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公示信息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站内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风险提示】春节消费热潮将至 消费者要谨防虚假打折套路
      春节临近,各地逐渐迎来消费热潮。山西太原市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科学、理性、健康消费,特别是节日期间商场促销活动多,消费者要留意商品是否明码标价,谨防虚假打折。  太原市消协提醒,外出采购年货应选择具有有效《食品经营许可证》的超市、商场,以及具有合法经营资质的集贸市场等场所;购买预包装食品时,要留心外包装上的品名、产地、厂名、生产日期等标识是否齐全,外包装有无破损,是否在保质期限内;选购散装食品时,不选购无标签标识、外观性状不正常、超过保质期的散装食品。  遇促销活动时,消费者应注意核实赠送优惠券的适用范围、活动期限、优惠是否叠加等信息,以防附加不合理条款;消费者应冷静对待商家推销手段,按自己实际需求理性购物;办理预付卡要谨慎,要注意考察经营者的信誉度及经营状况,办卡时要约定好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质量、价款费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售后服务、违约责任等内容。  不少消费者还在筹划外出旅游过节。太原市消协提醒,出行前准备要做充足,提前了解途经地、目的地天气、交通、景区开放情况和门票预约措施,合理规划旅游线路和时间。跟团游要选择有经营资质的旅行社、酒店、游乐场所和有营运资质的交通工具。
    2025/01/08 风险提示
  • 国家发展改革委:从三方面精准发力提高投资效益
      国新办1月3日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在会上表示,今年将进一步聚焦提高投资效益精准发力,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  赵辰昕说,近十年来,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40%。202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项目完成投资超1.3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项目完成投资超3.6万亿元。截至目前,2024年7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的项目已基本全部开工、完成投资超过1.2万亿元,2025年约1000亿元项目清单也已提前下达。  谈及今年在提高投资效益方面的工作,赵辰昕列出了3个重点方面:  一是高质量推进“两重”建设。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拓展“两重”建设支持范围,进一步提高国债资金对项目的支持比例。统筹好“硬投资”和“软建设”,确保项目符合“两重”性质,同时在完善项目投融资机制、健全项目运行管护机制等方面取得更多实质进展和创新突破。  二是高效益用好政府投资。适度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并优化支持范围,聚焦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公共领域项目,持续补短板、调结构、惠民生。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用好“正面”“负面”两张清单,更好发挥专项债券投资效益。此外,还将推动“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顺利收官。  三是高水平调动社会投资。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滚动接续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拓展民间投资发展空间。筛选重点民间投资项目深化投贷联动合作,推动更多PPP新机制项目落地实施,更大力度支持基础设施REITs市场扩围扩容,持续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以及其他发展中的问题。
    2025/01/08 行业信用
  • 【风险提示】警惕“免费领养”!“铲屎官”深陷“猫贷”套路
      随着养宠风潮的盛起,一批打着“免费领养”噱头、实则让人“贷款买猫”的商家出现了。他们在人流量较大的商场开设宠物领养馆,利用人们的爱心和对宠物的喜爱推出所谓的“免费领养”模式。  商家要求消费者以分期购买宠物用品等方式领养猫等宠物,消费者签订协议后,每月在商家储值定量金额,由支付宝自动扣款。此外,顾客还可能会面对标价虚高、“星期猫”、解约难等消费陷阱。“免费领养”宠物背后究竟有哪些猫腻?  “免费领养”宠物却被骗签“猫贷”  不少领养人“猫财两空”  不久前,孟女士在一家萌宠领养馆“免费领养”了一只小猫。“领养”本身不花钱,但商家“为了证明领养人有能力负担养宠开销、防止弃养”,要求她每月花389元在店里购买猫砂、猫粮、猫罐头等宠物用品,共消费13个月。  孟女士和商家签订了“领养”合同。但没想到的是,小猫回家的第七天就出了问题。  孟女士家属表示,他们按照领养馆提供的方法医治,结果越治越严重。他们将小猫送到宠物医院后,被检查出猫瘟,最后救治无效,小猫死亡。  孟女士称:“现在小猫死了,我每个月还要花389元买猫粮。他们打着‘免费领养献爱心’的旗号,实际就是为了让我们签‘猫贷’。”  孟女士无法接受“猫财两空”的局面,但店员却解释,小猫的死亡是在七天“质保期”后,无法处理协议解除事宜。  记者在投诉平台发现,在“免费领养”相关纠纷中出现最多的是宠物死亡、生病后,领养人仍面临继续还款的情况。  部分投诉还反映,如果根据合同要求,宠物猫在不符合合同约定退款解除协议的情况下死亡,领养人自行将绑定账户里的钱移走,导致扣款失败,很可能对征信产生不良影响。  不少领养人维权时,商家则强调后续扣款依然能使用余额购买宠物用品,领养人并不“亏”。  “免费领养”实为新型营销模式  商家利润率高达60%至70%  记者以领养人的身份实地走访了北京一家“猫咪认养馆”门店,店内有二十余个透明的格子展柜,每格分别圈养着金渐层、布偶、德文等热门品种的幼猫。  记者咨询是否能免费领养,店员起初予以否认,表示这些品种猫都是明码标价售卖的。但当店主确认记者具备支付平台信用分达到相应标准、有稳定工作收入等“领养”条件后,店员便介绍了“领养”规则。  该店员特别提到,根据小猫的品种和品相,“宠物粮保障计划”的签约价格从400到600元不等,每月从支付宝扣除,存储进领养人账户的“保障金”只能在他们的线上商城或线下门店购买宠物用品。如果小猫出现意外死亡,店家会提供换猫服务,终止协议则要支付高额违约金。  这位店员将“免费领养”解释为一种新型营销模式,但始终拒绝记者对合同内容拍照。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不少经营“免费领养”买卖的商家还办起了加盟业务,宣称他们“以免费领养的方式解决了活体宠物交易门槛高的痛点”,利润率高达60%至70%。  看似“0元购”,实则是传统宠物店“改头换面”后的变相买卖,将活体成本和宠物用品成本都算在了“猫贷”里面。  还有商家公开了赚钱“秘籍”:“如果有三款猫粮:一款5元成本,猫吃了会慢性死亡;一款10元成本,猫吃了没有任何作用;一款15元成本,猫吃了能健康生长,一定要喂5元的。猫吃死了,主人才不会找你继续要接下来的用品,而你每个月还要从他的卡里划钱。他没办法了,还得找你再来领养一只。”  业内人士:消费者有领养宠物需求  可咨询正规流浪动物救助机构  湖北武汉市小动物保护协会负责人杜帆认为,所谓“免费领养”只是偷换概念,本质依然是贩卖活体。宠物商家之所以采用此种模式,是因为无偿领养的噱头对顾客更具吸引力,且能将更多风险转嫁到顾客身上。  杜帆进一步分析,这种商业模式看似能规避弃养行为,实则会助长盲目购买宠物的风气。  “很多学生如果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可能会放弃养宠物。商家采取网贷、分期付款甚至‘0元购’的方式,把一次性拿出来的钱分成了很多期,减轻了压力,导致一些学生一时冲动养了宠物。”  杜帆建议,如果有养宠需求,可首先咨询当地正规的流浪动物救助机构。“正规机构里待领养的动物大多是成年的,以中华田园猫、田园犬为主。我们一直倡导‘用领养代替购买’,真正的领养应该是不介意动物的品种,是对生命的尊重。”  记者检索发现,目前,重庆、湖南、安徽多地相关部门已公示并受理多起关于宠物“免费领养”的消费投诉。当地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针对“免费领养”套路发布了消费提醒:  面对“花式套路”宣传,一定擦亮双眼,莫贪便宜;  领养宠物应仔细查看合同内容,重点关注消费者义务尤其是是否需要支付费用、违约责任、合同解除等条款;  树立维权意识,保留合同、支付凭证、聊天记录等证据,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及时请求消保委调解或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向法院提起诉讼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025/01/07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寒假将至——网警提醒警惕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陷阱!
      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游戏成为许多小学生喜爱的娱乐活动。然而,部分小学生为了绕过游戏的防沉迷系统,使用大人身份证信息登录游戏网站,却因此陷入了骗子精心设计的陷阱,导致财产受损等一系列问题。  受骗案例:  1、运城市盐湖区一名小学生在用家长手机玩游戏时,被不法分子以赠送“游戏皮肤”为由,诱导添加其社交账号,并套取了家长的有关账号、手机号、邮箱验证码,试图盗走家长社交账号中的3万元。幸好在家长发现社交账号异常后,反诈民警迅速对社交账号账户进行了保护性止付,避免了财产损失。  2、11岁的小学生张某某在使用父母手机玩游戏时,看到免费赠送游戏皮肤的消息,添加“客服”通讯账号后,被“客服”告知因未成年人操作导致公司财务被冻结,需配合解除冻结,否则将起诉其父母坐牢。张某某在对方恐吓下,通过视频按要求操作并展示付款码,最终被转走约1万元。  3、12岁的小刘用爷爷的手机号注册账号玩游戏,并在“****语音”的游戏专区里和其他玩家互动。刷视频时,一游戏主播发给他二维码,称扫码进群有惊喜。小刘扫码进群后,主播称其进入诈骗群,退群会被处罚和拘留,还恐吓他说警察会来抓他。小刘在长时间诱导和恐吓下,心理防线崩溃,先后转账1.6万元。  4、吕梁9岁的张某在家中接到自称警察的陌生人打来的视频电话。对方以调查赠送游戏皮肤是否收到为由,让张某共享屏幕,并指使其通过家长手机进行转账,张某共计损失5900元。  原因分析:  学生自身特点:心智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易被骗子的花言巧语诱惑,且因害怕被家长责备而不敢告知家长,导致被骗金额增加。  家长监管不力:部分家长对孩子上网行为关注不够,未妥善保管手机、身份证、银行卡及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也未对孩子进行充分的防诈骗教育。  平台审核漏洞:部分游戏平台的未成年人审核机制存在缺陷,某游戏平台注册时只需输入身份证号等信息,未进行人脸识别等复合验证,导致孩子可轻易用他人身份信息注册登录。  防范建议:  家长层面:加强对孩子的上网监管,关注孩子日常动态,保管好个人信息物品,教育孩子不轻易相信陌生人及各种诱惑,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  学校层面:加强网络安全教育,通过课程、宣传活动等提高学生的防骗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平台层面:严格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措施,完善实名认证和审核机制,如增加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加强对未成年人游戏时间和消费的限制。
    2025/01/06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零首付”购房暗藏风险 购房者要警惕三类陷阱
      “零首付”购房套路又开始露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东监管局日前发布的《关于“零首付”购房的风险提示》称,“零首付”购房不可行、不可信,需警惕相关违法违规行为;“零首付”购房看似轻松划算,实则增加购房者经济负担,暗藏诸多风险。  稍有金融常识的人肯定知道,银行发放个人住房贷款,首付款不可能为“零”,所谓“零首付”,一定是从其他渠道把首付款给“套”了出来。从哪里套取呢?购房者要高度警惕以下三类陷阱。一是第三方垫资,通常由房地产开发企业或中介机构提前垫付首付款。二是高贷,卖房者、中介机构等联合购房者,故意做高购房合同价格,以此增加银行的放贷金额,把高贷出来的那部分资金用作首付款。三是挪用资金,不法中介怂恿购房者向银行申请经营贷、消费贷,甚至为购房者“包装”虚假经营主体身份,将银行发放的其他用途资金当作购房首付款。  既然“零首付”的钱是从其他渠道“套”出来的,这笔资金就不可能没有成本,从实际情况看,这项成本还十分高昂。在第三方垫资的套路下,购房者需要向垫资方分期偿还资金,并支付相应的利息费用、手续费用等,息费水平远高于银行贷款。在高贷的套路下,由于购房合同的价格被人为抬高,购房者势必要承担更多的税费,还要额外向中介机构支付名目繁多的服务费。  除了多付钱,购房者还将面临诸多风险,甚至涉嫌骗取贷款犯罪,可谓得不偿失。在挪用资金的套路下,由于购房者将经营贷、消费贷挪作他用,一旦此行为被银行发现,银行将按照合同约定,要求借款人整改、提前归还贷款或者下调贷款风险分类。如果购房者无法提前归还贷款,自身的征信记录将被影响,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原中国银监会2017年曾联合印发通知,严禁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等资金挪用于购房,严禁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机构违规提供购房首付融资、首付分期和变相首付垫资行为。此外,需特别注意的是,在申请经营贷的过程中,不法中介往往为购房者伪造交易背景、账户流水等,这些操作属于违法违规行为。  由此可见,“零首付”购房并非什么灵丹妙药,而是新瓶装旧酒、拆了东墙补西墙,其本质是从非银行渠道借钱买房,往往不仅没有解决购房者的资金流动性问题,反而抬高了购房者的资金成本,加剧了流动性紧张。2024年以来,我国个人住房信贷政策持续优化,新发放房贷利率稳步下行,购房门槛也进一步降低,全国层面首套房最低首付比例已从不低于20%调整为不低于15%,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已从不低于30%调整为不低于25%。购房者如有贷款需求,一定要通过正规金融渠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可承担、可持续的贷款金额,切忌听信不法中介的花言巧语,最终得不偿失。
    2025/01/06 风险提示
  • 湖南:推动信用建设整体水平迈入全国先进行列
      日前,湖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湖南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重点改革任务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力争用2-3年时间,在全省创建10个以上信用建设示范行业、8个左右全国信用建设示范区、20个以上信用惠民便企示范场景,推动我省信用建设整体水平迈入全国先进行列。  《实施方案》围绕着力完善信用法规制度标准、提升信用基础设施水平、健全信用评价体系3大基础,统筹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4大重点领域信用建设。  政务诚信方面,重点围绕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招商引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投资等领域定期跟踪监督履约情况,将政府违约失信情况纳入营商环境评价;定期发布园区综合信用指数;建立全省统一的招标投标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机制。商务诚信方面,制定《企业信用管理规范》地方标准;以食品药品和关系人身安全的重要工业产品为重点探索开展产品质量追溯和全流程信用管理;加快省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征信平台)——“湘信贷”平台建设运营发展,大力推广“信用+融资服务”;打造“湘信”品牌惠民场景。社会诚信方面,加快推进评标、法律、会计、医疗、教育、家政、工程建设等领域从业人员和国家职业资格取得人员建立职业信用档案;依托居民“电子社保卡”多码融合形式合成“湘信码”,在统一框架下支持地方探索开展个人信用分“湘信分”建设应用;创新开展“信用+社会治理”。司法公信方面,推行法院、检察院“阳光办案”,建立虚假诉讼领域严重失信主体名单。  《实施方案》明确,要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健全事前信用承诺和信用报告应用机制,强化事中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完善事后联合奖惩和信用修复机制。
    2025/01/06 行业信用
  • 【风险提示】寻找工作不可急 落入骗局大损失
      近日,张某到银行办理柜面汇款业务,网点工作人员引导客户填写汇款单据,在了解其汇款用途、收款人等情况时,客户称其汇款用途是为了提取本金。  经过短时间的交谈,得知近日张某失业,工作不好找,就在线上投放了自己的简历。随后有一位自称是某公司的HR致电,称其公司是京东的下属单位,张某的简历符合应聘要求,并添加了微信好友。之后对方让她下载一个叫作京东ME的APP,称只要完成该APP里的认购任务,不仅可以得到一定的佣金返现,还可以优先获得岗位面试的机会。张某信以为真,按照对方的要求完成任务,得到许多返现佣金,但最近她多次未收到佣金,联系了HR,得知现在系统升级,需要交入一笔3000元的保证金才能提取近期的佣金和本金,如果一天内未存入保证金,不仅佣金无法提取,本金也永久拿不出来。张某一听立即前往银行办理汇款。  工作人员查看张某使用的APP,指出很多不合理之处,同时联系京东的官方客服证实该公司不是京东的下属单位。经过工作人员详细解释,张某意识到自己被骗并向派出所报案。  广发银行提醒您:网络刷单不可信,甄别骗局要细心。近年来,求职诈骗陷阱不断,求职者切勿因短期内找不到工作心急如焚,病急乱投医,需认真分辨招聘信息和招聘公司的真实性,加强企业官网核实,防止落入骗局遭受损失。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温馨提醒:警惕刷单骗局,莫信佣金返现。金融消费者不要轻信刷单就能返现,躺着也能赚大钱,时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避免遭受电信网络诈骗侵害,蒙受资金财产损失。
    2025/01/03 风险提示
  • 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快完善民企“走出去”服务体系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消息,2024年12月31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宁波申洲针织、深圳兆驰股份、重庆润通控股、南京焦点科技、厦门戴尔乐等5家外向型民营企业情况介绍和意见建议。  会上,5位企业家结合生产经营实际,介绍了各自企业和所在行业的发展现状,对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进行了交流讨论,并提出了相关政策措施建议。企业家们表示,尽管目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生产经营遇到了一些困难问题,但在国家政策强力支持下,企业有准备、有信心、有办法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实现更好发展。  郑栅洁对企业关心的问题进行了逐一回应。他表示,企业是微观经营主体,对市场感受最直接、最敏感,常态化倾听企业对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的看法,掌握第一手真实情况,是宏观层面制定规划、政策等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强大的制造业基础、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内需发展潜力大,希望企业进一步深耕国内市场。同时,国家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希望企业家们坚定信心、把握机遇,稳妥有序拓展海外市场。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各地发展改革系统将充分发挥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和问题解决机制作用,用好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完善企业“走出去”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助力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1/03 行业信用
  • 【风险提示】“放款快、低息、无担保、不录征信”?警惕贷款陷阱
      临近年底,大家的花销可能也变多了。而在资金短缺时,借贷会成为不少人的选择。不过,如果您看到了宣称“放款快、低息、无担保、不录征信”等极具诱惑力的贷款广告时,务必要提高警惕。这些看似诱人的宣传背后,往往暗藏猫腻。  前不久,上海的一些居民就陷入了所谓“砍头息”的贷款陷阱。今年以来,上海警方陆续接到多起报案称,自己通过一些手机App贷款后,被对方强行收取了30%~60%不等的“砍头息”。  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民警程阳煦表示,“砍头息”实际上就是预先收取一定比例利息的一种放贷的方式。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两年内放贷10人次以上,借贷利率超过了年化36%,达到了一定的金额,就有可能是涉嫌非法经营罪。本案的犯罪团伙收取的是30%的“砍头周息”,折合成年化利率的话至少达到了年化1500%以上,是远超于36%这个法律红线的。  如此明显的“高利贷”行为,为什么会让被害人身陷其中?警方侦查发现,这些放贷方式由传统的线下操作,转为线上短信推介、App下款,变得更为隐蔽而快捷。  程阳煦介绍,借款人收到一些打着“低息、无抵押、高额度、快下款”等迷惑性字眼的短信链接,一方面借款人可能确实是有资金方面的需求,另外一方面他也想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少的额度,所以就点击了相关链接。  上海市公安局普陀分局经侦支队民警许达表示,首先他在点App时并不知道是放高利贷的,确实是要借钱但不想借高利贷。其次,他点进去以后,这个App会自动生成一个额度,这不是他想要的额度,比如只想要2000,但突然额度调成5000,借贷人并没有自主选择权。第三,就是显示的额度和收款的额度是不匹配的,显示5000,实际上只收到3980,这种“砍头息”在借钱时就直接砍掉。  就这样,很多借款人稀里糊涂地就收到了贷款,而且,这笔钱在到手时就已经提前扣除了高额的“砍头息”。程阳煦表示,根据App的要求,借款人上传了自己的相关信息,之后,借款人在实际不明知借款的金额、利率、期限等关键要素的情况下,就莫名其妙地被放款了。  反常的高利率让很多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此时,嫌疑人却早已通过手机App掌握了被害人的大量个人信息,只要还款期限一到,他们就开始进行“软暴力”催收。  报案人黄女士表示:“手机异常了,不停地跳出来验证码,好多好多吓死人了,从来没这么多过。”这是今年7月上海的黄女士向警方报警的一段录音,她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遭遇了短信轰炸。警方调查发现,她收到这些短信的原因,竟是因为自己的哥哥此前在网上借贷,还不上钱了。  程阳煦提到,嫌疑人对借款人的工作同事、亲朋好友进行电话、短信的骚扰,这能够对借款人形成更大的压力,因为非常害怕自己借款的事情被其他人知道。  借款人无力还债,催收的骚扰短信却发到了亲朋好友手机上,这就是嫌疑人逼人还钱的手段。但这些亲朋好友的联系方式,又是如何被对方掌握的呢?警方从大量被害人的经历中了解到,这些网贷App从下载开始就充满了套路。首先,这些App根本无法在官方应用市场里找到。  被害人沈先生介绍,从其他途径下载,下载的同时还要点击信任,信任基本上就同意它读取手机中的通讯录、软件列表之类的。绕过监管的这些非法网贷App一经下载,就要求用户开放手机的隐私权限,包括通讯录、相册在内的诸多个人信息早就被对方完全掌握。  被害人黄先生说道,“一开始先让你输入想借的钱,点进去后再输入个人信息,比如名字、身份证、银行卡号、银行卡的一点信息等,信息输进去之后还要手持身份证拍照,正反面都要上传,上传之后他好像是会审核的。”  很多被害人不堪家人被骚扰的压力,在对方诱导下,又连续下载多个网贷App,直至陷入无法自拔的债务怪圈。  通过数月的侦查,警方逐步摸清了犯罪嫌疑人的行踪,并梳理出犯罪团伙的组织架构。今年7月,上海警方展开了集中收网行动。经查,自2022年10月起,犯罪嫌疑人张某等人开发、运营境外非法网贷App软件,并招聘数十人组成职业化非法放贷犯罪团伙,团伙内部分别有App开发设计、群发短信引流,放款运营和催收四种分工。  今年7月,上海警方开展集中收网行动,对App开发、引流、催收等环节进行全链条打击,将张某为首的22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经审讯,嫌疑人对于参与以收取“砍头息”的方式非法放贷的事实供认不讳。  犯罪嫌疑人蔡某表示,“如果借款人只要求3000元的话,我们会给他放30%的利息,到手是2150元。”据犯罪团伙成员交代,他们除了每月有17000元左右的固定工资外,还会根据业绩和工作量拿到不同比例的提成,因为“高利贷”的利润是相当可观的。  目前,上海警方依法取缔20余个非法App,查实该犯罪团伙累计非法放贷5.6亿元。案件侦办和追赃挽损工作仍在进行中。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一支队副支队长王勇提示广大群众,在借款时要通过正规的银行、机构进行借款,不要轻信短信提醒,那种短期借款、无征信、快速放款、低息这种口号,防止陷入了高利借贷的陷阱。另外还要注重自己的个人征信,理性借款。
    2025/01/02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养生骗局”“理财陷阱”连环套
      “叔叔阿姨们,咱辛苦攒的养老钱,可别被高息理财给套走了。有人拉您投资,说稳赚不赔、返利超高,千万别信!”12月9日,西安市莲湖区青年路社区小广场热闹非凡,原来是西安市公安局莲湖分局青年路派出所民警在这里开展防范养老诈骗宣传。李大爷刚晨练完,青年路派出所户政副所长孙静便迎了上来,笑着递给他一份宣传单:“您可得瞧瞧,现在的骗子专盯咱老年人的养老钱呢。”  自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省各级公安机关用实际行动织密预防养老诈骗“安全网”,打好防养老诈骗“预防针”,全力守护老年人“钱袋子”。  近年来,诈骗套路层出不穷,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空巢、独居老年人信息闭塞、认知较弱、缺乏陪伴的特点,打着“服务老人”“关爱老人”的旗号招摇撞骗,名为“养老”,实为“坑老”,骗取老人钱财。  近日,常年在外地上班的王某报警,称其独居家中的母亲在附近一处“诊所”被诈骗了,高价购买了很多“三无”保健品,诈骗分子早已不知踪迹。  犯罪分子在老年人经常活动的公园、小区周边、医院等场所主动搭讪老年人,陪他们聊天,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赠送一些小礼品,带他们到“诊所”免费体检,逐渐熟络,取得老年人信任后,一步步引导老年人购买“三无”保健品或者参加“健康讲座”。当老年人自己发现上当受骗想要办理退款时,犯罪分子已不知去向。  “养老诈骗的花样特别多,一不留神就会掉入陷阱。”西安市公安局刑侦局三处二大队民警邓轩介绍,常见的养老诈骗主要有6种类型,包括投资“养老项目”、销售“养老藏品”、代办“养老保险”、抵押“以房养老”、鼓吹“养老保健”、解决“养老问题”。诈骗分子利用老年人注重养生这一特点,前期通过送一些小礼品,与老年人沟通聊天,得到老年人的信任后便开始推荐产品,通过夸大药品效果,诱惑老年人购买“保健产品”,从而实施诈骗。  邓轩表示,诈骗分子售卖的产品都是假冒伪劣产品,过分夸大产品祛病强身、偏方有奇效等效果。然而,老年人一开始被小礼品吸引,加上聊天时留下的好印象,便对他们推荐的产品深信不疑了。  “大爷大妈,如果收到自称公安、客服等的来电,要求您转账、汇款,要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千万不要上当。”11月5日,公安浐灞分局浐水西路派出所社区民警党楠通过讲座的形式,向辖区老年人普及防诈骗知识,筑牢防范养老诈骗的“防火墙”。  讲座中,党楠针对老年人防范意识不强、辨别能力弱等特点,把反诈知识转化为群众爱听的“大白话”“实在话”,同时开展“以案说法”,讲解了常见的养老诈骗类型,并详细讲述了如何辨别、预防养老诈骗,在遭遇养老诈骗时该如何有效应对等知识。  “我们这些老人不太会用智能手机,儿女们平时工作忙,很少和我们讲起养老诈骗的事情。每次看到派出所宣传这方面的知识,都感觉很实用!”居民张大爷笑着对民警说。  诈骗分子通常冒充公安、检察院、法院、政府等工作人员,利用老年人的恐慌心理和对子女的关心,或者以帮助办理老年人补助、残疾人证、登记老年补助等为由,骗取老年人的钱财。“如果接到陌生人的电话,不要轻易相信。尤其是陌生人在电话中提出汇款、转账等要求,要提高警惕。”邓轩提醒,老年人遇到这种情况,可及时联系子女,如果联系不上,无法辨别信息真伪,要到附近公安机关找警察进行咨询,做到不轻信、不盲从、不转账。  除此以外,“低价旅游”诈骗是不法分子以“低价游”“免费游”为噱头,通过强制、诱导、捆绑销售等手段,诱导老年人购买产品,或是诱骗老年人投资理财产品等;而“黄昏恋”骗局是“杀猪盘”的一种,不法分子利用单身老人情感缺失、生活孤独的特点,通过网络或短信交友发展为“恋爱关系”,再编造各种理由索要钱财。  “随着科技手段的提升,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对养老诈骗的打击整治,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邓轩说。
    2025/01/02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