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公示信息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站内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破除“征信修复”骗局,事后打击和源头预防都要给力
      一条1500-3000元,培训、代理加盟一条龙……“征信修复”了解一下?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网络上充斥着大量做征信修复技术教学的广告,费用从几百到上万元不等。记者以学习征信修复技术为名,随机联系了一家自称是可以做征信修复培训的公司。对方问清来意之后详解介绍了征信修复的市场行情,以及学习征信修复技术或者加盟的费用和形式等。  果真应了那句话:凡是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场。这些违法犯罪分子,正是抓住了一些人有购房、购车等需求,需要“美化”信用报告的心理,进而展开各种手段坑蒙拐骗。只是,我们仔细审视一下就会发现,这个需求从一开始就是不合理、不正当的。信用报告是什么?就是用来反映一个人的信用指数和兑付能力的,如果信用报告可以改,伤害的不是社会诚信和市场相关方的利益吗?  其实,这一逻辑很好理顺。如果这些所谓的培训、代理机构,真的能修复征信报告里的不良记录,那就说明这当中有违规违法的操作。我国《征信业管理条例》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无论是征信机构还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均不得擅自修改信用报告。一旦发现违规删除,将面临严重的处罚与责任追究。  而如果这些机构,只是打着消除不良征信记录的旗号进行收费,却不开展相关“业务”,那就是典型的诈骗行为。所以,无论从哪个结果来说,这样的交易都不可能是正当交易。之所以有人上当受骗,一是对征信问题缺乏了解,二是对征信报告的严肃性、法律性缺乏认知和敬畏。  事实上,从专业的角度讲,“征信修复”这个词本身就是充满漏洞的。如果征信出现逾期欠款,按照规定,还清之后5年就会消除记录,根本不需要另外花钱消除。如果是有错误的信息,可以向金融机构或征信中心申请异议处理,不收费。所谓的商业性的、明确收费的“征信修复”,说白了就是通过非法手段,达到消除不良征信记录的目的。  一些人平时不注意信用的维护和积累,等到需要征信报告的关键时候才发现至关重要,然后要么是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病急乱投医,要么是明知违法还要铤而走险。这就给了“征信修复”骗局可乘之机。对此,一方面要加大对骗局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也要继续加大对信用体系的建设完善和科普。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健康社会向好发展的标志。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信用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但显然还有不少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信用的重要性。一个诚信社会,既容不下不诚信的经济行为,也容不下试图以非法手段消除“不诚信经济行为”的行为。  从这一点来说,若想自己的征信报告里没有不良记录,那么方法有且只有一个:在日常的经济行为中保持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其他的所谓“捷径”,都只是缘木求鱼,只能在“不诚信”的记录单里,再添上一个个污点而已。
    07/06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电信网络诈骗套路多 大学生如何远离?
      大学生如何远离电信网络诈骗?被骗的钱财可以追回吗?28日,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政府新闻办指导,南岸区委宣传部、南岸区政府新闻办主办的“发言人来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反诈宣传进高校(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发布活动举行。4位“发言人”与高校学生代表面对面交流,现场答疑。  据南岸区委政法委、区社会治理中心副主任周寔介绍,南岸区强化组织推动、强化社会联动、强化预警劝阻、强化督导推进,采取多种方式、多项举措,切实调动整合各类资源,建立了全民反诈防范阵地。  “有没有针对反诈防骗的相关法律法规,骗子会受到怎样的惩罚?”周寔解答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被骗的钱财可以全部追回吗,怎么追回?”对此,南岸区公安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何平说,一旦发现遭遇电信诈骗,应立即拨打110报警,向接警人员准确提供银行卡号,以便警方立即启动紧急止付、冻结等侦查措施。今年上半年已经为辖区群众追赃返还了522万。但由于诈骗分子会通过“水房”快速洗钱,通过几十张银行卡转移,被骗之后很难全部追回。  “在学生群体中,高发诈骗类型主要有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刷单返利类、贷款类三类,大家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出借买卖手机卡、银行卡,不要参与网络诈骗……”发布会上,南岸区刑侦支队政委、反诈中心负责人夏清菊现场支招,教学生如何识别、防范诈骗。  同时夏清菊呼吁广大师生,要擦亮双眼辨诈识诈,防止自己上当受骗,又要发挥聪明才智担当“反诈宣传员”,共同筑牢反诈“防线”。  据了解,截至目前,南岸区电信网络诈骗发案同比下降14%;抓获犯罪嫌疑人282人,同比上升36.9%;侦破本地案件518件,同比上升61.1%;向受害人返还资金522.193万元,同比上升87%。
    07/05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买房子当心虚假承诺陷阱
      买房对大部分老百姓来说是件大事,都希望能买到环境好、户型好、价格理想的房子。但面对开发商借此所做的虚假宣传与承诺,消费者往往迷失了双眼,极容易因开发商的虚假承诺购买到堵心的房产而与开发商产生纠纷。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聊如何才能避免落入开发商虚假承诺的陷阱。  一要仔细阅读售楼广告、宣传资料,如果存在“仅供参考”或“配置、价格如有变化,恕不另行通知”等字眼,那么开发商的这种承诺仅能作为一种参考,对开发商不具有约束力。反之,如果承诺的绿化面积或配套设施含有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信息,则有可能作为证据在维权中予以使用。  二要买房前一定要到现场查看楼盘的地理位置、绿化面积及周边配套设施等情况,看看是否与开发商在广告中的承诺一致。  三要在签订合同时,查看开发商的承诺事项在合同中是否有体现,只有将开发商所承诺的事项具体到合同条款中,消费者才可能依据该条款的约定追究开发商的相关违约责任,最大限度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再次提醒:售楼广告和宣传资料仅仅是开发商为了吸引买房的人而做的一种宣传。如果广告上的宣传内容没有写入合同中,即使将来这些宣传没有兑现,开发商一般也不会因此而承担责任。  开发商往往在印刷精美的楼盘广告和宣传资料的最后用一行小字写上“一切经最后完工为准”或者“本广告的内容尚未最终确定”之类的一句话。千万别小看这句话,这是开发商逃脱责任的一种手段。因此,即使广告上的宣传内容再怎么诱人,也不能轻易地相信。
    07/02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新型ETC诈骗来袭 老司机小心被“套路”
      你收到过这样的短信吗?通知你ETC设备已经停用,需要点击短信内链接,重新登录验证,才能继续使用……看似简单的短信,没想到竟然是套路的开始。  近日,大量市民表示收到类似的貌似ETC认证的短信诈骗,对于此类新型诈骗,老司机们明显警惕不够,不少人点击了短信链接并填写了银行卡信息,瞬间损失了数百乃至上万元。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近期多地市均出现了以ETC为目标的类似案件,各地警方也屡屡破获案件,但此类的ETC诈骗仍屡见不鲜,仍需市民自身提高警惕。  钱是怎么消失的?  从近期被骗的案件看,点击短信中的网址并填写了ETC绑定扣费的银行卡号、手机号码等信息是掉入骗局的开始。  6月13日下午15时许,佛山的小黎(化名)在上班期间收到一条写着交管局发来的短信,称其高速ETC处于禁用状态,需点击网址解除禁用,延时将销户。因小黎平时经常使用ETC,担心销户影响出行的他,看完信息后并未产生怀疑,点击了短信附带的链接。小黎按照提示内容填写了自己ETC绑定扣费的银行卡号、手机号码等信息,随后,就收到一个验证码;根据网页提示,将验证码输入后就可以等待解除禁用。  15时14分,“叮”一声响,小黎没有等来解除禁用的通知,却收到了银行发来的境外消费648元的扣款提示信息。看到“境外消费”的字眼,小黎立即意识到自己被骗,马上报警求助。  小黎是一名初入社会工作的95后,虽然ETC骗局在网上已有宣传,但事关自己的出行,收到信息时一时情急,未作细想的小黎就顺着发来的信息进行了操作。短短几分钟的操作,小黎也没有留意银行发送验证码时附带的提醒要求“不要告诉任何人”。庆幸的是,小黎持有的ETC绑定的银行卡,只单独用于ETC扣费且只存了1000元,他也及时发现端倪并报警,未造成更多的损失。据悉,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这种涉ETC骗局已经不新鲜了,自2020年起就时有发生。但是最近经过了“打磨完善”后再次高发,很多网友都反映收到过说ETC、IC卡被冻结,或者欠费的假短信。但随着骗子假冒“高速ETC”乃至“交管局”或“交管12123”越来越逼真,使得骗术更加具有“权威性”,许多老司机无暇细想便掉入了骗局。  以北京近日多发的冒充ETC在线认证中心要求车主线上认证的网页来看,相较此前的钓鱼网站,明显更为精致,难辨真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中获悉,此类ETC诈骗主要有三步:  首先群发诈骗短信,这类短信通常有两种模板,一类是本文开头列举的,直接附上了链接来诱导点击。其实,这些链接要么含有木马病毒,要么就是事先准备好的钓鱼网站。另一类则是在短信里要求用户关注指定的“微信公众号”,之后再引导操作。这种情况下,大家就得留心分辨这个账号的真假。  无论怎样的短信其实都只是一个诱饵,目的就是为了第二步操作,让用户进入到“钓鱼网站”里。不法分子会事先准备一个与官方网站十分相似的页面,降低用户的警惕性。  在这个页面内虽然可能假设了许多个板块,但无论用户点击哪个,进入到的二级画面都需要填写各类的重要真实资料!尤其得注意的是,如果同时拿到用户“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支付密码”这三个真实信息,其实骗子就得到了用户的取款信息。  在填好个人信息之后,第三步通常是获取最关键的“付款验证码”。前面提到的所有信息,骗子都是用来绑定第三方支付的,而只有拿到了验证码,才能真正把钱转出。特别在提交信息的环节中,有些骗子还会让用户填写“银行卡内的余额”,这样一来就能保证自己“利润最大化”并提高成功率,一次性转走受害者的所有钱款。  此外,有些诈骗短信中的链接可能含有木马病毒,会自动获取手机最高权限,从而盗刷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软件中绑定的银行卡内资金。但绝大多数验证银行卡都需要骗取用户的验证码,故而银行业内人士提醒,千万警惕不要泄露验证码。  飞来的ETC信用卡?  除了盗刷,ETC黑产中还有一类,就是售卖用户及卡信息。  广东省江门市公安机关在2020年初就破获了一起非法制售ETC信用卡专案,通过在广东、福建、湖南、重庆等12个省市开展“净网25号”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收网行动,共抓获犯罪嫌疑人105人,缴获涉案公民个人信息500多G,涉案猫池80个,作案手机100余台,扣押电脑、银行卡等涉案物品一大批。经查证,该犯罪团伙利用非法窃取的公民信息开通并出售ETC信用卡信息,非法出售ETC信用卡信息超过10万套,涉案金额达500多万元。  回顾案情,在2019年安装ETC的相关政策推出后,江门市公安局网警支队在日常工作发现网上各类售卖银行卡的广告有增多的迹象。警方由一条出售银行卡广告入手,层层深挖,一个长期非法窃取公民信息,并利用公民信息开通、出售银行卡的犯罪团伙逐渐浮出水面。  据悉,该犯罪集团是一个新型的网络犯罪团伙,作案方式具有专业化和职业化特征。团伙的组织结构大体分为:料商、卡商、注册商以及号商。各个组织分工明确,但又环环相扣,他们之间不发生直接往来,在实施犯罪活动中,各团伙间使用网络联系,并按照上下层所需而提供相应的资料。具体分工如下:  料商:该环节人员专门提供特定公民个人信息,出售出生年份早于1959年的人员信息(姓名+身份证号码)。该年龄段人员大多都是已退休人员,较少使用需要绑定银行卡的微信支付等功能,可增加绑定成功的几率。  卡商:专门提供大量的手机号以及手机验证码,为下一环节的注册卡人员提供办理银行卡中的预留手机号码以及在提交申请过程中需要的验证码,同时为后期进行实名绑定微信、支付宝账号以及开通支付功能提供验证码。  注册商:该环节的人员利用某银行浙江分行ETC信用卡快速办理通道审核宽松的漏洞,使用自制的虚假身份证照片以及软件模拟人体头像活动等方式通过银行人脸识别验证环节。注册商将申请成功后生成的信用卡号以及公民个人信息、预留手机号码一起打包成“四件套”。  号商:主要负责销售开通后的“四件套”信息,一般是通过网络发送广告,以一套信息60元至300元的价格进行出售。当有买家购买时,号商会联系上一层的注册商,再由注册商跟卡商要取绑定过程中所需要的手机验证码,成功绑定后的微信或者支付宝,即可以使用转账支付等功能。  就这样不知不觉,也许你的名下就突然多出了一张连你自己都不知道的ETC信用卡,被犯罪分子利用,使自己和银行都面临经济损失。  黑产为何瞄准ETC?  随着新一轮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银行业迈入开放银行的4.0时代,金融生态和格局正在进行重塑,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普惠金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银行业务快速发展和逐步开放的同时,外部威胁也悄然发生变化。  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科技研究院安全攻防实验室在2020年度网络金融黑产研究报告中指出,场景定制,合作方业务下的指向性欺诈成新趋势,黑产中欺诈手法由传统的“广撒网”转向“精聚焦”,从无差别欺诈转向了定制场景欺诈,针对电商购物、ETC等银行合作方业务专门设计欺诈手法,并选定与业务相关的用户进行作案。由于场景定制性强、指向性高,使得一般用户难辨真伪。  而随着ETC业务在全国的大力推广,ETC已经成为陆上交通重要的一环,国内ETC用户数量也在一年之内呈几何数量增长。2020年4月起,工商银行攻防实验室检测到了较多以ETC为欺诈话术的钓鱼网站,高峰时期单日新增ETC主题钓鱼站点在50个以上。此类钓鱼以ETC银行卡认证到期或失效为名,批量向车主发送钓鱼短信和链接,骗取用户输入卡密等敏感信息,由于ETC一般与银行密切相关,所以此类欺诈场景中,用户对于输入卡密、网银密码等内容缺少警惕性,导致基于ETC场景的网络诈骗成功率较高。  消费者该如何防犯?牢记两点提醒:  第一,任何要求填写银行卡账号、密码等重要信息的短信链接大概率都是骗子,收到短信后如果心存疑虑,务必拨打官网电话核实事由,在官方引导下处理。  第二,银行已证实ETC不存在过期再认证!假如对办理ETC有疑问,可以直接拨打银行官方热线电话,问一下有没有相关业务,让银行帮忙办理,或者直接去银行柜台办理。
    07/02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切勿落入“高考志愿规划师”陷阱
      从6月23日开始,全国各地将陆续进入高考“放榜”时间,这意味着广大考生填报志愿工作即将启动。面对高考志愿填报,很多考生和家长苦恼不已。一些服务机构看准商机,“高考志愿规划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志愿的填报直接决定着考生的大学、专业,对考生一生职业发展有重要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和教师意识到科学选专业、选大学、报志愿的重要性,希望获得专业的咨询指导服务。一些高考志愿规划师声称会根据考生考试分数以及学生的个人兴趣,综合平衡各个院校的优缺点提供最合理的学校。然而,高考职业规划师真的靠谱吗?  教育部称,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没有任何招生考试机构、高校与社会机构或个人开展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的合作;市面上的机构或个人并不掌握任何特殊的内部信息。媒体报道已经不止一次戳穿“高考志愿规划师”的真面目。所谓的“高考志愿规划师”很多都是速成的,有的可能只参加了三四天培训就速成上岗,有的”专家“本身都没上过大学,学历证书都是伪造的。近日,各地教育部门正会同相关部门持续开展清理整治,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机构和个人,将予以严厉打击。  考生和家长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切勿落入“高考志愿规划师”陷阱。要发挥自身能动性,积极主动获取有针对性的招考信息,分析自身兴趣爱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校。同时,教育部门和学校也应适当开展志愿填报服务培训,全面地向考生和家长提供有关高校和专业的招生信息,帮助广大考生和家长选出满意的学校和专业。
    07/01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家长们注意!切勿落入这六类高考招生陷阱
      高考成绩发布后,一些往年常见的招生诈骗活动又开始出现。湖北高考志愿填报即将开始,省招办特别提醒考生和家长:提高防范意识,注意识别招生骗子的诈骗伎俩。  伎俩一:混淆教育形式蒙骗  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是多样的。一些招生骗子故意混淆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助学辅导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蒙骗希望就读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的考生,声称只要交钱就可以上大学,甚至重点大学。家长花钱后,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入学之后方知上当受骗:就读的根本不是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本、专科,而是自考试点班、成教预备班、网络学院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防范提醒: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以及有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是高等教育的形式,但跟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有区别,网络教育、自学考试不需要参加统一高考、统一录取即可就读。混淆教育形式来蒙骗考生和家长,是目前较常见的欺诈手段,招生骗子最容易在这个问题上打考生和家长的主意。  伎俩二:冒充高校人员行骗  骗子自称为某高校招生人员,携带有某高校招生宣传资料,见了考生和家长,滔滔不绝地吹嘘,诱骗学生和家长填报志愿。取得家长信任之后,又强调录取的难度,并暗示自己可以帮忙。家长为了孩子的前程,慷慨出手,结果上当受骗。  防范提醒:录取工作全部实行异地远程网上录取,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信息,按志愿和分数由计算机来排序投档,任何人为因素都不能影响录取结果。  伎俩三:声称“低分高录”哄骗  骗子自称是招生院校或省招办某领导的熟人、亲戚,声称自己有办法让不够本科线的考生录取到本科院校,只有专科分数线的录取到本科专业,从许多考生手里骗取大量钱财。  防范提醒:省招办严格执行批次线,不录取一名批次线下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考生;除了国家和省规定的照顾政策,没有任何人在高校招生中享有特权。录取的批次线下考生都是符合国家和省里规定的照顾政策,不存在由某个人打招呼、批条子。  伎俩四:谎称“内部指标”“小计划”“自主招生”诱骗  这是招生骗子惯用手段。他们伪造文件、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假冒“湖北招生信息网”或“××高校招生网”,假扮高校招生人员。和家长见面时,他们往往会拿出一些伪造的证件和学校的空白录取通知书,谎称手中掌握有某些高校“内部指标”“小计划”,要家长先付一部分定金,其余部分等录取通知书到手后再交。然而,当家长将定金如数交上后,他们给家长的是伪造的假通知书,或者干脆卷款逃之夭夭。  防范提醒:省招办严格执行国家和省下达的招生计划,招生学校和招生计划由省招办统一对社会公布;录取期间学校追加计划一律在教育部计划管理系统中调整,任何个人说自己手中有招生计划和名额都是不可能的。  伎俩五:凭借“定向招生”诈骗  一些骗子利用国家定向招生政策,欺骗考生和家长,吹嘘自己可以弄到某某大学定向招生计划,保证录取,公开叫价,收取所谓“定向费”,以诈取家长钱财。  防范提醒:少数部委属高校面向特殊行业的定向就业有招生计划,少数院校有“一村多名大学生”、“乡村教师”定向就业招生计划,还有少数院校有公费师范生、免费医学生招生计划。在湖北省的定向招生计划与其他招生计划一样,由省招办集中统一投档录取。  伎俩六:利用所谓“预科生”进行诓骗  国家规定不允许超计划、无计划招生,根本没有所谓的“预科生”,以“预科生”名义进校后不能办理录取手续,不能取得学籍。一些不法分子借机而动,四处搜罗生源,向违规招生高校推介,向家长收取巨额好处费、信息费。  防范提醒:除了省级招办,没有其他任何机构或个人可以办理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手续。按教育部规定,湖北省考生只有经过湖北省招办办理正式录取手续,才能取得普通高校学籍,毕业时才能获得普通高校的学历文凭证书。
    07/01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无抵押、秒到账,这些网络贷款诈骗不要轻信
      当你急需用钱而又囊中羞涩时,正好有电话打来,愿意贷款给你,无担保、低利息、秒到账。近日,拉萨的小伙伴就陷入了网贷骗局。  真实案例一  6月13日,拉萨一市民接到一个询问“是否需要贷款”的陌生电话,其同意后添加了对方提供的微信号。随后,其按照对方操作下载了某金融平台APP并在上面申请贷款。接着,对方以贷款提现需要缴纳会员费、改号费等幌子,要求其进行转账。该市民转账两次被骗16998元,发现还是无法提现且对方还在要求他转账后,意识到自己被骗。  真实案例二  6月12日,拉萨一市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称“无需任何的担保,可以快速申请贷款”,正急需用钱的该市民随即添加对方提供的微信号。添加微信后,对方让其在某金融平台APP上申请贷款,并发送了软件下载网站。该市民申请后却被对方以贷款提现需要缴纳会员费、保证金等幌子需要进行转账操作。该市民先后转账5次,金额共计102798元,最终发现自己被骗。  那么,什么是网络贷款诈骗呢?  犯罪分子以非法手段获取受害人网贷信息,向受害人拨打电话,称其可为受害人提供贷款,月息低,无需担保。一旦事主信以为真,对方即以预付“会员费”、“保证金"、“评估费"、“手续费"等名义实施诈骗。  1.骗子会以“无抵押”、“无担保”、“秒到账”、“不查征信”等幌子,吸引你下载虚假贷款APP或登录虚假贷款网站;  2.骗子会让你以“手续费、刷流水、保证金、解冻费”等名义先交纳各种费用;  3.当骗子收到你转的钱,便会关闭虚假贷款APP或网站,并将你拉黑。  警方提示:  1.切勿相信各类电话、短信、QQ、微信等形式的贷款广告;  2.需要申请贷款时,到正规贷款机构申办贷款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并且正规机构都是公开营业场所,有公开联系方式和营业执照等,在进行信用贷款时还需要相关手续,比如申请人的身份证明、工作证明等材料;  3.最重要的是,银行、正规贷款公司不会要求借款人在申请贷款前就支付会员费、保证金等各类费用。
    06/29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医美消费背后的“美丽陷阱”
      2021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决定于今年6月-12月联合开展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  行业监管不断升级同时,行业内部也在强化自律。  作为国内较早成立的互联网医美服务平台,新氧科技联合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发起了医美行业自律行动,进一步严格医美机构、医生审核机制,定期公布平台治理情况。  当下正值暑期,又是医美消费高峰时段,医美机构发出的各种营销宣传让人眼花缭乱。消费者在医美消费过程中怎样才能避免误入“美丽陷阱”呢?  为此,新氧科技联合行业医生从价格、服务、医生资质等维度,归纳了医美消费中的八个常见陷阱,并向消费者提出避坑建议。  陷阱一  手术价格不透明,线上“一口价”线下有增项  通过线上渠道了解医美信息,再到线下实施手术,已成为当前医美消费的常态。不过,一些医美机构虽然在线上喊出“一口价”,但在消费者实际消费时会临时推荐增项,五花八门的附加项目常常让消费者感觉掉入了“无底洞”。  王雪(化名)被朋友圈里1599元的双眼皮套餐所吸引,但到医美机构后,医美顾问称,1599元只是手术费用,此外还需再支付800元的体检费、600元的麻醉费等。  不仅如此,医美顾问还建议王雪调整下巴,会让五官更协调。若是再隆个鼻子,还可以拿到8折优惠。  ●避坑建议  消费者在线上咨询时,要充分了解一口价包括哪些项目。面对额外收费的项目,如果属于线上报价已经包含了的项目,消费者有权利拒绝付费。  此外,医美顾问常常会诱导消费者增加医美项目,进行全脸整体设计,消费者很容易陷入医美机构的手术项目“连环套”。消费者应该理性分析,如果对此不认可,应直接拒绝额外建议的医美项目。  陷阱二  免费眼部项目实为“钓鱼”,押金不退坑害消费者  在一些医美广告中,常常会有免费招募案例征集活动,声称消费者不仅不花钱就能做医美,有时甚至还能挣钱。其实,这很有可能是一些医美机构的“钓鱼”销售。卜卜关注到一则医美模特招募广告,声称交5万元押金,即可获得免费医美项目体验,体验后若配合机构宣传,不仅全额退回押金,还能再获得5万元奖励。从天而降的“优惠”让卜卜惊喜不已,她立即交押金预约了双眼皮修复、全脸脂肪填充项目。  但上了手术台,卜卜才发现,给自己手术的大夫是“外包”的,这是一场临时搭台的手术。万幸,手术一切顺利,卜卜打算与机构理论,谁知不仅没讨到说法,还被机构以不配合宣传为由拒绝退还押金。  更有甚者,有的机构宣传免费,等消费者在手术台上做了一侧眼部修复手术后再要求消费者缴费,否则不继续给另外一侧做手术,消费者只能被迫缴费。  ●避坑建议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消费者一定不要贪小便宜,应在合理的收费范围内选择正规医美机构和手术医生。一旦涉及到免费、折扣,应提高警惕,不要被一时的优惠迷惑,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陷阱三  美容院里割双眼皮,混淆概念误导消费  在人们印象中,与隆鼻丰胸等医疗美容项目相比,割双眼皮是非常简单的手术。这也给了美容院、美甲店可乘之机。很多美容院和美甲店利用消费者对于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概念的混淆,以低价诱惑消费者在美容院、美甲店割双眼皮。  圆圆在同学的推荐下,在一家美容院花2000元割了双眼皮。但割完双眼皮后,圆圆发现眼角疤痕怎么也去不掉,而且整个眼皮耷拉,双眼无神。  ●避坑建议  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美容院没有资格开展医疗美容手术。双眼皮手术再小也是医疗手术,需要由专业人员操作。  消费者可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查询医美机构和医生的资质。途径为:首页-服务-信息查询-医卫机构-医院执业登记,用关键字搜索的方式进行查询;或在“数据查询”一栏点击“执业医生”,填写要查询医生信息和所在的机构,便会显示医生的执业详细信息。  陷阱四  虚假宣传主刀医生资质,肆意夸大整形效果  对主刀医生的资质、学历、经验等进行虚假和夸大宣传,是近年来医美行业屡见不鲜的乱象。由于这些信息往往只在医美机构网站上显示,难以查证核实,消费者稍不留意就会被蒙骗,造成人身经济双重损失。  北京的赵女士通过某网站广告了解到,某整形医院专注眼整形修复四十年,主刀医生是医学博士。出于对主刀医生的信赖,赵女士花费8万元在这家医院实施了眼部手术,然而术后双眼皮两侧新增疤痕,两个下眼角多了赘皮,形成泪沟,睁眼时有拉扯感,干涩疼痛,畏光流泪。  后来,赵女士多番查询,都查不到这位“博士”的行医资格。同时因手术失败,赵女士被正规医院诊断为角膜炎、眼角增厚和人工痕迹严重等。  ●避坑建议  消费者不要轻信网络宣传,面诊前应多渠道充分了解手术医师的行医资质、工作经历、学历背景,确认无误后再约时间面诊。在选择医美医生时,应先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专业互联网医美平台核实医生的资质,避免遇到无资质医生。  陷阱五  宣传权威专家主刀双眼皮手术,术前违背承诺临时换人  在进行医美手术前,医美顾问或医生都会反复和消费者商讨手术方案,就手术内容、时间和实施医生协商达成一致。不过,也有不少消费者在与医美机构确定手术方案时,院方仅口头承诺实施手术的是权威医生,却并未写入合同,这也让一些医美机构有了“挂羊头卖狗肉”的可乘之机。  消费者小张到一家医美机构做双眼皮手术,接待人员承诺由院长亲自做手术。然而当小张上了手术台后,却被告知院长有急事来不了,临时换成了一名未曾谋面的医生。  眼睛手术从设计画线,再到切口的处理以及缝合的层次,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医生和普通医生操作,呈现出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避坑建议  如果医美机构临时提出各种理由更换手术医师,消费者有权拒绝,可以要求退款,也可以改约手术时间,确认新安排的手术医师经验丰富且手术方案符合自己的心理预期后再接受手术。  如果是静脉麻醉下手术过程中更换手术医生,通常发生在缝合手术切口的时候,消费者可以术前与医美机构和手术医生约定好,缝合切口前停止静脉用药,清醒状态下再缝合切口。  陷阱六  祛眼袋、黑眼圈进口药物被偷梁换柱,却将不良效果归咎于“个体差异”  医美产品的成分、原理等专业性强,消费者很难对药物成分有深入的洞悉。这也容易造成不良医美机构调换药物,欺骗坑害消费者。  消费者李小姐为自己的眼袋和黑眼圈所困扰。她通过朋友了解到某工作室的注射药物可以解决眼部问题。对方称注射的是韩国药物,4000元一针,但并未说明含有什么成分。  李小姐打了2针之后没有效果,工作室声称是个体差异,需要补针。然而,补针并未让李小姐的眼部问题有所好转,眼圈反而更黑了。等到李小姐找到工作室时,工作室早已人去楼空。实际上,该工作室使用的是国产普通药物。  ●避坑建议  注射药物之前,消费者一定要跟注射医师确认注射药物的名称、剂量、效果、维持时间、可能发生的风险,并验证注射药物的真伪。  陷阱七  缺乏审美沟通,过度追求欧式大双眼  一台双眼皮手术想要获得较高的满意度,除了对医生有技术上的要求之外,还需要医生有较高的审美水平和与消费者的沟通能力。  小徐经朋友推荐,找到业内一位资深专家做了双眼皮手术,但手术后恢复了大半年,一双眼睛依然内陷严重,整体不自然。  ●避坑建议  双眼皮手术虽然难度较低、风险较低、较为常见,但争议、纠纷也比较多。首先,每个人的审美不同,在做双眼皮手术前,应充分跟医生沟通,让医生了解自己的想法和喜好。同时,尽量多找一些主刀医生过往的案例参考,避开一些在审美认知上与自己有差异的医生。  陷阱八  隆鼻不成功反被“套路贷”,逼迫消费违背求美初衷  大型医美手术费用高昂,一些消费者往往采取贷款的方式购买医美服务。稍有不慎,就会掉进“套路贷”陷阱,经济和精神不堪重负。  消费者凌子在朋友推荐下,在某整形医院做了隆鼻和吸脂手术,共花费7万元,每月需还款约3000元,共24期。然而,鼻部整形并不成功,术后凌子的鼻子变歪了,医院负责人承诺免费修复,但最终跑路,凌子却仍需继续偿还贷款。  ●避坑建议  医美套路贷属于诈骗行为,遇到医美套路贷需要擦亮眼睛,必要时报警处理。  不良“美容贷”贷款中介机构往往相对隐蔽。此类贷款多通过医托或熟人介绍,也存在部分正规机构涉险经营,以增值服务掩盖其“美容贷”实质。往往是所谓“医师”通过恶意夸大,虚构消费项目,抬高消费价格。当医疗费用远大于消费者承担能力时,再诱骗其通过贷款中介机构进行贷款。此类贷款门槛低,办理手续往往仅需提供身份证、认证手机号及银行卡即可放款。贷款发放过程随意,存在较大金融风险隐患。
    06/29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留学生们当心!你们可能被骗子盯上了!
      身在海外,接电话要小心啦!近来,诈骗团伙的猎取的对象从境内转移到了境外,伪装成大使馆工作人员,专门针对留学生群体实施诈骗,金山一名在外留学生就“中招”险被骗,所幸民警及时越洋连线成功劝阻。  6月14日,金山公安分局山阳派出所接辖区柏先生来所求助,称其在海外留学的儿子接到了一自称“中国驻外大使馆”的电话,对方告诉其儿子惹上了官司需要9万元保证金,柏先生觉得这和之前民警上门宣传的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案例极其相似,猜测儿子遭遇了电信诈骗。获悉后,民警徐吴立即将柏先生带至劝导室,向其了解详细情况。根据所了解情况,徐吴初步研判柏先生儿子遭遇了冒充“公检法”类型诈骗,随即拨通了其在海外留学儿子的视频电话。  接通电话后,留学生小柏告诉徐吴,6月12日上午,其日本手机号接到一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是大使馆前台,并声称有一封厦门警方寄给“大使馆”的文书需要其亲自确认。因小柏留学地离大使馆路程较远,其便询问对方能否电话告知文书内容,对方在请示“上级领导”后将文书内容予以告知。  “文书”称厦门警方在机场抓获了一名诈骗嫌疑人,在嫌疑人身上搜出了13张银行卡,其中一张银行卡显示是由小柏身份信息注册,现需要其配合警方调查,因小柏在境外留学,须支付一笔9万元保证金作为担保,否则将会被遣返回国,同时还会影响到其父母在国内的工作。“大使馆”前台还告知小柏此事属于机密不得向任何人透露,包括其父母。小柏听后对此深信不疑,下载了对方指定的聊天软件,但由于凑不出9万元,还是选择向其父亲借钱,当父亲询问原因时,其为不让家人担心,始终不愿透露事情缘由。  经交谈,徐吴断定这就是典型的冒充公检法类电信诈骗,随即对小柏进行此类诈骗手法详细分析和相关案例介绍,小柏这才意识到遇到了骗子,当即承诺卸载聊天软件,并保证不会将验证码发送给对方。在此,警方提醒:接到陌生电话不要慌乱,冷静思考、谨慎对待。遇来电人告知涉及国内案件需要处理要求转账时务必冷静,待拨打中国驻外使馆电话或通过其他渠道核实情况后再处理。如发现被骗,应尽快向当地警方报案并委托国内亲友就近向国内公安机关报案。
    06/24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教育部发布预警: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陷阱
      一年一度的高考志愿填报马上就要开始了。教育部6月16日发布预警: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陷阱。  据了解,近期,陆续有考生和家长反映,社会上有机构或个人通过互联网、电话、面询等方式,向考生和家长开展高校志愿填报指导活动并收取高额服务费,存在政策不准、信息不实、误导甚至诈骗等问题。  教育部说,根据“2021高考护航行动”安排,教育部已协调相关互联网平台联合开展“点亮权威考试招生机构官网标识”专项行动,将对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和属地高校注册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百家号等在互联网上进行统一权威标识,以便于广大考生和家长识别,获取权威的招生政策和服务信息。同时,各地教育部门正会同相关部门持续开展清理整治,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机构和个人,将予以严厉打击。  教育部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目前没有任何招生考试机构、高校与社会机构或个人开展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的合作,切勿轻信所谓的“天价”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各地教育部门、考试机构和高校将组织开展“加强考生志愿填报指导服务”专项行动,为广大考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指导服务。一是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及高校会向考生提供近年来各高校在本地录取情况的参考材料,供考生志愿填报时参考。二是各地教育部门普遍对基层招生考试机构和中学教师进行了培训,可以结合考生实际,提供免费的志愿填报指导服务。三是各招生高校也会对拟报考本校的考生给予志愿填报的指导和建议。6月22日-28日,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还将举办“2021年高考网上咨询周”活动,各招生高校将通过文字问答、视频直播两种方式为广大考生提供免费的志愿填报咨询服务。请考生按照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提供的信息,结合本人实际情况,合理填报。  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梳理汇总了近年来一些虚假诈骗案例,将其形式特点公布于众,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谨防上当受骗。  谎称有内部信息,夸大虚假宣传。某网站自称掌握内部大数据,能够“精准定位院校”“一分不浪费”等等。事实上,每年高考工作中,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发布高考成绩统计情况和近年来各高校录取分数情况。市面上的机构或个人并不掌握任何特殊的内部信息,夸大宣传是这类网站和人员一贯招揽客户的手段。  谎称有内部人士,假冒专家身份。某咨询机构打出广告,称“与C9、985、211院校成功牵手”“著名部属高校权威志愿填报专家组成团队”。事实上,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该机构一些所谓“志愿规划师”都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只经过几天培训就匆匆上岗,还有一部分“志愿填报专家”并没上过大学,按照总部培训过的“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辅导。家长购买这些机构的服务不仅花了冤枉钱,更是对孩子前途的不负责任。  谎称能精准指导,实则实施诈骗。有的“志愿填报辅导”APP和网站假借为考生“一对一”服务的名义,收取高额费用后,溜之大吉;有的伪造录取通知书,要求考生提前交学费;有的要求考生填写许多不必要的个人信息,或者发送带有木马的链接,造成个人隐私信息外泄。
    06/22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