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公示信息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站内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进信息通信业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信息通信行业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推进会,要求纵深推进行业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国家经济安全,事关社会大局稳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行业要深刻认识反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长期复杂性和现实紧迫性,始终紧绷思想之弦,始终保持干劲韧劲,始终坚持高压态势。  全行业要加大力度纵深推进行业反诈源头治理和综合治理;要从严整治虚拟运营商电话卡、中间号、短信端口等涉诈问题,坚决堵塞管理漏洞,防范各类资源和业务被违法违规利用;要深入开展反诈技术创新,加强新型诈骗手法技术反制,深化数据共享和能力联动;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不断提高涉诈监测预警的精准性和时效性,推动形成全民反诈防骗的浓厚氛围。
    2025/06/17 专项治理
  • 工业和信息化部:保障中小企业资金流转,13家车企承诺“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消息,近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四家汽车生产企业分别发表声明,就“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作出承诺。此后,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小鹏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小米汽车有限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汽车生产企业也陆续发表声明,承诺“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截至目前,已有13家汽车生产企业就此作出承诺。  相关企业具体声明内容分别为——  中国一汽:中国一汽作为国有特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始终视供应商为最紧密的合作伙伴,坚持命运与共、互利共赢,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近期,工信部、国资委等国家部委就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部署要求,中国一汽坚决贯彻落实,持续优化内部采购与财务结算流程,以实际行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健康稳定。一是完善机制,强化执行。明确付款期限和支付方式,将“60天付款”作为所属单位付款期限要求,加强资金监督和过程管理。二是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加强采购、财务等部门内部协同,进一步精简审批环节,确保付款流程畅通无阻。三是技术赋能,精准管控。充分利用数字化云工作台,实现对合同执行、发票匹配、付款申请等全流程节点的实时监控,确保每一笔应付款项按期支付。面向未来,中国一汽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践行央企使命担当,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一道,聚力建设更加健康、更可持续的汽车产业发展生态,共同开创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东风汽车:6月10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精神,助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汽车)正式宣布,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此举是东风汽车积极响应国务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的重要举措,旨在以切实行动推动上下游资金高效流转,助力产业链良好协同发展。东风汽车将积极践行央企社会责任与担当,进一步发挥产业链“链长”作用,携手上下游企业构建更具韧性和创新活力的汽车产业生态,为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广汽:广汽集团一直以来坚持为顾客提供高安全、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供应链体系的健康发展是保障产品高安全、高品质的基础。为此,广汽集团将一如既往,坚持以不超过60天的供应商账期,保障供应链资金高效周转,携手上下游伙伴,共同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赛力斯:赛力斯积极响应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中国新能源汽车取得的成绩实属不易,我们呼吁更加有序的市场化,企业加强自律,共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我们愿与行业同仁继续携手,共同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共筑智能电动出行新时代!赛力斯正在积极推进产品集成化、智造集聚化,有效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提升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一直以来,赛力斯按照与供应商的合同约定付款,正常货款账期60天,实现主机厂与供应商双赢。  吉利汽车:为了积极响应落实国务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吉利汽车集团宣布,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以加速产业链资金周转效率,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挥领军企业担当,促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吉利汽车集团一直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与担当,深入贯彻国家政策部署,愿与行业同行携手共进,构建汽车价值链命运共同体,打造更加公平、有序、健康的市场环境,实现互利共赢,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长安汽车:近期,工信部、国资委等国家部委就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部署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部委的精神,长安汽车携旗下长安启源、长安凯程、深蓝汽车、阿维塔,向行业宣布,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以切实行动践行央企社会责任,保障中小企业资金高效流转,助力产业链良好协同运行,共同努力,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比亚迪:为落实国家及相关部委就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的一系列部署要求,为助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比亚迪汽车宣布,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我们将以切实行动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未来,比亚迪汽车将继续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携手上下游伙伴共同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行稳致远。  奇瑞汽车:近期,工信部、国资委等国家部委就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部署要求,奇瑞集团坚决贯彻落实,决定自6月10日起,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以加速产业链资金周转效率,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打造更加公平、有序、健康的市场环境。奇瑞集团将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携手共进,构建汽车价值链命运共同体,维护行业公平竞争秩序,共同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小鹏汽车:为了积极响应落实国家及相关部门针对促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部署要求,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助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小鹏汽车宣布,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小鹏汽车作为“未来出行探索者”,将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与担当,努力通过AI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链及上下游伙伴,共同推进中国汽车产业行稳致远的高质量发展。  小米汽车:小米汽车坚决落实国家及相关主管部门就促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供应链稳定作出的部署要求,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我们将以切实行动,携手上下游伙伴,共同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长城汽车: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将对供应商的支付账期统一到60天内,以保障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发展效率。长城汽车一直坚持长期主义原则,深入贯彻国家政策部署,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持续与汽车产业链伙伴共同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推动中国汽车强国建设。  零跑汽车: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零跑汽车在坚持全域自研、技术创新的同时,始终致力于构建良好的供应商生态。在此,我们积极响应国务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和汽车工业协会《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号召,郑重作出以下承诺: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60天付款”原则,以零拖欠为标准,精简审批流程,持续加强部门协同,确保付款流程高效和畅通。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全行业共同关注下,我们愿与行业同仁一起,共同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  上汽: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上汽集团宣布,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并且不采用商业承兑汇票等增加供应商资金压力的结算方式,以实际行动践行国企责任,保障上下游企业资金高质高效流转,推动合作伙伴更好协同运行。上汽集团将一如既往地与广大生态圈伙伴精诚携手,共促中国汽车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025/06/16 信用修复
  • 最高法:发布涉及惩治人被“挂”、脸被“卖”等典型案例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侵害肖像权、名誉权等人格权的情形并不鲜见,且侵权方式手段表现出更多的隐蔽性、复杂性。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对外发布典型案例,涉及惩治人被“挂”、脸被“卖”等内容,旨在强化人格权司法保护力度。  此次发布的“陈某与孟某等名誉权纠纷案”明确,利用网络账号“挂人”并号召粉丝投诉和网暴,构成名誉权侵权。  案情显示,陈某仅是针对某相声演员的演出发表观后感,后与个别粉丝发生言语争执。涉案账号借维护相声演员声誉为由,号召其他粉丝投诉陈某社交账号,持续对其网暴,严重侵犯陈某的名誉权。法院最终判决,作为共同注册和管理账号责任人的孟某、高某删除涉案相关信息,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陈某损失。  最高法表示,网络账号的使用者将他人网络身份信息置顶公示、号召他人投诉,容易使公众对“被挂者”的形象和名誉产生误解或负面评价,甚至逐渐演变为对“被挂者”的网暴,制造社会矛盾和冲突。对此,应予杜绝和制止。通过案例引领,力求从源头避免侵权、杜绝网络暴力,营造良好网络氛围。  在“徐某、李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中,人民法院对徐某、李某通过网络等渠道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人脸照片、视频等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依法予以惩处。  最高法认为,该案明确人脸信息属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犯罪对象,有利于法律适用的统一,同时警示有非法出售或提供他人人脸信息行为企图的人悬崖勒马。  当前,人工智能(AI)技术驱动的产业形态和经营模式不断涌现,该类技术的独特性能以及对民事主体权利的影响需要高度重视。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涉及利用AI技术侵权问题,如在“彭某某诉某软件运营公司肖像权纠纷案”中,某软件运营公司通过AI技术开发运营“换脸”软件牟利。该公司在未获彭某某授权的情形下,利用其肖像供用户“换脸”。  最高法表示,人民法院认定该公司构成侵害肖像权,有助于提示相关主体在开发和应用AI时遵守法律法规,避免侵害他人人格权。
    2025/06/16 专项治理
  • 广东深圳:建成“通用+专业”民营企业信用评价应用体系
      深圳市在民营企业信用服务领域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取得突破。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市信用办)聚焦民营企业在融资支持、出海拓展、监管合规等方面难点痛点,持续创新工作机制与方法路径,基本完成信用评价和信用标注两项试点任务。  其构建的一套以27亿条公共信用数据为坚实底座、覆盖20个重点行业的“通用+专业”民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标志着深圳在“完善民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改革部署上,取得了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突破性进展。  动态画像精准“把脉”数据底座支撑“深圳标准”  在深圳,企业的信用状况已告别“静态证明”时代,转变为一张实时更新的动态“信用身份证”。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市信用办)依托全市归集的超27亿条公共信用数据,构建民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涵盖经营变更、登记许可、处罚记录、投诉举报、表彰评价五大维度,共63项核心指标,实现对全市440万经营主体的全面覆盖。这套体系以月度为周期对全市经营主体进行从最优A+级到风险警示E级的六级精准“信用画像”,形成了全国领先的信用监测“深圳标准”。  支撑这套先进体系的,是深圳市公共信用数据归集机制的健全完善。通过出台《深圳市公共信用信息目录(2024年版)》,依托全市政务资源共享平台,基本实现登记注册、司法裁决、行政管理、信用评价等12大类735项信用数据应归尽归,跨部门推动税务、社保、公积金、水电气等73家数源单位超27亿条公共信用数据高效共享。同时,打通商事登记、行政处罚、司法判决等12类高频数据流,实现全市经营主体信用档案按月滚动更新,确保信用评价既能真实反映企业最新经营状况,又能提前预判潜在信用风险波动。  此外,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市信用办)在信用评价体系通用模型基础上深化行业应用,联动深圳市各委办局在医疗、环保、住建等20个重点领域构建了专业信用评价子模型。例如,市卫健委在龙华试点“信用+N”监管新模式,结合通用评价与行业专项评价指标,以“信用分”形式呈现医疗机构整体信用水平;市生态环境局则依据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对排污企业实施分级精准执法,显著提升监管效能。  “圳信+”平台赋能信用价值深度释放  2025年5月,市市场监管局(市信用办)创新推出“圳信+”全市统一社会信用服务综合平台,该平台成为信用价值转化的关键枢纽。其以移动端为核心,深度链接市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深圳信用网、深i企等应用渠道,为政府部门、经营主体和市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信用服务。  在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方面,“圳信+”平台以深圳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为载体,创新构建信用评价金融赋能体系,有效打破银企信息壁垒。例如,“个体深信贷”产品精准服务无抵押物的个体工商户,自上线以来已为9142户授信16.83亿元;“科技初创通”则聚焦科技初创企业的起步融资需求,上线以来已成功助力2516家科创企业获得超27亿元融资支持。平台还与中行、建行等金融机构开展联合建模,建立动态预警与数据闭环机制,显著提升了银行风控水平。截至2025年4月末,深圳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已服务企业66.3万家,促成企业获得融资5527亿元。  在提升企业监管合规效率上,“圳信+”平台重构了传统监管逻辑。其“信用管家”模块整合信用报告生成、企业年报填报、信用融资等政务服务,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便捷体验,特别是“一键生成”可替代过去47份证明的无违法违规信用报告功能,极大减轻了企业负担。“信用哨兵”模块则基于信用评价结果自动生成检查任务,在电动自行车、高风险空壳企业等重点领域实施精准治理,实现优质企业“无事不扰”与风险主体“利剑高悬”。“信用账户”形成的可追溯“信用身份证”,可在招投标、供应链合作等场景广泛应用,配套建立的事前指引、事中预警、事后修复“三重”信用合规支持机制,系统性提升了企业信用管理能力。  湾区融合国际接轨信用生态惠及民生  深圳信用体系的价值正突破地域限制,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并接轨国际规则。通过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信用建设发展联盟建设,深圳建立联合评价模型,聚焦股权穿透、跨境履约等核心指标优化算法,实现深港企业信用评价结果互认,为区域信用协同治理奠定基础。打通境内外征信机构信息通道,已推动港资企业在内地获得信用贷款超30亿元,有力满足了大湾区融合发展的跨境信用需求。同时,深圳借助邓白氏、益博睿等国际信用数据,为本地企业生成包含37项国际通用指标的“信用电子名片”,助力企业以“信用出海”形式拓展国际市场。  信用建设的成果也深度融入城市治理末梢,构建起“信用惠民”的生动场景。在南山区,6家区属公立医院和82家社康中心全面推行“信用就医”,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享受“先诊治、后缴费”的便利服务。宝安区创新推出“诚信+出租屋”模式,为全区17.3万栋出租屋楼宇建立详实的信用档案,打造了全国首个出租屋楼栋信用地图。前海则积极探索“信用税收”应用,将税收信用信息深度应用到服务市场主体上,给予诚信纳税市场主体更多便利。  下一步,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市信用办)将持续在数据归集共享、模型迭代优化、应用场景拓展三大方向发力,打造全国信用改革的“深圳样本”,为全国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经验”,有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的持续繁荣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2025/06/12 行业信用
  • 国家税务总局:公布3起隐匿未开票收入偷税的典型案件
      国家税务总局6月10日公布3起隐匿未开票收入偷税的典型案件,分别是:国家税务总局海南省税务局第一稽查局依法查处海南欧丽家实业有限公司及其分公司隐匿未开票收入偷税案件;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税务局第一稽查局依法查处重庆多笠原食品有限公司隐匿未开票收入偷税案件;国家税务总局怀化市税务局稽查局依法查处怀化泰和物业服务有限公司隐匿未开票收入偷税案件。  这些案件中,涉案企业通过个人账户收款构建“资金暗河”、设置“内外两套账”制造财务假象、虚假纳税申报等手段,企图“瞒天过海”,逃避纳税义务偷逃税款,严重损害了国家税收安全和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最终均被依法查处,再次向社会传递出依法纳税的严肃性、合规经营的重要性,也提醒消费者要及时索要发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共同维护市场公平。
    2025/06/12 专项治理
  • 广东深圳:建成“通用+专业”民营企业信用评价应用体系 发布时间:2025/06/
      深圳市在民营企业信用服务领域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取得突破。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市信用办)聚焦民营企业在融资支持、出海拓展、监管合规等方面难点痛点,持续创新工作机制与方法路径,基本完成信用评价和信用标注两项试点任务。  其构建的一套以27亿条公共信用数据为坚实底座、覆盖20个重点行业的“通用+专业”民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标志着深圳在“完善民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改革部署上,取得了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突破性进展。  动态画像精准“把脉”数据底座支撑“深圳标准”  在深圳,企业的信用状况已告别“静态证明”时代,转变为一张实时更新的动态“信用身份证”。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市信用办)依托全市归集的超27亿条公共信用数据,构建民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涵盖经营变更、登记许可、处罚记录、投诉举报、表彰评价五大维度,共63项核心指标,实现对全市440万经营主体的全面覆盖。这套体系以月度为周期对全市经营主体进行从最优A+级到风险警示E级的六级精准“信用画像”,形成了全国领先的信用监测“深圳标准”。  支撑这套先进体系的,是深圳市公共信用数据归集机制的健全完善。通过出台《深圳市公共信用信息目录(2024年版)》,依托全市政务资源共享平台,基本实现登记注册、司法裁决、行政管理、信用评价等12大类735项信用数据应归尽归,跨部门推动税务、社保、公积金、水电气等73家数源单位超27亿条公共信用数据高效共享。同时,打通商事登记、行政处罚、司法判决等12类高频数据流,实现全市经营主体信用档案按月滚动更新,确保信用评价既能真实反映企业最新经营状况,又能提前预判潜在信用风险波动。  此外,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市信用办)在信用评价体系通用模型基础上深化行业应用,联动深圳市各委办局在医疗、环保、住建等20个重点领域构建了专业信用评价子模型。例如,市卫健委在龙华试点“信用+N”监管新模式,结合通用评价与行业专项评价指标,以“信用分”形式呈现医疗机构整体信用水平;市生态环境局则依据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对排污企业实施分级精准执法,显著提升监管效能。  “圳信+”平台赋能信用价值深度释放  2025年5月,市市场监管局(市信用办)创新推出“圳信+”全市统一社会信用服务综合平台,该平台成为信用价值转化的关键枢纽。其以移动端为核心,深度链接市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深圳信用网、深i企等应用渠道,为政府部门、经营主体和市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信用服务。  在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方面,“圳信+”平台以深圳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为载体,创新构建信用评价金融赋能体系,有效打破银企信息壁垒。例如,“个体深信贷”产品精准服务无抵押物的个体工商户,自上线以来已为9142户授信16.83亿元;“科技初创通”则聚焦科技初创企业的起步融资需求,上线以来已成功助力2516家科创企业获得超27亿元融资支持。平台还与中行、建行等金融机构开展联合建模,建立动态预警与数据闭环机制,显著提升了银行风控水平。截至2025年4月末,深圳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已服务企业66.3万家,促成企业获得融资5527亿元。  在提升企业监管合规效率上,“圳信+”平台重构了传统监管逻辑。其“信用管家”模块整合信用报告生成、企业年报填报、信用融资等政务服务,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便捷体验,特别是“一键生成”可替代过去47份证明的无违法违规信用报告功能,极大减轻了企业负担。“信用哨兵”模块则基于信用评价结果自动生成检查任务,在电动自行车、高风险空壳企业等重点领域实施精准治理,实现优质企业“无事不扰”与风险主体“利剑高悬”。“信用账户”形成的可追溯“信用身份证”,可在招投标、供应链合作等场景广泛应用,配套建立的事前指引、事中预警、事后修复“三重”信用合规支持机制,系统性提升了企业信用管理能力。  湾区融合国际接轨信用生态惠及民生  深圳信用体系的价值正突破地域限制,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并接轨国际规则。通过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信用建设发展联盟建设,深圳建立联合评价模型,聚焦股权穿透、跨境履约等核心指标优化算法,实现深港企业信用评价结果互认,为区域信用协同治理奠定基础。打通境内外征信机构信息通道,已推动港资企业在内地获得信用贷款超30亿元,有力满足了大湾区融合发展的跨境信用需求。同时,深圳借助邓白氏、益博睿等国际信用数据,为本地企业生成包含37项国际通用指标的“信用电子名片”,助力企业以“信用出海”形式拓展国际市场。  信用建设的成果也深度融入城市治理末梢,构建起“信用惠民”的生动场景。在南山区,6家区属公立医院和82家社康中心全面推行“信用就医”,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享受“先诊治、后缴费”的便利服务。宝安区创新推出“诚信+出租屋”模式,为全区17.3万栋出租屋楼宇建立详实的信用档案,打造了全国首个出租屋楼栋信用地图。前海则积极探索“信用税收”应用,将税收信用信息深度应用到服务市场主体上,给予诚信纳税市场主体更多便利。  下一步,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市信用办)将持续在数据归集共享、模型迭代优化、应用场景拓展三大方向发力,打造全国信用改革的“深圳样本”,为全国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经验”,有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的持续繁荣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2025/06/11 信用修复
  • 持续优化跨区涉税服务举措 让群众“少跑路、快办事”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税务部门不断加强作风建设,聚焦企业跨区域经营和群众异地办事需求,持续优化跨区域通办、跨区迁移等服务举措,进一步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税务部门累计办理跨区域通办业务52.77万笔;全国有1.47万户纳税人顺利完成跨省迁移,同比增长13.52%。  聚焦企业和群众异地业务办理不便问题,税务部门积极完善服务运营体系,深化拓展跨区域通办,依托征纳互动构建“远程虚拟窗口”,运用远程身份核验、音视频交互等,打造收件、办理两地“资料线上提交、流程线上流转、全域协同处理、实时在线反馈”的协作模式。该服务上线后,纳税人进入任何一个综合性办税服务厅或线上发起互动,均可以办理全国业务,有效降低办税缴费成本。  聚焦经营主体跨区迁移环节多、多头跑等难题,税务部门从优化事前提醒、提速事中办理、完善事后服务全环节推出系列举措,进一步便利纳税人跨区迁移。同时,税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高效办成企业迁移登记“一件事”的指导意见》,通过“流程再造、系统优化、业务协同、完善规则”,推动企业迁移登记实现“一次办、便捷办、高效办”。目前,迁移事项平均办理时长压缩了5至10天,符合条件的企业当天即可顺利迁出。  税务总局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表示,税务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持续优化办税缴费服务,用心用情解决纳税人缴费人急难愁盼问题,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
    2025/06/11 行业信用
  • 最高检:依法惩治非法集资犯罪,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今年6月是全国“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宣传月。为集中展现检察机关依法打击非法集资犯罪的经验成效,揭示非法集资的犯罪手段和风险危害,引导社会公众增强防范意识,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周某标、李某等人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等4件检察机关打击非法集资犯罪典型案例。  周某标、李某等人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是一起打着“养老金融”旗号,以提供养老公寓、旅居基地为噱头,主要针对老年人群体进行非法集资的养老诈骗案。检察机关对该案依法介入引导侦查,并加强技术辅助证据审查工作,全面提取、审查电子数据,准确认定案件事实。王某等人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是一起通过搭建虚假炒汇平台,谎称可代为在平台“开户”开展真实外汇保证金交易的非法集资案件。检察机关经全面审查,查清业务违法性和实际经营模式,并补充起诉遗漏犯罪事实。  张某锋等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是一起通过搭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平台,以合法网络借贷为幌子进行非法集资的案件。检察机关全面细致审查深挖涉案财产线索,最大限度追赃挽损。刘某香等人集资诈骗、洗钱案是一起谎称进行黄金交易,实际非法向社会公众吸收存款的案件。该案系检察机关在办理其他案件时发现的立案监督线索,通过依法开展调查核实和监督立案,筑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防火墙”。  最高检经济犯罪检察厅负责人表示,非法集资不仅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而且破坏经济金融秩序和社会大局稳定。近年来,检察机关积极参与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高质效办好每一个非法集资案件,取得积极成效。下一步,检察机关将继续坚持依法发挥检察职能作用,会同相关部门,以高质效履职有效遏制非法金融活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动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走深走实。
    2025/06/11 专项治理
  • 金融监管总局:对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管理作出规范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起草了《关于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管理的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共31条,对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管理作出规范,运用信用监管手段,威慑遏制违法违规行为。征求意见稿审慎界定名单列入范围,明确将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等主体受到金融监管总局或其派出机构行政处罚或监管强制措施,且性质特别恶劣、情节特别严重,严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和社会正常秩序的,列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  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对严重失信主体的管理措施,并严格规范名单管理程序,明确了列入名单满3年将移出名单并解除管理措施,规定了事先告知、异议处理等程序,充分保障相关主体知情权、申辩权。同时,建立信用修复机制,鼓励严重失信主体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列入名单满1年可按规定申请提前移出,明确了提前移出条件、审核期限等。
    2025/06/10 专项治理
  • 广东:建立立体化监管闭环,推进穿透式监管治理食品行业潜规则
      如何监管治理食品行业潜规则?广东出实招。近日,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广州召开全省推进穿透式监管治理食品行业潜规则专项工作部署会,积极推进治理食品行业潜规则专项行动,全面提升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效能。  会议强调,要深刻认识食品行业潜规则的危害性、隐蔽性和复杂性,清醒认识治理工作的艰巨性、紧迫性和重要性。全省市场监管系统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以实际行动践行监管责任之心,倡导企业强化敬畏之心,学会协会引导推动业界强化自律之心,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强化共治之心,共同推进食品行业潜规则治理成效。  会议全面解读了治理食品行业潜规则专项行动工作举措,指出要聚焦食品行业潜规则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类别,深入落实“六大联合穿透措施”,建立“风险研判—技术支撑—协同执法—社会参与”的立体化监管闭环,全面推进穿透式监管,有效防范食品安全行业性、系统性风险隐患。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会议邀请了食品行业相关学会协会、企业代表参加,旨在发挥社会组织力量,号召企业自律守法。会上,企业代表公开承诺抵制行业潜规则,传递共同治理食品行业潜规则的决心和信心。  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市场监管局相关处室(单位)负责同志、各地级以上市市场监管局分管负责同志、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负责同志、检验检测机构、食品相关学会协会、企业、媒体等参加会议。
    2025/06/09 专项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