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公示信息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站内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填报志愿时这5种骗局要当心!
      随着各省市陆续公布高考成绩,考生们先后开始填报志愿,有的不法分子也瞅准了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时可能存在的焦虑,为考生和家长们布下了重重陷阱。7月4日,重庆市沙坪坝警方专门梳理了针对高考考生及家长的5种诈骗类型,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们注意防范。  沙区警方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高考考生或家长的诈骗类型几乎都离不开志愿、招生、录取、学费这几个关键词,虽然骗局的具体细节都各有不同,但主要套路都大同小异,大致可以分为五种诈骗类型:  一、填报志愿指导骗局  不法分子假冒“权威专家”,自称掌握“内部大数据”,通过各种非官方渠道发布广告信息,以收取“指导费”的名义骗取钱财。  二、特殊招生渠道骗局  不法分子自称是高校或招生办某领导的熟人、亲戚、朋友,有“内部指标”、“机动指标”、“高校自主招生指标”、“点招”等名额,称有办法“低分高录”,或争取到特长生加分,能让低分考生进高分学校,以此实施诈骗。  三、特殊补助骗局  骗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考生信息后,假冒“教育局”“财政局”等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主动与考生、家长联系,并准确报出考生的信息,骗取信任,以符合“奖学金”或“高考补助金”资格为由,骗取押金或手续费。  四、伪造录取通知书骗局  骗子冒充高校招生办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将学杂费打入指定的银行账号,以骗取钱财。此外,骗子还会制造虚假的钓鱼网站,诱导学生点击、缴费,以此实施诈骗。  五、生活费、培训费骗局  骗子会冒充学生本人、学生的同学或老师,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留言等方式,骗取家长学费、生活费、培训费。  警方提醒:以上所有骗局都围绕一个“钱”字,凡是涉及钱财,一定要高度警惕。请通过官方渠道查询考试分数、招录指标、助学贷款申请方式等信息。陌生链接不要点,收到可疑信息,一定要先向当地公安机关或教育部门核实。
    07/06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冒充防疫工作人员?新诈骗来了!
      女子突然接到自称某部门电话称其身份被人冒用去过外省,且办理的银行卡里有大量来历不明资金,需要将钱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接受调查。被吓懵的女子正欲依令而行、屏幕共享输入银行卡和密码时被及时赶来的民警当场拦截,保住了9万元。    6月29日13时许,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大桥派出所接反诈中心预警,辖区居民女子丁某与诈骗电话联系近30分钟,疑似遭遇“冒充防疫工作人员”诈骗。民警易聪立即与丁某联系,但电话始终占线,民警迅速前往其居住地,与其丈夫黄某联系,并通过社区民警发动社区力量多方共同行动,迅速上门劝阻,5分钟后,民警与小区保安赶到丁某家中,却只有其母亲在家带小孩。其母亲表示丁某接到神秘电话,便拿上车钥匙出门了。易聪顿感不妙,立即向分局指挥中心申请查询丁某地理位置,发动黄某及小区物业人员共同寻找。15分钟后,民警小区汤逊湖内环湖路边将丁某找到,发现其正在与冒充防疫工作人员的骗子通话,并通过屏幕共享操作手机银行App,准备将微信内9万余元转提现转账时,被易聪及时拦下。    经了解,骗子以丁某的身份证被人冒用办了一张手机卡显示其去过长沙,丁女士辩解并未去过长沙,骗子让其去长沙报警,并提示丁某的身份证被人办了银行卡,卡里有大量来历不明资金,让其下载聊天软件,输入银行卡号和密码,并将其卡里资金转入“安全账户”。丁某虽然此前接受过民警的反诈宣传,但看到对方语气威严,一时吓懵了,幸得民警及时拦截。    民警提示:公检法及防疫部门不会只通过电话、视频方式办案办事,更不会索要当事人的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不会让当事人进行转账操作,更没有所谓的“安全账户”。凡是“00”或“+”开头的、显示境外的电话号码自称国家公务人员或客服的,均是诈骗。
    07/05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公检法”来找你?这是陷阱!
      近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警方帮助居民及时识破“冒充公检法”骗局,成功避免她遭受财产损失。  6月24日12时许,无极警方接到居民王某报警求助称,有一位“市公安局的民警”打电话称其护照涉嫌非法入境,需要远程视频与王某进行身份核实,并称此次事件领导十分重视,后续还会有“吉林的警方”与其联系。担心害怕的王某一下子慌了神,冷静片刻后,王某忽然回忆起无极警方前几天发放的反诈宣传材料的内容,其中有一条就是“冒充公检法”诈骗,但是王某又不能完全确定给她打电话的是电信诈骗分子,于是就来到无极县公安局张段固派出所寻求帮助。  民警了解事情的经过后,确定王某正在被电信诈骗。民警先安抚了王某情绪,又向王某解释公安机关不会通过电话、QQ、传真等形式办案,在确认王某并未进行转账操作后,民警耐心细致地跟王某复盘了这起冒充公检法诈骗的过程。王某紧张的心情放松了下来,连连向民警表示感谢。之后,民警再次对其进行了反诈知识普及,并指导她关注了“无极公安”微信公众号,安装、注册“国家反诈中心”App进行反电信诈骗学习。同时,号召王某把自己这次有惊无险的电诈经历告知身边人,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电诈就在身边,提高反诈意识。  民警提醒: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视频等办理具体案件,更不会要求转账,自称公检法机关要求转账的,都是诈骗,请一概不要相信。防范电信诈骗要牢记“三不一多”,即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
    07/04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冒充公检法骗局有了升级版
      接到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疾控中心的,而你是密接人员。这时,你是否会感到恐慌?近日,福建省泉州市反诈骗中心发布预警信息,近段时间以来,借疫情实施诈骗的警情已发生多起。警方提醒广大市民,这类骗局属于冒充公检法诈骗的最新升级版。  案件接到“疾控”电话受害人损失巨大  几天前,市民张女士在家中接到了一通电话,对方自称是“广州市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其对张女士说,她是密接者,需要去隔离,而后询问170开头的手机号码是不是她的。张女士否认。对方说可能信息有误,可以转接到长沙市公安局核实证明,这样就不用隔离了。  电话转接到“长沙市公安局”,警官声称已经帮张女士将立案证明单上传到“广州市疾控中心”。对方询问张女士名下是否有一张银行卡,称可能有人以她的名义办理,这不仅导致防疫信息有误,还被人拿去冒用,涉及一起严重的刑事诈骗案件,需要赶紧证实身份销案。对方让张女士下载一个App视频会议聊天软件。接着让她到一个空旷无人的地方,发来一些案件信息。“要消除你的嫌疑,需要配合调查。”对方让张女士将几张银行卡的钱转到公安局专门的监管账户。就这样,张女士稀里糊涂地将20万元转给了骗子。  无独有偶,黄先生接到“漳州疾控中心”的电话,对方声称黄先生到上海虹口区第一人民医院扫码登记过,系密接人员。但黄先生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出过泉州,极力否认。对方便称黄先生的身份可能被人冒用了。接下来黄先生的遭遇与张女士一样,被骗走了近10万元。  提醒“办案”要转账全都是诈骗  泉州市反诈骗中心民警介绍,今年5月以来,我市发生多起类似案件,受害人损失惨重。有的骗子直接冒充公检法人员办案,有的则加上“疾控中心”,让受害人担心“密接”后继而由“公检法人员”介入诈骗。  民警介绍,这种案件的诈骗手法为冒充公检法骗局的升级版本,骗子以疫情防控作为切入点,让受害人在多层骗局中信以为真。骗子先是采取“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的身份来迷惑受害人,后由“警察”出面协助破案,让受害人降低警戒心。在会议视频亮出案件信息、拘捕令、“警服”“警号”等,甚至有的骗子还会宣传电信诈骗和个人信息保护教育,打消受害人的最后一丝疑虑。  其实,骗子的招数再丰富,话术在变,但套路不变。市民在接听自称“疾控中心”流调电话时,要增强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疾控部门会关心、了解您曾去过什么地方,而不会向您索要银行账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接到自称公检法部门电话时,保持冷静和警惕,公检法部门不会通过QQ、微信等社交工具办案,也不会在电话里要求事主提供个人财产、账户等信息,更不会通过网络发送“通缉令”“冻结令”等。  如接到不法分子通过冒充公安民警或其他执法人员,谎称受害人涉案,要求受害人配合调查的情况,请拨打110核实。也请广大市民积极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识别电信诈骗,避免上当受骗。
    07/01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高考志愿咨询鱼龙混杂,“天价”服务或是诈骗陷阱
      高考过后,填报志愿成为考生和家长最关注的话题,一些良莠不齐的“咨询师”“规划师”也活跃起来。专业人士提醒,志愿填报专业性强,目前这一领域鱼龙混杂,广大考生选择咨询服务时要擦亮眼睛。  高考志愿规划师突击培训,有的只需“三天两晚”  近年来,越来越多考生热衷高考志愿咨询。“2020年,一个40多人的毕业班中,几乎一半学生参与了咨询。”从业30余年的高中教师龚老师说,“咨询费四五千元。”  这些“出谋划策”的高考志愿规划师,水平如何?  一家高考志愿规划师培训机构负责人邝老师说,“零门槛”就能学,机构还可以代为申请“高级高考志愿填报师证书”。  听到记者说“对大学专业不熟”时,邝老师痛快地说,只要能熟练使用电脑,训练一下推销能力,就能上岗。  除了门槛低,相关人员的培训时间也很短。记者在多个高考志愿规划师培训机构主页上发现,规划师的培训时长不等,最长不过一个月,短的线下培训班只需要“三天两晚”。  刚需之下,高考志愿规划成“热门生意”  近年来,我国多个省份实行“新高考”模式,采用“专业+院校”平行志愿填报形式。在新模式下,多地考生最多能填报上百个志愿。  中华教育改进社副理事长蒋永红认为,我国有3000多所高校,除了“双一流”等评价标准之外,考生还关注地理位置、专业水平、就业前景等,这让高考志愿填报有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有“志愿填报”服务的企业1500余家,近八成成立时间不足三年。  记者了解到,这些咨询企业的“核心资产”是各高校专业的考分数据库,但咨询的费用却各不相同。以志愿卡为例,价格为200元~600元不等,考生输入成绩、目标城市、专业等信息后,系统会自动生成相应的报考方案;而志愿规划师线下“一对一”服务,收费在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  吉林省一家高考志愿规划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2021年报考季,5人组成的团队就有近200万元的收入。“5分钟出方案,一人一天赚几万。”  高考志愿填报需要擦亮眼睛  面对鱼龙混杂的高考志愿咨询,2021年教育部发布预警称,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陷阱,目前没有任何招生考试机构、高校与社会机构或个人开展高考志愿填报指导合作,切勿轻信所谓的“天价”志愿填报指导服务。众多考生和家长也在呼吁完善促进高考志愿填报的相关服务。  南开大学招生办主任金柏江介绍说,高校招生办根据考生特点提供更精准的志愿填报咨询,结合就业情况可以把专业前景讲解得更透彻。金柏江说,许多大学每年志愿填报期间都会举办线上线下咨询,也会在直播间回答考生提问,方便考生对学校有更全面的了解。
    07/01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毕业生要远离五个求职陷阱
      又到毕业季,为避免求职者上当受骗,人社部门6月28日发出提示:高校毕业生要远离五大求职陷阱。  陷阱一:不规范招聘。不要毫无防备地就把自己的简历等材料交给招聘单位,不要通过小广告、社会人员等渠道落入招聘骗局。  陷阱二:不签订劳动合同。如不按规定签订劳动合同或就业协议,求职者的人事档案、户籍等人事关系就无法转入工作单位及所在的城市。而这些关系的办理涉及求职者的切身利益,如办理社会保险、购买经济适用房、评审职称等。求职者应主动要求用人单位解决这些问题,有需要的可以通过当地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人事档案、户口等关系的接收。  陷阱三:预先收费。如果出现一个不熟悉的单位提供高薪酬时,求职者应该引起注意,因为不少不法人员企图利用高新待遇的幌子,骗取求职者所谓的押金、培训费、服装费等。对有些单位提出的类似收费要敢于说不。  陷阱四:窃取创意。一些设计公司或营销公司要求应聘者做案例,进行创意阐述。这些公司并无实际岗位,求职者不仅会损失自己的劳动成果,还会失去别的工作机会。  陷阱五:误入传销。求职者在求职的过程中如遇到用人单位对你非常主动,并要你介绍朋友和同学一起加入时,要想想“天上不会掉馅饼”这句话。  针对常见的求职陷阱,人社部门给出防范办法:一是拒交各种名义的费用;二是不轻信许诺到外地上岗;三是不要将重要的证件作抵押;四是掌握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五是多种途径了解公司的背景;六是谨慎签订劳动合同。
    06/30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花钱可补录、低分能“跳档”录取……这些涉高考诈骗套路要警惕
      目前全国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及录取工作接踵而至,一些不法分子也在此时动起了“歪脑筋”。“预留名额”就是一种常见的涉考诈骗话术。前不久,北京一中院就公布了这样一起案件。  谎称托关系、“预留名额”骗了9名家长  前不久,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网公布一起涉考诈骗案件。被告人刘某谎称自己与多家知名高校有内部协议,可以通过“预留名额”“托关系”等多种方式,帮助高考分数未达到相应高校录取分数线的考生进入知名音乐学院或者国外名校就读,并承诺办理不成全额退款。  北京一中院刑二庭副庭长刘璐:被告人刘某他本身是一个教育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很多受害人都是培训机构的学员和家长,这些学员在参加培训的过程当中,刘某就有意地跟大家宣称说自己从事了教育行业很多年,与一些高校都有合作,然后也会得到一些计划内的预留名额,这些学员如果通过他去运作,就可以不通过高考直接被名校去录取,那么很多家长和学员也是有一种投机和侥幸的心理,同时也是在教育机构进行了培训,觉得他应该有这样的能力和人脉,就轻信了刘某。  最终刘某骗取9名高考学生家长共计80余万元。被告人刘某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剥夺政治权利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一万元。  北京一中院刑二庭法官助理魏晓田:对于高考诈骗类的案件,我们一般在审理的过程中会根据诈骗多次的情节以及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对被告人酌情予以从重处罚。  误信“高考加分”家长被骗130余万元  几天前,浙江省瑞安市人民法院也披露了一起高考诈骗案件,2019年12月,林某听朋友介绍周某有门路可以弄到一个保送浙江大学的名额,便加到周某的微信。周某告诉林某自己有熟人在浙大,需要一笔8万元的联络费。收到钱之后,周某自己将钱挥霍。  尝到了第一笔“甜头”且见林某深信不疑,周某陆续告诉林某“给领导送礼需要10万元”“以学生名义向校方捐款150万元可以额外加分”。为消除林某怀疑,周某又创建了一个微信账号,自导自演,每隔一段时间将聊天截图发给林某。  此外,周某还在网上找人伪造了浙大奖励审批表、招生资格审批表、教育部批复等文件,让林某误以为“上浙大”这个事情,已经办得差不多了。  2021年9月28日,被告人周某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据统计,2019年12月至2021年9月期间,被告人周某骗取被害人林某钱款共计1343505元。  浙江省瑞安市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员额法官蔡蕾:达到了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我们综合了这个被告人周某能够自首、自愿认罪认罚等情节,最后认定他构成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九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9万元,同时他责令退赔被害人的经济损失。  反诈中心总结话术套路考生家长擦亮双眼  高考骗局虽然花样繁多,但骗子的伎俩并不高明,之所以屡屡得手,只是因为营造了“内部有人、有关系”的神秘感,迎合与利用考生和家长的焦虑情绪。各地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民警也总结几种“诈骗套路”,提醒考生和家长。  不法分子对考生及家长谎称某高校名额没能招满,通过花钱“打点”可让考生获得补录名额,以此骗取考生和家长的钱财。也有嫌疑人在考前就用各种借口,让家长交钱保留名额。还有一些骗子谎称有特殊关系,可以购买“内部指标”“计划外指标”。  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公安局反诈中心民警王东旭:正规的考生招录平台,并不存在所谓的内部名额,也不会收取任何的附加费用。如果遇到收取附加费用的情况,请第一时间向官方平台进行核实,并请拨打96110进行报警。  不法分子冒充高校招生办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或者发送相关的录取短信,让考生将学杂费打入指定的银行账号,以骗取钱财。  浙江省瑞安市公安局刑侦大队反诈中心民警林友岳:凡以收取保证金、录取费等名义的信息和电话均是诈骗,切勿相信。  高考后,不法分子会通过冒充教育部门工作人员、高校工作人员,主动与考生、家长联系,并准确报出考生的学籍信息,骗取家长或学生的信任,以领取“教育补贴”需先“激活账户”为名,让其带着银行卡到ATM机上操作,从而盗取其银行账户上的钱,或者直接谎称手上有项目,可以为考生申请大学助学金,要求家长先交报名费。  浙江省瑞安市公安局刑侦大队反诈中心民警林友岳:任何与高考相关的款项发放均不会通过ATM机进行。当接到自称高校、教育、财政等工作人员的电话、信息,要发放“国家助学金”“返还义务教育费”“助学扶助款”时,考生及家长一定要主动与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联系求证。  每年招生期间,都会有人自称有办法让低分学生能跳档到高分学校录取,或者有些不法分子制作假证件,假借高校自主招生、定向招生、“自费生”“国防生”等名义,谎称其有内部指标、机动指标、高校自主招生指标等可保送学生上名牌大学,很多考生和家长轻信后被诈骗。  浙江省瑞安市公安局刑侦大队反诈中心民警林友岳:考生分数没到投档线是无法提档的;不符合条件的根本不可能获得保送资格;军校招生无内部指标,更不会计划外扩招。不要相信犯罪分子虚假话术。
    06/30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保价耍心眼?别让赠品变“憎品”
      刚买到的酱油降价了,想申请保价,却发现原本的赠品秒变15元;300元的价差,平台只保价30元,因为赠品的价格为270元……近来,各大购物节、电商节你方唱罢我登场,商品的售后问题随之成为重灾区,其中有关“保价时赠品也算钱”的投诉引发不小关注。  顾名思义,赠品就是免费赠予物。订单里标价0元的东西,在保价环节忽然摇身一变成了有价商品,而且价格高低全凭商家一张嘴,这个“变身术”玩得真叫高明!然而,事实上“保价时赠品也算钱”既违背了诚信经营原则,法理难容;对商家来说,搞挖坑式、算计式促销也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必须予以纠正。  所谓“保价”服务,即平台承诺,针对同一店铺的同一商品,购买后在一定时限内(一般是七天或者十五天)如出现降价,由保险赔付消费者差额。然而,由于赠品的身价和功能随着商家的需求不断变换,其“秒变”出的身价填补了商品的差价部分,让“保价”沦为了空头支票。  如果赠品涉及价格问题,平台就应在价格保护条款中明确“保价时赠品也算钱”,并以显著方式提示消费者,确保消费者下单时充分知情,让消费者自主选择是否继续消费。平台未就相关内容进行显著提示,在消费者提出保价时却强制其接受赠品价格,限制了消费者获取全额价差补偿的权利,也限制了消费者自由选择是否需要赠品的权利,在法律上属于无效格式条款,也明显有失公平。此外,售货后根据需要随意给赠品定价,以便将差价缩小在可控范围内,如此“保价”等同于搭售“有价赠品”,也违反了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的,经营者销售商品,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  违法必究!确保赠品免费,确保“保价”服务兑现承诺,有关部门应加大市场监督力度、畅通投诉渠道,对类似违法行为及时予以纠正,并施以惩戒,以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退一步讲,商家在赠品和“保价”服务上玩套路,明显得不偿失。商家主动送赠品,无疑为了增强用户黏性,增加好感。“保价”并非标配服务,商家纷纷选择这一服务,同样是为了博得用户好感。对消费者来说,赠品也许“鸡肋”也许实用,无论如何并不吃亏,而“保价”服务,又为他们买了一份放心,这些本是买卖双方皆大欢喜的好事。但在投诉案例中,赠品在保价时变为有价商品,好像是渔人垂钓的诱饵,不仅一举抹杀了消费者的好感,甚至会引发憎恶感。  平心而论,货比三家这件事在当下已接近零成本,除了需要花费些时间,消费者只要动动手指,商品所有信息都能一目了然。哪个平台哪个店铺想通过虚晃一枪、偷梁换柱来蒙骗人,纯属自欺欺人。消费者吃亏上当也许未必都会去维权,但对“赠品”的反感会积淀下来,对这个商家不诚信的印象会沉淀下来。本身愉快的交易关系,因为赠品和“保价”这样本该是锦上添花的事变了味,哪头是便宜哪头是吃亏,值得商家仔细掂量!
    06/27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高考放榜在即 警惕诈骗陷阱
      2022年全国高考已拉开大幕,考生们迎来人生中的一次大考,备受社会关注。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趁机动起了“歪脑筋”——在填报志愿、录取等环节纷纷设“坑”,实施诈骗。高考成绩放榜在即,记者梳理了一些常见诈骗套路,广大考生和家长谨防上当受骗!  套路一:“山寨版”招生网站  不法分子假冒、仿冒高校或官方招生机构和学校网站、公众账号,并编造散布虚假信息等对考生和家长实施诈骗。  提醒:每年具有本专科招生资格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都会在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考生和家长可通过登录教育部官方网站“文献”栏目下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进行查询核实。广大考生在网上查询高校招生信息时,请认准“官网”标识,谨防山寨账号或网站骗局。  套路二:“提前录取”交费  录取环节中,不法分子往往以大学招生办的名义通知考生及家长,声称本学校为“提前批次”招生,如果想被录取,需要提前缴纳学费。否则或被退档,无法录取,后果自负。  提醒:提前批次录取主要针对军事、国防、艺术类院校考生,录取工作全部实行异地远程网上录取,由专门的计算机系统按志愿和投档规则投档,不受任何人为因素影响。对于收到的任何以招生为由要求提前交纳学费的电话或者短信,可通过教育考试院官网查询录取信息,以免上当受骗。  套路三:“内部指标”补录  不法分子通过伪造文件、私刻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等方式,假冒高校招生人员、校领导亲戚等,与考生及其家长取得联系,谎称手中掌握高校“内部指标”“机动名额”“定向招生计划”“低分高录”“补录”等实施诈骗。  提醒:高校招生录取有严格的工作流程。高校招生计划由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统一向社会公布。未经有关省(区、市)公布的招生计划一律不得安排招生。高校在招生省份未完成的招生计划,须通过公开征集志愿录取。高考录取过程中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  套路四:伪造录取通知书  不法分子通过寄送自行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诱骗考生或家长将学、杂费打入指定银行账号。  提醒:考生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可通过报考院校官网查询录取名单,也要及时通过官方认证或教育部门发布的查询平台对录取结果进行核实确认,避免上当。
    06/24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教育部门发布预警 提醒家长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陷阱
     高考之后,填报志愿成为考生和家长的一件大事。有人说“七分考,三分报”,考生和家长对志愿填报十分重视,于是一门生意应运而生──高考志愿填报指导。这项服务颇受家长的青睐,但是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的收费不禁令人生疑──这靠谱吗?  家长心态“浪费”钱也不能“浪费”高考分数  天津市河西区的李女士刚为女儿报名了一对一高考志愿填报指导课程,花费19800元。“我没报最贵的,还有的家长报了四五万元的一对一服务呢。”李女士说,“这是以前孩子补课的教育机构开设的指导课程,我觉得咨询老师说得很有道理,填报志愿和考试成绩一样重要,高考成绩,一分都不能‘浪费’。”  李女士宁可“浪费”钱也不能“浪费”孩子高考分数的做法引发关注,“太贵了,简直是天价。”“花这么多钱就为报志愿,值吗?”“学校老师不是也能指导志愿填报吗?”“别再是智商税吧!”在周围同事的质疑声中,李女士也开始担心起来:高价的指导真能帮得上忙吗?  高考成绩下来之前,各类报考服务便瞄准了考生和家长,大量信息纷至沓来,压得家长喘不过气来。近两年很多省份实行新高考政策,合并本科批次,实行“专业+院校”“平行+顺序”等多线录取模式,一系列变革让家长和考生多了一份焦虑。于是,一些家长和李女士一样,选择花钱寻求外力帮忙。  记者调查高考志愿规划服务没有收费标准  记者调查发现,为家长和考生提供咨询服务的专业老师有一个特别洋气的名字──高考志愿规划师,2020年我市实施新高考改革后,不少于30家培训机构推出这项服务。  记者联系上一家名为“天津北洋升学规划服务中心”的机构,接受采访的王老师说:“我们公司有6名高考志愿规划师,收费在6000元到10000元不等。目前已预约的家长有20多人,但还未到预约高峰。”  高考志愿填报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包括学生个人情况以及各地区各院校方面的信息。记者发现,几乎每家开设志愿填报服务的机构都宣称自己有完备的大数据系统,掌握全国所有院校历年录取信息。吸引家长的正是推销老师关于报考统筹安排的理论以及大数据系统的数据。  王老师在采访中坦言,目前高考志愿规划服务没有收费标准,高考志愿规划师也没有正规的资格证,“这个行业经验比证书重要。目前,行业内部从业人员的水平良莠不齐。”  记者从天眼查上查询,发现这些培训机构的经营范围多为教育信息咨询、商务信息咨询等,并没有高考志愿填报等内容。这些机构大多是实施“双减”政策后由课外辅导教育机构转型而来的产物,专门从事过招生工作的老师并不多。  特别提醒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陷阱  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高考志愿规划师并未列入人社部公布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不算是一种职业,更谈不上资格认证等。在天津市经营范围自主申报辅助查询平台上的经营项目目录中,记者也没查询到“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或与其相关的业务。  另外,高考志愿规划师的资质、服务定价以及服务流程,都尚未形成行业标准,定价基本上是机构自己说了算,行业监管方面也存在空缺,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出现家长投诉无门的情况。  在教育部官方网站上,记者看到一则2021年6月16日发布的预警,教育部表示,目前没有与任何招生考试机构、高校、社会机构或个人开展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的合作,切勿轻信所谓的志愿填报指导服务,提醒家长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陷阱。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张立平提醒家长,不要盲目相信所谓的高考志愿规划师。不可否认,有些专门从事高考志愿填报研究的机构,对于高等学校招生机制和原则做了大量的分析,可以为部分学生提供咨询意见,但并不是所有的机构都有相关教育资质和志愿填报指导的能力。高考志愿填报是有章可循的,市教育招生考试院会发布高考成绩统计情况和近年来各高校录取分数情况,家长可以根据学生在全市的排名,近三年的控制线、投档线、最低录取分数线等信息选择学校和专业。家长和学生也可以参加教育部门、考试机构和高校组织开展的考生志愿填报指导服务活动等,获取专业、规范和科学的指导。
    06/23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