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公示信息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站内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流调”诈骗电话
      “我是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根据流调显示你是密切接触者,从现在开始你哪儿都不要去,不要接触任何人,稍后会有公安机关和你再次核实信息,并接你去隔离。请积极配合防疫工作,我给你发个链接,你根据上面的内容填写你的个人信息!”“近期因为大数据行程卡访问量到了极限,有时候会出现系统故障,我给你发个验证码,电话不要挂直接把验证码告诉我,就可以生成准确的行程轨迹,就知道你到底是不是密接了!”近日,西安市疾控中心紧急提醒,警惕这类借用“流调”之名套取个人信息的诈骗电话!这里的链接及验证码就是银行卡转账的验证信息,提醒广大市民提高警惕,千万不要让骗子有可乘之机。  流行病学调查是摸清感染来源、遏制疫情扩散蔓延的重要手段。近期,国内疫情形势复杂严峻,流调工作人员在疫情防控中扮演着侦查员、情报员、战斗员和宣传员的作用。但是近期流调工作却被不法分子借机利用实施了新型诈骗,多省市有群众反映,诈骗分子借用“流调”之名套取市民个人信息。对此,市疾控中心紧急提醒,疫情防控,人人有责,请广大市民朋友积极配合流调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故意隐瞒害人害己,造成疫情传播将被依法依规惩处。但同时也应保持高度警惕,谨防上当受骗,避免遭受财产损失。  那么广大市民如何区分流调电话和诈骗电话?如何详尽地配合流调工作?  流调电话怎么识别?  专家明确,当前,除了疾控部门作为主力开展流调工作之外,还有许多基层工作者也在参与摸排工作。正确区分流调电话,需要注意的是:  1.流调电话基本都是本地的手机号或固话,不可能是境外电话;  2.流调电话可以回拨(哪怕回拨后提示占线也算),诈骗电话基本不能正常回拨;  3.流调电话会问您身份证、姓名、现住址和行程以及和疾病有关的问题,但是绝不会问银行卡号,也不会涉及其他与疾病无关的个人隐私问题;  4.流调人员不会让您下载任何APP,也不会让您打开屏幕共享;  5.流调人员不会给您发送二维码扫描、发送链接让您点击,不会索要密码或验证码、要求付费、要求加入QQ群或微信群等;  6.流调人员不会以任何理由让您转账和进行所谓的“资金核查”。  流调时具体问些啥?  专家表示,流调获得的所有个人信息会严格保密,主要围绕以下6大要素:  1.个人基本信息:姓名、年龄、住址、旅居史等;  2.新冠疫苗接种记录:接种时间、疫苗种类、剂次等;  3.健康状况:近期是否有不适?近期是否就医?是否有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减退或丧失、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腹泻等“十大症状”;  4.近7天内旅居史、既往病史等;  5.病例密切接触史:包括共同就餐、同乘公共交通、居家成员等;  6.其他对疾病防控有用的必要信息等。  为了帮助大家尽快、详细地回忆行程,建议可以通过查阅记录痕迹,如通话记录、微信聊天记录、电子支付记录、照片、日志等,帮助记起出行、社交情况;或是进行事件联想,近期发生哪些印象深刻的事件,以此为起点回忆前后几日接触的人、去过的地方,除了日常的生活工作之外,近期有无例外事件或新结识的人;也可以通过联系家人、朋友、同事、同学以及有共同出行史的人员,请他们帮助回忆。  提醒广大市民接到流调电话后,一定要保持镇静、积极配合。若被判为密接,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被感染,请保持镇定。听从流调人员建议,加强个人防护,等待下一步的隔离管控或核酸检测等措施。如实相告、拒绝隐瞒,配合相关工作人员仔细回顾近期行程。  同时,针对此种新型诈骗手段,提醒广大市民及时在手机上下载注册“国家反诈中心”官方App,这是一款能有效预防诈骗、快速举报诈骗内容的软件,具有报案助手、举报线索、诈骗预警、反诈宣传等多种功能。下载后打开“来电预警”功能,即可对疑似实施诈骗的电话自动预警,及时降低被骗风险。
    08/11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青春不负“债” 警惕黑心校园贷
      零门槛、无抵押、无利息、秒入账……看似为大学生量身定制的“校园贷”,实则是高利息贷款。日前,石狮法院审理了一起因“校园贷”引起的盗窃案。  “我想和同学一样,去购物去旅游,可是身上没钱,就想到了网贷。”林某是一名大二的学生,2018年2月,因没钱购物,他便通过网贷申请了贷款2500元,实际到手1500多元,还款期限为七天。因到期无力偿还,林某又向另一家网贷公司借款,用以偿还上一家的欠款。当林某没有按期还款时,这些网贷公司便每天使用不同的号码通过发短信或打电话的方式催款,并威胁将其贷款不还之事在其家人和同学间散布。无奈之下,林某只能在网上搜索其他网贷软件和公众号申请贷款,导致欠款越滚越多。  截至2018年6月,林某从最初借的实际到手1500元利滚利欠下十几万元,实在拿不出钱的林某只能向家人伸手求助。林某家人先后帮他偿还的欠款有16万多元。林某本以为还清了借款,事情也该平息了,便把所有的网贷软件和微信公众号删除。2018年8月,林某又接到催款短信,这时他才发现仍有几笔欠款没还,但他不敢再让家人帮忙还款,只能自己想办法……  2018年8月31日晚,同学李某借宿在林某宿舍。次日清早,林某发现李某还在睡梦中,便动起了歪脑筋,将李某放在桌子上的手机拿走。一波操作后,林某将李某微信钱包中的17000元分三次取走用于偿还借款。9月2日7时,林某趁室友陈某睡着后,破解了陈某手机密码,将陈某的24000元盗走,还将陈某的手机扔进池塘。  石狮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林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民财物4万余元,属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综合本案的犯罪事实、情节、社会危害以及被告人归案后的认罪态度和悔罪表现,对被告人林某较大幅度从轻处罚并宣告缓刑,依法判处被告人林某有期徒刑九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如今网上很多信贷平台,一些大学生为满足自己的购物欲去网贷,甚至因此而犯罪,实在是得不偿失。”法官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消费,抵制盲目消费,跟风攀比的诱惑。  此外,规范大学生信贷也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金融企业应当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给大学生办信贷,应以助学和创业为主,发放信用卡可以委托家长管理,以此规避学生的消费风险。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财商教育,逐步提升大学生的劳动技能,以及勤工俭学、服务社会的能力。家长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在教育投入上要量力而行,并做好跟踪管理。大学生应端正消费心理,理性消费,合理消费,慎办信用卡或网贷,在日常消费上不能“寅吃卯粮”。
    08/10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刷单”“投资”骗局频发 这些“套路”要当心!
      利用业余时间就能接单“返利”,足不出户就能日赚千元,还有“投资大神”手把手教你挣钱,诱人赚钱机会的背后是深深的“套路”,实则盯上你口袋里的血汗钱。8月3日,江岸公安“许奎工作站”反诈宣传组一天成功拦截10起“刷单、投资”类骗局,为群众挽损万余元。反诈民警提醒这类“套路”勿相信!  待业在家做“兼职”男子差点陷入“刷单”骗局  武汉市公安局江岸区分局“许奎工作站”反诈组接到一起中级预警,预警人张先生正遭遇诈骗。收到预警后,反诈组辅警肖巧玲迅速响应,并拨打预警人电话进行劝阻。  “我正做兼职呢,我没有被骗还赚了点零花钱。”预警人回答道。肖巧玲迅速在电话内向其解析了网络刷单返利诈骗案例,并对其进行了防诈宣传。听到这些诈骗案例,张先生这才恍然大悟,自己差点陷入骗局当中。  原来,家住江岸区后湖建设新村的张先生,由于在家待业闲着便想找点“兼职”。张先生当日上午,刚接到了一通自称人事“客服”打来的电话,告知其在家就能接单赚钱的闲职,张先生信以为真,添加了该客服QQ。  随后,对方向发送来一个链接,并让其在手机上下载一款“小兼职”APP,还在“客服”指导下发朋友圈宣传,并截图保存发给客服,随后客服便返利3元给张先生。张先生称自己在该APP上刷了几单,金额也越来越大。好在此时,接到了反诈民警的来电及时劝阻,这才没有上当受骗,张先生随即将该软件卸载。  “先尝甜头后诈骗,刷单返利是骗局,切莫因为一点利益而丢掉自己的血汗钱!”肖巧玲连连嘱咐道。  无独有偶,肖巧玲又及时处理另一起中级预警,并迅速联系上预警人胡先生。“请不要轻信对方,刷单返利是骗局!”在与预警人的沟通中,肖巧玲了解到,胡先生也接到了自称某平台客服来电,对方称下载聊天软件就能参与接单,完成刷单任务后会有“返利”。  胡先生信以为真,便按照其发送的链接下载了一款叫“AW”的聊天软件,对方在该APP内通过分享二维码给其“派单”,好在胡先生在“做任务”时,接到了江岸反诈中心打来的劝阻电话,及时阻止遭受损失。  网友变“大神”大学生险陷交友“投资”骗局  “我刚投了几百块呢,原来是骗子啊!”经过“许奎工作站”反诈组辅警彭丽近十分钟的拦截劝阻,当事人这才恍然大悟。  家住江岸区的陈先生,是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其在家待业期间,通过交友软件认识了一名网友,嘘寒问暖之际二人渐渐信任。该网友不时向陈先生炫耀自己的“致富经”,并称能带其轻松挣钱,陈先生听到后心动不已,也想赚点“快钱”。  随后,对方向其发送了一个链接,并指导其在该页面内进行“刷单”,对方称“小投资,大回报!”不会有任何风险。陈先生随即尝试进行“接单”,先后投入了几百元,此时需要投入的金额也越来越大。好在关键时刻,陈先生接到了彭丽打来的劝阻电话,其投入的本金并未遭受损失,陈先生随后将该软件卸载,并接受了反诈宣传。  “蝇头小利是为了骗你更多的钱,网络投资、刷单、返利都是骗局,请不要相信!”与此同时,经过及时的电话劝阻,彭丽又成功拦截两起针对大学生群体的诱导网络“刷单”的骗局,及时为预警人挽损数千元,两位同学在电话内连连道谢。  江岸警方提醒:近期各类“刷单”“投资”骗局频发,骗子会冒充各类“客服”“网友”等身份,进行诱导网络刷单返利,诈骗人员往往会采取“先尝甜头后诈骗”的方式,一步步诱导加大投入资金,而后进行“杀盘”。请广大群众时刻保持警醒,切莫相信骗子的“套路”。  暑假期间,学生群体也成为诈骗人员重点“盯”上的目标,请及时在手机应用商店下载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请勿点击浏览陌生链接,网络“兼职”勿轻信,“刷单返利”是骗局,转账“网友”需谨慎,以免造成自身财产损失。
    08/08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老年人要警惕这8类骗局
      当前,一些不法分子将目光投向老年人群体,导致涉老年人诈骗刑事案件呈现出新特点,经媒体梳理、分析之后发现,当前涉老年人诈骗主要有八类常见类型。  一是“投资理财”骗局:犯罪分子打着“国家扶持”“政策补贴”等招牌,虚构理财项目或夸大投资收益,承诺“低风险、高收益”,吸引到投资后直接携款潜逃,造成老年人血本无归。  二是“以房养老”骗局:犯罪分子以“以房养老”为名,诱骗老年人办理房产抵押,然后恶意利用公证、仲裁和诉讼等方式或者使用暴力、威胁以及其他手段非法占有老年人房产,造成老年人无家可归、身负巨债。  三是“保险代办”骗局:犯罪分子冒充医院、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老年人渴望晚年生活有所保障的急切心理,谎称可以代为补缴“社保”,收取“材料费”和“办事费”。  四是“文玩收藏”骗局:有些犯罪分子以帮助老年人拍卖其收藏的粮票、邮票、错版人民币等“老物件”为诱饵,虚构高价,诱骗老年人委托代为拍卖,收取“拍卖费”和“服务费”;有些犯罪分子将公司的劣质工艺品冒充为高档收藏品,虚假承诺短期内会大幅增值且公司会高价代售或回购,诱骗老年人高价购买;有些犯罪分子合并“连环套”,先以高价拍卖为诱饵,吸引老年人到公司面谈后再推销劣质工艺品,实施“骗中骗”。  五是“养生保健”骗局:犯罪分子以免费体检、领取奖品为诱饵,吸引老年人参加“健康讲座”“专家义诊”等活动,以“祖传秘方”“特供专供”为噱头,虚构或夸大产品功效,诱骗老年人购买“药品”“保健品”和“理疗仪器”。  六是“街头迷信”骗局:犯罪分子自称“神医”或“大师”,虚构老年人自身或家人将有疾病、灾祸,编造只要对现金钱财和金银首饰“开坛作法”就可以“趋吉避凶”,再勾结同伙调包或诈骗款项,造成老年人财物损失。  七是“黄昏恋”骗局:“黄昏恋”骗局是“杀猪盘”的一种,犯罪分子利用单身老人情感缺失、生活孤独的特点,通过网络或短信交友发展为“恋爱关系”,再编造各种理由索要钱财。  八是“关爱帮扶”骗局:犯罪分子以“关爱老年人”和“帮扶弱势群体”为旗号行骗,有的组织旅游参观活动,通过诱导、捆绑销售或变相收取会员费等方式行骗;有的冒充燃气、自来水公司员工或社区、医护人员,以上门检修管线、检测核酸为由入户行骗;有的利用老年人的善心和同情心,通过虚假宣传“慈善活动”“公益项目”进行非法集资。  老年人要主动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自觉提升反诈防骗能力,享受品质晚年生活、远离各类养老诈骗,须谨记以下“六不”原则:  一是“不留名”。不随意填写调查问卷、不点击陌生链接、不对陌生人谈及真实个人信息和家庭情况,包括姓名年龄、电话住址、银行账户、家庭成员等。  二是“不接听”。谨慎接听陌生号码和境外来电,如果接到自称是银行保险、购物网站要求根据提示进行转账汇款的电话,不要随意听信、冲动转账,可以询问子女或直接拨打110报警。  三是“不参加”。不随意根据传单、电视广告指引参加线下“养生讲座”“健康体检”“拍卖换购”“抽奖兑换”“旅游参观”等可疑活动。  四是“不动心”。不相信“保本高息”“高价拍卖”等投资承诺,不参加“0元购”“全额返利”等购物活动,切忌“捡漏”“占便宜”心态,摒弃“托关系”“走后门”风气,守好自己的“钱袋子”。  五是“不付款”。不要轻易付款转账,在做出任何款项支付决策之前都要“三思而后行”,一定要告知配偶子女并听取他们的意见。  六是“不拖延”。在发现被骗后一定要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或向12337全国扫黑办智能化举报平台反映,不要等待、拖延,以防延误公安机关侦查抓捕和追赃挽损的黄金时间。
    08/04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当心那些以“低价游”“免费游”为幌子的旅游诈骗
      近年来,以低价游、免费游、政府补贴、优惠券为名的旅游诈骗花样百出,一些不法分子诱骗旅游者参团,给旅游者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为便于旅游者选择优质旅游产品,昆明市旅游行业协会推出“品质旅游”云南旅游路线产品,相关路线产品在线上及线下的商品销售页面都印有“品质旅游”路线标识。旅游者可通过“昆明旅游质监网——优质产品”栏目或质监网上认证过的产品所属旅行社官网,选择正价旅游产品。  昆明市旅游监察支队建议旅游者,不要通过抖音、小红书、微博、快手等平台咨询、选择云南旅游产品。遇到引导游客添加微信、QQ等详谈旅游产品,有政府补贴、售卖旅游券等诱导宣传或要求通过微信、支付宝、收钱吧、个人银行账户等方式支付旅游款时,要提高警惕,很有可能是假冒的无资质人员。旅游者可登录“昆明旅游质监网——企业、网址、人员查询”栏目,核实旅行社及旅游从业人员资质,未查到备案信息的旅行社和从业人员均为假冒。  旅游者通过在线旅游平台选择网络旅游产品时,与商家协商服务内容时,切勿添加其他聊天软件或线下商讨,旅游款要通过在线旅游平台进行转账,不要通过个人账户进行私下转账或现金交易。  在网络报名参团时,旅游者不要轻信短视频平台、公众号、微博、朋友圈等发布的低价游信息,拒绝“不合理低价游”。参团旅游时,选择有资质的旅行社,签订正式的旅游电子合同,并通过旅行社对公账户进行交易。交费时,务必索取发票、收据等凭证,拒绝私人账户转账交易。旅途中,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应通过正当的渠道,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免造成损失扩大。  旅游者在线上报名参团时,如果发现旅行社存在上述违法行为,注意留存、保管好相关证据材料,及时拨打昆明市12345热线,合理合法维权。如发现假冒旅行社涉嫌犯罪的,可拨打110报警。
    08/01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老年人谨防旅游体检“套路”
      近日,有消费者向青海省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某健康管理咨询公司,称该公司组织老年人前往四川旅游期间进行免费体检,建议查出“问题”的老人接受治疗,仅这位消费者就支付治疗费7.4万元。  执法人员调查证实,该公司通过免费测量血压,赠送米、面、鸡蛋以及上门提供免费服务等方式吸引老年人成为会员,借助疾病预防、健康养生等名义进行授课,销售其经销的保健品。  在取得消费者信任后,该公司以组织老年人旅游的名义,进一步实施其他涉嫌违法行为。目前,多名涉案人员已被采取强制措施。  中国消费者协会提示,老年人应警惕各类商家提供的讲座、免费旅游、免费茶话会及免费参观等活动。面对商家承诺的“免费赠送”“半价促销”,消费者不要贪图小便宜,以免掉入诈骗陷阱。面对各种营销宣传,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轻信他人,牢记“没有免费的午餐”。  面对保健品、保健器材、理财投资、养老公寓产业等广告,要提高辨别意识,必要时咨询相关部门,以辨别真伪。
    08/01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大学生暑期打工须远离4类陷阱大学生暑期打工须远离4类陷阱
      为增加人生阅历并赚取一些经济收入,时下有不少大学生都在利用暑假兼职打工。然而,一些用人单位或不法分子却趁机对他们设下骗局,待其上套后再将他们变成榨取非法利益的目标或工具。本文结合小潘、小坤、小陈、小许等人的经历,通过以案说法的方式,详细解析了大学生打工时经常遇到的4类风险,告诫学子们在暑期打工过程中要远离这些陷阱。  陷阱1收取工作押金  2021年7月,大一学生小潘经职介中心介绍到一家服装公司打工。报到时,她按照公司人事经理要求缴纳了3000元工作押金。谁知,仅仅过了一周,小潘就被公司以多次上班迟到、严重违反规章制度为由予以辞退,并拒绝退回押金。最后,经派出所民警调解,服装公司退还了一半押金。  现实中,有的用工单位在招聘广告中宣称有文秘、公关等轻松体面的岗位,或以优厚报酬为诱饵,许诺求职者只需缴纳一定数额保证金或者培训费、服装费、建档费等费用即可上班。一旦交完费,要么“工作”安排遥遥无期需耐心等待,要么因职位已满、培训不合格等理由被用工单位一再搪塞。此外,还有一些“黑中介”打着找工作的幌子骗取学生中介费,或者虽然介绍了工作却将学生的大部分工资据为己有。  针对上述陷阱,在暑假兼职的大学生应优先考虑学校、政府提供的官方招聘平台和信息,运用网络求职时一定要通过正规大型招聘网站并且选择有相关企业认证的招聘信息,同时可以通过招聘企业的官网、官方热线等核实招聘信息是否真实。  另外,通过中介机构求职时,应查看该机构是否持有职业介绍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办公地点是否固定等。正规的职介公司不会收取明码标价之外的任何费用。  陷阱2口头约定薪资  2021年暑假期间,在高职院校就读的小坤与3名同学到一家旅游公司开展实习性质的打工。上班当日双方口头商定:小坤等人参加顶岗实习劳动,满勤每人每月工资3000元。可一个半月后,在他们结束打工时,公司只发给小坤及同学工资2800元。因没有书面依据加之返校在即,他们只好自认倒霉。  有的大学生找到兼职工作后,觉得上班时间较短,签不签合同无所谓,因而对用人单位的口头薪资承诺深信不疑。从表面上看,口头约定虽然简便灵活,但发生争议时打工者往往口说无凭,难以举证。  本案中,小坤等人的教训再次证明,大学生如果在暑期打工遭遇侵权,其维权的最有效方式是与用工单位签订书面的劳动协议或劳务协议。这样做的好处是虽然双方未形成劳动关系,但可以民事劳务关系依法解决争议。值得注意的是,签订这样的协议,起码应具备以下五项最基本内容:1.工作内容,即打工或实习期间做些什么工作。2.工作时间,即每天需要工作几个小时,每周需要上几天班,是否需要加班等。3.报酬是多少,怎样支付,是按小时计算还是按日或按月计算。4.相关福利,比如单位是否提供免费住宿、就餐,交通费是否可报销等。5.有无保险,如果从事有危险的工作作业,一定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相应的人身意外保险。  陷阱3网上刷单承诺高回报  “在家上网,动动手指即可轻松赚钱!”大二学生小陈看到这一兼职刷单广告后,未加思索便网投了简历。没多久就有人与她取得联系,表示该项工作只需关注一些抖音号,给主播点赞就能拿到佣金。小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点赞了5个对方指定的主播账号,很快就收到了99.9元的佣金。随后,对方提出下载一个指定的APP,并要求她向APP充值了300元后,很快她又获得500元的佣金。紧接着,对方又表示只要继续投钱“做联单”佣金还会翻倍。于是小陈又接连转账3笔合计1.6万元,但始终没能收到佣金。  本案中,小陈遭遇的是典型的兼职刷单类诈骗。这种骗术,骗子往往以“低门槛高回报”的兼职为诱饵,通过“步步深入”的手段,待受害者初尝甜头、小小获利后,再要求其下载指定的手机程序,目的就是让受害者往账号里不断充值。骗取信任后,诈骗分子往往会以任务升级、做大单任务产生连单赚取更多佣金、操作有误需继续刷单才能一起提现等话术,诱导受害人一步一步跟着操作,最后不仅没有赚到佣金,甚至连本金都打了水漂。  除此以外,暑假期间兼职的大学生还要警惕低价买卖游戏装备、账号类诈骗以及冒充电商客服类诈骗,不要因为贪小便宜而上当。一旦发现自身遭遇诈骗,要尽可能保存证据并及时报警,依法维权。  陷阱4名为销售实则传销  2021年7月,大学生小许在暑假打工时误入传销组织。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直至走上法庭,他都自认为“无辜”,表示其只是一个产品直销业务员,不知为何会触犯刑律。实际上,许某销售的净水机并无销售资质,其“公司”更是以向他人销售产品和发展下线的数量来划分等级,并以此作为返利依据,从而引诱“新手”继续发展下线。最终,许某因犯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并处罚金。  《刑法》规定,组织、领导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加者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等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引诱、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传销活动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时下,随着骗术升级,误入非法传销组织的受害人已经不再局限于文化程度低的人群,很多高学历、信息获取能力强的大学生逐渐成为传销组织的目标。尽管非法传销形式多样,但其牟利方法无非就是以交纳入门费、拉人头发展下线、以下线的人头数量或者销售业绩获取收益报酬。因此,打工者应擦亮双眼,面对不明来历的高报酬承诺、不常联系的亲戚朋友游说以及陌生人介绍高薪工作“诱惑”时,要保持理性和冷静。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搜索方式查询单位的背景资料,例如市场监管部门官网、天眼查、企查查等平台;另一方面要对工作内容以及公司的业务模式有所了解,对于那些工作难度低、业务模式简单却能够快速赚钱的岗位,要提高警惕避免“入坑”。如果发现自己加入了涉嫌传销犯罪的工作,一定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寻找时机报警并配合公安机关调查。
    07/28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低价充值、高价收购”是骗局 这些典型电诈手段要当心
      7月24日,甘肃省兰州市公安局反诈中心发布一周典型电诈案件预警,提醒广大市民防范冒充军人采购、网络游戏虚假交易等类诈骗。买卖游戏道具、装备一定要通过官方渠道进行,切勿私下或在对方提供的陌生链接、APP上进行交易,千万不要被“低价充值、高价收购”的说法所迷惑。  冒充军人采购诈骗  7月21日,城关区个体户卢某报警称:其接到一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武警某部的军人,他是通过其生意伙伴介绍过来的,需要其帮忙采购一批自热火锅。双方沟通后,对方称部队采购程序特殊,需要采购指定公司的产品,并提供了“供货商”的电话,让其联系。经联系其与“供货商”谈好价格后,该“供货商”以提前支付“订金、运输费”为由,骗其向对方指定账户转账2.5万元。后打电话与该“供货商”联系时,发现其电话已被拉黑,怀疑被骗。遂报警。  兰州公安提示:部队采购物资程序严格,绝不会仅通过一个电话就进行采购,任何部队、消防等单位均不会轻易与个体商户合作,更不会要求转账,凡是自称部队、消防等单位以“采购”为由要求转账的就是诈骗!  网络游戏虚假交易诈骗  7月20日,兰州市居民赵某报警称:其在玩游戏时收到一条陌生信息,对方称想要高价购买其游戏账号。其添加对方QQ号,双方协商好价格后,对方以方便交易为由,推荐其下载一游戏交易APP。登录后,在交易过程中显示交易失败,与平台客服联系,客服称非会员交易导致其游戏账号被冻结,需交会员费和解冻费才可正常交易,并保证等交易完成后所交费用全额退还。其信以为真便向客服提供的账户转账8000元,后发现被骗,遂报警。  兰州公安提示:买卖游戏道具、装备一定要通过官方渠道进行,切勿私下或在对方提供的陌生链接、APP上进行交易,千万不要被“低价充值、高价收购”的说法所迷惑。  网络兼职刷单诈骗  7月19日,兰州市居民田某报警称:其在微信上认识一好友,对方称有轻松兼职赚钱的工作,只需一部手机,利用闲暇时间给淘宝店铺点赞、刷信誉,一单少则赚10元多则赚50元,询问其是否想参与。居家隔离无所事事的田某想找点事做,便向对方了解了工作流程。对方让其扫码下载一款刷单APP,登录后,在平台客服的指导下刷了第一笔,获利10元。尝到甜头后,其又连续刷了15笔,共计1.8万元,但本金、佣金均无法提现。与客服联系,对方称其任务超时,需要重新完成任务才可提现,其怀疑被骗,遂报警。  兰州公安提示:切勿相信网上“足不出户、日进斗金、轻松赚大钱”的兼职广告,任何要求垫资的兼职和刷单都是诈骗!
    07/26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花钱上名校”当心“两头骗”
      “世界顶尖名校无条件直录”“免GPA、免语言、免预科”……广告里,海外各大高校分别被贴上了价格标签。有学生表示收到录取后回看申请材料,竟然“平白”坐拥一份美国本科成绩单和学位证。  在国内“花钱上名校”走不通的背景下,“世界名校保录取”是否提供了另外一种捷径?中介机构利用托关系、找门路“内部推荐”的方式来引诱消费者,让他们心甘情愿支付不菲的费用。实际上,中介机构擅长的不过是移花接木、无中生有,通过弄虚作假为申请人包装一份漂亮的申请材料,海外一些大学基于诚信原则信任了中介机构提交的申请材料,让中介机构的如意算盘得逞了。  不论是伪造学位证书,还是虚构成绩单,抑或杜撰科研项目证明材料,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里,中介机构通过“钻空子”骗取了一些国外院校的信任,从而为自己荷包鼓鼓找到“生财之道”。说到底,“世界名校保录取”就是中介机构利用自己和申请者、被申请院校的信息不对称“两头骗”,一手欺骗学校,一手蒙蔽申请者。  面对中介机构“越俎代庖”虚假炮制的申请材料,部分海外院校选择了托付信任;这样的投机取巧,实际上隐伏着风险。失范行为既可能被抓住、被认定为失范者并接受规训与惩罚,也可能没有被抓住、没有被问责,中介机构玩的就是赌概率、“主要看运气”。至于弄虚作假被发现、被抓住会带来什么后果和负面效应,他们并不关心,也不会考虑得那么长远。  对于那些“保录取”的学生而言,即使通过“钻空子”去了和自身实力不匹配的学校,或许也得不到很好的过渡与适应,可能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弄虚作假或许能够让一些人短期内获利,从长远看终究要为自己的捷径心态付出应有的代价。与其通过弄虚作假的方式入读世界名校,还不如诚实守信地申请一所和自身实力匹配的学校;自欺欺人的虚荣心,有可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流动的渠道,容不得“保过”“保录取”的捷径。近年来,有不少“世界名校保录取”的学生因弄虚作假而被退学和开除,生动地说明——那些看上去很轻松的捷径,只不过是充满诱惑的陷阱。迷恋“开后门”、热衷走捷径的人们,很容易撞到骗子怀里。
    07/26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隐私面单让个人信息不再“裸奔”
      近日,国家邮政局、公安部、国家网信办联合召开主要电商平台企业涉邮政快递个人信息安全治理专项行动视频推进会,强调强化信息安全源头治理,推广普及隐私面单,同时明确提出了年内实现邮政快递全覆盖的时间表。  对于许多人来说,网购和快递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随着快递实名制全面普及,一张小小的快递面单上,姓名、电话、地址等个人信息一应俱全,快递面单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据悉,一张小小的快递面单,几经转手后,最终会以5.5元至7元的价格成交。快递面单何以如此值钱?实是因为它们是网络诈骗等电信违法活动的“武器弹药”。  防止快递面单成为商品,最好的应对之道,就是推广隐私面单。然而,隐私面单已经出现5年,却迟迟难以得到普及。其中的原因,并不复杂。实行隐私面单,会增加快递企业的成本,也会增加快递员额外查验的负担,大大影响投递效率。因此,隐私面单对于许多快递企业来说,都是备选项而非必选项,一些快递企业将隐私面单列为增值服务,用户想要把个人信息隐藏起来,需要额外付费。  保护个人信息,打击各种非法快递面单个人信息交易,打击网络电信诈骗,推行隐私面单、虚拟号码等个人信息去标识化技术,是从信息源头阻断不法分子犯罪的重要手段。相关部门全面推广普及隐私面单,明确时间表,推动隐私面单从“可选项”变成“必选项”,将对各种利用快递信息的违法犯罪活动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全面发挥隐私面单的作用,还需从更多方面努力。比如各电商平台等要与寄递企业打通信息瓶颈,及时共享有关数据;快递企业要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内控机制;要加强信息系统的权限管理,仅向员工分配满足工作需要的最小操作权限和最小的可访问信息范围等。
    07/21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