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公示信息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站内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节日消费,谨防“美丽陷阱”
      今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女性消费成为商家关注焦点。沈阳市消费者协会通过本报提醒广大女性朋友:注意消费安全,科学理性选择购物渠道和所购商品。  理性消费促销商品,应货比三家  “三八”妇女节期间,各种打折促销活动掀起了女性商品销售热潮。有些女性面对花样繁多的促销活动,会产生消费冲动购买过多商品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市消协提醒广大女性朋友,要做到理性对待商家促销。无论线上线下,平时应该多关注想要购买商品的价格,了解该商品是否真正打折降价。对要选购的商品要全面了解与比较,货比三家,做到科学理性消费。  预付款消费谨慎消费,卡内储值不宜过高  节日期间,很多美容美发、健身等服务行业,会针对女性消费者推出预付式优惠活动。对此,市消协提醒您要谨慎对待预付式消费。办理各类预付式消费卡时,谨慎办理金额过高,周期较长的预付卡。要与经营者签订合同,对预付卡的使用规则、使用范围、消费期限、转让要求、退款条件及违约责任等内容进行约定。  网络购物线上购买,注意查验真伪  网络购物、直播带货、微店购物等购物方式,越来越受到女性消费者欢迎。市消协提醒您网购时,要仔细了解商家相关资质,关注消费者评价和信誉度。要保留好聊天记录、付款凭证等,要做好个人信息保护。线上购买进口化妆品时,要注意产品包装应有中文标签,并标注有进口化妆品批准文号或备案文号。必要时可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查询产品注册信息。
    03/10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可视门铃不可无视隐私
      近年来,带有自动录入和摄像功能的可视门铃走入越来越多的家庭,被誉为“家庭门卫”。殊不知,这位“家庭门卫”还可能带来纠纷。日前,无锡一桩由可视门铃引发的官司引起广泛关注,最终法院判令拆除门铃,并删除相关影像资料。  可视门铃之争,其实是安全与隐私之间的矛盾。装的人想要安全,而反对的人则担心隐私。就像无锡这桩官司,原告张某就认为,对门邻居吴某家的可视门铃不但记录了自己出入房屋的时间,还拍摄到了屋内的情况,严重侵犯了其个人隐私。除此之外,信息泄露也是个大问题。可视门铃录制的视频可能包含大量的人脸信息,一旦那些上传至云端存储的视频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目前,对于此类案件,法院的判决比较一致,即判令拆除可视门铃。显然,在法庭看来,居民在安装可视门铃保障自身居住安全的同时,亦负有不妨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义务,必须在维护居住安全和尊重他人隐私权之间做好平衡。于今年1月1日实施的民法典也规定,“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明确将“私人生活安宁”纳入隐私权保护范畴。  对于隐私权的尊重和保护,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不断为隐私权保护带来新问题。如个人在未告知邻里的情况下,在自家门口安装可视门铃,所录制的邻里在公共区域内的行为是否属于隐私权的保护范围?一旦可视门铃的信息泄露,产品供应者和使用者各需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对此,相关法律法规要与时俱进。与此同时,行业监管也要跟上。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可视门铃相关的在业存续企业超过2000家。然而,这方面的监管却几乎空白。可视门铃录制的信息如何强化安全保护,可以留存多长时间,怎样进行清除处理等细节都需要监管加以明确。  此外,可视门铃背后还藏着一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那就是“信任缺失”。在陌生人社会,因为缺乏必要的联系纽带,陌生人之间难以相互信任——即使是在同一个社区中,面对面地住着。而这种“信任缺失”,也是人们对于周遭环境不安全感的根源。正因为如此,如今,不少社区都希望通过组织社群活动、组建兴趣社团等方式来重建社群,让人与人之间重新亲近起来。当邻里成为朋友,信任不再缺失,也许就不需要什么可视门铃了。
    03/08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点赞赚佣金”兼职 警方教你如何防骗
      近日,常州市反诈骗中心接市民金女士报警,她收到了一条给抖音点赞即可赚佣金的短信,遂即添加客服微信“入职”。  一开始,金女士按照客服要求给几条抖音视频点赞后,立即收到了6元佣金。然后客服称,想要继续参与点赞赚钱,就必须下载“抖聊”APP,给指定商品刷单3笔,先垫付资金,后续会连本带利返现。因为前面做点赞任务时,很快有回报到账,金女士放松了警惕,向客服提供的账户转账刷单,然而金额越刷越大,客服始终以各种理由不返现,金女士意识到被骗,损失12万元。  在这个案件中,招聘兼职“点赞员”其实是骗子引流的手段,目的是让主动加骗子微信的人尝到轻松赚钱的一点甜头后,心甘情愿跟着他继续下载APP和接单,一步步掉入陷阱,究其本质依旧是刷单诈骗。  常州市反诈骗中心提醒:天上不会掉馅饼,对点点手机就能轻松赚钱的兼职项目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轻易加陌生人微信,远离诈骗陷阱。此案中引流手段是“抖音点赞”,其他案件中常见的手段还有“加微信送福利”,兼职刷单类诈骗的引流手段五花八门,一定要擦亮双眼看清其诈骗的本质。
    03/08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快递员”加好友 拉你进“风投群”
      春节期间,因快递休息,有些电商平台上的商家不发货。春节之后,大家开启了天天等快递的模式。但让一位网购多年的买家没想到的是,她竟然被“快递员”骗了。  沈阳铁西公安微信公众号提示市民,已有外地市民被假冒的快递员骗了上百万元。近来,假冒快递员的诈骗案件多发,骗子抓住年后买家着急等快递的心情,冒充“快递员”,以快递有问题为由,要求被害人加其微信好友,伺机实施诈骗。  被假快递员骗走130万元  民警介绍,春节过后,外地的章女士在微信上验证通过了一名自称是“快递员”的好友申请。但对方没说快递的事,却把章女士拉入了一个刷单群内。没多久,群里就有人介绍下载一款名为“ZFT”的App,称可以抢单做任务拿佣金。  章女士下载后,发现是一款带有聊天功能的App,且有“风投老师”介绍赚钱经验。章女士点击群里的链接,登录了一个“百老汇”网站,跟着“风投老师”投注彩票做任务。  章女士第一笔下注32元,十几分钟后赚到121元并提现成功。章女士又投了3万元,赚了6000余元,同样提现成功。由于前两次下注都有盈利,这让章女士对“百老汇”能快速赚钱更加深信不疑,于是第三次直接投入了20万元。  警方表示,在受害者受到利益驱使后,骗局才正式开始。“风投老师”说章女士操作错误,要充值补足费用才能恢复数据,同时又称她操作失误导致信誉分降低,要等3个月恢复数据或再充值。在各种理由哄骗下,章女士通过网银共计转账130余万元。  不要轻易添加陌生人微信  警方介绍,在这个案例中,骗子假冒“快递员”加微信是诈骗的源头,章女士验证通过时就犯了不辨身份添加陌生人微信的错误。  刷单群里抢单做任务是让受害人产生快速赚钱的欲望,再由“风投老师”介绍博彩App让受害人小额盈利,相信博彩能赚钱,然后再以操作错误等理由让受害人扩大投入。每一步都摸准受害人的心理变化,然后精心策划陷阱。  警方提醒,目前,全国已发生多起冒充快递员的案件,微信上收到“××快递”的好友申请,一律不要验证通过。没有正规的“刷单微信群”,看到“刷单”二字就要联想到诈骗。不要扫码下载投资理财或博彩App,这些都是诈骗工具,不可能有稳赚不赔的买卖。
    03/08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购物时谨防销售员设下的私下交易陷阱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湖南的消费者黄先生2020年7月份到长沙市的一家力威办公家具门店想要购买办公用的班台、卡位等家具。当时,一位姓姜的销售员接待了他,并加了微信。随后,销售员通过微信给他发来了产品款式、颜色和价格。黄先生确认之后,对方还给他发来了《购销合同》。  合同内容显示乙方名称为“湖南省力威办公家具有限公司”,商品总货款为9400元,优惠价8000元。并详细标注了商品的名称、型号以及到货日期。同时,在合同最下方还盖有公司公章。  黄先生在合同上签了字并传真给对方,可收到货后却发现,寄来的商品品牌不是力威。黄先生立刻询问了销售员,对方表示,这两个品牌品质都不错,只不过有些差价。  这位销售员不诚信的行为让黄先生非常气愤,他致电“湖南省力威办公家具有限公司”总部客服电话进行了投诉。之后,销售员被解雇,可黄先生的问题却迟迟没有人出面解决。  黄先生告诉记者,因为销售员当时同意给他便宜1400元,所以他答应对方不索要发票,这让他失去了重要的维权证据。  记者联系到了这位销售员。他坦言,自己在没有通知黄先生的情况下,私下调换了家具品牌,他收取了黄先生的货款,也并没有打到公司账上。后被发现,自己也因此丢了工作。  半年来,事情一直没有任何进展。黄先生希望“湖南省力威办公家具有限公司”退给他3000元差价,公司表示拒绝:理由是销售员已经离职,公司没有收到过黄先生的合同。  北京天霜律师事务所律师芦云认为,合同文本是家具公司的销售人员发给消费者的,只要合同上的章是真实的章,就能够证明这位消费者和家具公司存在购销合同。这家公司发现员工违规就对员工进行了相应的处理,但并不能排斥这家公司要去承担相应的责任。直接辞退员工不去承担法律责任在司法实践中不能被认可。
    03/03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打洋工一夜暴富?警惕境外“高薪招聘”圈套
      “境外高薪招聘,日均收入1000元,包机票、包签证、包吃住……”一则广告,一场骗局。  近年来,涉跨境赌博、诈骗等案件层出不穷,被骗入跨境非法组织的受害人也层出不穷。不少公民被花言巧语迷惑,抱着“一夜暴富”的幻想出境寻求高薪工作,反而陷入跨境非法组织的圈套,不但没走上“钱”途,反而丢了前途,失去了归途。  境外高薪工作竟是违法犯罪活动  “凌晨1点左右,我趁看守人不备,从‘公司’7楼顺着管道爬下来才得以脱身……”张某回忆起自己被跨境赌博诈骗团伙困于境外的日子,心有余悸。  2020年8月,湖北襄阳市民张某上网时,被一则待遇优厚的境外销售工作招聘信息吸引。主动与对方取得联系后,他办理护照和签证,前往柬埔寨金边“某公司”应聘。  不料,张某到达“公司”后,他的护照、通信工具等个人物品均被没收。“这是一场骗局,工作内容并不像开始宣传的那样,其实是网络赌博诈骗。”张某告诉记者,有人持武器严密看管公司,他每天被迫使用不同的微信号在多个“工作群”编造、宣传赌博可以暴富的言论,欺骗他人“入网”。  2020年9月底,张某趁看守人不备,爬管道逃离“公司”,返回国内。  这种被骗至境外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情况并非个例。近年来,湖北荆州、襄阳、恩施、孝感、天门、仙桃等地均有居民被骗至境外,从事跨境赌博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不法分子常编造招聘客服、销售、运维等种类繁多的岗位,以‘高薪岗位’‘海外务工’等虚假信息诱骗受害人‘入网’。为打消受害人顾虑,不法分子甚至免费提供出境机票、住宿等便利。”湖北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中国公民出入境管理室主任张磊说。  湖北恩施州居民小李曾被骗至缅甸某网络诈骗组织,谈起这段经历他面色黯淡。  “听说那边工资很高,开始还有些怀疑,但对方为我购买机票,又转来不少生活费,我就打消了疑虑。谁知到了那里,工作内容竟是网络诈骗。”小李说,“‘公司’将我包装成‘高富帅’,要求我在交友软件上与潜在的对象谈恋爱,一步步诱骗她们的钱财。”  “境外高薪招聘很可能是骗人的,千万不要去!”他经常这样告诫朋友。  记者了解到,受害人一旦掉入陷阱,出境后便被不法组织控制,甚至遭到殴打。张磊告诉记者,“因受害人身处异国、语言不通,加之被不法组织严密看管,无法寻求当地警方有效保护。受害人只有支付高达数万至数十万元不等的赎金才可获得人身自由。”  花言巧语诱骗亲友“抱团”出境  跨境非法组织在互联网通过“广撒网”形式散播广告,诱骗“入网之鱼”。“入网”者一旦被诱骗出境,便入陷阱。  记者发现,除了部分受害人被跨境非法组织编造的谎言诱骗外,更多案例集中于熟人范围内,主要以“抱团”的形式从事跨境赌博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2020年11月30日,一名中年妇女闯进湖北宜城市公安局。  “我儿子被朋友骗到境外从事跨境网络诈骗活动,该怎么办啊?”李女士激动不已,向民警讲述儿子的遭遇。  宜城市公安局调查发现,2020年8月,宜城市市民李某某以到境外工作可以获取高薪为由,让其外甥何某某“物色”几个合适人员到缅甸工作。何某某打感情牌,联系包括李女士儿子在内的6名家属及朋友,从襄阳出发,在云南边境偷渡到达缅甸大其力。  宜城市公安局于2021年1月21日对李某某涉嫌组织他人偷越国境案立案侦查。何某某已被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这就像传销组织一样,不法分子拉拢亲朋好友,偷渡出去一起从事跨境违法犯罪活动。”湖北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办案指导支队支队长李华伟说,“跨境赌博电信诈骗活动的不法分子回国后,常常穿金带银,高调‘显摆’自己,给同乡好友营造一种‘境外即天堂’的假象。”  湖北公安厅相关数据显示,湖北省近期打击处理10余起妨害国(边)境管理犯罪案件,抓获涉案人员280余人。涉案人员以家庭、朋友或同乡互带形式为多。  记者了解到,被骗至跨境非法组织的受害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多来自边远山区或欠发达农村地区。大部分受害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在不法分子花言巧语的诱骗下,再加上亲朋好友的信任纽带关系,受害人往往会动心,一步步掉入陷阱。  大数据助力源头治理  打击治理跨境非法组织,除了加大宣传,提升群众防范意识,更要找准源头,精准发力,将不法分子阻断在境内。  2020年以来,湖北省公安厅严格按照上级要求,指导基层公安机关对跨境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开展源头治理和打击行动。相关数据显示,湖北省公安机关2020年共侦破跨境赌博诈骗等犯罪案件189起,涉案资金流水158.4亿元,抓获犯罪嫌疑人974人。  此外,湖北省公安机关在保障公民正常出入境需求的同时,窗口严格把关,强化审核审查,推进源头治理,有效净化出入境环境,维护国家安全稳定。  “我们通过面见询问、审核调查等方式,成功阻止了100多名以前往境外务工为由、提供虚假证明材料、欲从事跨境违法犯罪活动的人员。对查获的湖北籍非法出入境人员,采取了一系列的出入境限制措施,今后还将纳入‘黑名单’和失信人员。”张磊介绍,其中,洪湖市在出入境证件办理窗口现场查获电信诈骗逃犯肖某;襄阳市当场查获伪造证件人员2名,抓获逃犯1名。  “偷渡活动与跨境赌博、诈骗和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关联密切。我们除了要在申办出入境证件过程中,最大限度阻拦、发现可能从事跨境违法犯罪的人员外,更重要的是对非法偷渡问题进行重点治理,重点打击妨害国(边)境管理犯罪活动。”湖北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副局长耿行说。  在打击治理偷渡违法犯罪行动中,湖北省公安厅派出工作组对接西南边境相关省份,全面掌握情况,及时甄别处置,落实后续管理。  耿行介绍,目前公安部门已分析出偷渡活动的地域和人员特点,湖北省公安厅已经对10余个重点县市和数十个重点乡镇进行了重点督导,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治理。  “偷渡是违法行为,多次偷渡或组织他人偷渡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耿行说,“目前,老百姓对偷渡的法律责任认识还不够,偷渡活动的隐蔽性也较强,公安机关的工作任重道远。”  据了解,湖北省公安厅已与相关省市建立了资源共享、数据互通工作机制,正在推动形成全社会综合治理的格局,维护正常的出入境秩序。
    03/03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这些二维码有“毒”!
      在电子支付时代,二维码为群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不可否认的是,与方便快捷同行的,是无处不在的扫二维码骗局。现实生活中,扫二维码陷阱有多少?  扫码掉入盗号陷阱  这一天,小陈在网上冲浪时看到一个“扫码免费送XX视频会员”的广告,当他用QQ扫描二维码后,跳转到一个提示“您的身份已过期,请重新登录并领取”的页面,小陈没多想就输入自己的QQ账号密码并登录。  不久后,他发现自己的QQ显示在他人手机上登录,而QQ余额里的2万多钱也没了。  原来,小陈扫码进入的是一个植入木马程序的假登录页面,不法分子在获取小陈输入的账号密码后,可随意登录甚至修改密码,还有可能将假海报自动群发给好友,导致更多好友遭遇盗号风险。  扫码掉入付款陷阱  小张平时在微信上销售一些养生产品,有个网友称要购买两盒产品,随后,小张将自己的收款二维码发给对方,对方却说小张发来的二维码无法付款,并要求小张按她的方法重新发送二维码。  在对方的指引下,小张将自己的“付款二维码”发送给对方。对方以“网络超时未收到图片”为由,让小张又发送了两次“付款二维码”。不一会儿,小张就收到了银行的短信,他本以为会是货款到账的信息,哪知竟是消费提醒。这时,他才发现自己的账户被连续消费了3次。  收款二维码是对方向自己付款,由自己输入金额后,向对方收款。付款二维码是自己向对方付款,对方只需快速扫描二维码,输入支付金额即可完成交易。不法分子正是利用经营者对“收款码”和“付款码”的不熟悉,诱导被害人将自己的付款码泄露,进行诈骗。  扫码掉入购物陷阱  市民王阿姨在网购商品准备付款时,商家客服突然联系称:“直接扫描店家付款二维码可以比在直接平台付款优惠50元”。王阿姨被“价格优惠”的噱头所吸引,于是避开购物平台提供的付款方式,然后将扫描商家客服发来的收款二维码付款。  过了一个多星期,王阿姨也没收到自己购买的商品,才醒悟过来自己被虚假商家给骗了  不法分子以“价格优惠”、“付款链接故障”为由逃开了购物网站的安全交付机制,怂恿买家直接扫码付款。一旦收到钱,便销声匿迹,而消费者只能得到财产损失的教训。  提示:  【1】带有二维码的海报或广告,别急着扫描,先确认真实性,判断来源及可信度。  【2】扫描二维码后,如提示输入个人信息,请务必提高警惕,防止信息泄露。  【3】网购交易时一定要在官方平台上进行,切勿直接扫描客服发来的“不明”二维码。  【4】“收款码”和“付款码”一定要区分清楚,付款二维码与银行卡的验证码同样重要,不可随便轻易发送给别人。
    03/02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借“注销校园贷”诈骗 收好这六条防骗贴士
      “请问是某某吗,您在大学时期申请了校园贷,跟您核实一下。”  2月23日,第一财经记者接到一起消费贷款诈骗电话,对方声称是中邮消费金融工作人员,并在电话接通后第一时间准确说出了记者的名字和在校时间。  记者回复说并未申请过校园贷,对方却熟练地背起了“剧本台词”:"那应该是有人盗用您的身份信息,先帮您注销,否则会影响征信。”随即准备诱导记者下载虚假APP。  不过当记者追问对方,为何在身份信息被盗用的情况下仍能办理贷款时,对方回答不上,匆忙挂断了电话。  事后,记者经证实确定,这是一起诈骗电话,且已不是个案。  中邮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近日一种以"注销校园贷"为借口的新骗局在全国各地频繁出现,诈骗分子伪装成贷款机构的客服人员,以"校园贷的额度要清零、注销,不注销将会影响征信"为由行骗,不少消费者中招。  据了解,诈骗团伙假借各大知名金融平台,诱导消费者下载虚假APP,接下来便以缴纳“保证金”“手续费”“工本费”等为由实施诈骗,或在系统后台植入病毒,窃取消费者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盗刷其账户里的钱。且此类虚假APP和正规贷款APP的名称、界面、功能都十分相近,难辨真假。  由于身份信息泄露,记者随后向公安局报警,举报行骗电话。警方提醒称,消费者在接到诈骗电话提及部分身份信息后不要轻信,也不必担心,只要不进一步提供个人信息,骗子无法对个人征信造成影响,拉黑号码即可。且正规金融机构均不会用陌生电话联系办理注销账户业务,更不会通过微信或QQ指引办理业务。  除了校园贷,其他类型的消费贷也是骗子常用的诈骗由头。上述中邮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介绍,比如一些诈骗电话会假装客服人员承诺高额度、低费率的贷款产品,诱导下载虚假金融APP。这类诈骗普遍以授信高额贷款额度作为噱头,在消费者降低防范心理之后,再通过缴纳工本费、押金、解冻费等借口一步步骗取财产,很多消费者因此上当受骗。  因此,提醒消费者在接到陌生来电时切记提高警惕,远离任何未知身份人员表述的金融产品。  对于当前的金融骗局乱象,中邮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总结了六条防骗贴士:  1.个人信息不轻易泄露:在没有核实对方身份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将自己或家人的个人身份证号、家庭住址、账户等信息随意泄露给他人,谨防盗用。  2.涉及转账汇款要谨慎:如果涉及转账、汇款等事项,切记三思而后行,莫随意汇钱。  3.正规金融机构是保障:购买金融产品,首先一定要选择正规平台,勿轻信小广告、陌生来电等。其次要认准、记清正规消费金融机构或网络贷款机构的官方客服电话、微博、公众号及产品APP,明辨真伪。  4.认真审核对接人身份:接到陌生来电,千万提高警惕,遇到可疑情况可通过正规途径查询并拨打相应的官方客服电话咨询核实。时刻谨记:不轻信、不转账、不透露个人信息。  5.切记提前收费是陷阱:自觉抵制“低门槛”诱惑,看清收取不明缘由费用背后的真实目的。  6.发现骗局时立即报警:在发现骗局后第一时间报警,注意截图保留证据,以方便后续合理维权,借助警方的力量将不法分子绳之于法。
    03/01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比特币骗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非法集资案件发案数量增多,非法集资犯罪套路也在不断更新。与早期“发传单—投资—高息—六月付本”的传统集资不同,新型金融集资披着虚拟经济、金融创新的外衣,利用“金融互助”“爱心慈善”“虚拟货币”“电子商务”“微信营销”等名目,组织集资活动,活动范围突破了地域限制,下线发展也超越了熟人圈子,呈现出蔓延广、迷惑强、诱惑大等新特点。  客户误入比特币“庞氏”骗局  某日,Z姓女客户到网点办业务,在柜面大声告诉柜面人员她有比特币交易,要有大量资金进出,且客户告知柜面人员她交易时间一般在凌晨,银行手机银行和短信密码版转账限额无法满足其需求。  柜面人员听到客户需求后立即想到比特币业务是反洗钱重点关注的业务以及之前比特币业务带来的风险隐患,便具体询问客户交易的真实用图,并请主管一同解决。客户表示是投资,能给其带来高额回报。柜面人员随即提示客户风险,并告知客户开立证书版网银交易成功后交易无法撤销,风险很大,但是客户依然坚持要求办理证书版网银,随即拨打客服询问是否可以给其办理证书版网银并开立UKEY。支行主管也当场避开客户告知客服人员客户交易可疑的具体原因,并以客户从事的是高风险投资为由委婉拒绝客户开立UKEY。随后客户再次拨打客服电话询问申请开立UKEY但该网点未开的情况,支行主管再次告知客户比特币是高风险投资业务,且将可能带来的后果告知客户,并依然委婉告知客户银行不能给其开立证书版网银,客户随即表示知晓并扬言要到其他商业银行继续开立UKEY。  利用比特币诈骗隐匿性强  在互联网虚拟世界中,比特币非常流行。从本质上看,这是一种虚拟货币,持有人可以用人民币来兑换比特币。而公安机关在查处的非法集资案件中,有的涉及到比特币,这是一种特殊的非法集资形式。下面就给大家具体介绍下比特币非法集资的形式。  比特币交易平台违反《电信管理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电信管理法规,构成“非法经营行为”。《电信管理条例》第七条明确规定:“国家对电信业务经营按照电信业务分类,实行许可制度。经营电信业务,必须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取得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颁发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许多非法集资组织者打着互联网“金融创新”等幌子,甚至直接避开传统非法集资的“商品”载体,使新型非法集资变得难以识别,迷惑性增强。比特币的交易具有匿名性,交易的发生仅仅体现比特币钱包地址和一串随机的文字和数字等信息,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能够辨认个人身份的信息。正是由于这个特性以及其可以实现的跨国境、跨平台等特性,使其成为了受贿、洗钱、向境外转移资产、赌博等非法行为的绝佳渠道。还有一些网站利用比特币进行非法集资或集资诈骗行为。新型非法集资与金融传销犯罪相互交织,呈现犯罪复合化形态。非法集资犯罪分子以公开宣传的形式,蛊惑受害者通过网络支付等渠道将资金汇聚至传销组织,形成所谓的资金池。  如何识别防范新型非法集资  非法集资的形式多样,隐蔽性和欺骗性越来越强,如何识别和防范非法集资,有关部门建议:  一要认清非法集资的本质和危害。  二要正确识别非法集资活动,主要看主体资格是否合法,以及其从事的集资活动是否获得相关的批准。  三要增强理性投资意识。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不规范的经济活动更是蕴藏着巨大风险。因此,—定要增强理性投资意识,依法保护自身权益。  四要增强参与非法集资风险自担意识。非法集资是违法行为,参与者投入非法集资的资金及相关利益不受法律保护。因此,当一些单位或个人以高额投资回报兜售高息存款、股票、债券、基金和开发项目时,一定要认真识别,谨慎投资。  五要做到“两问”、“三查”:  “两问”:一是对亲朋好友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建议和反复劝说,要多问专业人士,审慎决策,防止成为其发展下线的目标;二是如果无法判断是否是非法集资,可以向有关部门咨询,待了解详情后再作决定,忌盲目投资。  “三查”:一是查询相关企业是不是经过国家批准的合法的上市公司,是否是可以发行公司股票、债券的股权交易场所等,如果不具备,则涉嫌非法集资;二是通过查询工商登记,查明相关企业是否是经过法定注册的合法企业,是否办理了税务登记等。如果主体身份不合法、不真实,则有欺诈嫌疑;三是一些影响较大的非法集资犯罪,媒体多会进行报道,通过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企业违法犯罪记录,防止不法分子异地重犯。  综上所述,比特币作为虚拟货币,很多时候,被不法分子用来洗黑钱、非法集资。比特币非法集资形式有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不法分子通过开设比特币交易网站,筹集比特币,然后关闭网站。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往往容易上当受骗。因此,我们提醒大家,新型非法集资犯罪还会不断演化衍生出新的犯罪形态,一定要拒绝高利诱惑,远离比特币,远离非法集资。
    03/01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APP已成个人信息泄露重灾区
      现在,我们手机中都安装了各种App,的确方便了我们的工作、生活,但是也获取了我们大量的个人信息。一些App的推送能“精准”到你在想什么,它就给你推送什么!App的这种“正合我意”是怎么实现的?个人信息安全有没有风险呢?  近日,市民王先生最近有个疑惑,和朋友只在线上闲聊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出现在自己手机应用的推送里。王先生说:朋友聊椰枣,过了一天我就刷到了关于椰枣的推荐视频。我觉得很惊讶,我除了说,没有任何搜索记录,咋就给我推荐了?过于精准的推送内容,让王先生感觉“后背发凉”。而这并不是王先生一个人的感受。手机用户李先生:有的App需要把通讯录等信息都授权,我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授权这些信息。手机用户刘女士:输入自己的手机号发送验证码之类的,第二天或者过几天就会有不知名的一些电话打进来,推销一些东西。面对越来越精准地推送,用户有着“被窃听”的焦虑,个人信息也确实存在过度获取的可能。精准推送怎么实现?  专家介绍,App获取的第一个信息,往往就是手机的IMEI号,也就是移动设备标识号。这个唯一的识别码,相当于手机的身份证。不管是经过用户同意“拿走”,还是不经允许“偷走”,App一旦获得了移动设备标识号,就为个性化推送奠定了基础。对大量App测试后发现,App获取的信息不仅能自己用,甚至有部分App会把信息传给第三方。  网警提醒:越来越多新的技术手段正在降低用户信息获取的成本和风险,有关部门定期针对App违法获取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曝光,针对App的各项隐私政策也在不断细化和规范。专家分析,因为获取成本高、法律风险大,短期内,大家不必过于担心自己的语音、上传的图片等隐私信息被收集。
    02/25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