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公示信息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站内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假靳东”诈骗事件为何屡发生?
      11月8日,演员靳东微博发文称,收到数十位朋友发来的关于“假靳东事件”的报道信息。“假靳东”屡屡行骗得手,也引发了很多人的反思。心理专家表示,这与中老年人的认知水平跟不上时代发展有关,需要多关注其精神需求。  靳东回应“假靳东事件”  靳东在文中提及,“不禁想问,这些年网络平台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生活、工作上的便利、信息沟通、交流上的方便、经济上的收入、资源共享,思维上的改变等等,好处多多,但带来的负面的问题呢?炮制流量、吸引眼球、真假难辨的碎片化信息,错综复杂满天飞的谣言,毫无实质内容的视频输出艳俗内容,垄断行业等等,无人问津。”  靳东表示,网络平台带来许多负面问题,任何进步都不应以牺牲一个国家的优良品质、传统、根基为代价。这不仅是一个个人问题,也是我们共同生活的社会问题,是起码要守住我们的底线的问题,是一个事关我们每一个人的问题。  此前,靳东以风度翩翩的形象走红。2022年热播的现实主义法治题材电视剧《底线》中,靳东曾饰演一个既严肃又风趣的基层法官:他在一桩桩案件中维护公平正义又不失温暖;和一群基层法院人以专业素养和高情商同老百姓沟通,接地气、办实事;同事之间志同道合又免不了“斗嘴”“拆台”。如此兼具正义和烟火气的法官,又一时间颇圈粉。  影视形象深入人心的同时,却令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10月27日,上海市静安区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对王某等人提起公诉,目前该案正在进一步办理中。以王某为首的犯罪团伙自2022年5月至今年6月间,共诈骗张阿姨等多名被害人30余万元。  据了解,张阿姨是演员靳东的忠实粉丝,闲暇之余喜欢在短视频平台发布有关靳东的照片或视频。2021年10月,张阿姨被拉入了一个名为“靳东明星”的粉丝群。从2022年2月开始,张阿姨就在群里不断给一个名字为“靳东”的用户充值打赏,不久后,“靳东”以谈恋爱的名义加上张阿姨的微信。聊天记录显示,对方发了很多含有“我会娶你”“我想你了”等字眼的信息,而张阿姨也在对方的一声声甜言蜜语中逐渐沦陷,直到案发,张阿姨都不相信对方是骗子。  中老年女性为何屡中招?  “假靳东”骗局曝光后,靳东工作室第一时间发布声明,称靳东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未开设账号,涉事账号是假冒,已涉嫌侵犯靳东肖像权、姓名权,工作室将通过法律途径追责。随后,抖音公告展示已将部分涉及“假靳东”的账号封禁。靳东理智剖析道:“首先让我看到的是社交网络管理的混乱,也让我们必须要思考中老年人的情感满足与社会规则之间的平衡。”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苏·南京12355心理专家智库成员、南京交通技师学院思政高级讲师韩宁告诉记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的记忆力衰退、求知欲也会降低,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认知水平也会跟不上时代发展,所以会出现被骗的事情。其实老年人不只被“假靳东”骗,可能其他人也会骗到老年人。  最需要关注的是,老年人的信任感缺失,或者是具有一定孤独感,他才会去相信他愿意相信的,弥补年轻的时候没能做到的事情。面对趁虚而入的“假靳东”们,就会产生崇拜心理。此外,老年人对于网络信息还有一种害怕错过的心理,也导致其被骗。
    11/13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当心!假借投资茶油诈骗
      近日,由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郗某甫、吴某英等集资诈骗案裁判结果生效,判处六名被告人有期徒刑七年到一年六个月不等,并处罚金一百三十万元到十万元不等。  2020年5月,廖某与郗某甫等人商定在宜章县开设湖南省某茶油公司宜章分公司,廖某为法定代表人,郗某甫为店长,并招聘刘某聪、吴某英等业务员。该公司通过发广告、打电话、授课推销等方式,以代销湖南某公司的茶油系列产品月利率2%的返利为诱饵,引诱老年人进行投资。期间,该公司与被害人段某春、欧某佳等50人签订会员合同。2021年4月底,廖某、郗某甫等人关闭公司出逃,造成多名被害人实际损失103.388万元。  经审理,六名被告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其行为已构成集资诈骗罪,审判机关依法作出如上判决。  检察官提醒:广大市民朋友尤其是老年人要警惕各种形式的集资诈骗行为,提高风险意识和骗局识别能力,树立正确的理财观,自觉防范、远离非法集资。
    11/13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网络诈骗花样多,不听不信不转账
      网络中有一种“高尚”的陌生人,有钱自己不赚,偏要手把手教你赚大钱,“稳赚不赔”的大项目,想方设法要分享给陌生的你。网络诈骗花样多,不听不信不转账。11月1日,株洲市石峰区公安分局向媒体通报,该分局民警通过主动识别、快速处置,成功劝阻了一起电信诈骗案件。  近日,居住在石峰区田心街道的一退休大妈收到一个陌生人添加微信好友,在通过好友验证后,对方自称是香港某证券公司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内部交易信息帮助大妈优先购买一些新发行的股票。有着多年炒股经验的大妈决定试试,添加了对方发来的QQ号并被拉进一个QQ群内,群聊里有“炒股大师”每天发布股票知识,群友每天分享盈利截图。  过了一段时间,老师说最近行情不行,开始给群友推荐虚拟货币,大妈看到群里不停有人发消息说自己投资虚拟货币后短时间就盈利,大妈颇为心动,于是大妈也按照群里老师的提示,注册了虚拟货币投资平台账号,一步一步进行操作,前后共计往该平台上打入45万元,此时大妈还没意识到自己被骗。  接到预警提示,石峰分局田心派出所民警第一时间来到大妈的家中,在家人的陪同下,一同对大妈进行劝阻,建议大妈立即报警,并向其讲解反诈知识。大妈态度很好,并且相信自己遭遇骗局,同民警一起去派出所报了案。民警见此情况,以为大妈已经幡然醒悟。  谁知,大妈不甘心自己被骗45万,见到“充值10万即可解冻提现”的提示,第二天一大早就前往朋友家中借钱,以赌一把的心态试试看是否真能解冻,把投入的钱再追回来。大妈的家人得知她还想继续投钱的想法后,立即拨通了报警电话,反诈民警迅速将大妈带到石峰区反诈中心又开启了“话痨式”劝阻。  经过长达7小时的反复沟通和专业分析,大妈又对照了自己的投资理财过程,越听越觉得套路如出一辙,这才真正意识到自己被骗。  反诈民警提醒大妈:天上不会掉馅饼,所谓的“内部消息”“稳赚不赔”往往是骗子的幌子,投资理财选择正规渠道,陌生APP、链接不要轻易点击,不要相信,更不要转账。同时反诈民警又讲解了其他常见的诈骗类型,分享了辖区内其他被骗的典型案例,提醒大妈近期很可能再次遇见电信网络诈骗电话,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联系民警,防止再次被骗。在民警苦口婆心的劝导下,大妈最终打消了继续转账的想法。  目前,该案正在进一步侦办中。下一步,石峰公安将不断加大追赃挽损力度,完善高效预警止付工作机制,以实际行动守护好群众的“钱袋子”。
    11/07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代办社保要小心,老年朋友需警惕
      近期,山东聊城临清警方经过缜密侦查,成功破获一起以代办“社保”为名的特大养老诈骗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0余人,查扣冻结涉案资金、财物600余万元,涉案总金额1000余万元。  接报警后,聊城临清警方经过细致梳理,犯罪嫌疑人王某和李某进入了警方的视野。王某、李某对外宣称“有退休指标”、可以代办“社保”,先后诈骗了200余名老人。  警方调查发现,这些老人都是听自己的邻居、朋友、熟人说,有特殊渠道或关系,能够办理这样的“补缴社保”业务。通过资金流分析,经过逐渐梳理清楚了这个诈骗团伙的架构:在这个诈骗团伙中,王某和李某按照每人4万元的标准收取代缴费和服务费,但是,中间人以及中间人发展的下线,却会根据受骗人的经济水平,从中加价,这导致200多名受骗人以6万到10余万元不等的价格,办理了同样的“补缴社保服务”。  近日,该案在临清市人民法院宣判。李某、王某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其他“中间人”也均已接受法律制裁。相关追赃挽损工作仍在进行中。  警方提示:  老年朋友要主动增强防骗意识!不法分子谎称认识社保局等部门工作人员,或冒充银行、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谎称可以代为补缴“社保”、代办“养老保险”等,在收取相关费用后,携款跑路。一定要拒绝听信所谓的“熟人”“有关系”等谎言,捂好自己的钱袋子。
    11/07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新型犯罪
     人工智能(AI)技术飞速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其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给网络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近期,公安机关破获多起涉人工智能案件。  今年6月,浙江绍兴上虞区警方发现有网民发布了关于上虞工业园区发生火灾的视频,浏览量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视频中,上虞区一工业园区内火势猛烈,整个园区被浓烟覆盖,现场不时传出爆炸声,场面惊心动魄。  民警核查发现,视频中的建筑、森林大火场景,并非该工业园真实场景,疑似源自其它视频。经分析,民警判断该视频是利用人工智能合成技术,将网络上多段不同视频剪辑拼接而成。警方经侦查,认定某网络科技公司员工有较大作案嫌疑,立刻赴该公司所在地抓获包括汤某在内的3名犯罪嫌疑人。  “犯罪嫌疑人首先在网上搜集热门话题,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自动生成脚本,在网上抓取相关视频片段,然后利用AI软件合成完整视频,配上音乐、字幕。不到一分钟,一段虚假视频便‘新鲜出炉’。”上虞区分局民警沈林丰介绍,为获得流量、博人眼球,自今年5月以来,该团伙不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制作虚假视频、散布谣言,在网上发布未经核实的虚假视频共3000多个。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越来越普及,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利用“AI换脸”等技术实施盗窃、诈骗等犯罪,引发了公众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担忧。  “我的App好像被黑了!”今年4月13日,朱女士到当地派出所报案,称有人登录某政务APP,擅自下载了朱女士公司的电子营业执照。接警后,当地公安机关迅速展开侦查,很快确认曾某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经审查,犯罪嫌疑人曾某某利用自己的手机号码注册账号,并通过朱女士的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进行实名认证,然后通过人脸识别进行绑定,最终成功登录账号进行作案。  “曾某某通过网购店铺引流,利用‘客户’提供的人脸照片,通过专业AI软件制作合成人脸动图,以人脸识别验证方式登录各类APP,非法获取相关信息。”办案民警介绍。  “每次交易价格不等,只是觉得这样挣钱比较容易,没想到已经触犯了法律。”曾某某悔不当初。据了解,曾某某通过此类手段共制作动态人脸1000多个,获利9万多元。目前,曾某某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办理中。  公安部网络安全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犯罪分子用于实施‘AI换脸’的物料主要为照片,特别是身份证照片,同时结合人员姓名、身份证号来突破人脸识别验证系统。为防范和打击此类新型犯罪,公安机关联合科研单位,开展人脸识别与活体检测技术安全测评,覆盖了境内用户量大、问题隐患突出的各类重点APP,及时发现人脸识别验证系统存在的风险隐患,通报运营主体升级安全保护措施和人脸识别算法。”据介绍,公安机关依托“净网”专项行动,组织专项会战,严打泄露身份证照片等图像信息的犯罪源头,破获多起“AI换脸”案件,抓获相关犯罪嫌疑人,有效遏制了该类犯罪势头。  “不法分子滥用人工智能技术,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也触犯了相关法律。”警方介绍,根据法律规定,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制作散布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可能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利用人工合成技术破解他人账号、窃取他人个人信息,则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此外,如果使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从事欺凌、恐吓、威胁等行为,就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等。  人工智能技术操作简单、可定制性强、应用场景广泛,降低了链条式犯罪的难度,被黑客等不法分子利用后危害性极大。据介绍,对人工智能技术产生的新应用、新业态,公安机关坚守价值引领与技术“纠错”并行,保护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的同时,防范打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侵犯公民权利、危害公共安全的新型案件,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全力保障网络空间安全。  办案民警提示,要警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新型犯罪,建议个人加强信息保护意识,防止信息泄露,不轻易提供人脸、指纹等个人生物信息给他人;管理好自己的“朋友圈”,尽量避免过多暴露隐私;警惕不明平台发来的广告、中奖等链接,不随意点击、填写信息,以免上当受骗。
    11/01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双11将至,扫码0元领商品?当心被骗!
      莫名其妙收到一个包裹,扫描二维码有奖。收到这样的“天降福利”,惊不惊喜?当心,这可能是诈骗分子的“新诱饵”。  近日,一位武汉市民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想以此提醒更多消费者:千万不要轻信“天上掉馅饼”,更不要因贪小便宜而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以防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收到快递可“0元领商品”  10月17日,武汉市民梁女士收到一个来自湖南省衡阳市的快递,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张彩色印刷的“双11万人团特邀卡”,下方的“主办单位”一栏,有天猫、淘宝、美团、拼多多、饿了么等多家电商平台的LOGO,右边左下角是“0元领取区”。旁边还有相关说明,声称刮开任意商品后扫描二维码领取,所有商品均由美团、饿了么同城免费配送,30分钟内送达。话费均由官方直充。梁女士刮开覆盖面后,显示中奖奖品为蓝月亮洗衣液和50元通用话费。  “我担心是骗子,没敢扫。”18日上午,梁女士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她当天拨打了相关平台的官方客服电话,求证该活动的真实性。客服人员均表示,平台方并未举办类似“0元领”的活动。  通过梁女士展示的这张“特邀卡”,极目新闻记者看到,这是一张纸质卡,外观以红色为主色调,写有“备战双11,全场0元领”字样,卡面翻过来,则是“大品牌0元领”的奖品列表,有云南白药牙膏、清风抽纸40包、消毒烘干刀架、50或100元通用话费等,每个0元领商品旁还有不同种类的赠送品,蓝月亮洗衣液赠送价值16元立白洗洁精,50元通用话费则送20元微信现金红包。  梁女士刮开的0元领取区下方,还有一行红色小字:“提示:刮开上方覆盖膜,刮出的任意商品均为0元领取。”然而,记者用微信扫描列表右上角的二维码,却显示:“网页包含恶意欺诈内容,被多人投诉,为维护绿色上网环境,已停止访问。”  多家平台客服:没有类似活动  18日上午11时许,媒体人士以用户身份致电淘宝天猫客服。客服人员称,该所有活动都会通过APP或官网页面来推送,不会通过线下扫码方式推广。“建议不要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不向陌生人转账,以免发生不必要的损失。”该客服提醒,用户如果担心自己的订单信息被泄露,可在登录淘宝APP,点击“我的淘宝”,在设置中开启订单号码保护,这样可以隐藏收件人的真实手机号、保护隐私。  饿了么客服人员在回复时也强调,一般情况下,该平台推出的活动以APP上显示的为主,不会通过小卡片推送,建议用户谨慎处理、不要轻信,以免上当受骗。  通过梁女士收到的快递包装显示,该快递的寄件方是“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俊飞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衡阳县分仓”的地址发出的,联系电话是区号为0731的7位数座机号码。但事实上,湖南衡阳区号为0734。极目新闻记者多次拨打该电话,始终提示无法接通。记者通过天眼查搜索查询,也无法查到该公司的任何信息。  每年双11之前,经常有不法分子通过虚假物流、预售商品、虚假红包、刷单返现、中奖免单等方式进行诈骗。几天前,阜阳市公安局就在其官网上发文《收到“双11”陌生快递?谨防新型诈骗》。文中称,诈骗分子先是以不法手段获取个人信息,再以“陌生快递+刮刮乐”作为引流方式,大量寄出快递撒网。当受害人扫码后,诈骗分子先是会予以小利,以几元红包、寄送小礼品等方式获得受害人信任,再引诱其下载App,以“刷单返利”为由将其骗入刷单骗局,诱导受害人向陌生账户转账,并在事发后迅速将其拉黑。  该文提醒,对待来历不明的快递包裹,一定要谨慎对待,面对“免费抽”“待领取”等“福利”要谨慎,不要轻易扫码;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在丢弃包裹前,要对包裹上的快递单进行处理,以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10/23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蟹券应节来诈骗,保持理性躲开风险
      随着品尝大闸蟹的最佳时节逐渐到来,电商平台上预售的大闸蟹礼品券供销两旺。由于螃蟹不耐储存、运输不便,蟹券的出现有助于更加精准的控制出货,实现客户分流,还能减轻商家销售和库存压力,也给消费者提供了自由的消费时间和处理方式。然而,围绕蟹券的各种问题逐渐暴露。  据媒体报道,有商家短时间内无法兑换或到手的螃蟹缺斤少两,名不副实。由于蟹券是别人送的,收券人还很难投诉和要求退款。同时,蟹券是提前收钱的,根据收入多少,商家按计划安排。有些商家把钱收来之后,因为经营不善直接跑路。此外,今年如果价格卖得好,就可以供应;如果今年亏本了,蟹商就可能赖账,今年不提了,明年再提。此外,还有“蟹券空转”的情况,即蟹券“证券化”,以至于让螃蟹券有了金融产品的属性。  今年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直接利用蟹券来钓鱼甚至诈骗了。某明星就发微博说,诈骗集团以赠送“螃蟹卡”为由,提示用户获奖或收到商家赠礼,诱导用户入群或到相关页面提交相关信息,进而实施诈骗。  收到螃蟹卡、顺手扫码、然后被诱导被骗,这个看起来并不高明的手法,却是商业现象中很常见的小群体消费的缩影。其实无论最后是诈骗,还是搞推销,其实都是套路。以至于涉事者最后都忘了究竟自己当初为什么会进了这个群,花了这些钱,还买了这些东西顺便还上了个当。不通过正规平台购物,又或者根本就分不清何为正规不正规,何为知名不知名,何为第三方链接。这,恰恰是许多上了年纪却又深度依赖和信任网络消费的群体特征。  如果单纯只是想坑人一笔,受害者可能还能忽略掉,怕就怕被贼惦记。由于大部分人都有贪婪心理,更愿意相信对方是正规商家送福利,那么只要在群里,就有被骗的一天。当下,个人信息严重泄露,诈骗集团掌握了个人身份证、手机号码和家庭住址,连我新微信都拿到了,就能对个人的行为轨迹锁定,还能放长线、钓大鱼来专门围猎这一个人。而我们身处互联网时代,每个地方都要填写个人真实信息,结果,实名制反过来又成了诈骗的利器。  蟹券只是套路的由头,更多的商业诈骗还会层出不穷,我们不能脱网而生,也不可能洞察所有骗局。但至少面对层出不穷的诱惑和外部刺激,至少可以保持多一分钟的钝感和冷静,少一些积极的好奇和贪心。无论对企业投资还是对个人消费,其实都是稳妥有用的心法。
    10/13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高收益还是高风险?谨防金融理财诈骗套路
      “还有这种好事?”50多岁的王阿姨一脸惊喜。原来,在小区门口参加免费领鸡蛋活动时,一家理财公司的业务员小李推荐了一款名为“以房养老”的理财产品。  “您将房子抵押给我们合作的银行,抵押出来的资金再投入我们公司的理财产品,理财收益就是您的养老金!比如您的房子价值450万,就可以贷出315万资金,获得8万多元的理财收益!”在小李的介绍下,王阿姨禁不住高息诱惑,办理了房屋抵押贷款,还将贷款资金委托小李购买理财产品。  迟迟等不到第3个月理财收益的王阿姨,再次拨打小李的电话,等来的只有“您拨打的电话为空号,请核实后再拨”,即使报案了,也无法追回300多万的本金。  这是一起典型的理财金融诈骗。  理财金融诈骗是指通过欺骗、虚假陈述等不正当手段,让客户在购买金融产品时遭受损失的行为。这种行为涉及证券、基金、保险等多种类型的金融产品,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冒充银行或金融机构,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或社交媒体向投资者提供虚假的信息,以骗取他们的钱财;向投资者介绍虚假的投资项目、推销虚假的保险计划,推销虚假的股票或期货交易,声称可以提供高额的回报,但实际上可能是骗局;成立虚假的慈善机构,向投资者募集资金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金融诈骗分子盯上了长者的“钱袋子”,广发银行在防范金融诈骗方面采取了以下多项举措,共同保护长者“钱袋子”安全。  强化技术手段。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安全防护措施,提高银行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通过对各业务渠道、业务场景部署策略、模型、规则、指标,实现对各类欺诈风险的预警、拦截,防止不法分子利用技术手段进行金融诈骗活动。  强化信息披露。加强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宣传和信息披露,通过广发银行官方网站零售金融专区,披露在售产品的产品类型、风险等级、产品期限等相关信息,让客户充分了解产品的风险和特点,增强客户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强化客户教育。加强对客户的教育培训,开展金融知识进万家、金融投资讲座等金融教育活动,提高客户的金融素养和风险意识,帮助客户识别和防范金融诈骗活动。  此外,在长者有金融需求时,广发银行会发出“一看、二问、三查、四不要”的提示:  一看:看理财收益率和存款的利息是否合理,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超过6%的要打个问号,超过8%以上的就很危险了,要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  二问:当遇到金融疑问或者不清楚的问题,一定要问正规的金融机构,不要随意信陌生营销人员。  三查:查签署的合同金融机构是否有业务资格执照、查金融产品是否合规、查金融广告是否违法违规  四不要:不要信不明信息、不要随意透露个人信息、不要打开不明的网络链接、不要轻易汇款转账。  客户在进入新型金融市场和投资市场时一定要谨慎,树立理性投资理财观念,不被“保本保息”“保证收益”等说辞迷惑,慎重对待合同签署环节,购买理财投资产品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从正规渠道核实所购买产品的真实性。  未来,广发银行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通过完善制度、加强培训、优化服务等方式,关注长者金融安全,切实防范金融诈骗,提高老年人的风险防范意识,保障客户的金融权益。
    10/09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当心!直播间“三无产品”对老年人下手
      近日,网红主播“秀才”被封号,他有千万级粉丝量,以中老年女性为主。在此之前,他曾被网友举报涉嫌欺诈。这次封号后,另一位与“秀才”粉丝数量相当,但多受中老年男性欢迎的女主播“一笑倾城”也备受争议。  二人不久前在直播间展开了一场“世纪PK”——3小时收获超2000万人在线观看。有网友称,“一笑倾城”有一60级的榜一大哥粉丝,这意味着这个大哥至少为此消费了2000万元。目前,“一笑倾城”的账号已停播。  千里寻爱、重金打赏……这些不可思议的追星举动正发生在中老年的互联网世界里。如何让中老年人享受精彩的网络世界的同时安全“冲浪”,成了亟须解决的问题。  “退货的速度跟不上我奶奶被骗买的速度”  最近,黄灿因为自己的奶奶在直播间购买大量“三无产品”而感到头疼。  “他们编造那些剧本,天天老爹老妈的,说船沉了有一批金子低价给他们,我奶奶信得很。”黄灿说。  黄灿称,她的奶奶在短视频平台上关注了好几个账号名字中带有“百姓家”关键词的主播,并在这些主播推销下购买了大量商品,前后大约花了5000多元。收到后,她发现都是一些假黄金和三无保健品。  黄灿无法说服自己的奶奶,只能收到货后第一时间退货,但如果时效过了也退不了。“退货的速度跟不上我奶奶被骗买的速度,真无奈啊!”黄灿把这些事发在社交媒体上,发现许多有长辈的人都有类似的经历。  点进其中一部分主播的账号,这些人在直播间并不是直接带货,而是讲述情景故事,在其页面左上角还显示“虚构剧情”的标识。  此前,有媒体曝光过部分主播在直播间上演苦情戏局中局的现象。  主播PK,粉丝上当?  买到“三无产品”还有可能进行退货以减少损失,但如果是被诱导进行直播打赏,老人们的钱财便很难再被追回。  今年8月,杨清发现父亲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向一名叫“东方唢呐~战神”的主播转了4900元。  “这个主播在直播间说帮他打PK,给粉丝返现,私下加微信,发私信找我父亲要银行卡号。”杨清称,父亲今年60多岁,平时多一人居住,关注“东方  唢呐~战神”大概有1年时间,并且只给他进行过打赏。  原因是这名主播告诉老人,打赏的钱会进行分成,事后再返现。“钱转过去,人就被拉黑了,再也联系不上了。”在杨清看来,这是明显的欺骗行为。她找到平台,对方承认主播存在诱导行为,但是对于杨清父亲已打赏的费用却无法退回。  事发后,杨清还曾报警,但警方表示,这不属于刑事案件,无法执行。“平台让我自己找网红,我们都联系不上了,怎么找?“她说。  有律师呼吁平台提供适老化网络服务  有数据显示,短视频平台上41岁以上用户占比近四成,51岁以上用户占比近两成,月度线上消费能力超2000元。中老年人群俨然成为具有相当实力的互联网用户。骗法多样、维权困难……老年人如何在互联网世界自处?  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夏海龙律师向中新网表示,平台一方面有责任监管平台主播,如规范主播行为、审核主播资质等;另一方面,平台也应针对老年人用户提供适老化的网络服务,比如对涉及财产、人身安全等内容应突出提醒。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建议,平台应针对中老年用户特征,建立相应算法模型,在不当内容出现时进行系统提示、内容限流等。
    09/28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曝光违法医美广告不只是“形象惩戒”
      “快速、直接、精准解决衰老下垂”“效果立竿见影”……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曝光了12起涉医药领域广告违法典型案例,其中多起案例涉及医疗美容领域,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美技术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注重变“美”,医美市场这块“蛋糕”也越做越大。德勤中国发布的《中国医美行业2023年度洞悉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预计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消费金额有望实现20%增速,且未来四年预计市场将保持15%左右的年复合增长。不过,在医美市场规模较快增长的同时,违法医美广告、医美纠纷案例也在增长。  不久前,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5月共监测到有关医美消费维权舆情信息90769条,其中,有关营销宣传问题信息32029条,占比35.3%,在相关问题中占比最大。可见,违法医美广告日益成为造成医美消费纠纷的重要推手。在此次曝光的12起案例中,违法医美广告也占有较大比重。这些问题都在提醒消费者,要擦亮双眼,理性看待各类医美广告。  广告在市场中具有“桥梁”作用。由于很多消费者都是通过广告知晓医美项目,进而来选择医美机构和医美项目,于是部分医美机构便在广告上动起歪心思,通过发布夸大疗效等违法医美广告来吸引消费者。如北京一家医美机构广告就用“一次热玛吉解决5大衰老问题”“效果立竿见影”等广告词来获取消费者的信赖。然而,这种广告具有夸大成分。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的规定。法律之所以如此规定,就是因为包括医美在内的医疗活动是十分严谨的,个体差异很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绝没有100%的有效和100%的安全。如果贸然宣称产品的功效良好、安全性高,则容易误导消费者。  此外,还有一些医美机构通过制造容貌焦虑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进行医美,进而获取利润。比如,此次曝光的天津一家医美机构就在其视频号中发布了题为《颜值在这个时代有多重要?变美不踩坑变富不迷路》的广告,制造容貌焦虑。此外,当事人还存在利用患者的名义、形象为医疗美容项目作推荐、证明等违法情形。最终,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对其作出罚款20.01万元的行政处罚。  这些曝光的违法案例,不仅直接点出了违法企业的名字,而且列举出违法事实,还披露了行政罚款数额。这对违法企业既是一种“形象惩戒”,也对其他医美机构具有警示教育意义。应该说,行政处罚让违法企业付出经济代价,而点名通报则让违法企业的“美丽形象”荡然无存,消费者会对其比较警惕甚至用脚投票。  除“形象惩戒”外,曝光违法案例也给爱美的消费者上了一堂常识课,即发布违法广告的医美机构是缺乏合规经营意识的。所以,准备整形美容的消费者,在选择医美机构时,可以对照广告法规定判断其广告是否规范,对广告违法的医美机构应当警惕,这是避坑的有效办法。另外,曝光医美广告违法案例对各地广告监管部门也具有指导作用。  医美行业的经营是否合规,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变美之旅是否安全。这需要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对医美广告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既加大主动监管力度,也要鼓励公众举报违法广告,保持对违法医美广告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让消费者在变美的过程中少些纠纷、多些安心。
    09/26 风险提示
  •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