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公示信息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站内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项治理
  • 四部门: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政策措施
      日前,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全面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旨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公平竞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等重要部署。  此次清理范围涵盖国务院各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2022年12月31日前制定、现行有效的涉及经营主体经济活动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重点清理妨碍市场准入和退出、妨碍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影响生产经营成本、影响生产经营行为等妨碍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  具体来看,妨碍市场准入和退出方面,包括但不限于设置不合理或者歧视性的准入和退出条件,如没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要求企业必须在某地登记注册,对企业跨区域经营或者迁出设置障碍;违法设定与招标投标、政府采购项目具体特点和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的资格、技术、商务条件等。  妨碍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对外地和进口商品、服务实行歧视性价格和歧视性补贴政策,如歧视外地企业和外资企业、实行地方保护的各类优惠政策等;排斥或者限制外地经营者参加本地招标投标、政府采购活动,如违法限定供应商所在地、所有制形式、组织形式,或者设定其他不合理的条件以排斥、限制经营者参与招标投标、政府采购活动等。  影响生产经营成本方面,包括但不限于违法给予特定经营者优惠政策,如违法给予税收优惠、通过违法转换经营者组织形式不缴或者少缴税款等;违法违规安排财政支出与企业缴纳的税收或非税收入挂钩;违法免除特定经营者需要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在法律规定之外要求经营者提供或扣留经营者各类保证金等。  影响生产经营行为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强制经营者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禁止的垄断行为;违法披露或者要求经营者披露生产经营敏感信息,为经营者从事垄断行为提供便利条件;超越定价权限进行政府定价;违法干预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  清理工作按照“谁起草、谁清理”“谁实施、谁清理”和分级清理的原则,政策措施的主要内容与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要求相抵触的,要按相关程序予以废止;部分内容与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要求相抵触的,要按相关程序予以修订,确保“应清尽清”。  此次清理工作准备阶段为2023年6月上中旬,6月中下旬~8月进入梳理排查阶段,9月~10月将进入修订废除阶段,11月将进入总结报送阶段。市场监管总局将上述清理情况汇总后及时上报国务院,并抄送国务院各相关部门。
    07/10 专项治理
  • 七部门:召开联合打击涉税违法犯罪工作推进会
      日前,国家税务总局、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海关总署、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北京召开全国七部门联合打击涉税违法犯罪工作推进会议。会议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阶段性总结常态化打击虚开骗税工作成效,部署下阶段工作,推进营造法治公平的营商环境。  会议指出,自2021年10月建立常态化联合打击虚开骗税工作机制以来,各部门聚焦“假企业”虚开发票、“假出口”骗取出口退税、“假申报”骗取税费优惠等违法犯罪行为开展联合打击,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今年5月底,累计检查涉嫌虚开骗税企业27万户,认定虚开发票1048.15万份,挽回出口退税损失117.8亿元,其中,今年1~5月累计检查涉嫌虚开骗税企业6.5万户,认定虚开发票184.62万份,挽回出口退税损失44.59亿元。同时,严查狠打骗取留抵退税违法犯罪,2022年共查实涉嫌骗取或违规取得留抵退税企业7813户,挽回各类税款损失合计155亿元,有力震慑了不法分子,有效维护了经济税收秩序。  会议总结了前一阶段多部门联合打击虚开骗税工作成效,通报表扬了2022年全国打击骗取留抵退税违法犯罪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深圳市七部门打击虚开骗税工作领导小组代表作了经验交流。  会议强调,各部门要全面对标对表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持续健全完善协作机制,凝聚更强合力,务求长治长效,在协同联动、数据赋能、精准打击、以打促治上再上新台阶,特别是要精准打击“假企业”“假出口”“假申报”,精准打击行业性、区域性重大案件和职业化犯罪团伙,精准打击主犯、累犯和内外勾结犯罪分子,着力推进营造法治公平的营商环境。
    07/10 专项治理
  • 民政部:将开展为期半年的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
      记者近日从民政部获悉,从2023年6月中旬~12月中旬,民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为期半年的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全力防范化解社会组织领域重大风险。  在日前召开的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电视电话会议上,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健全常态化打击整治机制,持续深化打击整治成效,非法社会组织活动乱象得到一定程度遏制,“露头就打”局面初步形成。但与此同时,打击整治工作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仍面临复杂局面,一些长期存在的老问题和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相互交织,一些非法社会组织变换手法开展活动,扰乱正常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必须对各类重点非法社会组织严打严惩,坚决防止其反弹回潮、滋生蔓延。  这次会议明确,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必须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树牢“一盘棋”思想,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形成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的强大合力。一要做好信息收集研判,确保线索精准,根据本地区本领域实际情况,强化线索排查和信息情报收集;二要强化联合整治举措,各部门要加强对非法社会组织的处置力度,进一步压缩、遏制其活动空间,形成强大打击合力;三要严厉打击违法活动,进一步提高违法成本,大力提升震慑效应;四要压实各方责任,切断非法社会组织的“营养”来源,进一步铲除非法社会组织滋生土壤;五要健全工作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加强信息共享、执法联动,为打击整治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06/27 专项治理
  • 两部门:联合开展“薪暖农民工”服务行动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司法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薪暖农民工”服务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维护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等工作做出部署安排。  《通知》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解决拖欠工资等侵害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问题,重点做好法治宣传教育、畅通维权渠道、强化执法服务、加大法律援助,推动政策法规知悉度更高、企业用工更规范,农民工权益维护力度更大、法律服务可及性更强,促进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得到更好维护。  记者了解到,《通知》明确,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宣传,组织开展维护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宣传周活动,发放政策法规宣传册,到新开企业和项目工地开展法治讲座。要畅通维权渠道,鼓励设立农民工流动工作站(岗),加快建设一站式综合维权窗口,开展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建设,构建“信、访、网、电”多渠道维权投诉体系。要做好执法服务,组织开展“执法服务进企业”活动,帮助企业完善用工管理,加强相关业务知识辅导培训。要强化法律援助服务,根据需要在农民工聚集地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或者联络点,畅通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案件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要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各地打造“不欠薪城市”“不欠薪企业”“不欠薪项目”,开展“最美农民工”选树活动。及时排查因欠薪导致生活困难的农民工,做好基本生活保障。  《通知》要求,各地要提高政治站位,紧紧抓住农民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劳动报酬权益问题,强化工作部署,明确职责分工,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活动有实招、见实效。
    06/19 专项治理
  • 公安部:对欺诈发行证券犯罪 坚持毫不姑息一查到底
      公安部近日印发通知,要求全国公安机关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为契机,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加强打击防范证券犯罪工作,全力保障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顺利实施,有效维护资本市场秩序,有力保护投资者利益。对欺诈发行证券犯罪,坚持毫不姑息、一查到底。  通知要求,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依法严厉打击证券犯罪活动。要加强调查研究,针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后证券犯罪出现的新特点,及时调整打击策略和重点。对欺诈发行证券犯罪,坚持毫不姑息、一查到底,特别是要加大对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涉嫌犯罪的打击力度。对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犯罪,要坚持“零容忍”从严打击,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对中介机构配合实施财务造假、提供虚假证明文件、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等违法犯罪,要加强线索发现、移送和侦办,做到既“惩首恶”,也“追帮凶”。对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犯罪,要坚持快查快侦快处,依法保护上市公司利益。对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犯罪,要依法打击组织者及相关中介。要结合注册制下新情况,依法打击诈骗国家资金和科技专项资金、侵犯商业秘密等犯罪。对利用股票发行注册制实施电信网络诈骗、“虚拟盘”等诈骗犯罪,要在重拳打击的同时,不断提升预警拦截能力,建立全方位、广覆盖的反诈宣传体系,切实增强投资者防骗意识和反诈能力。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积极配合监管部门防范化解风险,有效维护资本市场安全稳定。  通知要求,要全面加强专业化建设,切实提升打击证券犯罪工作效能。要加强统筹协调,拓宽人才储备,开展针对性教育培训,持续推动打击证券犯罪核心战斗力生成。要创新侦查手段,探索建立专业化打防体系,完善一体化打击工作机制,实现对证券犯罪的全链条打击。要进一步优化行刑衔接,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作,通过开展专项行动、联合督办等方式,依法查处一批典型案件,形成有力震慑。要依法加大对拒绝、阻碍证券行政执法案件的打击力度,维护证券行政执法的严肃性。
    06/05 专项治理
  • 中央网信办:严厉打击雇佣网络水军对企业诋毁、抹黑等行为
      日前,中央网信办召开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企业座谈会。会议要求,要进一步加强问题账号等的管理,从严处置恶意首发、胁迫企业开展商业合作的账号,严厉打击雇佣网络水军对企业进行诋毁、抹黑等行为。  会议强调,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维护国家产业和经济安全,保持和提升国际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准确把握当前营商网络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全面客观分析涉企虚假不实信息和侵犯企业家权益信息等问题成因,切实解决困扰企业和企业家的网上有害信息,着力优化营商网络环境。要正确对待新闻舆论监督和网民社会监督。  会议要求,要进一步加强网络侵权举报受理,拓宽举报受理方式,开设线上涉企举报专区,降低企业举报难度。要进一步提升举报处置效果,指导网站平台完善分级分类网络侵权举报处置举措,检查网站平台对转交转办网络侵权举报受理处置情况,推动网站平台向社会公示网络侵权举报受理处置结果。要进一步加强问题账号等的管理,从严处置恶意首发、胁迫企业开展商业合作的账号,严厉打击雇佣网络水军对企业进行诋毁、抹黑等行为。要进一步加大宣传、辟谣和曝光力度,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强化辟谣信息发布,持续曝光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典型案例。
    06/05 专项治理
  • 生态环境部:将严厉打击环评造假行为
      日前,生态环境部举行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在会上表示,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对环评违法行为加强高压严惩态势,严厉打击环评造假行为。  在生态环境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刘友宾介绍,日前,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人民法院对山东锦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环评造假案公开审理并当庭宣判,4名被告人为牟取非法利益故意提供大量虚假环评文件,被判刑并没收违法所得。这是刑法修正案(十一)施行后,环评造假入刑司法实践的重大突破,也是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标志性成果,表明了生态环境部门、司法部门对环评弄虚作假“零容忍”的态度和依法严惩绝不姑息的决心。  环评是约束项目和园区准入的法治保障,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环评文件质量是环评工作的生命线。刘友宾说,近年来,生态环境部门多措并举、持续发力,健全监管机制、实施智能查重、强化靶向监管、开展专项整治、加大处罚力度、推动刑事司法衔接,严惩环评文件弄虚作假和粗制滥造行为。  刘友宾表示,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对环评违法行为加强高压严惩态势。加强环评从业异常情况预警,指导各地实施靶向监管,对情节严重、涉嫌环评造假犯罪的,移送公安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落实好环评监管长效机制,全面加强环评文件质量监管。加快修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办法》和配套文件,完善管理体系,切实筑牢源头预防第一道防线。
    05/31 专项治理
  • 安徽:部署开展涉企违规收费整治行动
      近日,安徽省市场监管局印发《2023年涉企违规收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部署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涉企违规收费整治助企行动,推动各项降费减负政策落到实处,助力广大市场经营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轻装前行。  此次行动聚焦政府部门及下属单位、金融、公用企业三大重点领域,对2021年1月1日以来的收费行为进行检查。重点依法查处政府部门及下属单位降费减负政策落实不到位、利用电子政务平台违规收费、违规开展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收费、口岸领域不执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及不按规定明码标价等行为;商业银行未按规定进行服务价格信息披露、融资服务中不落实小微企业收费优惠政策,强制搭售、转嫁费用及以银团贷款名义违规收费等行为;发电企业、售电公司价格违法行为,建筑区划红线外电力工程安装等价格领域违法违规行为。
    05/30 专项治理
  • 中央网信办:各平台处置违规账号92.76万余个
      记者日前从中央网信办获悉,按照“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要求,3月10日以来,各级网信部门严肃查处各类违规“自媒体”账号;微博、腾讯、抖音、快手等重点平台积极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依法依约处置“自媒体”造谣传谣、假冒仿冒、违规营利等突出问题。截至5月22日,重点平台累计清理违规信息141.09万余条,处置违规账号92.76万余个,其中永久关闭账号6.66万余个。  据悉,专项行动从严打击发布传播谣言信息、有害信息和虚假信息的“自媒体”,严肃查处假冒仿冒官方机构、新闻媒体和特定人员的“自媒体”,全面整治蹭炒热点、博取流量和违规变现的“自媒体”,取得阶段性成效。  其中,严厉打击部分“自媒体”在“胡某宇事件”“中电科加班事件”“医生倒提婴儿疑似虐待”等热点事件中,借机造谣传谣、恶意炒作等违规行为。对谣言首发、多发的“自媒体”,依法依约予以关闭;对明知为谣言或虚假信息仍肆意传播,以及参与恶意炒作的“自媒体”,采取禁言、清理粉丝、暂停或取消营利权限等处置措施。  各级网信部门履行属地管理责任,积极统筹协调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重拳整治违法违规“自媒体”,依法约谈“自媒体”运营主体2089人次,移交公安机关进一步核查处置线索2268条,积极对外公开典型案例,持续净化网络生态。  下一步,中央网信办将继续把整治“自媒体”乱象作为工作重点,加强日常监管,保持严管态势,从严查处“自媒体”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处置问题突出、整改不力的网站平台。
    05/30 专项治理
  • 文旅部:发布“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典型案例”
      为进一步宣传和推广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成果,彰显信用经济的意义和价值,文化和旅游部于“5·19中国旅游日”当天在官网发布“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典型案例”,并推出专题展示页面。  “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典型案例”专题页面包含1篇试点工作成果综合性概述和辽宁省大连市、上海市黄浦区、重庆市武隆区、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江苏省镇江市、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山东省日照市、湖北省武汉市、广东省广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重庆市铜梁区、甘肃省张掖市、青海省海西州14个试点地区的案例汇编。  据了解,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开展一年来,14个试点地区围绕培育信用品牌、完善信用评价制度、创新应用场景、促进信用消费、完善信用承诺制度、促进信用信息共享等试点任务,探索形成了一批典型经验做法,彰显了信用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探索发展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有助于推进信用理念、信用制度、信用手段与文化和旅游市场经济体系各方面各环节深度融合。本次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将成为贯彻落实中央顶层设计与探索创新地方实践的有机结合,成为率先突破重点难点与总结推广优秀经验的有益尝试,也将为优化社会信用环境、积极发展服务消费贡献文化和旅游行业力量。  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不断深化信用经济试点工作,创新应用信用手段,释放文化和旅游市场消费潜力,实施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工程,充分发挥信用在促消费、增活力、稳主体、优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优化行业信用环境,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05/26 专项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