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公示信息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站内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信用服务 > 信用修复
  • 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价值基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健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体制机制,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教育引导全社会自觉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推动诚信建设,既要靠道德的柔性力量,又要靠制度的刚性保障。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着力提升全社会诚信水平,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与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素来明礼崇信、抱诚守真,将诚信观念融入社会个体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之中,将外在的诚信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塑造稳定的诚信人格,从而生存发展、继往开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诚信思想。《周易》有“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的记载,认为诚信是安身立业的前提基础;《论语·为政》载孔子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将诚信定位为个体在社会中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礼记·中庸》里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把诚信视为自然法则与人伦准则的统一体;《管子·枢言》曰“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强调诚信是天下准则的关键……纵观中国历史,中华优秀传统诚信文化将诚信视为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和谐运转的核心准则,在数千年的传承中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行为规范与价值取向。跨越历史时空,诚信文化在新时代依然绽放着璀璨之光,发挥着独特功能。  诚信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国家治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领域,诚信建设在每一个领域都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诚信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需。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有助于推动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对市场主体而言,诚信是关系其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依法诚信经营是企业发展之本。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次,诚信建设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诚信建设有助于构建社会信任网络,增强社会凝聚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通过宏观政策制定与微观执行机制的制度创新,推动诚信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和长效化,有助于促进各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优化治理流程,提高治理效能,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诚信建设的合力,推动形成持久稳定的诚信风尚。最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是提升政府公信力、实现科学决策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的必然要求。政务诚信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各类行政主体的诚信水平对全社会信用建设发挥着重要的表率和导向作用。政府决策过程中的信息公开、政策承诺的有效履行等诚信行为,能够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提高政策执行效率,促进政策有效落实,也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公众满意度,实现公共服务的高效供给。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让失信者受罚、让守信者受益,能够释放助推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强盛的巨大能量。为此,应通过力量整合、部门协同,激活传统诚信资源的现代价值,强化机制供给、保障制度落地,建立完善多元协同的监管范式,使诚实守信成为社会共识。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结合时代需求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开展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研究,挖掘内涵意蕴、梳理历史演变、阐扬时代价值,更好地继承、发展、创新诚信文化,为当代诚信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将传统诚信故事改编成现代文艺作品,以艺术形式展现诚信的永恒魅力,继承发扬中华民族重信守诺的传统美德。把中华民族诚信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鼓励地方与行业根据自身特点与实践需求,开展诚信文化建设实践活动。  强化法律制度保障。明确界定诚信行为与失信行为的法律边界,增强法律对失信行为的威慑力。优化信用信息管理机制,完善信用信息平台,制定严格的信用信息采集标准与规范,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完整性。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安全防护体系,防止信用信息泄露与滥用。完善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机制,为失信主体提供合理的信用修复途径,激励其主动纠正失信行为,维护信用体系的动态平衡与公正性。  完善多元协同的监管范式。强化政府监管职能,明确各部门在信用监管中的职责分工,建立协同监管机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及时发现并预警失信风险,实现精准监管。加强对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的监管,规范其业务行为,确保信用服务质量。鼓励社会监督参与,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监督举报机制,畅通公众监督渠道。制定行业诚信自律规范,加强对会员企业的诚信教育与监督管理,推动行业诚信建设。适应新兴技术与新经济业态发展,积极探索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等领域的诚信建设路径。  开展诚信教育,推动形成崇尚诚信、践行诚信的良好风尚。编写专门的诚信教育教材,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开展诚信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诚信氛围。创新社会宣教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制作发布形式多样的诚信宣传内容,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社会大众传播诚信理念,凝聚社会共识。通过开展制度化、常态化的诚信教育,持续推动诚实守信、履约践诺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诚信基础。  作者:朱家梅、牛娜(分别系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
    2025/03/24 信用修复
  • “信用专家谈”| 社会信用体系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着力点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障,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水平决定生产关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社会信用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础制度,是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障。在创新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秩序、激发新经济以及提升劳动者能力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要素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塑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模式。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强调资源投入与产出关系不同,以信用信息为代表的数据要素,具有非排他性、共享性、可加工性和风险定价功能,引导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社会信用体系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规范了市场经济的秩序,而且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维护市场秩序,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数据要素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以其独特的机制,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信用信息的共享性和加工性,使得先进优质的生产要素能够更加顺畅地流向新质生产力,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当前需要将信用体系建设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可重点关注以下四个维度作为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着力点:  一是结合数字经济和人民币国际化,将中国特色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传播到世界各地。人工智能(AI)和信用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发展,安全、高效、便捷地归集和处理信用信息,大幅度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智能化水平。  二是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扎实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机构改革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服务质效,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是以发展的眼光观察信用体系在新兴事务中的创新支撑。紧跟当下00后、Z世代等年轻群体的潮流趋势,在夜间经济、云端展览、国潮文创专项计划,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服务意识,不断释放各领域生产力和创造力,在新业态发展领域,走走看看,加强内部和行业自律,上升为团体标准、地方标准,在重点领域和存在信用风险点位实施重点信用监管,培育新型信用生态消费模式。  四是持续发挥新质生产力要素作用,新质生产力是经济高增长的关键,信用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制度,发挥优化资源配置作用,完善各类信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公共信用产生的相关数据作为最重要的政务数据,有序向社会开放,发挥信用数据作为支撑各行业发展的生产要素的作用,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在新时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高质量发展。(作者:刘凡华,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南京市宏观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综合经济研究所负责人,北京信用学会特邀研究员)
    2025/03/20 信用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