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公示信息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站内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谨防网络欺诈 注意支付安全
      “双11”即将到来,各大电商平台推出了种类繁多的打折、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购买。11月1日,四川省成都市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警示称,近年来“双11”期间消费调查和投诉显示,盲目、冲动消费明显,部分平台商家的商品质量与诚信问题突出,提醒广大消费者网购商品要理性,莫要盲目跟风。  选择正规电商平台,谨防网络欺诈。建议消费者选择经营规模较大、信誉等级较高、交易量大的正规网络交易平台以及诚信度好、口碑美誉度高的网店。下单前,要对商品多比较。对于甩卖、清仓、最低价等优惠打折的商品更要仔细对比,核实优惠真实性。要防范各类诈骗如中奖诈骗、退款诈骗、货到付款诈骗、秒杀诈骗等。谨慎对待未经认证或非正常弹出的网站链接,避免误入“钓鱼网站”,不轻易将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提供给他人,更不能泄露手机动态验证码等。  仔细了解促销活动细则,谨防消费陷阱。个别商家规定消费者预付定金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支付余款才能享受优惠价,而实际却存在规定时间内无法付款、订单被无故取消、定金不予退还等“猫腻”。建议消费者网购前一定要了解促销活动细则,并注意留存促销活动的截图和商家作出承诺的截图等资料。  提前关注商品价格变化,避免陷入商家“先提价后打折”、借促销表面让利实则清库存、预付定金直减等套路;切勿轻信“电商专供”“拼购”等各种噱头;不要被“优惠”“折扣”“便宜”“返现”等字眼冲昏头脑;要看清并区分“定金”和“订金”。  使用安全支付方式,谨防信息泄露。消费者要通过平台提供的正规支付渠道和正规流程进行支付购买;不要随意填写或告知他人自己的身份证号码、银行账号、密码等个人信息,防止因个人信息泄露导致银行卡被盗刷。  留存好交易凭证,及时有效维权。消费者在网购时应及时保留好相关原始记录,如:商家承诺内容记录、购物记录、购物宣传页面截图、购物票据凭证、快递单、发货单或送货单。在发现商品质量不合格或与宣传不相符等问题时,应及时与商家、平台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拨打12345、12315投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同时,成都市消协倡议电商平台和相关经营者要牢固树立诚信经营理念,主动规范经营行为,认真执行“七日无理由退货”规定,切实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营造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
    11/04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传销式炒币骗局不断翻新 警方提醒:四大方法识别
      “全新的互联网财富平台,三大模块,整合一批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技术专家,用以探索全新的商业文明,为电子商务与传统商业生态找到共赢共荣的新出路……”看到这些词汇,你会不会觉得这样的投资项目高端、背景深厚?别急,这些流行的高大上术语不过是用来伪装,专骗求财若渴的理财群众。这样的骗局还真忽悠了一些人入局。  记者从福建省泉州市公安局了解到,警方持续加大打击各类经济犯罪案件,包裹着层层外衣的传销骗局也一一被摧毁。  “传销式”平台炒币交易超2亿元  不久前,泉州市公安局经侦支队联合泉州台商投资区公安分局成功破获一起组织、领导传销案,打掉一个涉虚拟币网络传销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骆某锋等6人,查获现金人民币300万元、黄金3000克,冻结银行存款1600余万元、理财基金5100余万元,冻结“BETH”“比特币”等虚拟币3600多枚(总市值约人民币8000余万元),查封房产16处、扣押汽车4部。  经调查发现,2016年以来,以骆某锋为首的犯罪团伙,在互联网上搭建名为“智慧地球”的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发行销售数字货币(NAT),通过上级邀请、分级推广的方式获取收益,吸引公众参与购买NAT虚拟币并进行炒币活动,累计参与人员35万余人,交易金额达2亿余元。目前,公安机关已将骆某锋等涉案人员依法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去年,泉州警方也于“全国公安机关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宣传日”期间,通报了破获的一起类似传销案件。据了解,2012年以来,一集团先后在网上设立游戏理财创富平台、网络传销平台(服务器、管理人员均在境外),编造其旗下产业众多、资产雄厚的谎言,鼓吹其线上线下资源整合能力,造成平台稳定运行、持续获利的假象,引诱参与者缴纳100美元至3.5万美元不等的入门费成为会员,获取平台推出的积分或虚拟货币,并设置直推奖、对碰奖、领导奖等高额奖励模式,诱惑会员推荐他人加入并按照顺序形成上下线关系。  通过上述两个平台,该集团在我国境内共发展会员1105万人次,下线层级多达1357层。市公安局经侦支队统一收网,抓获犯罪嫌疑人8名,配合外地抓获10名犯罪嫌疑人,冻结资产3000余万元人民币。  投资者“分层”往往是传销骗局  据媒体报道,截至2021年年底,国内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到8130万个,创历史新高。随着个人投资者数量呈指数级增长,不少理财骗局也随之而来,不少人被所谓的“高收益”蒙骗,损失惨重。  警方提醒,理财骗局不断翻新,变换着包装形式,但这些骗局也有一些共性。市民识别理财骗局有四大方法。  看是否承诺“高收益”。根据已有案例,几乎在所有的理财骗局中都能看到“高收益”“回报率高”“年化收益率达20%”之类的宣传语。“高收益”确实很诱人,每个人都希望在投入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获得高额回报,但天上不会掉“馅饼”,千万不要相信。此外,投资者应选择银行、银行理财子公司等经金融监管部门审批成立的合规理财渠道进行投资理财。  看是否有“层级”之分。除了“高收益”之外,一些理财骗局还会承诺投资者只要发展下线就给一定比例的提成及奖金,并对投资者进行了“分层”,不同层级的投资者可获得不同比例的提成。一般来说,只要层级达到三级以上,大多为骗局。此类骗局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传销”。一旦进入这样的骗局中,不仅可能钱被骗,自己也可能因涉嫌传销而受到惩罚。  看是否有盈利截图。现在比较常见的骗局中,有一类骗局是专门“教”投资者如何炒股、炒期货赚钱的。骗子往往会在QQ、微信上通过发盈利截图来吸引投资者。事实上,这些盈利截图都是可以造假的,并不真实存在。需要明白的是,一个人怎么可能会在和对方连面都没见过的情况下,就把自己投资盈利的情况告诉对方呢?如果这么做,说明这个人极有可能是个骗子。  看企业是否有“异常”。为了让骗局看上去更可信一些,有一些平台会打着“国资”背景旗号,或号称自己是国际交易平台,听上去很高端,实际上却未必是合规平台。投资之前,投资者可以登录“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者天眼查、企查查这样的专业网站,查看该平台是否存在异常,是否存在负面新闻等。投资者谨慎投资,可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1/02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诈骗手法不断升级 四种类型切勿上当
      警方介绍,作为“新晋诈骗之王”,虚假投资理财诈骗在近几年发展速度极快,尤其是在疫情期间,骗局手法也不断延伸升级。目前较为高发的主要是四种类型。  类型一:网恋交友类投资理财诈骗  诈骗分子利用“成功人士”等虚假身份,在网络交友平台添加受害人为好友,与受害人长期交流并建立恋爱关系。随后诈骗分子会将虚假投资信息透露给受害人,诱骗受害人下载“投资App”或点击相关网站链接进行投资。当受害人初尝甜头后,诈骗分子便会诱导受害人继续投资,进行大额充值,最终造成巨额的财产损失。  警方提醒:不要轻信网友口中的“投资平台”,不要相信不切实际的高风险投资。一旦发现疑似骗局的苗头,应立即止损。  类型二:导师推荐类投资理财诈骗  诈骗分子冒充“投资导师”“理财顾问”等身份和受害人套近乎,获取信任后,引诱受害人在其提供的虚假网站或App进行股票、期货、博彩等投资。前期小额投入试水获得返利后,诈骗分子便会怂恿受害人加大资金投入,掉进诈骗分子早已设计好的陷阱里。  警方提醒:投资理财要选择正规渠道,不要轻信所谓的“投资导师”“理财顾问”。切记“有漏洞”“高回报”“有内幕”的股票投资、期货投资、虚拟货币投资、博彩网站等,都是诈骗!  类型三:兼职招聘类投资理财诈骗  “在家办公”“高薪日结”“日进斗金”“月薪过万”,这样的兼职招聘话术请警惕!这是诈骗分子以高额薪资为诱饵,吸引受害人上钩的手段。前期受害人垫款投资可获取较高回报,待受害人投入金额较多时,诈骗分子就会以系统错误、账户异常等理由,要求受害人缴纳押金、保证金、个人所得税等费用骗取钱财。  警方提醒:不要轻信网络平台上来历不明的兼职广告,任何要求先行垫款或充值的兼职都是诈骗。不要轻易加入陌生的兼职群,一定要通过正规的招聘渠道找工作。  类型四:工艺收藏类投资理财诈骗  诈骗分子在网络上将价格低廉的纪念币、纪念钞、工艺品、字画等,包装成具有投资升值空间的收藏品。出售藏品时以“定期返利”“承诺代销”“约定回购”等条件为套路,引导受害人高价投资购买。当受害人发现手中购买的“收藏品”无法出手并要求退货时,诈骗分子便会百般推脱,并以帮助拍卖需要缴纳手续费、保证金、滞纳金等为由,再次骗取受害人钱财。  警方提醒:投资“收藏品”一定要时刻保持警惕和谨慎。进行收藏品买卖时务必要冷静,切莫相信高价获利等虚假宣传。如遇被骗,请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电话。
    10/28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二手平台出闲置物?小心遇到诈骗
      新手卖家二手平台出闲置物,碰上一“爽快”买家留言要下单,火速添加了对方账号一番交流。没想到,对方发来的一张截图却险些让卖家丢了3000元!近日,浦东警方成功止付一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  2022年10月13日晚20时许,居民陈女士匆匆来到浦东公安分局金杨新村派出所向民警寻求帮助,称自己可能遭到了电信网络诈骗。值班民警倪可为一边安抚好当事人情绪,一边详细了解相关经过。  原来,陈女士前不久在某网络二手平台上挂网出售一盒闲置面膜,标价150元。后有一“买家”主动联系她称要下单,并留下了名字和网络平台支付账户,陈女士按照对方信息加了对方好友。双方简单交流后,“买家”竟发来一张截图,谎称已支付货款,并发了一链接让陈女士点开查看。  第一次接触二手平台的陈女士没细想,根据链接提示操作,结果被告知账户信用度不足无法正常进行交易,需支付3000元走下程序,等获取了卖家授权,3000元则会全部被退回原账户。陈女士信以为真,通过网银转账的方式,向对方账户转账人民币3000元,结果依旧未拿到货款,这才感觉被骗的她于是来所求助。  民警得知情况后,立即争分夺秒开展止付工作,终于抢在骗子转账前,成功将该涉案账户中的3000元人民币冻结,及时为被害人挽回了损失。得知被骗钱款已被及时冻结,案件侦办完毕就能返还后,陈女士欣喜不已,对民警的果断、高效表示感谢。民警则再次向对方进行反诈宣传,通过介绍多个真实案例,来提高对方安全防范意识,并向她推送安装了国家反诈中心App。  警方提示:在二手交易平台购买物品或者转卖闲置物品时要慎之又慎,一定要通过平台内聊天系统联系,切记正规平台上买卖商品无需缴纳任何服务费用,同时不要随意点击陌生人发来的链接或二维码,不要相信所谓的转账截图。
    10/25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当心!老年人防止跌入“数字陷阱”
      一次交1800元,半年返利3万元,后期躺赚2000万元,微信群宣传的所谓“护贫保险”项目,让30余名老人接连“入坑”。近日,浙江省余姚市人民法院对一起侵害老年人“养老钱”的诈骗案作出一审判决,5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拘役五个月至四个月不F等刑罚,缓刑六个月,并处罚金。  想远离孤独、想躲过疾病、想多攒点养老钱,老人们最普通的三个“小愿望”却让他们成为部分诈骗团伙的最大目标。加之他们对互联网不熟悉、信息获取相对闭塞、鉴别能力弱,他们往往容易成为网络诈骗受害者中中招较多的群体之一。不少老人感叹,好不容易跨过了“数字鸿沟”,却一不小心跌入“数字陷阱”。  花式骗局瞄准养老钱  移动互联网时代,伴随数字生活而生的各种新兴事物也成为犯罪分子利用的新手段。北京来硕律师事务所顾问、北京律维银龄研究与服务中心法律顾问林鸿雨在工作中发现,确实有一些老年人在“触网”过程中上当受骗了,“移动网络为人们的出行、饮食、购物等带来了极大便利,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爱上了上网,有一些不法分子就利用互联网向老年人实施消费欺诈等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去年10月25日晚,家住天津市北辰区的杨大爷在上网时添加了一个陌生人的微信,对方自称是“十二神之首”,能医治“怪病”。杨大爷信以为真,分5次向对方转账共计5366元。之后,杨大爷发觉被骗并报了警。今年6月16日,公安北辰分局民警在吉林省将犯罪嫌疑人王某某抓获。经讯问,王某某供述了以为他人医治“怪病”为名,骗取被害人钱财的犯罪事实。  这是天津市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办公室于近日发布的典型案例之一,而将犯罪黑手伸向“攒了半辈子钱”的老年群体的不法分子远不止王某某一人。2022年9月23日,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总结会召开。会上公布,自今年4月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以来,全国共立案侦办养老诈骗刑事案件41090起、破案39294起,打掉犯罪团伙4735个,抓获犯罪嫌疑人6.6万余人。  林鸿雨介绍,瞄准养老钱的这些“花式骗局”包括不法分子利用微信社群、婚恋交友网站实施的骗婚骗财行为,开设App出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利用微信社群、App违法代销理财产品,甚至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等等。  老人为何更易跌入“数字陷阱”  戴大爷是江苏省兴化市的一名八旬老人,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伴去世后,他一直独自居住,自从学会了智能手机后,他的生活有了许多乐趣,但也因为“网恋”被骗走12万余元。  无独有偶,浙江海宁一位六旬的刘阿姨也差点陷入一起网恋诈骗案。2022年10月7日上午,在银行工作人员苦口婆心的提醒下,被甜言蜜语“洗脑”的她终于醒悟,放弃了给“网恋老公”汇款15000元钱的做法。  “社会各界应加大对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人的关心、关怀。”这是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智渝律师事务所主任邓智勇发自内心的呼吁。因为从现实情况来看,独居老人更容易遭遇养老诈骗。  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养老产业心理服务工作部秘书长、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社会心理督导师熊德杰分析认为,在上网过程中好奇心和填补空虚后获得的满足感均有所增强,甚至会有成就感,这些都是老年人容易沉迷网络甚至会上当受骗的原因。  银发族数字生活“防骗指南”  防微杜渐,方能防患于未然。对于经常上网的老人和其家人而言,如何提前介入以防止老人跌入“数字陷阱”呢?北京市老龄协会老年人维权服务项目组服务律师团队建议,家庭成员应注意老人在使用网络、智能手机时是否出现人身财产权益被侵害的情况,并在发现异常时及时劝阻。老人自己也应正确看待和使用互联网,在利用互联网功能优势改善自身生活的同时,注意识骗、防骗,不断加强权益保护意识;一旦遭遇网络诈骗应及时与家属、亲友沟通,在他们的帮助下及时通过诉讼、报警等方式寻求法律救济,不要因担心子女、家属责备,或心存侥幸而放弃维权。  此外,在加强监管和发挥社会治理作用层面,北京市老龄协会老年人维权服务项目组服务律师团队还提供了几条具体建议:一是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为老年人使用互联网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二是引导老年人在退休后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了解社会新生活、新事件,多提醒他们不要轻信网络信息;三是提醒老年人不要轻易参加各类带有诱惑性的活动,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不要轻易向他人转账;四是多提醒老年人在网络上购买贵重商品、服务时,要慎重考虑或与家人商量;五是多为老年人举办一些学习法律知识的线上线下活动,帮助他们提高识骗防骗能力。  可喜的是,为老人堵住“数字陷阱”的行动已在开展。去年7月,全国首个沉浸式防骗展在北京启动,此后又陆续在上海、合肥、重庆、深圳等地巡展,老年人可以通过防骗电话亭、VR体验、诈骗档案袋等互动形式,沉浸式体验“受骗”过程,更好地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近日,由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办公室指导,公安部、全国老龄办、中国老龄协会联合推出的《老年人预防养老诈骗手册》《老年人预防电信网络诈骗手册》正式出版发行,亦为老年人防骗和预防“数字陷阱”提供了明确指南。  相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通过各方合力,不断挤压网络诈骗的生存空间,银发族的数字生活会更安全、更安心。
    10/25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防疫诈骗短信
      “您好,您曾于×月×日在山西屯汇农产品市场停留,该区域检出多名初筛阳性人员,请您立即报备属地疫情防控办或所属社区……”近日,有不少山西太原市民接到以上内容的防疫提醒短信,短信末端还附带一个“核酸检测结果”查询链接。10月10日,太原市反诈骗中心发布信息,短信附带的查询链接是诈骗链接,点击后会跳转至某钓鱼网站,骗取公民个人信息。  “凡点击链接后要求填写银行账号、密码、手机验证码等信息的,都是诈骗;凡要求转账的,都是诈骗。”太原市反诈骗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太原市疫情防控办近期发送的官方疫情防控短信均为文字信息,不附带任何查询链接。若收到带有“核酸检测结果”查询链接的短信,点击后跳转至某钓鱼网站的,可以确定为诈骗短信。  目前,太原市统一使用“我的太原”、支付宝等平台进行核酸检测结果查询,市民如有需要,尽量通过上述官方平台查询。  太原市反诈骗中心工作人员提醒市民切勿点击陌生链接、下载陌生App,更不要填写银行账户,泄露密码、短信验证码等。市民在配合流调的同时要提高警惕,如有疑问,可通过官方渠道咨询防疫部门。
    10/18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落入以提供“解债服务”为名的非法集资陷阱
      欠了钱,能“化债解债”?10月11日,山西省处置非法集资领导组办公室发布风险提示,警惕落入以提供“解债服务”为名的非法集资陷阱。  近年来,一些机构以提供“解债服务”为名,通过收取咨询费、服务费、保证金等方式吸收资金,存在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风险隐患,严重损害债权人、债务人财产权益。  据介绍,以“解债服务”为名的非法集资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画饼”。所谓“解债机构”,自称在债权人、债务人之间搭建服务平台,承诺在收取债权人的咨询服务费、履约保证金后,可通过现金分期、以物抵债等方式,实现债权清收、债务代偿。实际上,此类机构并不审查债权债务关系的真实性,也不采取任何解债措施,本质上是以解债之名行集资之实;二是“利诱”。谎称缴纳解债金额30%至60%的费用后,即可获得全额甚至明显高于债权的现金或实物回报。此类机构并无实质经营活动和收益,所谓抵债物品价格虚高,完全靠拆东墙补西墙维系,资金运转不可持续;三是“造势”。以“具有央企、国企背景”“提供等额资产保障”为噱头,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虚假宣传,有的甚至仿冒金融机构设立线上网站、手机App、微信小程序,以误导公众,快速扩张。  广大市民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通过合法途径解决债权债务纠纷,谨防个别机构“解债”诱惑。如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线索,可向当地处非办或公安机关举报。
    10/17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网络贷款陷阱,守住“钱袋子”
      7月29日下午,杨先生(化名)收到贷款客服信息,对方表示杨先生于7月28日申请的10万元网贷已通过审核,已于当晚打入他名下的账户。同时客服通过微信将“网上银行电子回单(造假截图)”发送给杨先生确认,要求杨先生尽快开通手机银行,并提供本人证件正反面及客户正面头像等信息方便贷款支用。急需资金的杨先生一想到10万元大额贷款马上可以到位,在对方的话术引导下,严格按照“客户经理”的要求实施操作,但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杨先生前往邮储银行慈溪市横河支行,申请开通手机银行并支用“贷款”。经过一番操作之后,杨先生询问当班大堂经理为什么他申请的贷款到现在还没有账,但客服告诉他10万元贷款已于7月28日打入他的卡内,大堂经理询问是哪位客户经理办理的,杨先生说是在抖音平台添加的客户经理,贷款绝对是真实的,他手机里面还有客服转给他的网上银行电子回单(造假截图),说着就掏出手机给大堂经理看他与客服的联系记录。  大堂经理翻看着聊天记录,发现里面不仅有客服催促他开通手机银行,还有要求他提供证件正反面、客户正面头像等记录,同时通过系统查询,发现该卡已被密码锁定。大堂经理马上意识到这是一起网络电信诈骗案件,劝说客户千万不要相信,并对杨先生进行反诈宣传。最终杨先生悄然大悟,明白了“客服”的意图。  邮储银行宁波分行介绍,诈骗分子往往自称他们公司贷款“额度高、审批快、利息低”,引诱客户添加微信并下载App申请贷款,要求客户填写卡号及身份信息等,借机查询卡内余额或诱骗客户交纳保证金等实施诈骗。  浙江宁波银保监局提醒广大群众,凡是打着“高额低息、不需要征信、贷款不下来可以退款”等旗号,要求预付利息、预交保证金、增加银行流水记录的,千万不要轻易相信。急需用钱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进行贷款,不要通过自己不熟悉的网络渠道进行远程贷款操作,以免上当受骗。
    10/08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老年消费者,警惕这些金融诈骗套路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产品以及线上支付方式在出行、就医、购物等日常生活场景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使用智能移动设备,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同时,一些不法分子盯上老年人的口袋,不断翻新诈骗手段,借机骗取老年消费者的钱财。  民生信用卡9月22日发布提示,提醒广大老年消费者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非法金融活动识别能力,警惕金融诈骗套路,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高息“保险”、高息“理财”,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  二是不被小礼品打动,不接收“先返息”之类的诱饵,时刻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  三是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金融产品,不与银行、保险从业人员个人签订投资理财协议,不接收从业人员个人出具的任何收据、欠条。  四是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轻信网络广告,不盲目相信造势宣传、熟人介绍、专家推荐,自觉远离非法金融活动。
    09/26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电诈受骗对象低龄化趋势值得警惕
      10岁小学生小涛在家上网课期间,偷偷用父亲手机玩网络游戏,有陌生人称加QQ好友后可“免费送游戏装备”。小涛加好友后,对方发来二维码让他扫描并输入一串数字,由此小涛父亲支付宝内的1.7万余元进入了骗子的账户……据湖北省公安厅介绍,近年来,湖北省针对学生及未成年人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不断上升,特别是受疫情影响,网课时间增多,学生接触网络增加,被骗群体向低龄化蔓延趋势明显。  在全国范围内,针对学生及未成年人的电信诈骗,近年来均呈现多发趋势,而且还出现一些新表现。比如针对疫情期间在家上网课的学生,采取针对性的诈骗,以及针对双减政策精心设计诈骗陷阱等,都是这两年出现的新现象。此外,针对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招工诈骗也不时出现。  当前,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触网”的孩子越来越多。线上教育不仅是疫情期间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而且有望变成一种日常教育模式。孩子们接触网络多了,受到电信诈骗的可能性就会相应增加。现在针对学生的软件鱼龙混杂,过度收集信息也成普遍现象,网络游戏、小视频等,对孩子们极具吸引力,都给电信诈骗以可乘之机。很多孩子不懂事,辨识能力弱、自控能力差,对钱的概念模糊等,这些都是被骗群体呈现低龄化趋势的重要推动力。  电诈“黑手”伸向学生,社会危害性更大。从过去的一些案例来看,通过学生之手被骗走的钱,数量上丝毫不亚于成人被骗的金额。此外,有些电信诈骗如捐卵诈骗、干苦力活的用工诈骗等,还对学生的身体构成严重伤害。更要看到,学生的心理也可能受到极大的伤害,轻则让他们将来总是带着怀疑看待周围人,重则让他们患上心理疾病。有些电信诈骗如高考诈骗等,还可能耽误学生的学业,让他们付出一生的代价。  扭转被骗群体低龄化趋势,须推出契合学生特点的防骗举措。孩子们好奇心强,广泛接触新鲜事物,导致针对他们的电信诈骗很容易出现新花样,打击与治理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学生辨识能力差,做事容易冲动和不计后果,老师和家长应该强化日常监督,替孩子补齐这块短板。学生喜欢追星,爱赶时髦,都可能导致受骗,应针对这些特殊现象做好针对性防范。理财能力差是当前学生的通病,导致学生容易掉入网贷的陷阱,应针对学生加大理财知识培训力度。通过多种举措,为学生筑牢电信诈骗的防范堤坝。  电信诈骗猖獗,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但“一老一少”无疑是最易受骗的群体,更应该得到相关措施的保护。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每个家庭的希望,他们被电信诈骗摧残更难让人容忍,专挑未成年人下手的电信诈骗行为,理应得到更严厉的惩处,相关防范举措也应制订得更加科学严密,尽快扭转学生电信诈骗多发的势头。
    09/21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