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公示信息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站内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购物时谨防销售员设下的私下交易陷阱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湖南的消费者黄先生2020年7月份到长沙市的一家力威办公家具门店想要购买办公用的班台、卡位等家具。当时,一位姓姜的销售员接待了他,并加了微信。随后,销售员通过微信给他发来了产品款式、颜色和价格。黄先生确认之后,对方还给他发来了《购销合同》。  合同内容显示乙方名称为“湖南省力威办公家具有限公司”,商品总货款为9400元,优惠价8000元。并详细标注了商品的名称、型号以及到货日期。同时,在合同最下方还盖有公司公章。  黄先生在合同上签了字并传真给对方,可收到货后却发现,寄来的商品品牌不是力威。黄先生立刻询问了销售员,对方表示,这两个品牌品质都不错,只不过有些差价。  这位销售员不诚信的行为让黄先生非常气愤,他致电“湖南省力威办公家具有限公司”总部客服电话进行了投诉。之后,销售员被解雇,可黄先生的问题却迟迟没有人出面解决。  黄先生告诉记者,因为销售员当时同意给他便宜1400元,所以他答应对方不索要发票,这让他失去了重要的维权证据。  记者联系到了这位销售员。他坦言,自己在没有通知黄先生的情况下,私下调换了家具品牌,他收取了黄先生的货款,也并没有打到公司账上。后被发现,自己也因此丢了工作。  半年来,事情一直没有任何进展。黄先生希望“湖南省力威办公家具有限公司”退给他3000元差价,公司表示拒绝:理由是销售员已经离职,公司没有收到过黄先生的合同。  北京天霜律师事务所律师芦云认为,合同文本是家具公司的销售人员发给消费者的,只要合同上的章是真实的章,就能够证明这位消费者和家具公司存在购销合同。这家公司发现员工违规就对员工进行了相应的处理,但并不能排斥这家公司要去承担相应的责任。直接辞退员工不去承担法律责任在司法实践中不能被认可。
    03/03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打洋工一夜暴富?警惕境外“高薪招聘”圈套
      “境外高薪招聘,日均收入1000元,包机票、包签证、包吃住……”一则广告,一场骗局。  近年来,涉跨境赌博、诈骗等案件层出不穷,被骗入跨境非法组织的受害人也层出不穷。不少公民被花言巧语迷惑,抱着“一夜暴富”的幻想出境寻求高薪工作,反而陷入跨境非法组织的圈套,不但没走上“钱”途,反而丢了前途,失去了归途。  境外高薪工作竟是违法犯罪活动  “凌晨1点左右,我趁看守人不备,从‘公司’7楼顺着管道爬下来才得以脱身……”张某回忆起自己被跨境赌博诈骗团伙困于境外的日子,心有余悸。  2020年8月,湖北襄阳市民张某上网时,被一则待遇优厚的境外销售工作招聘信息吸引。主动与对方取得联系后,他办理护照和签证,前往柬埔寨金边“某公司”应聘。  不料,张某到达“公司”后,他的护照、通信工具等个人物品均被没收。“这是一场骗局,工作内容并不像开始宣传的那样,其实是网络赌博诈骗。”张某告诉记者,有人持武器严密看管公司,他每天被迫使用不同的微信号在多个“工作群”编造、宣传赌博可以暴富的言论,欺骗他人“入网”。  2020年9月底,张某趁看守人不备,爬管道逃离“公司”,返回国内。  这种被骗至境外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情况并非个例。近年来,湖北荆州、襄阳、恩施、孝感、天门、仙桃等地均有居民被骗至境外,从事跨境赌博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不法分子常编造招聘客服、销售、运维等种类繁多的岗位,以‘高薪岗位’‘海外务工’等虚假信息诱骗受害人‘入网’。为打消受害人顾虑,不法分子甚至免费提供出境机票、住宿等便利。”湖北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中国公民出入境管理室主任张磊说。  湖北恩施州居民小李曾被骗至缅甸某网络诈骗组织,谈起这段经历他面色黯淡。  “听说那边工资很高,开始还有些怀疑,但对方为我购买机票,又转来不少生活费,我就打消了疑虑。谁知到了那里,工作内容竟是网络诈骗。”小李说,“‘公司’将我包装成‘高富帅’,要求我在交友软件上与潜在的对象谈恋爱,一步步诱骗她们的钱财。”  “境外高薪招聘很可能是骗人的,千万不要去!”他经常这样告诫朋友。  记者了解到,受害人一旦掉入陷阱,出境后便被不法组织控制,甚至遭到殴打。张磊告诉记者,“因受害人身处异国、语言不通,加之被不法组织严密看管,无法寻求当地警方有效保护。受害人只有支付高达数万至数十万元不等的赎金才可获得人身自由。”  花言巧语诱骗亲友“抱团”出境  跨境非法组织在互联网通过“广撒网”形式散播广告,诱骗“入网之鱼”。“入网”者一旦被诱骗出境,便入陷阱。  记者发现,除了部分受害人被跨境非法组织编造的谎言诱骗外,更多案例集中于熟人范围内,主要以“抱团”的形式从事跨境赌博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2020年11月30日,一名中年妇女闯进湖北宜城市公安局。  “我儿子被朋友骗到境外从事跨境网络诈骗活动,该怎么办啊?”李女士激动不已,向民警讲述儿子的遭遇。  宜城市公安局调查发现,2020年8月,宜城市市民李某某以到境外工作可以获取高薪为由,让其外甥何某某“物色”几个合适人员到缅甸工作。何某某打感情牌,联系包括李女士儿子在内的6名家属及朋友,从襄阳出发,在云南边境偷渡到达缅甸大其力。  宜城市公安局于2021年1月21日对李某某涉嫌组织他人偷越国境案立案侦查。何某某已被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这就像传销组织一样,不法分子拉拢亲朋好友,偷渡出去一起从事跨境违法犯罪活动。”湖北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办案指导支队支队长李华伟说,“跨境赌博电信诈骗活动的不法分子回国后,常常穿金带银,高调‘显摆’自己,给同乡好友营造一种‘境外即天堂’的假象。”  湖北公安厅相关数据显示,湖北省近期打击处理10余起妨害国(边)境管理犯罪案件,抓获涉案人员280余人。涉案人员以家庭、朋友或同乡互带形式为多。  记者了解到,被骗至跨境非法组织的受害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多来自边远山区或欠发达农村地区。大部分受害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在不法分子花言巧语的诱骗下,再加上亲朋好友的信任纽带关系,受害人往往会动心,一步步掉入陷阱。  大数据助力源头治理  打击治理跨境非法组织,除了加大宣传,提升群众防范意识,更要找准源头,精准发力,将不法分子阻断在境内。  2020年以来,湖北省公安厅严格按照上级要求,指导基层公安机关对跨境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开展源头治理和打击行动。相关数据显示,湖北省公安机关2020年共侦破跨境赌博诈骗等犯罪案件189起,涉案资金流水158.4亿元,抓获犯罪嫌疑人974人。  此外,湖北省公安机关在保障公民正常出入境需求的同时,窗口严格把关,强化审核审查,推进源头治理,有效净化出入境环境,维护国家安全稳定。  “我们通过面见询问、审核调查等方式,成功阻止了100多名以前往境外务工为由、提供虚假证明材料、欲从事跨境违法犯罪活动的人员。对查获的湖北籍非法出入境人员,采取了一系列的出入境限制措施,今后还将纳入‘黑名单’和失信人员。”张磊介绍,其中,洪湖市在出入境证件办理窗口现场查获电信诈骗逃犯肖某;襄阳市当场查获伪造证件人员2名,抓获逃犯1名。  “偷渡活动与跨境赌博、诈骗和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关联密切。我们除了要在申办出入境证件过程中,最大限度阻拦、发现可能从事跨境违法犯罪的人员外,更重要的是对非法偷渡问题进行重点治理,重点打击妨害国(边)境管理犯罪活动。”湖北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副局长耿行说。  在打击治理偷渡违法犯罪行动中,湖北省公安厅派出工作组对接西南边境相关省份,全面掌握情况,及时甄别处置,落实后续管理。  耿行介绍,目前公安部门已分析出偷渡活动的地域和人员特点,湖北省公安厅已经对10余个重点县市和数十个重点乡镇进行了重点督导,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治理。  “偷渡是违法行为,多次偷渡或组织他人偷渡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耿行说,“目前,老百姓对偷渡的法律责任认识还不够,偷渡活动的隐蔽性也较强,公安机关的工作任重道远。”  据了解,湖北省公安厅已与相关省市建立了资源共享、数据互通工作机制,正在推动形成全社会综合治理的格局,维护正常的出入境秩序。
    03/03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这些二维码有“毒”!
      在电子支付时代,二维码为群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不可否认的是,与方便快捷同行的,是无处不在的扫二维码骗局。现实生活中,扫二维码陷阱有多少?  扫码掉入盗号陷阱  这一天,小陈在网上冲浪时看到一个“扫码免费送XX视频会员”的广告,当他用QQ扫描二维码后,跳转到一个提示“您的身份已过期,请重新登录并领取”的页面,小陈没多想就输入自己的QQ账号密码并登录。  不久后,他发现自己的QQ显示在他人手机上登录,而QQ余额里的2万多钱也没了。  原来,小陈扫码进入的是一个植入木马程序的假登录页面,不法分子在获取小陈输入的账号密码后,可随意登录甚至修改密码,还有可能将假海报自动群发给好友,导致更多好友遭遇盗号风险。  扫码掉入付款陷阱  小张平时在微信上销售一些养生产品,有个网友称要购买两盒产品,随后,小张将自己的收款二维码发给对方,对方却说小张发来的二维码无法付款,并要求小张按她的方法重新发送二维码。  在对方的指引下,小张将自己的“付款二维码”发送给对方。对方以“网络超时未收到图片”为由,让小张又发送了两次“付款二维码”。不一会儿,小张就收到了银行的短信,他本以为会是货款到账的信息,哪知竟是消费提醒。这时,他才发现自己的账户被连续消费了3次。  收款二维码是对方向自己付款,由自己输入金额后,向对方收款。付款二维码是自己向对方付款,对方只需快速扫描二维码,输入支付金额即可完成交易。不法分子正是利用经营者对“收款码”和“付款码”的不熟悉,诱导被害人将自己的付款码泄露,进行诈骗。  扫码掉入购物陷阱  市民王阿姨在网购商品准备付款时,商家客服突然联系称:“直接扫描店家付款二维码可以比在直接平台付款优惠50元”。王阿姨被“价格优惠”的噱头所吸引,于是避开购物平台提供的付款方式,然后将扫描商家客服发来的收款二维码付款。  过了一个多星期,王阿姨也没收到自己购买的商品,才醒悟过来自己被虚假商家给骗了  不法分子以“价格优惠”、“付款链接故障”为由逃开了购物网站的安全交付机制,怂恿买家直接扫码付款。一旦收到钱,便销声匿迹,而消费者只能得到财产损失的教训。  提示:  【1】带有二维码的海报或广告,别急着扫描,先确认真实性,判断来源及可信度。  【2】扫描二维码后,如提示输入个人信息,请务必提高警惕,防止信息泄露。  【3】网购交易时一定要在官方平台上进行,切勿直接扫描客服发来的“不明”二维码。  【4】“收款码”和“付款码”一定要区分清楚,付款二维码与银行卡的验证码同样重要,不可随便轻易发送给别人。
    03/02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借“注销校园贷”诈骗 收好这六条防骗贴士
      “请问是某某吗,您在大学时期申请了校园贷,跟您核实一下。”  2月23日,第一财经记者接到一起消费贷款诈骗电话,对方声称是中邮消费金融工作人员,并在电话接通后第一时间准确说出了记者的名字和在校时间。  记者回复说并未申请过校园贷,对方却熟练地背起了“剧本台词”:"那应该是有人盗用您的身份信息,先帮您注销,否则会影响征信。”随即准备诱导记者下载虚假APP。  不过当记者追问对方,为何在身份信息被盗用的情况下仍能办理贷款时,对方回答不上,匆忙挂断了电话。  事后,记者经证实确定,这是一起诈骗电话,且已不是个案。  中邮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近日一种以"注销校园贷"为借口的新骗局在全国各地频繁出现,诈骗分子伪装成贷款机构的客服人员,以"校园贷的额度要清零、注销,不注销将会影响征信"为由行骗,不少消费者中招。  据了解,诈骗团伙假借各大知名金融平台,诱导消费者下载虚假APP,接下来便以缴纳“保证金”“手续费”“工本费”等为由实施诈骗,或在系统后台植入病毒,窃取消费者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盗刷其账户里的钱。且此类虚假APP和正规贷款APP的名称、界面、功能都十分相近,难辨真假。  由于身份信息泄露,记者随后向公安局报警,举报行骗电话。警方提醒称,消费者在接到诈骗电话提及部分身份信息后不要轻信,也不必担心,只要不进一步提供个人信息,骗子无法对个人征信造成影响,拉黑号码即可。且正规金融机构均不会用陌生电话联系办理注销账户业务,更不会通过微信或QQ指引办理业务。  除了校园贷,其他类型的消费贷也是骗子常用的诈骗由头。上述中邮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介绍,比如一些诈骗电话会假装客服人员承诺高额度、低费率的贷款产品,诱导下载虚假金融APP。这类诈骗普遍以授信高额贷款额度作为噱头,在消费者降低防范心理之后,再通过缴纳工本费、押金、解冻费等借口一步步骗取财产,很多消费者因此上当受骗。  因此,提醒消费者在接到陌生来电时切记提高警惕,远离任何未知身份人员表述的金融产品。  对于当前的金融骗局乱象,中邮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总结了六条防骗贴士:  1.个人信息不轻易泄露:在没有核实对方身份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将自己或家人的个人身份证号、家庭住址、账户等信息随意泄露给他人,谨防盗用。  2.涉及转账汇款要谨慎:如果涉及转账、汇款等事项,切记三思而后行,莫随意汇钱。  3.正规金融机构是保障:购买金融产品,首先一定要选择正规平台,勿轻信小广告、陌生来电等。其次要认准、记清正规消费金融机构或网络贷款机构的官方客服电话、微博、公众号及产品APP,明辨真伪。  4.认真审核对接人身份:接到陌生来电,千万提高警惕,遇到可疑情况可通过正规途径查询并拨打相应的官方客服电话咨询核实。时刻谨记:不轻信、不转账、不透露个人信息。  5.切记提前收费是陷阱:自觉抵制“低门槛”诱惑,看清收取不明缘由费用背后的真实目的。  6.发现骗局时立即报警:在发现骗局后第一时间报警,注意截图保留证据,以方便后续合理维权,借助警方的力量将不法分子绳之于法。
    03/01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比特币骗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非法集资案件发案数量增多,非法集资犯罪套路也在不断更新。与早期“发传单—投资—高息—六月付本”的传统集资不同,新型金融集资披着虚拟经济、金融创新的外衣,利用“金融互助”“爱心慈善”“虚拟货币”“电子商务”“微信营销”等名目,组织集资活动,活动范围突破了地域限制,下线发展也超越了熟人圈子,呈现出蔓延广、迷惑强、诱惑大等新特点。  客户误入比特币“庞氏”骗局  某日,Z姓女客户到网点办业务,在柜面大声告诉柜面人员她有比特币交易,要有大量资金进出,且客户告知柜面人员她交易时间一般在凌晨,银行手机银行和短信密码版转账限额无法满足其需求。  柜面人员听到客户需求后立即想到比特币业务是反洗钱重点关注的业务以及之前比特币业务带来的风险隐患,便具体询问客户交易的真实用图,并请主管一同解决。客户表示是投资,能给其带来高额回报。柜面人员随即提示客户风险,并告知客户开立证书版网银交易成功后交易无法撤销,风险很大,但是客户依然坚持要求办理证书版网银,随即拨打客服询问是否可以给其办理证书版网银并开立UKEY。支行主管也当场避开客户告知客服人员客户交易可疑的具体原因,并以客户从事的是高风险投资为由委婉拒绝客户开立UKEY。随后客户再次拨打客服电话询问申请开立UKEY但该网点未开的情况,支行主管再次告知客户比特币是高风险投资业务,且将可能带来的后果告知客户,并依然委婉告知客户银行不能给其开立证书版网银,客户随即表示知晓并扬言要到其他商业银行继续开立UKEY。  利用比特币诈骗隐匿性强  在互联网虚拟世界中,比特币非常流行。从本质上看,这是一种虚拟货币,持有人可以用人民币来兑换比特币。而公安机关在查处的非法集资案件中,有的涉及到比特币,这是一种特殊的非法集资形式。下面就给大家具体介绍下比特币非法集资的形式。  比特币交易平台违反《电信管理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电信管理法规,构成“非法经营行为”。《电信管理条例》第七条明确规定:“国家对电信业务经营按照电信业务分类,实行许可制度。经营电信业务,必须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取得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颁发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许多非法集资组织者打着互联网“金融创新”等幌子,甚至直接避开传统非法集资的“商品”载体,使新型非法集资变得难以识别,迷惑性增强。比特币的交易具有匿名性,交易的发生仅仅体现比特币钱包地址和一串随机的文字和数字等信息,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能够辨认个人身份的信息。正是由于这个特性以及其可以实现的跨国境、跨平台等特性,使其成为了受贿、洗钱、向境外转移资产、赌博等非法行为的绝佳渠道。还有一些网站利用比特币进行非法集资或集资诈骗行为。新型非法集资与金融传销犯罪相互交织,呈现犯罪复合化形态。非法集资犯罪分子以公开宣传的形式,蛊惑受害者通过网络支付等渠道将资金汇聚至传销组织,形成所谓的资金池。  如何识别防范新型非法集资  非法集资的形式多样,隐蔽性和欺骗性越来越强,如何识别和防范非法集资,有关部门建议:  一要认清非法集资的本质和危害。  二要正确识别非法集资活动,主要看主体资格是否合法,以及其从事的集资活动是否获得相关的批准。  三要增强理性投资意识。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不规范的经济活动更是蕴藏着巨大风险。因此,—定要增强理性投资意识,依法保护自身权益。  四要增强参与非法集资风险自担意识。非法集资是违法行为,参与者投入非法集资的资金及相关利益不受法律保护。因此,当一些单位或个人以高额投资回报兜售高息存款、股票、债券、基金和开发项目时,一定要认真识别,谨慎投资。  五要做到“两问”、“三查”:  “两问”:一是对亲朋好友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建议和反复劝说,要多问专业人士,审慎决策,防止成为其发展下线的目标;二是如果无法判断是否是非法集资,可以向有关部门咨询,待了解详情后再作决定,忌盲目投资。  “三查”:一是查询相关企业是不是经过国家批准的合法的上市公司,是否是可以发行公司股票、债券的股权交易场所等,如果不具备,则涉嫌非法集资;二是通过查询工商登记,查明相关企业是否是经过法定注册的合法企业,是否办理了税务登记等。如果主体身份不合法、不真实,则有欺诈嫌疑;三是一些影响较大的非法集资犯罪,媒体多会进行报道,通过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企业违法犯罪记录,防止不法分子异地重犯。  综上所述,比特币作为虚拟货币,很多时候,被不法分子用来洗黑钱、非法集资。比特币非法集资形式有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不法分子通过开设比特币交易网站,筹集比特币,然后关闭网站。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往往容易上当受骗。因此,我们提醒大家,新型非法集资犯罪还会不断演化衍生出新的犯罪形态,一定要拒绝高利诱惑,远离比特币,远离非法集资。
    03/01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APP已成个人信息泄露重灾区
      现在,我们手机中都安装了各种App,的确方便了我们的工作、生活,但是也获取了我们大量的个人信息。一些App的推送能“精准”到你在想什么,它就给你推送什么!App的这种“正合我意”是怎么实现的?个人信息安全有没有风险呢?  近日,市民王先生最近有个疑惑,和朋友只在线上闲聊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出现在自己手机应用的推送里。王先生说:朋友聊椰枣,过了一天我就刷到了关于椰枣的推荐视频。我觉得很惊讶,我除了说,没有任何搜索记录,咋就给我推荐了?过于精准的推送内容,让王先生感觉“后背发凉”。而这并不是王先生一个人的感受。手机用户李先生:有的App需要把通讯录等信息都授权,我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授权这些信息。手机用户刘女士:输入自己的手机号发送验证码之类的,第二天或者过几天就会有不知名的一些电话打进来,推销一些东西。面对越来越精准地推送,用户有着“被窃听”的焦虑,个人信息也确实存在过度获取的可能。精准推送怎么实现?  专家介绍,App获取的第一个信息,往往就是手机的IMEI号,也就是移动设备标识号。这个唯一的识别码,相当于手机的身份证。不管是经过用户同意“拿走”,还是不经允许“偷走”,App一旦获得了移动设备标识号,就为个性化推送奠定了基础。对大量App测试后发现,App获取的信息不仅能自己用,甚至有部分App会把信息传给第三方。  网警提醒:越来越多新的技术手段正在降低用户信息获取的成本和风险,有关部门定期针对App违法获取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曝光,针对App的各项隐私政策也在不断细化和规范。专家分析,因为获取成本高、法律风险大,短期内,大家不必过于担心自己的语音、上传的图片等隐私信息被收集。
    02/25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低风险高息诱惑 远离非法集资
      近年来,部分违法犯罪分子打着高利息、高回报、低风险的幌子,利用各种手段进行非法集资、金融诈骗。  黄山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提醒广大市民朋友:选择正规金融机构投资理财,不要被小恩小惠迷惑,自觉抵制高利诱惑,远离非法集资!切记“你要着人家的高息,人家要着你的本金”,对任何投资机会,请多一分审慎,少一分侥幸。非法集资不受法律保护,参与非法集资后果自负,损失自担,请大家擦亮眼睛,切勿参与!  一、谨防打着“国资”“上市”等旗号的非法集资。当前疫情防控、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不法企业利用参与政府项目、PPP项目、国资背景进行宣传,或者打着政府平台公司的名义进行“定向融资”,以投资理财、投资入股等名义,混淆公众视线,以高息为诱饵,非法吸收公众资金。  二、谨防以互联网金融、私募基金、虚拟数字货币、区块链等名义的非法集资。一些不法企业往往虚构响应国家政策、支持国家重点产业发展的骗局,编造虚假项目,诱骗群众“抓住时机,早投资早受益”,达到非法集资的目的。  三、谨防“消费返现”“消费多少返还多少”等名义的非法集资。这些机构并无实际盈利能力,往往利用新投资者的钱向老投资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一旦没有新投资者加入,资金链必然断裂。  四、警惕亲朋好友关于高利息、低风险理财产品的推荐。不法分子向投资人许诺高额提成,鼓励投资人吸引亲朋好友、邻里同事等进行投资,将投资人转化为业务员,不少亲友往往碍于情面进行投资,一旦发生损失,友情、亲情也遭到破坏。  五、谨防打着“养老”名义、养生保健、旅游服务等名义的非法集资。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加剧的背景下,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渴望养老安居和投资保值的心理,以养老项目或健康养生项目为诱饵,通过给老人送米面油、组织老人旅游等方式骗取老人的信任,然后通过虚假宣传、夸大收益的方式引诱老人投资。  六、谨防发售“原始股”名义的非法集资。不法分子以发售原始股权为名向投资人虚构上市回报,给投资人“讲故事”“画大饼”,诱骗投资人进行投资。事实上,发售股票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公司上市需要经过监管部门层层审批,对这种动辄配股上市的说法需引起足够警惕。  七、谨防“农民合作社”等农业领域的非法集资。不法分子利用“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的形式,打着国家扶持、响应政策的幌子,抓住农民淳朴、缺乏金融常识的特点,把服务站设在乡镇、村落,非法吸收农民资金。  八、谨防以投资书画古董、收藏工艺品等名义的非法集资。不法分子以高价回购收藏品为名,承诺约定时间内高价回购收藏品,引诱投资者购买,然后卷款跑路。  九、警惕不法机构对营业执照的夸大宣传。不法分子对外宣称有政府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列明投资管理、投资咨询等,以此表明具备相关资质,诱骗投资人投资。根据法律规定,从事吸收资金等金融业务必须经过金融监管部门核发许可证,仅有营业执照无金融业务许可证不得从事金融业务。  十、警惕包装高大上的空壳公司。不法分子设立多家空壳公司,租用核心商业区高档商务楼,形成所谓的集团公司,通过网络、媒体甚至明星代言等方式进行宣传,营造“高大上”的假象,最终目的就是以资产管理、投资等为名进行非法集资。
    02/24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网上理财陷阱多 谨慎投资莫踩“坑”
      当下,网上理财成为一种投资热门,而一些犯罪嫌疑人也将“挣钱”的目光投向了这个领域。江苏省常州市反诈骗中心近日公布3起网上投资理财类诈骗案件,希望大家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多加警惕,以免踩“坑”。  下载陌生App理财被骗140万  2020年11月,常州市民黄女士添加了一陌生人的微信,对方推荐投资基金赚钱,并将她拉进一个名为“王牌战队”的微信群,里面有老师通过音频授课。听了一段时间,看到群里跟着老师投资的人纷纷晒出“盈利”,黄女士有点动心了。  于是,她扫描群内二维码下载了“新中基金”App,尝试在平台上投资理财。刚开始,投资有小额盈利,并且成功提现了两笔,于是黄女士便逐渐加大投入。很快,平台客服称软件更新,需要充值同等金额才可以把本金提现出来。黄女士信以为真,充值后才发现微信已经被对方拉黑,App也登录不上,这才意识到被骗,共计损失140余万元。  这是一起典型的网络投资理财诈骗案件,诈骗分子将受害人拉入投资理财群聊是“引流”过程,老师音频授课是“洗脑”过程。诈骗分子再以虚假App做包装,受害人只要充值就被骗,App上显示的“利息、本金”等信息都是用来蒙蔽受害人的障眼法,实际根本无法提现。  反诈骗提醒:上网时,不要随意添加陌生人微信,发现被拉入投资理财群聊时,要及时退群,举报并拉黑骗子。没有在应用商城上架的App均存在安全隐患,不要扫码或点击链接下载,要注意防范风险。不论何种形式的网络投资理财,只要宣传稳赢包赚的,都是诈骗。  跟着“理财老师”教炒股被骗380万  2020年12月29日,常州市民闵先生向常州市反诈骗中心报警称,他在网上遇到一名网友,被其拉入炒股微信群,有“理财老师”在直播间里教炒股知识,之后又称股市不行,可以炒港股迅速赚钱。  添加了所谓“理财老师及其助理”的微信后,闵先生在对方指导下下载一款App,开始跟随“理财老师”在App上炒股赚钱,在成功提取1万元后,他陆续通过网银向“理财老师”提供的多个银行账户转账,共计380余万元,后发现被骗。  本案的诈骗手段分为加微信、拉群、直播听课、炒港股、诱导下载App、转账汇款几个步骤,是投资理财类诈骗的常见套路。但此次,常州市反诈骗中心发现骗子使用多个银行账户来接收钱款,涉案的银行卡并不是卡主本人在使用。经查,涉案银行卡均是通过正规流程实名登记办理的,但是被卡主卖出,流入骗子手中,成为犯罪嫌疑人实施诈骗的工具。受害人以为自己向这些卡转账是在充值炒港股,且App上的余额显示在增加,实际上资金并没有进入正规证券账户,余额也只是骗子在后台修改的数字。  反诈骗提醒:炒股要通过正规平台,不下载非正规炒股App,更不能向陌生个人账户转账充值;不进投资理财群看直播,无论是港股、美股、彩票、数字货币、外汇、期货还是贵金属,凡是声称稳赢包赚的都是诈骗。同时,发现有人收购银行卡、手机卡的情况,应立即拨打110报警。  交友投资平台工程师被骗215万  2020年11月8日,常州市反诈骗中心接到市民陈某报警称:2020年10月底,其搜索并添加了一个同城QQ交友群,有群友加其QQ称有意向交友。两人聊了一段时间后,对方自称是“中微投注”平台的后台维护工程师,发现平台有漏洞,可以操纵平台“稳赚不赔”。  在对方诱导下,陈某扫码进平台下注投资博彩,于同年11月初提现250元,后平台账户里的钱一直无法提取。陈某与平台客服联系,对方称每一笔投注再交一笔相同金额才能一起提现,后又称需要交20%的保证金才能提现,最后对方又称平台疑似被黑客入侵,需要交20%与黑客无关的验证金。陈某在对方各种理由哄骗下,先后转账共计215万元到客服提供的银行卡,最后发现被骗。  该案中,骗子潜入同城交友群,尝试添加每一名群友,从中挑选警惕性低、相信其“平台工程师”身份的受害人进一步行骗。在受害人准备提现时,以“一比一投注提现”“保证金”“黑客验证金”等理由,稳住受害人以便诈骗多更钱款。  反诈骗提醒:网友谈到与赚钱相关字眼的,比如“投资理财”“投注博彩”“平台漏洞”“稳赚不赔”,一律投诉后删除;切勿点连接和扫码下载的投资博彩平台,即使首笔能提现能盈利,也只是诱饵,目的是让受害人加大投入;不要向陌生账户转账,转账后在平台账户上的余额都是骗子后台操纵修改,根本无法提现。
    02/23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APP上刷单,是赚钱还是诈骗?
      通过APP充值后刷单,动动手指就可以轻松赚钱?让人颇为动心的广告,使很多想赚钱的人,投身到网络刷单的兼职。可谁知,此时骗子已经对他们的钱包下了一个个圈套。近日,宿迁市沭阳县的孙先生致电扬子晚报025——96096热线诉说自己的遭遇:“我在一个APP上刷单,被骗好几万。我们这里还有很多人轻信了网络刷单可以赚钱,有人甚至被骗几十万,佣金本金都打了水漂!”  充多刷多佣金多,手指点点就能轻松赚钱?  孙先生说,这个叫易联云的APP自称为某些购物平台刷单,刷单成功可以得到刷单金额0.35%的返还佣金。孙先生1月15日按照平台要求,实名注册账号,并绑定银行卡。平台要求最低一次充值200元,才能开始刷单。孙先生照着去做,起步充入200元,第二天再充2万元,开始摇单接单。  “用充值账户上的钱向订单支付,完成刷单,佣金会打至自己的账号。我每刷一单获得的佣金也就2元多。”孙先生介绍,按照平台要求,充值多,刷得金额更多,佣金也提的多。“听说有人充了十几万进去。”  “1月17日,是我接触易联云APP的第三天,还没有来得及提现佣金,APP就打不开了。”孙先生说,和他一样的受害人很多。顺着孙先生的线索,记者寻找到多位受害人。  “我们镇就有很多人被骗。”沭阳扎下镇的李女士与丈夫抱着侥幸的心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分批共充值1万多元到易联云APP。“期间,李女士分两次成功提取出3000元,都是前一发天发起提现,第二天到账。到了1月15日APP就无法打开了。”李女士说,“我们没有发展过任何的周边人来参与。但是我们镇很多受害人都是由推荐人介绍下载了这款APP。”  当李女士发现这是个骗局,才恍然大悟。在她看来,那个沟通“刷单”业务的微信群,群主本人就是APP的幕后操盘手,他们可以在后台控制派单、佣金返现和提现等等。“一切都是一场戏而已。操盘手将大家拉进微信群,凡是晒一周收益截图的人,操盘手就给他发几十元的红包奖励。而其他人看到有人真的赚到钱了,就着了魔一样跟着充值刷单。那些晒收益的人是否是真正的刷单人,就不得而知了。”  “试水”初尝甜头  加倍充值第二天,懵了!  因为平台的游戏规则是刷单的金额越高,返还的佣金越多,不少受害人想着大赚一笔,多次追加充值,加大“刷单”金额。沭阳县县城的周先生就在一周时间内分三次共充值10万多元,“赚”来的却是净亏8万多元的惨痛教训。  在同事介绍下,周先生加入易联云APP开始刷单。“1月10日起,一周时间内我前后共三次充值,一次比一次充的多,共充10多万,提过两次佣金共1万多元。”  周先生第一次充了5000元,刷单后当即提现了佣金和本金。“看到操作没问题,我胆子就更大了。”周先生说,第二天就加码再充3万元,当天刷单就回报了1000多元的佣金。于是,他尝试再次将25000多元本金提现至银行卡,结果真的提取成功了。发现本金和佣金都能正常提现,周先生兴奋不已,以为真的找到了赚钱的门路,就放松了警惕。接着,周先生再次翻倍加码充值,账户充值到近10万元。想着这下可以大赚一笔。“充值的当天还刷了单,第二天发现APP无法打开了。当时我整个人都傻了。”1月17日,周先生赶忙来到沭阳县南关派出所报案。周先生说,与自己遭遇一样,他的三名同事一起玩易联云APP刷单,加起来一共损失了30多万元。  宁夏银川的杜女士在一次去北京培训的会场上经人介绍接触易联云APP。“客服最后甚至提出收取50%的保证金才能提本金和佣金。此时我才唤醒自己,真的被骗了。”杜女士告诉记者,她所了解到的维权群里的受害人分布在广东、江苏、海南、东北等全国多地。就在记者与杜女士沟通过程中,杜女士发现她所在的一个微信群,依旧有人在拉人“入伙”类似易联云那样的APP。  切记!所有刷单都是诈骗  记者了解到,沭阳县公安局反诈中心正全力侦查易联云APP案件。县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近年来网络社交软件的兴起,各类APP层出不穷,网络刷单诈骗类案件更是愈加多发。诈骗分子不断更新诈骗套路,让人防不胜防。“我们大力开展反诈宣传,可是依旧有人上当受骗。”  所谓刷单,就是通过网上购物方式为网店刷信誉或者充值刷流水,网店向刷单者返还货款并支付佣金的违法行为。诈骗分子往往以兼职刷单的名义,先以小额返利为诱饵,诱骗受害人投入大量资金后,再把其拉黑。  警方剖析网络刷单诈骗的套路,步骤如下:(一)通过QQ、微信群和网络小广告吸引目标群体。(二)晒兼职收益,晒付款截图,骗取信任。(三)先甜后苦,先给你糖吃。第一次操作后,你会如期收到报酬。(四)第二单开始让你付出成本不断加大,最后无路可退。(五)以“任务单未完成”为由拒退本金是刷单诈骗通用手段。  不难发现,这类套路一般是第一单给你尝点甜头,返5块、10块钱给你,然后在第二单就让你不断付出成本,随着你付出的成本越来越多,你会越陷越深,即使这时已怀疑受骗,但为了拿回成本,依然会选择再赌一把,直到最后被吃干抹净。  近日,国家反诈中心公布了十大高发诈骗类型,以案说法,予以剖析。网络刷单位列其中,该中心以典型案例为例揭秘了网络刷单的诈骗手法,提醒广大民众:千万不要轻信兼职刷单广告,所有刷单都是诈骗,不要缴纳任何保证金、押金!一旦发现被骗,请及时报警。
    02/23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春节返程高峰 警惕“退、改签骗局”
      春节假期已经结束,2月18日,合肥警方提醒踏上返程旅途的市民,要警惕骗子的蠢蠢欲动,注意辨别冒充航空公司发来类似“飞机故障、行程延误或取消”等虚假信息,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案例一:“民航补偿”做诱饵,4万多元被转走  李某之前在微信上订了机票,眼看着飞机快要起飞了,她却收到了一条短信,告知飞机因故延误。心急之下,她发现短信里还提示可以改签,并且能获得300元的补偿,最后还附上了客服电话。  李某拨通电话后,按照对方的提示将银行卡号、银行发送给自己的验证码全部告诉对方。之后,李某收到了银行短信提示,自己银行卡内的4万余元全部被转走,李某这才发现被骗。  案例二:“口令红包”退改签,诱导骗取1万多  无独有偶,张某也收到了飞机故障的短信,在拨打所谓的客服电话之后,假冒的客服人员表示张某的改签已完成,但需完成“支付步骤”才能出票并退还误机费。  在对方提示下,张某将自己的支付宝账户名称、银行卡账户余额等信息都告诉了假冒客服。在对方的“指导”下,张某点击了“口令红包”。随后,张某的支付宝跳出一个自动生成的8位数字口令。对方表示在系统输入这个数字口令就可以完成退款操作,张某遂将口令报了出去。紧接着,对方又以系统卡顿为由反复多次要求张某重复上述操作。  此时,张某才意识到不对劲。经核查,得知不仅航班未取消,还损失1.4万余元。  案例三:“微信转账”办补偿,英文界面蒙人眼  刘某在完成网络订票后,即收到一条短信,短信显示航班因机械故障取消,要求她及时联系某个客服电话办理退票业务,并补偿误机费500元。  一看短信里各项信息都准确无误,刘某赶紧拨通了短信中的电话号码。一名自称是航空公司工作人员的男子以“查询”为由要走了刘某的身份信息,并承诺会补偿她“误机费”,但必须以微信转账的形式退还。  随后,该男子给了刘某一个微信号,刘某添加好友后,对方以“航空公司所使用的是国际版”为由,要求刘某先把自己的微信改成英文界面。刘某一改完,对方立即让其点击英文“转账”按键,并表示只要将改签的航班号输入就可完成操作。  按照对方指示操作之后,刘某才发觉有问题,查询银行卡余额发现被扣9132元。原来,刚才输入的数字不是航班号,而是转账金额。  警方提醒:  春节返程期间,旅客们一旦收到类似“飞机故障、行程延误或取消”等信息时,应该先仔细辨认短信来源、核对航班号、日期和目的地等信息。  无论是在网上购票、退票还是改签,都不可盲目相信所谓的“客服电话”,一定要登录航空公司的官网或者拨打官方电话进行办理,切忌使用非官方渠道进行转账或汇款。
    02/22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