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公示信息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站内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以“创业、招聘、扫码返利”为名的陷阱
      近期,刷单返利类诈骗在电信网络诈骗警情中占比居高不下,犯罪嫌疑人通过网页、招聘平台、社交软件、短视频平台等渠道,以创业、招聘、扫码返利等为陷阱实施诈骗。  刷单+快递  “扫码领奖”?“天降”快递要谨慎  张女士收到了一个来路不明的快递,打开后发现里面只有一张小卡片,卡片上写着“扫码领奖”等字样。张女士忍不住好奇心,打开微信扫了码,随后便加上了一个陌生人的微信。对方称可以下载登录“ABIGIL”App在上面领奖,张女士依言操作,果真获得了28元红包。随后对方让其加入微信群,在里面做任务领红包。  所谓的“任务”便是往指定账户打钱。一开始张女士每完成一项任务便会获取报酬,随着报酬越来越多,返现越来越慢,张女士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为了得到先前的“返现”,张女士只能一直往指定账户打钱,先后共计打入账户金额12.4万元,直到身无分文,才发现自己被骗,遂向警方报案。  刷单+创业  “0元加盟网店创业”?没那么简单  军先生赋闲在家,想找一个既不累又轻松的网上兼职。近日,他翻遍手机后,发现了一个“0元加盟,网店创业”的广告,觉得合适便点进去留下了自己的个人信息。很快,军先生便接到了自称“跨境电商”的微信好友申请。刚同意,就被拉进了两个微信群,一个是“电商咨询接待群”,一个是“商家问题处理群”。被拉进去后对方却告知军先生不能在群里闲聊,让他扫码下载专属工作的“Whale”App。军先生照做并注册了个人账号,添加了“指导客服”,并按照要求在App上开设了自己的“网上店铺”。  “客服”对军先生讲会为他引流,只要按照要求购买所谓的“商品”,把“商品”上架,并将付款截图发给“客服”,就可以获得报酬。军先生随意购买了几件“商品”,App里可“提现”的金额立马就变多了,军先生试着提现,钱确实能够到自己的账户上。  此时,军先生已完全相信了对方,一连着几天都在App上购买“商品”,然后再上架“商品”赚取报酬。可当他想要提现时,却发现报酬无法取出。他急忙联系“指导客服”,“客服”却告知军先生需要更多次完成相应订单才可提现。军先生这才察觉不对,赶紧报案。经了解,军先生一共转账21次,合计24643元。  刷单+招聘  “线上工作,薪资日结”?要小心  黄女士近期在网上找工作。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北京某网络公司的工作人员,现急需用人,可在线上工作,薪资日结,进群就能领取任务。黄女士进群后,对方让她在微信里关注各类小程序,每关注一个,截图发送给群主就可以领取“工资”。黄女士照做并小赚了一笔。  后来群主给黄女士发了一个网址,让她点进去下载App,注册账号,在上面购买商品,刷流水就能得到返现。黄女士信以为真,前前后后共转账5笔,合计5.8万元。事后群主将黄女士删除,她这才发现自己被骗,并向警方报案。  刷单返利“三步曲”  平台引流。诈骗分子通过QQ、微信、抖音或群发短信等渠道,以诱人的广告吸引受害者兼职刷单。  小额返利。完成初步的刷单任务,诈骗分子返还小额佣金获取受害者的信任从而进行大金额的任务。  上当受骗。诈骗分子获取信任后,刷单任务的金额会逐渐增加,然后平台会无法提现,甚至要求支付“保证金”、“解冻费”等。  警方提醒:刷单就是诈骗!在生活中遇到用手指点一点就能赚钱的工作一定要提高警惕,在收到莫名快递后,一定要谨慎。切记做到三不一多:陌生来电不轻信、莫名链接不点击、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如遇诈骗立即拨打110报警。
    05/06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网红陷阱” 谨记“理性消费”!
      “五一”假期临近,消费高峰也随之而来。消保委提醒广大消费者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做到明智规划,智慧消费。  警惕“网红陷阱”  近年来,凭借独特的营销创意和策略,一些网络主播迅速在社交媒体上走红,网红产品应运而生。然而,有些网红产品以华丽的外表和热门话题为诱饵,让消费者产生购买的冲动,但产品质量并不如宣传的那般出色。  部分新发售的产品为了追求快速走红,夸大产品的功效和优点,却忽视了产品的基本质量和耐用性,导致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频频出现问题;有些网红店铺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利用消费者的追捧心理,以限量销售、抢购等方式制造紧张感,同时提高商品价格,让消费者在冲动之下购买高价商品。  为了追求短期效益,个别网红店铺忽视售后服务这一重要环节,当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或需要退换货时,可能会遇到无人回应、推诿扯皮等情况。还有些网红产品甚至存在安全隐患,给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因此,在面对网红产品时,消费者要保持理性,不被外表所迷惑,多查阅其他消费者的评价和反馈,了解产品的真实质量和性能。比较不同品牌和商家的价格和服务,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产品;选择有良好售后服务的商家,并在购买前了解其售后服务政策,以便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  倡导“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就是在消费过程中尽可能选择环保、低碳、可循环的商品和服务,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绿色消费不仅有利于每位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也符合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绿色消费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形式,市消保委倡导广大消费者:选择购买采用可再生、可降解材料的产品,如竹制品、有机棉等。这些材料不仅对环境友好,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也能给消费者带来舒适和安心的体验。关注商品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情况。在购买家电、汽车等大额消费品时,可以优先选择能效高、排放低的产品。这不仅有助于降低消费者的能源成本,还能为整体环境作出贡献。  谨记“理性消费”  消费是一种生活需求,但并不意味着要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在购物时,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被商家的促销手段所左右。制定合理的购物清单,明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不要因为追求优惠而购买自己不需要的商品,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在购物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谨慎对待各种需要填写个人信息或者支付密码的场合。在填写个人信息时,要确保网站或应用的安全性,避免在公共网络或不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操作。采用定期更新密码、使用复杂密码等方式增强账户的安全性,选择使用安全可靠的支付方式。警惕各种诈骗手段,如假冒客服、虚假退款等。
    05/06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五一”小长假将至 出行人群警惕各种购票骗局
      一年一度的“五一”小长假即将到来,不少人准备出门游玩,出游第一件事可能是买车票,在大家抢购车票的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趁机谋划种种购票骗局骗取钱财,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人民检察院梳理了几种骗局以及防骗小贴士,为大家的出行保驾护航。  骗局一:虚假钓鱼网站  不法分子制作山寨12306购票网站,当购票者在山寨12306网站“成功购票”后,不仅钱款打给了不法分子设定好的账户,而且个人信息也会被盗取。  骗局二:抢票软件暗藏木马  不法分子将病毒、木马伪装成专业的抢票软件,以“免费”“秒杀”为噱头吸引用户安装,一旦装上此类插件,个人信息便被偷偷拦截了,个人信息也会被用于其他不法目的。  骗局三:冒充客服诈骗  不法分子冒充客服,声称售价打折或百分之百有票,待购票者上当后再以信息不全等理由要求购票者补全银行卡账号、密码等重要个人信息,盗取银行卡里的金额。  骗局四:“黄牛”倒卖假车票  不法分子伪装成“黄牛”,声称自己有票,只需在原价基础上多加一二百元即可代买。其实这些“黄牛”利用现有的车票,用修图软件修改票面上的信息“以假乱真”。  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温馨提醒,大家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订票,勿信“低价票”“折扣票”等虚假信息,不要从陌生人手上购买车票。在下载各种抢票、购票软件时,需避开手机资源下载网站或小型电子市场这些潜藏恶意软件的渠道,最好通过官网或正规应用商城下载,避免感染木马病毒。不轻易点击不明链接,切勿泄露个人信息,特别是银行卡账号和密码等。
    04/28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报价标价陷阱
      近期有部分消费者通过网络反映在购买散装食品等商品时遭遇“报价陷阱”。消费者称其询问价格时,店员口头只报价格,却不告知计价单位。消费者按照习惯思维理解该价格所对应计价单位为“斤”,扫描结账时发现付费远超预期,这时店员才明确告知该价格对应的重量单位实际为“两”。消费者要求退款,店员称商品已经分装好无法恢复原状,无法退款。  针对此种现象,日前,成都市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成都旅游协会提醒广大消费者增强维权意识,问价看价同时还要询问或查看“计价单位”,避免落入个别商家的报价标价陷阱。  一是提高警惕,注意细节。消费者要增强询问和查看价格意识,养成问价、看价习惯,要特别留意价格背后的计量单位,确认清楚后再消费。  二是货比三家,理性消费。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前,应大致了解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范围,做到心中有数。面对价格明显虚高的商品和服务要保持理性,货比三家,避免在商家的过度宣传下冲动消费。  三是注意保存凭据,依法主张权益。消费者遭遇价格陷阱后要勇于依法主张自身的合法权益。除了价格问题,还可以根据商家是否存在欺诈、胁迫、虚假宣传等行为以及商品是否存在质量问题等情况要求商家退货退款。同时注意保存证据,在与商家协商和解不成的情况下及时通过12345、12315等热线进行投诉,依法维权。  成都市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成都旅游协会同时告诫广大经营主体:诚信经营,立足长远,追求合法利润,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才是经营正道,心存侥幸、宰割消费者的短视、功利行为对自身和行业发展有害无益。
    04/28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街头“一元刮刮乐”切勿上当受骗
      近期,有媒体曝光在南宁街头随处可见一种售价为1块钱1张、10块钱13张、20块28张的所谓“刮刮乐”非法彩票,尤其是在人流量大、正规即开型彩票销售点密集的商业街上,不时有这种非法彩票以假乱真,浑水摸鱼。  据了解,这种所谓的“一元刮刮乐”彩票来自某批发市场,由私人印制,尽管这些摊位明目张胆地标示着“刮刮乐”,但所销售的其实是非法彩票。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切勿上当受骗。  《彩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未经国务院特许,擅自发行、销售福利彩票、体育彩票之外的其他彩票属于非法彩票;未经彩票发行机构、彩票销售机构委托,擅自销售的福利彩票、体育彩票属于非法彩票。非法彩票往往打着低投入、高回报的幌子诱导购彩者,一旦受骗,往往经济受损、身心受伤。  中国福利彩票温馨提醒,彩民朋友们可以使用以下几招辨别非法彩票:一是辨福体,目前,国务院特许发行的彩票只有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除此之外,其他都是“非法彩票”;二是看游戏,彩票游戏的发行销售必须经过财政部审批,包括彩票游戏名称、游戏规则、发行销售方式、发行销售范围等,其中任何一项未经财政部批准,均属于“非法彩票”;三是查委托,按照《彩票管理条例》《彩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规定,彩票发行机构、彩票销售机构可以委托单位、个人代理销售彩票,彩票发行机构、彩票销售机构应当与接受委托的彩票代销者签订彩票代销合同,并发放彩票代销证,彩票代销证必须放在销售地点的显著位置。购彩者可以查看并要求代销者出具彩票代销证,代销证的真实性、有效性由彩票机构确认。
    04/23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免费试用”消费陷阱
      最近,某些App为吸引用户下载使用其产品,推出“7天免费试用”“1元享7天会员”等活动。但看似划算的背后却暗藏消费陷阱,有的App在用户点击免费试用后,直接为其开通包月或包年套餐并扣费;有的App在免费试用期未结束时自动为用户续费;还有的App承诺试用期结束后以低价续费,但实际上扣除了更高的金额。种种暗含套路的行为,让消费者饱受困扰,也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免费试用”通过让消费者体验产品功能及服务,激发其购买欲望,进而实现与消费者建立长期关系的目标,原本是一种正常的市场推广方式,但部分App开发商借机设置消费陷阱,在格式条款中避重就轻,故意突出“免费”“优惠”等字样,刻意缩小、遮挡甚至隐藏关键信息,付费提示一闪而过,在用户未充分知情的情况下便扣了款,这类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往往难以联系到App客服,或者联系上了但对方答非所问,以各种理由拒绝退款。举证困难、维权成本较高,涉及金额又普遍不大,消费者最终只能不了了之。目前关于免费试用的法律条款尚不完善,对商家的约束与惩罚力度不够,这也使App“免费试用”乱象屡禁不止。  针对这一乱象,有关部门应加强规范,对“免费试用”涉及的各项服务细节及商家的责任义务进行界定,为维权消费者提供法规依据。同时加强监管力度,严抓严惩此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并敦促App开发商进行整改。针对典型案例,应及时曝光,在提醒广大消费者的同时,又起到威慑作用。此外,还应建立便捷、高效的在线纠纷解决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渠道。  此外,应用软件开发商要知法守法,诚信经营。开发商要明确告知用户试用期限、功能限制以及可能产生的费用,真实全面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服务的信息。通过遵纪守法、专注于主业、想用户所想,才能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口碑。消费者也要对“免费试用”等字样提高警惕,以免上当受骗。
    04/23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代购演唱会门票”诈骗 警方提醒谨防三个“套路”
      有内部购票渠道、发送虚假网站链接、伪造高仿门票……辽宁省大连市近期发生多起“代购演唱会门票”诈骗案件,当地警方提醒,在购买演唱会门票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票务平台,避免通过不明来源网站或个人进行购买,仔细鉴别门票上的防伪标识、二维码等信息。  据大连警方介绍,部分诈骗分子在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发布“代购演唱会门票”虚假信息,与购票群众取得联系后,要求使用支付宝等方式支付票款,再以“备注信息有误”等理由,要求持续付款实施诈骗。  大学生小姜在正规渠道未买到某明星演唱会门票,于是在微博上搜索演唱会门票信息,发现一名用户发帖称有票,便与对方私信联系。对方让小姜提供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随后发来一个链接要求通过支付宝付款。小姜按要求操作后,对方称小姜忘记填写备注信息,并未收到款项,要求再次转账。小姜再次转账后,对方又以“备注信息格式出错”为由不予出票。小姜在申请退款时意识到被骗。  大连警方提醒谨防三个“代购演唱会门票”诈骗“套路”:一是在演唱会官方开始售票前,诈骗分子发布“有内部购票渠道”“可以买到非常紧俏的门票”等虚假信息,并以定金、辛苦费等各种理由要求支付价款;二是演出开始前,诈骗分子编造“已买到票但有事去不了”“跟对象分手不想去了”等原因,在一些二手交易网站“含泪转让”,收到钱就拉黑;三是诈骗分子事先潜伏在微信、QQ等社交软件群里,发布门票销售信息,通过发送虚假网站链接或伪造高仿门票实施诈骗。
    04/18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免密支付安全隐患
      随着科技进步,网购平台纷纷设置“免密支付”功能,给消费者带来便捷体验的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近日有消费者反映,不知何时开通了免密支付功能,直到手机频繁收到账单,才发现平台账号已被盗。  一些平台和商家在推广免密支付时,往往采用小字提示、默认勾选等方式,导致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开通了免密支付。有的平台还通过立减1元等方式诱导消费者开通。当消费者意识到问题并试图关闭该功能时,却往往面临操作复杂、难以找到取消入口等问题。  织密消费者权益保护网,不能让消费者糊里糊涂“被免密”。平台、商家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醒目方式明确告知消费者免密支付的开通条件、风险及取消方式,同时优化取消流程,确保消费者能够轻松关闭该功能。  规范才能让免密支付走得更远。市场监管、工信等部门以及消协、行业协会要加强对免密支付侵权问题的关注,健全监督治理机制,通过约谈指导、立案查处、责令整改、通报曝光等方式对相关平台、商家进行制约、惩戒,推动行业自律,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与市场秩序。  还要加强支付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提高消费者对免密支付功能的认识和理解,帮助消费者做好风险防范。消费者自身也应提高警惕,加强保护意识,定期检查账户交易记录。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警并通过银行或平台挂失账号,及时修改密码,确保自身权益不受侵害。
    04/15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黄金托管”非法金融骗局
      买金条、打金饰、攒金豆豆,随着金价飙升,消费者对黄金投资、黄金饰品的热情也持续高涨,不过,火热行情下,暗藏不少风险隐患。近期,以“黄金托管”为名的非法金融活动有所抬头,损害消费者权益,扰乱金融市场秩序。为此,山西省处置非法集资领导组办公室4月7日发出提醒,广大消费者要高度警惕此类陷阱,谨防财产损失。  反复购买、托管,收获了一打“证书”,却没有见到黄金的踪影。近日,一则黄金加盟店“跑路”的消息曝出,令人哗然。随着金价的拉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意识到,黄金是一种很好的积累财富的方式。不过,以“黄金托管”为名实施的非法金融活动,却极具风险。  据介绍,此类非法金融活动的手法主要表现为:消费者在黄金珠宝公司的门店购买黄金珠宝后,不提取购买的金条实物,而是与黄金珠宝公司的门店签订收购、委托等合同,由珠宝公司的门店代为保管,珠宝公司门店给签订托管合同的消费者减免相应手续费,并承诺托管时间满足一定的期限后,可收益相应的黄金数量,这个收益往往明显高于银行同期收益,到期后可续签或退还金条实物。  此类骗局造成的损失金额巨大,受骗人群众多。为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消费者在购买前应注意三点:首先,中国人民银行此前出台的《关于黄金资产管理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黄金资产管理业务是指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将受托的投资者财产投资于实物黄金或黄金产品的金融服务。其次,对黄金资产管理产品投资的实物黄金应当进行登记托管,登记托管服务仅限金融机构和上海黄金交易所等经国务院、金融监管部门批准的黄金交易场所提供。再次,黄金资产管理产品仅限金融机构发起设立,黄金销售门店等企业不能开展此类业务。根据《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消费者投资黄金珠宝等需要谨慎,切勿盲目追求高收益而忽视风险。  提醒消费者,应培养正确的投资理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信息甄别能力。如不慎被骗或遇到可疑情形,应及时保留聊天记录、转账记录、银行账号等关键信息,第一时间向当地有关部门举报或向公安机关报案,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04/10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宠物“免费领养”套路
      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宠物“免费领养”套路越来越多,让不少爱宠人士深受其害:有消费者要免费领养一只宠物,却被强制绑定各种消费要求;有人签订了宠物用品购买协议,每月固定消费,结果发现宠物不停地生病、宠物用品质量低劣,自己面临一旦违约则需支付高昂违约金的限制等。  伴随着宠物经济快速发展,“免费领养”的宠物售卖模式在全国兴起,而也正如媒体所报道的现象,其背后的套路也越来越多,让不少爱宠人士深受其害。例如,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以“免费领养宠物”为关键词搜索发现,投诉量达100多条,投诉内容包括商家虚假宣传、捆绑销售、引导消费者借贷下单却未告知每月扣款等。  具体来看,有的人士自己是奔着免费领养去的,结果却变成了贷款买宠物。有网友分享过自己签订《宠物领养协议》的惨痛经历:“被免费领养广告吸引,去领养了宠物,很冲动地签了合同:连续15个月,每月在规定的App花费248元购买宠物用品。但中途出了意外,宠物没了,店家让我重新换一只领养,但签了协议,只能继续履行。”  对于上述,需要多加警惕。以“免费领养”的方式进行宣传,实际让消费者支付项目类繁多的费用,或诱导消费者预付款,属于虚假广告行为。爱宠人士既要加强对此防范,谨防被套路,选择具有合法资质的领养机构或者宠物店进行领养,选择宠物时仔细询问核对信息;同时,一旦权益被侵害,要第一时间依法维权。  平台责任不能缺位。据受访专家表示,平台应当切实履行其作为互联网平台的建设者、管理者、运营者的角色责任。事实上,确如前,平台起到引流作用,但不能忽视自身的责任。平台对商家资质及宣传内容负有审核义务,甚至更有必要建立投诉、举报和争议在线解决机制,内部监督检查制度以及承担相应的安全保障义务,以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  从市场监管角度来讲,既要给新业态“观察期”,又要严守安全底线。一方面,开展日常性抽查,对存在的物“免费领养”套路,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刹住宠物市场中的这股不良风气;另一方面,也应加强消费警示,提起消费者注意,并建立对平台的常态化监管机制,督促平台履行审核义务,维护消费者权益。  终归而言,宠物领养本身并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但绝不能以侵害消费者权益为代价。如宠物店以免费领养为由引诱领养人不断缴费,可能构成诈骗罪,受害领养人可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对于宠物店应该清楚此其中的利害关系,不能以身试法。当然,更为期许的是,宠物“免费领养”能够口惠实至,这也正需要行业本身强化自律。
    04/10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