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政部:推动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强个人求助网络平台监管
日前,民政部在京举行“民政这五年”系列主题发布会。 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副司长许昀介绍说,民政部紧紧围绕健全城乡统筹、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这一目标,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健全制度、创新机制、推动落实,切实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五年来,民政部聚焦覆盖全面,扩大政策供给,做到兜住底。全面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和国办转发的《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不断完善“8+1”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推动社会救助制度由离散的单项救助转变为系统的救助体系,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更加密实牢靠。加快推进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和应用,健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完善“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工作机制,强化风险监测、及时预警,逐步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 五年来,民政部突出分层分类,实施靶向救助,做到兜准底。在精准认定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的同时,全面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形成按照困难程度分层管理、困难类型分类施策的梯度救助格局。会同相关部门加强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推动“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健全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推进核对信息系统全国联网,提高救助对象认定精准度。指导地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规范落实救助政策,精准对接救助供需,不断提升制度实效。 五年来,民政部围绕综合高效,发挥体系优势,做到兜牢底。切实发挥好社会救助部际联席会议和县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作用,有效统筹各类救助资源,形成救助合力。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系统集成,指导各地建立健全民政部门统一认定、各职能部门分类帮扶的工作机制。推动专项救助向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等更多低收入人口延伸。规范与人均消费支出挂钩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确保救助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稳步提高低收入人口保障水平。 许昀表示,总体上看,五年来,社会救助在改革创新中不断扩容、提质、增效。下一步,民政部将推动社会救助从“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拓展,健全完善、迭代升级社会救助体系,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分层分类的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体系,更好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10/28 专项治理
- 公安部:打击整治冒充部委央企国企诈骗等犯罪
近日,全国公安机关打击盗抢骗犯罪工作现场会在广西南宁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公安工作会议部署,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更高站位和更有力措施严厉打击盗抢骗等突出违法犯罪,坚决守护人民幸福和安宁,全力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重拳出击、多措并举,始终保持对盗抢骗等多发性犯罪的高压震慑态势,取得明显成效。 会议指出,针对当前打击盗抢骗犯罪面临的复杂形势和新情况新问题,要坚持依法严打方针不动摇,全力压制入室盗窃、街面盗窃、涉车盗窃、诈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全面打击整治新型侵财犯罪,坚决遏制高发势头。 会议要求,要深入推进打击整治对公侵财、冒充部委央企国企诈骗、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换钱党”及衍生犯罪等专项行动,确保查深查透、打击有力。要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强化统筹协调,进一步加大挂牌督办、集群战役和预防宣传等工作力度,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
10/25 专项治理
- 国家医保局:今年1至9月共追回医保资金160.6亿元,有效提高对欺诈骗保打击能力
2024年医保基金监管趋势交流会暨蓝皮书发布会10月22日在京召开。会议发布了《中国医疗保障基金监督管理发展报告(2023~2024)》,全方位回顾了前一阶段中国医保基金监管的进展成效、问题与挑战。 国家医疗保障局基金监管司副司长谢章澍在发布会上介绍,今年1月至9月,全国各级医保部门共追回医保基金160.6亿元。 谢章澍指出,截至目前,国家医保局飞行检查已覆盖全国所有省份,检查定点医药机构500家,超过前五年的总和。今年以来,国家医保局还将大数据筛查后的可疑线索作为现场检查对象选取的重要决策依据,有效提高了对欺诈骗保的靶向打击能力。 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从推动飞行检查扩面、做实自查自纠、强化大数据监管、健全长效机制、加大曝光力度等方面持续发力,坚决维护好医保基金安全。
10/24 专项治理
- 国家发展改革委:评标专家对评标行为终身负责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印发了《评标专家和评标专家库管理办法》,明确提出评标专家对评标行为终身负责,不因退休或者与评标专家库组建单位解除聘任关系等免予追责,旨在提高违法成本,有力震慑不法行为。 根据《办法》要求,入选评标专家库的专业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工作满八年并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同等专业水平;具备参加评标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有关招标投标的法律法规;熟练掌握电子化评标技能;具备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和年龄条件等。 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指导和协调全国评标专家和评标专家库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评标专家的评标活动和评标专家库的组建、使用、共享实施行政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评标专家和评标专家库的监督管理工作。 《办法》规定,评标专家库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组建单位依法组建。评标专家库的组建活动应当公开,接受公众监督。组建评标专家库,应当具备下列条件:有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评标专家,且专家总人数不得少于2000人;有满足评标需要的专业分类;有满足异地抽取、随机抽取评标专家需要的必要条件;符合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管理有关规定等政府投资项目的评标专家,应当从国务院有关部门组建的评标专家库或者省级综合评标专家库中抽取
10/23 专项治理
- 山东栖霞:“信用+医保”织密基金监管“安全网”
山东省栖霞市医疗保障局以定点医药机构、医保医师为重点监督领域,创新推出“信用+”法治监管模式,通过将信用监管手段嵌入到医保基金监管的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逐步规范定点医药机构服务行为,切实织密基金监管“安全网”,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 一是全领域联动,拓展“信用+”应用场景。制定2024年度《医保基金监管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和《考核计划》,细化分解全年稽核任务,明确本年度稽核目标、标准和方式。将“信用+”运用到住院管理、诊疗服务、价格收费、费用结算、医保信息上传、DRG付费等领域,通过运用分析新型数据架构,结合最新定点医药机构年度数据指标进行数据比对分析,对定点医疗机构次均费用增幅过快、统筹范围外费用占比过高、定额使用超支付等问题进行线上监管。同时,配合烟台市医保局、联席会议单位开展飞行检查、交叉检查、联合检查,对全市定点医药机构进行全覆盖稽核,严肃行政执法,提升震慑力度。 二是全链条管理,夯实“信用+”监管基础。聚焦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不断拓宽监管思路,持续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开展科室内部轮流讲学制度,结合实际案例开展分析研判,通过线下飞行检查、交叉检查、夜间稽查等线下稽核,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行为。同时,积极发挥线上监管平台优势,及时安排专人负责系统管理和维护,梳理录入监管事项检查信息,综合运用智能监管实时数据检测、“互联网+监管”、“双随机、一公开”,做好协议管理和行政处罚工作。 三是全方位评价,打造“信用+”评价闭环。医保医师作为提供诊疗服务的主体,需进一步加强监督指导,引导医保医师因病施治,合理检查治疗,合理用药,严格控制不合理的医保费用支出。根据《烟台市医保医师信用管理办法》,通过从信用承诺、信用轨迹和信用评价等方面开展信用监管,加快构建医疗机构医保医师的规范管理体系,落实医保医师责任义务、信用管理流程、信用评价指标和信用评价结果应用,持续规范医师医疗服务行为。同时,充分运用智能监管、现场执法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医保医师的管理,严格执行协议要求。 下一步,栖霞市医保局将利用好“信用+”举措,积极探索法治监管新模式,加强基金监督管理,推进行政执法信息化、智能化,以实际行动守护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让医保惠民利民政策真正落地生效。
10/17 专项治理
- 湖北:严打电诈为群众“止损”2亿余元
日前,记者从湖北省公安厅获悉,2024年夏季治安巡查宣防集中统一行动期间,全省公安机关严打电信诈骗犯罪,为群众避免损失2亿余元。 从一起在侦网络赌博案件入手,抽丝剥茧、合成作战,打掉一个利用对公账户为境外赌博网站洗钱的犯罪团伙。今年6月,湖北省当阳市公安局在侦办一起用AI工具进行跨境赌博犯罪的案件时,发现该团伙通过层层转接的支付通道和资金链路,为境外赌博、诈骗网站提供非法资金结算业务。 经研判分析,警方逐步理清其资金通道。9月11日,当阳警方组织警力集中收网,彻底斩断犯罪团伙资金“命脉”,抓获嫌疑人12名,冻结、扣押涉案资金500余万元。 2024年“夏季行动”以来,湖北公安机关对群众反映强烈、持续高发、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违法犯罪发动凌厉攻势。严打快破盗窃、街头诈骗案件,利用信息化平台,加大电诈案件现案串并力度,开展全链条打击,积极开展技术反制工作,为群众避免损失2亿余元。 据介绍,“夏季行动”期间,湖北公安机关结合夏季治安特点,将巡防力量压向人员密集、案件高发、防范薄弱、群众需要的重点部位、重点时段,建立“步巡+车巡”“定点巡+流动巡”“实兵巡+视频巡”立体巡防体系,设置974条必巡线、1072个值守点、2358个必到点,组建“快反小组”580支,及时高效处置突发情况和群众报警求助。 针对夏季防汛关键期,湖北各地公安机关会同防汛办、应急等部门深入205处超警戒点位开展定点巡防,投入警力3.6万人次,发动群众9.7万余人,高效妥善处置涉汛警情506起,转移受灾群众1.45万人。
10/15 专项治理
- 七部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个部门《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加强期货市场监管,有效防范期货市场风险,有力促进期货市场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助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经济金融安全和社会预期稳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中国式现代化。 《意见》提出,到2029年,形成中国特色期货监管制度和业务模式总体框架,期货市场监管能力显著增强,品种布局与国民经济结构更加适配,市场深度和定价能力进一步提高,建成一支诚信守法、专业稳健、服务高效的中介机构队伍。到2035年,形成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期货市场体系,主要品种吸引全球交易者充分参与,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中介机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产品齐全、功能完备、服务高效、运行稳健、价格辐射全球的世界一流期货交易所,大幅提升期货市场服务国民经济、配置全球资源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和金融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意见》部署了8方面17项重点举措。一是严格监管期货交易行为。落实账户实名制、交易者适当性等监管要求。二是严厉打击期货市场违法违规行为。采取有效措施,抑制过度投机。依法严厉打击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加强期货公司全过程监管。强化期货公司股权管理和法人治理。规范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经营活动。健全期货公司风险出清长效机制。四是强化期货市场风险防范。完善期货保证金封闭运行和安全存管规则。常态化开展期货市场压力测试。提高期货市场结算、交割等的安全保障水平。五是提升商品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完善商品期货市场品种布局。持续改善企业套期保值交易的制度环境。引导企业根据期货价格信号合理安排生产经营。六是稳慎发展金融期货和衍生品市场。发挥股指期货期权稳定市场、活跃市场的双重功能。稳妥有序推动商业银行参与国债期货交易试点。完善资本市场领域衍生品监管规则。七是稳步推进期货市场对外开放。有序拓宽商品期货市场开放范围。研究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纳入特定品种对外开放。允许境外期货交易所推出更多挂钩境内期货价格的金融产品。强化开放环境下的监管能力建设。八是深化期货市场监管协作。加强期货监管与股票、债券、基金等监管的数据信息共享。强化跨部门、跨地区监管协同。
10/14 专项治理
- 生态环境部:坚决遏制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滋生蔓延
记者日前从生态环境部获悉,山西方创环境检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创公司)和西安科纳检测校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纳公司)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案依法宣判。判处方创公司罚金20万元,没收违法所得,判处公司法定代表人、技术负责人、实验室负责人3人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至一年不等,并处罚金;判处科纳公司罚金20万元,没收违法所得,判处公司实际控制人、总经理助理、授权签字人、实验室负责人、报告审核人、采样员6人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至九个月不等,并处罚金。两家第三方机构被吊销资质,9名被告人被禁止3年内从事环境监测及相关职业。 经查,两家第三方机构为谋取非法利益,顶风作案,在开展环境监测业务过程中,通过伪造采样样品、篡改采样时间、编造实验数据、替换分析样品等方式弄虚作假,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危害生态环境,造成恶劣社会影响。2021年3月至案发,方创公司共出具虚假监测报告172份,违法所得110.6万元;科纳公司共出具虚假监测报告222份,违法所得76.2万元。 2023年10月,媒体披露两家第三方机构涉嫌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问题后,生态环境部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实施挂牌督办,并多次派出专案组赴现场督导。山西、陕西成立由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组成的专案组,通过调取自动监测和视频监控记录,调查询问相关排污企业和重点个人,对虚假报告涉案金额开展司法审计等方式,全面调查两家机构在业务招揽、现场采样、实验分析、报告出具、财务收支“全链条”存在的违法行为,突破虚假报告判定、外围调查取证、涉案金额认定等重点难点,依法高效完成案件查办。 两起案件的宣判,充分体现了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和刑事司法部门遏制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滋生蔓延的坚定立场,体现了对违法犯罪分子严惩重罚的坚定决心。两起案件中受到刑事处罚的不仅有第三方机构的实际控制人、法定代表人,也包括在采样、分析、报告审批签字等各环节实施造假的具体责任人员。弄虚作假违法犯罪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第三方机构及从业人员应以此为鉴,增强法律意识,严守职业操守,依法经营、诚信经营。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继续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持续保持打击第三方机构弄虚作假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进一步加强大数据加人工智能的“穿透式”监管,用科技力量筑牢防范造假的防线,铲除生态环境领域违法犯罪滋生土壤,推动第三方环保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10/10 专项治理
- 国家版权局:打击侵权盗版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据国家版权局网站消息,2024年,版权执法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按照版权工作“十四五”规划部署,不断加大版权执法力度,组织开展院线电影版权保护集中行动、青少年版权保护季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集中整治重点领域、重点市场版权秩序,全力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不断优化版权保护环境。 2024年上半年,各级版权执法部门检查实体市场相关单位35.16万家(次),查办实体市场侵权盗版案件1061件。
10/09 专项治理
- 山东青岛:多措并举提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在青岛市市场监管局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青岛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建立了多项考核督导机制,形成了多方联动‘一体推进’的工作链条,不断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机制体系建设。2024年,青岛市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数量稳步提升,报告质量明显提高。”近日,山东省青岛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该中心坚持以“强基础、稳数量、提质量、促评价、控风险”为目标,多措并举,积极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取得明显成效。 青岛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坚持“月通报”“季度通报”制度,科学制定药械化各领域年度目标任务,强化对青岛市各个辖区市场监管局相关部门的督导与考核,进一步压实各级监测机构主体责任。同时,该中心通过“推动会”“调度会”等工作模式,对标先进城市,全面、系统分析各项业务工作进展情况,查找问题短板,有针对性地梳理堵点漏点,进一步提升青岛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总体工作水平。 为提升青岛市医疗机构不良反应监测和医疗器械质量安全水平,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用药、用械、用妆安全,今年4月,青岛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联合青岛市市场监管局深入青岛市10个区市,了解各医疗机构不良反应监测体系运转情况,对1000余名监测人员进行培训,并督导10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药械化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青岛市某医疗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督导效果显著,作为青岛市药械化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收集主体,医疗机构将不断提高风险信号挖掘能力,充分发挥医疗机构在不良反应报告收集、分析和评价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今年7月,青岛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持续加大培训力度,特邀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专家对该市三级医疗机构开展监测技术现场培训,对相关理论及法律法规进行解读,指导医疗机构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质量提升及风险信号挖掘、医疗器械风险信号调查与风险评价。“通过此次培训,我们充分认识到,药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是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机构更是在监测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主渠道作用。我们要加强药品监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参训人员说。 为增强人民群众合理用药、用械、用妆意识,青岛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持续加强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宣传,拓展安全科普宣传方式,积极普及安全用药、预防药物滥用、维护公众用药安全等知识。在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24年度安全用药主题微视频”评比中,该中心创作的视频《可待因止咳药,使用需谨慎》获药物滥用监测类一等奖,该中心荣获“山东省2024年安全用药主题微视频优秀组织奖”。同时,青岛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联动各方力量,整合多方资源,依托全国爱肤日、禁毒日和“百店千村”宣传哨点等,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安全常识,提升群众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认知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共治氛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以来,青岛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不断加大对省级哨点医疗机构的科研支撑力度,向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申报的18项课题中,3项被采纳立项,实现药品、医疗器械、药物滥用领域课题获批立项零的突破。同时,该中心申报的2024—2025年度山东省“儿童用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技术平台入选该年度“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专项研究平台”,实现青岛地区入选省级不良反应监测平台零的突破。“依托课题和平台,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科研工作力度,提升学术水平,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探索推进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在教学、科研、实践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探索构建监测、评价、科研三位一体的工作新模式。”青岛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青岛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将持续推进药械化安全监测工作走深走实,不断完善监测体系,进一步提升监测水平,发挥“前哨兵”的专业技术支持作用,为群众药械化使用安全保驾护航。
09/29 专项治理