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公示信息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站内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跟着网红走 当心掉进坑
      大龙虾、大螃蟹、新鲜生蚝……各种以令人垂涎的美食为主角的网红探店视频成为短视频平台的吸睛利器,也成了很多网红餐饮门店的引流方式。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反映,很多网红店的实际品质和体验,与美食博主们拍出来的相距甚远,眼见不一定为实。  海鲜大餐被“美颜”  “我的天啊,这好吃的也太多了吧,感觉光吃螃蟹就能吃回本儿了!”在抖音平台上,主打美食探店的网红在视频里连连赞叹。在她的视频中,螃蟹、龙虾、三文鱼等海鲜色泽鲜亮、个头大,且餐台供应充足,甚至全程一直有服务员在旁边帮忙煮海鲜和上菜。不少消费者冲着视频里的诱人海鲜到店消费,但真正体验后却反映,视频里的海鲜像是经过了“美颜”——店里的海鲜个头根本没有那么大,大部分都是带着冰碴儿的冷冻海鲜,肉质也算不上新鲜。店里的工作人员也大都手忙脚乱地在清理,根本不会一直陪在餐桌旁提供服务,让不少看视频而来的消费者大呼“上当”。还有消费者反映,漂亮的大龙虾还真和视频里一模一样,但其实是餐台上的模型,实际吃的根本不是那些。  营销号比广告坑人  记者在随后的采访中注意到,除了对美食和服务进行美化和夸大,很多以美食博主自居的营销号在给餐厅引流的同时,还把消费者带进了更大的消费陷阱。不久前,曾经被多个美食网红以美食探店模式介绍过的某高端海鲜自助餐厅,陆续关闭了自己在天津的店面,导致仍有充值金额未使用的消费者权益受损。“充值卡里面还有好几千元钱退不出来,拨打商家电话就说让等着。”在该店南开分店的门口,一位曾经充值数千元的消费者李女士抱怨道。她告诉记者,当时就是在抖音上连续看到几个推荐的视频才动了心办卡,现在出了问题,发美食探店的营销号却都不再提起这家店了,给他们留言也不回复。  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很多打着美食自媒体、美食博主旗号的账号实际上都是提供包装、引流等商业推广服务的营销号,与传统的媒体广告相比,这些营销号往往通过各种手段逃避正规广告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消费者受到误导,也很难借助视频为凭证为自己维权。
    01/27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播放器形式的虚假保健宣传
      近期,吉林省消协受理了多起播放器形式的医疗健康广告欺诈案例。  省消协把这些投诉进行了总结描述:老年人某某,曾经通过会销、讲座、媒体等形式购买过保健品或参加过相关的活动并登记了个人健康信息;某一天,这位老年人就会天上掉馅饼似的收到一个快递,打开快递发现有一台播放器,还有宣传单。这台播放器不是收音机也不是什么高端电子产品,而是很精准地反复推荐针对这位老年人病症可以包治的“神药”,循环播放。这位老年人按照宣传单上的电话(一般都是400开头)拨打过去,就会有声音做进一步宣传,提供付款账号。老年人转款后,会收到一些药,这些药不是假药,是药准字号中成药,但不是播放器和宣传单介绍的名称。老年消费者轻信这种广告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吃了药也没有疗效。消费者就会继续打电话咨询,得到的答复是还得继续购买,再吃几个疗程,继续欺骗老年消费者。  吉林省消协提醒广大老年消费者:生病要去正规医院就诊,切不可有病乱投医,先交钱的不要做,白给的不要拿,辨别不清或遇到消费难题可以向当地的消协组织咨询。
    01/26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网络贷款诈骗
      春节将至,网络贷款诈骗等信息诈骗案件有所反弹,玉州警方多渠道进行提醒,但仍有多人中招。  “需要贷款吗?”1月20日,玉州区玉城街道州佩社区的阿芬(化名)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需要!”  阿芬手头正紧,见“好事”主动上门,赶紧应答,并按对方要求下载一个叫“钱贷”的APP,填写了个人信息、申请贷款金额等。  操作完成后,系统显示可贷款2万元。  就在阿芬高高兴兴想提现时,APP却提示,需要输入密码,须联系在线客服。阿芬联系“客服”后,对方要求转账600元钱来激活密码,承诺之后一并归还。  阿芬依言转账600元钱,之后系统又显示密码失效,仍需要600元,阿芬又再转账600元。可是,客服又表示需要4000元的贷款保险金。  这时,阿芬终于有所怀疑,但客服发来了自己和经理的身份证,打消了阿芬的顾虑。阿芬于是再次转出4000元,没想到仍不能提现,对方还是以各种借口索要钱财。阿芬感觉自己受骗了,正准备到派出所报案,这时“客服”再次来电,信誓旦旦表示再交1000元钱激活密码,一定能提现。心存幻想的阿芬又转账了1000元,然而还是不能提现。  至此,阿芬真正意识到被骗了,于是到派出所报案。  据玉州警方介绍,1月21日,家住玉城街道东明社区的阿斌(化名),也被人以类似的方式诈骗人民币36500元。  民警提示广大市民,贷款要找正规的平台或机构,切勿轻信小广告。
    01/26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步步陷阱!80多份裁判文书背后的中老年养生培训套路
      吉林出现“1传102”的超级传播链中,感染者曾与几场所谓的“养生培训”有密切关联,涉及培训的感染者大多是老年人,让骗子通过会销骗取“银发”钱包的老问题再度浮出水面。  老年人不仅是疫情防控中的弱势群体,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需要关心的群体。  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半月谈记者以“会销”“保健”等关键词进行搜索,梳理出2019年、2020年两年期间相关文书80余份,涉及吉林、江苏、浙江、广东、甘肃、山东、江西、辽宁、河北、山西、湖南、河南等超20个省市地区,背后辐射范围之广、“骗术”之花样令人瞠目结舌。  搜索显示,一些案件的受害者少也有数十人,多则单一案件就能诈骗近400人。例如,2016年11月至2017年8月期间,犯罪分子在未经金融机构批准的情况下,以销售保健食品为名,以讲课的方式向社会不特定人员宣传投资,以购买海洋浓缩液成为星级客户后可以获得倍力保健食品商店高额返利为诱饵,鼓动听课人员进行投资。侦查机关后发现涉案人员通过海洋浓缩液非法吸收存款366人计8094600元,相当于人均购买了超过2万元。  搜索中发现,涉案金额之巨也令人触目惊心。例如,2017年7月1日至10月25日,某犯罪团伙通过雇佣多名业务员通过上街发传单、集中讲课等方式,公开宣传以高额利息为诱饵,向不特定人群以高于进价二十倍的价格销售铁皮石斛、金微矿、黄氏太子参、羊初乳、红曲纳豆等保健品,在短短三个多月里,就非法吸收公众资金9873410元。  先不要指责老人意识弱、易受骗,实在是骗子们太“狡猾”。通过这些文书,记者梳理出了一些常用也“好用”的“套路”,揭开骗子们到底有多“上心”地设计套路、狙击老年人  例如,“气氛组”。  不要以为只有咖啡品牌会搞气氛组,会销中领掌“搞气氛”的套路屡试不爽。一份判决书提到,一位被告是超市店长,他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联系老年人并在现场鼓掌叫好,烘托气氛”,将进价仅300元一盒的“端粒多肽酵母β-葡聚糖”保健品,以每盒人民币3960元的价格销售给现场的老年人。  再例如,“复活术”。  在同伙的协助下,被告将冰红茶倒入事先冲洗干净的“敌敌畏”农药瓶冒充农药,由“讲师”表演“喝农药”或利用金鱼生理特点表演“金鱼复活”实验、向碱性水吹气实验,谎称需要售卖的保健品可以解百毒、抗衰老、预防、治疗癌症等多种病症  裁判文书中介绍,“她让工作人员拿来两个金鱼缸,一个装清水,另一个说倒了农药进去的,还让我们上去闻一下那装有农药的鱼缸的味道,我闻到有敌敌畏的味道。她把一条金鱼放进装有敌敌畏的鱼缸里,金鱼马上反肚。之后,工作人员把反肚的金鱼放进另一装有清水的鱼缸里,随即把一瓶灵芝水倒了几滴进去,金鱼马上复活”。  再例如,“攻心计”。  一起案例中表述,经销商通过平时与客户接触,以及在“免费旅游”过程中,趁机打探老年客户的健康状况、经济能力、是否与子女同住、购买欲望等信息,并与东鼎公司相关人员共同召开“顾客分析会”,根据所打探的信息,分析客户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攻单”(让客户购买产品)。  记者曾经在一个会销现场看到过这样的“话术”传单,他们将目标群体分成多种:遇到“随声附和型”,要用突如其来的质问让他们失去辩解的余地;那些“强装内行型”,就先假装顺从点头再劝其购买;遇到“虚荣型”,那就极力赞扬,假装尊敬他,让他顾及面子咬牙买下;面对“理智型”就诚实且低调,保守一点,强调产品的实用性。  而最常见的“套路”就是去蹭各种名人的流量,记者在多份裁判文书中看到被声称的“头衔”包括但不限于:“全国老龄化爱心工程”“海军医学研究所惠民工程组委会主任”等,实在需要仔细甄别。  此外,为防范公安机关查处,他们的警惕性也非常高:制定规章制度,定期销毁伪造的检测报告及提货单、财务报表,定期清除聊天记录、电子数据。  我们每个人都终将面临衰老和死亡。面对制造养生骗局的“银发收割机”,除了加强执法外,要夯实制度建设,把企业的信用监管和个人的信用监管结合起来,对养生产品销售相关从业人员加强约束,对有劣迹者实行职业禁入,不能让这些人受打击后又另起炉灶。更重要的是,别因为“黑发”们的陪伴缺席,让老人们寂寞无助,健康心愿一再被无良商家所利用。
    01/25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冒充公检法诈骗卷土重来 老套路有新花样
      近日,宁波市反诈中心发布紧急提醒:最近一段时间,冒充公检法的诈骗卷土重来,警方已接到多起报警。不法分子冒充社保局工作人员以及公安民警,以“受害人身份信息泄露或社保卡被盗刷,需提供银行卡信息进行核实”为由实施诈骗。更值得警惕的是,老套路又有新花样——QQ屏幕共享。  最近这样的案件可不少。1月12日晚上,鄞州首南派出所接到赵女士的报警电话,称她被假冒的公检法骗了16余万元。  当天下午,她在家中接到了自称是“宁波市海曙区社保局”科长的电话,被告知其涉嫌骗保,名下的银行卡被全部冻结。随后电话被转接到“上海市公安局”某位女民警处。在QQ上收到了对方的警官证后,通过语音聊天,赵女士下载了某浏览器,输入网址并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网站上看到了自己的“通缉令”。被吓坏了的赵女士于是便按照对方的要求在某网站上填写自己的身份证号、银行卡等信息,进行“自证清白”……一顿操作后,她就收到了短信,银行卡内的钱全部被转走了。  还有1月10日,市民夏女士接到了一自称是“上海社保局”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称其在去年10月27日在上海办理了一张医保卡,涉嫌违规报销15680元社保费用,要求配合调查,并将电话转接到“上海市公安局”。后面的操作和上面的案例差不多,到最后就发现钱没了。  “还有鄞州下应派出所1月12日接到的报警,也是类似的套路,童大妈被骗3.8万元。在这起案件中,骗子要求她把自己近期在购物平台上的消费图片全部截图发过去。显然对方是在评估她的经济实力,有针对性地下套。”市反诈中心民警说,这类案件有三大特点。  其一,诈骗号码都以“+”“00”开头。骗子第一步通常是采取“电话通知”。而这些号码前面一般会带有“+”或“00”,均是境外诈骗窝点的不法分子利用改号软件呼入的网络电话。  其二,会以“医社保”的角度,提醒你“涉案”。“近期此类案件中,近期的此类案件中,有超过一半的案件都是骗子自称‘医社保中心’的工作人员,‘提醒’市民社保账号异常、涉嫌诈骗案件等。”市反诈中心民警说,社保部门不会电话要求市民提供个人信息。  其三,作案“工具”多样化。骗子为了提高诈骗的欺骗性和成功率,事先准备好了各种作案“辅助工具”——“通缉令”“官方网站”“警官证”等。多数受害者都是看了这些“工具”后,在恐惧的心理下被骗子操纵转账,甚至四处借钱以证自己的“清白”。  “我们分析发现,现在冒充公检法诈骗案件中,‘QQ屏幕共享’正在成为诈骗分子的新手段。”市反诈中心民警说,“QQ屏幕共享”可以将手机显示页面原封不动的共享给对方。而手机用户大都会设置自动弹出短信的功能,“短信验证码”自然也暴露给了诈骗分子。去年11月30日,宁海的夏女士就碰到了这样的事。骗子自己动手,直接将钱转走了,省去了原来诸多骗的环节。  此外,部分诈骗分子还会要求受害人下载“安全防护”APP。这款APP自带拦截电话功能,目的与之前惯用的呼叫转移等手段一致,即让外界无法及时联系受害人开展劝阻工作。  但无论诈骗分子手段如何更迭,只要记住:“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网络通知涉案人核查资金,也不会通过QQ、微信等社交软件发送展示个人工作证、相关法律文书、制作笔录,更不存在所谓的安全账户。如遇问题可及时拨打96110报警。
    01/22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新型传销这些套路,你清楚吗?
      提起传销,你是否还停留在“专挑熟人下手”“限制人身自由”“给新人上课洗脑”等传统认识。近日,重庆市市场监管局发布的打击传销公益动画中显示,这些传统手段已不再是传销主流,借助互联网的网络传销正在成为新危害。  公益动画中,网络传销往往打着各种新概念、新营销方式旗号诱人加入,如“互联网金融”“数字货币”“投资理财”“消费返利”“互联网博弈”等。这些网络传销一般通过电子邮件、QQ、微信等社交软件联系并发展下线,上下线通过网银等收取费用或发放所谓“回报”。  “网络传销具有传播速度快,参与人数多、地域跨度大、活动隐蔽性强等特点。”重庆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网络传销已成为政府部门新的重点打击对象。  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万变不离其宗。公益动画中,重庆市市场监管局提醒市民,只要具备“交入门费”“拉人头”“团队计酬”三个表象,就符合政府部门定义的传销。所谓“入门费”就是要求新加入者缴纳一定数额的费用或认购一定数量的商品,才能取得加入或吸引其他成员加入甚至分取经济利益的资格;所谓“拉人头”就是要求加入者不停的拉人入会并成为自己的下线;所谓“团队计酬”就是上线以直接或间接发展下线人员的数量或销售业绩作为依据计算报酬。  重庆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发布公益动画旨在通过不同形式曝光传销的基本特征、表现形式、惯用手段、欺诈本质和严重危害等,提醒广大群众自觉远离传销、抵制传销。“如市民发现传销组织或深陷其中希望逃脱,可在确保自身安全前提下寻找机会拨打12315或110进行求助、举报。”
    01/22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医美路上的陷阱你知道多少
      医美有风险,整形需谨慎。这似乎是一句普遍意义上的“常识”,但仍然有不少爱美者掉以轻心。“做手术之前,都说是没什么问题,都在强调手术效果,没和我谈过手术风险啊。”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手术失败的求美者都有类似感受。作为消费者,在“求美”时,该怎样分辨风险、防范消费陷阱?  信息储备  了解医疗美容与生活美容的差别  随着颜值经济兴起,生活美容和医美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在真正下决心做美容前,要充分了解相关信息,不要轻易踏入美容机构,不要轻信推销人员的宣传。  什么是生活美容?是指运用手法技术、器械设备并借助化妆、美容、护肤等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人体表面无创伤性、非入侵性的皮肤清洁、皮肤保养、化妆修饰等方面的服务行为。  什么是医疗美容?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医疗美容机构必须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从事医疗美容的医生必须具有《医师执业证书》和具备医疗美容主诊医师资质。  二者最根本的区别是,医疗美容是医疗行为,往往要实施手术,只有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和具有《医师执业证书》与具备医疗美容主诊医师资质的医生才能实施,三者缺一不可。隆胸、隆鼻、抽脂、手术除皱、打美容针等都属于医疗美容项目,普通生活美容机构擅自开展医疗美容属于非法行医。  查询医美项目分级管理要求  如果你想做的美容项目已超过了生活美容的范畴,需要进行“医疗美容”,就要进一步了解医美项目的专业知识。医美项目国家有明确规定,需要分级管理。依据手术难度和复杂程度以及可能出现的医疗意外和风险大小,美容外科项目分为四级,一级至四级是从易至难。美容牙科项目、美容皮肤科项目、美容中医科项目三类暂不分级。具体美容项目分级情况可查询原卫生部印发的《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  对于具体的医美机构来说,不同规模、资质的机构,可以开展的项目级别不同,高级别的项目,需要高资质的医院才能开展。所以,了解自身的美容需求和相应项目所需的资质分类,是选择美容机构的第一步。  [常见“坑”]被美容机构的推销、广告吸引,自己对美容项目不做分辨与了解;被促销广告、熟人、朋友圈推荐美容项目时,不评估自我需求。  选择机构  一查二看,寻找有资质的机构  明确自己的需求后,通过正规渠道,寻找有相应资质的机构。选择机构时,建议“一查二看”。  查:首先查看和确认机构的资质,判断它可以开展的项目范围。例如,广东的医美机构可以登录广东省卫健委官网,在“开放广东(数据开放)”一栏中,有“医疗机构查询”一栏,点击进入该页面,即可通过关键词搜索查看到机构名称、登记号、执业地址、法人、诊疗科目、执业许可证有效期等信息。  也可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上查询,途径为:首页-服务-信息查询-医卫机构-医院执业登记,用关键字搜索的方式进行查询。  看:看机构的社会评价,包括司法评价和消费者评价。  司法评价,即机构是否有官司判例,可以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官网查询,如果机构官司缠身,就要慎重选择。  消费者评价,在各种网络渠道都有呈现,如果反复出现负面评价,就要谨慎。需要注意的是,网络世界信息良莠不齐,消费者评价也有造假情况,查看时需选择有公信力的平台、可信度高的评价信息。  [常见“坑”]现实中,不少美容机构采用熟人介绍、朋友圈推广的方式,这种情况会让人放松警惕、被虚假宣传欺骗;有的生活美容机构与医美机构有联络,把不需要或者不合适做医美的病人也介绍去做医美,也是需要警惕的;要警惕有些平台为了自身业务发展,低价引诱消费者消费,误导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的概念;对于一些互联网平台上低于200元的医美项目,要格外提高警惕。  甄别医生  别“不清不楚就开了刀”  选定医美机构后,在进一步接触中,对医生的资质也不能放松警惕。目前的医美市场上,会有其他专科医生冒充整形美容医生的情况。  整形医生的资质,也可以在国家卫健委或省级卫健委官网上进行查询。需要注意的是,医师资格证书查询需要医师姓名、身份证号,医师执业注册查询需要医师姓名和执业地点。  在正规公立医院的整形科室,不会出现进入手术室才见到主刀医生的情况,医生会跟患者进行提前沟通,确认手术方案。如果遇到期待值太高、求美观念不全面、对手术风险没有认识的患者,医生会通过沟通来改变患者看法,不会出现“不清不楚就开了刀”的情况。  [常见“坑”]前期沟通由医美机构的推销人员进行,主刀医生只出现在手术室里;主刀医生虽有行医资格证,但并不具备医疗美容主诊医师资质。  保留证据  注意保护隐私,并保留维权证据  就诊过程中,求美者要有意识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并保留维权证据。维护信息安全方面,对于医美机构的官网要仔细鉴别,目前仍有不少“假网站”骗局,以“影子网站”的方式留下虚假咨询途径,骗取消费者的联系方式、个人信息。  另外,网络上有不少用户吐槽登录医美平台后,随便浏览几个帖子,很快就会收到一些其他医美机构的私信,甚至有同一个城市的线下医美机构打来电话,询问是否有做医美的计划。消费者在选购医美产品时应注意保护隐私,不要随便留下电话号码或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  保留证据方面,对于机构的宣传资料要保留;签署文件时拍照;留心医生的名字、资质,甚至和医生合影;治疗完成后索要病历。文件资料与照片对后续维权、投诉都是重要的证据。  如果遇到需要维权的情况,比较现实的建议是:先协商,再投诉,再诉讼。协商是与美容机构进行协调,看是否能进行弥补;投诉是指向行政管理部门投诉;诉讼是走法律途径,周期长,在不造成伤残的情况下赔偿额有限,一般是最后一个维权办法。  [常见“坑”]在网络查询资料时,对各类网站真伪不加鉴别就贸然联系;宣传资料看过即扔;签署文件时不留证、不仔细辨别条款;对医生名字、信息不留意;不索要病历。  慎用“美容贷”  免费整形名额有“猫腻”  对于网贷产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免费”、“代还”等口头承诺。媒体记者披露过这种案例,有整形医院提供所谓的免费整形名额,只要消费者签订两年模特合作协议配合宣传,医院帮助网贷资金并每月帮助还款,但半年后,医院停止返款,患者被网贷平台追债,其间还发现,与医院签订的合同中并无保障每月返款的条款,也没有逾期保障条款。  [常见“坑”]美容机构与网贷机构有关联,帮助推销网贷产品;消费者听信推销者口头承诺,未仔细审核合同详细条款。  避免被“洗脑”  莫冲动消费、盲目面部测试  记者发现,一打开各类医美平台App,各种瓜子脸、大眼睛、高鼻梁的美女扑面而来,非常吸引眼球。与此同时,各类关于明星整容、动脸的八卦充斥在平台中,例如“曾经整到惊悚的她,整得比baby还美?”“花100万整容想整成杨幂结果变成杨颖”等文章关注度很高,医美平台这种利用明星博人眼球的方式很容易让消费者潜移默化地被“洗脑”,认为自己整了容也能跟明星一样,最终导致冲动消费。  另外,个别消费者会通过比如面部测试等各种方式,来了解自己是否需要面部调整。在此提醒,面部测试只是一个趣味小工具,消费者不要盲目听从医美拍照功能,还是要去往正规医美机构听取专业医师指导。  [常见“坑”]蹭明星热度,慢慢给用户“洗脑”;贩卖焦虑,为用户制造整容需求。
    01/20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社区团购须谨防虚假促销
      社区团购作为新消费模式,为居民购物带来便捷,也因发展不够规范,消费者对其虚假促销、商品质量等问题投诉不断。湖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2021年1号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在社区团购活动中要科学理性选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湖南消保委表示,社区团购的经营者形形色色,既有正规电商平台,也有微商、社交平台,还有一部分个人组织的微信团购群。消费者在选择前一定要认真甄别,查看平台资质,了解售后服务情况,选择信誉良好、售后规范的团购平台。  仔细查看供货渠道,关注食品安全。通过社区团购方式购买生鲜产品前,要询问供货商资质,了解供货渠道,仔细查看肉禽产品是否经过检验检疫、农副产品是否经过检测、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等;收货时,及时验收,查验产品优劣。  抵制低价诱惑,谨防合法权益受损。要根据自身需要理性消费,不要因团购平台的低价促销而盲目囤积产品,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谨防大数据杀熟。要抵制以低于成本价的倾销,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低价销售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保留消费凭证,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消费者可通过采取录频、截屏等方式保存产品的宣传介绍与服务承诺,保留与团购平台“团长”的聊天记录以及电子订单、支付页面等消费凭证。一旦遭遇合法权益侵害,应及时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举报或向消费者组织投诉。
    01/19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不法分子近期借疫情诈骗 公安部网安局提示谨防五类陷阱
      就近期不法分子借疫情诈骗的典型套路,公安部网安局近日提醒大家注意防范五类陷阱。  陷阱一:虚假预约疫苗接种短信诈骗。近期频繁出现不法分子冒充“疾控中心”发送假的新冠疫苗信息,引诱群众点击含木马网址的虚假链接,套取个人信息,以伺机实施诈骗。网警提醒大家,收到含有不明链接的手机短信,请千万不要随意点击。  陷阱二:虚假销售防疫物资诈骗。随着疫情形势的发展变化,口罩、消毒水等防疫物资需求量会增加。虽然现在各地物资充足,但仍有不法分子通过微信群、QQ群等发布虚假广告,诱骗网民购买。一旦买家转账后,不法分子就会给其发送假的快递订单号。当买家发现未收到货并尝试与“卖家”联系时,往往已被拉黑。网警提示,如需防疫用品,请选择正规购物平台,避免私下交易。  陷阱三:推销虚假特效药品诈骗。目前新冠肺炎并无特效药物,却有不法分子假冒政府部门、药物研究(医疗)机构等,以拨打电话、发送短信等方式推销,谎称有防疫“特效药”,诱导受害者前往“钓鱼链接”购买,从而实施诈骗。网警提醒大家,针对新冠肺炎研发的所有药品,均会由权威部门公布,勿轻信“特效药物”推销。  陷阱四:火车票机票退改签诈骗。因石家庄等地疫情骤起,很多人无法按原定计划出行,不得不改签或退票。有不法分子就借机发送改签或退票短信,诱导受害者点击病毒链接,或引导其拨打虚假客服电话,并要求提供银行卡账号、密码及验证码等敏感信息进行诈骗。网警提示,退票有正规平台渠道,切不可轻信陌生链接、短信。  陷阱五:冒充老师收取疫苗费用诈骗。疫情防控期间,有不法分子利用家长对孩子健康安全的关心,在家长群内冒充老师,以收取“疫情防控及保健费”“新冠疫苗费用”为由实施诈骗。网警提醒大家,新冠病毒疫苗全民免费接种,各级学校也不会收取什么“疫情防控保健费”。学生家长若收到此类缴费通知,要打电话向校方核实。老师及校方发现此类诈骗信息,应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渠道澄清。
    01/19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年关谨防陷阱 识别五大网络诈骗
      临近年关,诈骗案件频发,新型诈骗手段轮番上演。在常见的网络诈骗手段中,既有突如其来的“老熟人”嘘寒问暖套近乎,欺诈消费者;亦有套上执法外衣的冒牌人员在精心编排下步步逼近,诱逼受害者;既有真假难辨的钓鱼网站随时等待受害者上当受骗;也有谙熟受害人心理的兼职骗局;更有诈骗团伙在受害者处于困难之际,冒充“宋江及时雨”进而令受害者雪上加霜,种种诈骗手法令人防不胜防。  流水的诈骗套路,铁打的防范意识。在无处不在的诈骗陷阱之下,消费者应如何识别诈骗套路,及时止损呢?  网络诈骗升级  当前,网络电信诈骗案件的犯罪手法不断翻新。最为典型的不外乎诈骗团伙将过往的电话、短信等电信诈骗手段摇身一变为通过真假难辨的虚假网站进行网络诈骗,并诱导受害人输入自己的银行账号、码、身份证等信息,在虚假网站进行充值、转账,从而实施诈骗。  而声称“老熟人”的套路也让人防不胜防。犯罪分子获取受害者的电话号码和机主姓名后,打电话给受害者,让其“猜猜我是谁”,根据受害者所述冒充熟人或上级领导。随后,编造其被“治安拘留”、“交通肇事”、“打点关系”等理由,向受害者借钱,一些受害人没有仔细核实就把钱打入犯罪分子提供的银行卡内。  除了伪装“老熟人”向受害者套近乎等诈骗方式外,更有犯罪分子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对受害人进行威逼恐吓。犯罪分子拨打受害人电话,以事主身份信息被盗用涉嫌洗钱等犯罪为由,要求事主交付个人支付信息或将资金转入所谓的国家账户配合调查,进而骗取钱财。  “软硬兼施”之下,诈骗团伙的诈骗手段亦多种多样,步步设套。其中,诈骗团伙往往会利用部分受害人的心理弱点进行欺诈,比如利用“斜杠青年”、在校学生等群体希望通过兼职补贴家用的想法,以支付保证金、“刷单”等方式骗取事主钱财。  此外,诈骗团伙冒充“宋江及时雨”也很在行。当受害人因调额、贷款、逾期、征信有问题而焦头烂额之际,诈骗团伙通过非法途径获取受害人联系方式,并以消除不良贷款记录、低利率放贷等作为噱头,以缴纳各类费用为名目实施诈骗。  牢记钱财“只能进不要出”  尽管诈骗的形式不断翻新升级,但其逻辑万变不离其宗。电信网络诈骗的最终目的是将黑手伸进老百姓的口袋。广发信用卡中心提醒广大消费者应谨记“记住只进不汇款”、“不轻信好事”、“不泄密信息”、“不点击不明链接网站”等要领,避免上当受骗。  具体而言,一是保证个人信息安全。身份证号、信用卡账号、密码、验证码key令、安全码(CVV2)等重要个人信息不告知任何人。提防钓鱼网站,登录银行等重要网站时,养成核实网站域名、网址的习惯。  二是谨慎处理陌生来电。目前,除极少数特殊部门还拥有“无显示号码”电话之外,任何政府、企业、银行、运营商等机构均没有“无显示号码”的电话,对于“无显示号码”,消费者应谨慎对待。此外,为了防止诈骗分子通过模拟银行等客服号码行骗,遇上不明来电可选择挂断后,在不使用回拨功能的前提下,再主动拨打相关官方电话,以保证号码的准确性。  三是时刻记住钱财“只能进不要出”。警惕任何要求自己打款、汇钱的行为,如需打款可至线下银行柜台办理,如心中有疑惑,可向银行柜台工作人员咨询。  四是切莫轻信新鲜事。消费者应慎防不明电话中所提及的从未接触过的新鲜事,也切莫轻易当真。诈骗分子常常利用新的时事热点设计骗局内容,如房产退税、热播电视节目等内容往往被骗子利用。  广发信用卡中心提醒广大消费者,若消费者遭遇银行卡被盗刷的情况,应第一时间报警,并与银行或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联系,通过“安全开关”关闭无需使用的卡片功能,及时冻结资金,最大限度保证资金安全。
    01/18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