黄某的住处。民警连夜开展工作,于4月1日中午将另一名犯罪嫌疑人邓某在家中堵获。随后几天,民警连续出击,又先后将多名下线人员抓获。  民警介绍,这些嫌疑人每天都新建大批QQ群和微信群,主要目标是未成年人,他们以发红包或购买电子购物卡能10倍高额返利为诱饵,待未成年人上当后,他们一步步指导未成年人悄悄获取家长手机,将家长手机里的大量资金全部盗转。  防骗提醒:  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反诈骗教育。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链接一律不看不理不点;不理睬网络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不贪图小便宜;对于任何理由的转账、汇款要求,坚决不听不信不转账。  家长要保管好自己的手机、银行卡等物品。不要让孩子知道支付密码,以免其受骗后大额转账汇款,同时也要关注孩子自己的微信账号、支付宝账号的余额。
    08/30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大学生租房警惕“黑中介”诈骗
      跟租房中介签了合同,交了半年房租,可租期刚过半,大学毕业没多久的董鑫琪竟被“赶”出了租住的小屋。  不久前,自称房东的几个人找上门来告诉董鑫琪,他们已经1个多月没收到租金也联系不上那家中介了。董鑫琪给联系自己签约付款的中介小哥打电话,发现自己已被拉黑。  有些傻眼的董鑫琪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无奈之下,他和另外两个租客一起去派出所报案。工作人员告诉他,此前已经有涉及这家公司的多个房东和租客前来报案。按照要求登记了自己的受骗情况后,目前董鑫琪尚未收到公安部门对这家中介立案的消息。  今年2月,董鑫琪在网上多个租房平台比价后,发现在闲鱼上的租房信息比其他平台要更便宜一些。自称是客房公寓的中介带着董鑫琪进入房间查看后,递给他一份房屋租赁合同双方约定,租金每月2500元,租期为6个月。今年3月,按照“押一付三”的付款规定,董鑫琪和同学夏子康凑齐了第一笔1万元房租后,搬了进去。  3个月后,两个年轻人又攒够了3个月的房租,并通过房客公寓的官方微信付款平台交齐了租金。没想到,付款第二天,房东就敲开了他的门。房东告诉他,自今年3月以来,一共只收到中介转给他两个月的房租,此后再也没有收到钱,“现在连中介的人影都找不到了!”  前前后后租房这一年多,按照每月2800元租金计算,李大爷有3万多元房租没收回来,还惹了一肚子气。他请人帮忙找到房客公寓注册所在地,发现现场已人去楼空。  天眼查显示,这家天津房客公寓管理有限公司如今已涉多个法律诉讼案件,均为房屋租赁合同纠纷的被告,被天眼风险标注为“高风险”。目前这家公司法人预留的手机号已成为空号,今年5月,公司申请注销解散。  自己交了房租,能否到期再搬走?夏子康咨询了一位律师,得到的答复是,要依据房东与中介签订的合同类型来分析。如果房东与中介公司签订的是委托代理合同房客可以拒绝搬出。若房东与中介公司签订的是房屋租赁合同,那么房东就是出租人,中介公司为承租人,房客则是次承租人。因中介公司违约未及时支付租金,房东有权解除双方的租赁合同,并依据合同约定要求承租人返还房屋。  2020年以来,全国范围公开报道的信息中,已累计出现数十家长租公寓“爆仓”“跑路”的情况;高峰时,1个月内被爆出倒闭的长租公寓就多达15家。随后,多地纷纷出台相关文件,提示人民注意住房租赁市场的风险,警惕“租金贷”“高进低出、长收短付”等问题。  专家提示:  周传豹律师提示,大学生租房时,一般会先找中介,但签租房合同时要尽量与房主本人面签,签合同前要对房产证、产权人的身份信息拍照或复印留存。  若房主不能到场面签合同,而由房屋中介代签合同,或者干脆是直接与中介签合同,则要关注中介是否持有房主本人签章的授权委托书、代管合同原件等材料,并拍照或复印留存。  特别要重点审查委托书或代管合同中,有无代为收取房租的权限。若没有,则要避免将款项支付给中介,而应直接将款项支付到房主本人账户。若中介有收取房租的权限,最好与房主沟通并留存证据,将来一旦发生纠纷,可以凭证据维权。  
    08/30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坐地起价、虚构故障,警惕家政家修行业欺诈行为
      搬家费1500元变1.8万元,北京四方兄弟搬家公司6人近日获刑。虽然违法人员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家政家修行业坐地起价、强收费用行为仍屡见不鲜,消费者深受其苦。12345热线反映,6月以来直接投诉搬家公司“坐地起价”的来电近40起,反映空调、洗衣机等家电上门维修“购买服务与承诺不符”的有700多起。  记者发现,冒充知名品牌,收费完全无标准;在服务过程中坐地起价、虚构故障,借机抬高费用,或以次充好,收取高昂费用;服务质量没法保障,售后服务延时等是影响家政家修行业健康发展的三宗“罪”。  “兄弟京北搬家公司冒用兄弟搬家公司骗取消费者信任,有明显欺诈行为。”前不久,一架钢琴、一台空调、一个柜子,2.1公里的搬家距离,让包先生支付了6000元的搬家费。他算了笔账,按照搬家公司之前所说,出车的运费一辆是280元,两车一共560元,还有三样物品搬运费分别为200元、150元、450元,合计才1360元。  然而,工人搬完后却坐地起价,要求额外支付人工费,每人每小时300元,共3人,5个小时共计4500元。包先生说,当时工人一共索要了8000元,讨还还价后他支付了6000元。“搬完已将近深夜12点,为了两个孩子及自身安危考虑,不得已支付了高价费用。”  相比搬家,家修服务对于市民生活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然而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坑”常常让市民头痛不已。  “我们家空调不制冷了,联系了售后要求上门维修,对方上门后给空调加了氟,加完之后居然跟我要了1850元。”李女士说,对方解释说具体要加多少氟得看实际情况,还说有其他的零件也要更换,“我也不懂,只能自认倒霉。”  许多消费者并不懂技术,对产品存在什么样的技术问题,是该修还是该换,零件是不是真的坏了,往往不清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容易处于弱势地位。  为什么家政家修市场乱象频出?北京市信凯律师事务所张晓伟律师认为,除了因为服务者自身经营不规范、法律意识淡薄,也有法律制度不完善和监管不到位的因素。  记者登录58同城等网站,以个人身份发布搬家和维修的相关宣传信息,仅需通过人脸识别,提供银行卡和微信信息,一条服务信息分分钟就可以对外发布了,市场准入毫无门槛可言。  而正因为市场准入门槛低,一些私人搬家团队、个人维修没有正规的资质,也避开了执法部门的监督。“比如维修服务吧,虽然是个小领域,但其实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因为散而乱,维修服务不易纳入统一监管,这块就成了执法盲区。”张晓伟律师说。  此外,家政家修服务也没有相关行业标准,更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  专家建议:  充分发挥平台的公示监管作用  “目前网络信息发达,消费者往往通过网上第三方平台寻找家政服务者。”张晓伟律师建议,要充分发挥平台的公开和监管作用,比如要求入驻公司提前公示服务费用、事项等内容,在充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前提下签署服务协议;服务后允许消费者如实评价并将评价内容公开;对投诉较多的商家采取强制退出机制等等。  张晓伟律师说,相比搬家,维修往往支付的金额不太高,而消费者采用司法途径解决耗时耗力,这让一些家政家修服务者钻了空子。对这类行为,以行政方式处理更为快捷。他建议,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处罚力度;另外,相关的立法也需要尽快跟上,防止服务者利用法规缺失打擦边球。  张晓伟律师也提醒消费者,要有法律和维权意识,敢于对不法行为说“不”。在协商不成时,要注意保存证据,向平台反馈要求处理,向行政主管部门投诉,或者以报警、诉讼等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08/24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花点钱”就能“发论文”?警惕有“坑”
      自己笔力不足,评职称却需要论文,怎么办?苦恼之际,如果有人告诉你只要花钱就能在期刊上发表文章,你会相信吗?河南的李女士就“动了心”。  2021年4月初,李女士拨通了新乡市公安局卫滨分局的报警电话,讲述了一段2年前的经历。  李女士是一名护士,为了晋升,她须要在权威医学杂志上发表1至2篇的学术文章,才能在职称评定晋升中占有优势。听人说网上有人专门做代发论文的“买卖”,只要花些钱就能发表论文,李女士动了心,于是便与同事一起在网上查找捷径,不料却落入了骗子精心设计的圈套。  李女士看到一个自称可以代写并发表至权威期刊的“医学类期刊”网上征稿。李女士与该平台商谈约定,与同事一起以3人5篇近2万元的价格支付转账,对方承诺发布权威平台。结果,等来的却是不知名网站的假期刊。时隔两年之久,相继被骗的同事、同行还有多人,李女士讨要无果决心求助警方。  办案民警判断李女士遇到了“论文诈骗”。经综合研判分析,民警串并查阅相关受害人已达百余人。随着案件的深入调查,民警逐渐发现该案涉案范围遍及全国、受害人竟多达千人。  随即,办案民警围绕涉案嫌疑账号,分析交易明细近两万余条,通过调取大量信息资源对嫌疑人衣、食、住、行、生活习惯等方面展开了全面精准研判。不久,办案民警初步锁定可疑人员的活动轨迹,并动身前往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追踪嫌疑人落脚点。  经过多次踩点侦查,民警最终摸清了嫌疑人的落脚处,5月29日,连续蹲守三天两夜的民警叩响嫌疑人房门,出其不意将嫌疑人当场捂获,并现场查扣作案平板电脑1台,手机2部,银行卡10余张。  民警连夜审讯,犯罪嫌疑人最终供述了自2017年以来合伙以“买卖”、“代写”并“发表论文”实施诈骗的违法犯罪事实。  目前,2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防骗提醒:  1、有论文发表需求的人群,要多了解正规、成熟渠道,不要随意听信网络广告,试图走捷径、“抄近道”;  2、如发表论文时遇到要求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方式转账至个人账户的情况时,应当多思考,切勿轻易相信对方所作出的承诺,以免自己的财产遭受损失。
    08/23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小心“注销校园贷”和虚假征信类诈骗
      据海南省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统计,近段时间以来,大学毕业生、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及有注册过校园贷记录的人员屡屡受骗,易受骗人员年龄段多为20岁-30岁。8月16日,海南省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提醒,各位年轻人小心防范以下两种骗局:注销校园贷诈骗、虚假征信类诈骗。  为注销校园贷一女孩被骗走2万多元。7月27日,海口的林女士接到一自称某网贷公司工作人员的陌生电话,对方称系统显示林女士为学生、有校园贷,现国家正严查校园贷,必须马上进行销户,否则将影响征信。当林女士询问如何解决时,对方让林女士添加客服QQ号进行处理。林女士添加对方QQ后,对方称其名下云闪付、微粒贷、京东金融、中银E贷4个账户有余额,需要全部提现并转至“冲正账户”才能销户。在对方蛊惑下,林女士开始提现、转账。当转最后一笔时,林女士经家人提醒,才意识到被骗,共计损失28000元。  遭遇虚假征信类骗局,一市民被骗3万多元。7月28日,小许接到一自称某支付客服的来电,称小许账号信息造假,如不及时变更将移送司法机关提起诉讼,接着又说出小许的一些个人信息,小许便相信了对方,并按对方要求进行操作。首先,下载安装了某会议App,并打开屏幕共享,并分别打开某支付借呗、某银行App给对方“核对”。接着,又将所有资金提现到一张银行卡中。最后,对方让小许保持屏幕共享开启,交由客服处理。不久,小许就收到转账短信发现被骗,共计损失36700元。  警方总结违法分子的诈骗手段:第一步,伪装身份。诈骗分子冒充网贷“客服”或金融主管单位来电,有时还提供伪造的工作证、国家文件,或公布受害人信息,获取信任。  第二步,编造理由。诈骗分子往往利用受害人担心留下征信污点或被司法机关处理的心理,以国家政策、个人信息被盗用等为由,要求受害人配合。  第三步,开始转账。诈骗分子主要是通过添加QQ、微信好友,指引受害人到各网贷平台贷款,或转账到所谓的“冲正账户”、“审查账户”进行诈骗。也有像案例中借助各种会议软件“屏幕共享”功能,直接盗取验证码等信息,实施诈骗。  海南省反诈中心提醒如下:1.凡是自称贷款平台、支付平台客服,要求注销校园贷,否则影响征信的电话都是诈骗。国家相关部门并没有推出所谓“注销校园贷”政策,个人征信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统一管理,无论是银行还是贷款公司都无权人为删除和修改。  2.如有疑问,可拨96110咨询;若被骗,请拨打110报警或到就近派出所报案。
    08/17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租房平台乱象频出,法律监管是关键
      8月13日,央视曝光租房平台乱象,安居客、58同城是虚假房源的重灾区。该新闻消息发布不久便登上微博热搜榜。相关话题评论众多,字字句句都是客户对租房平台、对无良中介的控诉与不满。  虚假房源乱象存在已久。去年,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6部门,开展整治住房租赁中介机构乱象的工作,并查处了一批违法违规典型案例,然而平台和中介利用虚假房源牟利的现象仍然屡禁不止。如若仅靠地方监管、租房政策、喊话、约谈、处罚,显然是治标不治本,唯有把租房平台纳入法律监控范围,才是治本之策。  庞大的市场需求,是中介和租房平台有恃无恐的底气所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一季度,我国在线租房用户规模已达8711.6万,较去年同期增加1044.1万。另外,部分租房者缺乏租房知识、经验,更给了中介和租房平台弄虚作假以可乘之机。中介在平台上发布虚假房源吸引客户,平台则故意在审核环节放水,以此向中介收取高额的平台费。面对“物美价廉”的虚假房源,租房者禁不起诱惑,不知不觉间跳进无良中介的“圈套”。  除了虚假房源问题,隐私泄露、房屋质量等因素同样需要注意。互联网时代,房屋租赁交易通常在网络平台上完成,个人信息被批量泄露和贩卖的风险大大增加,租房者在提供个人信息时理当慎之又慎。此外,很多出租屋存在消防设施设备老旧、电线私拉乱接等问题,加之租住人员多,管理薄弱,安全隐患突出。  让租房者住得安心、放心,是一个城市给予他们最好的馈赠。虚假房源、信息泄露、房屋质量……一系列租房行业乱象,让租房者忧心忡忡,不堪其扰。租房平台乱象频出,何解?唯有在法律上下功夫,针对租房平台乱象制定更为严厉的处罚措施,让试图违法者产生畏惧,才能真正将房屋租赁行业引向良性发展轨道。
    08/17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新型骗局出现 小心在线办理社保卡骗局
      “由于全国电子信息升级,请广大用户及时办理领取电子社保卡,未及时办理电子社保卡的用户,旧版社保卡将停止使用,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您好,您的社保账户未上传电子审核,请于XX月XX日前打开点击X,XXXXX,XX(网站)在线办理,过时将被注销账户!”  请注意,这样看似正规的信息,很可能来自于虚假网站!  一种新型骗局近日浮出水面。记者日前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获悉,社会上出现仿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网的虚假网站,也有不法分子冒用社保部门名义,发短信给群众,要求其点击链接办理社保业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醒,这些链接涉嫌诈骗,请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  据介绍,不法分子常用的诈骗套路有两种。第一种,假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网,在网站上出现弹窗并发布上述所谓“全国电子信息升级”通知,引导群众点击“在线办理”;第二种,则是自称是“社保中心”的骗子,利用短信让参保人点击“在线办理”。如果真点开了短信中的网站,那就落入骗子的圈套了了。  人社部提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网地址为:www,mohrss,gov,cn。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问题也可以拨打当地12333电话进行咨询。人社部门发送的社保卡办卡(电子社保卡申领)短信,不会附加任何网址,推送的短信不需要输入任何涉及个人信息、金融账号等私密信息。广大用户不要随便点击来路不明的链接,切记不能透露自己的个人账户及身份信息,更不能按其提示进行转账汇款等操作,以免上当受骗。
    08/12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贷款买车 小心这些陷阱
      记者从河北省消保委获悉,近期,保定市消保委接到多起贷款购车消费纠纷的投诉,投诉的问题主要是“零利率”贷款买车却多出来数额不小的手续费、贷款买车不知不觉就违约了、保险押金退还难等,这些消费纠纷的共同点是消费者绝大部分手里没有购车合同。  四大陷阱要注意  消保委人士提示,贷款买车一定要注意以下陷阱,不然落入陷阱后容易造成额外的损失和花费。  陷阱一:虚假的零利率。为了刺激销量,经销商会推出众多零利率、零月供、免息、贴息等购车金融促销政策来刺激销售,但实际上,这当中还是有不少猫腻的。其中最常见的,就是4S店要求消费者缴纳多种手续费和保险押金等费用。例如在办理车贷后,才告知消费者需要缴纳办理车贷的手续费,而且这笔费用也不低。  陷阱二:指定保险公司投保。经销商强制在4S店内指定保险公司投保首年全额保险和次年保险押金等。全部算下来,贷款不赚反亏,多交了不少钱。当消费者想变换保险公司投保,消费者的次年保险押金就被经销商“没收”了。  陷阱三:手续费是给金融机构的。消费者在贷款买车时4S店一般会收取手续费,如果消费者询问什么手续费,经销商会声称贷款手续费是给金融机构的。但正规的金融机构是不允许收取贷款手续费的,所以这是经销商自己核定的费用。  陷阱四:贷款公司扣押车辆。  不良贷款公司套路分四步  除了经销商以外,消费者在贷款买车时还会遇到购车时的贷款公司。保定市消保委在浏览网上公开的不良贷款公司套路时,发现套路基本分四步走。  第一步,购车者在汽车销售店买车,从银行贷款,银行请贷款公司做担保方然后放款。  第二步,多方签订合同过程中,贷款公司趁车主不注意在合同中留下空格或直接拿走合同,甚至以银行担保为由扣留车辆合格登记证书。第三步,、购车者提车后,贷款公司以未买指定机构保险、还贷逾期、GPS出现异常等“违约理由”,通过GPS找到车,用备用钥匙将车开走。 第四步,以有车辆处置权为由,贷款公司向购车者索要违约金、罚金、收车费、停车费等高额费用多达十几万元。  保留合同很重要  在贷款公司的套路里,最重要的关键点在于,消费者并没有对合同形成足够的重视,让这些不法的贷款公司有机可乘,例如布满空格的合同,让他们可以自主增加多个不合理条件;又或者是一式三份的合同,消费者居然一份都没拿到手。在这个时候,贷款公司会用各种理由扣押你的车辆,让你赔付高额“违约金”,例如,未在指定机构购买保险,违约;还贷晚了1小时,违约;车辆前往外省、车辆长时间停止不动,统称“GPS出现异常”,这些所谓的“违约”都能让分期公司迅速扣押车辆,坐等车主上门。  为了防止误入这些陷阱,保定市消保委提醒广大消费者注意以下几点:  1、一定要保留一份合同。在签合同前消费者要了解清楚各项信息后再签字,注意看清楚有没有多出来的空格,以免贷款公司在上面动手脚。最重要的是,在签署完合同后,一定要自己保留一份合同,以此作为证据。  2、保持清醒,有疑惑要及时提出。贷款买车确实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不仅要面对经销商,还需要提防贷款公司。消费者要在每个环节都保持清醒,任何有疑惑的地方要及时提出质疑,千万别因为心急提车而随意签署各种合同。  3、办按揭贷款前要协商好退订协议。汽车按揭在办理过程中,购车者可能遇到未成功审批发放贷款或贷款审批比较慢的情况。要慎重缴纳订金,如果想退订,在一些案例中经销商是拒绝退回订金的。因此,办按揭贷款要提前与经销商协商好退订协议。  4、拒绝强制保险。消费者遇到经销商强制推销保险时,要及时拨打12315向市场监管部门进行举报。
    08/06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疯狂外呼”薅羊毛
      站在“疯狂外呼”前台的看似是来路不明的外呼公司,但背地里却有“浓眉大眼”的移动公司的身影。并且,后者不只是对前者的“冒充”睁只眼闭只眼,实际更是利益共谋者。  “你好,我是移动公司的,本次来电是为了答谢星级用户……”电话接通后,开场白几乎都是这句话。接下来,这些“客服”将向你推销一个流量包。这个被话术包装的流量包,会让你误认为是“免费的”,而电话也是来自冒充移动官方客服的“外呼公司”。据媒体日前披露,这些公司在注册空壳授权代理门店、获取移动公司业务办理权限后,私下招募数百名客服违规呼叫,有公司一天拨出11万通推销电话。  说好的“答谢”,实际是吃相难看的薅羊毛;自称是移动公司,实际是游离于灰色地带的外呼公司。这样的“疯狂外呼”其实在多年前就被治理过。只是,在提速降费的大背景下,“疯狂外呼”依然禁而不绝,对用户“怎么忽悠都行”,着实增添了几分魔幻色彩。  当然,如果你觉得这一切只是外呼公司为了利益而“走火入魔”,可能低估了“外呼”这里面的水到底有多深。不管是此前已经被处理的案例,还是媒体最新卧底调查所揭露的,都反映出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站在“疯狂外呼”前台的看似是来路不明的外呼公司,但背地里却有“浓眉大眼”的移动公司的身影。并且,后者不只是对前者的“冒充”睁只眼闭只眼,实际更是利益共谋者。  比如,外呼公司的海量号源都来自移动公司;而当外呼公司的忽悠被识破遭遇用户投诉时,10086的接线业务会自觉将它们挡住。这样一来,被忽悠并不堪其扰的消费者就真成了“叫天天不灵”,叫移动“一动不动”。俗话说,“外盗易挡,家贼难防”,当“外盗”和“家贼”联手,自然就容易走向“疯狂”了。  那么,一边是国家在禁止外呼业务上的三令五申,一边是近年来“提速降费、全方位提升用户体验”国家行动,为何还有运营商敢于与外呼一起“疯狂”?答案端在一个“利”字。如记者卧底发现,通过忽悠消费者开通业务得来的利益分成,仅沈阳某外呼公司一家,年营业收入就达到1.9亿元,而其为当地移动公司带来的年收入则更是高达6亿元。  只是,电信运营商和某些黑产的“利”再大,也不能大过数亿消费者的利益。将用户个人号码批量转交给外呼公司,再用来忽悠用户,如此生财之道,严重背离了电信运营商的基本社会责任。而且,泄露用户隐私,为骚扰电话推波助澜,以“见不得光”的方式来推销业务,哪一条都已明显踩踏法律红线,也与国家对电信行业治理的大势相抵牾。对这样的以忽悠消费为特征、赚取昧心钱的行为,理当零容忍,彻查到底。  要根治“疯狂外呼”,需从抓“内贼”入手。尤其是在这几年的提速降费大背景下,我们要警惕一些电信运营商在业绩焦虑的驱使下而把“生财”之计放在了“野生”外呼上。只有坚决堵住“疯狂外呼”,提速降费的红利才能不打折扣地送到用户手上。
    08/04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花钱“买”实习? 小心掉陷阱
      毕业季来临,数百万的应届毕业生陆续步入职场。近日,部分中介和企业摸透了毕业生求职“眼光高”的痛点,推出付费“买”实习业务,来满足毕业生对知名企业的求职诉求。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万,同比增加35万。另据中国青年网不久前的调查显示,76.29%的大学生认为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是就业中最令人困扰的事情。实习,成为大多数大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在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直接的办法。要想得到一个亮眼的实习经历,有些大学生甚至不惜花费高额费用,因此,“付费实习”“天价实习”等关键词频频成为网络热点。  据了解,很多从事于留学等工作的中介同时身兼互联网、投行、会计师事务所等受大学生欢迎的岗位实习中介。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超过21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实习中介、人才中介”,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人才中介相关企业。其中,有近14万家相关企业成立于5年之内,有2万多家相关企业成立于1年以内,占比超10%。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人才中介相关企业较多分布于广东,有13万余家,占比62%。  付费实习对自己能力的增长有帮助吗?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购买过此项服务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买”来的实习经历“挺水的”。“实际情况与中介承诺不相符的情况比比皆是,更不要说花了钱仍然没找到实习的情况。”  不少网友认为,大学生实习付费就是个陷阱。“中介利用学生毕业后急着找工作的心理,趁此机会赚黑心钱,在对方交完钱后直接消失。就算毕业生成功进入大厂实习,被安排的也都是和专业没关系的工作。”一名网友表示。  不少大学生和高校教师认为,从就业本身来看,应不断积累职业经验,尽早适应职场与社会,宜早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用高额中介费“买”实习经历更是不可取。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孟久儿表示,从表面上看,实习乱象似乎与学生自身的就业焦虑以及选择实习单位的盲目性有关;从深层次上看,则与一些高校提供的实习机会不充足、就业创业方面的指导不充分、相关部门对提供实习类业务的中介机构监管不严格等密切相关。高校应切实负起组织实习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主管部门应加大对相关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企业也应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08/02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