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公示信息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站内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新型骗局出现 小心在线办理社保卡骗局
      “由于全国电子信息升级,请广大用户及时办理领取电子社保卡,未及时办理电子社保卡的用户,旧版社保卡将停止使用,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您好,您的社保账户未上传电子审核,请于XX月XX日前打开点击X,XXXXX,XX(网站)在线办理,过时将被注销账户!”  请注意,这样看似正规的信息,很可能来自于虚假网站!  一种新型骗局近日浮出水面。记者日前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获悉,社会上出现仿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网的虚假网站,也有不法分子冒用社保部门名义,发短信给群众,要求其点击链接办理社保业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醒,这些链接涉嫌诈骗,请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  据介绍,不法分子常用的诈骗套路有两种。第一种,假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网,在网站上出现弹窗并发布上述所谓“全国电子信息升级”通知,引导群众点击“在线办理”;第二种,则是自称是“社保中心”的骗子,利用短信让参保人点击“在线办理”。如果真点开了短信中的网站,那就落入骗子的圈套了了。  人社部提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网地址为:www,mohrss,gov,cn。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问题也可以拨打当地12333电话进行咨询。人社部门发送的社保卡办卡(电子社保卡申领)短信,不会附加任何网址,推送的短信不需要输入任何涉及个人信息、金融账号等私密信息。广大用户不要随便点击来路不明的链接,切记不能透露自己的个人账户及身份信息,更不能按其提示进行转账汇款等操作,以免上当受骗。
    08/12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贷款买车 小心这些陷阱
      记者从河北省消保委获悉,近期,保定市消保委接到多起贷款购车消费纠纷的投诉,投诉的问题主要是“零利率”贷款买车却多出来数额不小的手续费、贷款买车不知不觉就违约了、保险押金退还难等,这些消费纠纷的共同点是消费者绝大部分手里没有购车合同。  四大陷阱要注意  消保委人士提示,贷款买车一定要注意以下陷阱,不然落入陷阱后容易造成额外的损失和花费。  陷阱一:虚假的零利率。为了刺激销量,经销商会推出众多零利率、零月供、免息、贴息等购车金融促销政策来刺激销售,但实际上,这当中还是有不少猫腻的。其中最常见的,就是4S店要求消费者缴纳多种手续费和保险押金等费用。例如在办理车贷后,才告知消费者需要缴纳办理车贷的手续费,而且这笔费用也不低。  陷阱二:指定保险公司投保。经销商强制在4S店内指定保险公司投保首年全额保险和次年保险押金等。全部算下来,贷款不赚反亏,多交了不少钱。当消费者想变换保险公司投保,消费者的次年保险押金就被经销商“没收”了。  陷阱三:手续费是给金融机构的。消费者在贷款买车时4S店一般会收取手续费,如果消费者询问什么手续费,经销商会声称贷款手续费是给金融机构的。但正规的金融机构是不允许收取贷款手续费的,所以这是经销商自己核定的费用。  陷阱四:贷款公司扣押车辆。  不良贷款公司套路分四步  除了经销商以外,消费者在贷款买车时还会遇到购车时的贷款公司。保定市消保委在浏览网上公开的不良贷款公司套路时,发现套路基本分四步走。  第一步,购车者在汽车销售店买车,从银行贷款,银行请贷款公司做担保方然后放款。  第二步,多方签订合同过程中,贷款公司趁车主不注意在合同中留下空格或直接拿走合同,甚至以银行担保为由扣留车辆合格登记证书。第三步,、购车者提车后,贷款公司以未买指定机构保险、还贷逾期、GPS出现异常等“违约理由”,通过GPS找到车,用备用钥匙将车开走。 第四步,以有车辆处置权为由,贷款公司向购车者索要违约金、罚金、收车费、停车费等高额费用多达十几万元。  保留合同很重要  在贷款公司的套路里,最重要的关键点在于,消费者并没有对合同形成足够的重视,让这些不法的贷款公司有机可乘,例如布满空格的合同,让他们可以自主增加多个不合理条件;又或者是一式三份的合同,消费者居然一份都没拿到手。在这个时候,贷款公司会用各种理由扣押你的车辆,让你赔付高额“违约金”,例如,未在指定机构购买保险,违约;还贷晚了1小时,违约;车辆前往外省、车辆长时间停止不动,统称“GPS出现异常”,这些所谓的“违约”都能让分期公司迅速扣押车辆,坐等车主上门。  为了防止误入这些陷阱,保定市消保委提醒广大消费者注意以下几点:  1、一定要保留一份合同。在签合同前消费者要了解清楚各项信息后再签字,注意看清楚有没有多出来的空格,以免贷款公司在上面动手脚。最重要的是,在签署完合同后,一定要自己保留一份合同,以此作为证据。  2、保持清醒,有疑惑要及时提出。贷款买车确实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不仅要面对经销商,还需要提防贷款公司。消费者要在每个环节都保持清醒,任何有疑惑的地方要及时提出质疑,千万别因为心急提车而随意签署各种合同。  3、办按揭贷款前要协商好退订协议。汽车按揭在办理过程中,购车者可能遇到未成功审批发放贷款或贷款审批比较慢的情况。要慎重缴纳订金,如果想退订,在一些案例中经销商是拒绝退回订金的。因此,办按揭贷款要提前与经销商协商好退订协议。  4、拒绝强制保险。消费者遇到经销商强制推销保险时,要及时拨打12315向市场监管部门进行举报。
    08/06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疯狂外呼”薅羊毛
      站在“疯狂外呼”前台的看似是来路不明的外呼公司,但背地里却有“浓眉大眼”的移动公司的身影。并且,后者不只是对前者的“冒充”睁只眼闭只眼,实际更是利益共谋者。  “你好,我是移动公司的,本次来电是为了答谢星级用户……”电话接通后,开场白几乎都是这句话。接下来,这些“客服”将向你推销一个流量包。这个被话术包装的流量包,会让你误认为是“免费的”,而电话也是来自冒充移动官方客服的“外呼公司”。据媒体日前披露,这些公司在注册空壳授权代理门店、获取移动公司业务办理权限后,私下招募数百名客服违规呼叫,有公司一天拨出11万通推销电话。  说好的“答谢”,实际是吃相难看的薅羊毛;自称是移动公司,实际是游离于灰色地带的外呼公司。这样的“疯狂外呼”其实在多年前就被治理过。只是,在提速降费的大背景下,“疯狂外呼”依然禁而不绝,对用户“怎么忽悠都行”,着实增添了几分魔幻色彩。  当然,如果你觉得这一切只是外呼公司为了利益而“走火入魔”,可能低估了“外呼”这里面的水到底有多深。不管是此前已经被处理的案例,还是媒体最新卧底调查所揭露的,都反映出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站在“疯狂外呼”前台的看似是来路不明的外呼公司,但背地里却有“浓眉大眼”的移动公司的身影。并且,后者不只是对前者的“冒充”睁只眼闭只眼,实际更是利益共谋者。  比如,外呼公司的海量号源都来自移动公司;而当外呼公司的忽悠被识破遭遇用户投诉时,10086的接线业务会自觉将它们挡住。这样一来,被忽悠并不堪其扰的消费者就真成了“叫天天不灵”,叫移动“一动不动”。俗话说,“外盗易挡,家贼难防”,当“外盗”和“家贼”联手,自然就容易走向“疯狂”了。  那么,一边是国家在禁止外呼业务上的三令五申,一边是近年来“提速降费、全方位提升用户体验”国家行动,为何还有运营商敢于与外呼一起“疯狂”?答案端在一个“利”字。如记者卧底发现,通过忽悠消费者开通业务得来的利益分成,仅沈阳某外呼公司一家,年营业收入就达到1.9亿元,而其为当地移动公司带来的年收入则更是高达6亿元。  只是,电信运营商和某些黑产的“利”再大,也不能大过数亿消费者的利益。将用户个人号码批量转交给外呼公司,再用来忽悠用户,如此生财之道,严重背离了电信运营商的基本社会责任。而且,泄露用户隐私,为骚扰电话推波助澜,以“见不得光”的方式来推销业务,哪一条都已明显踩踏法律红线,也与国家对电信行业治理的大势相抵牾。对这样的以忽悠消费为特征、赚取昧心钱的行为,理当零容忍,彻查到底。  要根治“疯狂外呼”,需从抓“内贼”入手。尤其是在这几年的提速降费大背景下,我们要警惕一些电信运营商在业绩焦虑的驱使下而把“生财”之计放在了“野生”外呼上。只有坚决堵住“疯狂外呼”,提速降费的红利才能不打折扣地送到用户手上。
    08/04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花钱“买”实习? 小心掉陷阱
      毕业季来临,数百万的应届毕业生陆续步入职场。近日,部分中介和企业摸透了毕业生求职“眼光高”的痛点,推出付费“买”实习业务,来满足毕业生对知名企业的求职诉求。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万,同比增加35万。另据中国青年网不久前的调查显示,76.29%的大学生认为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是就业中最令人困扰的事情。实习,成为大多数大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在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直接的办法。要想得到一个亮眼的实习经历,有些大学生甚至不惜花费高额费用,因此,“付费实习”“天价实习”等关键词频频成为网络热点。  据了解,很多从事于留学等工作的中介同时身兼互联网、投行、会计师事务所等受大学生欢迎的岗位实习中介。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超过21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实习中介、人才中介”,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人才中介相关企业。其中,有近14万家相关企业成立于5年之内,有2万多家相关企业成立于1年以内,占比超10%。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人才中介相关企业较多分布于广东,有13万余家,占比62%。  付费实习对自己能力的增长有帮助吗?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购买过此项服务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买”来的实习经历“挺水的”。“实际情况与中介承诺不相符的情况比比皆是,更不要说花了钱仍然没找到实习的情况。”  不少网友认为,大学生实习付费就是个陷阱。“中介利用学生毕业后急着找工作的心理,趁此机会赚黑心钱,在对方交完钱后直接消失。就算毕业生成功进入大厂实习,被安排的也都是和专业没关系的工作。”一名网友表示。  不少大学生和高校教师认为,从就业本身来看,应不断积累职业经验,尽早适应职场与社会,宜早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用高额中介费“买”实习经历更是不可取。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孟久儿表示,从表面上看,实习乱象似乎与学生自身的就业焦虑以及选择实习单位的盲目性有关;从深层次上看,则与一些高校提供的实习机会不充足、就业创业方面的指导不充分、相关部门对提供实习类业务的中介机构监管不严格等密切相关。高校应切实负起组织实习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主管部门应加大对相关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企业也应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08/02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被“注意力训练课”收割韭菜
      “上课走神?作业拖拉?一看书就喝水上厕所?孩子可能注意力有问题。”这个暑期,学科类培训机构遇冷,但“注意力训练课”等花式辅导却悄然升温。这些一周期动辄两三万元的“训练课”究竟是什么?又是什么驱使家长甘愿自掏腰包让幼儿坐在电脑前玩“小游戏”?  “注意力训练课”顾名思义就是为了提升孩子的注意力。以媒体报道的现象为例。有戴眼镜的“专家”一脸严肃地提醒家长要注意孩子上课开小差、写作业拖拉、小动作不停等行为,还有的打出“每天练习一遍,开学专注力提升10倍”的广告语。这样的广告宣传,的确会蛊惑人心,尤其是有这些“病”的孩子,家长极可能会为孩子报班。  事实上,“注意力训练课”很可能是忽悠人的。比如,在这些培训班中,有的小朋友头上连着几根导线,坐在电脑屏幕前玩“游戏”,尽管培训机构老师说出脑区激活”、“脑波反馈”、“α波、θ波”等等一大堆高科技术语,且声称技术绝对科学有效,无任何副作用,并有着“成功案例”,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大概率会被收割韭菜。  据专家表示,上述这些并非新鲜事物。早在1958年,芝加哥大学JoeKamiya博士就成功进行了α波神经反馈训练实验。但目前仍很少有研究通过严格的实验设计和必要的对照来检验神经反馈技术的有效性,医学界对其质疑的声音也一直存在。而神经生物反馈对多动症的效果目前依然是安慰剂效应,其意思就是无效!  对于上述,消费者当有清醒的认识。即便孩子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也不应该片面听信商家的鼓吹,还须相信科学。也正如专家指出,“如果孩子疑似多动症,应首先去精神科求助心理医生做诊疗。”事实上,确实如此。如果将孩子的病症一味地寄托于培训,不仅会花冤枉钱,更是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不负责任。  当然,也有必要做好相关知识的普及。一些家长之所以会迷恋“注意力训练课”,正是因为相关知识的欠缺。所以,相关部门当引起重视。一方面有必要从科普上多施力,避免家长知识短缺导致的被骗;另一方面也应加大市场监管治理,对于一些不靠谱的培训机构当依法给予有效惩治,这不仅有利于规范市场,也是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负责。  从培训机构行业来看,当强化自律,不能靠噱头蒙蔽欺骗消费者,就应该祛除虚假宣传。同时,也应履行好社会责任,最为基本的应该传递科学的教育理念,而不是只盯着利益,千方百计在孩子身上揩油。尤其是,面对日趋严格的监管,培训机构更须增强守法自觉,恪守依法诚信经营底线,这也是行业向好发展的根基所在。
    08/02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当心“爱心助老 免费吃玩”骗局
      7月26日上午,长春市消费者协会向社会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广大老年消费者当心“爱心助老,免费吃玩”骗局。该消协秘书长钟萍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免费吃、免费玩、免费体检、免费听讲座又可得到礼品等销售招数,常常盯住的都是老年人群。有些卖家名义上开展免费健康讲座、免费旅游、免费试用等活动,实际则是为了兜售保健品等商品。  如今,独居老人很多,他们多与子女分开居住,平时沟通少,缺乏情感上的交流。骗子们正好利用这一点,大打情感牌,增进与目标老人的情感,获取信任,从而达到行骗目的。一些商家推出所谓的免费用、“赚钱”活动,本质也是为了巩固用户或者推广产品,降低老年人的警惕性。  对此,长春市消协发布4点消费警示:  一是防范销售人员“情感营销”。部分销售人员开展各种免费促销推介活动以满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及“关爱感”等深层次心理需求,在一切说服及劝导潜移默化中对目标老人实施诱导。因此,老年人应着重警惕这些所谓的免费活动,特别是在一些大额消费中应先同家人沟通,向消协及专业人士咨询,不能贸然投入大额资金而导致损失。  二是识破“真保本、高收益”的虚假允诺。当前,最普遍也最能切中老年人“要害”的套路,即“真保本、快收益、高收益”的虚假宣传与承诺。面对动辄10%甚至20%以上的虚假保本收益宣传,很多老年人会做出错误的投资决定。因此,老年人应对高于市场平均收益率的金融产品保持足够警惕。  三是尽量到规范经营场所交易。一些不法人员在冒名出售虚假金融产品时,往往会对自身营业场所、机构名称、投资理财产品进行粉饰和包装,诱骗老年人。因此,老年人投资理财时,应查验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许可证、营业执照等证件,并通过网络、监管机构等进行核验、咨询。此外,对宣传销售的可增值“收藏品”,建议不要轻易涉入,因一些老年人不懂收藏知识,在销售人员劝说中,不惜拿出养老钱,有的用房子等作抵押,认为是个不赔本可赚钱的买卖,导致维权难度加大。  四是养成索要消费凭证习惯。一些老年消费者缺乏维权意识,在购买商品时,没养成索要有效消费凭证的习惯,有的老年消费者索要的却是无公章收据。长春市消协建议,在消费中一定要向销售者索要购物发票,此外,平时也要养成保管好发票、保修卡、说明书等相关消费凭证的习惯,一旦日后遇到消费纠纷,都是消费维权的凭证。在消费中需要咨询及消费纠纷发生后,及时拨打消协咨询、投诉电话。
    07/29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花钱“买”实习? 小心掉陷阱
      毕业季来临,数百万的应届毕业生陆续步入职场。近日,部分中介和企业摸透了毕业生求职“眼光高”的痛点,推出付费“买”实习业务,来满足毕业生对知名企业的求职诉求。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万,同比增加35万。另据中国青年网不久前的调查显示,76.29%的大学生认为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是就业中最令人困扰的事情。实习,成为大多数大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在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直接的办法。要想得到一个亮眼的实习经历,有些大学生甚至不惜花费高额费用,因此,“付费实习”“天价实习”等关键词频频成为网络热点。  据了解,很多从事于留学等工作的中介同时身兼互联网、投行、会计师事务所等受大学生欢迎的岗位实习中介。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超过21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实习中介、人才中介”,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人才中介相关企业。其中,有近14万家相关企业成立于5年之内,有2万多家相关企业成立于1年以内,占比超10%。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人才中介相关企业较多分布于广东,有13万余家,占比62%。  付费实习对自己能力的增长有帮助吗?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购买过此项服务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买”来的实习经历“挺水的”。“实际情况与中介承诺不相符的情况比比皆是,更不要说花了钱仍然没找到实习的情况。”  不少网友认为,大学生实习付费就是个陷阱。“中介利用学生毕业后急着找工作的心理,趁此机会赚黑心钱,在对方交完钱后直接消失。就算毕业生成功进入大厂实习,被安排的也都是和专业没关系的工作。”一名网友表示。  不少大学生和高校教师认为,从就业本身来看,应不断积累职业经验,尽早适应职场与社会,宜早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用高额中介费“买”实习经历更是不可取。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孟久儿表示,从表面上看,实习乱象似乎与学生自身的就业焦虑以及选择实习单位的盲目性有关;从深层次上看,则与一些高校提供的实习机会不充足、就业创业方面的指导不充分、相关部门对提供实习类业务的中介机构监管不严格等密切相关。高校应切实负起组织实习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主管部门应加大对相关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企业也应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07/29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虚假照片 低价忽悠 线上租房平台成中介引流工具
      当前,线上租房平台以其便捷、选择多样等优势,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是,在线租房平台存在的虚假房源信息、违规收费、恶意克扣押金租金等问题,也让消费者头疼。近日,记者对我爱我家、巴乐兔租房、房天下等线上租房平台进行调查,发现部分平台存在泄露隐私、虚假房源、标价不实等现象。  乱象一:中介不愿在租房平台上沟通  前不久,刚刚到江苏省南京市工作的消费者小王需要租房,在我爱我家平台进行咨询时,房屋管家大多都表示让加微信详聊。小王又在巴乐兔平台咨询,7个房屋管家均要求加微信交流,并称“这样发图片更方便”。如果遇到一个管家管理多处房源的情况,在咨询相关问题时,对方只重复同样的信息,要求加微信详聊。小王对此表示疑惑,平台线上已经可以沟通,为什么这些中介还要求加微信呢,这样会不会泄露个人隐私?  记者调查发现,“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稍后给您回复”“您可以加一下我的微信”等类型的回复,在线上租房平台中很常见。记者表示可否在平台内沟通,部分经纪人与管家仍然要求加微信、电话沟通。对这种房屋中介机构工作人员来说,似乎租房平台仅仅是引流渠道,微信才是租客咨询、沟通看房的主要交易场所。  此外,记者还接到自称巴乐兔租房平台工作人员的电话,询问是否要租房,然而记者此前在平台咨询过程中,并未与相关管家交换个人电话号码。记者追问对方如何知晓电话号码,对方回复称“可能你浏览了我们巴乐兔平台,后台就会有你的号码”。记者进一步追问,对方便含糊其辞、答非所问。  乱象二:“精修图”引租客点击  租客租房时,房屋的基础设施照片或视频等是重要的参考信息。但是记者调查发现,巴乐兔、我爱我家、房天下在线租房平台中均存在房间照片缺失、虚假美照等情况。  租客小黄是被网络租房平台“表面信息”吸引的租客之一。小黄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她告诉记者:“本来想在租房平台找一个安全、实用的房子,起初在租房平台看到房子的图片,还觉得装修不错,但是,我联系房屋中介后才发现,我看中的那套装修精致、设施齐全的房子根本没有,微信直接发给我的是另外一间房子的视频,装修和环境比平台中的介绍差了一大截。”  记者在巴乐兔平台中发现,很多房源只展示与小区环境相关的图片,而租客最关注、最想知晓的居住场所环境、设施等的图片却存在缺失。在我爱我家平台中,很多房源写明整租1室1厅1卫,但是记者在咨询房屋经纪人时,对方却表示,“上面写的一室是合租房,两个房间一间一间出租的意思”。“文不符实”在线上租房平台中较为常见。  乱象三:低价引流真假难辨  租房价格也是影响消费者租房选择的重要因素,很多消费者在租房时都想在有限的价格中找到相对满意的房子,然而在线租房平台中却“李逵李鬼泥沙俱下”,价格虚标、低价引流等问题,让人难以分辨。小黄告诉记者,平台标价1200元的房子,实际上微信沟通却高达3000多元,“对于找房子的租户来说,完全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感觉被欺骗了”。  在房天下平台中,记者询问经纪人某套房源的价格,对方回复的房价却与平台内标注的房价不一致。记者进一步询问为何与标价不同,经纪人回复称“这个房源已经租掉了”。此外,记者调查发现房天下平台中还存在以低价引流的情况。在房天下平台中,记者发现一套标价650元的房源,但是在询问该房源经纪人时,对方却表示并未发布此条房源信息,“这个肯定是人家做引流的帖子”。  建议:多方协同发力构筑安全租赁环境  《广告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广告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构成虚假广告。2020年9月,住建部发布关于《住房租赁条例(征求意见稿)》第二十二条、第三十条明确,住房租赁企业及其从业人员不得有发布虚假房源信息;隐瞒住房租赁的重要信息等行为。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信息发布者有提供虚假材料、虚假信息等违法情形的,应当采取删除、屏蔽相关信息等必要措施,保存相关记录,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副秘书长居上表示,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不仅要立足于政策规范,还要依托于平台和消费者自身共同发力,多方协同构建安全、健康的租赁环境。对于线上租房平台来说,要以遵循规则、诚信经营的理念为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把满足消费者的诉求、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作为重要内容,主动作为,严把审核关,通过多种手段对平台内的房源信息、标价等加以规范,确保平台合法合规经营。同时,在线租房平台也应强化对租赁者的规范、引导和教育,适应加强租赁住房治安管理的政策要求,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对于消费者来说,要尽量通过多种方式了解租赁市场行情,不要轻易相信平台中的“美图”“低价”等宣传;在租房平台内咨询时避免脱离平台交流,谨防个人信息泄露;在交易或交流过程中注意保存凭证,当自身的合法权益被侵害时便于维权。
    07/28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朋友圈送风扇”是骗局
      诈骗分子精心包装的骗局花样很多,大家千万要提高警惕。近期,微信朋友圈中出现了一种“扫码免费领取电风扇”的骗局,目前已有不少贪图小便宜的人入坑被骗,蒙受了非常大的损失。  7月10日10时许,蓬江区的袁女士看到朋友圈有人发帖称可以免费领取电风扇,于是添加了一个企业微信号,随后被一名“客服助理”以“进群领取礼品”为由拉进一微信群。“客服助理”向袁女士介绍“福利”:只要完成刷单任务就能赚取佣金。袁女士以为能轻松赚钱,便按照对方的指引,下载了APP并完成注册。袁女士在获得少量报酬、尝到甜头后,失去了应有的防范意识,接着在对方的诱导下完成所谓的大单任务,先后向对方提供的银行账号进行多笔大额转账。直到7月13日,袁女士发现无法提现,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  蓬江公安提醒:刷单本身属于违法行为,在手机上看到的、听到的、搜索到的兼职刷单信息,无一例外都是诈骗。此外,凡是网上添加好友后,不管多么聊得来,不管利润多么高,对方引导你博彩、炒股、刷单、投资理财带你赚钱的,100%都是诈骗!
    07/28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考生家长 小心招生录取骗局和陷阱
      目前,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正在进行中,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明辨网络谣言,警惕招生录取骗局和陷阱。  一是要防范个人志愿被恶意篡改。对于寒窗苦读多年的考生来说,自己的志愿被他人篡改,这绝对是件让人冤枉至极的事情。提醒广大考生要提高防范意识,妥善保管志愿填报所有信息和登录密码等资料,不要委托他人进行网上信息查询或填报志愿操作,以防发生高考志愿被他人恶意篡改事件。志愿必须由本人填报,任何部门、学校、个人无权要求考生提供登录密码或代替考生填报志愿。  二是要防范找“填报专家”被误导。有真实案例:某考生下载了一款某公司提供的高考志愿服务App,并购买了尊享会员志愿填报服务。10天之后,该考生发现系统给出的一些分数线数据和官方数据有出入,于是联系软件客服却一直无法处理。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提醒考生,对于社会上各类咨询机构举办的收费咨询活动要提高警惕,一些高价收费的服务App、网站或咨询机构存在不规范和安全风险等问题。特别提醒广大考生及家长,各地招生考试机构、招生高校举办的咨询活动要认准官方网站,高考政策及信息一定要以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公布的为准。  四是要防范花钱“打点”获“补录”。“补录”骗局常出现在高考志愿录取结束后,骗子对考生、家长谎称某高校名额没能招满,通过花钱“打点”可让考生获得补录名额,以此骗取考生家长钱财。提醒考生,高校未完成的招生计划,须通过公开征集志愿录取,内蒙古自治区高考录取从来不搞所谓的“补录”。正规高考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凡是需要收取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的,一律不能相信。  五是防范“野鸡大学”花样多。某些“野鸡大学”通常以各种虚假宣传、伪造招生办学资格、伪造招生宣传材料、谎称国家承认学历等伎俩,诱惑考生报考。这些学校都是不具招生资格、没有办学资质、涉嫌伪造售卖虚假学历文凭证书、涉嫌非法招生或网络诈骗的虚假大学。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提醒大家,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已在教育部官网发布,考生和家长可以通过登录教育部官网进行查询核实。请广大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时认清正规高校,切勿上当受骗。  六是要防范伪造录取通知书诈骗。骗子冒充高校(包括军校)招生办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或按照招生学校的网站制作假网页发布虚假录取信息,让考生将学费转入指定账号,以骗取钱财。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提醒,此类骗局中,骗子的准备工作都会非常专业。不仅会使用和原学校相似的校徽、logo,还配备了所有的课程资料,填写的大学地址也和正版一模一样。为此,考生和家长在登录学校和教育部门网站时,一定要有鉴别真伪的意识。尤其是转账汇款时要通过多种途径核实账号真伪。  七是防范办理出国留学掉陷阱。家长准备让子女出国留学,为了不通过留学机构交付高额中介费,委托低价中介帮忙申请国外大学,办理出国留学手续,支付其劳务费后,找不到对方,发现被骗。因此提醒考生、家长选择个人申请出国留学或选择留学机构,一定要谨慎些,宜选择规模较大、证照齐全、市场信誉好、经营状态佳的留学中介,在缴纳费用时一定要看清合同,不要被所谓的优惠折扣“冲昏头脑”。
    07/26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